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草原植被在持续牧压下退化演替的模式与诊断 被引量:61
1
作者 刘钟龄 王炜 +1 位作者 梁存柱 郝敦元 《草地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44-251,共8页
草原在长期超强度放牧压力下,发生逆行(退化)演替。由于群落中的植物种群更替,使生物生产力衰退,并伴随着土壤与下垫面的变化,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程下降到低一级生态效率的系统状态。在内蒙古草原的不同生态区域中,... 草原在长期超强度放牧压力下,发生逆行(退化)演替。由于群落中的植物种群更替,使生物生产力衰退,并伴随着土壤与下垫面的变化,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程下降到低一级生态效率的系统状态。在内蒙古草原的不同生态区域中,不同草原类型逆行演替的进程与途径差异明显。在东部草甸草原,以贝加尔外茅群系为地带性类型,演替变型是耐牧性很强的寸草苔群落。在中部广大地区的典型草原,以羊草+大外茅群落为代表,在长期牧压下的演管变型是冷蒿群落。在西部地区的荒漠草原是小针茅群系占优势,退化演替变型是小亚菊+隐子草群落。对不同逆行演替模式运用植物群落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按优势植物种群的更替和退化草原群落指标植物的存在度进行演替模式与演替序列的诊断。本文是IMGRASS项目第四课题中的草原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放牧等)的响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 放牧压力 退化演替 演替模式 草原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草地植被恢复演替进程中群落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63
2
作者 张继义 赵哈林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共6页
通过对处于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等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群落的取样调查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草地植被恢复进程中群落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运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reen指数、聚集强度... 通过对处于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等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群落的取样调查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草地植被恢复进程中群落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运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reen指数、聚集强度、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 χ2 拟合检验等 7项指标 ,对群落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大多数物种的空间分布呈显著的聚集分布。在演替进程中种群格局强度的变化和群落总体聚集程度的变化与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相对应 ,较高的聚集程度是种群分布斑块化和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的反映 ,随着演替进展 ,优势种的种群数量扩展 ,但种群分布的聚集强度下降 ,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降低。在 7种测定分布格局的指标中 ,聚块性指数、Green指数和聚集强度是无量纲的指标 ,其大小不受种群大小的影响 ,其变化可以较好地指示格局强度本身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恢复演替 草地 群落 空间格局
下载PDF
草地退化演替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3
作者 孙海群 周禾 王培 《中国草地》 CSCD 1999年第1期51-56,共6页
简要论述了草地植物群落演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从放牧、种间竞争和生化他感作用三方面讨论了草地退化演替的机制以及演替过程的格局变化,提出了草地演替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 草地退化演替 演替机制 演替格局 研究
原文传递
干旱荒漠区人工植物群落演替模式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34
4
作者 徐彩琳 李自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9期1451-1456,共6页
以我国干旱荒漠区包兰铁路沙坡头地段人工植被防护林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区域植被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优势植物种的种群动态和人工植物群落的演替模式,探讨了植物群落演替的内在动因和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植被经过40余年的... 以我国干旱荒漠区包兰铁路沙坡头地段人工植被防护林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区域植被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优势植物种的种群动态和人工植物群落的演替模式,探讨了植物群落演替的内在动因和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植被经过40余年的演变,其植物种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灌木、半灌木人工植物群落演变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人工-天然荒漠植物群落。在此演替过程中,人工栽植的灌木种如柠条、花棒等的重要值不断减少,逐渐从人工植物群落中退出;而天然繁衍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如小画眉草、雾冰藜、刺蓬、虎尾草等相继侵入,并逐渐成为该区的优势植物种;油蒿由于具有天然下种自行更新能力,在群落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物种替代模式与该地区降水资源严重匮乏以及沙地表面结皮的增厚,致使沙子下层含水量降低,深根系的灌木及多年生草本的繁衍受到限制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人工植物群落 演替模式 生态学机制
下载PDF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methodologies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被引量:40
