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强震活动 被引量:35
1
作者 谢富仁 张红艳 +1 位作者 崔效锋 杜义 《国际地震动态》 2011年第1期4-12,共9页
依据应力性状和力源特征,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可划分为四级应力区。它们分别是2个一级应力区、4个二级应力区、5个三级应力区和26个四级应力区。通过分析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分区与强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初步获得以下结论:①构造应力... 依据应力性状和力源特征,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可划分为四级应力区。它们分别是2个一级应力区、4个二级应力区、5个三级应力区和26个四级应力区。通过分析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分区与强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初步获得以下结论:①构造应力作用强烈和复杂的地区是强震频发的地区;②应力区边界是强震集中发生的地带;③应力方向、应力结构类型或强度的变化地区通常也是强震发生的地带;④均匀区域应力场背景上的局部应力变化区是强震活动相对集中的地区;⑤活动断裂带上构造应力类型变化的部位是易发生强震的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应力分区 强震活动 动力学
下载PDF
华北构造区主要地震带分段与强震活动 被引量:29
2
作者 朱红彬 邢成起 +1 位作者 李红 韩孔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5-717,共13页
在华北构造区划分出银川—河套地震带、汾渭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东秦岭—大别地震带、郯庐地震带和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等6个地震带,并依据地震带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差异性,将其中汾渭地震带划分为延庆—代县段、原平—襄汾段... 在华北构造区划分出银川—河套地震带、汾渭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东秦岭—大别地震带、郯庐地震带和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等6个地震带,并依据地震带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差异性,将其中汾渭地震带划分为延庆—代县段、原平—襄汾段和侯马—渭河段;河北平原地震带划分为三河—涞水段、唐山—邢台段和安阳—成武段;郯庐地震带划分为开原—辽东湾段、渤海段、潍坊—嘉山段和嘉山—广济段;银川—河套地震带初步划分为银川段和河套段.同时,对河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及其与东秦岭—大别地震带的关系,地震带不同区段存在的主震型和多震型特点,以及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区段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构造区 地震带 分段研究 主震型段 多震型段 强震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与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浩朋 李志伟 +3 位作者 储日升 谢军 崇加军 叶庆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219-3236,共18页
云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目前,一些热点问题,如云南地区是否存在中下地壳低速流及其空间分布,仍有一定的争议.通过建立云南地区精细的地壳上地幔速度与各向异性结构,可为深入认识上述问题提供重要信息... 云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目前,一些热点问题,如云南地区是否存在中下地壳低速流及其空间分布,仍有一定的争议.通过建立云南地区精细的地壳上地幔速度与各向异性结构,可为深入认识上述问题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利用天然地震波形记录,采用双台法提取了12~60s周期的Rayleigh和Love波相速度频散,并进一步反演获得了云南地区10~100km的三维地壳上地幔SV和SH波速度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结果表明:S波速度与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在横向和垂向均存在显著变化.在20~30km深度,存在两个低速条带,且条带内呈现出正径向各向异性(VSH>VSV)特征,暗示了中下地壳低速物质的水平向运动.在80~100km深度,云南西南和东南部显示为低速异常和正径向各向异性特征,暗示了软流圈物质的水平流动.在云南北部的丽江、攀枝花和昭通地区,岩石圈地幔中则存在明显的负径向各向异性(VSH<VSV),可能反映了地幔物质的上涌痕迹.历史强震多发生在地壳低速区域或高低速过渡带,且地震附近的径向各向异性为负或者较弱.一些地震震源下方存在低速层,地壳低速层可能会促进强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层析成像 S波速度 径向各向异性 强震
下载PDF
太阳活动与华北强震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素欣 解用明 +2 位作者 乔子云 陈立强 赵振增 《华北地震科学》 2004年第2期59-63,共5页
