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影响的表面肌电信号研究 被引量:42
1
作者 黄美玲 杨万章 +3 位作者 范佳进 龙建军 朱晓龙 王玉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6-450,共5页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佩戴踝足矫形器(AFO)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Z组)和对照组(D组)。两组均按常规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AFO,康复训练4周...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佩戴踝足矫形器(AFO)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Z组)和对照组(D组)。两组均按常规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AFO,康复训练4周后进行评定。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二维步态分析仪、表面肌电图机及相应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包括步态参数及步行功能分级)、踝关节控制肌群(胫前肌及腓肠肌外侧头)的积分肌电值(iEMG)、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后对比,治疗组步行能力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步行能力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踝关节控制肌群肌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佩戴AFO能够促进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踝关节控制肌群肌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踝足矫形器 偏瘫步态 步行功能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患者股内侧肌、股直肌和股外侧肌间的协调性 被引量:39
2
作者 师东良 王宁华 谢斌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5期473-477,共5页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和等速肌力测定方法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股内侧肌、股直肌和股外侧肌间的协调性改变。方法 3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和34名膝关节健康者在膝关节屈曲10°、60°、100°等长伸膝和等速60°/s、180&#...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和等速肌力测定方法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股内侧肌、股直肌和股外侧肌间的协调性改变。方法 3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和34名膝关节健康者在膝关节屈曲10°、60°、100°等长伸膝和等速60°/s、180°/s伸膝运动测试模式下,进行股内侧肌(VM)、股直肌(RF)和股外侧肌(VL)的表面肌电图和股四头肌肌力的评测,包括肌肉激活启动顺序和VM/VL神经肌电比值。结果与正常人对比,膝骨关节炎患者在等速180°/s伸膝运动时VM相对于VL启动延迟(P<0.05);在膝屈10°等长伸膝运动时,VM/VL神经肌电比值降低(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患侧股四头肌的协调性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股四头肌 表面肌电图 肌力
下载PDF
手法按摩结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17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陈娟 朱兰 +3 位作者 庞红霞 范国荣 史宏晖 郎景和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7-549,共3页
目的探讨盆底筋膜痛综合征的临床评估体系,以及手法按摩结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筋膜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的17例患者,对比该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观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 目的探讨盆底筋膜痛综合征的临床评估体系,以及手法按摩结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筋膜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的17例患者,对比该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观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盆底肌肉压痛VAS评分以及盆底表面肌电测量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17例患者中位年龄51岁(24~65岁),病程时间2年(8个月至6年)。治疗前后疼痛感觉的VAS评分分别为(7.9±1.5)分和(3.6±1.6)分,治疗前后盆底肌筋膜压痛VAS评分分别为(8.2±1.7)分和(3.8±2.0)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配对样本t检验提示治疗后静息电位值明显下降,前、后静息电位差值分别为(5.45,95%CI 3.04~7.86,P<0.01)和(3.94,95%CI 1.43~6.46,P=0.004)。结论手法按摩结合生物反馈技术是治疗盆底肌筋膜痛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 手法按摩 生物反馈治疗 表面肌电 Glazer评估
原文传递
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环节肌肉用力特征 被引量:21
4
作者 刘述芝 吴瑛 李玉章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1-65,共5页
