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通富水砂性地层地铁深基坑抽水回灌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刘祥勇 宋享桦 +1 位作者 谭勇 景旭成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31-1340,共10页
针对南通地区特殊的深厚富水砂性地层,通过展开一系列单井抽灌和群井抽灌现场试验,对各地层之间水力联系进行了探究,并进一步分析了降水引起的周围地层沉降变化和水位恢复引起的地层回弹与时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①在深厚富水砂性地... 针对南通地区特殊的深厚富水砂性地层,通过展开一系列单井抽灌和群井抽灌现场试验,对各地层之间水力联系进行了探究,并进一步分析了降水引起的周围地层沉降变化和水位恢复引起的地层回弹与时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①在深厚富水砂性地层中,地下水位变化较快、短时间内便可趋于稳定,而地层土体沉降变化较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②降水(压)过程中,对上覆潜水层影响较大(沉降量37 mm),对承压水层和隔水层影响较小(沉降量6mm),且短时间内对承压水层进行抽水降压试验,对整个上覆土层影响并不明显;③回灌过程中,虽然水位上升较快,但土体回弹并不明显,地层沉降体现出一定的"塑性",其中,潜水层土体产生较大的"塑性"沉降量(20.2 mm),隔水层和承压含水层土体产生较小的"塑性"沉降量(2.9 mm);④在降水(压)过程中,建议潜水层地带双电源切换时间控制在7 min以内,承压水层地带控制在4 min内,并且后期回灌压力优选0.08 MPa,在敏感建筑物保护区域做到抽灌一体化,尽量减小因降水引起的附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砂性地层 抽水试验 回灌试验 地表沉降 土体深层位移 塑性沉降量 现场试验
下载PDF
软土超深大基坑分区对称开挖围护结构变形及地表沉降实测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奚家米 陈让清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3-150,共8页
为了解软土超深大基坑分区对称开挖引起围护结构变形及地表沉降特性,结合深厚软粘土地区某超深大基坑进行工程信息化监测及结果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分布并非始终保持单一状态,而是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呈现... 为了解软土超深大基坑分区对称开挖引起围护结构变形及地表沉降特性,结合深厚软粘土地区某超深大基坑进行工程信息化监测及结果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分布并非始终保持单一状态,而是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呈现动态变化,最终过渡至"凹槽"形;基坑分区对称开挖对远端围护结构顶部变形及地表沉降基本不产生影响,对邻侧地表沉降的影响大于其对围护结构顶部变形的影响,对后挖区(B区)影响最大;"坑角效应"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表现越发明显,并且影响范围也逐步扩大;受邻近地铁站代建地下室围护墙影响,基坑分区对称开挖对北侧A-1区和A-2区围护结构顶部变形影响较小,最大沉降为-1.47mm(Q40),最大水平位移为0.5mm(Q55);基坑左右两侧和南侧中部及靠近中部附近,属于抵抗变形薄弱区域,应当加强其围护结构强度。合理利用"坑角效应",可适当减弱坑角附近围护结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大基坑 对称开挖 地表沉降 水平位移 实测
原文传递
抗滑桩加固斜坡坡面位移场特征及演化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马俊伟 唐辉明 +4 位作者 胡新丽 雍睿 徐聪 夏浩 鲁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9-690,共12页
通过大型滑坡物理模型试验,利用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测量坡体表面的位移场,获得抗滑桩加固斜坡坡面位移场分布特征,统计斜坡失稳过程中坡面位移场的特征统计量–方差,根据位移场方差值D(X)的平稳变化和急剧变化对坡体失稳破坏过程进行描... 通过大型滑坡物理模型试验,利用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测量坡体表面的位移场,获得抗滑桩加固斜坡坡面位移场分布特征,统计斜坡失稳过程中坡面位移场的特征统计量–方差,根据位移场方差值D(X)的平稳变化和急剧变化对坡体失稳破坏过程进行描述;运用分形理论R/S分析法,确定滑坡位移场时序分形动力学参数–坡面位移场方差的Hurst指数,研究抗滑桩加固斜坡失稳过程中坡面位移场的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坡面位移场特征统计量–方差可以用来表征斜坡宏观裂缝的发育、贯通,以及斜坡的失稳破坏;宏观裂缝形成前夕,坡面出现局部变形带,局部变形进一步集中,形成宏观地表裂缝,此统计特征量–方差出现突变,斜坡失稳破坏时,位移场方差出现激增;斜坡失稳过程中位移场时序分形动力学参数–坡面位移场方差的Hurst指数表现出"低值–回升–降维"的演化趋势,坡面位移场方差的Hurst指数随着斜坡由稳定向失稳的演化出现明显降维突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抗滑桩 坡面位移场 模型试验 计算机辅助检测 HURST指数
原文传递
开采区块地表沉降位移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罗敏 刘巨保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5-58,124,共5页
