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在脉冲离子渗氮表层中的扩散及其对氮分布和相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阎牧夫 Y.Sun +2 位作者 T.Bell 刘志儒 夏立芳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87-491,共5页
 研究了在脉冲等离子体稀土渗氮过程中稀土元素La对氮浓度分布和相结构的影响,揭示了La在化合物层中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与常规离子渗氮相比,稀土元素的添加,提高了表面氮浓度,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渗氮时间从2h增...  研究了在脉冲等离子体稀土渗氮过程中稀土元素La对氮浓度分布和相结构的影响,揭示了La在化合物层中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与常规离子渗氮相比,稀土元素的添加,提高了表面氮浓度,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渗氮时间从2h增加至24h时,化合物层由单相ε-Fe2-3N(ε)转化为ε-Fe2-3N和γ-Fe4N(γ')双相.此外,La可以扩散进入ε和γ'相中.La的扩散规律受制于化合物层中γ'-Fe4N的比例.随时间延长,化合物层中γ-Fe4N的比例增加,La的扩散加快,且在2—24h范围内其扩散遵循指数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 相结构 渗入元素分布 渗氮
下载PDF
基于TRMM卫星探测对宜宾夏季两次暴雨过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德俊 李跃清 +1 位作者 柳草 林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9-568,共10页
利用TRMM卫星和宜宾多普勒雷达探测结果,比较分析了2007年夏季在宜宾发生的"2007.07.09"和"2007.08.23—25"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降水云团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变化特征、降水云团风廓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这两次暴雨... 利用TRMM卫星和宜宾多普勒雷达探测结果,比较分析了2007年夏季在宜宾发生的"2007.07.09"和"2007.08.23—25"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降水云团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变化特征、降水云团风廓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这两次暴雨过程降水水平结构均为中尺度对流降水系统,但"2007.07.09"暴雨过程比"2007.08.23—25"的降水强度和范围要大得多,且垂直结构表现为强对流性降水云团的云顶高度分别达17、14 km;(2)两次过程的层云降水率廓线差异并不大,随高度增加,降水强度呈减小趋势,而它们的对流降水率廓线差异较大,降水增长区分别由碰并层向冰水混合层转移和由冰水混合层向碰并层转移的趋势;(3)雷达风廓线上,发现"2007.07.09"大暴雨区存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典型垂直环流结构,减弱时降水云团的高度有所下降,且在垂直方向上降水云团活动均为连续的,而发现"2007.08.23—25"东风波过来时有冷暖平流的一个变化情况,且降水云团活动是时断时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MM卫星 降水结构 降水廓线 雷达风廓线
下载PDF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and deep tectonic genesis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North China 被引量:19
3
作者 WANG ChunYong WU QingJu +2 位作者 DUAN YongHong WANG ZhiShuo LOU Ha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821-857,共37页
From the 1960 s to 1970 s, North China has been hit by a series of large earthquakes. During the past half century,geophysicists have carried out numerous surveys of the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and associa... From the 1960 s to 1970 s, North China has been hit by a series of large earthquakes. During the past half century,geophysicists have carried out numerous surveys of the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and associated studies in North China.They 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on several key issues in the geosciences, such as the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and the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of strong earthquakes. Deep seismic profiling results indicate a complex tectonic setting in the strong earthquake areas of North China, where a listric normal fault and a low-angle detachment in the upper crust coexist with a high-angle deep fault passing through the lower crust to the Moho beneath the hypocenter. Seismic tomography images reveal that most of the larg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high-and low-velocity zones, and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a low-velocity anomaly in the middle-lower crus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geophysical data identified that the deep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 China extensional tectonic region i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a low-velocity anomalous belt beneath the hypocenter, inconsistency of the deep and shallow structures in the crust, a steep crustalal-scale fault,relative lower velocities in the uppermost mantle, and local Moho uplift, etc.