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对手术切口引起的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胡兴国 钟敏 曾因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对术后疼痛大鼠疼痛行为和脊髓背角P物质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用累积疼痛评分法评价疼痛行为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P物质的表达。结果:手术前和手术后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均可降低累积疼痛评分...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对术后疼痛大鼠疼痛行为和脊髓背角P物质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用累积疼痛评分法评价疼痛行为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P物质的表达。结果:手术前和手术后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均可降低累积疼痛评分。左侧后爪足底切口可增加同侧脊髓背角P物质样免疫反应 (0. 6173±0. 0731,vs0. 3792±0. 0874,P<0. 01),手术前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可明显抑制P物质表达的增多(0. 3789±0. 0388,P<0. 01),手术后鞘内注射新斯的明作用较弱(0. 4982±0. 0653,P>0. 05)。结论:鞘内注射新斯的明的抗伤害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P物质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表达 新斯的明 鞘内注射 脊髓背角 大鼠 手术切口 免疫组织化学法 疼痛行为 抗伤害作用 术后疼痛 疼痛模型 疼痛评分 免疫反应 p物质样 手术后 手术前 评分法 累积 抑制
下载PDF
复方大黄合剂对小鼠胃肠蠕动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洪泉 许正新 +1 位作者 周成华 武玉清 《安徽医药》 CAS 2003年第6期428-429,共2页
目的 评价复方大黄合剂 (compoundrhubarbmixture ,CRM )对小鼠胃肠蠕动的影响 ,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小肠炭推进实验观察复方大黄合剂对小鼠胃肠蠕动的影响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小鼠小肠组织胃动素 (Motilin ,MTL)、P物质... 目的 评价复方大黄合剂 (compoundrhubarbmixture ,CRM )对小鼠胃肠蠕动的影响 ,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小肠炭推进实验观察复方大黄合剂对小鼠胃肠蠕动的影响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小鼠小肠组织胃动素 (Motilin ,MTL)、P物质 (substanceP ,SP)和生长抑素 (Somatostatin ,SS)的水平。结果 复方大黄合剂各剂量均能促进小鼠的胃肠蠕动功能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复方大黄合剂各剂量均能显著提高小鼠小肠组织胃动素、P物质的含量 ,而降低生长抑素的水平。结论 复方大黄合剂能增强小鼠的胃肠蠕动功能 ,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肠道胃动素、P物质的释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大黄合剂 中药制剂 胃肠蠕动 胃动素 p物质 生长抑素 动物实验
下载PDF
解郁1号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浆NPY、SP、SS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张丽萍 夏猛 谈驰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9-21,共3页
目的研究解郁1号对孤养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血浆NPY、SP、SS含量的影响。方法将清洁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每组15只。应用孤养加慢性应激方法造模,造模结束后尾静脉取血,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 目的研究解郁1号对孤养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血浆NPY、SP、SS含量的影响。方法将清洁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每组15只。应用孤养加慢性应激方法造模,造模结束后尾静脉取血,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NPY、SP、SS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浆NPY、SS显著降低(P<0.05),SP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西组NPY、SS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S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浆NPY、SS、SP水平变化与抑郁发病密切相关,降低血浆中NPY、SS水平升高SP水平可能是解郁1号有效抗抑郁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郁1号 抑郁症 神经肽Y p物质 生长激素抑制素
下载PDF
SP在失神经下颌骨骨痂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何海涛 谭颖徽 +1 位作者 王建华 张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558-1560,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P物质(substance P,SP)在失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骨痂中的表达,探讨感觉神经对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中国大白兔32只,分为实验组(失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和对照组(单纯下颌骨骨折),分别在术后第7、14、21、28天处... 目的通过观察P物质(substance P,SP)在失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骨痂中的表达,探讨感觉神经对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中国大白兔32只,分为实验组(失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和对照组(单纯下颌骨骨折),分别在术后第7、14、21、28天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HE染色检测SP在新生骨痂中的表达,并观察骨痂愈合方式。结果失神经骨折组在各个时期较单纯骨折组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编织骨成熟度较低,骨性骨痂在新生骨痂中比例明显偏低;骨痂中SP着色明显浅于对照组,晚期两组染色都变深。结论感觉神经参与了早期骨修复和晚期的改建,神经损伤后影响骨痂形成的质量,神经参与骨折愈合的调控与SP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下颌骨骨折 失下牙槽神经 骨折愈合