地下水和油气过度开采引起RQ区块地表沉降,致使套管上窜位移达1.15m,选取该区块中地表面积2220m×1560m,垂深3300m作为研究对象,考虑12口油井、3个水层、1个油层和2个夹层,建立了空间地应力与地位移计算模型;通过对3种工况下均匀储... 地下水和油气过度开采引起RQ区块地表沉降,致使套管上窜位移达1.15m,选取该区块中地表面积2220m×1560m,垂深3300m作为研究对象,考虑12口油井、3个水层、1个油层和2个夹层,建立了空间地应力与地位移计算模型;通过对3种工况下均匀储层的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到了开采后不同孔隙流体压力作用下各储层的变形和地表沉降位移,其中底层水引起地表沉降位移最大,占总位移的42.9%;根据12口井套管上窜位移实测值,采用反分析技术,探讨了RQ区块储层不均匀孔隙流体压力对地表沉降不均匀位移的影响,在套管上窜位移比较大的井周围,其孔隙压力比较低,为进一步预测和控制RQ区块地表沉降位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降 位移 应力场 有限元
下载PDF
立体车库的基坑变形与周围土体位移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潘静杰 汪训兴 +2 位作者 李明广 刘念武 王磊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6期817-826,共10页
为了解超深小尺寸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和周围土体的变形规律,对杭州地区某个超深小尺寸立体车库基坑进行变形监测,并借助Plaxi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变形和周围土体位移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基坑开挖引起地连... 为了解超深小尺寸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和周围土体的变形规律,对杭州地区某个超深小尺寸立体车库基坑进行变形监测,并借助Plaxi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变形和周围土体位移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基坑开挖引起地连墙侧向位移呈现“弓”型变形;测斜管1方向和测斜管2方向位移最大值分别为44mm和43mm,这表明内隔墙的空间效应造成基坑长边中心与短边中心位移相当,且对基坑变形有抑制作用;地表沉降最大值点所在位置与深大基坑相比,地表沉降最大值点位于距离围护结构约0.2倍的开挖深度,这表明地表沉降最大值点更靠近围护结构;对于在复合型模式下的围护结构,坑外土体位移场可以由位移值进行分区。与其他基坑工程数据的对比结果发现,小尺寸基坑抵抗变形效果更好,这表明超深小尺寸立体车库的基坑变形小,在城市市中心区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小尺寸基坑 现场实测 数值模拟 地表沉降 土体位移场
下载PDF
双山煤矿地表移动变形实测规律分析
6
作者 高春 杨荣 刘超 《陕西煤炭》 2024年第5期51-54,60,共5页
为探究双山煤矿综放开采地表岩移规律,以308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表观测数据的分析,给出双山煤矿工作面综放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相关地表岩移参数,结合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陷及损害情况对双山煤矿综放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变... 为探究双山煤矿综放开采地表岩移规律,以308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表观测数据的分析,给出双山煤矿工作面综放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相关地表岩移参数,结合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陷及损害情况对双山煤矿综放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地表各测点连续6个月的累计下沉值均小于30 mm时地表移动达到稳定状态,即下沉速度降低至0.17 mm/d。根据地表最大下沉平均速度的下降趋势,判断目前地表移动趋于稳定,按照下沉速度下降趋势,可推断5个月后308综放工作面地表下沉可达稳定状态。实测数据经计算分析得出超前影响角,可为矿区今后的地下开采及安全煤柱留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山煤矿 地表位移 变形规律 现场实测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的滑坡模型试验坡面位移场测量 被引量:3
7
作者 马俊伟 胡新丽 +2 位作者 唐辉明 雍睿 夏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477-485,共9页
将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computer aided inspection,CAI)引入到滑坡物理模型试验坡面位移场测量中,采用高精度的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对滑坡物理模型试验中坡体表面的位移和变形进行全方位的监测,采用"3D比较"测量坡体表面位移场... 将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computer aided inspection,CAI)引入到滑坡物理模型试验坡面位移场测量中,采用高精度的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对滑坡物理模型试验中坡体表面的位移和变形进行全方位的监测,采用"3D比较"测量坡体表面位移场。提出采用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测量滑坡模型试验中坡体表面位移场的技术路线,并通过抗滑桩加固滑坡模型进行了实例测试,获得满意的结果。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采集坡体表面的三维数据,获取坡体信息丰富、全面的位移场结果,避免传统单点监测以点带面的局限性;应用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直观展现传统监测方法难以观察到的坡体边界效应、土拱效应等试验现象;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所测位移场规律性好,与定性及理论结果相符,与试验过程中各种现象符合很好,结果可信、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模型试验 坡面位移场 三维激光扫描 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