5
作者 LIU JiYuan DENG XiangZ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14期1354-1362,共9页
After one decade of development,the methods to explor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have been vastly improved; and in some sense a methodology framework used to study the t... After one decade of development,the methods to explor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have been vastly improved; and in some sense a methodology framework used 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is being rapidly developed. The methodology framework i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lassical theories of Geography and the recent developed technologies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which is a new research field to meet the need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to promote the studies on global change adapt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addressed the following:the detec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analysis of driving mechanism of LUCC, simulation of LUCC process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ffect due to LUCC. The formation of methodology framework 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to some extent, has been promoted to tackle the hard-nut topics in science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efforts among geography, GIS and macro-ecology.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trends indicat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detection and analytical technologies of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and the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of simulat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thodology framework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The synthetic application of the detection and analytical technologies of LUCC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source and temporal-spatial data platform and the realization of massive data availability and integration are all kernel components of the methodology framework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We can expect that the research methods system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will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e research activities of LUCC processes at regional and global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过程 生态系统 岩石稳定性
原文传递
植被演替过程中种群格局动态的分形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王本洋 余世孝 王永繁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4-930,共7页
该文根据“空间代替时间”的原则和对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种群的重要值-平均胸径的变动趋势的分析,确定5个森林群落为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演替的一个时间序列;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对演替过... 该文根据“空间代替时间”的原则和对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种群的重要值-平均胸径的变动趋势的分析,确定5个森林群落为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演替的一个时间序列;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对演替过程中马尾松种群空间格局的动态进行了分形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种群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2个参数值均呈递减趋势,与其个体数、重要值变动趋势一致。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马尾松种群的空间占据能力不断下降,种群呈衰退趋势。随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其它种群取代,群落将由以马尾松占绝对优势的单优群落演替为多优常绿阔叶林群落。分析结果同时表明,分形分析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空间格局动态研究的有效方法,分形维数则能反映种群格局的尺度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演替 格局动态 黑石顶 计盒维数 信息维数
下载PDF