通过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影同步测试,揭示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环节肌肉用力特征。结果显示:在起跳环节中,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是起跳腿的主要用力肌肉;在起跳腿即将着地前,所测肌肉均有较明显的预激活现象;... 通过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影同步测试,揭示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环节肌肉用力特征。结果显示:在起跳环节中,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是起跳腿的主要用力肌肉;在起跳腿即将着地前,所测肌肉均有较明显的预激活现象;着地后,肌肉用力的激活顺序依次为胫骨前肌、股二头肌与股内侧肌、股外侧肌、比目鱼肌、腓肠肌内侧头、股直肌、臀大肌;肌肉用力的失活顺序依次为胫骨前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臀大肌、腓肠肌、股二头肌、比目鱼肌:肌肉用力持续时间长短依次为股二头肌、比目鱼肌、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股内侧肌、臀大肌、股直肌、胫骨前肌。起跳腿拮抗肌共同收缩的特征为:缓冲阶段踝关节拮抗肌共同收缩最强烈,而在蹬伸阶段膝关节拮抗肌共同收缩最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男子跳远运动员 起跳环节 缓冲 蹬伸 表面肌电 肌肉 用力特征
下载PDF
通元针法联合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寒湿型)对疼痛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旭 方蕾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通元针法联合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寒湿型)对疼痛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腰肌劳损(寒湿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推拿治疗,治疗组予以通元针法联合推拿治疗。比... 目的探讨通元针法联合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寒湿型)对疼痛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腰肌劳损(寒湿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推拿治疗,治疗组予以通元针法联合推拿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腰痛症状量化积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s,VAS)、表面肌电指标[平均肌电值(averaged electromyogram,AEMG)和中位频率的斜率(median frequency slope,MFs)]、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0%)高于对照组(56.0%)(P<0.05);两组腰痛症状量化积分、VAS评分、血清TNF-α与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腰痛症状量化积分、VAS评分、血清TNF-α与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AEMG高于治疗前、MFs绝对值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AEMG高于对照组、MFs绝对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元针法联合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寒湿型)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可缓解腰部症状、减少疼痛和炎症反应、增强肌力,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肌劳损 疼痛 通元针法 推拿 表面肌电图 视觉横拟疼痛评分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下载PDF
八段锦运动疗法对人体功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6
作者 徐晴岩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年第20期85-87,共3页
气功八段锦将传统中医的导引术和吐纳术相结合,注重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外练身形,内修精气神,对预防、治疗疾病和身体调理效果显著。本文主要对练习八段锦给人体积极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八段锦 运动疗法 导引术 吐纳术 表面肌电图 功效 综述
原文传递
基于表面肌电的人体背部负重行走肌肉疲劳特性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宋海燕 张建国 +1 位作者 王珺 王芳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6-430,共5页
通过研究人体双肩背部负重行走时躯干及下肢主肌肉群表面肌电信号,探讨人体肌肉功能状态和疲劳特性,为改进负重方式、负重方法、背包性能、背包设计以及更加符合人体工效学的负重系统提供依据。测试20名实验对象颈肩部、背腰部及腿部主... 通过研究人体双肩背部负重行走时躯干及下肢主肌肉群表面肌电信号,探讨人体肌肉功能状态和疲劳特性,为改进负重方式、负重方法、背包性能、背包设计以及更加符合人体工效学的负重系统提供依据。测试20名实验对象颈肩部、背腰部及腿部主肌肉群在双肩背不同负重载荷下行走的表面肌电信号,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对其频域评价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负重的增加,男性受试者斜方肌MPF下降最为显著、最易疲劳,女性受试者颈伸肌MPF下降最为显著、最易疲劳,且当负重达到一定重量时表面肌电信号出现显著差异(P<0.05),男性双肩背负重上限值为自身体重的12%,女性双肩背负重上限值为自身体重的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 负重行走 肌肉 疲劳
原文传递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坐位躯干旋转时躯干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关晨霞 郭钢花 +3 位作者 郭小伟 李哲 郝道剑 李晓丽 《中国康复》 2017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比较正常人及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向左(瘫痪侧)及向右(非瘫痪侧)旋转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受试者在躯干左旋(向瘫痪侧旋转)45°、右旋(向非瘫痪侧旋转... 目的:比较正常人及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向左(瘫痪侧)及向右(非瘫痪侧)旋转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受试者在躯干左旋(向瘫痪侧旋转)45°、右旋(向非瘫痪侧旋转)45°时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表面肌电图均方根振幅(RMS)。