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夏季风变异及其对中国西南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颖 李栋梁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0-924,共15页
利用1951—2012年逐月NECP/NCAR-Ⅰ再分析资料和1960—2012年逐月中国西南地区116站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基于青藏高原地区夏季600 hPa涡度场特征,定义了新的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度和位置指数,讨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季风变化对中国西... 利用1951—2012年逐月NECP/NCAR-Ⅰ再分析资料和1960—2012年逐月中国西南地区116站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基于青藏高原地区夏季600 hPa涡度场特征,定义了新的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度和位置指数,讨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季风变化对中国西南地区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季风强度整体增强,在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弱,与北半球气温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位置变化相对独立。夏季青藏高原季风强度和中心经度位置对中国西南地区气候有显著影响。当青藏高原季风偏强时,西南地区水汽异常辐合,以阴天为主,日照偏短,蒸发减弱,气温日较差明显减小,降水偏多;上升运动在川渝地区发展深厚,云贵地区仅限于600 hPa以下,川渝地区气象要素变化更显著。当青藏高原季风位置偏东时,西南全区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气温偏高,四川中、西部和贵州、广西等地出现较强的水汽异常辐散,气温显著偏高,相对湿度偏低,降水偏少。进入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季风强度和中心经度的反位相叠加,加剧了西南地区的干旱化。新的青藏高原季风指数不仅能反映青藏高原地区的季风环流特征,而且对中国西南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可为中国汛期气候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夏季风 强度指数 位置指数 中国西南气候
下载PDF
1961—2013年中国雷暴气候特征及东亚夏季风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学良 余田野 +1 位作者 汪姿荷 张科杰 《暴雨灾害》 2016年第5期471-481,共11页
利用1961―2013年我国722个气象台站雷暴日资料,统计分析了我国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东亚夏季风对我国年雷暴日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雷暴区可分为北方中雷区、南方多雷区、高原多雷区和西北少雷区四个区域... 利用1961―2013年我国722个气象台站雷暴日资料,统计分析了我国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东亚夏季风对我国年雷暴日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雷暴区可分为北方中雷区、南方多雷区、高原多雷区和西北少雷区四个区域;夏季雷暴日数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季居中,春季比秋季多,冬春季雷暴主要发生在南方区,夏秋季主要发生在高原区。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在波动中总体呈减少趋势,有97.9%以上的台站年平均雷暴日数呈减少趋势,整体上南方区比北方区减少幅度要大。全国及各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变化主要存在10~13 a和18 a左右的长周期振荡,同时在不同年代存在4~8 a短周期振荡。从2013年以来,我国及各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处于相对较多时期。夏季风强度指数与全国4—9月平均雷暴日数存在较好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8 9,达0.001极显著水平;强夏季风年4—9月雷暴日数比弱夏季风年平均多25%以上。东亚夏季风减弱与我国年雷暴日数减少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气候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小波分析 夏季风
下载PD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WITH THE SOUTH ASIA HIGH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OR INTERANNUAL VARIATIONS 被引量:2
3
作者 姚永红 钱永甫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3年第S1期57-70,共14页
By using NCEP/NCAR daily data of the wind,the vapour and the temperature from 1958 to 1997 as well as the monthly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the vertical velocity data,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tential vorti... By using NCEP/NCAR daily data of the wind,the vapour and the temperature from 1958 to 1997 as well as the monthly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the vertical velocity data,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monsoon are studied.An intensity index is developed by using potential vorticity.In the meantim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ty index and the position as well as the intensity of the South Asia High (SAH) i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SCS monsoon are remarkable,the anomaly of the summer monsoon is obvious before 1978.The intensity of the SCS monsoon 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position of the SAH. When the position of the SAH inclines to west in the previous December,the SAH will incline to north in May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SCS summer monsoon will much enhance.Conversely,the SAH inclines to south,then the intensity of the SCS summer monsoon will be weak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S summer monsoon South Asia High (SAH) intensity index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原文传递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被引量:189
4
作者 施能 朱乾根 吴彬贵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75-583,共9页
定义了一个反映东亚夏季大尺度季风强度的指数,计算了夏季逐月及季的东亚季风指数(1873~1989年)。用近40年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的关系。指出,强夏季风时,我国夏季大范围高温。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 定义了一个反映东亚夏季大尺度季风强度的指数,计算了夏季逐月及季的东亚季风指数(1873~1989年)。用近40年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的关系。指出,强夏季风时,我国夏季大范围高温。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则表现在夏季雨带的南北位置上。强夏季风时,雨带偏北。夏季雨带位置偏南均与弱季风有关。长江中下游夏季的涝年与弱季风有关,而强夏季风时,长江中下游经常是旱年。最后,研究了强、弱夏季风年时的北半球500hPa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是造成我国夏季气温、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东亚季风 大尺度天气 气候异常