典型草原退化群落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羊草种群空间格局的比较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鑫厅 王炜 梁存柱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70,共8页
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典型草原群落的主要建群种之一,在群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用摄影定位法测定处于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羊草种群空间格局,通过点格局、种群空斑、种群领地及种群领地密度等方法分析发现,羊草种群在恢复演替过程... 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典型草原群落的主要建群种之一,在群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用摄影定位法测定处于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羊草种群空间格局,通过点格局、种群空斑、种群领地及种群领地密度等方法分析发现,羊草种群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经历了种群增长和种群衰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羊草种群数量出现最高点,此点之前,种群拓殖大于自疏,种群整体增长;此点之后,种间竞争及种内竞争致使种群衰退,而种间竞争占主导地位,种内竞争相对较弱。羊草种群的增衰导致种群空斑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种群格局类型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为在恢复21a的群落中,羊草种群在10m×10m的取样范围内表现出两种格局分布类型:在0~4.85m之间呈现聚集分布,当尺度大于4.85m时,则表现为随机分布;在恢复8a的群落中,羊草种群在10m×10m的取样范围内出现3种格局分布类型:在0~3.01m之间呈聚集分布,在3.01~3.37m之间为随机分布,当尺度大于3.37m时则表现为均匀分布;在严重退化群落中,羊草种群在整个10m×10m测定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由此可见,羊草种群格局在恢复演替过程中是变化的,这种变化主要由群落剩余资源驱动下的种群拓殖及种内种间竞争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恢复演替 种群格局 摄影定位法 种群空斑 点格局分析 种群领地 种群领地密度
下载PDF
三峡水库大宁河支流浮游植物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佳磊 郑丙辉 +2 位作者 刘德富 王丽婧 谭纤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35-546,共12页
基于大宁河不同水文期(2012-04-27~2013-01-19)的监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手段,探索三峡水库支流浮游植物不同水文期演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表层叶绿素浓度和藻类细胞密度最大值均出现在汛限期,依次是蓄水期、泄水... 基于大宁河不同水文期(2012-04-27~2013-01-19)的监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手段,探索三峡水库支流浮游植物不同水文期演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表层叶绿素浓度和藻类细胞密度最大值均出现在汛限期,依次是蓄水期、泄水期和高水位运行期.基于生态功能组原理,不同水文期大宁河的浮游植物演替模式为:CR-R(高水位运行期)-CS(泄水期)-CR/CS(汛限期)-R-CR(蓄水期).2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蓄水期,最小值出现在高水位运行期和泄水期;均匀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汛限期,最小值出现在高水位运行期和泄水期;多样性指数最大值出现在汛限期,最小值出现在蓄水期和泄水期;演替速率最高值出现在蓄水期,最低值出现在泄水期.3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高水位运行期,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生境参数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水动力参数(RSCW)和光热参数(Et和Ef*)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要素;泄水期,Et和Ef*均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营养盐参数(TP)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营养盐参数(TP)和光热参数[Deu(λPAR)/Dmix]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要素;汛限期,光热参数(Ef*)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营养盐参数(TP)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光热参数([Deu(λPAR)/Dmix]、Et和Ef*)和营养盐参数(TP)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要素;在蓄水期,TP与Chl-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光热参数[Deu(λPAR)/Dmix]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演替模式 驱动因素 生态功能组 三峡水库
原文传递
氮磷比率对两种蓝藻和两种绿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莲 周小玉 +1 位作者 赵良杰 刘其根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3-581,共9页
基于千岛湖2009-2010年春夏硅藻不占优势,蓝藻和绿藻发生相互演替的现象,选取千岛湖两种优势蓝藻和两种优势绿藻进行室内生态实验来比较氮磷比对于蓝藻和绿藻生长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室内条件下,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5组氮... 基于千岛湖2009-2010年春夏硅藻不占优势,蓝藻和绿藻发生相互演替的现象,选取千岛湖两种优势蓝藻和两种优势绿藻进行室内生态实验来比较氮磷比对于蓝藻和绿藻生长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室内条件下,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5组氮磷比(原子比:N/P=76.77、N/P=307.06、N/P=153.53、N/P=15.35、N/P=3.84)的培养液,研究氮磷比变化对两种蓝藻(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sp.)和两种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影响,利用logistic生长方程描述四种藻生长曲线且拟合度均较高,水华微囊藻和四尾栅藻随着氮磷比的降低,最大生物量K值和内禀增长率r值均升高,蓝纤维藻则在接近于Redfield比值的培养基中r值最高,小球藻在接近于或低于Redfield比值的培养基中出现暴发性增殖。水华微囊藻在高氮磷比组(N/P=307.06和N/P=153.53)实验结束时藻体累积的总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四尾栅藻低氮磷比组(N/P=3.84)单细胞氮含量也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四种藻类藻体中总磷的变化则是随着氮磷比的降低而显著升高(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千岛湖 演替格局 蓝藻 绿藻 氮磷比
