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田溪三级大坝老化病害及其治理 被引量:5
1
作者 邢林生 徐世元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9-71,74,共4页
古田溪三级钢筋混凝土平板支墩坝,建成蓄水至今已40多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坝基帷幕防渗能力逐渐衰减,迎水面遭受到严重风化侵蚀,面板渗漏溶蚀不断加剧,表层碳化深度日益累进,坝体裂缝增生或扩展,面板强度大幅度降低。为了遏制大坝进一步... 古田溪三级钢筋混凝土平板支墩坝,建成蓄水至今已40多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坝基帷幕防渗能力逐渐衰减,迎水面遭受到严重风化侵蚀,面板渗漏溶蚀不断加剧,表层碳化深度日益累进,坝体裂缝增生或扩展,面板强度大幅度降低。为了遏制大坝进一步遭受到老化病害的危害,确保大坝安全运行,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防护和加固措施。对该坝老化症状坚持定期检测分析,并及时进行治理,对于其他大坝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基帷幕 风化侵蚀 渗漏溶蚀 表层碳化 坝体裂缝 面板强度 古田溪三级大坝
下载PDF
钙矾石表面碳化动力学及反应机理 被引量:6
2
作者 陈贤拓 邹瑞珍 陈霄榕 《河北轻化工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1-5,共5页
研究钙矾石表面碳化反应动力学,提出反应机理,导出动力学方程,同实验结果一致,较满意地解释了实验现象,为防止钙矾石碳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钙矾石 表面碳化 反应机理
下载PDF
SWRCH50K扁条拉拔断裂原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廖美华 陆伟成 +1 位作者 李富强 杨明梅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20年第6期58-60,共3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SWRCH50K拉拔扁条断裂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WRCH50K扁条拉拔断裂原因是原线材表面增碳。针对此类表面增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SWRCH50K 拉拔断裂 表面增碳
下载PDF
混凝土坝表层碳化及其危害性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邢林生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7-73,共7页
随着时间的推移 ,混凝土坝表层碳化现象日益加重。许多工程实践表明 ,采用劣质材料和较差的混凝土配合比 ,施工质量差 ,未进行表面养护 ,以及环境相对湿度较小时 ,混凝土碳化速度较快 ;有的坝在混凝土龄期 30年以后碳化趋势尚未收敛稳... 随着时间的推移 ,混凝土坝表层碳化现象日益加重。许多工程实践表明 ,采用劣质材料和较差的混凝土配合比 ,施工质量差 ,未进行表面养护 ,以及环境相对湿度较小时 ,混凝土碳化速度较快 ;有的坝在混凝土龄期 30年以后碳化趋势尚未收敛稳定。混凝土坝的梁、柱构件因碳化引起钢筋锈蚀膨胀 ,产生顺筋裂缝和混凝土崩落的现象比较普遍。轻型平板坝因碳化严重 ,使面板挡水功能受到危害的问题 ,应引起高度重视 ,并应及时进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结构 表层碳化 综述 危害性 混凝土坝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叶片表层除碳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林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年第36期83-84,共2页