统计了太阳黑子活动11年周期和22年周期与华北地区(E108°~124°,N34°~42°)1815年~2002年187年6级以上强震的关系。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华北地区的强震自1815年第4高潮以来,有84.6%的强震集中... 统计了太阳黑子活动11年周期和22年周期与华北地区(E108°~124°,N34°~42°)1815年~2002年187年6级以上强震的关系。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华北地区的强震自1815年第4高潮以来,有84.6%的强震集中在太阳黑子11年变化周期的峰年段(±1年)和谷年段(±1年)内发生;其中尤以双周峰年段、单周谷年段较为集中;而单周下降时段却从未有过强震发生。目前正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第23周单周峰年之后的下降时段,该统计区内强震发生的概率极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黑子 周期 华北 强震
下载PDF
极震区的地震动与潜在震源区内重大工程安全 被引量:11
5
作者 韩文峰 宋畅 梁庆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46-353,共8页
潜在震源区是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震源所在地区 ,区内的地震属近场或“直下型” ,其地震破坏和地震动特征相应于已发生地震的极震区。近期国内外诸多强烈地震的实际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表明 ,直下型地震不仅地震峰值加速度大 ,且竖... 潜在震源区是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震源所在地区 ,区内的地震属近场或“直下型” ,其地震破坏和地震动特征相应于已发生地震的极震区。近期国内外诸多强烈地震的实际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表明 ,直下型地震不仅地震峰值加速度大 ,且竖向和水平峰值加速度比值也有别于远场地震的统计关系。文中从极震区岩土体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震源 源区 峰值加速度 地震动 统计关系 强烈地震 破坏性地震 重大工程 竖向 地震破坏
下载PDF
应用GPS观测青藏高原东北缘应力场变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永志 胡斌 陈宏宾 《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年第4期80-84,共5页
 采用各向同性弹性地球模型推导了地面位移场速率与地壳内任意点应力场变化的边界积分关系,同时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1999~2001年观测的GPS资料对观测区地壳深度为5km和25km的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  采用各向同性弹性地球模型推导了地面位移场速率与地壳内任意点应力场变化的边界积分关系,同时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1999~2001年观测的GPS资料对观测区地壳深度为5km和25km的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主应力变化主要集中在祁连山断裂、海原断裂等,在1920~1954年间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震级为7.0~8.5级强震的断裂附近,并具有主应力变化沿断层走向分布、最大剪应力沿断层走向交替变化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 应力场变化 强震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断层相互作用对中国川滇地区地震危险评估的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Ch. Gkarlaouni E. E. Papadimitriou +4 位作者 V. G. Karakostas 闻学泽 金学申 A.Kilias 潘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6-197,216,共22页
研究了1904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四川、云南地区的强烈地震所伴生的库仑应力变化.研究区涉及了中国大陆最活动的地震带.由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会聚带的碰撞,菱形区域的构造运动受到西藏高原向东扩展的影响,在东—西方向上受到主... 研究了1904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四川、云南地区的强烈地震所伴生的库仑应力变化.研究区涉及了中国大陆最活动的地震带.由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会聚带的碰撞,菱形区域的构造运动受到西藏高原向东扩展的影响,在东—西方向上受到主要板内走滑断裂运动的调节.在研究区,断层顺时针逐步旋转,转动角达90°,造成了应力场的复杂性.计算了由强地震(MS≥6.5)的同震滑动和连续构造加载在主要断裂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函数变化(ΔCFF).在应力评估模型的每一步,对是否能触发下一次地震的可能性都进行了判断.最后,模型给出了下一次地震中断层易于破裂的证据,对未来危险性进行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震 断层段 库仑应力变化 危险性评估
下载PDF
强震地震数据统计及其地表破裂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铁瑞 王俊 +1 位作者 贾连军 郭明珠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116,共5页
以1900年以来,我国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为统计对象,选取我国大陆伴有地表破裂的地震数据44次进行统计分析。着重讨论了能够产生地表破裂的最小地震震级及条件;统计分析了我国伴有地表破裂强震的地表破裂长度分布规律,即地表破裂长度与震... 以1900年以来,我国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为统计对象,选取我国大陆伴有地表破裂的地震数据44次进行统计分析。着重讨论了能够产生地表破裂的最小地震震级及条件;统计分析了我国伴有地表破裂强震的地表破裂长度分布规律,即地表破裂长度与震级、断层错动类型和震源深度的关系,拟合出震级与地表破裂长度的关系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地表破裂 特性统计分析
