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mer干旱指数在华北干旱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93
1
作者 卫捷 陶诗言 张庆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91-99,共9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51年1月~2000年10月中国160站气温、降水月平均资料,计算了1951年1月~2000年10月我国160站修正的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PDSI指数对我国的干旱和洪涝过程都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华北地区干旱持续性...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51年1月~2000年10月中国160站气温、降水月平均资料,计算了1951年1月~2000年10月我国160站修正的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PDSI指数对我国的干旱和洪涝过程都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华北地区干旱持续性非常强,持续时间一般都在两年以上.华北地区干旱不但年际变化大,年代际变化也显著,近50年来华北干旱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且干旱强度有所增加.夏季伴随干旱过程常常出现高温酷暑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mer干旱指数 夏季干旱 华北
下载PDF
有机无机配施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刚 王璞 +1 位作者 陶洪斌 张中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9-144,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夏旱发生年份有机无机配施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显著提高旱地春玉米产量(1.49~2.63 t/hm2)和水分利用效率WUE(41.3%~72.3%)、降水利用效率PUE(45.7%~80.7%)。以有机无机配施的...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夏旱发生年份有机无机配施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显著提高旱地春玉米产量(1.49~2.63 t/hm2)和水分利用效率WUE(41.3%~72.3%)、降水利用效率PUE(45.7%~80.7%)。以有机无机配施的处理产量(5.89 t/hm2)和WUE〔13.15 kg/(hm2.mm)〕、PUE〔14.39 kg/(hm2.mm)〕最高。增施有机肥极显著降低了表层(0~40 cm)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提高了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在夏旱发生前期,由于降雨和土壤贮水稳定,施肥处理尤其是有机肥处理能够提高表层(0~60 cm)土壤含水量,6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不明显。随着夏旱发生程度的加剧,0~200 cm土层含水量持续降低,各处理的表层土壤含水量无明显差异。同时,施肥处理条件下由于作物生长耗水量持续增加,对深层土壤贮水消耗增加,导致40 cm以下的土壤含水量较无肥处理下降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 春玉米 夏旱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2022年长江流域夏伏旱监测评估 被引量:16
3
作者 邹旭恺 高荣 +4 位作者 陈鲜艳 王凌 李威 龚文婷 张强 《中国防汛抗旱》 2022年第10期12-16,共5页
基于1961-2022年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详细分析了2022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气温和降水的气候特征,利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和区域干旱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历史严重夏旱事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22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 基于1961-2022年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详细分析了2022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气温和降水的气候特征,利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和区域干旱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历史严重夏旱事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22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的夏伏旱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程度重,是1961年以来长江流域发生的仅次于2011年的严重夏旱。鉴于此次干旱目前尚未结束以及干旱灾害影响的后延效应,其影响可能进一步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气象干旱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 区域干旱过程 夏伏旱 2022年
下载PDF
东北地区夏季干旱风险评估与区划 被引量:19
4
作者 袭祝香 杨雪艳 +1 位作者 刘实 纪玲玲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5-740,共6页
利用东北地区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定义了夏季干旱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干旱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规律和特点,计算了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变异系数、夏季干旱风险指数和风险概率并进行了分析,定义了夏季干旱综合风险指数,并进行了综合... 利用东北地区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定义了夏季干旱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干旱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规律和特点,计算了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变异系数、夏季干旱风险指数和风险概率并进行了分析,定义了夏季干旱综合风险指数,并进行了综合风险分区。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干旱在空间分布上呈西重东轻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夏季干旱处于前所未有的多发阶段。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辽宁两省西部为夏季干旱高或较高风险区;黑龙江中北部和东部以及吉林、辽宁两省中部为夏季干旱较低风险区;黑龙江中南部、吉林东部,辽宁东南部为夏季干旱低风险区。对于夏季干旱的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要采取重点防御、大力推广抗旱农业生产技术、加大气候预测研究力度、加强东北地区抗旱能力建设等措施,以减轻夏季干旱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夏季干旱 风险评估 风险区划