下载PDF
矿山开采地表位移场的大变形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姜岩 于胜文 李晓基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1998年第3期1-3,共3页
将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的有限变形几何学应用到矿山开采地表位移场的变形分析中,从理论上阐明了有限变形几何学能精确地描述地表变形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 矿山开采 地表位移场 大变形 有限变形几何学
下载PDF
新型表面活性驱油聚合物GL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许星光 欧阳坚 +2 位作者 朱卓岩 王凤 王源源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3-406,共4页
针对油田现有聚合物抗盐性差并且难以提高洗油效率的问题,合成了一种具有表面活性的耐盐型驱油剂GL,考察了它在大庆特定油藏条件下的溶液性质。研究表明:在温度45℃、矿化度2400 mg/L、浓度在250~1500mg/L范周内,GL溶液的表观黏度均高... 针对油田现有聚合物抗盐性差并且难以提高洗油效率的问题,合成了一种具有表面活性的耐盐型驱油剂GL,考察了它在大庆特定油藏条件下的溶液性质。研究表明:在温度45℃、矿化度2400 mg/L、浓度在250~1500mg/L范周内,GL溶液的表观黏度均高于油田现阶段常用的HPAM溶液的。在温度45℃、浓度1000mg/L下,二者溶液的黏度均随着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但GL溶液的黏度始终比HPAM高20mPa·s左右;浓度为1000mg/L的GL溶液与原油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时的析水率较低,为50%左右,而HPAM在相同条件下与原油形成乳状液的析水率达到95%。相同浓度(1000mg·L^(-1))或者相同黏度(62mPa·s)的两种溶液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GL溶液驱的采收率分别比HPAM溶液驱的高4.0%和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盐聚合物 增黏性 表面活性 乳化能力 驱替效率 大庆油田
下载PDF
凹凸体位错非均匀性对断层引起地表位移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夏晨 周卓群 +1 位作者 利学 赵伯明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09-1421,共13页
在已有的凹凸体震源模型基础上考虑凹凸体位错非均匀性,提出改进的凹凸体位错模式。新的位错模式随机设置凹凸体上各子断层位错量,同时在凹凸体与背景区交界处设置位错平缓变化的区域。以1989年美国Loma Prieta地震为例,计算不同断层位... 在已有的凹凸体震源模型基础上考虑凹凸体位错非均匀性,提出改进的凹凸体位错模式。新的位错模式随机设置凹凸体上各子断层位错量,同时在凹凸体与背景区交界处设置位错平缓变化的区域。以1989年美国Loma Prieta地震为例,计算不同断层位错模式下引起的地表位移,并与反演得到真实情况下地表的位移作对比,验证改进凹凸体位错模式的可靠性。结果显示,使用改进的渐变凹凸体非均匀位错模式计算时,与真实情况下竖向地表位移差大于8 cm的区域面积为43 km^(2),相较凹凸体均匀位错模式缩减25%;水平地表位移差大于8 cm区域面积为117 km^(2),相较凹凸体均匀位错模式缩减达31%。利用改进的渐变凹凸体非均匀位错模式,计算1679年三河—平谷大地震在北京地区形成的地表位移场。北京市外,最大竖向地表位移大于4.8 m,最大水平地表位移大于2.6 m,均出现在三河附近;北京市内,通州区至平谷区一带地表位移最大,最大水平地表位移大于2.6 m,最大竖向地表位移大于1 m。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北京地区的抗震设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体位错模式 地表位移场 活动断层 地震灾害 位错
下载PDF
地表位移场的大变形应变参数估计
11
作者 于胜文 姜岩 +1 位作者 徐咏梅 周德才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1999年第2期5-8,共4页
许多工程的地表变形属于大变形范畴。本文以地表大变形为研究对象,把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的有限变形几何学应用到地表变形分析中,为精确研究地表变形状态信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处理方法。
关键词 地表位移场 变形 参数估计 地表移位
下载PDF
高频高压激励环形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文慧 姜慧 +2 位作者 杨帆 刘海波 周杨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3539-3550,共12页
