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nO_2和SiO_2用于PVC的阻燃消烟及协同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海 国占生 +1 位作者 徐建中 田春明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6-90,共5页
研究了二氧化锡和二氧化硅对软PVC阻燃消烟性的影响。通过对极限氧指数、剩炭率、烟密度的测定和DTATG曲线的分析证明,添加8g二氧化锡/二氧化硅复合阻燃剂的PVC的氧指数和剩炭率比未添加的分别增高5.5个单位和4.1%,烟密度降低16.4%,降... 研究了二氧化锡和二氧化硅对软PVC阻燃消烟性的影响。通过对极限氧指数、剩炭率、烟密度的测定和DTATG曲线的分析证明,添加8g二氧化锡/二氧化硅复合阻燃剂的PVC的氧指数和剩炭率比未添加的分别增高5.5个单位和4.1%,烟密度降低16.4%,降解活化能分别降低38kJ/mol和23.1kJ/mol,从而证明二氧化锡/二氧化硅复合阻燃剂对于PVC是一种很好的阻燃消烟剂,二氧化锡和二氧化硅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同时证明这种复合阻燃剂能代替三氧化二锑,使产品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阻燃 消烟 协同 热降解
下载PDF
聚丙烯熔融接枝马来酸酐过程中降解的抑制 被引量:5
2
作者 吴海萍 丁永红 +1 位作者 顾伟东 俞强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0,共3页
采用多烯化合物作为共接枝单体来抑制聚丙烯熔融接枝马来酸酐过程中的降解。结果表明。通过多烯类化合物稳定聚丙烯大分子自由基以及偶合扩链的双重作用可以有效减轻聚丙烯在接枝过程中的降解,马来酸酐接枝率也得到明显提高,其中以二乙... 采用多烯化合物作为共接枝单体来抑制聚丙烯熔融接枝马来酸酐过程中的降解。结果表明。通过多烯类化合物稳定聚丙烯大分子自由基以及偶合扩链的双重作用可以有效减轻聚丙烯在接枝过程中的降解,马来酸酐接枝率也得到明显提高,其中以二乙烯基苯效果最为显著,当在100gPP中二乙烯基苯用量为0.005~0.007 mol时,熔融接枝具有最佳的综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马来酸酐 熔融接枝 多烯化合物 抑制降解
下载PDF
模板合成AC-Zn_(2)SnO_(4)对PVC热降解性能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灵智 杨佳辉 +2 位作者 吴瑞红 焦运红 徐建中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2021年第1期14-18,共5页
通过活性炭模板法制备锡酸锌阻燃剂(AC-Zn_(2)SnO_(4)),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其表征。将其应用于聚氯乙烯(PVC),采用极限氧指数(LOI)、烟密度研究了阻燃剂对PVC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热重-红外-质谱分析(TG-MS-IR)和扫描电子... 通过活性炭模板法制备锡酸锌阻燃剂(AC-Zn_(2)SnO_(4)),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其表征。将其应用于聚氯乙烯(PVC),采用极限氧指数(LOI)、烟密度研究了阻燃剂对PVC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热重-红外-质谱分析(TG-MS-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阻燃前后PVC热降解性和炭层形貌,探究其阻燃机理。结果表明:当AC-Zn_(2)SnO_(4)添加量在10质量份时,PVC的LOI为37.0%,烟密度等级为79.7%,断裂伸长率明显增加。在降解过程中释放最大强度的HCl,CO_(2)和-CH_(3)碎片所对应的时间提前,苯的释放量减少,残炭外表面形貌结构更为密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酸锌 聚氯乙烯 阻燃 消烟 热降解
下载PDF
铝酸钴对软聚氯乙烯阻燃热降解性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灵智 焦运红 徐建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0-106,共7页
通过活性炭模板法制备出尖晶石型铝酸钴阻燃剂。将其应用于软聚氯乙烯(PVC)的阻燃研究。当添加10 g铝酸钴时,软PVC的阻燃、消烟和力学性能最佳。通过热重-红外和扫描电镜对阻燃前后的热降解过程进行研究,表明,阻燃处理后,软PVC样品的初... 通过活性炭模板法制备出尖晶石型铝酸钴阻燃剂。将其应用于软聚氯乙烯(PVC)的阻燃研究。当添加10 g铝酸钴时,软PVC的阻燃、消烟和力学性能最佳。通过热重-红外和扫描电镜对阻燃前后的热降解过程进行研究,表明,阻燃处理后,软PVC样品的初始降解温度提前,高温时的剩炭量增加;降解过程中释放HCl和-CH_3气体碎片的最大释放峰温度提前,并且气体的释放量减少,降解过程中形成稳定的炭层,阻止了内部可燃气体与外部的氧气接触,达到良好的阻燃消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酸钴 聚氯乙烯 阻燃 消烟 热降解
下载PDF
Applying a support vector model to assess land cover changes in the Uvs Lake Basin ecoregion in Mongolia 被引量:1
5
作者 Buyan-Erdene Jamsran Chinsu Lin +2 位作者 Ishgaldan Byambakhuu Jamsran Raash Khaulenbek Akhmadi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Agriculture》 EI 2019年第1期158-169,共12页
The Uvs Lake Basin in western Mongolia is a natural world heritage site and is known for its diversity in landscape and wildlife.Recently,investigative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protected pristine ecotone is sufferi... The Uvs Lake Basin in western Mongolia is a natural world heritage site and is known for its diversity in landscape and wildlife.Recently,investigative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protected pristine ecotone is suffering land degradation due to global warming.In order to obtain evidence of the changes over a long-term time scale,serial multi-temporal Landsat images obtained between 1995 and 2015 were used to classify land cover and land cover changes over the Basin ecoregion using a machine learning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upport vector machine.