下载PDF
基于SPI的江西夏季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樊任华 刘成林 《江西水利科技》 2008年第4期240-243,共4页
在计算夏季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基础上,采用克里金插值获取栅格数据.按照国家干旱等级划分标准,统计了江西省不同等级的干旱强度和干旱面积,并分析了其相关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近50年来SPI呈上升趋势,夏季干旱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 在计算夏季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基础上,采用克里金插值获取栅格数据.按照国家干旱等级划分标准,统计了江西省不同等级的干旱强度和干旱面积,并分析了其相关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近50年来SPI呈上升趋势,夏季干旱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的振动特性,历史上多年连旱的现象明显.夏季干旱较为频繁,干旱的发生以轻旱为主,比例高达78%.几乎各地都发生过干旱,干旱的频率从10%~30%不等,赣南部分地区发生的频率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 夏季干旱 江西
下载PDF
陕西伏旱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方建刚 白爱娟 +1 位作者 肖科丽 田武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34,共7页
利用陕西省1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7-8月地面观测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测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陕西伏旱天气气候特征和典型伏旱期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陕西伏旱具有气温高,降水少,持续时间长,以及... 利用陕西省1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7-8月地面观测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测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陕西伏旱天气气候特征和典型伏旱期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陕西伏旱具有气温高,降水少,持续时间长,以及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1960、1970和1990年代是伏旱多发时期。强伏旱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青藏高压发展加强并向东北方向移动,与西风带长波脊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合并,形成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青藏高压或带状高压,是陕西典型伏旱期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100 hPa南亚高压3、00 hPa高压5、00 hPa的青藏高压中心位置基本一致,且与对流层上下层的暖中心相对应,是持续性异常伏旱期所具有近似正压结构的典型环流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旱 气候特征 环流形势
下载PDF
基于干旱K指数的阿勒泰地区夏旱风险区划 被引量:11
7
作者 潘冬梅 诺尔沙拉 潘雪梅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3年第6期68-72,共5页
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81—2010年6—8月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首先通过Thomthwaite方法计算潜在蒸发量确定K干旱指数,应用变异系数、风险概率、风险指数对阿勒泰地区夏季干旱的风险性进行了讨论和评估。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 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81—2010年6—8月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首先通过Thomthwaite方法计算潜在蒸发量确定K干旱指数,应用变异系数、风险概率、风险指数对阿勒泰地区夏季干旱的风险性进行了讨论和评估。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遭受干旱的风险性较高,出现偏旱的风险概率在80%左右,发生重旱的风险概率在22%耀36%;综合风险区划结果显示:夏旱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阿勒泰北部和中东部,风险概率分布上偏北丘陵地区大于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旱 风险评估 区划 阿勒泰地区
下载PDF
1961—2018年西南地区夏季干旱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10
8
作者 吕纯月 管兆勇 黄垭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3-584,共12页
利用1961—2018年中国西南地区312站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海表温度资料,采用夏季SP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指数作为干旱指数,研究了西南地区夏季干旱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夏季... 利用1961—2018年中国西南地区312站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海表温度资料,采用夏季SP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指数作为干旱指数,研究了西南地区夏季干旱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夏季总体呈现变干趋势,尤其在云南、四川东南部干旱化趋势显著。当西南地区夏季显著干旱时,该地区对流层低层辐散、上层辐合,且向该地区的水汽输送偏少。造成西南地区干旱维持的原因可归结为大气波动活动异常和海温异常强迫。前者通过西风带扰动向下游的能量频散,为西南地区低层辐散、上层辐合的环流异常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必要的扰动能量积聚;后者通过热带西北太平洋异常热源对大气的强迫,使得该地区对流层低层(上层)形成异常辐合(辐散),在西南地区和热带西北太平洋形成了斜向垂直环流,使西南地区受下沉气流控制,从而形成了利于降水显著偏少和干旱发生并维持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指数 夏季干旱 环流异常 西南地区
下载PDF
基于K指数的阿勒泰地区夏季气象干旱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潘冬梅 潘雪梅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6-340,共5页
