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治疗难治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9
1
作者 曾苗 陈晓 +2 位作者 洪玲 丁琴 黄志坚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2-466,共5页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剥除和视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BSS)治疗难治性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DME患者19例24只眼纳入研...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剥除和视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BSS)治疗难治性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DME患者19例24只眼纳入研究。均3次及以上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275μm。患眼接受25G PPV联合内界膜剥除及黄斑视网膜下注射BSS治疗。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CMT、黄斑容积(MV)。以手术后6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分析手术前后患眼BCVA、CMT及MV的变化情况。手术前后BCVA、CMT及MV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手术前及手术后2周,1、3、6个月,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74±0.29、0.62±0.28、0.56±0.25、0.47±0.26、0.46±0.23;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6个月BCVA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28,P=0.001)。手术后6个月,BCVA提高>0.3 logMAR单位16只眼(66.7%)。手术前及手术后2周,1、3、6个月平均CMT分别为(554.58±102.86)、(338.17±58.09)、(299.42±52.66)、(275.75±41.24)、(270.96±38.33)μm;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6个月CM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867,P<0.001)。手术前及手术后2周,1、3、6个月平均MV分别为(13.01±0.88)、(11.50±0.73)、(11.00±0.74)、(10.68±0.61)、(10.52±0.56)mm3;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6个月MV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364,P<0.001)。手术后6个月,黄斑水肿复发5只眼(20.8%)。所有患眼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微创PPV联合内界膜剥除和视网膜下注射BSS可有效降低难治性DME患眼CMT、MV,提高患眼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水肿/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下注射 平衡盐溶液
原文传递
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递送方式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梁莉聪 佘凯芩 陆方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5,共9页
基因治疗是指将遗传物质引入患者细胞,通过增强、抑制、编辑或引入目标基因以产生治疗或预防的效果。基因治疗为遗传性及获得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潜力。在不断优化基因载体的同时,各种递送方式的探索也为视网膜... 基因治疗是指将遗传物质引入患者细胞,通过增强、抑制、编辑或引入目标基因以产生治疗或预防的效果。基因治疗为遗传性及获得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潜力。在不断优化基因载体的同时,各种递送方式的探索也为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带来了不同的治疗效果。目前主要采用的递送方式为视网膜下注射、玻璃体腔注射和脉络膜上腔注射;考虑到转染效率和递送方式的安全性,新兴的内界膜下注射和无创基因传递正在研究中。基因递送方式的选择对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至关重要,其不仅与器械、技术发展有关,更重要的是与腺相关病毒的改造、启动子的选择以及目的基因转染的视网膜特定细胞有关。因此,应当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根据最终基因治疗药物和特定转染细胞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为合适的基因递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 基因治疗 基因递送方式 视网膜下注射 玻璃体腔注射 脉络膜上腔注射 综述
原文传递
视网膜下注射阿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疗效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余晓 刘腾 +4 位作者 邹玉凌 毛子清 范慧敏 陈智萍 游志鹏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下注射阿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22年1~6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CV患者18例18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目的观察视网膜下注射阿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22年1~6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CV患者18例18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的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脉络膜大血管层厚度(LVCT)、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计算脉络膜血管指数(CVI)。18例18只眼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7例7只眼;年龄(64.22±3.86)岁;病程(5.22±1.80)年。既往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7.72±1.36)次。患眼logMAR BCVA为1.28±0.25;SFCT、CRT、LVCT及PED高度分别为(436.56±9.80)、(432.44±44.29)、(283.78±27.10)、(342.44±50.18)μm,CVI为0.65±0.01。所有患眼均给予1次视网膜下注射40 mg/ml阿柏西普0.05 ml(含阿柏西普2.0 mg)治疗。根据治疗后OCT、BCVA结果将病变分为活动型及静止型。活动型病变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治疗,剂量同前;静止型病变,随访观察。治疗后1~3、6、9、12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BCVA、LVCT、CRT、SFCT、PED高度、CVI、视网膜层间积液或视网膜下液、病灶消退率以及注药次数、治疗中和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BCVA、SFCT、CRT、LVCT、PED高度、CVI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8只眼共接受视网膜下和(或)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1.61±0.85)(1~4)次。末次随访时,息肉样病灶消退4只眼;PED消失1只眼。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BCVA(F=50.298)逐渐提高,CRT(F=25.220)、PED高度(F=144.16)、SFCT(F=69.77)、LVCT(F=136.69)、CVI(F=72.70)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发生黄斑裂孔1只眼,治疗后3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注射 难治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阿柏西普 超精微针
