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7篇文章
< 1 2 2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 被引量:199
1
作者 秦超 +1 位作者 董强 崔丽英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06-1021,共16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不仅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而且对其他多个器官产生严重影响.病因也多种多样,病理生理学复杂,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临床转归复杂,病死率高.自《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不仅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而且对其他多个器官产生严重影响.病因也多种多样,病理生理学复杂,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临床转归复杂,病死率高.自《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发布后,国内外一些高质量临床研究的结果陆续发布,为了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规范性诊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及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本指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学、诊治流程、动脉瘤与脑动静脉畸形治疗方式、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等内容进行了更新与改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血管痉挛 诊断 治疗结果 指南
原文传递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14
2
作者 吕发金 谢鹏 +5 位作者 罗天友 张志伟 何怡红 孙晓川 牟君 方维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72例经DSA和(或)手术确诊为动脉瘤的SH患者的CTA资料,比较常规CTA和数字减影CTA的三维容积再现(3DVR)图像重建的图像质量、重建使用时间、检出动脉瘤...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72例经DSA和(或)手术确诊为动脉瘤的SH患者的CTA资料,比较常规CTA和数字减影CTA的三维容积再现(3DVR)图像重建的图像质量、重建使用时间、检出动脉瘤的大小、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本组72例88个动脉瘤,DS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常规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9.8%,特异性为100%;DSCTA与常规CTA检出动脉瘤的大小无显著性差异;DSCTA可检出全部床突下与颅骨紧贴的动脉瘤,图像信噪比略下降,但增加了血管对比度,图像重建时间无显著性增加。结论DSCTA同常规CTA相比是一种快速、易行和可靠的CTA技术,使血管对比度明显增加,有利于床突下动脉瘤的检出。DSCTA可作为检出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避免有创的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的探讨(附237例分析) 被引量:61
3
作者 刘翼 游潮 +4 位作者 贺民 惠旭辉 周良学 王翔 曾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199-201,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我院收治的23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其中196例行手术治疗。按入院时Hunt-Hess分级将手术病人分为A组(Ⅰ~Ⅲ级)162例,B组(Ⅳ、Ⅴ级)34例;根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手术组...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我院收治的23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其中196例行手术治疗。按入院时Hunt-Hess分级将手术病人分为A组(Ⅰ~Ⅲ级)162例,B组(Ⅳ、Ⅴ级)34例;根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手术组(SAH3d内手术)19例,延期手术组(SAH4~10d手术)82例,晚期手术组(SAH11d之后手术)95例。比较不同手术期别动脉瘤术中破裂率、术后1个月GOS评分及术后主要并发症(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例(10.1%)因再出血丧失治疗机会。术中动脉瘤破裂早期手术组3例(15.8%),延期手术组8例(9.8%),晚期手术组6例(6.3%)。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早期手术组为15.8%,延期手术组为19.5%,晚期手术组为17.9%。脑积水发生率以晚期手术组最高(14.7%)。对术后1个月GOS评分Ridit分析结果显示:A、B两组中均以早期手术组治疗效果最佳,延期手术次之,晚期手术最差。结论早期手术可规避颅内破裂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降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对于各个级别(包括Ⅳ、Ⅴ级)的SAH病人,均应根据治疗者的手术经验与技巧和所在医院的条件,及早诊断,尽早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手术时机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57
4
作者 呼铁民 韩凤伟 +5 位作者 王维兴 马志君 张继伟 田甜 于淼 王昆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我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09年8月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的所有住院患者359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288例,选择符合入选标准者268例为本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我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09年8月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的所有住院患者359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288例,选择符合入选标准者268例为本研究对象。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依据预后不同分为两组:预后不良组(GOS≤3分)和预后良好组(GOS 4-5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个月、3个月和1年的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患者预后不良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因素为:大量饮酒、围术期高血糖、临床病情分级(Hunt-Hess分级)Ⅳ-Ⅴ级、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CT Fisher分级)Ⅳ-Ⅴ级和Hunt-Hess分级Ⅳ-Ⅴ级患者中晚期手术(P〈0.05)。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动脉瘤家族史和Hunt-Hess分级为Ⅰ-Ⅲ级患者手术时机与SAH患者预后不良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饮酒、围术期高血糖、临床Hunt-Hess分级Ⅳ-Ⅴ级、颅脑CT Fisher分级Ⅲ-Ⅳ级、动脉瘤多发以及术后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均是动脉瘤破裂致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脑血管痉挛的机制和防治 被引量:48