下载PDF
中国大陆强震活动对称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腾 延军平 《内陆地震》 2012年第3期226-232,共7页
利用中国大陆MS≥8.0地震基本信息,研究其时空对称性,并对未来可能发生MS≥8.0地震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趋势判断,目的是探索对称性在地震灾害预测中的应用价值。采用时间对称性的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方法和蝴蝶结构图法,对1500年以来中... 利用中国大陆MS≥8.0地震基本信息,研究其时空对称性,并对未来可能发生MS≥8.0地震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趋势判断,目的是探索对称性在地震灾害预测中的应用价值。采用时间对称性的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方法和蝴蝶结构图法,对1500年以来中国大陆MS≥8.0地震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陆未来5年内可能在2012年和2015年发生MS≥8.0地震。空间对称性方面,通过对每一期地震震源点位置统计综合构建多边形结构考虑其空间分布对称性,对历史MS≥8.0地震震源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下一(几)次中国大陆发生MS≥8.0地震大致在105°E以西、34°N以南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对称性 可公度 蝴蝶结构图 地震预报 强震
下载PDF
华北地区强震活动与月相的关系及其机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杜品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23-130,共8页
华北地区及其地震带的强震活动与月相密切相关。华北地区和河北平原、河淮及南海地震带强震大都发生在朔前后。郯庐和汾渭地震带强震多发生在上弦前后,依据华北地区强震孕育的地壳上地幔构造,探讨了引潮力触发地震的可能机制——潮致流... 华北地区及其地震带的强震活动与月相密切相关。华北地区和河北平原、河淮及南海地震带强震大都发生在朔前后。郯庐和汾渭地震带强震多发生在上弦前后,依据华北地区强震孕育的地壳上地幔构造,探讨了引潮力触发地震的可能机制——潮致流体上涌触发模式,该模式的要点是:①上地幔和地壳内存在流体是孕育强震的必要条件;②深部流体可能快速上涌;③引潮力可能是触发流体快速上涌的主要作用力;④深部流体通过如应力腐蚀或雷宾德尔效应之类的非线性机制激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月相 引潮力 流体 低速-高导体
下载PDF
强震中波红外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丽峰 郭晓 +2 位作者 张璇 魏从信 秦满忠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7-984,共8页
为了研究强震中波红外热辐射异常变化特征,以风云卫星中波红外资料为基础数据,应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方法对6次6.5-7.0级强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次强震前3个月内均存在明显的中波红异常变化,功率谱异常偏离年均值和标准差值较大,... 为了研究强震中波红外热辐射异常变化特征,以风云卫星中波红外资料为基础数据,应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方法对6次6.5-7.0级强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次强震前3个月内均存在明显的中波红异常变化,功率谱异常偏离年均值和标准差值较大,其异常幅度可达8倍,持续时间为50-105天.异常变化特征具有强震短期预测指标意义,同时可对即将投入实用的高分辨率静止卫星中波红外资料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中波红外 异常特征
下载PDF
北祁连山东段强震间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与触发作用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方斌 王爱国 袁道阳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0-371,379,共13页
基于Coulomb3.3软件,通过研究地震累加与单震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的触发关系,对北祁连山东段及邻区自1561年以来的9次强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叠加现象来说,后一地震事件除了门源地震落在应力影区外,... 基于Coulomb3.3软件,通过研究地震累加与单震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的触发关系,对北祁连山东段及邻区自1561年以来的9次强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叠加现象来说,后一地震事件除了门源地震落在应力影区外,先前地震活动对后续地震都产生了明显的触发作用,库仑应力变化在0.1~4.066bar之间;而对于单独事件的应力变化,断层距较小的地震之间相互触发的影响较大。根据库仑应力变化和年应力累积量的比值,得出地震在没有先前地震作用下还需要的应力累积时间。最后根据大震后区域断裂库伦应力变化及断裂强震活动历史等特征,对本区未来强震地震危险性进行分析,得出本区未来地震危险区位于云雾山断裂以及天祝一景泰一古浪一带的金强河断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山东段 强震 库仑应力变化 应力触发
下载PDF
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状态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薛艳 姜祥华 刘桂萍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7,共17页