该文基于高频高压电源,研究不同电压幅值和电源频率对环形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的放电特性以及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位移电流随外加电源电压按照正弦规律变化,但是有正向偏置存在;放电过程中,放电模式随着电压幅值的增加由丝状放电向... 该文基于高频高压电源,研究不同电压幅值和电源频率对环形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的放电特性以及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位移电流随外加电源电压按照正弦规律变化,但是有正向偏置存在;放电过程中,放电模式随着电压幅值的增加由丝状放电向弥散放电转变,当频率升高时,弥散放电的程度更加明显;放电过程中消耗的平均功率随着电压幅值的增加逐渐增大但并不与电压二次方成正比,在频率变化时,放电消耗的平均功率与频率成正比;诱导气流沿着垂直于介质板的方向延伸,且气流高度可达90mm以上;通过搭建三维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得到放电区域外电场分布,计算发现外电场在靠近高压电极放电边缘处最大,向地电极方向和垂直介质板方向衰减;在相同空间点处,环形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的外电场高于条状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的外电场,越靠近高压电极边缘,两种结构外电场差值越大。计算结果可以解释放电过程中观测到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表面介质阻挡放电 位移电流偏置 放电模式转变 流场分布 外电场分布
下载PDF
基于变形分析的3维边坡滑动面搜索新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科 曹平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60,共6页
针对3维强度折减法定量化确定滑动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3维边坡滑动面搜索方法。边坡岩土体变形只有超过临界值后,才能产生滑裂破坏。因此可以根据3维强度折减法所得的位移场,采用临界位移等值面(即3维滑体与稳定体的分界面)定义临... 针对3维强度折减法定量化确定滑动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3维边坡滑动面搜索方法。边坡岩土体变形只有超过临界值后,才能产生滑裂破坏。因此可以根据3维强度折减法所得的位移场,采用临界位移等值面(即3维滑体与稳定体的分界面)定义临界滑动面。根据特定剖面边界的剪应变增量极大值点确定滑体剪出口位置,据此求解对应的临界位移值。采用自编的FISH程序将临界位移节点3维坐标和对应的位移值输出,通过离散节点网格化搜索滑动面。对不同实例进行分析,包括匀质边坡、坡顶荷载作用下的边坡、含软弱夹层的边坡以及凸面边坡等。研究表明,即使是匀质边坡,其滑动面形状都不能简单地假设为球面、椭球面或对数螺旋面。算例分析也进一步说明了3维强度折减法的优势,即不需要引入滑动面形状,更能真实地反映3维边坡破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维边坡 3维滑动面 自动搜索 位移场 变形分析
下载PDF
工作面推进速率对矿压显现规律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建国 《能源与环保》 2019年第2期167-171,共5页
为了研究工作面推进速率对矿压显现规律的影响,分析了工作面推进速率影响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工作面推进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顶板活动、矿山压力显现、刮板输送机性能、采煤机性能、瓦斯排放、自燃发火的影响权重值为0. 242 ... 为了研究工作面推进速率对矿压显现规律的影响,分析了工作面推进速率影响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工作面推进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顶板活动、矿山压力显现、刮板输送机性能、采煤机性能、瓦斯排放、自燃发火的影响权重值为0. 242 9,0. 264 6,0. 104 1,0. 104 1,0. 174 1,0. 110 2;矿山压力显现对工作面影响最大;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在不同工作面推进速率下围岩塑性区、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分布,得出:随着工作面推进速率的增加,煤壁前方发生剪切破坏和拉伸破坏范围逐渐降低、工作面超前支撑压力逐渐靠近煤壁,并且峰值逐渐增大,应力系数也逐渐增大、煤壁破坏程度减少,致使煤壁的水平位移量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面推进速率 矿压显现规律 层次分析法 FLAC^3D数值模拟 围岩塑性区 应力场 位移场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表面活性剂改善水驱实验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欢 张永刚 +3 位作者 魏开鹏 刘学全 徐斌 斯容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4年第4期53-57,共5页
为提高红河油田特低渗油藏的采收率,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驱改善水驱效果的实验研究及矿场试验。室内评价表明:用皂角原料制得的表面活性剂ZJ2-2与地层水配伍性好,对岩心伤害小,同时具有良好的降低界面张力性能和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能,能大... 为提高红河油田特低渗油藏的采收率,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驱改善水驱效果的实验研究及矿场试验。室内评价表明:用皂角原料制得的表面活性剂ZJ2-2与地层水配伍性好,对岩心伤害小,同时具有良好的降低界面张力性能和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能,能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矿场试验表明:ZJ2-2表面活性剂能有效降低注入压力,提高注入井的注入能力,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截止2013年5月试验井组累计增油130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表面活性剂驱 驱油效率 矿场试验 降水增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