5
作者 沈建康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7期481-493,共13页
脑血管痉挛(CVS)是导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对SAH后CVS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红细胞分解产物、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炎症反应在其中起关键作用。脑血管造影仍然是诊断... 脑血管痉挛(CVS)是导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对SAH后CVS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红细胞分解产物、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炎症反应在其中起关键作用。脑血管造影仍然是诊断CVS的金标准,但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经颅多普勒、MRI和CT等无创性手段在SAH和CVS诊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CVS的处理包括5个层面(1)在SAH后尽早预防CVS;(2)在发生CVS后纠正动脉狭窄;(3)预防动脉狭窄引起的脑缺血;(4)治疗动脉狭窄引起的脑缺血;(5)保护脑组织免受缺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原文传递
动脉瘤性SAH继发重度脑血管痉挛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47
6
作者 陈高 张建民 +1 位作者 李珉 蔡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65-667,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重度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本院近5年收治的118例动脉瘤性SAH病人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评估入院时临床因素,判定脑血管痉挛程度;统计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重度痉挛组年龄为(44.0±10.9)岁...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重度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本院近5年收治的118例动脉瘤性SAH病人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评估入院时临床因素,判定脑血管痉挛程度;统计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重度痉挛组年龄为(44.0±10.9)岁,明显小于无痉挛组的(52.1±11.4)岁和轻中度痉挛组的(50.7±10.7)岁(P=0.007);重度痉挛组的脑内血肿量为(24.87±3.72)m l、白细胞计数为(17.40±4.1)×109,大于轻中度痉挛组的(18±3.26)m l、(12.14±2.91)×109和无痉挛组的(9±1.41)m l、(9.08±2.16)×109(P均<0.001);年龄与血管痉挛程度呈负相关r=-0.241(P=0.008);脑内血肿量和白细胞计数峰值均与血管痉挛程度呈正相关r=0.753(P<0.01)和r=0.694(P=0.001)。结论低年龄、较大的脑内血肿量和白细胞计数峰值是重度脑血管痉挛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颅内动脉瘤 影像学 白细胞计数峰值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被引量:50
7
作者 陈宏玲 刘振川 +1 位作者 陈明慧 韩红星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20-621,共2页
探讨应用微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术前做好患者、药品、器械及导管室的准备工作,术中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术后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术后动脉瘤100%闭塞32例,95%闭塞2例,90%以下闭塞1... 探讨应用微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术前做好患者、药品、器械及导管室的准备工作,术中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术后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术后动脉瘤100%闭塞32例,95%闭塞2例,90%以下闭塞1例。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默契配合,术后防治各种并发症,做到系统性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护理
原文传递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47
8
作者 王玉妹 唐思魏 石广志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6期494-500,共7页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ochnoid hemorrhage,SAH)最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一旦发生可能会出现脑缺血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ochnoid hemorrhage,SAH)最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一旦发生可能会出现脑缺血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种因素如红细胞分解产物、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等均是导致DCV的重要因素,而对于治疗DCV的方法也在持续探索中,SAH后DCV仍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主要对SAH后CV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发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5
9
作者 游梦星 虞希祥 +2 位作者 林永胜 郝伟远 吴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76-68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同时行3D-CTA及平板DSA(包括2D-DSA、3D-DSA)检查,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诊断效能、3D-CTA容积再现(VR)与3...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同时行3D-CTA及平板DSA(包括2D-DSA、3D-DSA)检查,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诊断效能、3D-CTA容积再现(VR)与3D-DSA容积再现(VR)对共同检出的动脉瘤之瘤体长径差异、瘤颈及载瘤动脉清晰度。结果 44例自发性SAH患者经外科手术或血管内介入证实36例为动脉瘤患者,共46个动脉瘤(其中26例单发,10例多发)。3D-CTA共检出40例48个动脉瘤(灵敏度83.33%,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75%,阴性预测值66.67%)。2D-DSA检出38例患者中44个动脉瘤(灵敏度77.78%,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73.68%,阴性预测值75%)。3D-DSA最大密度投影(MIP)检出34例动脉瘤患者共44个动脉瘤(灵敏度94.44%,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100%)。3D-DSA(VR)检出36例动脉瘤患者共46个动脉瘤,无漏诊及误诊。