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of North China has strong heterogeneities. Geologically, the North China region had been a stable craton named the North China Craton or in brief the NCC, containing crustal rocks as old as ~3.8 Ga. The present-day strong seismic activity and the lower velocity of the lower crust in the NCC are much different from typical stable cratons around the world. These findings provide significant evidence fo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CC. Although deep seismic profiling and seismic tomography have greatly enhanced knowledge about the deep-seated structure and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some fundamental issues still remain and require further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Craton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Broadband seismic array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原文传递
三维构造模拟方法──体平衡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毛小平 吴冲龙 袁艳斌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06-508,共3页
为了实现三维构造史模拟,在二维平衡剖面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三维构造模拟的方法──体平衡技术,其核心是通过分析断层演化及地层变形在三维空间中的特殊性,建立三维复杂构造的数学模型和三维物质平衡方法,它简化了平衡时三... 为了实现三维构造史模拟,在二维平衡剖面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三维构造模拟的方法──体平衡技术,其核心是通过分析断层演化及地层变形在三维空间中的特殊性,建立三维复杂构造的数学模型和三维物质平衡方法,它简化了平衡时三维的体积计算和对不平衡体积构造体的适应性,从而减小了三维构造模拟的实现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模拟 平衡剖面 物质平衡 构造模拟 地质模拟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落叶期农田防护林防风效果的风洞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赛克 赵媛媛 +3 位作者 包岩峰 刘辰明 丁国栋 高广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7-165,共9页
探究落叶期不同结构乔灌木农田防护林带的空气动力学特征,合理配置林带结构对于减轻风季(10月-翌年5月)干旱、半干旱区农田土壤风蚀灾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风洞模拟技术,以"2行1带"式乔灌木林带为研究对象,按照1:100的... 探究落叶期不同结构乔灌木农田防护林带的空气动力学特征,合理配置林带结构对于减轻风季(10月-翌年5月)干旱、半干旱区农田土壤风蚀灾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风洞模拟技术,以"2行1带"式乔灌木林带为研究对象,按照1:100的缩尺比例,设计了不同疏透度、不同行距的林带模型,分析不同结构林带的风速廓线、防风效能和有效防护比,揭示落叶期不同结构林带空气流场特征和防风效果。结果表明:乔、灌木林带对空气流场垂直结构产生了不同影响,乔木林带对气流具有分层作用,风影区位于林带后5倍树高处(5H),灌木林带对气流具有抬升作用,风影区紧邻林带;疏透度较低的林带风速削弱作用更明显,疏透度45%、58%的乔木林带主要防风效能区间分别为20%~25%和15%~20%,疏透度36%、54%的灌木林带主要防风效能区间分别为10%~20%和5%~15%;在疏透度相近的条件下,行距对乔木林带防护效果的影响较小,在相同防风效能下不同行距乔木林带的累积有效防护比相差不到5个百分点,行距对灌木林带防护效果能产生较明显的影响,4cm行距灌木林带相比2.5cm行距林带在相同防风效能下的累积有效防护比高18~25个百分点;本研究中,乔木林带和灌木林带最优配置均为低疏透度(乔木45%、灌木35%)宽行距(乔木6 cm、灌木4 cm)模式。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构建农田防护林带时,应当充分考虑林木落叶期的结构特征,针对乔木、灌木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搭配,在合理的林带疏透度范围内,适当增大林带行距,以提高林带的防风能力,保障林木的健康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 风洞 有效防护面积 防风效能 林带结构 株行距 风速廓线
下载PDF
湘中山地土壤线虫(Nematoda)生态地理群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振中 张友梅 伍惠生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2年第1期72-78,共7页
作者对湖南南岳衡山和长沙岳麓山土壤线虫进行了两年多的定位研究,共获得18511条土壤线虫标本.经分类鉴定,计有24个种,分属6目10科18届.
