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淮阳地区变质地层序列与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26
1
作者 汤加富 侯明金 +2 位作者 石乾华 周存亭 徐家聪 《安徽地质》 1995年第3期50-59,共10页
本文较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北淮阳地区在变质地层序列与构造变形特征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对梅山群的解体与新归属、原庐镇关群的解体与废名、佛子岭岩群的新含义作了简要论述。通过近年来不断深入的构造解剖,阐明了区内由早期伸展构造体制... 本文较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北淮阳地区在变质地层序列与构造变形特征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对梅山群的解体与新归属、原庐镇关群的解体与废名、佛子岭岩群的新含义作了简要论述。通过近年来不断深入的构造解剖,阐明了区内由早期伸展构造体制下的褶叠层;主期收缩体制下,以折劈理为标志的叠加向斜;以及晚期多期次自南而北的滑覆逆冲构造的主要特征,将为区内在新的地质背景下开展找矿工作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淮阳地区 佛子岭群 梅山群 构造岩片 褶叠层 叠加向斜
下载PDF
米仓山与龙门山接合部叠加褶皱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20
2
作者 孙东 刘树根 +4 位作者 邓宾 李智武 钟勇 黄耀宗 谢志良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6-168,共13页
探讨米仓山和龙门山成生关系对于研究油气保存极为重要。对龙门山和米仓山接合部位叠加褶皱特征以及应力场恢复研究,表明该区域发育3组构造形迹,至少经历了4次构造作用。米仓山构造变形具有继承性,在晚三叠世第一期近S-N向挤压应力场下... 探讨米仓山和龙门山成生关系对于研究油气保存极为重要。对龙门山和米仓山接合部位叠加褶皱特征以及应力场恢复研究,表明该区域发育3组构造形迹,至少经历了4次构造作用。米仓山构造变形具有继承性,在晚三叠世第一期近S-N向挤压应力场下,形成了米仓山早期的隆起;晚白垩世-古新世的近S-N挤压应力场才使得米仓山急剧隆升;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变形启动时间稍微滞后于米仓山,但其主体变形却早于米仓山大规模隆起的时间;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变形均是多期次、向盆内逐级递进扩展,总体表现为交替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褶皱 成生关系 古应力 龙门山 米仓山
下载PDF
湘中盆地龙山穹窿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智 颜丹平 +2 位作者 陈文 李林 陈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742-2758,共17页
本文选取湘中盆地龙山穹窿体为研究对象,主要沿二条近正交剖面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构造解析工作。系统地对龙山穹窿体进行了地层产状、轴面劈理产状、逆冲断层及其擦痕线理进行了测量和统计。根据褶皱样式与轴面劈理的配套关系,... 本文选取湘中盆地龙山穹窿体为研究对象,主要沿二条近正交剖面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构造解析工作。系统地对龙山穹窿体进行了地层产状、轴面劈理产状、逆冲断层及其擦痕线理进行了测量和统计。根据褶皱样式与轴面劈理的配套关系,并结合卷入叠加变形的地层,以及轴面劈理的错切关系综合分析,确定NE-SW向褶皱叠加在近WNW-ESE向(近EW向)褶皱之上,确定叠加干涉样式属于Ramsay分类中典型的穹盆叠加样式。在区域地质关系与演化对比基础上,确定龙山穹窿是加里东期和燕山期褶皱复合叠加变形的结果;依据剖面构造分析及前人研究成果,确定泥盆系与前泥盆系间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和南华系与基底间拆离断层为两套区域性潜在滑脱层,并认为滑脱层在龙山穹隆体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具有控制作用。通过对二期古构造应力场的恢复,重建了区域构造演化,建立了龙山穹窿体由拆离断层及软弱层控制的褶皱叠加构造模型。龙山穹窿体的褶皱叠加过程在华南大陆,特别是雪峰山造山带构造演化中具有代表性,表明加里东运动和燕山运动的叠加和复合是雪峰山造山带的重要构造表现形式,这为深入研究雪峰山造山带结构与演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盆地 构造解析 叠加褶皱 叠加样式 构造意义
下载PDF
豫西内乡文龙庙地区秦岭群卵形褶皱构造解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吴德超 蔡学林 焦守敬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40-48,共9页
秦岭地轴东段核心部位有规律地分布着一系列卵形褶皱,本文对其中之一的文龙庙卵形褶皱进行了构造解析,该卵形褶皱是由三期褶皱叠加而成。该区变形十分复杂,总的变形体制为塑性流变、韧性剪切、似弯滑、似弯流等;叠加褶皱的形成是在东秦... 秦岭地轴东段核心部位有规律地分布着一系列卵形褶皱,本文对其中之一的文龙庙卵形褶皱进行了构造解析,该卵形褶皱是由三期褶皱叠加而成。该区变形十分复杂,总的变形体制为塑性流变、韧性剪切、似弯滑、似弯流等;叠加褶皱的形成是在东秦岭开合构造背景下长期发展之结果,既有前寒武纪的塑造作用,也有后寒武纪的再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 褶皱构造
下载PDF