原文传递
视网膜下注射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疗效分析
4
作者 刘腾 余晓 +6 位作者 吴晓坚 邹玉凌 刘康成 邹华 吴伟 许诚豪 游志鹏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1-428,共8页
目的对比观察视网膜下注射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CV患者35例3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治... 目的对比观察视网膜下注射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CV患者35例3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治疗者。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的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患眼中心凹视网膜厚度(MR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视网膜下注药组(A组)、玻璃体腔注药组(B组),分别为18例18只眼,17例17只眼。两组患者年龄(t=0.090)、病程(t=−0.370)、logMAR BCVA(t=−0.190)、MRT(t=0.860)、SFCT(t=0.247)、PED高度(t=−0.52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眼均给予1次视网膜下注射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疗,其后按需给药(PRN);B组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疗方案为3+PRN。根据治疗后OCT、BCVA检测结果将病变分为活动型及静止型。活动型病变给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剂量同前;静止型病变,随访观察。治疗后1、2、3、6、9个月行BCVA、OCT检查;治疗后3、6、9个月同时行ICGA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治疗前后BCVA、MRT、SFCT、PED高度的变化情况。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随治疗后时间延长,A组、B组患眼BCVA逐渐提高,MRT、SFCT、PED高度逐渐降低。与B组比较,治疗后2、3、6、9个月,A组BCVA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5、−2.820、−2.559、−4.051,P<0.05);治疗后1、2、3、6、9个月,A组患眼MRT(t=−2.439、−3.091、−3.099、−3.665、−5.494)、SFCT(t=−3.370、−3.058、−3.268、−4.220、−4.121)、PED高度(t=−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视网膜下注射 玻璃体腔注射 康柏西普
原文传递
两切口无玻璃体切除的视网膜下注射治疗Bietti结晶样视网膜营养不良
5
作者 罗向东 陈秀菊 +1 位作者 龚颂建 黎晓新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9-433,共5页
目的观察两切口无玻璃体切除的视网膜下注射(SRI)治疗Bietti结晶样视网膜营养不良(BCD)的安全性。方法探索性临床研究。2023年2~5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检查确诊并接受SRI腺相关病毒载体转基因药物治疗的BCD患者6例6只眼纳入研... 目的观察两切口无玻璃体切除的视网膜下注射(SRI)治疗Bietti结晶样视网膜营养不良(BCD)的安全性。方法探索性临床研究。2023年2~5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检查确诊并接受SRI腺相关病毒载体转基因药物治疗的BCD患者6例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例2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年龄34~60岁。患眼均行两切口无玻璃体切除SRI腺相关病毒载体转基因药物治疗。25G玻璃体切割管件做2个巩膜切口,分别用于置入光纤和38G SRI针。进入玻璃体前,先行前房穿刺引流房水降低眼压。硅油注入模式下,38G注射套管穿透视网膜到达视网膜下腔,玻璃体切割机脚踏控制注射速度,缓慢注入基因治疗药物,形成视网膜下泡状脱离区。注射完毕时手指触诊进行眼压评估,若偏高通过按压角膜切口行房水引流直至眼压正常。SRI后随访时间9~12个月。随访时采用SRI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结果6例患者6只眼眼底均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萎缩,伴或不伴视网膜黄白色细小颗粒样结晶沉积;临床分期均为Ⅲ期。SRI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长9~14 min。手术中未见玻璃体脱出、视网膜出血或视网膜裂孔。套管针头无阻塞,拔出时无玻璃体脱出。SRI后24 h,所有患眼视网膜隆起泡完全吸收,视网膜复位;SRI后9个月时,患眼均无角膜后沉着,未见前房、玻璃体细胞等炎症反应,无高眼压、白内障、视网膜裂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两切口无玻璃体切除SRI治疗BCD安全,且可缩短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 基因治疗 基因递送方式 视网膜下注射 结晶样视网膜营养不良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41G超微针视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6
作者 胡寒英 杨婷 +3 位作者 游志鹏 李少川 柴宛璇 苏晓涵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3-359,共7页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和41G超微针视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BSS)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23年1~6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难治性黄斑裂孔患者20例20只眼...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和41G超微针视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BSS)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23年1~6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难治性黄斑裂孔患者20例20只眼纳入研究。患眼裂孔基底直径(BD)均>1000μm,黄斑裂孔指数(MHI)<0.5。患眼接受23G PPV联合ILM剥除及41G超微针视网膜下注射BSS治疗。