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蒂逆行腓浅神经营养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9
1
作者 柴益民 曾炳芳 +3 位作者 康庆林 蔡培华 陈旸 程天庆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3-245,I0004,共4页
目的报道改进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利用腓动脉终末穿支的降支在外踝与源自胫前动脉的外踝前动脉及踝周血管网的逆向吻合,将转轴点下移,设计切取逆行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转位修复足踝部软组... 目的报道改进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利用腓动脉终末穿支的降支在外踝与源自胫前动脉的外踝前动脉及踝周血管网的逆向吻合,将转轴点下移,设计切取逆行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转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结果临床应用23例,皮瓣面积最大12cm×13cm,最小5cm×4cm,逆行穿支血管蒂长5~10cm。皮瓣完全成活21例,大部分成活2例。随访6~21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为血管蒂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转位更灵活方便,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浅神经 外科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跨区供血腓动脉外踝上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缺损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雪松 肖茂明 +3 位作者 王元山 管力 张黎明 江珉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足前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设计切取以外踝上穿支或其降支为蒂,经其升支、胫前动脉皮穿支及腓浅动脉跨区供血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结果2005年2月... 目的探讨改良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足前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设计切取以外踝上穿支或其降支为蒂,经其升支、胫前动脉皮穿支及腓浅动脉跨区供血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结果2005年2月至2008年2月,于临床应用17例,最远修复至第2、3趾基底部及第5跖骨头负重区,最大切取面积20cm×8cm;皮瓣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足踝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该皮瓣神经血管丛粗大而丰富,蒂部供血确切,旋转修复距离可达足趾,适用于涉及足前部的足背中、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 腓浅神经 足前部
原文传递
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下组织瓣修复足背缺损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世民 侯春林 廖进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1-323,共3页
目的 :报告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下组织瓣的血管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 方法 :通过对 3 2侧固定的下肢标本和 4侧新鲜下肢标本的解剖学研究 ,观察腓浅神经的血供来源及其与小腿筋膜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临床上设计带腓浅神... 目的 :报告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下组织瓣的血管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 方法 :通过对 3 2侧固定的下肢标本和 4侧新鲜下肢标本的解剖学研究 ,观察腓浅神经的血供来源及其与小腿筋膜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临床上设计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小腿前方筋膜皮下组织瓣 ,翻转修复 5例足背创伤缺损。 结果 :腓浅神经由腓浅动脉伴行。在小腿的下1/3段 ,腓浅动脉变细成交织的血管丛 ,并得到胫前动脉肌间隙穿支、腓动脉外踝上穿支和足背动脉回返支的加强 ,在小腿深筋膜表面和皮下组织中 ,形成丰富的深筋膜和皮神经链式吻合纵向血管丛。据此设计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下组织瓣 ,翻转 180°修复足背创面 5例 ,组织瓣面积 ( 10~ 14 ) cm× ( 4~ 5 ) cm ,蒂宽 3~ 4 cm ,均完全成活。结论 :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下组织瓣 ,血供丰富 ,方法简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 腓浅神经 足背 小腿
下载PDF
宫颈癌术后放疗致下肢淋巴水肿及神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朱认真 张开宇 李倩 《实用癌症杂志》 2020年第11期1857-1860,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放疗所致下肢淋巴水肿对下肢神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择62例宫颈癌术后放疗所致下肢淋巴水肿患者作为水肿组(n=62),34例宫颈癌术后放疗无下肢淋巴水肿患者作为无水肿组(n=34),选择3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放疗所致下肢淋巴水肿对下肢神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择62例宫颈癌术后放疗所致下肢淋巴水肿患者作为水肿组(n=62),34例宫颈癌术后放疗无下肢淋巴水肿患者作为无水肿组(n=34),选择3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30),采用神经电生理诊断仪检测胫神经及腓浅神经电生理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三组血清Bax、BCL2蛋白表达情况,比较三组间及不同程度水肿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波幅差异,血清Bax、BCL2蛋白表达差异,分析血清Bax、BCL2蛋白表达与胫神经及腓浅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性。