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理问题的形成机理及社会文化在其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
作者 康静梅 于冬 暴占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8-132,共5页
当前,“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学、社会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对心理问题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思考,用公式表达出“心理问题的强度标志着个体内部需求与主观现实间的差距”这一理念。从心理问题的产生到其各种表现方... 当前,“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学、社会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对心理问题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思考,用公式表达出“心理问题的强度标志着个体内部需求与主观现实间的差距”这一理念。从心理问题的产生到其各种表现方式、再到其消除手段,都与社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因此,研究和解决心理问题,绝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的背景,摒除文化变迁在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问题 机理 社会文化 需求 主观现实
下载PDF
“后印象主义”的绘画技巧在伍尔夫短篇小说中的运用 被引量:6
2
作者 许丽莹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41,共5页
在伍尔夫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蓝与绿》、《邱园记事》和《墙上的斑点》中,作者融入了“后印象主义”的绘画技巧,通过运用色彩、形状等表现性的要素和奇异意象的并置,来表达叙述者主观情感和自我感受。摩尔和弗莱的影响使伍尔夫开始关... 在伍尔夫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蓝与绿》、《邱园记事》和《墙上的斑点》中,作者融入了“后印象主义”的绘画技巧,通过运用色彩、形状等表现性的要素和奇异意象的并置,来表达叙述者主观情感和自我感受。摩尔和弗莱的影响使伍尔夫开始关注主观直觉的艺术价值和思维的“原始形式”。在这三篇短篇小说中,看的动作和小说叙事相结合,形成联觉的审美效果。伍尔夫用语言为材料,描绘了一幅幅充满感官直觉体验、表现“主观真实”与“原始形式”的“后印象主义”图画,这为她今后小说的创造提供了“实验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夫 “后印象主义” 意象并置 主观真实
下载PDF
从《大江东去》看反腐题材电视剧对培养理论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璀 曾欢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07-109,112,共4页
美国传播学家格伯纳认为电视文化可以培养和建构受众的世界观,使受众的主观现实更接近于电视媒介提供的符号现实,而非客观现实。格伯纳的该研究被称为培养理论研究,是一个著名的思考和探讨大众传媒影响力的研究范式。以《大江东去》为例... 美国传播学家格伯纳认为电视文化可以培养和建构受众的世界观,使受众的主观现实更接近于电视媒介提供的符号现实,而非客观现实。格伯纳的该研究被称为培养理论研究,是一个著名的思考和探讨大众传媒影响力的研究范式。以《大江东去》为例,论证我国反腐电视剧如何构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秩序最终都会被恢复”这样一个“符号现实”,将观众对腐败问题的认知即“主观现实”引向了一个相对安全和符合主流的方向,而不是陷入“客观现实”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现实 主观现实 客观现实
下载PDF
诉讼证明标准诸论评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江勇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23-26,共4页
证明标准是证据法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存在广泛争议的知识点 。
关键词 证明标准 客观真实说 主观真实说 法律真实说 修正的客观真实说 证据法 诉讼理论 中国
下载PDF
围产期经验:基于胎儿期的考察
5
作者 尤里•米哈伊洛维奇•谢尔久科夫 耿海天(译) +1 位作者 韩雨(译) 万长松(译)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3,共7页
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对“围产期经验”,即胎儿的心理发育过程进行研究。首先,在整个胎儿期,所有感觉系统无一例外地均已充分形成并接收传入的信息。其次,在妊娠中期已经可以检测到情绪的发展。再次,胎儿在母体内发育到25周后产生身体... 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对“围产期经验”,即胎儿的心理发育过程进行研究。首先,在整个胎儿期,所有感觉系统无一例外地均已充分形成并接收传入的信息。其次,在妊娠中期已经可以检测到情绪的发展。再次,胎儿在母体内发育到25周后产生身体的整体性感觉,在个体发生上标志着第一个自我心理特征开始形成。第四,从胎儿发育的第8周就开始形成主观现实的时空连续体。最后,围产期的经历可以形成人的原始意象及其形象,它们渗透到主观现实的整个存在过程的无意识结构中。“围产期经验”的要素后来形成了心理和行为的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验经验 围产期经验 先天知识 自然认知系统 主观现实
下载PDF
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楠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64-67,共4页
选择国内媒体对非典型肺炎的危机报道为个案,对疫情最早发源地———广州地方三大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探讨其新闻框架;同时,根据每一时期流言传播情况、社会人心安定情况,分析受众接受框架... 选择国内媒体对非典型肺炎的危机报道为个案,对疫情最早发源地———广州地方三大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探讨其新闻框架;同时,根据每一时期流言传播情况、社会人心安定情况,分析受众接受框架,通过二者比较证实预先理论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会根据一定标准框架凸显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时,也会表现出一定选择,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实现三种现实间的转换与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新闻框架 媒介现实 受众现实
下载PDF
迈克·摩尔政治纪录片的叙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淑娟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145,共4页
2000年以来,政治纪录片在美国呈现愈加繁盛之势。政治纪录片代表人物迈克·摩尔(Michael Moore)将第一人称叙事发扬成为其作品的突出特征,建构起独特的"暴力第一人称叙事"形态,将一向处于传播边缘地带的政治纪录片变成电... 2000年以来,政治纪录片在美国呈现愈加繁盛之势。政治纪录片代表人物迈克·摩尔(Michael Moore)将第一人称叙事发扬成为其作品的突出特征,建构起独特的"暴力第一人称叙事"形态,将一向处于传播边缘地带的政治纪录片变成电影院线的宠儿。本文尝试从纪录片叙述者的权威性、主观真实的建构等方面入手,分析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在迈克·摩尔政治纪录片中的独特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纪录片 第一人称叙事 叙述者权威性 主观真实