患眼手术前及手术后1、2、3、6个月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微视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MP-3微视野计行微视野检查,记录中心凹12°范围内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S)。采用OCTA仪测量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PERIM)、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VLD)、血流灌注密度(VPD)。对比分析手术前后患眼BCVA、MS、FAZ面积、PERIM、VLD、VPD变化。同时观察患眼手术后以及裂孔闭合状态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及手术后不同时间观察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手术后6个月各观察指标与手术前裂孔最小直径(MD)、BD、裂孔高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20例20只眼中,男性2例2只眼,女性18例18只眼;年龄(61.45±8.56)岁。患眼logMAR BCVA、MS、FAZ面积、PERIM、VLD、VPD分别为1.46±0.21、(16.20±5.81)dB、(0.40±0.17)mm^(2)、(2.89±0.99)mm、(6.23±3.59)mm^(-1)、(0.17±0.10)%。手术后6个月,20只眼中,裂孔闭合、不完全闭合分别为18(90.0%,18/20)、2(10.0%,2/20)只眼。logMAR BCVA、MS、FAZ面积、PERIM、VLD、VPD分别为0.80±0.20、(22.20±4.60)dB、(0.18±0.10)mm^(2)、(1.83±0.80)mm、(9.54±2.88)mm^(-1)、(0.31±0.14)%;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BD与手术后6个月PERIM、VPD呈正相关(P<0.05);手术前MD与手术后6个月VLD呈负相关(P<0.05);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术 超微针 视网膜下注射 难治性黄斑裂孔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除加内界膜剥除联合视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治疗难治性DME的临床疗效
7
作者 陈梦媛 岳蒙 +4 位作者 高翔 音林康 赵思婕 王爱芹 高自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7期479-485,共7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加内界膜剥除联合视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治疗难治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12月—2023年3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难治性DME的患者47例,其中男18例、女29例,年...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加内界膜剥除联合视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治疗难治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12月—2023年3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难治性DME的患者47例,其中男18例、女29例,年龄46~79(61.7±7.0)岁。47例均为单眼发病,其中左眼29例、右眼18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组:接受玻璃体切除加内界膜剥除联合视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治疗的患者24例纳入注射组,仅接受玻璃体切除加内界膜剥除,未联合注射平衡盐溶液治疗的患者23例纳入非注射组。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患眼侧别、年龄、DME病程、糖尿病病程、术前眼压、术前空腹血糖、术前糖化血红蛋白(%)、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次数等基线资料。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央厚度(CMT)、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SVD)和深层血流密度(DVD),以及术后黄斑水肿改善情况。结果注射组和非注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均获随访6~8(6.7±0.7)个月,期间仅1例注射组患者出现高眼压。(1)2组患者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BCVA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间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末次随访时,注射组BCVA(0.58±0.22)logMAR小于非注射组(0.70±0.13)logMAR,视力提高情况优于非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Z=-2.27,P值均<0.05)。(2)2组患者术后CMT逐渐下降,且术后不同时间点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间CMT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P=0.717),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难治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剥除 视网膜下注射 视网膜厚度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黄斑下出血的疗效观察
8
作者 薛晓阳 刘勃实 李筱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8-452,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治疗黄斑下出血(SMH)的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2—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的SMH患者12例12眼,其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1...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治疗黄斑下出血(SMH)的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2—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的SMH患者12例12眼,其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1例11眼,视网膜大动脉瘤1例1眼;男5例,女7例;年龄为56~78岁,平均(65.67±8.09)岁;人工晶状体眼2眼,合并白内障10眼;高血压9例,糖尿病2例。SMH持续时间为2~25 d,平均(14.67±8.03)d。患眼均行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采用OCT测量中央视网膜厚度(CRT)。观察患者手术后眼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眼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平均BCVA(LogMAR)分别为1.58±0.63、1.12±0.49、1.07±0.44和0.59±0.19,不同时间点患眼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35,P<0.001),其中术后6个月患眼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眼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平均CRT分别为(606.25±204.67)、(379.83±92.05)、(313.75±60.87)和(267.75±73.07)μm,不同时间点患眼CR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720,P<0.001),其中术后1、3、6个月患眼CRT较术前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1眼于术后3个月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随访期间6眼因PCV复发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共注射给药16次。术后1、3、6个月内平均抗VEGF注射次数分别为(0.3±0.5)、(1.3±1.4)和(2.7±2.0)次。结论在SMH的治疗中,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可提高患眼BCVA,降低CRT,减轻血凝块对视网膜的损伤,促进患眼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玻璃体切割 黄斑下出血 视网膜下注射 疗效