原文传递
碱化草地群落恢复演替空间格局动态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辛晓平 徐斌 +2 位作者 王秀山 杨正宇 高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77-882,T001,共7页
对松嫩平原碱化草地 1 989年开始围栏封育的 1 hm2样地 9a间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 1 )不同物种斑块空间格局动态不同 ,在恢复演替各个阶段中的地位与作用也不同。 ( 2 )结论基本上支持了斑块化 -稳定性假说。
关键词 恢复演替 空间格局 动态 分形分析 碱化草地群落
下载PDF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重庆岩溶石漠化植被恢复演替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郑惠茹 罗红霞 +2 位作者 邹扬庆 程玉丝 张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295-6307,共13页
重庆岩溶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演替动态变化研究对于该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和地学图谱分析法为植被恢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以重庆市中梁山的典型植被恢复区为... 重庆岩溶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演替动态变化研究对于该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和地学图谱分析法为植被恢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以重庆市中梁山的典型植被恢复区为例,在基于1996、2001、2007和2013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生态学植被演替研究方法,建立重庆市中梁山区退耕还林前后的植被恢复演替图谱,并结合地学图谱的相关分析方法,得到该区的植被恢复演替动态格局演变规律,体现了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生态学方法和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法在植被恢复演替研究中的有效结合。结果表明:(1)运用BP神经网络和BP算法进行分类,分类精度达到87.42%,比传统监督分类提高了5.57%。(2)自2002年全国范围内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全面启动后,该区域植被恢复演变特征明显,耕地面积明显减少而植被面积明显增加。(3)从2001—2013年,植被演替在该时期内依然存在着进展演替和逆向演替两个方向。虽然逆向演替比例仅占到18.63%,但它却使该区的演替研究变得复杂。(4)质心反映了各植被类型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的聚散与迁移,1996—2013年,马尾松群落和落叶阔叶林群落的质心变化较小,其他植被群落的质心都有很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植被演替 多时相遥感影像 地学信息图谱 格局演变
下载PDF
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糙隐子草种群的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鑫厅 王炜 +1 位作者 梁存柱 包俊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793-1800,共8页
采用摄影定位法测定了羊草+大针茅草原不同恢复演替群落中糙隐子草种群的空间格局,并应用完全空间随机模型、泊松聚块模型和嵌套双聚块模型对其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严重退化的群落中,糙隐子草种群格局表现为嵌套双聚块结构,即在大... 采用摄影定位法测定了羊草+大针茅草原不同恢复演替群落中糙隐子草种群的空间格局,并应用完全空间随机模型、泊松聚块模型和嵌套双聚块模型对其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严重退化的群落中,糙隐子草种群格局表现为嵌套双聚块结构,即在大聚块中分布着较高密度的小聚块;在恢复5年、8年和21年的群落中,则为以母体为中心的泊松聚块结构,即在糙隐子草种群空间格局的聚块中不存在较高密度的小聚块.这说明在严重退化的群落中正相互作用居主导,而在恢复演替群落中负相互作用居主导.糙隐子草种群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的格局变化主要是由于伴随放牧胁迫的消失,种群正相互作用(易化)向负相互作用(竞争)转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隐子草 恢复演替 点格局 完全空间随机模型 泊松聚块模型 嵌套双聚块模型
原文传递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寒温性针叶林演替优势种格局动态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钦弟 毕润成 +3 位作者 张金屯 Lambert Nyobe 苗艳明 刘晓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713-5720,共8页