关键词 土壤 线虫 土壤结构 生态地理群
下载PDF
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模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保建 熊巨华 朱碧堂 《结构工程师》 2007年第3期47-52,共6页
利用三维数值分析方法,在考察计算范围和边界条件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把围护结构变形模式加以简化,探讨了不同的围护结构变形模式与基坑四周土体沉降范围、沉降分布形式以及沉降最大值和所处位置之间的关系。经分析发现,围护结... 利用三维数值分析方法,在考察计算范围和边界条件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把围护结构变形模式加以简化,探讨了不同的围护结构变形模式与基坑四周土体沉降范围、沉降分布形式以及沉降最大值和所处位置之间的关系。经分析发现,围护结构变形越向下发展,引起的墙后土体沉降范围越大,沉降最大值的位置也越向远离墙体的方向移动,而沉降曲线呈越来越平缓的趋势。同时,围护结构变形扫掠过的体积和墙后土体下沉量具有某种相关性,扫掠过的体积越大,墙后土体下沉的体积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护结构 变形模式 沉降分布形式 边界条件
下载PDF
Structure and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through a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analogue modeling experiments 被引量:11
8
作者 SUN Zhen WANG Zhenfeng +3 位作者 SUN Zhipeng WANG Zhangwen ZHANG Wei HE Liju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2-40,共9页
Located at the northwest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Qiongdongnan Basin bears valley-shaped bathymetry deepening toward east. It is separated from the Yinggehai Basin through NW-trending Indo-China-R... Located at the northwest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Qiongdongnan Basin bears valley-shaped bathymetry deepening toward east. It is separated from the Yinggehai Basin through NW-trending Indo-China-Red River shear zone, and connected with NW subsea basin through the Xisha Trough. Along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the deepwater exploration, large amounts of high resolution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data were accumu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es about deepwater basins kept revealing brand new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discoveries.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deepwater Qiongdongnan Basin, a series of researches on basin architecture, fault activities,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evolution were carried out. In reference to analogue modeling experiments, a tectonic situation and a basin formation mechanism were discussed. The researches indicate that: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is strongly controlled by No. 2 fault. The overlapping control of two stress fields from the east and the west made the central depression zone extremely thinned. Combined with the changed stress field, the segmentation of a preexisting weakness zone made the sags in the east experiencing different rifting histories from the west ones. The NE-trending west segment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experienced strong rifting during Eocene, while the roughly EW-trending sags in the east segment show strong rifting during late Eocene and early Oligocene. Local structures such as NW-trending basal fault and inherited uplifts controlled the lateral segmentation. So first order factors such as regional stress field and preexisting weakness zone controlled the basin zonation, while the second order factors determined the segmentation from east to w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fting structure basin formation mechanism profile interpretation analogue modeling experiments Qiongdongnan Basin
下载PDF
微磨料空气射流加工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樊晶明 王成勇 +1 位作者 王军 罗国胜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4-589,共6页