下载PDF
P物质在去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愈合中的表达 被引量:4
5
作者 何海涛 谭颖徽 +1 位作者 王建华 徐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3-425,共3页
目的:探讨下牙槽神经对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试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选用中国大白兔32只,分为实验组(去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组)和对照组(保留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组),分别在术后第7、14、21、28天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物质(... 目的:探讨下牙槽神经对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试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选用中国大白兔32只,分为实验组(去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组)和对照组(保留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组),分别在术后第7、14、21、28天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物质(SP)在新生骨痂中的表达,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失神经骨折组骨痂中SP含量早中期表达弱,晚期表达逐渐增强;对照组骨痂中SP在早期表达较强,到14d尤明显,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晚期SP表达复又增强;SP在骨痂中表达失神经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下牙槽神经参与了早期骨修复和晚期的改建,神经参与骨折愈合的调控与SP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下颌骨骨折 去下牙槽神经 骨折愈合
下载PDF
大鼠黑质网状部微量注射P物质对黑质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影响
6
作者 肖爱珍 高东明 +3 位作者 孙德玉 岳春良 李子军 李鹰 《锦州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13-15,18,共4页
本实验观察了大鼠黑质网状部(SNR)微量注射P物质(SP,10ug/0.2ul)对黑质多巴胺能和非多巴胺能神经元单位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如下:(1)在记录的26个多巴胺能神经元之中,有8个单位自发放电频率增加为31.... 本实验观察了大鼠黑质网状部(SNR)微量注射P物质(SP,10ug/0.2ul)对黑质多巴胺能和非多巴胺能神经元单位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如下:(1)在记录的26个多巴胺能神经元之中,有8个单位自发放电频率增加为31.00-117.77%,平均54.78±10.99%(x±sx),9个单位自发放电频率减少为51.57-100.00%,平均75.55±6.85%。(2)对在记录的42个非多巴胺能神经元中有19个单位自发放电频率增加为34.69-118.92%,平均63.96±7.81%。13个单位为33.10-96.86%自发放电频率减少,平均62.13±5.54%。结果表明,P物质对黑质多巴胺能和非多巴胺能神经元既有兴奋作用也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质 p物质 多巴胺能神经元 单位放电
下载PDF
P物质对破骨细胞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受体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何海涛 谭颖徽 王建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探讨P物质(SP)对体外破骨细胞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用机械分离法分离培养破骨细胞,根据SP的终浓度(10^-10~10^-6mol/L)分为对照组(无SP)、10^-10,10^-8,10^-6mol/L组。在培养后第1,3,5天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计算... 目的探讨P物质(SP)对体外破骨细胞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用机械分离法分离培养破骨细胞,根据SP的终浓度(10^-10~10^-6mol/L)分为对照组(无SP)、10^-10,10^-8,10^-6mol/L组。在培养后第1,3,5天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在破骨细胞内的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用RT—PCR方法检测培养24h后破骨细胞内PDGFR—BmRNA的表达。结果PDGFR—β及其mRNA在破骨细胞内表达与SP浓度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SP对破骨细胞功能的调控可能是上调破骨细胞内PDGFR—β的表达来实现的,SP调节破骨细胞上生长因子受体水平是其对骨折修复和重建的网络调控的可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破骨细胞 基因表达 受体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鞘内联合应用吗啡和氯胺酮对神经痛大鼠脊髓P物质表达的影响
8
作者 陈华 吕金 +2 位作者 张锦 孟凌新 崔健君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09年第4期238-239,共2页
目的研究鞘内联合应用吗啡和氯胺酮对神经痛大鼠脊髓P物质表达的影响。方法12只Wistar大鼠,体质量220~260 g,制备坐骨神经结扎模型并鞘内置管,随机分为4组(n=3):B组为空白对照组;C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M组鞘内注射吗啡20μg;KM组鞘... 目的研究鞘内联合应用吗啡和氯胺酮对神经痛大鼠脊髓P物质表达的影响。方法12只Wistar大鼠,体质量220~260 g,制备坐骨神经结扎模型并鞘内置管,随机分为4组(n=3):B组为空白对照组;C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M组鞘内注射吗啡20μg;KM组鞘内注射吗啡10μg和氯胺酮25μg。坐骨神经结扎术后第4天开始鞘内给药,1次/d,连续7 d。用药7 d后处死大鼠,取腰段脊髓,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P物质的含量。结果C组P物质表达明显低于B组(P<0.05)和KM组(P<0.01);KM组P物质表达明显高于M组(P<0.05)。结论鞘内联合应用吗啡和氯胺酮的抗伤害性作用,可能与其增加脊髓背角P物质的含量有关;脊髓背角P物质含量减少,可能介导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后的痛敏持续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吗啡 氯胺酮 p物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