结果:正常人在躯干向一侧旋转时对侧腹外斜肌RMS值大于转向侧(P<0.01),转向侧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RMS值大于对侧(P<0.01);向左(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和背阔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左侧(P<0.01),非瘫痪侧腹外斜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右侧(P<0.01);向右(非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1),偏瘫侧腰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5),非瘫痪侧腹外斜肌、腰段竖脊肌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右侧(P<0.01)。结论:正常人在躯干旋转时胸段竖脊肌、背阔肌、腹外斜肌呈现明显的交叉性,转向侧的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肌电活动明显增加,对侧的腹外斜肌肌电活动明显增加;而脑卒中患者则没有这种交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躯干旋转 躯干肌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经皮电神经刺激在机器人辅助上肢运动训练中对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黄立男 陈宏伟 +2 位作者 叶晓勤 季林红 谢雁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63-969,共7页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信号sEMG分析,研究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机器人辅助运动训练sEMG变化的规律性,以便于研究其对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对4名健康男性进行两轮各20min机器人辅助上肢自主循迹运动训练,并分别在其中一轮运动的过程中结合T...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信号sEMG分析,研究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机器人辅助运动训练sEMG变化的规律性,以便于研究其对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对4名健康男性进行两轮各20min机器人辅助上肢自主循迹运动训练,并分别在其中一轮运动的过程中结合TENS。实验过程中采集sEMG,并以希尔伯特-黄变换HHT方法得到平均频率MNF进行评定。结果:持续的TENS对肱二头肌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MNF谷值均值的变化率有较明显影响,而有刺激和没有刺激的运动训练中的MNF谷值回归线的截距和斜率的变化率则没有明显规律性。同一刺激模式下,不同肌肉所受的影响并不相同,肱桡肌和肱三头肌上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结论:在机器人辅助上肢自主循迹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加入TENS对某些上肢肌肉有兴奋作用。但是,持续同一刺激对不同肌肉有不同的刺激效果,因此针对运动训练的不同动作阶段,应对不同的肌肉给予相对应的刺激,而不是单纯地给予持续的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 机器人辅助训练 经皮电神经刺激 表面肌电图 循迹训练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特征的表面肌电信号模式识别方法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启忠 席旭刚 罗志增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054-2058,共5页
该文提出一种计算非线性时间序列信号Lyapunov指数的新方法球均值Lyapunov指数计算法,用于肢体肌电信号的特征提取与分类。首先采用所提方法计算出肌电信号的Lyapunov指数,并与关联维组合构成输入特征向量,然后用二叉树法构造基于对支... 该文提出一种计算非线性时间序列信号Lyapunov指数的新方法球均值Lyapunov指数计算法,用于肢体肌电信号的特征提取与分类。首先采用所提方法计算出肌电信号的Lyapunov指数,并与关联维组合构成输入特征向量,然后用二叉树法构造基于对支持向量机的多类分类器,对握拳、展拳、腕内旋、腕外旋4类动作模式进行分类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具有比Rosenstein算法更强的抗干扰能力,而且在肌电信号的特征提取与分类应用中取得96.0%以上的识别率,适合于分析信噪比较低的混沌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识别 表面肌电信号 球均值李雅普诺夫指数 对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腰背核心肌群在等速旋转运动中力矩和表面肌电的特征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夏 王惠娟 +2 位作者 吴红瑛 杜东 范建中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5-318,355,共5页
目的:收集腰背核心肌群在等速旋转运动中的肌力矩和表面肌电图肌电信号,加以处理分析,研究受试者背阔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在脊柱等速旋转运动中的改变,揭示其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健康男性受试者24名,分别收集其在30°/s... 目的:收集腰背核心肌群在等速旋转运动中的肌力矩和表面肌电图肌电信号,加以处理分析,研究受试者背阔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在脊柱等速旋转运动中的改变,揭示其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健康男性受试者24名,分别收集其在30°/s、60°/s、120°/s速度下脊柱旋转运动中的旋转力矩,以及双侧背阔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的肌电信号。结果:等速旋转运动中,左右侧等速旋转力矩均随着速度的增大略微减小,但无显著性意义,各速度下左旋/右旋力矩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左右侧等速旋转过程中背阔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肌电振幅的均方根值(RMS)亦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少,30°/s与120°/s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各肌肉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其中以腹外斜肌激活最为明显;速度与肌肉间存在交互效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等速旋转运动中,正常人负责产生旋转动作的肌肉主要是对侧腹外斜肌、同侧背阔肌和腹内斜肌,尤以腹外斜肌为主;左旋/右旋时峰力矩值及背阔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的RMS均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等速 轴性旋转 核心肌 脊柱
