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eogene-Neogene stratigraphic realm and sedimentary sequenc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ir response to uplift of the plateau 被引量:54
1
作者 ZHANG KeXin WANG GuoCan +9 位作者 JI JunLiang LUO ManSheng KOU XiaoHu WANG YueMing XU YaDong CHEN FenNing CHEN RuiMing SONG BoWen ZHANG JianYu LIANG YinP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9期1271-1294,共24页
Based on the data of 1:250000 geological mapping completed by CGS and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of the Cenozoic strata, 98 remnant basins and 5 stratigraphic realms with 13 stratigraphic subrealms have been recognized o... Based on the data of 1:250000 geological mapping completed by CGS and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of the Cenozoic strata, 98 remnant basins and 5 stratigraphic realms with 13 stratigraphic subrealms have been recognized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area.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types of remnant basins, tectonic setting, stratigraphic sequence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cont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ata, the formation time and evolution history of sediments, we divided the uplift process and sedimentary respons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to 3 stages and 8 sub-stages, namely, subduction-collision uplift stage (65-34 Ma) with three sub-stages, intercontinental convergence and compressive uplift stage (34-13 Ma) with three sub-stages, and intercontinental isostatic adjustment uplift stage (since 13 Ma) with two sub-s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gene-Neogene remnant basin stratigraphic REALM sedimentary evolution Qinghai-Tibet PLATEAU
原文传递
从滇黔桂“金三角”区域地层地球化学演化特征探讨卡林型金矿的物质来源 被引量:37
2
作者 周余国 刘继顺 +4 位作者 王作华 欧阳玉飞 高启芝 刘德利 黄元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选用滇黔桂地区东经103°~110°,北纬22°~26°,面积约20万km2,34幅1∶20万水系沉积物统计结果资料,全面系统地探讨本区及其邻近区域地层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华南地区相比,本区存在Sb、As... 选用滇黔桂地区东经103°~110°,北纬22°~26°,面积约20万km2,34幅1∶20万水系沉积物统计结果资料,全面系统地探讨本区及其邻近区域地层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华南地区相比,本区存在Sb、As、Au、Hg等低温元素矿集区的地球化学块体,金具有深源性,而砷、锑、汞则是区域性的高背景,本区金与砷、锑、汞的相伴,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2)与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的亲基性场元素、氧化物、矿化剂高背景的形成,是本区右江裂谷带、富宁—关岭南北向断裂带、文山—富宁逆冲推覆构造带,特别是峨眉地幔柱所产生的基性岩浆喷溢及火山碎屑浊流沉积的客观地球化学反映;(3)黔西南地区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导致二叠系和三叠系金及大量亲基性场元素的突变,右江裂谷活动至少始于寒武纪,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桂西往黔西南逐渐裂开;(4)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卡林型金矿的物源与裂谷、特提斯和区域性深大断裂和峨眉地幔柱长期活动相伴的基性火成岩及火山碎屑浊流沉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地球化学 演化 物质来源 滇黔桂“金三角” 卡林型金矿
下载PDF
东南亚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邻区地层分区及沉积演化历史 被引量:35
3
作者 施美凤 林方成 +2 位作者 李兴振 凌小明 石洪召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44-1256,共13页
本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五国及毗邻的中国西南地区地层的对比研究,依据研究区构造演化、沉积岩石组合和古生物群特征将整个区域划分为5个地层分区:冈瓦纳型的印度地层区、过渡型亲冈瓦纳的滇缅马地... 本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五国及毗邻的中国西南地区地层的对比研究,依据研究区构造演化、沉积岩石组合和古生物群特征将整个区域划分为5个地层分区:冈瓦纳型的印度地层区、过渡型亲冈瓦纳的滇缅马地层区、过渡型亲华南的印支地层区、属劳亚大陆的扬子地层区和华夏地层区。论述了地层区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对各地层区间做了沉积演化对比,进而阐明了区域的重要构造事件与洋盆沉积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分区 沉积演化 东南亚 缅甸 泰国 老挝 柬埔寨 越南
下载PDF
辽东湾北部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地层结构及环境演化 被引量:22
4