下载PDF
重视视网膜下注射技术的临床应用
9
作者 万光明 王明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257,共5页
视网膜下腔是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感光细胞层之间的潜在腔隙。视网膜下注射是将治疗药物输送到视网膜下腔的一种给药方式。与玻璃体内注射相比,视网膜下注射药物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作用更直接、更有效。近年... 视网膜下腔是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感光细胞层之间的潜在腔隙。视网膜下注射是将治疗药物输送到视网膜下腔的一种给药方式。与玻璃体内注射相比,视网膜下注射药物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作用更直接、更有效。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手术器械的更新与发展,视网膜下注射的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拓宽,已成为多种眼底疾病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的重要给药方式,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本文将从视网膜下注射的适应证、方法与技巧以及潜在风险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注射 基因治疗 细胞治疗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下载PDF
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和安全性
10
作者 陈智萍 万琪 +3 位作者 刘康成 吴晓坚 邹玉凌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86-789,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诊断为难治性nAMD的患者17例(17眼)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诊断为难治性nAMD的患者17例(17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41G超精微针将10 g·L^(-1)康柏西普注射液注入患者黄斑区视网膜下。术后随访期间若OCT发现黄斑区视网膜有渗出,则继续行玻璃体内注射10 g·L^(-1)康柏西普。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以及注药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BCVA均得到显著改善(均为P<0.001)。术后各时间点患者BCVA变化不明显(均为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CMT均显著降低(均为P<0.001)。术后1~12个月患者CMT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的趋势(均为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CVA与术前CMT之间、术前BCVA与术后12个月BCVA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643,P=0.005;r=0.634,P=0.006)。治疗期间,17眼抗VEGF注药次数为(1.35±0.61)次,其中12眼1次,4眼2次,1眼3次。经相关分析发现,注药次数与患者术前CMT呈正相关(r=0.664,P=0.004)。17眼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nAMD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降低CMT并改善患者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注射 康柏西普 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注药次数
下载PDF
裸鼠视网膜下注射HXO-Rb_(44)细胞建立视网膜母细胞瘤动物模型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丽萍 周希瑗 +3 位作者 彭周贵 郑敏明 邱明忠 雷博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82-585,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生物学行为更接近临床的视网膜母细胞瘤(Rb)动物模型。方法 Rb细胞取HXO-Rb44细胞系,培养于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改良型RPMI-1640培养基内,细胞悬液密度调至(5.0~6.0)×106/mL备用。30只裸鼠,分为视网膜下组和玻璃... 目的建立一种生物学行为更接近临床的视网膜母细胞瘤(Rb)动物模型。方法 Rb细胞取HXO-Rb44细胞系,培养于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改良型RPMI-1640培养基内,细胞悬液密度调至(5.0~6.0)×106/mL备用。30只裸鼠,分为视网膜下组和玻璃体腔组,每组各15只鼠30只眼。2组注射HXO-Rb44细胞悬液后每天裂隙灯下观察裸鼠眼内Rb肿物生长情况,并于注射后21、28、35、42d,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统计成瘤情况,比较2组成瘤率。行Rb特异性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及酸性钙结合蛋白(S1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视网膜下组和玻璃体腔组在注射后均观察到肿瘤在裸鼠眼内生长并逐渐增大。注射后21、28、35、42d,视网膜下组成瘤率高于玻璃体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Rb细胞质NSE表达较强,S100表达较弱,GFAP表达最弱。结论在同等条件下建立Rb动物模型,视网膜下注射的成瘤率高于玻璃体腔内注射者,且视网膜下注射建立的是原位肿瘤模型,生物学行为更接近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动物模型 视网膜下注射 成瘤率
下载PDF
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视网膜下注液对黄斑皱褶并发中心凹内层视网膜增厚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勇 李朝辉 +4 位作者 冯超 徐昶中 康雪琴 李艳子 吴建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28,共3页