以华北落叶松和青杆为主的寒温性针叶林是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林型,也是主要保护对象之一。通过空间代时间构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寒温性针叶林演替的时间序列,序列1是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稳定发展的过程,序列2是从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 以华北落叶松和青杆为主的寒温性针叶林是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林型,也是主要保护对象之一。通过空间代时间构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寒温性针叶林演替的时间序列,序列1是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稳定发展的过程,序列2是从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演替至华北落叶松-青杆共优群落再到青杆单优群落的过程,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和与Monte-Carlo拟合检验对演替过程中华北落叶松和青杆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序列1在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稳定发展过程中,华北落叶松的分布格局由集群分布趋向于随机分布,甚至在0—2.5 m上表现为均匀分布,驱动力是种内竞争引起的自疏现象。序列2从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演替至青杆单优群落过程中,华北落叶松的分布格局同样是由集群分布趋向于随机分布,驱动力主要来自于由于青杄侵入扩散而形成的种间竞争;青杄集群的尺度逐步增大,驱动力主要是种群拓殖和种内竞争。(2)二者种间关系,在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阶段无明显相关,共优阶段由于竞争在0—6.5 m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在青杄单优群落,青杄竞争获胜,在0—2.5 m尺度上无明显相关,二者种间关系的变化主要来自于群落剩余资源驱动下的种内种间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 寒温性针叶林 演替 格局动态 点格局分析
下载PDF
内蒙古锡盟白音锡勒牧场沙地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演替 被引量:9
14
作者 肖向明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09-316,共8页
1985-1986年期间,作者调查了白音锡勒牧场沙地植被。本文具体分析沙地植被的空间分布和动态演替。1.沙地西段的植被呈疏林灌丛草原景观,沙地东段的植被则呈密林灌丛草原景观。由西向东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形成一个植被生态系列。植被PCA... 1985-1986年期间,作者调查了白音锡勒牧场沙地植被。本文具体分析沙地植被的空间分布和动态演替。1.沙地西段的植被呈疏林灌丛草原景观,沙地东段的植被则呈密林灌丛草原景观。由西向东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形成一个植被生态系列。植被PCA分析的结果表明沙地基质稳定性梯度和沙地环境水分梯度是控制沙地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的两个主要环境因素。2.描述了沙地原生植被演替的各个阶段。沙地植被演替阶段与沙地固定过程相一致,群落稳定性与沙地地貌稳定性相关。由于地形分异引起立地水热条件组合变化,植被演替系列分化为阴坡系列和阳坡系列,前者向森林化方向发展,后者则沿草原化方向发展。本文还就沙地植被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提出6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植被 演替 草原
下载PDF
黔西北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何斌 李青 刘勇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29-1038,共10页
该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贵州省威宁县喀斯特地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生活型谱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该调查共记录到种子植物174种,隶属于52科117属,物种分布较多的有菊科、蔷... 该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贵州省威宁县喀斯特地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生活型谱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该调查共记录到种子植物174种,隶属于52科117属,物种分布较多的有菊科、蔷薇科、禾本科、杜鹃花科、小檗科、唇形科、蓼科。(2)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结构趋于复杂,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逐渐增大。(3)随着植被的恢复,群落层次分化逐渐明显,大径级植株所占比例呈现增加趋势。(4)随着植被的恢复,群落各层次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S)、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逐渐增加;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之间的Srensen相似系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ody指数则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黔西北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不同,建群种和关键种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对喀斯特地区植被演替规律的认识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北 植被演替 物种组成 生活型谱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侗族“矮脚楼”演进模式新探——湖南会同高椅村建筑演变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蔡凌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1-55,共5页
侗族“矮脚楼”的产生模式一般被认为是侗族典型干栏式建筑“高脚楼”受汉文化影响变化的结果 .本文中以湖南会同高椅村为例 ,分析其村落布局及单体建筑从南方天井式民居到侗族“矮脚楼”的演变过程 ,并以此作为侗族“矮脚楼”产生的另... 侗族“矮脚楼”的产生模式一般被认为是侗族典型干栏式建筑“高脚楼”受汉文化影响变化的结果 .本文中以湖南会同高椅村为例 ,分析其村落布局及单体建筑从南方天井式民居到侗族“矮脚楼”的演变过程 ,并以此作为侗族“矮脚楼”产生的另一种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湖南 建筑演变 矮脚楼 高椅村 演进模式 干栏式建筑 少数民族建筑
下载PDF
岷江上游退化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宗峰 陶建平 +2 位作者 王微 李旭光 何跃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29-332,共4页