结果水肿组胫神经及腓浅神经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波幅均低于无水肿组及对照组(P<0.05),不同水肿程度患者间胫神经及腓浅神经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波幅存在显著差异(P<0.05)。水肿组Bax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无水肿组及对照组(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低于于无水肿组及对照组(P<0.05),不同程度水肿患者血清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水肿组血清Bax蛋白表达水平同胫神经及腓浅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同胫神经及腓浅神经传导速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宫颈癌放疗所致下肢淋巴水肿能够引起下肢神经功能减退,其可能与Bax/BCL2信号途径介导的凋亡机制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水肿 放疗 Bax BCL2 神经电生理 胫神经 腓浅神经
下载PDF
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军 余国荣 +1 位作者 陶圣祥 张奕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107-108,116,共3页
目的:为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 目的:为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腓浅神经有伴行营养血管,其伴行血管在其神经束间及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所形成的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营养筋膜皮肤。结论:可设计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浅神经 皮神经营养血管 筋膜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小腿前外侧皮瓣及腓浅神经营养血管为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许亚军 寿奎水 +4 位作者 邱扬 姚群 陈政 周晓 陈学明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探讨小腿前外侧皮瓣与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解剖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手部软组织缺损采用吻合腓浅血管的小腿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7例;对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7例;对小腿中上段... 目的探讨小腿前外侧皮瓣与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解剖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手部软组织缺损采用吻合腓浅血管的小腿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7例;对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7例;对小腿中上段骨外露创面采用以腓浅动脉为蒂顺行岛状皮瓣修复4例、中下段骨外露创面采用以上方腓浅动脉及下方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共同为蒂构成联合皮瓣推移修复13例。结果吻合腓浅血管的小腿前外侧皮瓣7例、以腓浅动脉为蒂顺行岛状皮瓣4例、以上方腓浅动脉及下方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共同为蒂的联合皮瓣13例,上述皮瓣均完全成活;以腓浅神经营养血管为蒂逆行岛状皮瓣7例,6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障碍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扩创后植皮愈合。结论小腿前外侧皮瓣游离皮瓣与腓浅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在解剖上存在代偿关系,利用二皮瓣的血管解剖联系可扩大二皮瓣的切取面积及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前外侧皮瓣 腓浅神经 移植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职业性铅接触工人血铅水平下降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郑光 田丽婷 +2 位作者 刘武忠 过伟军 金泰廙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39-743,共5页
[目的]探讨职业性铅接触工人血铅水平降低和神经传导速度增高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分别于2007、2009年检测某电池厂空气铅浓度和60名职业铅接触工人与91名对照组工人的血铅值、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用协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对... [目的]探讨职业性铅接触工人血铅水平降低和神经传导速度增高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分别于2007、2009年检测某电池厂空气铅浓度和60名职业铅接触工人与91名对照组工人的血铅值、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用协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对两者的变化关系进行探讨。[结果]铅接触组2009年度血铅水平较2007年度血铅水平有明显降低,由2007年度的(657.9±216.4)μg/L降至2009年度的(345.8±169.2)μg/L,与年龄、性别无关;2009年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2007年度有明显增加(P<0.05)。男性工人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增加值与血铅下降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65、0.276、0.17,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009年度神经传导速度较2007年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男性工人血铅下降水平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可通过及时控制血铅水平,达到改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接触 神经传导速度 血铅 感觉 运动 正中神经 尺神经 腓浅神