黄斑皱褶是黄斑区视网膜前膜增厚和收缩引起的一种黄斑疾病,以前膜形成、黄斑内层视网膜增厚、视力下降为特点,其引起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黄斑前膜遮挡中心凹、黄斑区视网膜变形和黄斑水肿[1]。因此,剥除黄斑前膜以恢复黄斑区解剖结构... 黄斑皱褶是黄斑区视网膜前膜增厚和收缩引起的一种黄斑疾病,以前膜形成、黄斑内层视网膜增厚、视力下降为特点,其引起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黄斑前膜遮挡中心凹、黄斑区视网膜变形和黄斑水肿[1]。因此,剥除黄斑前膜以恢复黄斑区解剖结构是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黄斑前膜剥除术或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目前治疗黄斑皱褶的主要手术方式[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黄斑皱褶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下注射 黄斑形态
下载PDF
视网膜下注射复方电解质眼内冲洗液治疗伴硬性渗出物的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13
作者 栗江陵 常鲁 +3 位作者 张杰 高荣玉 代庆 孙先勇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79-985,共7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视网膜下注射复方电解质眼内冲洗液(CEIIS)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伴硬性渗出物(HE)(DME-HE)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于潍坊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DME-HE患者3...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视网膜下注射复方电解质眼内冲洗液(CEIIS)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伴硬性渗出物(HE)(DME-HE)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于潍坊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DME-HE患者33例3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例16只眼,女性18例20只眼;年龄(62.00±6.54)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扫描激光检眼镜、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及黄斑容积(MV);采用RETIsan检查系统行mf-ERG检查,测量1环P1波振幅密度。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分别为17例18只眼、16例18只眼。两组患者年龄、logMAR BCVA、HE面积、CMT、MV、1环P1波振幅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03、0.972、0.291、0.023、-0.268、-0.206,P>0.05)。A组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以及视网膜下注射CEIIS、康柏西普治疗(联合治疗);B组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治疗后两组患眼均按需给予IVC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12个月。对比观察组内和组间治疗后BCVA、HE面积、CMT、MV、1环P1波振幅密度变化,以及治疗后注药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治疗后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A组患眼logMAR BCVA(F=14.837)、HE面积(χ2=94.522)、CMT(χ2=199.212)、MV(χ2=81.914)、1环P1波振幅密度(F=8.93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眼CMT(F=5.540)、MV(F=7.83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眼间比较,logMAR BCVA:治疗后1周及6、12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1、-2.122、-3.196,P<0.05);HE面积:除治疗后1周外,治疗后其他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2、-3.107、-3.540、-4.119,P<0.05);CMT、MV、1环P1波振幅密度:治疗后12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性渗出物 糖尿病黄斑水肿 视网膜下注射 复方电解质眼内冲洗液 康柏西普
原文传递
Bone marrow-derived mononuclear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retinal degenerations
14
作者 Diego García-Ayuso Johnny Di Pierdomenico +2 位作者 David García-Bernal Manuel Vidal-Sanz María P.Villegas-Pérez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9期1937-1944,共8页
Retinal degenerative diseases affecting the outer retina in its many forms(inherited,acquired or induced)are characterized by photoreceptor loss,and represent currently a leading cause of irreversible vision loss in t... Retinal degenerative diseases affecting the outer retina in its many forms(inherited,acquired or induced)are characterized by photoreceptor loss,and represent currently a leading cause of irreversible vision loss in the world.At present,there are very few treatments capable of preventing,recovering or reversing photoreceptor degeneration or the secondary retinal remodeling,which follows photoreceptor loss and can also cause the death of other retinal cells.Thus,these diseases are nowadays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in the field of ophthalmological research.Bone marrow derived-mononuclear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as shown promising results for the treatment of photoreceptor degenerations.These cells may have the potential to slow down photoreceptor loss,and therefore should be applied in the early stages of photoreceptor degenerations.Furthermore,because of their possible paracrine effects,they may have a wide rang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since they can potentially impact on several retinal cell types at once and photoreceptor degenerations can involve different cells and/or begin in one cell type and then affect