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81—2010年6—8月降水量以及计算得到的蒸发量和K指数,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方法,分析了近30 a阿勒泰地区夏季干旱特征,用最大熵谱和谐波分析方法对阿勒泰3个分区K干旱指数的... 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81—2010年6—8月降水量以及计算得到的蒸发量和K指数,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方法,分析了近30 a阿勒泰地区夏季干旱特征,用最大熵谱和谐波分析方法对阿勒泰3个分区K干旱指数的主要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用K干旱指数为指标,阿勒泰地区中西部干旱发生频率高于偏东地区;全地区可分为3个区域,Ⅰ西南谷地平原,Ⅱ东部丘陵地区,Ⅲ北部山区;各分区夏季干旱总体呈下降趋势。阿勒泰干旱的空间分布除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外,还受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多种因子影响。各区干旱存在准10 a的长周期和3~5 a短周期振荡,且相对稳定,但其显著周期及其年代变化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指数 气象干旱 夏季 空间分布 阿勒泰 新疆
原文传递
西藏地区夏季旱灾的防御对策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杜军 向毓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1-107,共7页
选择西藏地区有代表性的 14个站 1961年~ 1998年 5月~ 8月降水量资料 ,采用文献中的旱涝指标 ,对西藏地区初夏旱和盛夏旱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初夏旱出现的机率明显多于涝 ,平均 2年~ 3年一遇。盛夏沿江一线、那曲中西部... 选择西藏地区有代表性的 14个站 1961年~ 1998年 5月~ 8月降水量资料 ,采用文献中的旱涝指标 ,对西藏地区初夏旱和盛夏旱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初夏旱出现的机率明显多于涝 ,平均 2年~ 3年一遇。盛夏沿江一线、那曲中西部涝的出现机率多于旱 ,平均 5年~ 7年一遇轻旱 ,6年一遇重旱 ;东北部和东南部相反 ,旱多于涝 ,平均 2年一遇旱。从近 40年夏旱发生频率来看 ,80年代为干旱的多发期 ,90年代为初夏旱的低发期 ,60年代为盛夏旱的低发期。在明确夏旱变化规律的基础上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旱 气候特征 西藏 防御措施 农田水利建设
下载PDF
夏季副高位置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福建干旱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许金镜 林新彬 温珍治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3-369,共7页
本文应用子波分析和功率谱等方法揭示夏季副高脊线位置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脊线位置与福建夏季干旱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在20世纪80年代是异常偏南的频发时段,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是异常偏北的频发时段;且存在较为明... 本文应用子波分析和功率谱等方法揭示夏季副高脊线位置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脊线位置与福建夏季干旱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在20世纪80年代是异常偏南的频发时段,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是异常偏北的频发时段;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准3~5、7、9a和13a周期振动,特别是准9a的周期振动相当显著(2)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处于偏南(北)状态时,福建夏季易于(不易于)出现干旱;(3)夏季副高南界位置处于偏南(北)状态时,将影响到福建夏季降水;2003年夏季副高南界位置偏南与福建夏季严重干旱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振动对中低纬度地区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副高脊线 规律 副高南界 夏季干旱
下载PDF
土壤管理方式对伏旱期柑橘生长及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超博 李有芳 +4 位作者 李思静 袁梦 凌丽俐 淳长品 彭良志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52,共8页
【目的】研究伏旱期柑橘园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温度、水分和柑橘Citrus reticulata生长的影响。【方法】试验地点位于重庆北碚,以资阳香橙砧沃柑为材料,2016和2017年高温伏旱期采用清耕(对照)、铲草覆盖、化学杀草覆盖和自然生草4种... 【目的】研究伏旱期柑橘园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温度、水分和柑橘Citrus reticulata生长的影响。【方法】试验地点位于重庆北碚,以资阳香橙砧沃柑为材料,2016和2017年高温伏旱期采用清耕(对照)、铲草覆盖、化学杀草覆盖和自然生草4种土壤管理方式,测定地表(0 cm)以及10、20和30 cm土层温度变化,测定0~10、10~20和20~30 cm土层含水量、地表最大开裂宽度、柑橘根系活力和秋梢生长量,统计不同土壤管理成本。【结果】土层越浅土壤温度和水分的波动越大。总体上,不同土壤管理条件下各土层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温度日较差为清耕>化学杀草覆盖>铲草覆盖>自然生草;在极端高温天气(气温41℃)时,清耕、化学杀草覆盖、铲草覆盖和自然生草的土表最高温度分别为69.6、45.6、37.5和35.0℃。各土层含水量以自然生草和铲草覆盖最高,清耕最低,清耕0~10 cm土层含水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柑橘根系活力和秋梢生长量均为铲草覆盖>化学杀草覆盖>清耕>自然生草。土壤管理成本为清耕>自然生草>铲草覆盖>化学杀草覆盖。【结论】综合效果、成本与简便省力,在高温伏旱期,平地和缓坡橘园宜采用铲草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土壤管理方式 伏旱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根系活力
下载PDF
夏季干旱逐日动态监测指数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尹洁 陈双溪 +1 位作者 陈建萍 张瑛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6年第2期39-42,共4页
根据造成干旱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蒸发量大的思路,利用逐日降水量和逐日最高气温资料进行实验研究,设计了夏季干旱的逐日动态监测指数。该指数可根据每日最新日降水值和日最高气温值的变化,及时给出影响干旱程度... 根据造成干旱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蒸发量大的思路,利用逐日降水量和逐日最高气温资料进行实验研究,设计了夏季干旱的逐日动态监测指数。该指数可根据每日最新日降水值和日最高气温值的变化,及时给出影响干旱程度变化的主要气象因素的变化,使干旱监测具有实时性、敏感性和连贯性。利用该指数对2003年江西夏季发生的特大干旱进行逐日跟踪动态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该指数可以实时反映实际干旱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干旱 动态监测 指数设计.