原文传递
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及其小腿各肌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曹述铁 饶利兵 +3 位作者 胡祥上 张建波 向长和 谢正兰 《解剖学研究》 CAS 2004年第4期292-293,297,共3页
目的明确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以及小腿各肌支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取成人下肢标本40例,在肉眼及放大镜下解剖,观察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以及腓总神经各肌支的数目及走行,以腓骨头最突出点为测量起点,测量腓总神经绕腓骨颈处至腓骨头... 目的明确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以及小腿各肌支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取成人下肢标本40例,在肉眼及放大镜下解剖,观察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以及腓总神经各肌支的数目及走行,以腓骨头最突出点为测量起点,测量腓总神经绕腓骨颈处至腓骨头最突出点的距离;测量各肌支的发出点、入肌点的高度,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腓总神经绕腓骨颈处至腓骨头最突出点的距离,左、右侧分别为(1.64±0.36)cm和(1.58±0.34)cm。各肌支的数目不等,其中胫骨前肌支数目最多,腓骨短肌支和跗长伸肌支的数目较少。40例标本中,腓总神经均穿行于腓骨颈部骨一筋膜管。结论腓总神经在绕腓骨颈处均穿行于骨一筋膜管。提示:这可能是导致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肌肉的神经肌支数目差别较大,与其所支配肌肉的结构、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总神经 腓骨头 小腿 筋膜 解剖学研究 标本 卡压综合征 距离 结论 伸肌
下载PDF
远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孙文晋 陶圣祥 +6 位作者 余国荣 喻爱喜 雷鹏程 陶宗飞 张肃祥 简超 张海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6-168,共3页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缺损慢性骨髓炎的解剖学依据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侧成人下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系统观测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3侧...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缺损慢性骨髓炎的解剖学依据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侧成人下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系统观测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3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在此基础上,自2009年6月以来,应用远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缺损慢性骨髓炎者12例。结果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发自胫前动脉穿支,其血管在其神经束间及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并与腓骨长肌、趾长伸肌的肌支有恒定的吻合,营养筋膜皮肤。12例肌皮瓣的肌肉面术中可见渗血活跃,血供良好,皮瓣均成活,术后3~6个月随访12例肌皮瓣均存活,慢性骨髓炎治愈,外形满意。结论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特殊创面是较佳的选择,该肌皮瓣具有血供可靠,预后良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腓浅神经 肌皮瓣
下载PDF
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感觉重建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7
10
作者 郑和平 汪华侨 张发惠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35-437,I0007,共4页
目的为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感觉功能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常规防腐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小腿外侧部感觉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1例标本摹拟手术设计。结果①腓肠外侧皮神经在腓骨头尖平面上方约7cm处自腓... 目的为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感觉功能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常规防腐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小腿外侧部感觉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1例标本摹拟手术设计。结果①腓肠外侧皮神经在腓骨头尖平面上方约7cm处自腓总神经发出.向下随腓总神经行一短程后穿出胭筋膜至小腿外面,沿途发出1—3个终支,分布于小腿后外侧Ⅰ、Ⅱ区的皮肤。②腓浅神经在腓骨头下1.9cm处起于腓总神经.先于腓骨长肌与腓骨之间向下向前行.继降于腓骨长肌与腓骨短肌之间并分支供应两肌,其主干(纯感觉支)径直下行于腓骨短肌与小腿前肌间隔之间,在小腿外侧Ⅱ、Ⅲ区交界处穿出深筋膜至皮下组织中分为足背内侧、中间皮神经,分布于小腿外侧Ⅲ区和足背的皮肤。结论通过腓肠外侧皮神经主干与受区感觉神经分支吻合,可重建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感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腓浅神经 腓肠外侧皮神经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携带神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电烧伤后期神经缺损的临床效果
11
作者 周健 郑玉岑 +4 位作者 陈伟 常树森 魏在荣 聂开瑜 张芳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35-841,共7页