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缝合带两侧二叠纪以来的叠加褶皱变形:对同碰撞和碰撞后变形的启示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欲清 张长厚 +4 位作者 侯丽玉 张逸鹏 黄滢竹 陈汉林 常利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4-280,共17页
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断裂两侧二叠纪地层中发育有一系列叠加褶皱,它们与侏罗纪地层内部褶皱及断裂变形记录了该区晚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事件。研究这些变形对探索华北北部及邻区所经历的从古亚洲构造域到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动力学... 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断裂两侧二叠纪地层中发育有一系列叠加褶皱,它们与侏罗纪地层内部褶皱及断裂变形记录了该区晚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事件。研究这些变形对探索华北北部及邻区所经历的从古亚洲构造域到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二叠纪、侏罗纪地层变形的详细地质填图及叠加褶皱构造样式与区域演化序列的研究,揭示出:二叠纪地层褶皱形迹具S型展布特征,总体走向NEE,轴面倾向NW;中生代地层褶皱走向NE,轴面倾向SE,伴生逆冲断层多向SE倾斜并且上盘向NW逆冲。研究厘定区内经历三期构造变形:(D1)二叠纪末—中三叠世NNW-SSE向区域性挤压,二叠纪地层形成NEE向褶皱;(D2)晚三叠世区域性剪切作用将先期形成的NEE向褶皱改造成平面弧形褶皱,表现为Simón(2004)划分的Type2a与Type1d型叠加褶皱样式;(D3)晚侏罗世NW-SE向挤压导致中侏罗世地层中倒向NW的褶皱构造,并使得二叠纪地层褶皱更加紧闭。研究认为这三期变形可能分别代表:(1)古亚洲洋闭合和伴生的碰撞造山作用;(2)介于西拉木伦右行走滑断裂与蒙古东南部东戈壁左行走滑断裂之间块体的NEE向挤出构造;(3)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之下的俯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西拉木伦缝合带 二叠纪 侏罗纪 碰撞造山 叠加褶皱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南山地区新生代叠加褶皱与油气运移
6
作者 马立成 江万 +6 位作者 施辉 胡俊杰 张浩 陈程 董敏 彭博 方欣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9-1220,共12页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油气勘探已获重大发现,为柴达木盆地古生代油气勘探开启了新局面。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在早二叠世进入生烃门限,以生油为主;古新世—上新世为石炭系主力生烃期,以产气为主。前人针对...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油气勘探已获重大发现,为柴达木盆地古生代油气勘探开启了新局面。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在早二叠世进入生烃门限,以生油为主;古新世—上新世为石炭系主力生烃期,以产气为主。前人针对该盆地石炭系油气的赋存条件和成藏机理研究较少,为揭示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的有利成藏条件,本次选择柴达木盆地东部德令哈坳陷尕海南山地区开展石炭系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在青德参1井中发现了石炭系克鲁克组和古近系上干柴沟组两套含油气层。依据区内构造要素统计分析、叠加构造填图、地震综合解释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揭示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南山地区晚新生代发育早期北西—北西西向和晚期北北东—南南西向的叠加褶皱,北西—北西西向褶皱及断裂活动形成了石炭系晚期生烃的有利圈闭,北北东—南南西向构造挤压激活了先存的北西—北西西向断裂,并导致石炭系油气沿该断层向上运移至上干柴沟组形成次级含油气层,最终造就了尕海南山地区上下两套油气组合并存的特征。本研究对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石炭系 新生代 叠加褶皱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大娄山构造带茅台向斜中-新生代多期叠加改造变形特征
7
作者 喻林 杨向阳 +3 位作者 冯燕博 解松林 王翠芳 张元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7976-7987,共12页
中国西南地区是地震灾害的频发区,研究该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对认识西南地区地震等灾害的发育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大娄山构造带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该构造带发育了复杂的构造变形样式,记录了中-新生代以来华南板块构造变形的详细信息。... 中国西南地区是地震灾害的频发区,研究该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对认识西南地区地震等灾害的发育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大娄山构造带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该构造带发育了复杂的构造变形样式,记录了中-新生代以来华南板块构造变形的详细信息。