就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与2D-DSA、3D-DSA(MIP)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CTA(VR)与3D-DSA(VR)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3 mm的动脉瘤还是<3 mm的动脉瘤,3D-CTA(VR)与3D-DSA(VR)对瘤体长径的测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在瘤颈及载瘤动脉清晰度显示方面,3D-CTA(VR)与2D-DSA和3D-DSA(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D-CTA(VR)与3D-DSA(MI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对瘤体长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有很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一种微创的常规筛查方法,但对长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漏诊及误诊率,对其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SSAH患者应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时机开颅手术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45
10
作者 曾光 洪明 +1 位作者 徐岩 杨巨亮 《河北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不同时机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以及预后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颅内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Hunt-Hess分级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低分级(n=87,Ⅰ~Ⅲ级)和高分级(n=65,...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不同时机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以及预后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颅内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Hunt-Hess分级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低分级(n=87,Ⅰ~Ⅲ级)和高分级(n=65,Ⅳ~Ⅴ级),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比较两组患者中早期、延期行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术的效果差异。结果:低分级中,早期行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术的良好率高于延期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分级中,延期行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术的良好率高于早期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分级和高分级的行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术的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时机是影响颅内动脉瘤性SAH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手术方式与治疗效果无相关性,积极行开颅术及血管内介入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开颅术 血管内介术 手术时机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44
11
作者 陈蓦 王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2-597,共6页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技术方法 、材料发展及神经介入医师经验积累,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降低破裂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率和死亡率的首选治疗方法。血管内治疗主要历经载瘤动脉和动脉瘤闭塞、动脉瘤瘤腔内栓塞和...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技术方法 、材料发展及神经介入医师经验积累,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降低破裂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率和死亡率的首选治疗方法。血管内治疗主要历经载瘤动脉和动脉瘤闭塞、动脉瘤瘤腔内栓塞和载瘤动脉重建等3个研究阶段,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瘤腔内栓塞治疗,包括单纯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瘤腔内栓塞装置、球囊/支架辅助技术等。载瘤动脉重建(覆膜支架和血流导向装置)也是近期研究热点。尽管新材料和新技术发展,但难治性动脉瘤如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复发率仍较高。为了完全隔绝颅内动脉瘤或实现瘤颈完全内皮化,载药弹簧圈/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等正在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支架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39
12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周晓平 洪波 赵文元 何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84-786,共3页
目的 :探讨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 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与治疗效果。 方法 :对 88例颅内动脉瘤性 SAH患者 ,在超早期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 GDC)栓塞术后 ,实施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 ,通过临床症状、经... 目的 :探讨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 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与治疗效果。 方法 :对 88例颅内动脉瘤性 SAH患者 ,在超早期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 GDC)栓塞术后 ,实施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 ,通过临床症状、经颅多普勒超声 ( TCD)及脑血管造影、ECT判断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 :1 1例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平均随访 1 1个月 ,恢复良好 1 0例 ,中度致残 1例。无引流相关并发症。结论 :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可以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引流血管收缩物质 ,预防血管痉挛的发生及缓解痉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穿刺 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SAH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腰大池引流减少脑积水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0
13