原文传递
A Breakthrough Performance: Being Human on Can Xue's Five Spice Street
8
作者 Todd Foley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6年第4期598-622,共25页
Of the many forms of literary experimentation that arose in China during the 198os, Can Xue's writing stands out as some of the strangest and most enigmatic.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amine her most significant work ... Of the many forms of literary experimentation that arose in China during the 198os, Can Xue's writing stands out as some of the strangest and most enigmatic.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amine her most significant work from that period, Five Spice Street (Wuxiang jie; first published under the title Breakthrough Performance [Tuwei biaoyan]), in light of one of the major intellectual concerns in literature at the time: the question of the human. Through a close reading of the novel, I investigate the ways in which Can Xue interrogates and destabilizes the notion of the human with regar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corporeality, animality, sexuality, language, and time. Overall, I suggest that while Can Xue succeeds in offering a unique and provoc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human in Five Spice Street, she also refrains from "breaking through" the general realm of humanist discourse current at the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 Xue Five Spice Street (Wuxiang jie) HUMAN physicality subjective reality
原文传递
论主观真实的建立与影视剧历史认知意识的叙事和传播
9
作者 严前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12,39,共8页
影视剧对历史认知意识的叙事和传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娱乐行为,它关系到接受者的主观真实的建立。影像景观的最后停泊点在于个人人格的构建意识和对未来社会系统的建构意识,借以娱乐的外观出现,这是影像叙事与传播的秘而不宣的动机。在... 影视剧对历史认知意识的叙事和传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娱乐行为,它关系到接受者的主观真实的建立。影像景观的最后停泊点在于个人人格的构建意识和对未来社会系统的建构意识,借以娱乐的外观出现,这是影像叙事与传播的秘而不宣的动机。在后现代语境中,“主观真实”依旧是一个在解构拉锯下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真实 叙事 传播 历史
下载PDF
探析纳博科夫的现实观——以《洛丽塔》为例
10
作者 周翠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40-43,共4页
纳博科夫是一位独创性的作家,他阐述并践行了一套极具个人特色的现实观:一方面,他坚信"没有事实不成艺术",同时他又强调"艺术创造着自身的现实",文学作品是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统一体。作为作家最为钟爱的作品,《... 纳博科夫是一位独创性的作家,他阐述并践行了一套极具个人特色的现实观:一方面,他坚信"没有事实不成艺术",同时他又强调"艺术创造着自身的现实",文学作品是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统一体。作为作家最为钟爱的作品,《洛丽塔》完美阐释了这一现实观:小说描绘并讽刺了以汽车旅馆和消费文化为代表的美国当代社会,也通过想象、文字游戏、戏仿等陌生化手段重构了主观现实,增加了审美快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丽塔》 客观现实 美国当代社会 主观现实 陌生化
下载PDF
浅议《犀牛》对人的哲学思索
11
作者 薛亮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S1期94-95,共2页
本文以尤内斯库的名剧《犀牛》为例,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该剧作的创作特点,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荒诞派将西方戏剧传统的"净化"的功能转变为以体验为主的教化功能,其追求的是一种心理的主观真实和外在的荒谬表达。
关键词 体验 教化 主观真实 荒谬表达
下载PDF
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华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4期14-17,23,共5页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地界定什么是客观真实,指出诉讼证明标准——客观真实。客观真实是指:主观上裁判者依法据以裁判的、形式上符合法律要求的、客观上与案件有关的并能再现案件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分析了客观真实在神示证据制度...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地界定什么是客观真实,指出诉讼证明标准——客观真实。客观真实是指:主观上裁判者依法据以裁判的、形式上符合法律要求的、客观上与案件有关的并能再现案件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分析了客观真实在神示证据制度、自由心证制度和法定证据制度中,始终是诉讼证明追求的基本理念和终极目标,并在现实三种证明模式之批判基础上,认为我国的诉讼证明追求的理念和目标应是客观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证明 证据制度 客观真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论网络谣言的媒介化再生产:三种“真实”的偏差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力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8-117,共10页
