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北淮阳地区变质地层序列与构造变形特征 |
汤加富
侯明金
石乾华
周存亭
徐家聪
|
《安徽地质》
|
1995 |
26
|
|
2
|
米仓山与龙门山接合部叠加褶皱特征及构造演化 |
孙东
刘树根
邓宾
李智武
钟勇
黄耀宗
谢志良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20
|
|
3
|
湘中盆地龙山穹窿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 |
李智
颜丹平
陈文
李林
陈峰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9
|
|
4
|
豫西内乡文龙庙地区秦岭群卵形褶皱构造解析 |
吴德超
蔡学林
焦守敬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
1989 |
7
|
|
5
|
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缝合带两侧二叠纪以来的叠加褶皱变形:对同碰撞和碰撞后变形的启示 |
张欲清
张长厚
侯丽玉
张逸鹏
黄滢竹
陈汉林
常利忠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6
|
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南山地区新生代叠加褶皱与油气运移 |
马立成
江万
施辉
胡俊杰
张浩
陈程
董敏
彭博
方欣欣
|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7
|
大娄山构造带茅台向斜中-新生代多期叠加改造变形特征 |
喻林
杨向阳
冯燕博
解松林
王翠芳
张元野
|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8
|
通化县四方山铁矿地质特征 |
刘先权
高明珠
韩雪
车海龙
路猛
张庆连
|
《吉林地质》
|
2014 |
4
|
|
9
|
武当山推覆体中段的叠加褶皱及构造序列的初步划分 |
石绍清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
1993 |
2
|
|
10
|
叠加褶皱的数学分析 |
刘德良
杨晓勇
陈增兵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11
|
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岩的叠加褶皱与岩组特征 |
梁良
刘成东
|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
1994 |
1
|
|
12
|
拉张环境下构造层次的划分 |
刘学锋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13
|
安徽庐枞火山岩盆地与邻区基底构造变形、形成演化及其对矿床分布的控制 |
汤家富
陆三明
李建设
韦导忠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34
|
|
14
|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形成机理分析 |
张岳桥
施炜
李建华
王瑞瑞
李海龙
董树文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77
|
|
15
|
浙北双溪坞群的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
竺国强
陈梓军
杨树锋
陈汉林
|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
1996 |
7
|
|
16
|
白云鄂博叠加褶皱及其变形机制 |
张玉清
王弢
贾和义
尚恒胜
|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
2003 |
5
|
|
17
|
太行山中北段褶皱构造序列 |
牛树银
国连杰
许传诗
陈路
|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
1995 |
3
|
|
18
|
滇东北会泽地区叠加褶皱特征及构造演化 |
刘浪
李致伟
邵俊琦
黄锦山
刘德民
吕晓春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9
|
赣东北田坂盆地的构造反转 |
秦松贤
章泽军
张志
赵温霞
蔡雄飞
|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20
|
吉林省南部荒沟山地区老岭群珍珠门组构造样式及其控矿 |
郭进京
|
《吉林地质》
|
1993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