华北地区历史强震活动频繁,但自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后至今6级以上地震平静近22年。大家对该区域未来6级以上地震危险趋势非常关注,且有不同观点。本文分析了该区6级以上地震活跃-平静周期性,运用小波变换技术对周期成分进行了定量计算... 华北地区历史强震活动频繁,但自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后至今6级以上地震平静近22年。大家对该区域未来6级以上地震危险趋势非常关注,且有不同观点。本文分析了该区6级以上地震活跃-平静周期性,运用小波变换技术对周期成分进行了定量计算;对比研究了活跃期与平静期之间的过渡阶段(本文称其为过渡幕)地震活动特点及其持续时间;从1999-2018年地震应变释放率与第Ⅲ、第Ⅳ活跃期、第3平静期和第Ⅳ活跃期内第3、第4平静幕的对比、平静幕持续时间的统计特征、当前华北地区显著的5级地震平静以及该区6级和7级以上地震前5级以上地震活动状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支持当前华北地区进入平静期的依据相对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活动 活跃期 平静期 活跃幕 平静幕 过渡幕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强震作用下斜坡表面放大效应的三维离散元模拟 被引量:7
14
作者 蔡国军 陈锡锐 +1 位作者 孙文鹏 贾俊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4-112,共9页
为研究强震作用下斜坡表面的动力放大效应,以陕西勉县某岩质斜坡为例,建立了三维模型。运用离散元软件3DEC,模拟了动力条件下斜坡的变形失稳过程,分析了斜坡表面的动力响应特征,研究了不同地震波输入工况条件下坡体表面动力响应差异。... 为研究强震作用下斜坡表面的动力放大效应,以陕西勉县某岩质斜坡为例,建立了三维模型。运用离散元软件3DEC,模拟了动力条件下斜坡的变形失稳过程,分析了斜坡表面的动力响应特征,研究了不同地震波输入工况条件下坡体表面动力响应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地震纵波的影响时,竖向加速度得到显著增强,坡面的PGA放大系数增强了约1.62倍;坡面形态强烈影响着斜坡表面的动力响应特征,强震作用下,斜坡坡肩及坡形转折处的放大效应均十分强烈,凸出部位次之,坡表两侧的放大效应最弱;不同输入工况下,斜坡坡形转折处的水平向PGA放大系数均维持较高值,特别是在仅输入水平向加速度的条件下,该部位在地震滑坡灾害预防中应特别注意;强震作用下滑坡的运动过程可概括为滑坡孕育启动阶段—挤压碰撞高速运动阶段—堆积阶段。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3DEC 岩质斜坡 动力响应 表面放大
下载PDF
超强地震作用下高拱坝损伤开裂行为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龙渝川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8-183,190,共7页
本文综合应用塑性-损伤耦合模型和接触边界方法,模拟拱坝坝体开裂与横缝开合行为,然后基于有限元仿真方法,分析某高拱坝的强震开裂行为。通过不同温度荷载工况的比较分析,研究温度荷载对拱坝非线性动力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在强震... 本文综合应用塑性-损伤耦合模型和接触边界方法,模拟拱坝坝体开裂与横缝开合行为,然后基于有限元仿真方法,分析某高拱坝的强震开裂行为。通过不同温度荷载工况的比较分析,研究温度荷载对拱坝非线性动力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在强震作用下,拱坝下游坝面损伤开裂出现在坝体中上部,而上游坝面损伤集中于坝基交界面附近,同时裂缝张开位移幅值较大,扩展深度较深,严重威胁拱坝整体安全。计算结果还表明:施加不同的温度荷载,拱坝的静力变形不同,导致强震作用下拱坝的横缝张开位移、坝体开裂区域、裂缝张开位移等动力响应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结构 开裂损伤 数值仿真 高拱坝 超强地震
原文传递
2014年云南3次强震前后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自凤 付虹 +3 位作者 彭关灵 赵小艳 李孝宾 茶文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8-354,共7页
利用2008-2019年云南及其邻区3121次M≥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反演了不同时段云南地区应力张量方差空间变化和2014年3次强震震区的时间变化,分析了强震前后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3次强... 利用2008-2019年云南及其邻区3121次M≥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反演了不同时段云南地区应力张量方差空间变化和2014年3次强震震区的时间变化,分析了强震前后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3次强震震中位于应力张量方差低值区域或其边缘,各震源区震前空间演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地震发生后应力张量方差快速回升,同时在滇西和滇南-滇西南地区形成2个低值区域;3次强震前3~5年震源区应力张量方差变化过程总体呈正"V"字型,下降过程持续2年左右后开始转折并趋势回升,在正"V"字型形成过程的趋势回升阶段发生地震,回升至发震的时间间隔为1~3年。初步分析认为,3次强震前震源区的震源机制趋于一致是孕震过程中应力增强的一种表现,随着时间推移应力张量方差趋势下降后发生转折,表明发生强震的危险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震源机制一致性 应力张量方差 时空演化
下载PDF
基于逻辑回归分析的强震地表破裂预测方法 被引量:6
17
作者 薄景山 黄静宜 +1 位作者 张建毅 王福昌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共7页