作者 邵军 陈高 +5 位作者 胡华 祝向东 许璟 王林 王真 胡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76,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腰大池引流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且在围手术期行腰大池引流的1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分析分... 目的:探讨影响腰大池引流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且在围手术期行腰大池引流的1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分析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23例患者(16.91%)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单因素分析显示以下因素可能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相关:入院时Hunt-Hess分级(P<0.01)和Fisher分级(P<0.01);脑室内出血(P<0.01);破裂动脉瘤部位(P=0.001);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P=0.047)。结论:aSAH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差、Fisher分级高、出现脑室内出血、后循环破裂动脉瘤,或者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过多或过少,其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并发症 脑积水 脑脊髓液分流术 腰骶部 蛛网膜下腔出血 统计学(主题)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Hunt—HessⅢ~Ⅳ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管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手术后并发脑积水差异的比较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0
14
作者 刘洋 孙圣凯 +6 位作者 陈旭义 程世翔 秦至臻 刘秀 陈孝储 宁莉莉 王志宏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目的 分析比较Hunt—HessⅢ~Ⅳ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管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手术后并发急性脑积水的差异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和武警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接受血管介入栓塞(介入栓塞组... 目的 分析比较Hunt—HessⅢ~Ⅳ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管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手术后并发急性脑积水的差异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和武警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接受血管介入栓塞(介入栓塞组,403例)或开颅夹闭手术(开颅夹闭组,364例)的Hunt—HessⅢ~Ⅳ级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术后出现急性脑积水的病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可能造成两组术后脑积水形成差异的因素进行量化与赋值,通过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脑积水患者短期预后情况,比较两种手术的优缺点。结果 介入栓塞组403例患者中术后出现脑积水56例(13.90%),开颅夹闭组364例患者中术后出现脑积水33例(9.07%),两组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0,P=0.037)。767例aSAH患者中,行血肿清除者脑积水发生率显著低于未行血肿清除者[3.07%(11/358)比19.07%(78/409),X^2=47.635,P=0.0003;行脑室引流者脑积水发生率显著低于未行脑室引流者[2.77%(19/685)比85.37%(70/82),X^2=487.032,P=0.000]。在介入栓塞组403例患者中,行血肿清除者脑积水发生率略低于未行血肿清除者[8.06%(5/62)比14.96%(51/341),X^2=2.082,P=0.168];行脑室引流者脑积水发生率显著低于未行脑室引流者[2.59%(9/347)比83.93%(47/56),X^2=266.599,P=0.000]。在开颅夹闭组364例患者中,行血肿清除者脑积水发生率显著低于未行血肿清除者[2.03%(6/296)比39.71%(27/68),)X^2=95.226,P=0.000];行脑室引流者脑积水发生率显著低于未行脑室引流者[2.96%(10/338)比88.46%(23/26),X^2=203.852,P=0.000]。介入栓塞组与开颅夹闭组之间行血肿清除者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脑积水 Hunt—Hess分级
原文传递
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9
15
作者 彭华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开放血管夹闭术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 目的观察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开放血管夹闭术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血管介入栓塞术)及对照组(开颅血管夹闭术)。共纳入观察组患者176例,对照组患者1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累积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48h外周血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8(IL-8)及IL-10。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10.80%,19/176vs 21.67%,26/120;Log-rankχ~2=6.723,P<0.01)。术后,两组患者CRP及IL-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但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0水平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观察组患者获得轻度(χ~2=4.984,P=0.026)及中度(χ~2=7.878,P=0.005)神经功能缺损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χ~2=9.451,P=0.002)。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近、远期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介入栓塞术 神经功能 微创
原文传递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16
作者 张峰 刘建峰 +2 位作者 李鹏 井山泉 张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378-2380,共3页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SCVS的发生率为20%~30%,一般于aSAH后3~4 d出现症状,第2周达到高峰,需3~4周恢复。早期评估病情,预测SCVS的发生,有利于预防及给予恰当的治疗;加强...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SCVS的发生率为20%~30%,一般于aSAH后3~4 d出现症状,第2周达到高峰,需3~4周恢复。早期评估病情,预测SCVS的发生,有利于预防及给予恰当的治疗;加强围术期的监测及处理,降低动脉瘤处理后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以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本文就aSAH后SCVS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相关因素