目的探讨携带神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电烧伤后期神经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12月—2023年5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腕部电烧伤后期神经缺损致手部感觉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4... 目的探讨携带神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电烧伤后期神经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12月—2023年5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腕部电烧伤后期神经缺损致手部感觉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7~48岁。正中神经、尺神经均缺损者4例,仅正中神经缺损者1例,神经缺损长度为5~12 cm。对4例患者行携带腓肠神经和腓浅神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1例患者行仅携带腓肠神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将皮瓣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1例患者合并肌腱粘连,同期行肌腱粘连松解;3例患者合并腕屈肌肌群缺损,其中同期行自体肌腱移植者2例、Ⅱ期行股薄肌肌皮瓣屈指功能重建者1例;1例患者合并腕关节屈曲挛缩,Ⅱ期行挛缩松解。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记录皮瓣供受区切口/缝合口愈合时间及手部感觉恢复时间。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供区瘢痕形成情况及足部感觉缺失情况;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手部肌腱、神经修复评定标准,分别评价屈指肌力和手指感觉功能。结果患者术后获随访12~24个月,所有患者皮瓣均成活,皮瓣供受区切口/缝合口愈合时间均约为2周,手部感觉在术后6个月内恢复。末次随访时,小腿供区遗留线性瘢痕,足背遗留部分皮肤感觉障碍,无皮肤破溃,不影响穿鞋及行走;屈指肌力评定为4级者1例、3级者3例、2级者1例;手部感觉功能评定为S3+级者4例,皮肤两点辨别觉距离为8~11 mm;手部感觉功能评定为S3级者1例,皮肤两点辨别觉距离为13 mm。结论采用携带神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电烧伤后期神经缺损,手部感觉在6个月内恢复,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足背仅有部分区域感觉减退;结合屈指功能重建,能有效改善手部整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穿支皮瓣 腓肠神经 腓浅神经 神经缺损 功能重建
原文传递
临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7
12
作者 谭鸿 汪红 +3 位作者 曾端 谢德 杨乐晋 黄道海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1313-1314,共2页
目的探讨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1999年5月~2003年10月,18例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采用带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顺行或逆行修复。皮瓣面积6cm×5cm~21cm×10cm。结果术后1... 目的探讨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1999年5月~2003年10月,18例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采用带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顺行或逆行修复。皮瓣面积6cm×5cm~21cm×10cm。结果术后18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经2个月~3年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手术设计、操作简单。该方法扩大了小腿皮瓣面积,皮瓣血供可靠,提供了对于小腿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外踝上动脉 腓浅神经 足踝部
原文传递
踝前区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13
作者 蓝顺清 胡兴宇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1年第3期236-237,共2页
目的 为大隐静脉切开术及隐神经、腓浅神经阻滞麻醉的顺利进行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在64例成人整尸的128侧下肢观察大隐静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等结构在踝前的位置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测量大隐静脉、足背动脉等血管的外径,隐神经等神... 目的 为大隐静脉切开术及隐神经、腓浅神经阻滞麻醉的顺利进行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在64例成人整尸的128侧下肢观察大隐静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等结构在踝前的位置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测量大隐静脉、足背动脉等血管的外径,隐神经等神经的厚度、宽度及深度,它们与内、外踝,胫骨前肌腱等结构的距离及彼此之间的距离。结果与结论 ①大隐静脉经内踝前外侧上行至小腿,在内踝平面位置表浅而恒定,是理想的静脉切开的部位;大隐静脉距内踝前缘最突出点约1cm,距胫骨前肌腱约1.5cm,且关系较恒定,可以此二结构作为大隐静脉的标志,多数情况静脉通过此二结构连线内侧2/5与外侧3/5交点的深面。②腓浅神经均于浅筋膜内经踝关节前方下行分布于足背、趾背皮肤,在踝前均行于足背动脉外侧,可用动脉搏动点作为神经阻滞定位标志;多数情况为腓浅神经的两终支经踝关节前方下降,故阻滞时最好在踝间连线平面从动脉搏动点进针向外踝方向注药同时阻滞两个终支。③腓深神经虽然分布于皮肤的范围很窄,但可能与腓浅神经有吻合,故作腓浅神经阻滞时最好同时阻断腓深神经;腓深神经与足背动脉伴行,阻滞时以动脉作标志即可。④足背动脉在踝前位置较恒定,恰位于两踝间中点,可作为踝前神经阻滞的标志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 隐神经 腓浅神经 大隐静脉切开术 神经阻滞麻醉 踝前区
下载PDF
Natural history of sensory nerve recovery after cutaneous nerve injury following foot and ankle surgery 被引量:2
14
作者 Lu Bai Yan-ni Han +2 位作者 Wen-tao Zhang Wei Huang Hong-lei Zh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99-103,共5页