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rest land area in 1995 was 1888.48 km^2 which was equivalent to 7.48%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study site.The forest area showed considerable decrease by 301.36 km^2 during the first decade(1995–2004)and 155.81 km^2 during second decade(2004–2015).A total of 457.17 km^2 or 24.21%of the forest land has been developed,most being changed into grassland.The major driver of such changes was illegal logging,forest fire,and pest damage.However grassland was changed primarily into bare land during the two decades.The area of glacier was decreased and primarily changed into water body.In contrast,the area of sand in the Basin ecoregion increased dramatically from 65.20 km^2 in 1995 to 318.33 km^2 in 2015 the increase being mostly from the transition of bare land.In summary,the drivers of the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greenness coverage and increase of sand/bare land areas were the interaction of complicated disturbances in both anthropogenic and natural factors,in which logging,grazing,wind erosion,and global warming were the key cau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suppression Soil degradation Forest reduction Change analysis Landscape ecology
原文传递
扩频系统频域窄带干扰抑制算法加窗损耗研究 被引量:35
6
作者 曾祥华 李峥嵘 王飞雪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276-1281,共6页
扩频系统频域抗干扰算法通常采用数据加窗降低截断引起的频谱泄漏,采用数据重叠降低加窗带来的信噪比损耗.该文分析了数据加窗带来的信噪比损耗,研究了采用数据重叠后的信号合成输出问题,在Capozza(2000)的重叠选择输出方法的基础上提... 扩频系统频域抗干扰算法通常采用数据加窗降低截断引起的频谱泄漏,采用数据重叠降低加窗带来的信噪比损耗.该文分析了数据加窗带来的信噪比损耗,研究了采用数据重叠后的信号合成输出问题,在Capozza(2000)的重叠选择输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重叠相加输出方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与重叠选择输出方法相比,重叠相加输出方法减小了数据加窗引入的信噪比损耗,代价是增加了少量的加法运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抗干扰 加窗损耗 重叠 数据合成
下载PDF
杉木连栽对土壤细菌群落及其抑病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余李 廖杨文科 +4 位作者 自海云 潘畅 周梦田 曹超阳 李孝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38-5049,共12页
连栽导致土壤退化是制约杉木初级生产力实现的重要障碍因素,而土壤对病原菌的抑制能力决定着植物能否有效抵御病原菌侵害,是人工林土壤地力状况的重要表现。以一代、二代、三代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对象,采用平板隔空、直接对峙的方... 连栽导致土壤退化是制约杉木初级生产力实现的重要障碍因素,而土壤对病原菌的抑制能力决定着植物能否有效抵御病原菌侵害,是人工林土壤地力状况的重要表现。以一代、二代、三代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对象,采用平板隔空、直接对峙的方法,分析了不同代际杉木林土壤细菌群落对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能力。进一步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杉木林土壤细菌群落影响土壤抑病能力的生态过程。结果表明:土壤磷元素随连栽呈显著积累趋势,而土壤pH和有机质(SOM)等含量随连栽代数的增加而下降,但这些下降指标在三代杉木林与天然林土壤间无显著差异。而杉木连栽导致土壤对病原菌的抑制能力逐代降低,天然林土壤较杉木人工林对病原菌具有显著的高抑制能力。同时杉木连栽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而对群落整体α-多样性影响较小,说明土壤中一些关键类群对杉木连栽响应的敏感性高于整体细菌群落的变化。进一步利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与回归分析,揭示了杉木连栽引起的土壤一些关键细菌类群丰度的降低是土壤抑病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些类群主要受土壤pH、SOM、TP等土壤理化因子的调控。由此,杉木长期连栽会引起土壤微环境失衡,致使土壤抑制病原菌能力下降,从而增加病原菌危害杉木林健康,不利于人工林生产力的提升和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代际 土壤细菌群落 土壤抑病 土壤退化
下载PDF
158A GeV/c Pb+Pb碰撞中J/ψ是反常压低吗?
8
作者 萨本豪 台安 王辉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689-692,共4页
用含有领头粒子能量衰减、J/ψ先驱体在弦色场中离解和物理J/ψ的强子吸收等三种机制的强子和弦级联模型,JPCIAE,计算了200AGeV/c的PA和AB轻的弹核)反应以及Pb+Pb反应中J/ψ压低因子,取得与NA38... 用含有领头粒子能量衰减、J/ψ先驱体在弦色场中离解和物理J/ψ的强子吸收等三种机制的强子和弦级联模型,JPCIAE,计算了200AGeV/c的PA和AB轻的弹核)反应以及Pb+Pb反应中J/ψ压低因子,取得与NA38及NA50数据全面地较好符合。从而对Pb+Pb反应中J/ψ是反常压低的说法提出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ψ压低因子 领头粒子能衰减 核-核碰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