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CO_2抗溶剂法纯化大豆异黄酮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袁其朋 张怀 钱忠明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7-202,共26页
测定了大豆异黄酮中两种主要成分染料木甙和大豆黄甙的雾点压力 ,采用有机溶剂提取和超临界CO2 抗溶剂技术通过两次膨胀进行大豆异黄酮的精制 ,得到的产品中大豆异黄酮含量高于90 % ,异黄酮收率大于 78%。该研究为超临界CO2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分离 纯化 超临界CO2抗溶剂法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庆 涂敏端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4期11-15,共5页
文章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有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重点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应用 ,在分析我国的具体现状后 ,提出了加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萃取 超临界色谱 超细颗粒
下载PDF
聚酯纤维低温染色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6
3
作者 吴焕岭 崔淑玲 +1 位作者 张海燕 王伟 《染料与染色》 CAS 2008年第2期20-22,37,共4页
聚酯(PET)纤维低温染色的研究愈加受到关注。本文从低温染色助剂(载体)、涤纶改性、前处理技术、染料改性、超临界流体CO2染色、微胶囊染色技术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聚酯纤维低温染色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聚酯纤维 低温染色 改性 超临界流体 微胶囊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萃取姜精油主要工艺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倪元颖 李景明 +1 位作者 孙亚青 李丽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1-122,共2页
以云南小黄姜冻干粉为试材,采用国产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围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中物料颗粒度、萃取温度、时间和压力等主要工艺条件对姜精油提取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姜粉粒径为0.3mm时萃取率最高,达到1.94%;压力<25MPa时... 以云南小黄姜冻干粉为试材,采用国产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围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中物料颗粒度、萃取温度、时间和压力等主要工艺条件对姜精油提取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姜粉粒径为0.3mm时萃取率最高,达到1.94%;压力<25MPa时,萃取率与压力呈正相关;升高温度能够显著提高萃取率,萃取温度在30℃时萃取率达到最高(1.704%);萃取率随萃取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姜精油 萃取
下载PDF
地震与成矿过程研究综述 被引量:5
5
作者 梁光河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6年第6期8-14,共7页
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构造地震是一种隐爆过程,如同火山爆发,其与成矿密切相关。地震过程是一种地下超临界流体的相变过程,通常表现为流体的退相爆炸。隐爆角砾岩型、斑岩型及浅成热液型矿床的成因与... 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构造地震是一种隐爆过程,如同火山爆发,其与成矿密切相关。地震过程是一种地下超临界流体的相变过程,通常表现为流体的退相爆炸。隐爆角砾岩型、斑岩型及浅成热液型矿床的成因与地震密切相关。汶川地震后通过开展地球物理探测发现地下很可能存在中间岩浆房和原始岩浆房,地震过程中的侵位使得浅部富集了P、S、Fe、Mn等元素。诸多研究和实例说明构造地震是一种由断裂运动激发引起的地下隐爆和成矿过程,研究震裂的特征以及伴生蚀变矿物的物性特征对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成矿过程 隐爆角砾岩 地下相变爆炸 斑岩型矿床 超临界流体
下载PDF
纸张干法涂料制备和干法涂布技术 被引量:4
6
作者 祝红丽 杨仁党 +2 位作者 杨飞 吴朝军 陈克复 《中国造纸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06-110,共5页
概述了纸张干法涂料的制备方法和干法涂布技术,重点介绍了干法涂料制备和干法涂布技术的工艺原理,指出干法涂布与传统涂布相比所具备的优点,并针对该工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干法涂布 干法涂料 超临界流体 静电场沉积
下载PDF
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酸压压降曲线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利 张士诚 甘云雁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8-53,共6页
基于径向裂缝模型推导了酸压压降曲线分析模型。考虑了酸液溶蚀的碳酸盐以及酸岩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对人工裂缝体积的影响,针对裂缝内由二氧化碳、水、氯化钙等物质组成的高压相平衡体系,将二氧化碳真实地处理为超临界状态,其体积由适... 基于径向裂缝模型推导了酸压压降曲线分析模型。考虑了酸液溶蚀的碳酸盐以及酸岩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对人工裂缝体积的影响,针对裂缝内由二氧化碳、水、氯化钙等物质组成的高压相平衡体系,将二氧化碳真实地处理为超临界状态,其体积由适用于超临界流体的BWR状态方程求解。通过构造G函数、ψ函数可判断储层的滤失特性,确定裂缝闭合点从而得到裂缝的几何尺寸以及滤失系数等参数,进而指导酸压的施工设计和完善酸压工艺。将该方法应用到塔河油田酸压井的压降曲线分析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酸压 压降曲线 超临界 CO3
下载PDF
模内负压对超临界微发泡产品表面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褚建忠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4-56,共3页
利用模内负压压力、保压时间和纳米黏土材料来控制熔胶中的发泡形态,研究模内负压对超临界微发泡聚丙烯(PP)/纳米黏土复合材料产品表面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不同含量的纳米黏土对PP材料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负压压力、保压时间以及... 利用模内负压压力、保压时间和纳米黏土材料来控制熔胶中的发泡形态,研究模内负压对超临界微发泡聚丙烯(PP)/纳米黏土复合材料产品表面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不同含量的纳米黏土对PP材料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负压压力、保压时间以及纳米黏土对PP材料表面质量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微发泡 表面质量