下载PDF
不同振动条件下的正常人体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园园 潘化平 +4 位作者 许光旭 张文通 朱奕 曹蓉 杜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93-1096,1145,共5页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局部振动刺激,探讨局部振动刺激对于正常人体下肢主要肌肉群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的方法探寻局部振动刺激最佳的振动频率与位置。方法:正常男大学生10名,年龄(23.0±1.7)岁,身高(173.5±4.5...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局部振动刺激,探讨局部振动刺激对于正常人体下肢主要肌肉群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的方法探寻局部振动刺激最佳的振动频率与位置。方法:正常男大学生10名,年龄(23.0±1.7)岁,身高(173.5±4.5)cm,体重(70.4±8.2)kg。分别于屈膝30°半蹲位接受频率为10—50Hz的振动刺激,并采集振动前,振动中的表面肌电。选取左腿股直肌(REC)、半腱肌(SEM)、左腿胫骨前肌(TA)与腓肠肌内侧头(MG)作为试验检测肌肉,分别以左胫骨前肌远端和跟腱为振动刺激点。分析不同条件的振动刺激激活下肢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结果: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P<0.05)。胫骨前肌的肌电值在两种刺激位置下且在不同频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腓肠肌的肌电值在胫前肌刺激位置下各频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跟腱刺激点下各种频率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对大腿肌肉肌电值影响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不同条件的小腿局部振动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未对大腿肌肉产生显著影响。频率30—50Hz为正常人体小腿肌肉最佳的振动刺激频率。振动刺激作用在肌腱位置能有效引起肌肉兴奋,跟腱较胫前肌肌腱位置更易激活小腿肌肉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刺激 表面肌电 均方根振幅 频率 谐振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表面肌电信号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吴方超 李建华 蒋红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3年第6期643-646,共4页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即刻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收集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均在专业的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一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应用Biering-Sorensen腰背肌等长收缩测试方法,...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即刻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收集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均在专业的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一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应用Biering-Sorensen腰背肌等长收缩测试方法,于腰部两侧竖脊肌及多裂肌处记录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和训练后即刻的表面肌电信号,并提取平均肌电值(AEMG)、中位频率值(MF)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训练前的痛侧竖脊肌MF值、多裂肌MF值、多裂肌AEMG值均小于非痛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44、6.06、4.02,P均<0.05);训练后的痛侧竖脊肌MF值、多裂肌MF值、多裂肌AEMG值仍小于非痛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4、6.27、4.12,P均<0.05);训练后痛侧竖脊肌与多裂肌AEMG值较训练前增大,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65、1.23,P均>0.05);训练后痛侧多裂肌MF值较训练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激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部核心肌群,可针对性的应用于深层核心肌群多裂肌的强化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部肌肉 核心稳定性训练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剪切波弹性成像和表面肌电图评估针刺联合推拿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亚茜 王会 周鸿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12期893-897,共5页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和表面肌电图(sEMG)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颈肩MPS患者,均接受4个疗程(7 d为1个疗程)针刺联合推拿治疗,根据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将...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和表面肌电图(sEMG)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颈肩MPS患者,均接受4个疗程(7 d为1个疗程)针刺联合推拿治疗,根据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将临床治愈和显效患者纳入A组(54例),有效和无效患者纳入B组(36例)。