采用扩散系数、T检验、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reen指数和聚集强度等7 项指标对岷江上游滇榛、杭子梢和辽东栎3个优势种群在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3 个优势种群在不同恢复群落内都呈较强的聚... 采用扩散系数、T检验、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reen指数和聚集强度等7 项指标对岷江上游滇榛、杭子梢和辽东栎3个优势种群在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3 个优势种群在不同恢复群落内都呈较强的聚集分布, 聚集强度和聚集面积都随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人工恢复16 年群落具有较高的聚集强度, 自然恢复群落具有较高的聚集面积. 优势种群的格局类型、聚集强度以及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都表明有效的恢复措施使群落向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恢复演替 优势种群 空间格局
下载PDF
若尔盖盆地不同退化阶段草甸土壤含水率、pH及电导率的变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铸 文勇立 +2 位作者 张云 艾鷖 泽让东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52-759,共8页
为了更好的了解若尔盖高寒草甸不同演替类型下土壤含水率、pH 值、电导率的变化规律,采用 SPSS、GIS 与 GS+地统计软件,对若尔盖高寒盆地逆向演替序列中“沼泽草甸-草原草甸-退化草甸-沙化草甸”4种演替阶段不同深度土壤的含水率、pH... 为了更好的了解若尔盖高寒草甸不同演替类型下土壤含水率、pH 值、电导率的变化规律,采用 SPSS、GIS 与 GS+地统计软件,对若尔盖高寒盆地逆向演替序列中“沼泽草甸-草原草甸-退化草甸-沙化草甸”4种演替阶段不同深度土壤的含水率、pH 和电导率进行了比较和空间格局分析,以期为若尔盖盆地草甸退化和沙化治理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各演替阶段土壤含水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断降低,草原草甸水分含量由51.04%逐渐下降到33.66%,相比其他3种草甸下降幅度最大(17.38%);随草甸退化的加剧,草甸土壤各层含水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pH 值和电导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4个演替阶段草甸土壤含水量范围分别为:沼泽草甸33.66%-51.04%,草原草甸17.92%-23.07%,退化草甸18.00%-20.98%,沙化草甸14.49%-16.83%;4个草甸土壤pH变化范围分别为:6.44-6.74、7.19-7.51,7.52-7.81和29.09-37.21;随退化演替的进行,草甸土壤也由沼泽草甸的酸性土壤逐渐演变为碱性土壤。(3)4种演替阶段草甸土壤3种指标的空间变异,除退化草甸土壤电导率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影响外,其余均受结构性因素影响,沼泽草甸土壤电导率以及沙化草甸含水率和电导率在结构性因素影响基础上,还叠加了随机性因素的影响。(4)4种演替阶段草甸土壤的3种指标的空间分布,除退化草甸土壤电导率呈破碎斑块状分布外,均表现为连续的条带状分布格局。且随退化演替的进行,草甸土壤含水率高值区不断缩小,pH值和电导率高值区呈不断扩大势态。研究显示,若尔盖高寒盆地草甸3种土壤属性的退化演替特征显著,其空间变异以结构性因素为主导,其次为随机性因素,且随机性因素主要影响土壤的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盆地 高寒草甸 退化演替 土壤 空间格局
下载PDF
酱香型酒醅堆积发酵过程中优势菌群和稀有菌群对细菌总群落演替模式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亮 闵卓 +7 位作者 吴福勇 江璐 李芳香 钟艳霞 张阳 莫新良 何惠 王新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8-175,共8页
揭示发酵体系中稀有菌群(rare taxa,RT)和优势菌群(abundant taxa,AT)在总群落(whole taxa,WT)中的作用及影响,可为深入理解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机制和演替规律提供线索和依据。本研究针对细菌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酱香酒第... 揭示发酵体系中稀有菌群(rare taxa,RT)和优势菌群(abundant taxa,AT)在总群落(whole taxa,WT)中的作用及影响,可为深入理解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机制和演替规律提供线索和依据。本研究针对细菌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酱香酒第3轮次堆积发酵过程中AT、RT和条件稀有菌群(conditionally rare taxa,CRT)演替模式对WT生态体系的影响及作用。结果显示,3个子群在WT中具有不同的演替特征和作用。RT的高水平α多样性表明RT具有维持WT生态稳定性的作用。物种-时间关系模型表明,WT在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的缩减主要来自RT的快速缩减。时间-衰减关系模型,结合Mantel检验和β多样性占比结果表明,在WT演替过程中,AT决定其演替强度和趋势,CRT起助推作用。相关性共存网络中,RT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体现出RT对维持发酵过程微生物生态稳定性的重要功能。限制对应分析结果表明,3个子群演替模式分别与酒醅内特定的内源理化因子显著相关。其中,CRT对内源理化因子具有高度敏感性,表明环境条件的改变最易通过对CRT的影响,进而作用于整个群落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替模式 生态体系 内源理化因子 Β多样性 共存网络
下载PDF
围封对草地植被生长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佳秀 张青松 +1 位作者 吴勇 杜子银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7-150,共14页
围栏封育是退化草地恢复的重要措施,对于维持草地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平衡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总结围栏封育与草地植被和土壤的相互关系以及围封条件下不同类型草地植被生长和土壤特性的变化特征,指出因围栏封育下放牧牲畜的干扰消失... 围栏封育是退化草地恢复的重要措施,对于维持草地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平衡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总结围栏封育与草地植被和土壤的相互关系以及围封条件下不同类型草地植被生长和土壤特性的变化特征,指出因围栏封育下放牧牲畜的干扰消失,草地植物多样性、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养分有效性等易产生差异性响应,围封年限、草地类型、土壤特性和气候环境等是影响草地生产力、植被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封 生物量 群落演替 分配格局 土壤养分 草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