下载PDF
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治疗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6
17
作者 余金辉 朱继 +5 位作者 何朝晖 张晓冬 徐丹 郭宗铎 杨小敏 孙晓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88-295,共8页
目的探讨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高分级[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Ⅳ~Ⅴ级]aSAH住院患者142例,均经头部CT确... 目的探讨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高分级[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Ⅳ~Ⅴ级]aSAH住院患者142例,均经头部CT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且经头部CT血管成像或DSA确诊为颅内责任动脉瘤。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42例分为手术治疗组(65例)和保守治疗组(77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伴随症状及并发症,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临床资料包括WFNS分级、Fisher分级、瞳孔变化、脑内血肿、脑室内积血、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直径;aSAH伴随症状包括院内再出血、症状性血管痉挛、症状性脑积水、癫痫、肺部感染;治疗相关并发症包括院外再出血、脑梗死、颅内感染。对手术治疗组患者进行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的单因素分析,并对其预后不良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手术治疗组年龄、脑室积血比例均小于保守治疗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4±9)岁比(60±12)岁,t=2.947;55.4%(36/65)比77.9%(60/77),χ^2=8.175;均P<0.01];其余基线资料、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院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症状性血管痉挛、症状性脑积水、癫痫及肺部感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治疗组未并发院外再出血,保守治疗组院外再出血发生率13.0%(10/7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治疗组脑梗死及颅内感染发生率均高于保守治疗组[47.7%(31/65)比19.5%(15/77),χ^2=12.809;16.9%(11/65)比1.3%(1/77),χ^2=11.12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手术治疗组预后良好率高于保守治疗组,病死率低于保守治疗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预后良好率:60.0%(39/65)比26.0%(20/77),χ^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破裂 高分级 预后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8
作者 赵旭东 史继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218-222,共5页
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脑血管痉挛潜在的危险性较大,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NO、内皮素、胆红素代谢产物及炎症反应等在其发病机制中均可起到重要作用。脑血管... 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脑血管痉挛潜在的危险性较大,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NO、内皮素、胆红素代谢产物及炎症反应等在其发病机制中均可起到重要作用。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复杂,为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中对SAH后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可能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发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影响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19
作者 黄充 李志强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96-599,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PAASH分级、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脑血管痉挛、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等进行单...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PAASH分级、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脑血管痉挛、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入院时PAASH分级、吸烟、高血压、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是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070)、PAASH分级(OR=2.542)、吸烟(OR=5.772)、高血压(OR=7.150)、手术时机(OR=2.908)和手术方式(0R=0.161)是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准确的进行病情综合分析、选择最佳的手术时机和采用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
原文传递
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治疗3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35
20
作者 安如俊 黄辉 +3 位作者 段丽萍 毛平 龙烁 易琦峰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89-790,共2页
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是一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新方法。报告了3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术后护理。主要包括:妥善固定引流管,每20~30min巡视1次;根据病情严格控制引流液的量和速度,一般保持在2~4滴/min;... 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是一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新方法。报告了3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术后护理。主要包括:妥善固定引流管,每20~30min巡视1次;根据病情严格控制引流液的量和速度,一般保持在2~4滴/min;随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严格控制感染;密切观察有无引流过度、引流不畅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本组引流3~15d,平均7.2d。发生引流过度3例,引流不畅4例,颅内感染1例。根据格拉斯哥治疗结果评定,本组29例预后良好.3例中残,1例重残,1例植物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引流术 导管 留置 手术后护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