应用SWE检测两组治疗前后杨氏模量值、筋膜厚度及组织弹性图评分,应用sEMG检测平均振幅值和平均频率斜率,比较两组上述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颈肩MPS患者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治疗前,两组杨氏模量值、筋膜厚度、组织弹性图评分、平均振幅值及平均频率斜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杨氏模量值、筋膜厚度及组织弹性图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而平均振幅值和平均频率斜率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组织弹性图评分、杨氏模量值、筋膜厚度及其联合、平均振幅值、平均频率斜率及其联合评估颈肩MPS患者疗效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0、0.744、0.836、0.857、0.812、0.752、0.833,且各参数联合应用的曲线下面积为0.957,均高于其单独应用(均P<0.01)。结论SWE可客观反映MPS患者肌筋膜触发点的组织弹性,sEMG可反映肌肉活动能力和疲劳程度,两者联合应用可较好地评估针刺联合推拿治疗MPS的效果,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弹性成像 表面肌电图 颈肩部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疗效评估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康复过程中肌疲劳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晓光 李梦楠 +3 位作者 王立玲 王妍 刘秀玲 王洪瑞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0-84,100,共6页
肌肉疲劳分析在康复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以康复训练系统为应用背景,研究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分析。通过对10名健康测试者在负载可调的功率自行车上进行负载递增骑行实验,同步采集了股外侧肌、股直肌和竖脊肌的表面肌电... 肌肉疲劳分析在康复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以康复训练系统为应用背景,研究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分析。通过对10名健康测试者在负载可调的功率自行车上进行负载递增骑行实验,同步采集了股外侧肌、股直肌和竖脊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和通气阈值,并分析了各肌肉的肌电疲劳阈。同时分析了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对肌电疲劳阈测定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负载递增骑行运动中,肌电疲劳阈值的出现要早于通气阈值,但两者差异很小,验证了基于肌电疲劳阈来分析肌肉疲劳的有效性。对比分析骑行运动中等张收缩股外侧肌和等长收缩竖脊肌的肌电疲劳阈,发现肌电疲劳阈对不同收缩方式的肌肉均具有效果。肌电疲劳阈不受肌肉运动形式限制,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能够用于防止过度训练引起的肌肉损伤,对于股骨干骨折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疲劳监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肌电疲劳阈值 通气阈值 康复训练 肌肉疲劳
原文传递
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肩胛肌失衡的表面肌电特点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伟 尚学东 +2 位作者 鲁智勇 周敬滨 李国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明确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是否存在肩胛肌失衡(SMI),并分析其特有的表面肌电图(sEMG)特点及发病机制,为预防康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国家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分为健康运动员组(HA)、肩胛失衡运动员组(IA)以及健康对照组(CON)进... 目的:明确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是否存在肩胛肌失衡(SMI),并分析其特有的表面肌电图(sEMG)特点及发病机制,为预防康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国家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分为健康运动员组(HA)、肩胛失衡运动员组(IA)以及健康对照组(CON)进行肩胛肌肉sEMG测试。结果:正手击球时,IA组运动员的斜方肌上束(UT)和前锯肌(SA)的活动较CON组和HA组增大(显著性分别为P=0.002;P=0.004,P<0.001),而斜方肌中束(MT)的活动较后两组明显减小(P<0.001);反手击球时,IA组运动员的UT的活动较CON和HA组增大(P<0.001),MT的活动较后两组明显减小(P=0.015)。结论: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存在肩胛肌失衡,且有其特有的sEMG特点;SMI乒乓球运动员可能出现盂肱关节的前移、外移和下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乒乓球运动员 肩胛肌失衡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表面肌电信号复杂性与肌力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于在洋 张旭 +3 位作者 王东清 高晓平 Li Sheng 周平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0-126,共7页
目的采用样本熵(SampEn)评价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复杂性,进而探索sEMG复杂性-肌力关系。方法 10名受试者双侧手臂分别执行一系列不同肌力水平的屈肘运动,同时采集肱二头肌sEMG信号和屈肘力矩。采用Samp En分析sEMG复杂性并计算sEMG幅... 目的采用样本熵(SampEn)评价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复杂性,进而探索sEMG复杂性-肌力关系。方法 10名受试者双侧手臂分别执行一系列不同肌力水平的屈肘运动,同时采集肱二头肌sEMG信号和屈肘力矩。采用Samp En分析sEMG复杂性并计算sEMG幅度均方根(RMS),然后通过线性回归与非线性(指数)回归分析分别建立sEMG复杂性以及幅度与肌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对不同受试者,sEMG幅度-肌力同时呈现线性和非线性关系,相比之下,sEMG复杂性-肌力呈现一致的线性关系且线性度更好(决定系数)。结论健康受试者屈肘肌力与sEMG复杂性的关系,可以作为评价神经肌肉系统状态与功能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肌力 复杂性分析 样本熵 均方根幅值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佑磊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年第12期145-147,共3页