某型号航空用发动机涡轮叶片在工作后叶片涂层表面就会产生一层较难去掉的碳元素,这些积碳会降低叶片的维修品质并且增加相应的成本。文章针对常规的积碳消除工艺实施可行性研究,分别采用磨粒抛光法、光饰振动法进行相关试验,根据外观... 某型号航空用发动机涡轮叶片在工作后叶片涂层表面就会产生一层较难去掉的碳元素,这些积碳会降低叶片的维修品质并且增加相应的成本。文章针对常规的积碳消除工艺实施可行性研究,分别采用磨粒抛光法、光饰振动法进行相关试验,根据外观、尺寸和金相组织观测等相关结果,确定光饰振动法针对积碳的消除效果较好,且对产品品质无伤害,可以作为该部件表面涂层上消除积碳工艺手段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用发动机 涡轮叶片 表面积碳
下载PDF
管式炉加热—红外吸收法测定内螺纹铜管内表面残碳量 被引量:2
6
作者 原怀保 李月红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65,共4页
在没有铜管内表面残碳标样的情况下,以合成碳样校准仪器,内螺纹铜管内表面碳参考样验证测定结果,成功地用管式炉加热-红外吸收法测定了内螺纹铜管内表面残碳量。对影响测定结果的诸多因素,例如试样的处理、流量的选择、温度常数和仪器... 在没有铜管内表面残碳标样的情况下,以合成碳样校准仪器,内螺纹铜管内表面碳参考样验证测定结果,成功地用管式炉加热-红外吸收法测定了内螺纹铜管内表面残碳量。对影响测定结果的诸多因素,例如试样的处理、流量的选择、温度常数和仪器空白的设定、仪器的校准等进行了试验和讨论。结果表明,当试验温度为400~600℃、氧气流量为750mL/min时,铜管内表面碳释放完全,并得到理想的积分曲线。对内螺纹铜管内表面碳参考样进行测定,结果与管式炉加热非水滴定法一致,相对标准偏差为3.7%。通过加入合成碳样品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为98%~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式炉 红外吸收法 铜管 表面碳
下载PDF
红外光谱研究甲烷和氧与SrO-La_2O_3/CaO表面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余林 徐奕德 郭燮贤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902-906,共5页
在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条件下,用原位红外光谱研究SrO-La2O3/CaO催化剂,结果表明,晶格氧使甲烷深度氧化La2O3和CaO具有活泼的晶格氧,SrO的晶格氧比较稳定,气相氧通过补充催化剂表面消耗掉的晶格氧,加速了甲烷的深度氧化.另... 在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条件下,用原位红外光谱研究SrO-La2O3/CaO催化剂,结果表明,晶格氧使甲烷深度氧化La2O3和CaO具有活泼的晶格氧,SrO的晶格氧比较稳定,气相氧通过补充催化剂表面消耗掉的晶格氧,加速了甲烷的深度氧化.另一方面,催化剂表面的碳酸根物种在氧气氛下分解.在La2O3和LC催化剂中,催化剂表面La2O2(CO3)的分解形成配位不饱和的晶格氧O2-,并为气相氧吸附提供氧空穴.气相氧在氧空穴上吸附和配位不饱和晶格氧向吸附氧转移电荷,产生活供氧物种(可能为O2-).红外光谱能检测到波数为1118cm-1的吸收峰在CaO,SrO和SLC催化剂上,未能用FT-IR检测到类似的活性氧物种,但有C2产物生成,推测表面碳酸根分解可能直接产生活性氧物种(可能为O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甲烷 晶格氧 氧化锶 氧化镧 氧化钙
下载PDF
0801 Ni 催化剂上 CO 甲烷化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其城 《长沙水电师院自然科学学报》 1991年第2期191-194,共4页
本文使用 TPD 和 TPR 方法对 CO 在载体镍催化剂上的吸附和脱附性质,以及进行甲烷化反应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在0801Ni 催化剂上 CO 甲烷化反应可能遵循的机理,并用数学优化方法求出了反应进行的活化能,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机理的合理性.