通过微磨料空气射流加工普通平板玻璃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加工时间、空气压力、磨料流量、喷射距离、喷射角度、磨料种类、喷嘴结构和尺寸等加工工艺参数与微磨料空气射流加工的材料冲蚀率及玻璃表面冲蚀加工凹坑尺寸(凹坑直径和凹坑深度... 通过微磨料空气射流加工普通平板玻璃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加工时间、空气压力、磨料流量、喷射距离、喷射角度、磨料种类、喷嘴结构和尺寸等加工工艺参数与微磨料空气射流加工的材料冲蚀率及玻璃表面冲蚀加工凹坑尺寸(凹坑直径和凹坑深度)之间的关系,得出了这些工艺参数对微磨料空气射流加工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喷射距离对材料冲蚀率和冲蚀凹坑的尺寸影响最大,存在一个可以获得最大冲蚀率和加工深度的最佳喷射距离;喷嘴的形状、尺寸和喷射角度的不同直接改变加工凹坑的轮廓,是影响微磨料空气射流加工轮廓结构形状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磨料 空气射流加工 材料冲蚀率 轮廓形状
下载PDF
涡旋膨胀机改造及试验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褚晓广 张承慧 +2 位作者 李珂 孔英 荆业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1,100,共6页
针对涡旋膨胀机普遍存在输出功率和气动转化效率相对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涡旋体型线修正和进口面积调整的2种涡旋膨胀机结构改造方法。以具有圆弧加直线型线结构的涡旋压缩机为例,采用圆渐开线加过渡直线的组合型线修正方法,结合进口... 针对涡旋膨胀机普遍存在输出功率和气动转化效率相对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涡旋体型线修正和进口面积调整的2种涡旋膨胀机结构改造方法。以具有圆弧加直线型线结构的涡旋压缩机为例,采用圆渐开线加过渡直线的组合型线修正方法,结合进口面积调整原则完成了涡旋膨胀机改造。试验结果表明:改造后样机全效率最高可达53%,输出功率随供气压力升高而增大,其中550kPa供气压力时输出功率可达780W;相同工况下,进口面积增大30%,输出功率增幅可达100W,全效率提高10%。该结果验证了涡旋膨胀机结构改造方法的有效性,为涡旋膨胀机结构设计和实用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膨胀机 结构改造 型线修正 全效率
下载PDF
沉积微相研究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郭纯恩 左毅 俞存东 《吐哈油气》 2006年第3期230-232,243,共4页
在油田勘探开发不同阶段,对不同类型的油藏进行的沉积相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是不同的。开发阶段以地质、测井、钻井和油田生产动静态资料为依据,研究油藏内不同开发小层的砂体大小、形态和分布。结合鄯勒油田七克台组沉积相的研究,总结了... 在油田勘探开发不同阶段,对不同类型的油藏进行的沉积相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是不同的。开发阶段以地质、测井、钻井和油田生产动静态资料为依据,研究油藏内不同开发小层的砂体大小、形态和分布。结合鄯勒油田七克台组沉积相的研究,总结了开发阶段油藏描述过程中沉积相研究的方法及应用,包括宏观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研究、沉积微相类型及其沉积特征以及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等方法,这些方法对地质条件复杂、开发难度大的断块油田的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沉积构造 沉积特征 砂体形态 剖面相 平面相 低效区块
下载PDF
建筑结构加固施工实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董志龙 《建筑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6-557,共2页
结合某大厦结构加固工程实例,通过比对规范及说明书,对基础梁、板和楼层的柱、梁加固施工的植筋、灌浆料及型钢的使用进行检测分析,对各部位具体加固做法作详细说明,并在加固施工中提出相关注意事项。
关键词 结构加固 质量检测 型钢
下载PDF
三角剪切模型及其在川东大池干构造解译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军 尹宏伟 +2 位作者 张洁 刘玉萍 徐士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72,共5页
介绍了三角剪切模型的原理与方法,并利用该模型对川东大池干构造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解译及应变分析。模型的正演模拟结果与地震资料中所观察到的构造几何形态基本相符,表明大池干构造是典型的三角剪切构造。利用模拟结果对该地区断层相... 介绍了三角剪切模型的原理与方法,并利用该模型对川东大池干构造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解译及应变分析。模型的正演模拟结果与地震资料中所观察到的构造几何形态基本相符,表明大池干构造是典型的三角剪切构造。利用模拟结果对该地区断层相关褶皱体系的应变和断层滑动量的检验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大池干构造的地下特征,最大限度地解释已知地质信息,有助于对该地区的构造模式和构造演化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池干构造 断层相关褶皱 地震剖面 构造解译 三角剪切模型 应变分析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早二叠世孔谷期盐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首良 李元昊 +1 位作者 马婷钰 段祎乐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8,共14页
滨里海盆地为自寒武系以来多期沉降的大型叠合含盐盆地,也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大型沉积盆地之一。下二叠统孔谷阶含盐层系在全盆皆有分布,岩盐层具有厚度大、分布广、后期变形构造样式多等特征,但厚层岩盐形成机制尚有争议,盐构造... 滨里海盆地为自寒武系以来多期沉降的大型叠合含盐盆地,也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大型沉积盆地之一。下二叠统孔谷阶含盐层系在全盆皆有分布,岩盐层具有厚度大、分布广、后期变形构造样式多等特征,但厚层岩盐形成机制尚有争议,盐构造变形类型、空间组合分布规律、变形主控因素等尚不明确。为了研究盆地巨厚盐构造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在深入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基础上,利用二维地震剖面资料,采用平衡剖面恢复方法,从全盆地的角度分析盆地演化过程与盐构造变形样式及分布规律,并探讨了盆地盐构造形成演化过程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盐岩变形程度由盆地中央向盆地边缘减小,由盆缘盐滚、盐背斜构造向盆地中心盐墙构造变化,呈现分带特征。盐岩层的变形对盐下地层影响较小,地层连续性较好;对盐上地层穿插切割较强,导致盐上地层连续性差,形变剧烈。先存斜坡和盆缘的挤压作用是盐岩层最初开始形变的因素,而上覆地层的差异负载作用是盐岩层发生构造变形的主导因素。滨里海盆地连续且巨厚的致密盐岩层是一个天然盖层,阻止了油气向上运移,盐下地层应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同时,局部岩盐变形消失后使上下地层连接,利于油气向上运移成藏,形成盐上油气勘探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里海盆地 盐构造 构造变形 平衡剖面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基于EEDI能效指数条件下的船舶优化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锦杰 袁强 张宇航 《机械工程师》 2019年第8期44-47,50,共5页