表面肌电图也称动态肌电图和运动肌电图,是用表面电极采集肌肉活动产生的电活动的图形。目前,表面肌电图应用已经深入临床康复、运动医学、生物工程和体育等诸多领域。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表面肌电图主要用于肌肉力量评定、肌肉疲劳... 表面肌电图也称动态肌电图和运动肌电图,是用表面电极采集肌肉活动产生的电活动的图形。目前,表面肌电图应用已经深入临床康复、运动医学、生物工程和体育等诸多领域。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表面肌电图主要用于肌肉力量评定、肌肉疲劳的诊断和神经肌肉功能的评价上,用于运动技术服务,指导运动训练,防止运动损伤。本文对表面肌电图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运动生物力学 应用
下载PDF
推拿手法对脑卒中患者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廖若夷 张婷 +6 位作者 蔡华安 张月娟 彭廷云 陈芊妤 樊冰倩 桂一莎 尹臻臻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07-810,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推拿手法作用于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所产生的肌电效应。方法 2016年1月至5月,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20例,由同一高年资推拿治疗师对患者双侧股直肌实施滚、拍、揉、搓、抖、按手法,每种手法持续1 min,间隔1 min。采集静息状态... 目的比较不同推拿手法作用于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所产生的肌电效应。方法 2016年1月至5月,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20例,由同一高年资推拿治疗师对患者双侧股直肌实施滚、拍、揉、搓、抖、按手法,每种手法持续1 min,间隔1 min。采集静息状态和实施手法过程中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RMS)和中值频率(MF)。结果静息状态下,两侧iEMG、RMS和MF均无显著性差异(t<1.147,P>0.05)。手法过程中,拍法iEMG和RMS最高(F>21.376,P<0.001),按法MF最高(F>11.772,P<0.001),其他手法下各肌电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拍法作用下,患侧iEMG、RMS低于健侧(P<0.05),其他手法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的推拿手法对脑卒中偏瘫侧和健侧的刺激作用不同,拍法更能刺激神经肌肉兴奋和募集更多运动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推拿 手法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表面肌电参数与平衡功能关系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保 刘一文 +2 位作者 汪宗保 徐婉月 熊珊珊 《康复学报》 CSCD 2023年第3期202-207,共6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侧下肢痉挛患者双侧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参数与站立平衡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平衡功能康复与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符合脑卒中后偏侧下肢痉挛患者30例(简称患者组),同...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侧下肢痉挛患者双侧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参数与站立平衡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平衡功能康复与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符合脑卒中后偏侧下肢痉挛患者30例(简称患者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无外伤病史、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简称健康组)。记录试验对象睁眼30 s站立状态下的重心动摇速度、平均包络面积和重心移动轨迹长度等平衡功能参数;利用表面肌电设备收集受试者在被动屈伸膝关节过程中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股内侧肌(VM)、股外侧肌(VL)、股直肌(RF)、内侧腓肠肌(MG)和半腱肌(SE)的表面肌电信号,并计算出对应的均方根值(RMS)及两侧同名肌肉的RMS对称指数(SI),最后将表面肌电参数与各项平衡功能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组患侧VM、VL、RF、MG、SE的RMS值分别为(126±32)、(115±26)、(88±35)、(96±19)、(87±57)μV,明显低于健侧及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双侧下肢VM、VL、RF、MG、SE的SI分别为(-0.218±0.125)、(-0.285±0.168)、(-0.158±0.112)、(-0.255±0.120)和(-0.328±0.173),其绝对值明显大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患侧RF、MG的RMS值与重心移动轨迹长度呈正相关(r_(RF)=0.57,P=0.02;r_(MG)=0.51,P=0.01),患者组SI值与重心移动轨迹长度均呈正相关(r_(VM)=0.550,P=0.011;r_(VL)=0.561,P=0.027;r_(RF)=0.631,P=0.017;r_(MG)=0.665,P=0.018;r_(SE)=0.621,P=0.024)。结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双侧下肢肌群存在不平衡性,借助表面肌电以及平衡检测设备能够客观评价患者的肌肉状态及平衡功能,患侧肌肉RMS值、双侧下肢同名肌肉的RMS的SI能够间接反映患者的平衡功能,其中SI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平衡功能预测更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痉挛 表面肌电 平衡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