谣言和互联网的"联姻"并未改变谣言的社会本质,却使网络谣言具有自我生产性、社会扩张性和危机突发性等特征。网络谣言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它的本质是客观真实、媒介真实、主观真实的递延偏差。在互联网传播生态下,某些... 谣言和互联网的"联姻"并未改变谣言的社会本质,却使网络谣言具有自我生产性、社会扩张性和危机突发性等特征。网络谣言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它的本质是客观真实、媒介真实、主观真实的递延偏差。在互联网传播生态下,某些事件经由离场再现机制、媒介框架机制、受众解码机制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意义,在此过程中真相隐退、谣言生成。提供权威可信的政府框架、瓦解广泛传播的谣言框架、培育理性健全的受众框架,可以有效地减少网络谣言的泛滥。由于三种"真实"偏差的客观存在,网络谣言的治理是有限度的,它很难被彻底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谣言 客观真实 媒介真实 主观真实 谣言治理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变奏——基于对“实践”与“劳动”概念内在关系的考察
14
作者 白刚 王世强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52,共10页
作为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核心要素,“实践”与“劳动”之间包含三重逻辑关系,即融合联结、积极扬弃与全面解放。与之相应,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呈现为一个“现实主体性—革命主体性—社会主体性”的三位一体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以人的实践... 作为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核心要素,“实践”与“劳动”之间包含三重逻辑关系,即融合联结、积极扬弃与全面解放。与之相应,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呈现为一个“现实主体性—革命主体性—社会主体性”的三位一体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以人的实践和劳动为核心的现实主体性原则为革命主体性和社会主体性的科学论证奠定了哲学基础;马克思对革命主体性的分析则表明无产阶级必然通过实践从劳动关系中解放自身;在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中,社会主体将依托共产主义的建设性实践实现自由劳动的全面解放与升华。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既批判地扎根于现实,又超越地朝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劳动 现实主体性 革命主体性 社会主体性
下载PDF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戏剧冲突的多样化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晓琳 张茂林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6-124,共9页
歌剧《茶花女》是作曲家威尔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作。在该部作品中威尔第开始尝试打破套路型的歌剧模式,将宣叙调、咏叹调和合唱融合在一起。他试图摆脱音乐和剧本之间的等级制度,从而来支持这两个元素的公平融合,以形成一个更加和... 歌剧《茶花女》是作曲家威尔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作。在该部作品中威尔第开始尝试打破套路型的歌剧模式,将宣叙调、咏叹调和合唱融合在一起。他试图摆脱音乐和剧本之间的等级制度,从而来支持这两个元素的公平融合,以形成一个更加和谐的整体。歌剧《茶花女》自问世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在于威尔第精妙地运用歌剧艺术各种元素,成功地塑造出了具有鲜明个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些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设计呈现出一系列的戏剧冲突,并始终牢牢地牵动着观众的心,带着观众沉浸在他构建的艺术世界中,使歌剧《茶花女》成为不朽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尔第 歌剧《茶花女》 音乐歌唱 戏剧冲突 题材与现实
下载PDF
回到现实的主体——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鲍威尔主体理论的批判
16
作者 钊剑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1年第2期95-104,共10页
马克思的主体概念与西方哲学既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即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界定现代主体的基本内涵;也有着根本的区别,即马克思通过主张回到现实的主体,来考察现代主体的历史遭遇、时代使命和未来趋向。思想史的分析表明,马克思的这一... 马克思的主体概念与西方哲学既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即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界定现代主体的基本内涵;也有着根本的区别,即马克思通过主张回到现实的主体,来考察现代主体的历史遭遇、时代使命和未来趋向。思想史的分析表明,马克思的这一主张是在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鲍威尔的主体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是颠倒了黑格尔的主体的现实性与非现实的关系;二是将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体改造为社会主体;三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进而确立现实主体的基本定向。马克思由此真正将目光转向现实的工人、无产阶级等人民的具体化形象,为建构人的解放理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主体 精神主体 自然主体 自我意识
下载PDF
超越主客观真实——浅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与生活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杰鹦 申屠云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9-12,共4页
伍尔夫对“生活”的意义有着独特见解。其文学创作观的独到之处在于突破主客观真实 ,超越孤立自我 ,在艺术中达到“自我”与“他者”的社会融合。伍尔夫的四部小说《达洛卫夫人》、《去灯塔》、《海浪》和《幕间》表现同一创作思想主题 ... 伍尔夫对“生活”的意义有着独特见解。其文学创作观的独到之处在于突破主客观真实 ,超越孤立自我 ,在艺术中达到“自我”与“他者”的社会融合。伍尔夫的四部小说《达洛卫夫人》、《去灯塔》、《海浪》和《幕间》表现同一创作思想主题 ,表明伍尔夫为此而作出不懈的探索所付出的努力 ;体现了伍尔夫要求超越现实 ,打破自我与他者的界限而达到融合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 主客观真实 一种生活 全宇宙 交流
下载PDF
开展“数学学习论”中现实问题的研究
18
作者 张国杰 《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年第2期69-72,共4页
本文着重探讨了建构学说、问题解决、竞赛数学、数学方法论、计算机等与数学学习的关系及需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数学学习论 数学方法论 竞赛数学 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