茅台向斜位于大娄山构造带内部,发育了典型的叠加褶皱构造样式,该样式是揭示大娄山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的关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茅台向斜的构造解析,认为茅台向斜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三期挤压变形过程。第一期(D_(1))表现为在侏罗系及其以下地层中发育走向近NE-SW的向斜构造,古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受到近NW-SE向挤压作用,结合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及卷入变形的最新地层,该期构造变形发生于侏罗纪末期,其动力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第二期(D_(2))变形表现为对早期近NE-SW向褶皱构造被NE-SW向挤压作用的叠加改造,古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受到NE-SW向挤压作用,结合区域角度不整合特征,该期构造变形发生在古近纪末期,其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初期的向外隆升扩展。第三期(D_(3))构造变形特征表现为近N-S向挤压构造的发育,结合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及卷入变形的最新地层,该期构造变形时间为新近纪末期,其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的向东逃逸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地震 大娄山构造带 叠加褶皱 断层滑动矢量 构造分析
下载PDF
通化县四方山铁矿地质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先权 高明珠 +3 位作者 韩雪 车海龙 路猛 张庆连 《吉林地质》 2014年第3期50-55,共6页
四方山铁矿经历了三期变形。第一期,当太古宙表壳岩形成后,来自东西向挤压作用,地层和矿体(S0)形成近南北向紧密褶皱构造。第二期,来自北西—南东方向挤压作用,使已经变形地层和矿体(S1)又一次变形,形成走向北东—南西叠加褶皱构造,这... 四方山铁矿经历了三期变形。第一期,当太古宙表壳岩形成后,来自东西向挤压作用,地层和矿体(S0)形成近南北向紧密褶皱构造。第二期,来自北西—南东方向挤压作用,使已经变形地层和矿体(S1)又一次变形,形成走向北东—南西叠加褶皱构造,这一期为四方山铁矿主期构造。第三期,来自北—西向和南东向不对称推力作用,使已经历二次变形地层、矿层均形成了S形,使S2又一次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方山铁矿 表壳岩 变质变形 背斜 向斜 叠加褶皱
下载PDF
武当山推覆体中段的叠加褶皱及构造序列的初步划分 被引量:2
9
作者 石绍清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18-26,共9页
武当山推覆体中段存在六期叠加褶皱(B_1~B_6),其中B_1,B_2,B_3为推覆期前褶皱,B_4,B_5为推覆期褶皱,B_6为推覆期后褶皱。以六期叠加褶皱为基础,再结合区内存在的反转盆地等拉张性构造,将区内的构造演化序列划分为七个变形幕。
关键词 推复构造 叠加褶皱 构造序列
下载PDF
叠加褶皱的数学分析
10
作者 刘德良 杨晓勇 陈增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2-105,共4页
对于极为普遍的叠加褶皱,以往多偏于形态描述.本文则用数学方法,将复杂的构造形态模型化,确定了各种复杂褶皱最基本类型的数学表达式.在叠加褶皱定量表达的探索中,力图追求模式的概括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褶皱叠加 数学模型 傅里叶分析 褶皱构造
下载PDF
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岩的叠加褶皱与岩组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良 刘成东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23-28,共6页
笔者对研究区露头上的小褶皱进行了详细观测后认为:该区存在三期叠加褶皱;借助褶皱不同部位上的岩组分析,可以从微观上验证叠加褶皱的次数;通过叠加褶皱及其岩组分析,有助于恢复区域构造样式、划分地层及判断构造环境。
关键词 变质岩 前寒武纪 岩组特征 褶皱
下载PDF
拉张环境下构造层次的划分
12
作者 刘学锋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3-26,共4页
构造层次的概念最初是针对挤压变形区提出来的。研究表明,这一概念也可用于拉张变形区,但其特征及应变机制与挤压变形区有显著不同。拉张变形区的构造层次也可分为浅层次、中层次和深层次,各层次构造形成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垂直方向... 构造层次的概念最初是针对挤压变形区提出来的。研究表明,这一概念也可用于拉张变形区,但其特征及应变机制与挤压变形区有显著不同。拉张变形区的构造层次也可分为浅层次、中层次和深层次,各层次构造形成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垂直方向。浅层次应变机制为剪切作用,形成铲形正断层及其相伴生的滚动背斜、反向断层等;中层次应变机制为横弯引起的弯滑作用;形成等厚褶皱、滑脱构造等;深层次的主导应变机制为上部弯流作用、下部流动作用,以形成顶薄褶皱和流动褶皱为特征。不同构造环境的各种构造层次叠加在一起,常形成复杂的构造图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叠加褶皱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安徽庐枞火山岩盆地与邻区基底构造变形、形成演化及其对矿床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34