下载PDF
东亚冬、夏季风百年强度指数及其气候变化 被引量:131
5
作者 施能 鲁建军 朱乾根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定义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计算了1873~1989年夏季、冬季及其逐月的东亚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冬、夏季风强度指数的长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00多年来,东亚夏季风明显加强,冬季风变化不大,稍有减弱。突变分析结果表明,1918年前后,... 定义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计算了1873~1989年夏季、冬季及其逐月的东亚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冬、夏季风强度指数的长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00多年来,东亚夏季风明显加强,冬季风变化不大,稍有减弱。突变分析结果表明,1918年前后,东亚夏季风突变增强,与北半球夏季地面气温突变增暖是同步发生的。但是,冬季风不太明显的突变发生于1958年。此外,用滑动相关系数分析了东亚冬夏季风与北半球地面气温的关系,指出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强度指数 气候变化 东亚地区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72
6
作者 吴尚森 梁建茵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7-344,共8页
依据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基本特征,设计了一个动力学因子(西南风分量)与热力学因子(OLR)相结合标准化的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Is。并计算出1975~1999年6、7、8各月及夏季Is的数据,给出了强、弱夏季风月和年。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和Is与夏季... 依据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基本特征,设计了一个动力学因子(西南风分量)与热力学因子(OLR)相结合标准化的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Is。并计算出1975~1999年6、7、8各月及夏季Is的数据,给出了强、弱夏季风月和年。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和Is与夏季风爆发早晚,及与广东和我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5年来,南海夏季风年际变化有准10年和准3~4年变化周期。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则该年夏季风大多偏强(弱)。南海夏季风强(弱)年,广东后汛期偏涝(旱),前汛期降水正常或偏旱(正常),我国东北、华北大部和江南大部夏季降水偏多(少),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北西部以及华西偏少(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夏季风 强度指数 变化特征 热力学因子 动力学因子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 被引量:68
7
作者 戴念军 谢安 张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363-374,共12页
利用NCEP风场资料和候平均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南海区域低层风场与对流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南海中南部的纬向风平均值来定义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确定了长序列(1949~1998)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 利用NCEP风场资料和候平均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南海区域低层风场与对流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南海中南部的纬向风平均值来定义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确定了长序列(1949~1998)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指数,并研究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指数呈显著的反相关;50年来的气候趋势是,爆发日期逐渐偏晚,强度指数逐渐减弱。二者都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它们在不同阶段上的波动是各种时间尺度振荡叠加的结果,而年代际尺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东印度洋海温异常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均与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呈显著的反相关。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前,与强度指数反相关,而爆发之后,与强度指数正相关。这体现了南海夏季风活动与ENSO事件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活动 年际 南海夏季风爆发 年代际变化特征 夏季风强度指数 向外长波辐射 爆发日期 ENSO事件 海温异常 对流活动 低层风场 南海区域 资料分析 风场资料 NCEP 气候趋势 时间尺度 东印度洋 东太平洋 平均值 纬向风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强度年代际变化基本特征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霞 梁建茵 郑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0-339,共10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南海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的划分、不同年代际阶段平均场的差异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分析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南海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的划分、不同年代际阶段平均场的差异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分析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年代际时间尺度的转折,可将其分成两个阶段,1960—1976年(简称第一阶段)和1980—1998年(简称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南海地区夏季西南风强度显著减弱,年际变化的方差显著变大,变化周期变短,但是南海中南部地区的上升运动却有所加强。夏季,从低层到对流层高层,中国大陆上空的气温显著降低,海洋上空的气温有所升高,在热力作用下,导致大陆中低层位势高度增加比海洋上大,形成大陆地区反气旋性环流加强,从而减弱了南海中北部地区的西南风。从辐散风场来看,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显著增加可能对南海中南部地区上升运动的加强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年代际变化 突变 强度指数
下载PDF
IAPⅢ模式中夏季风建立的流场能量强度指数分析
9
作者 张铭 左瑞亭 张东凌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7-604,共8页
本文采用IAPⅢ模式输出的10模式年资料,计算了夏季风建立期间的流场能量强度指数(即变差度、相似度、场比幅、季风强度指数和突变度),主要结论有:利用相似度可客观确定模式中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在南海、南亚夏季风建立及江淮入... 本文采用IAPⅢ模式输出的10模式年资料,计算了夏季风建立期间的流场能量强度指数(即变差度、相似度、场比幅、季风强度指数和突变度),主要结论有:利用相似度可客观确定模式中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在南海、南亚夏季风建立及江淮入梅前后,均出现全球变差度明显增大,此时大气环流的剧烈调整具有全球性。IAPⅢ模式中南海夏季风爆发要较实际偏晚10 d,强度也较实际弱。虽在模式中海表面温度取气候值,但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仍各不相同,且季风强度指数有明显的呈两年周期的变化。模式中南海夏季风爆发在绝大多数年份仍属突变过程,这与实际情况大体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APⅢ大气环流模式 夏季风建立 流程能量强度指数 变差度 相似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