adjacent cells.The intraocular injection of bone marrow derived-mononuclear stem cells also enhances the outcomes of other treatments aimed to protect photoreceptors.Therefore,it is likely that future investigations may combine bone marrow derived-mononuclear stem cell therapy with other systemic or intraocular treatments to obtain greater therapeutic effects in degenerative retinal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bone marrow stem cells intravitreal injection macroglia MICROGLIA photoreceptor degeneration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etinitis pigmentosa subretinal injection TRANSPLANT
下载PDF
DL-α-AAA诱发恒河猴特发性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
15
作者 张君 胡运韬 +1 位作者 马志中 盛迅伦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244-246,共3页
目的:选择性干扰黄斑区Mller细胞,试图建立特发性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idiopathic perifoveal telangiectasis,IPT)动物模型。方法:恒河猴12只随机分为6组,前3组单眼视网膜下注入DL-α-AAA(DL-α-aminoadipic acid)5,10,50mmol/L30... 目的:选择性干扰黄斑区Mller细胞,试图建立特发性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idiopathic perifoveal telangiectasis,IPT)动物模型。方法:恒河猴12只随机分为6组,前3组单眼视网膜下注入DL-α-AAA(DL-α-aminoadipic acid)5,10,50mmol/L30μL,后3组单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入DL-α-AAA16,50,80mmol/L100μL。术前1wk及术后6,12wk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黄斑自发荧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检测,并摘除眼球行光镜检查。结果:视网膜下5,10mmol/LDL-α-AAA及玻璃体腔50mmol/LDL-α-AAA,给药后6wk均出现IPT且OCT和光镜亦有相应病理改变;视网膜下50mmol/LDL-α-AAA,及玻璃体腔80mmol/LDL-α-AAA,病理损伤严重但未出现IPT。结论:视网膜下5~10mmol/LDL-α-AAA、玻璃体腔50mmol/LDL-α-AAA均可诱发I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河猴 Mller细胞 DL-α-AAA IPT 视网膜下给药
下载PDF
AAV-mediated human CNGB3 restores cone function in an allcone mouse model of CNGB3 achromatopsia
16
作者 Yuxin Zhang Shanshan Wang +3 位作者 Miao Xu Jijing Pang Zhilan Yuan Chen Zhao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14-121,共8页
Complete congenital achromatopsia is a devastating hereditary visual disorder. Mutations in the CNGB3 gene account for more than 50% of all known cases of achromatopsia. This work investigated the efficiency of subret... Complete congenital achromatopsia is a devastating hereditary visual disorder. Mutations in the CNGB3 gene account for more than 50% of all known cases of achromatopsia. This work investigated the efficiency of subretinal(SR) delivered AAV8(Y447, 733 F) vector containing a human PR2.1 promoter and a human CNGB3 c DNA in Cngb3-/-/Nrl-/-mice. The Cngb3-/-/Nrl-/- mouse was a cone-dominant model with Cngb3 channel deficiency, which partially mimicked the all-cone foveal structure of human achromatopsia with CNGB3 mutations. Following SR delivery of the vector, AAV-mediated CNGB3 expression restored cone function which was assessed by the restoration of the cone-mediated electroretinogram(ER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This therapeutic rescue resulted in long-term improvement of retinal function with the restoration of cone ERG amplitude.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an AAV-mediated gene therapy in a cone-dominant mouse model using a human gene construct and provided the potential to be utilized in clinical t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HROMATOPSIA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 CNGB3 adeno-associated virus(AAV) gene therapy subretinal injection
下载PDF
猴眼视网膜下注射方法的建立
17
作者 王常观 张鲲 +1 位作者 马志中 刘铁城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4-566,共3页
目的 :探索一种简便、有效的视网膜下注射方法 .方法 :利用自制玻璃微穿刺针系统 ,在猴视网膜黄斑区进行视网膜下药物注射 .猕猴 30只 (30眼 ) ,其中 ,1 5只眼在进行视网膜下药物注射的前 1d接受黄斑周围激光光凝 .结果 :30只眼中 ,2 9... 目的 :探索一种简便、有效的视网膜下注射方法 .方法 :利用自制玻璃微穿刺针系统 ,在猴视网膜黄斑区进行视网膜下药物注射 .猕猴 30只 (30眼 ) ,其中 ,1 5只眼在进行视网膜下药物注射的前 1d接受黄斑周围激光光凝 .结果 :30只眼中 ,2 9只眼的视网膜下注射为一次成功 .1只在预先的BSS注射时形成视网膜内界膜隆起 ,重复穿刺成功 .2只黄斑周围进行过激光光凝眼 (2 / 1 5 ) ,发生黄斑中心凹破裂 .术中无严重的视网膜出血 ,未发生脉络膜损伤 .术后观察 3~ 4 2d ,未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结论 :自制的玻璃微穿刺针视网膜下注射系统简单易行、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注射 玻璃微穿刺针 基因疗法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气治疗黄斑部视网膜下积血体会 被引量:4
18