船舶在运输货物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CO2,加剧了温室效应问题。为了控制船舶的CO2排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对EEDI数学模型进行分析,重点阐述船舶空船总质量、船型以及主机选型等方面的优化方法,提出降低EEDI数值的方案,并通过相应的案... 船舶在运输货物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CO2,加剧了温室效应问题。为了控制船舶的CO2排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对EEDI数学模型进行分析,重点阐述船舶空船总质量、船型以及主机选型等方面的优化方法,提出降低EEDI数值的方案,并通过相应的案例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为降低EEDI数值提供可行性方案,对船舶设计、制造和船-机-桨计算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EDI 结构优化 型材优化 船型优化 主机选型
下载PDF
不同低气压环境下走廊火灾顶棚射流温度分布特征研究
16
作者 刘紫玮 唐飞 +2 位作者 胡隆华 孙协鹏 张晓磊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66-2174,共9页
顶棚射流火灾蔓延是建筑火灾动力学经典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开展了不同低气压情况下建筑走廊顶棚射流温度分布特征研究,分析了不同低气压环境条件对走廊内贴壁受限火羽流温度演化特征的影响,发现随着环境气压的降低,走廊顶棚火焰扩... 顶棚射流火灾蔓延是建筑火灾动力学经典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开展了不同低气压情况下建筑走廊顶棚射流温度分布特征研究,分析了不同低气压环境条件对走廊内贴壁受限火羽流温度演化特征的影响,发现随着环境气压的降低,走廊顶棚火焰扩展结构逐渐由半椭圆形变为“U”形;揭示了不同低气压环境对走廊火灾顶棚射流最高温升和纵向温度衰减的影响机制,建立了考虑不同低气压环境影响的走廊内顶棚下方中心和两侧温度分布的表征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棚射流 走廊火灾 环境气压 火焰结构 温度分布
原文传递
225/40R18全天候低断面半钢子午线轮胎的设计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涛 陈强 +1 位作者 孔东东 秦怡如 《轮胎工业》 CAS 2020年第10期593-596,共4页
介绍225/40R18全天候低断面半钢子午线轮胎的设计。结构设计:外直径629 mm,断面宽242 mm,行驶面宽度190 mm,行驶面弧度高5.6 mm,胎圈着合直径456.5 mm,胎圈着合宽度220 mm,断面水平轴位置(H1/H2) 1.023 9;胎面花纹为长型花纹与短型花纹... 介绍225/40R18全天候低断面半钢子午线轮胎的设计。结构设计:外直径629 mm,断面宽242 mm,行驶面宽度190 mm,行驶面弧度高5.6 mm,胎圈着合直径456.5 mm,胎圈着合宽度220 mm,断面水平轴位置(H1/H2) 1.023 9;胎面花纹为长型花纹与短型花纹交替的变节距花纹,花纹深度7.5 mm,花纹饱和度68.18%。施工设计:胎面采用全分层设计,胎侧采用三复合结构,胎体采用高模量低收缩聚酯帘线,2层带束层均采用3×0.30HT钢丝帘线,冠带层采用锦纶66帘线,采用一次法成型机成型,液压硫化机和氮气硫化工艺硫化。成品轮胎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轮胎的充气外缘尺寸、强度性能、耐久性能和高速性能均达到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钢子午线轮胎 结构设计 施工设计 全天候轮胎 低断面
下载PDF
红花CtANR2和CtANR3基因的克隆、结构及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鲁丹丹 谭政委 +7 位作者 余永亮 李磊 许兰杰 杨红旗 杨青 董薇 安素妨 梁慧珍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93,共10页
原花青素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人类膳食的重要营养成分,在防治病虫害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花青素还原酶(ANR)是合成原花青素的关键酶。以大果球红花品种为材料,克隆得到2个CtANR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tANR2和CtA... 原花青素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人类膳食的重要营养成分,在防治病虫害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花青素还原酶(ANR)是合成原花青素的关键酶。以大果球红花品种为材料,克隆得到2个CtANR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tANR2和CtANR3的编码区分别为1020,1023 bp,对应基因组序列中均含有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第1个外显子长度不同,其余4个外显子长度一致,内含子长度差异较大。CtANR2和CtANR3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分别为339,340个,二级结构都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都属于水溶性蛋白,但CtANR2蛋白不稳定,而CtANR3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此外,2个蛋白质都不存在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可能定位于细胞外。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tANR2和CtANR1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3个CtANR蛋白与菊科植物ANR蛋白进化关系最近,与茄科、锦葵科和桑科植物ANR蛋白也同属一个大分支。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发现,CtANR2和CtANR1组织表达模式相似,都是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初期果球表达量最低,而CtANR3则在苞片中表达量最高,根和初期果球中表达量最低。三者在不同激素胁迫下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CtANR2和CtANR1在不同激素处理后表达量均下降,而CtANR3在5种激素处理后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上结果表明,红花3个CtANR基因可能在红花不同发育阶段及抵抗非生物胁迫中有不同的分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花青素还原酶 基因克隆 基因结构 表达模式