强震引起的地表破裂通常会对工程结构造成严重的危害,工程建设中要对建设场地是否存在发震断裂以及能否产生地表破裂做出评价。由于地震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因此,强震引起的地表破裂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对其给予概率的表达符合当前人们对这... 强震引起的地表破裂通常会对工程结构造成严重的危害,工程建设中要对建设场地是否存在发震断裂以及能否产生地表破裂做出评价。由于地震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因此,强震引起的地表破裂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对其给予概率的表达符合当前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和工程建设的风险选择要求。本文在总结强震地表破裂及震害的基础上,将逻辑回归这一研究多变量参与、预测某一事件发生概率的数学模型引入到强震地表破裂的预测研究中,介绍了逻辑回归方法的基本原理;论证了这一方法用于强震地表破裂概率预测的可行性和适宜性;提出了评价因子以及分级方法;给出了具体的数据计算方法并进行了显著性检验;以汶川特地震为例对模型的适宜性进行了检验和具体应用。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科技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地表破裂 逻辑回归分析 预测方法
下载PDF
华南强震动力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沈繁銮 杨马陵 +2 位作者 李志雄 袁锡文 郑萍 《华南地震》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根据华南陆缘扩张的动力来源和现代构造运动特征及强震震源断层最新活动性质,通过对华南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GPS观测基线变化、理论面应变的关系分析,认为地幔流向洋侧的蠕散是造成华南现今地壳变形和张剪性构造运动为主的原因... 根据华南陆缘扩张的动力来源和现代构造运动特征及强震震源断层最新活动性质,通过对华南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GPS观测基线变化、理论面应变的关系分析,认为地幔流向洋侧的蠕散是造成华南现今地壳变形和张剪性构造运动为主的原因,而区域地球的波动膨胀拉张是引发强震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华南 动力机制
下载PDF
全球M W≥7.0强震震级与断层滑动尺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灿阳 冯雅杉 +1 位作者 刘成利 熊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0-516,共7页
分类统计USGS 1990~2023年期间全球范围内195次M W≥7.0强震的有限断层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矩震级M W与断层破裂长度RL(rupture length)、宽度RW(rupture width)和主破裂面积RA(rupture area)之间新的经验关系式。以走滑、逆... 分类统计USGS 1990~2023年期间全球范围内195次M W≥7.0强震的有限断层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矩震级M W与断层破裂长度RL(rupture length)、宽度RW(rupture width)和主破裂面积RA(rupture area)之间新的经验关系式。以走滑、逆冲和正断型地震为例,利用新的经验关系式分别给出不同断层类型的几何参数,在此基础上计算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计算得到的应力增强和减弱的区域分布与利用实际震源破裂模型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新关系式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断层模型 强震 断层参数 经验关系
下载PDF
广东省强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及其对板内地震成因的启示
20
作者 李伦 沈旭章 +2 位作者 董世贤 廖杰 赵凌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0-432,共13页
稳定板块内部的强地震(震级大于和等于6.0级的地震)是如何孕育与发生的一直以来是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广东省的阳江洋边湾、河源新丰江水库与汕头南澳岛位于稳定的华南陆块内部,是广东省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三个区域,有强震发生的历史,... 稳定板块内部的强地震(震级大于和等于6.0级的地震)是如何孕育与发生的一直以来是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广东省的阳江洋边湾、河源新丰江水库与汕头南澳岛位于稳定的华南陆块内部,是广东省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三个区域,有强震发生的历史,是理解板内强震孕育与发生的理想窗口。而这些强震区域的地壳结构与物理性质是理解强震孕育构造背景与发生机制的关键基础。本文基于阳江与河源已构建的上地壳速度结构,结合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对比与总结汕头南澳岛与北美新马德里强震区的孕震构造背景,揭示广东省强震震源区与地震活跃区的地壳结构与物理性质、强震孕震与发震构造背景以及两者关系,进而探讨广东省强震发生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广东省的强震倾向于发生于NE-SW向与NW-SE向断层交汇处。这些断层交汇处呈现低地震波速度特征,在发震深度范围(8~15 km深)地震b值较小(<1.0)。低地震波速度与低地震b值特征指示断层交汇处为稳定华南陆块的局部薄弱带,易于构造应变能积累。此外,流体参与的孔隙压力增大或荷载增大等局部地壳应力扰动可能是触发广东省强震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本文提出进一步加强板内强震发生的应力积累方式和持续时间,以及孔隙水压力增大的物理机制等研究,可加深认识板内强震的发生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助力粤港澳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强地震 速度结构 板内地震 广东省 河源 阳江 汕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