作者 吴建政 孙洪光 +1 位作者 亓发庆 许振强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2-459,共8页
晚更新世中期以来,辽东湾是一个在海侵-海退旋回中连续接受沉积的沉降盆地。在对岩心和高分辨率地层剖面记录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本地区的地层结构和地震反射资料。从海底往下120.4 m的岩芯可划分为16个沉积层,沉积物以粗粒物质为主。... 晚更新世中期以来,辽东湾是一个在海侵-海退旋回中连续接受沉积的沉降盆地。在对岩心和高分辨率地层剖面记录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本地区的地层结构和地震反射资料。从海底往下120.4 m的岩芯可划分为16个沉积层,沉积物以粗粒物质为主。根据地震反射资料,本区地层可分为6个地震单元,分别属于3个海相层和3个陆相层。与Bc-1孔相同,研究区沉积地层与冰期旋回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冰期时形成陆相地层,间冰期时形成海相地层。冰期时河流作用较为发育,并且绝大多数河流沉积被风力作用所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北部 晚更新世 地层结构 环境演化
下载PDF
滇西北羊拉铜矿区地层划分 被引量:22
5
作者 朱俊 曾普胜 +1 位作者 曾礼传 尹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15-1420,共6页
通过滇西北羊拉矿区7.5km实测地层剖面的岩石地层划分,矿区原定二叠纪嘎金雪山群巨厚洋盆沉积实际由泥盆纪至二叠纪构造岩块高度混杂而成。因矿区经历了金沙江洋盆的初始裂开、扩张、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的洋—陆转换过程,岩石普遍发生... 通过滇西北羊拉矿区7.5km实测地层剖面的岩石地层划分,矿区原定二叠纪嘎金雪山群巨厚洋盆沉积实际由泥盆纪至二叠纪构造岩块高度混杂而成。因矿区经历了金沙江洋盆的初始裂开、扩张、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的洋—陆转换过程,岩石普遍发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缺少古生物化石,原岩层序难以恢复。基于前人成果和本次工作发现的牙形石,结合矿区沉积特征和金沙江洋演化历史,将地层修订为下泥盆统江边组岩块、中泥盆统—石炭系岩块、二叠系岩块,并讨论了其构造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金沙江带 构造岩块 羊拉矿区 构造演化
下载PDF
Paleogene Tectonic Evolution Controls 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Pattern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7
6
作者 Guangzeng Song Hua Wang +6 位作者 Huajun Gan Zhipeng Sun Xiaolong Liu Meng Xu Jinfeng Ren Ming Sun Di Su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75-288,共14页
In active rift basins, tectonism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sequence stratigraphic patterns, affecting both the sequence architecture and internal makeup.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a Paleogene rift successio... In active rift basins, tectonism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sequence stratigraphic patterns, affecting both the sequence architecture and internal makeup.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a Paleogene rift succession in Qiongdongnan Bas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was built using seismic profiles, complemented by well logs and cores. One first-order and three second-order sequences were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basin-scale unconformities, and seven third-order sequences are defined by unconformities along the basin margins and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 within the central basin. Through unconformity analysis and backstripping procedure, the Paleogene synrift tectonic evolution of deep- 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was proved to be episodic,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rifting stage-I, rifting stage-II and rifting stage-III. Episodic rifting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struc- tural slope break belts, which controlled different architectures and internal makeup of sequences. This study enhanc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rol of tectonic evolution 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pat- terns and establishes relevant patterns in a typical rift basin, and further proposes the favorable sand- stone reservoirs developing in different sequence stratigraphic patterns, which will be pretty helpful for subtle pool exploration in deepwater area of petroliferous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deepwater area tectonic evolution structural slope break belt se-quence stratigraphic pattern.