Cutaneous nerve injury is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following foot and ankle surgery. However, clinical studies including long-term follow-up data after cutaneous nerve injury of the foot and ankle are lacking. In ... Cutaneous nerve injury is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following foot and ankle surgery. However, clinical studies including long-term follow-up data after cutaneous nerve injury of the foot and ankle are lacking. In the current retrospective study, we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of 279 patients who underwent foot and ankle surgery. Subjects who suffered from apparent paresthesia in the cutaneous sensory nerve area after surgery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Pa- tients received oral vitamin B^2 and methylcobalamin. We examined final follow-up data of 17 patients, including seven with sural nerve injury, five with 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 injury, and five with plantar medial cutaneous nerve injury. We assessed nerve sensory function using 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Scale. Follow-up immediately, at 6 weeks, 3, 6 and 9 months, and 1 year after surgery demonstrated that sensory function was gradually restored in most patients within 6 months. However, recovery was slow at 9 month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nsory function between 9 months and 1 year after surgery. Painful neuromas occurred in four patients at 9 months to 1 year.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covery of sensory func- tion in patients with various cutaneous nerve injuries after foot and ankle surgery required at least 6 mont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natural history cutaneous nerve injury foot and ankle sural nerve 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 medial plantar nerve neurosensory functio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转移在肢体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祥吉 薛丁山 +1 位作者 杨富强 葛健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2年第3期220-221,246,共3页
目的探讨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经验。方法应用桡浅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等营养血管筋膜瓣转移,结合断层皮片移植修复四肢远端创面18例,创面面积:2cm×4cm-7cm×15cm。结果术后随访3~35个月,18... 目的探讨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经验。方法应用桡浅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等营养血管筋膜瓣转移,结合断层皮片移植修复四肢远端创面18例,创面面积:2cm×4cm-7cm×15cm。结果术后随访3~35个月,18例植皮全部成活,外观满意,色泽可。2例原创面出现溃疡,采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成功。结论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转移修复肢体远端创面,方法简单,创伤小,外观满意,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桡浅神经 腓浅神经 筋膜瓣 显微外科
下载PDF
小腿皮瓣的临床解剖与设计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玉新 李彩虹 +1 位作者 马维虎 刘执玉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2-465,共4页
目的研究小腿皮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血供方式,并设计其逆行岛状皮瓣供临床参考应用。方法对30例成人下肢标本经股动脉加压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及隐神经均有主要伴行动脉营养,并与其他动脉穿支吻合营养... 目的研究小腿皮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血供方式,并设计其逆行岛状皮瓣供临床参考应用。方法对30例成人下肢标本经股动脉加压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及隐神经均有主要伴行动脉营养,并与其他动脉穿支吻合营养相应区域的皮肤。结论小腿皮神经伴行血管设计的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并为沿皮神经轴设计长皮瓣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浅神经 腓肠神经 隐神经 伴行血管 岛状皮瓣
下载PDF
踝关节周围皮神经应用解剖学研究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洪宾 李凤娟 +4 位作者 刘帅 张海东 张春菊 孙丰刚 顿爱社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5期376-378,共3页