下载PDF
中国夏季区域干旱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姚玉璧 董安祥 +1 位作者 张秀云 王毅荣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8-253,264,共7页
利用全国515站(1957~2000年)气象资料,修正计算帕默尔干旱指数,研究中国夏季区域干旱演变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内蒙古高原区、华北北部及长白山脉区、黄土高原区、云贵高原区、东北平原区等5区域夏季干旱指数呈... 利用全国515站(1957~2000年)气象资料,修正计算帕默尔干旱指数,研究中国夏季区域干旱演变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内蒙古高原区、华北北部及长白山脉区、黄土高原区、云贵高原区、东北平原区等5区域夏季干旱指数呈下降趋势外,南岭区、长江中下游区、黄淮区域、塔里木盆地区、天山北部区域、河西走廊及其沙漠戈壁区、青藏高原区等广大区域夏季干旱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中国夏季干旱指数大多存在5~8a的短周期年际周期变化,12~13 a、15~16 a的长周期年际周期变化存在于部分区域,个别区域还存在20~25 a长周期年际周期变化。西北和青藏高原夏季干旱指数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呈负相关,中东部地区夏季干旱指数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默尔干旱指数 夏季干旱 区域特征 中国
下载PDF
北半球两大长波槽的异常变化与贵州夏旱 被引量:5
15
作者 许炳南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26-31,共6页
分析了北半球两大长波槽即东亚大槽和北美东岸大槽的异常变化对贵州夏旱的指示作用。并得出冬春季节东亚大槽明显偏浅(弱)与北美东岸大槽明显偏深(强)同时发生,是贵州夏旱预测的一个强信号,并以两大长波槽指数为预报因子建立了夏... 分析了北半球两大长波槽即东亚大槽和北美东岸大槽的异常变化对贵州夏旱的指示作用。并得出冬春季节东亚大槽明显偏浅(弱)与北美东岸大槽明显偏深(强)同时发生,是贵州夏旱预测的一个强信号,并以两大长波槽指数为预报因子建立了夏旱短期气候预测模型,经最近3年试报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长波槽 异常变化 贵州 旱灾 夏旱
下载PDF
四川省2002年伏旱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芮景新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33-35,共3页
四川盆地 2 0 0 2年汛期 (6~ 8月 )期间 ,高温干旱显著 ,发生时段较常年明显偏早 ,位置偏北。通过对副热带系统、大陆高压、南亚高压等夏季主要环流系统进行分析得出 ,2 0 0 2年汛期期间四川盆地的高温干旱天气主要是由稳定维持的大陆... 四川盆地 2 0 0 2年汛期 (6~ 8月 )期间 ,高温干旱显著 ,发生时段较常年明显偏早 ,位置偏北。通过对副热带系统、大陆高压、南亚高压等夏季主要环流系统进行分析得出 ,2 0 0 2年汛期期间四川盆地的高温干旱天气主要是由稳定维持的大陆高压所造成。而同期的副热带系统均较常年偏弱 ,不是造成四川省干旱的直接影响系统。此外 ,2 0 0 2年台风活动的间接影响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旱 成因 大陆高压 台风活动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模型在伏旱预测中的应用——以河西走廊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洪兰 张强 +2 位作者 张俊国 王海波 闻小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74-478,共5页
利用河西走廊伏旱和伏期降水资料序列,张掖观象台的地面气温、降水、探空等气象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个环流因子,借助BP神经网络可以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的能力和特点,构建了一个用于预测伏旱和伏期降水的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报... 利用河西走廊伏旱和伏期降水资料序列,张掖观象台的地面气温、降水、探空等气象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个环流因子,借助BP神经网络可以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的能力和特点,构建了一个用于预测伏旱和伏期降水的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报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对伏期干旱进行有效地预测,该预测模型对伏旱和伏期降水有比较理想的预报效果,伏旱预报历史拟合率高达97.6%、模型试报准确率为84.6%,伏期降水预测历史拟合率高达97.6%、模型试报准确率为76.9%,其性能指标符合实际要求,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旱 河西走廊 BP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皓 毛文书 +2 位作者 师春香 粟运 高焕昕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442-448,共7页