13
作者 汤家富 陆三明 +1 位作者 李建设 韦导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587-2597,共11页
本文简略分析了庐枞火山岩盆地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及火山岩盆地内两个重要不整合界面,两类不同性质断裂的特征。文中详细论述了庐枞及邻区印支期褶皱基底中两期叠加褶皱变形特征及其对地层序列与空间展布的控制。介绍了区内印支期金子... 本文简略分析了庐枞火山岩盆地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及火山岩盆地内两个重要不整合界面,两类不同性质断裂的特征。文中详细论述了庐枞及邻区印支期褶皱基底中两期叠加褶皱变形特征及其对地层序列与空间展布的控制。介绍了区内印支期金子运动与南象运动的存在表现及争议。根据近期在巢湖、和县一带普遍发现东马鞍山组与南陵湖组间不整合接触关系,进一步肯定了金子运动的存在,从而探讨了印支期两期褶皱变形形成的运动学基础及可能形成的动力学条件。在对上述成矿背景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内三类矿床的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与火山岩有关的铁矿、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及铅锌矿、接触交代型与层控型铁铜矿)。强调了燕山期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对岩浆侵入、火山活动及与其相关成矿作用的控制,并对区内典型矿床的控岩控矿构造条件作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枞火山盆地 印支期叠加褶皱 金子运动 南象运动 找矿方向
下载PDF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77
14
作者 张岳桥 施炜 +3 位作者 李建华 王瑞瑞 李海龙 董树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00-1315,共16页
基于野外观察和构造测量,论述了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包括弧形带展布特征、分带特征、分段特征、分层特征、构造变形样式、叠加变形特征和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巴弧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大巴弧形... 基于野外观察和构造测量,论述了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包括弧形带展布特征、分带特征、分段特征、分层特征、构造变形样式、叠加变形特征和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巴弧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大巴弧形成的机理不同于经典的碰撞造山模式,该弧形构造带经历了古生代大陆边缘伸展裂陷初始期、中晚三叠世碰撞造山雏形期和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定型期。造山作用前的古大陆边缘伸展作用及其产生的不规则边界形态对弧形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其中先成的城口-房县弧形断裂带不仅控制了早古生代沉积-岩浆作用,同时成为大巴弧形成的主导边界条件,而弧形带两端的基底隆起也起到了重要的限制作用。根据实际地质资料设计的简单沙箱模型模拟了这个弧形带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 构造变形样式 叠加变形 古构造应力场 构造物理模拟
下载PDF
浙北双溪坞群的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竺国强 陈梓军 +1 位作者 杨树锋 陈汉林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58-64,共7页
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双溪坞群的岩层对比和构造分析,认为本区的双溪坞群与上覆地层间在构造样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双溪坞群的章村组和北坞组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为同一火山旋回的产物。神功运动使早期形成的双溪坞群褶... 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双溪坞群的岩层对比和构造分析,认为本区的双溪坞群与上覆地层间在构造样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双溪坞群的章村组和北坞组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为同一火山旋回的产物。神功运动使早期形成的双溪坞群褶皱造山,形成一紧闭线型平卧褶皱构造,并受后期构造的叠加改造,形成轴向北东的叠加褶皱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北部 双溪坞群 江绍新裂 构造特征 地质意义
下载PDF
白云鄂博叠加褶皱及其变形机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玉清 王弢 +1 位作者 贾和义 尚恒胜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3年第1期23-26,共4页