原文传递
渤海海域428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震 张新涛 +2 位作者 徐春强 吴庆勋 李龙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77,I0005,共10页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渤海海域428潜山的构造演化过程相对复杂。根据新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采用水平相干体技术,分析428潜山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探讨构造成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潜山东、西两个构造脊分别具有...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渤海海域428潜山的构造演化过程相对复杂。根据新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采用水平相干体技术,分析428潜山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探讨构造成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潜山东、西两个构造脊分别具有古生界和前寒武系、中生界和前寒武系双层结构特征;经历印支运动期的近SN向逆冲挤压、燕山运动早期的NW向继承性挤压、燕山运动中期的NW-SE向强烈伸展断陷、燕山运动晚期的NWW向挤压隆升,以及喜山运动期以来的伸展、走滑复合叠加改造,428潜山发育长期活动、早期活动和晚期活动3类断层,一系列网格状裂缝及多个不整合面改善潜山储层物性,增强油气输导能力。该结果为渤中坳陷区域内潜山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结构 构造演化 控藏作用 428潜山 渤海海域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ZK1孔晚第四纪以来沉积层序演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国刚 胡邦琦 +3 位作者 毕建强 宋卓利 布如源 李建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50-1058,共9页
对黄河三角洲ZKl孔粒度、岩性、微体古生物组合和”C年代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层序演化历史及其古环境意义。黄河三角洲的ZKl孔共发育三个海侵层,自下而上为深海氧同位素3期(MIS3)的第Ⅲ海侵层和第Ⅱ海侵层以... 对黄河三角洲ZKl孔粒度、岩性、微体古生物组合和”C年代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层序演化历史及其古环境意义。黄河三角洲的ZKl孔共发育三个海侵层,自下而上为深海氧同位素3期(MIS3)的第Ⅲ海侵层和第Ⅱ海侵层以及氧同位素1期(MISl)的第1海侵层,指示自氧同位素4期(MIS4)以来研究区共发生三次主要海平面波动。这三次海平面波动分别对应于渤海海侵、献县海侵和黄骅海侵。根据沉积记录信息,ZKl孔可分辨第1海侵层的河口三角洲相(5.63~14.04m)和滨岸浅海相(14.04~20.62m),第Ⅱ海侵层的滨岸浅海相(39.52~49.57m)和河口三角洲相(49.57~51.52m),第Ⅲ海侵层的滨岸浅海相(76.00)0~83.63m)和潮滩相(83.63~92.70m),均以特征的微体古生物组合和沉积相为标志。结合前人研究,阐明了本区自晚第四纪以来的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环境演变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晚第四纪 海平面变化 沉积层序 渤海
下载PDF
鲁北平原晚第四纪地层结构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海峰 杨剑萍 +3 位作者 庞效林 陈飞 梁旭 贾军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0-101,共12页
以54个浅层新钻孔和多个野外露头为研究对象,综合沉积物粒度、薄片、微体古生物、孢粉、14C测年及静力触探等资料,分析了鲁北平原晚第四纪的地层结构和沉积类型,总结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演化。研究表明,末次冰期盛冰期到冰后期,受... 以54个浅层新钻孔和多个野外露头为研究对象,综合沉积物粒度、薄片、微体古生物、孢粉、14C测年及静力触探等资料,分析了鲁北平原晚第四纪的地层结构和沉积类型,总结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演化。研究表明,末次冰期盛冰期到冰后期,受地势、气候条件控制的黄河河道迁移和海水进退是影响地层结构和沉积特征的主要因素,南北地层结构差异明显,发育古河道、湖沼、黄土、三角洲、潮坪和滨浅海等沉积类型,其中古河道分布面积最广,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期。晚更新世晚期至早全新世早期,受干冷气候影响,发育第Ⅰ期古河道,小清河以南沉积黄土层;早全新世晚期至中全新世,气候转暖导致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区形成海侵层和三角洲,内陆地区继承性发育第Ⅱ期古河道和湖沼沉积;中全新世末期或晚全新世以来,受黄河泛滥影响,沉积第Ⅲ期古河道和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层结构和沉积物分布的研究对于分析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以及选择合适的地震激发层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北平原 晚更新世 地层结构 沉积演化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隆起晚新近纪——第四纪沉积序列的地层划分与沉积演化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健 段宗奇 +9 位作者 梅西 刘青松 张训华 郭兴伟 吴志强 王红 王飞飞 陈彬 张欣 安郁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5-43,共19页