下载PDF
不同干燥法掺铈超细氧化锆粉体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
9
作者 贺中央 赵惠忠 孙加林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A01期813-816,共4页
以ZrOCl_2·8H_2O,Ce(NO_3)_3·6H_2O为起始原料,氨水为沉淀剂,用共沉淀法结合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和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制备了铈稳定四方氧化锆纳米级超微粉体,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计(TG-DSC)、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物理... 以ZrOCl_2·8H_2O,Ce(NO_3)_3·6H_2O为起始原料,氨水为沉淀剂,用共沉淀法结合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和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制备了铈稳定四方氧化锆纳米级超微粉体,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计(TG-DSC)、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物理吸附仪(Autosorb-MP-1)等仪器就制备方法对粉体的表面、孔径分布、晶粒尺寸和相对结晶度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方法制得的初始粉体的颗粒尺寸分别为6.19,7.05和2.27 nm,比表面积分别为162.88,143.00,444.50 m^2/g。从室温到900℃,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SPD法和VFD法制备的试样颗粒度显著粗化,而SCFD法制备的粉体粒度粗化则较慢。粉体材料的晶化温度、堆密度、相对结晶度和孔体积随制备方法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氧化锆粉体 共沉淀 超临界流体干燥 喷雾干燥 真空冷冻干燥
下载PDF
纸张干法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仁党 陈国伟 +2 位作者 廖旭深 杨飞 戚朝荣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24,共6页
采用超临界流体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CaCO3(PMMA/BA/CaCO3)无水相涂料,并对纸张表面进行干法涂布处理。首先探讨了反应体系中BA质量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共聚反应转化率和共聚物(MMA/BA)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采用超临界流体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CaCO3(PMMA/BA/CaCO3)无水相涂料,并对纸张表面进行干法涂布处理。首先探讨了反应体系中BA质量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共聚反应转化率和共聚物(MMA/BA)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然后通过GPC、FT-IR、TGA、DSC等分析检测技术对无水相涂料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随着BA质量浓度的增加,共聚物的分子质量降低,而其分布变宽;当共聚反应的温度为75℃、时间为10 h、单体MMA与BA的质量比在84/16~76/24之间时,共聚反应的转化率达80%左右,同时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3.6)×104;随着BA质量浓度的增加,MMA/BA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降低,通过调节MMA与BA的质量比可以控制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使其具有满足纸张涂布压光及成膜对涂料性能要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耐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丁酯 玻璃化转变温度 无水相涂料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现状 被引量:23
11
作者 石秉荣 洪桂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32-35,共4页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使用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溶剂的方法,分离析出溶质时使用压力变化、温度变化、吸附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具有低温处理,能有效地萃取易挥发性物质,无氧化变质.对人体无害,稳定安全等优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使用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溶剂的方法,分离析出溶质时使用压力变化、温度变化、吸附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具有低温处理,能有效地萃取易挥发性物质,无氧化变质.对人体无害,稳定安全等优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主要用于香精、香料、色素的萃取,油脂的萃取、脱色、脱臭,食品原料的脱脂,脱咖啡因以及油脂混合物的分离、精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萃取 食品工业
下载PDF
环境样品中有机物分析的前处理技术 被引量:5
12
作者 尹卫萍 陈素兰 《江苏地质》 2001年第1期37-40,共4页
综述了顶空法、吹脱 -捕集法、固相萃取、微波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环境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并比较了这几种样品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 环境样品 有机物 前处理 顶空法 吹脱-捕集法 固相萃取法 微波萃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倩 蒲彪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1年第3期11-14,27,共5页
综述了超临界流体的应用原理及方法研究,并介绍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天然产物不同活性成分提取分离过程中的应用概况。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萃取 天然产物 活性成分 提取分离
下载PDF
海南香茅油超临界CO_2萃取条件的优化和筛选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勇 李海龙 +2 位作者 张俊清 赖伟勇 刘明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82-284,共3页