关键词 TPD技术 表面碳 催化剂 甲烷化反应 一氧化碳
下载PDF
多晶铑表面上碳氧共存体系的研究
9
作者 魏绪明 吴凯 +1 位作者 曹玉明 王德峥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1994年第6期437-442,共6页
用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和俄歇电子能谱(AES)对碳氧共存的多晶铑表面及CO、O_2、C_2H_4在该表面上的吸附进行了研究,发现铑表面上共存的表面碳和表面氧存在相互作用,由于表面氧的存在,外来吸附物如CO、O_2、C... 用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和俄歇电子能谱(AES)对碳氧共存的多晶铑表面及CO、O_2、C_2H_4在该表面上的吸附进行了研究,发现铑表面上共存的表面碳和表面氧存在相互作用,由于表面氧的存在,外来吸附物如CO、O_2、C_2H_4等可以覆盖在表面碳上面,使表面碳占据表面位抑制其它物种吸附的屏蔽效应消失。该表面具有氧化性,可以把吸附的乙烯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铑 表面碳 表面氧 氧共存体系
原文传递
表面覆盖层对混凝土碳化的影响与计算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亚芹 张誉 +2 位作者 张伟平 王劲 谢华芳 《工业建筑》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41-45,共5页
分析了表面覆盖层对混凝土碳化的影响机理,从理论上推导出考虑覆盖层影响的碳化深度计算公式,并分析了覆盖层各参数对碳化延缓效果的影响,最后进行了一些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合适的覆盖层能有效地延缓碳化。
关键词 表面覆盖层 混凝土碳化 碳化延缓
全文增补中
18CrNiMo7-6和20CrNi2Mo钢高温渗碳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8
11
作者 刘俊祥 王京晖 +2 位作者 李俏 陈志英 丛培武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6-69,共4页
对18CrNiMo7-6和20CrNi2Mo钢进行980℃高温渗碳工艺研究,并对其显微组织、显微硬度、表面碳浓度、奥氏体晶粒度等重要工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为使18CrNiMo7-6和20CrNi2Mo钢渗层获得弥散分布状碳化物、较高的显微硬度、较高的晶粒... 对18CrNiMo7-6和20CrNi2Mo钢进行980℃高温渗碳工艺研究,并对其显微组织、显微硬度、表面碳浓度、奥氏体晶粒度等重要工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为使18CrNiMo7-6和20CrNi2Mo钢渗层获得弥散分布状碳化物、较高的显微硬度、较高的晶粒度等级,通过工艺优化获得最佳工艺为:提高渗碳温度至980℃,冷却方式采用先气冷后二次加热再进行淬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渗碳 显微组织 显微硬度 表面碳浓度 晶粒度
原文传递
Pu(100)表面吸附CO_2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蒙大桥 罗文华 +1 位作者 李赣 陈虎翅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224-8229,共6页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的改进Perdew-Burke-Ernzerh方法结合周期性层晶模型,研究了CO2分子在Pu(100)面上的吸附和解离.吸附能和几何构型的计算表明,CO2以穴位C4O4构型吸附最为有利,吸附能为1.48eV.布居分析和态密度分析表明,CO2与Pu...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的改进Perdew-Burke-Ernzerh方法结合周期性层晶模型,研究了CO2分子在Pu(100)面上的吸附和解离.吸附能和几何构型的计算表明,CO2以穴位C4O4构型吸附最为有利,吸附能为1.48eV.布居分析和态密度分析表明,CO2与Pu表面相互作用的本质主要是CO2分子的杂化轨道2πμ与Pu5f,Pu6d,Pu7s轨道通过强电子转移和弱重叠杂化的方式相互作用而生成了新的化学键.计算的CO2→CO+O解离能垒为0.66eV,解离吸附能为2.65eV,表明在一定热激活条件下CO2分子倾向于发生解离性吸附.O2,H2,CO和CO2在Pu(100)面吸附的比较分析表明,较低温度下的吸附强度顺序依次为O2,CO,CO2,H2;较高温度下的吸附强度顺序依次为O2,CO2,CO,H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Pu(100) CO2 吸附和解离
原文传递