CSDP-2孔位于南黄海中部隆起,其孔深超过2 800 m。该孔中下部中—古生代的固结成岩地层已被深入研究,但其最上部592 m未固结成岩的沉积序列尚未有研究报道。为了确定这部分沉积序列的地层划分,揭示其沉积演化历史,我们对其开展了古地磁... CSDP-2孔位于南黄海中部隆起,其孔深超过2 800 m。该孔中下部中—古生代的固结成岩地层已被深入研究,但其最上部592 m未固结成岩的沉积序列尚未有研究报道。为了确定这部分沉积序列的地层划分,揭示其沉积演化历史,我们对其开展了古地磁测试、光释光测年、底栖有孔虫鉴定和沉积相分析,并与南黄海及其邻近海岸地区以往钻孔岩心分析成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SDP-2孔0~592.00 m沉积序列最初形成于约5.2 Ma,其第四系底界位于孔深约227.91 m(年龄为2.59 Ma),下/中更新统界线位于孔深约65.23 m(年龄为0.78 Ma),中/上更新统界线位于孔深47.34 m(年龄约128 ka);自晚更新世以来形成的地层又可划分出MIS 5、MIS 4、MIS 3和MIS 1的沉积层段,MIS 2沉积缺失。南黄海中部隆起区在新近纪的剥蚀止于约5.2 Ma,从约5.2 Ma至约1.7 Ma发育河流沉积;由于浙闽隆起的逐渐沉降,约1.7 Ma发生自新生代以来的首次海侵,直至约0.83 Ma,发育潮坪—滨岸沉积与河流沉积的互层;从约0.83 Ma开始至今,浙闽隆起进一步沉降使得南黄海中部隆起区在间冰期高海平面时期的海洋环境基本接近现今环境;南黄海西部陆架在MIS 5发育范围比现今更广的冷水团沉积,在MIS 4、MIS 3早期、MIS 3晚期至MIS 2和MIS1分别依次发育河流、三角洲、河流和滨岸—内陆架环境。该沉积序列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沉降和海平面变化,其全新统、更新统及整个地层序列的沉积速率呈现依次明显下降的趋势,主要归因于地层时代越老其连续性越差,特别是晚更新世之前的地层有显著侵蚀的现象。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南黄海西部陆架区晚新近纪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进程和沉积地层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系底界 地层划分 沉积演化 浙闽隆起 南黄海
下载PDF
Holocene delta evolution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13
11
作者 WEI Xing WU ChaoY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0期1523-1541,共19页
We analyzed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chronostratigraph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South China, and discussed the Holocene 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illing process since the Holocene, based on... We analyzed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chronostratigraph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South China, and discussed the Holocene 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illing process since the Holocene, based on 90 borehole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transgressive surfac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was located in the soft marine silt horizons, whereas it was shown as an erosion surface in areas with tidal scour. From bottom to top, Holocene sedimentary sequences were fluvial facies, floodplain-estuary facies, and estuary-delta facies in the paleo-valley, while the paleo-interfluve sequences were described as littoral facies, estuary facies, and delta facies. Vertical accumulation sequences of Holocene sediments were shown primarily as positive tapering-shaped sequences with no typical foreset, topset, or other sedimentary sequences of the Gilbert Delta. The paleo-Pearl River estuary had different evolution models in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HST) compared with other large deltas worldwide, in that it is dominated by a unique and complex geomorphologic boundary, and that it is a multi-sourced delta compounded by the independent and parallel development of fluvial sedimentary bodies with different scales. A huge estuary was formed in the present Pearl River Delta area when the post-glacial transgression reached maximum at about 6 ka BP. The estuary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by obstruction of a series of islands, an upper part composed of the semi-enclosed inner paleo-bay connected to rivers and a