下载PDF
TP-PROFILE: Monitoring the Thermodynamic Structure of the Troposphere over the Third Pole
19
作者 Xuelong CHEN Yajing LIU +6 位作者 Yaoming MA Weiqiang MA Xiangde XU Xinghong CHENG Luhan LI Xin XU Binbin W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264-1277,共14页
Ground-based microwave radiometers(MWRs)operating in the K-and V-bands(20–60 GHz)can help us obtai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profiles in the troposphere.Aside from some soundings from loc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 Ground-based microwave radiometers(MWRs)operating in the K-and V-bands(20–60 GHz)can help us obtai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profiles in the troposphere.Aside from some soundings from loc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the tropospheric atmospher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has never been continuously observed.As part of the Chinese Second Tibetan Plateau Scientific Expedition and Research Program(STEP),the Tibetan Plateau Atmospheric Profile(TPPROFILE)project aims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MWR troposphere observation network to study the synoptic process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the TP.This initiative has collected three years of data from the MWR network.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ata information,the data quality,and data downloading.Some applications of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se MWRs were also demonstrated.Our comparisons of MWR against the nearest radiosonde observation demonstrate that the TP-PROFILE MWR system is adequate for monitoring the thermal and moisture variability of the troposphere over the TP.The continuous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profiles derived from the MWR data provide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rmodynamic structure associated with the heating of the TP.The TP-PROFILE project reveals that the low-temporal resolution instruments are prone to large uncertainties in their vapor estimation in the mountain valleys on the 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wave radiometer thermodynamic structure vertical profile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利用地面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确定地形构造线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培之 淳静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6-32,共7页
本文从地形构造线的物理特性出发,应用分析力学的原理,给出了地形构造线的主要特征;探讨了过去在确定地形构造线时所采用的纵横断面法,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该方法的方案。同时,提出了一种利用落水矢量提取地形构造线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 本文从地形构造线的物理特性出发,应用分析力学的原理,给出了地形构造线的主要特征;探讨了过去在确定地形构造线时所采用的纵横断面法,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该方法的方案。同时,提出了一种利用落水矢量提取地形构造线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有效地确定区域地形的分水线和合水线,而且还可用于提取某些特定的地形构造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线 落水矢量 断面 地形 DE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