作者 万光明 李晨晨 +2 位作者 邢杉杉 郭强英 陈仕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0-551,560,共3页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入全氟丙烷(C3F8)气体治疗黄斑部视网膜下积血的疗效。方法选取黄斑部视网膜下积血患者23例(24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C3F8气体0.3~0.4mL,注气后保持面向下体位1周以上,观察视力变化及眼底等情况。结果术后1周21眼黄斑...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入全氟丙烷(C3F8)气体治疗黄斑部视网膜下积血的疗效。方法选取黄斑部视网膜下积血患者23例(24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C3F8气体0.3~0.4mL,注气后保持面向下体位1周以上,观察视力变化及眼底等情况。结果术后1周21眼黄斑区积血明显吸收或移位至黄斑区以外,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矫正视力由治疗前的眼前手动~0.06提高至0.04~1.00,其中2例(2眼)外伤性黄斑出血视力恢复最好,达1.0和0.8;1眼黄斑区积血明显吸收但视力无提高;1眼形成轻度玻璃体混浊,检眼镜下隐约见黄斑区积血已经完全吸收,视力由0.04提高至0.06;1眼黄斑区积血加重,形成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混浊。术后2周时23眼黄斑区积血明显吸收或移位至黄斑区以外,矫正视力提高至0.06~1.00。结论玻璃体腔注气疗法是治疗黄斑部视网膜下积血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适宜于黄斑部视网膜下积血面积较小者,尤其对外伤所致黄斑部视网膜下积血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部视网膜下积血 玻璃体腔注射 全氟丙烷
下载PDF
视网膜下注射阿替普酶联合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继发大面积急性黄斑出血的疗效分析
19
作者 毛子清 余晓 +4 位作者 田西凤 范慧敏 陈智萍 邹玉凌 游志鹏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5,共7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视网膜下注射阿替普酶(tPA)、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继发大面积黄斑下出血(SM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1年1~9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CV继发...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视网膜下注射阿替普酶(tPA)、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继发大面积黄斑下出血(SM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1年1~9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CV继发大面积SMH患者32例32只眼纳入研究。大面积SMH定义为出血直径≥4个视盘直径(DD)。32例32只眼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72.36±8.62)岁;均为单眼发病。出现症状至治疗时病程为(7.21±3.36)d。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谱域OCT仪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患眼SMH大小(6.82±1.53)DD;logMAR BCVA 1.73±0.44;CMT(727.96±236.40)μm。所有患眼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标准三通道23G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治疗后1、3、6、12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BCVA和CMT变化、黄斑部积血清除率以及手术中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BCVA、CMT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12个月,患眼BCVA逐渐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402,P<0.001);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12个月时BCVA与病程呈负相关(r=-0.696,P<0.001)。治疗后1周,黄斑部积血完全清除30只眼(93.75%,30/32)。治疗后1、3、6、12个月,患眼CMT分别为(458.56±246.21)、(356.18±261.46)、(345.82±212.38)、(334.64±165.54)μm。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CMT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480,P<0.001);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随访时间CMT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中及手术后联合康柏西普治疗次数为(4.2±1.8)次。末次随访时,所有患眼未见SMH复发、视网膜层间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黄斑下出血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注射用阿替普酶 康柏西普
原文传递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术后特殊体位联合多方位护理的效果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小花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3年第5期74-77,94,共5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下注射阿替普酶等治疗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术后护理的方式及其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下注射阿替普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的PCV患者56例。患者在术后2 h内...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下注射阿替普酶等治疗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术后护理的方式及其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下注射阿替普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的PCV患者56例。患者在术后2 h内每隔20 min摇头1次;嘱患者面部向下或俯卧位休息,同时进行心理、局部等多方位护理。记录患者术后护理满意度、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及视力水平。结果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6.4%,总依从率为98.0%,眼压升高、角膜水肿、感染等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7%,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01)。结论在特殊体位基础上联合多方位护理对玻璃体切割联合阿替普酶等治疗的PCV患者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玻璃体切割 阿替普酶/视网膜下注射 特殊体位护理 多方位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