钛表面辉光等离子无氢渗碳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争显 杜继红 +2 位作者 周慧 徐重 周廉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174-1177,共4页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碳技术在本底真空度为 5×10-3Pa 的高真空下,用 99.999%的高纯氩气进行无氢渗碳。在整个工艺过程中,没有涉及到氢元素,实现了无氢渗碳。试样材质为 TA1 工业纯钛,用透射电镜(TEM)观察渗层结构;X 射线衍射(XRD)...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碳技术在本底真空度为 5×10-3Pa 的高真空下,用 99.999%的高纯氩气进行无氢渗碳。在整个工艺过程中,没有涉及到氢元素,实现了无氢渗碳。试样材质为 TA1 工业纯钛,用透射电镜(TEM)观察渗层结构;X 射线衍射(XRD)测定渗层的相组成;用 M200 耐磨试验机测定渗碳试样的耐磨性能;渗碳试样的磨痕表面状态用 TR240型粗糙度仪测定。渗碳层厚度大于 100 μm。表面层生成的是 TiC,基体仍为 α-Ti。近表面渗层维氏硬度为 6 000 MPa,表面的硬度远大于此值。摩擦系数 0.11。纯钛经过无氢渗碳后,与未经过处理的纯钛相比磨损量仅为纯钛试样的1/1 592.5。研究得出:钛材经过双辉等离子无氢渗碳后,不仅提高了表面的硬度,同时降低了摩擦系数,因而使耐磨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光 等离子渗碳
下载PDF
动力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潘晓晓 庄树新 +3 位作者 孙雨晴 孙高星 任艳 蒋声育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26,共9页
针对改性磷酸铁锂(LiFePO_(4))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近期研究进行了综述。LiFePO_(4)虽然以其稳定性好、安全性好、环境友好而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但固有的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系数低下导致其... 针对改性磷酸铁锂(LiFePO_(4))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近期研究进行了综述。LiFePO_(4)虽然以其稳定性好、安全性好、环境友好而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但固有的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系数低下导致其电化学性能较差。针对提高其电化学性能的改性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元素掺杂、表面碳包覆、颗粒纳米化和材料复合化4种改性策略对LiFePO_(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讨论了这4种改性策略的优缺点。分析表明,4种改性策略有效改善了锂离子扩散动力学和电子电导率,但是表面碳包覆和颗粒纳米化会降低材料的振实密度,导致能量密度低。最后,指出解决现存问题的研究方向,即开发电池性与电容性共存的改性策略将是一个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 元素掺杂 表面碳包覆 颗粒纳米化 材料复合化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的表面碳包覆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袁梅梅 徐汝辉 姚耀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9061-19066,共6页
新能源材料对人类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磷酸铁锂(LiFePO 4)作为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污染性低、安全性高、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而著称,在一定的电流密度下它能够进行锂的可逆脱嵌,完成有序的充放电过程,是一种前景可观的电... 新能源材料对人类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磷酸铁锂(LiFePO 4)作为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污染性低、安全性高、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而著称,在一定的电流密度下它能够进行锂的可逆脱嵌,完成有序的充放电过程,是一种前景可观的电池正极材料,取得了非常引人瞩目的发展与进步。它的晶型结构属于橄榄石型,结构的体积变化很小,比较稳定,在充放电过程中不易坍塌与变形。然而,电子和离子电导率低是制约磷酸铁锂材料发展的两个致命缺点,低的电导率还会引起其倍率和循环性能的降低。针对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许多改善方法,如掺杂其他元素到铁位和锂位、颗粒纳米化和表面包覆导电物质。而在LiFePO 4正极材料表面进行包覆改性处理以改善其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经济可行的方法。碳材料由于具有成本低廉、无毒、无污染、原料丰富和导电性高等特点,被研究者们广泛地用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包覆。本文主要介绍了LiFePO 4正极材料表面碳包覆修饰改性的研究进展,并对碳源种类的选择、碳化机理和表面化学反应等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磷酸铁锂 正极材料 表面碳包覆
下载PDF
气体渗碳CAD软件的试验验证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炳超 张戈 +2 位作者 钱初钧 田禾 沙云卿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3-25,共3页