目的:对海南香茅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香茅油的萃取得率为指标筛选香茅油的提取工艺。结果:优选出的香茅油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为15MPa,萃... 目的:对海南香茅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香茅油的萃取得率为指标筛选香茅油的提取工艺。结果:优选出的香茅油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为15MPa,萃取温度为45℃,萃取时间为90min。结论:香茅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法较水蒸气蒸馏法具有工艺条件稳定、提取时间短、产率高等优点,为香茅油生产技术的改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茅 正交试验 超临界流体萃取 海南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蚕蛹油脂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魏文毅 孙益娜 管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77-80,共4页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蚕蛹油脂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温度、压力、CO2流量等参数对油脂萃取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25kg﹒h-1为本试验最佳参数组合,油脂萃取率...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蚕蛹油脂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温度、压力、CO2流量等参数对油脂萃取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25kg﹒h-1为本试验最佳参数组合,油脂萃取率可达81.24%,影响油脂萃取量的主要因素是压力。同时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油样与石油醚萃取油样的品质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蚕蛹油 萃取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徐少萍 何熹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43-45,共3页
本文介绍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对其目前在食品、医药等方面的应用作了简要概括,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工作原理 技术发展 应用 分离技术
下载PDF
蚕蛹油超临界CO_2萃取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蒋艳忠 杨克迪 全巧凤 《粮油食品科技》 2007年第4期46-48,共3页
在8kg/h CO2流量下,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三个参数对蚕蛹油得率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蚕蛹油的较佳提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萃取压力对蚕蛹油得率影响较大、萃取温度及时间影响较小,蚕蛹油超临界CO2萃取最... 在8kg/h CO2流量下,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三个参数对蚕蛹油得率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蚕蛹油的较佳提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萃取压力对蚕蛹油得率影响较大、萃取温度及时间影响较小,蚕蛹油超临界CO2萃取最优条件为:压力25MPa、温度45℃、时间2.5h,在上述条件下蚕蛹油得率为28.97%。采用超临界CO2可有效地将蚕蛹中油脂类成分萃取出来,萃取效果与传统溶剂萃取相当,但蚕蛹油品质高于溶剂萃取所得蚕蛹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蛹油 超临界CO2 萃取
下载PDF
21世纪的表面处理新技术(待续) 被引量:12
18
作者 方景礼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2005年第5期1-5,共5页
表面处理技术不仅是产品的美容术,也是许多产品的制造技术,产品性能的改良技术和高科技的最新纳米材料的制造技术。面对21世纪环境保护新法规的出台以及高新技术发展的新需求,表面处理将如何适应这种新需求呢?评述了适应新环保新法规要... 表面处理技术不仅是产品的美容术,也是许多产品的制造技术,产品性能的改良技术和高科技的最新纳米材料的制造技术。面对21世纪环境保护新法规的出台以及高新技术发展的新需求,表面处理将如何适应这种新需求呢?评述了适应新环保新法规要求的印制板无铅表面终饰技术,如化学镀镍/置换镀金、置换镀银、置换镀锡、有机保焊剂(OSP)以及电镀镍/电镀金等工艺的优缺点。电镀、化学镀和复合镀是获得纳米膜层的最简便方法,介绍了许多纳米新镀层的性质、晶粒尺寸大小的控制以及纳米镀层在表面处理上的应用。还介绍了信息产业的表面处理新技术,如芯片铜线路的湿法工艺,印制板的二阶盲孔镀铜、细线芯片的单槽镀铜系统以及超细线挠性印制板的置换镀银和置换镀锡。最后还介绍了21世纪最新的超临界流体(SCF)表面处理新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信息和印制板产业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处理 印制板 无铅表面终饰 信息产业 纳米表面处理 超临界流体表面处理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杜方岭 王文亮 王兆华 《农产品加工(下)》 2008年第9期7-9,共3页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对超临界萃取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超临界萃取的特点及其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萃取 应用 展望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车前草中熊果酸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艳辉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79-181,共3页
目的:研究超临界CO2萃取车前草中熊果酸的工艺条件。方法:探讨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夹带剂类型及用量对熊果酸收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车前草中熊果酸的适宜条件。结果:超临界萃取最优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 目的:研究超临界CO2萃取车前草中熊果酸的工艺条件。方法:探讨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夹带剂类型及用量对熊果酸收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车前草中熊果酸的适宜条件。结果:超临界萃取最优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为40℃,选择无水乙醇为夹带剂,夹带剂质量分数为20%,萃取时间2 h,CO2流量为20 L/h,产品的出膏率为3.58%,萃取物中熊果酸的含量为6.93%。结论:该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溶剂用量少,有效成分提取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前草 熊果酸 超临界流体CO2萃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