为了对西南地区夏季干旱特征进行分析,利用西南地区381个气象站点1961-2019年6-8月的逐日MCI指数,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特征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平均连... 为了对西南地区夏季干旱特征进行分析,利用西南地区381个气象站点1961-2019年6-8月的逐日MCI指数,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特征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平均连续干旱日数(Mean CDD)在23 d左右。最长连续干旱日数(Max CDD)平均为25.53 d。(2)轻、中、重旱多发生在四川北部,重庆及贵州的东部区域;特旱多发生在云南中部和贵州西南部。(3)西南干旱日数主要分为,南北反向变化的第一模态,西南与东北反向变化的第二模态,贵州南部和四川东部与呈反向变化特征的第三模态,由西向东“-+-”纬向变化的第四模态。(4)西南地区轻旱日数存在12~18 a尺度上的周期振荡;中旱日数存在一个准10 a的周期振荡,10~15 a尺度上有中旱日数“偏少—偏多—偏少”交替振荡;重旱日数存在15 a尺度上的周期振荡和准7 a尺度上的周期振荡及准5 a尺度上的周期振荡;20 a尺度上存在特旱日数的“偏少—偏多”的交替振荡和准5 a尺度上的周期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夏季干旱 西南地区 EOF分解 小波分析
下载PDF
烘烤过程水分调控对伏旱中部烟叶生化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莲 孙红权 +3 位作者 毛林昌 陈勇华 何文伟 艾复清 《作物研究》 2021年第3期232-236,共5页
为探讨烘烤过程中水分调控对伏旱烟叶生化指标的影响,通过设置烘烤变黄期不同湿球温度,分析伏旱条件下中部烟叶烘烤过程中主要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干湿差逐渐加大,烟叶失水量在变黄期逐渐增加,而定色期和干筋期相应减... 为探讨烘烤过程中水分调控对伏旱烟叶生化指标的影响,通过设置烘烤变黄期不同湿球温度,分析伏旱条件下中部烟叶烘烤过程中主要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干湿差逐渐加大,烟叶失水量在变黄期逐渐增加,而定色期和干筋期相应减少,但失水量最多的仍然是定色期,为46.5%~55.5%;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降解率与失水量变化呈相似趋势,但降解主要发生在变黄期,分别为89.0%~91.7%、58.0%~68.4%。(2)PPO酶活性的变化在烘烤过程呈双峰曲线,第1次峰值出现在变黄中期,第2次峰值出现在变黄后期且低于第1次峰值,2次峰值均呈现干湿差越小,峰值出现时间越晚、酶活性越低的特征。(3)MDA含量呈慢-快-慢的增加趋势,快速递增主要发生在变黄后期至定色前期;干湿差越小,MDA快速递增的时间越晚,递增速率越小,最终含量越低。综合分析,变黄期适当减小干湿差,有利于提高色素降解率、减少MDA含量、降低变黄后PPO酶活性,进而促进伏旱烟叶生理生化代谢,有效降低酶促棕色化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提高伏旱烟叶的烘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中部叶 伏旱 烘烤 生化指标
下载PDF
基于TVDI指数的安徽省伏旱动态监测与时空演变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明业 张庆国 +1 位作者 徐丽 宋瑞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9-674,共6页
利用2012年153期到241期的Terra/Modis 8 d合成的地表温度(LST)产品数据MOD11A2和16 d合成增强植被指数(EVI)数据MOD13A2,构建LST-EVI特征空间,并依据该特征空间计算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作为土壤湿度的监测指标,反演了2012年6-8月... 利用2012年153期到241期的Terra/Modis 8 d合成的地表温度(LST)产品数据MOD11A2和16 d合成增强植被指数(EVI)数据MOD13A2,构建LST-EVI特征空间,并依据该特征空间计算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作为土壤湿度的监测指标,反演了2012年6-8月份安徽省每8 d的土壤湿度分布状况,验证了LST-EVI特征空间三角形分布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总体来看,2012年安徽省伏旱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段(6月上旬到中旬以及7月中旬到8月上旬),两个时段持续时间都不长,并没有造成严重灾情,到8月上旬开始缓解,8月中旬基本结束。本研究为利用遥感数据对伏旱进行动态监测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伏旱 LST-EVI特征空间 遥感 安徽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