用 2 0CrMnTi和 2 0CrMo钢制的试样 ,根据渗碳层深度分别为 1 2mm和 1 4mm的齿轮的技术要求 ,在装备有气体渗碳动态碳势控制CAD软件的渗碳炉上分别进行了试验 ,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 ,证实了该软件功能强劲、控制准确。其表面碳浓度(质... 用 2 0CrMnTi和 2 0CrMo钢制的试样 ,根据渗碳层深度分别为 1 2mm和 1 4mm的齿轮的技术要求 ,在装备有气体渗碳动态碳势控制CAD软件的渗碳炉上分别进行了试验 ,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 ,证实了该软件功能强劲、控制准确。其表面碳浓度(质量分数 )偏差 <0 0 5 % ;渗层内的碳浓度梯度曲线平滑 ,呈“S”型平台分布 ;渗层深度为 1 2mm和 1 4mm时 ,渗层深度的偏差 <0 0 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渗碳 CAD软件 表面浓度 碳浓度梯度 渗碳层深度 动态控制
下载PDF
船用锚链钢M20Mn冷弯断裂原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立君 余德河 +1 位作者 孙永喜 毕咏梅 《山东冶金》 CAS 2004年第1期49-51,共3页
通过化学成分测试和金相组织分析 ,认为M 2 0Mn试样冷弯断裂的主要原因是圆钢存在严重的热轧带状组织和表面增碳。采取选择合适的浇注温度和注速、在浇注过程中避免保护渣污染钢液、控制终轧温度等预防措施 ,消除了M2 0Mn冷弯断裂缺陷。
关键词 锚链钢 冷弯 断裂 带状组织 表面增碳 船舶
下载PDF
载体对铁基催化剂结构及CO2加氢制烯烃反应性能的影响特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洋洋 孙超 +3 位作者 Malhi Haripal Singh 位重洋 张振洲 涂维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652-4662,共11页
铁基催化剂CO2加氢直接合成烯烃是实现CO2减排及CO2转化与利用的最佳途径之一。目前铁基催化剂的CO2加氢活性及反应过程中铁基催化剂结构强度仍然较低,成为CO2加氢制烯烃产业化生产的重要挑战。通过浸渍法制备一系列负载型铁基催化剂,... 铁基催化剂CO2加氢直接合成烯烃是实现CO2减排及CO2转化与利用的最佳途径之一。目前铁基催化剂的CO2加氢活性及反应过程中铁基催化剂结构强度仍然较低,成为CO2加氢制烯烃产业化生产的重要挑战。通过浸渍法制备一系列负载型铁基催化剂,研究载体材料性质对铁基催化剂结构及CO2加氢直接合成烯烃的影响特性。研究发现,载体可诱导铁基催化剂在CO2加氢反应过程中形成的铁物种,同时影响铁基催化剂表面碳物种的有序度,调变对CO2吸附及活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ZrO2负载的Fe催化剂展现出最佳的CO2加氢合成烯烃催化性能,在温度320℃和反应压力2.0 MPa时,CO2转化率>30%,C2~C7烃类产物中烯烃选择性高达85%以上,烯烷比为8.2,且CO选择性较低为1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加氢 催化剂 载体 烯烃 铁物种 碱金属 表面碳物种
下载PDF
井式炉渗碳淬火钢件表面炭黑问题分析
19
作者 李朝青 张伟 李瑶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5-267,共3页
用化学成分分析和理化检测研究了井式炉渗碳淬火的18CrNiMo7-6钢轴类工件表面炭黑产生的原因、纠正的方法以及预防措施。通过将表面炭黑工件进行抛丸、返修淬火,证明表面炭黑来源于淬火工序。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分阶梯提升淬火碳势0.... 用化学成分分析和理化检测研究了井式炉渗碳淬火的18CrNiMo7-6钢轴类工件表面炭黑产生的原因、纠正的方法以及预防措施。通过将表面炭黑工件进行抛丸、返修淬火,证明表面炭黑来源于淬火工序。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分阶梯提升淬火碳势0.65%C_(p)×2 h+0.83%C_(p)×5 h,提高富化气滴入温度至830℃,增加工件间隙至30 mm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工件表面炭黑问题。经过试验验证,钢件表面炭黑在淬火保温阶段产生,通过调整碳势,工件装炉间隙,可以避免钢件表面炭黑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CrNiMo7-6钢件 井式炉 渗碳淬火 表面炭黑 碳势 间隙
原文传递
利用SEM分析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旋铆开裂产生机理
20
作者 宿云辉 石磊 +1 位作者 尹毅 杨秀富 《机电元件》 2024年第6期30-33,共4页
本文通过使用SEM及能谱的方法,对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在使用旋铆工艺过程中产生开裂现象进行分析,阐述影响旋铆开裂的主要因素与基体材料表面碳含量关系较大,并基于产品工艺出发,针对旋铆开裂的控制要点给出了意见,对使用相似工艺存在的... 本文通过使用SEM及能谱的方法,对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在使用旋铆工艺过程中产生开裂现象进行分析,阐述影响旋铆开裂的主要因素与基体材料表面碳含量关系较大,并基于产品工艺出发,针对旋铆开裂的控制要点给出了意见,对使用相似工艺存在的问题解决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 旋铆工艺 开裂现象 热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