华北地块北缘中上元古界的白云鄂博群尖山组 ,在白云鄂博群东南花果山一带褶皱变形十分复杂 ,为了研究其褶皱形态、变形机制 ,在原 1∶ 5万填图的基础上选近 1 km2的范围进行1∶ 2 0 0 0大比例尺地质填图 ,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标志层 ... 华北地块北缘中上元古界的白云鄂博群尖山组 ,在白云鄂博群东南花果山一带褶皱变形十分复杂 ,为了研究其褶皱形态、变形机制 ,在原 1∶ 5万填图的基础上选近 1 km2的范围进行1∶ 2 0 0 0大比例尺地质填图 ,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标志层 ,确定了两期褶皱构造。综合区域资料表明 :早期 EW向褶皱以纯剪切、纯剪切 +简单剪切为主 ,是加里东运动的结果 ;晚期褶皱表现为 EW向压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褶皱 动力学 变形机制 白云鄂博群
下载PDF
太行山中北段褶皱构造序列 被引量:3
17
作者 牛树银 国连杰 +1 位作者 许传诗 陈路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995年第2期190-196,共7页
太行山中北段中-深变质岩区的褶皱构造变形复杂,不同期次间叠加改造强烈,构造置换作用明显。作者采用变质岩区构造解析方法,在观察、测量、分析了大量构造面、线组构的基础上,划分出5期褶皱构造,建立了本区的构造变形序列,并认... 太行山中北段中-深变质岩区的褶皱构造变形复杂,不同期次间叠加改造强烈,构造置换作用明显。作者采用变质岩区构造解析方法,在观察、测量、分析了大量构造面、线组构的基础上,划分出5期褶皱构造,建立了本区的构造变形序列,并认为构造变形经历了从强塑性变形到韧脆性变形的演化过程,反映出地壳从纵向增厚作用转变为变质核杂岩隆升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序列 阜平群 太行山 褶皱构造
下载PDF
滇东北会泽地区叠加褶皱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浪 李致伟 +3 位作者 邵俊琦 黄锦山 刘德民 吕晓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5-611,共17页
滇东北会泽地区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发育小米落叠加褶皱。褶皱发育在小江断裂、会泽断裂、雨碌断裂所围限的三角区内,呈"弓"字形展布。小米落叠加褶皱野外特征反映小米落向斜经历了由轴迹近SN向至弯曲变形呈"弓"字... 滇东北会泽地区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发育小米落叠加褶皱。褶皱发育在小江断裂、会泽断裂、雨碌断裂所围限的三角区内,呈"弓"字形展布。小米落叠加褶皱野外特征反映小米落向斜经历了由轴迹近SN向至弯曲变形呈"弓"字形演化的过程。对会泽断裂及雨碌断裂进行详细野外解析,发现会泽断裂经历了由压性至右行压扭性再发展为左行压扭性的演化过程;雨碌断裂经历了由压性至右行压扭性转变的过程。应力场特征反映在区域应力作用下,受断层调整作用的影响,会泽地区依次受到近EW向、近NW向、和NE向挤压应力作用。通过对会泽及周缘地层接触关系进行分析,结合会泽地区新生代沉积盆地电子自旋共振(ESR)的年代学特征,确定了叠加褶皱形成时代为始新世晚期(25~38Ma),于渐新世晚期((17.8±1.7)Ma)和更新世(0.75~1.05Ma)被叠加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褶皱 构造演化 断层调整 构造解析 应力场 扬子板块 云南
下载PDF
赣东北田坂盆地的构造反转 被引量:1
19
作者 秦松贤 章泽军 +2 位作者 张志 赵温霞 蔡雄飞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28,共4页
赣东北田坂白垩纪陆相红盆,属古鄱阳盆地东部的残余小型盆地。除具陆相盆地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十分突出的叠加褶皱变形特征,因而极为少见。这种发育在田坂陆相红盆中的以E—W向和NE向两组不同轴迹方向相复合的褶皱叠加干扰图像的成因... 赣东北田坂白垩纪陆相红盆,属古鄱阳盆地东部的残余小型盆地。除具陆相盆地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十分突出的叠加褶皱变形特征,因而极为少见。这种发育在田坂陆相红盆中的以E—W向和NE向两组不同轴迹方向相复合的褶皱叠加干扰图像的成因可能是在盆地所处的特殊边界条件下,受中国东部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控制,导致田坂盆地在中生代末发生构造反转及递进构造变形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陆相红盆 古鄱阳盆地 叠加褶皱变形特征 大陆边缘活动带 田坂盆地 中生代 构造反转 递进构造变形
下载PDF
吉林省南部荒沟山地区老岭群珍珠门组构造样式及其控矿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进京 《吉林地质》 1993年第3期9-15,共7页
吉林省南部荒沟山地区的珍珠门组可以分为:(1) 条带状大理岩;(2) 厚层状大理岩两个岩性段。变形分析表明它至少经历了三期变形,其中第二期变形对本区构造格架影响甚小。第三期北北东向直立褶皱叠加在第一期北北西向平卧褶皱之上形成的... 吉林省南部荒沟山地区的珍珠门组可以分为:(1) 条带状大理岩;(2) 厚层状大理岩两个岩性段。变形分析表明它至少经历了三期变形,其中第二期变形对本区构造格架影响甚小。第三期北北东向直立褶皱叠加在第一期北北西向平卧褶皱之上形成的异轴异面褶皱叠加型式是本区的特征性构造样式。荒沟山铅锌矿与朝鲜检德铅锌矿类似,并且处于同一早元古代活动带内。朝鲜检德铅锌矿主要控矿构造是第一期褶皱转折端,因此荒沟山地区第一期褶皱转折端也应是寻找检德型大型铅锌矿的有利部位,本文提出了第一期褶皱转折端的可能部位,即寻找大型铅锌矿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门组 构造样式 控矿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