目的研究隐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在踝关节周围的走行位置、毗邻关系,为临床踝关节周围皮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用尸体标本15例,观察隐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在踝关节周围的位置及毗邻关系,测... 目的研究隐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在踝关节周围的走行位置、毗邻关系,为临床踝关节周围皮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用尸体标本15例,观察隐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在踝关节周围的位置及毗邻关系,测量神经压扁径,在内外踝尖连线上测量神经至内外踝尖或跟腱边缘的距离。结果隐神经在内外踝最高点的连线上,位于大隐静脉外侧,压扁径(0.342±0.14)cm,距内踝尖(1.857±0.17)cm,距外踝尖(6.838±0.32)cm;腓浅神经在内外踝最高点的连线上,压扁径(0.264±0.13)cm,距内踝尖(5.334±0.33)cm,距外踝尖(4.424±0.46)cm;腓肠神经在踝关节周围,位于外踝沟处、小隐静脉外侧,压扁径(0.250±0.12)cm,距跟腱边缘(2.745±0.21)cm,距外踝尖(2.660±0.16)cm。结论依据隐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在踝关节周围至内外踝尖或跟腱边缘的距离、压扁径、毗邻结构关系,可提高皮神经阻滞麻醉的精准度,减少对其他组织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隐神经 腓浅神经 腓肠神经 应用解剖
下载PDF
经腓骨前入路在胫骨远端非骨化性纤维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路俊然 陈挺 +2 位作者 张赫 李佳桐 商冠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893-896,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腓骨前入路在胫骨远端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 fibroma,NOF)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采用经腓骨前侧入路治疗胫骨远端NOF 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经腓骨前入路在胫骨远端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 fibroma,NOF)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采用经腓骨前侧入路治疗胫骨远端NOF 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术后使用疼痛评分及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术后患肢功能。结果:19例患者均由同一位医师使用经腓骨前入路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9.2±16.8)min,术中失血量(33.7±25.6)m L,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0.5±0.6)分,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98.4±3.7)分。结论:经腓骨前入路治疗胫骨远端NOF,操作简便、手术时长短、术中失血少,神经损伤风险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骨化性纤维瘤 胫骨远端肿瘤 手术入路 腓骨前入路 腓浅神经
下载PDF
人腓总神经及其分支功能束定位与定量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胜波 蒋彦军 薛黔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9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人腓总神经及其功能束的定位与定量情况。方法取20侧成人尸体腓总神经,采用Karnovsky-Roots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法进行染色,并对其分支走形、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片内可见躯体感觉神经、躯体运动神经、γ-薄髓神经神经... 目的探讨人腓总神经及其功能束的定位与定量情况。方法取20侧成人尸体腓总神经,采用Karnovsky-Roots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法进行染色,并对其分支走形、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片内可见躯体感觉神经、躯体运动神经、γ-薄髓神经神经、交感节后无髓纤维。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的躯体运动束主要位于神经断面的内下象限、外侧和后内侧;躯体感觉束主要位于神经断面的外上象限、后外侧和前内侧。腓浅神经纤维束及其各种神经纤维数量都比腓深神经多(P<0.05)。结论腓总神经及分支内感觉纤维与运动纤维相互混合,且存在同种纤维分区聚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总神经 腓深神经 腓浅神经 乙酰胆碱酯酶
下载PDF
隐神经、腓深与腓浅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20
作者 蓝顺清 胡兴宇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 :为隐神经、腓浅与腓深神经阻滞麻醉及大隐静脉切开术的顺利进行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6 4例成人整尸 (男 41女 2 3)的 12 8侧下肢观察大隐静脉 ,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等结构在踝前的位置及与临近结构的关系 ;测量大隐静脉 ,足背动... 目的 :为隐神经、腓浅与腓深神经阻滞麻醉及大隐静脉切开术的顺利进行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6 4例成人整尸 (男 41女 2 3)的 12 8侧下肢观察大隐静脉 ,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等结构在踝前的位置及与临近结构的关系 ;测量大隐静脉 ,足背动脉等血管的外径 ,隐神经等神经的厚度 ,宽度及深度 ,它们与内 ,外踝 ,踝前的肌腱等结构的距离及彼此之间的距离。结果与结论 :①大隐静脉经内踝前外侧上行至小腿 ,在内踝平面位置表浅而恒定 ,是理想的静脉切开的部位 ;大隐静脉距内踝前缘最突出点约 1cm ,距胫骨前肌腱约 1.5cm ,且关系较恒定 ,可以此二结构作为大隐静脉的标志 ,多数情况静脉通过此二结构连线内侧 2 5与外侧 3 5交点的深面 ;足背动脉在伸肌支持带深面且距大隐静脉在 2 .5cm以上 ,静脉切开不会伤及动脉 ,且因动、静脉关系较恒定而可根据动脉搏动确定静脉位置。②腓浅神经均于浅筋膜内经踝关节前方下行分布于足背、趾背皮肤 ,在踝前均行于足背动脉外侧 ,可用动脉搏动点作为神经阻滞定位标志 ;多数情况为腓浅神经的两终支经踝关节前方下降 ,故阻滞时最好在踝间连线平面从动脉搏动点进针向外踝方向注药同时阻滞两个终支 ;腓浅神经多与隐神经及腓肠神经终末支有吻合 ,故足背、趾背手术最好同时阻滞此三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 隐神经 腓浅神经 大隐静脉切开术 神经阻滞麻醉 解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