lower part consisting of the outer paleo-bay connected to the ocean. Both of these areas were interlinked by only a few narrows, in which the fluvial sediments are accumulated primarily in the inner paleo-bay. During 6-2 ka BP, the sedimentation in various regions of the inner paleo-bay occurred simultaneously with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under the remodeling and transformation effect of complex boundaries on river and ocean dynamics. After 2 ka BP, the evolution of the delta is no longer a simple natu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rl River Delta HOLOCEN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delta evolution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州21古潜山的形成演化及其对深层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贾培蒙 张向涛 +3 位作者 陈维涛 刘培 罗明 王文勇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7-37,共11页
惠州21构造为具有基底古隆起背景的潜山披覆构造,是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目前在该构造中浅层已发现惠州21油气田,但深层尚未获得商业油气藏发现,分析古潜山的形成演化对于指导构造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 惠州21构造为具有基底古隆起背景的潜山披覆构造,是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目前在该构造中浅层已发现惠州21油气田,但深层尚未获得商业油气藏发现,分析古潜山的形成演化对于指导构造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地震资料和周边已钻井资料,运用平衡地质剖面技术,对惠州21古潜山的地质结构和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构造演化过程对深层油气成藏的控制。结果表明,惠州21古潜山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晚中生代早白垩世岩浆侵入花岗岩基底侵位、新生代古新世火山喷发隆起、始新世断层差异活动隆升、渐新世-中新世定型4个阶段;提出构造演化对深层成藏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古潜山火山岩储层的改造、裂陷期沉积体系的发育和油气运移聚集3个方面;指出文昌组和神狐组具备发育规模优质储层的条件,是该区域深层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系统 构造演化 深层 油气成藏 惠州21古潜山 惠州凹陷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对成岩演化控制作用探讨——以东营箕状断陷湖盆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谭先锋 田景春 +2 位作者 陈兰 张守鹏 王伟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57-1272,共16页
以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X衍射及地球化学等分析,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层序与成岩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序部位具有不同的成岩响应,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微晶方解石胶结、硬石膏... 以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X衍射及地球化学等分析,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层序与成岩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序部位具有不同的成岩响应,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微晶方解石胶结、硬石膏胶结、黄铁矿胶结等,湖盆扩张体系域主要发育有铁碳酸盐胶结、粘土矿物胶结等;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有白云石胶结、铁白云石胶结、溶蚀作用、粘土矿物胶结等;层序界面附近主要发育溶蚀现象和铁碳酸盐岩胶结现象。层序发育过程中,原始水介质条件及元素富集规律是引起早期成岩响应的主要因素,并对早期的成岩物质组分造成强烈影响;讨论了层序对成岩演化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a.层序发育控制了原始成岩组分,进而控制后期成岩改造;b.早期成岩作用对层序发育过程具有一定的响应关系,后期成岩改造掩盖了部分成岩响应;c.层序界面通过河流作用、沉积间断减缓压实作用、后期成岩流体的侵入作用对成岩演化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 成岩演化 断陷湖盆 沙河街组 早期成岩 成岩响应
下载PDF
沅麻盆地白垩系地层层序及盆地演化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郑贵州 《湖南地质》 1998年第2期91-95,共5页
沅麻盆地地层层序复杂,可划分为4个层序。盆地基底由晚元古代低级变质岩系组成的复式向斜变形带主体构成,代表了加里东期变形图象。晚白垩纪后,构造变形表现为一系列重新活动的基底断裂和新生断裂,褶皱构造简单。通过沉积特征、地... 沅麻盆地地层层序复杂,可划分为4个层序。盆地基底由晚元古代低级变质岩系组成的复式向斜变形带主体构成,代表了加里东期变形图象。晚白垩纪后,构造变形表现为一系列重新活动的基底断裂和新生断裂,褶皱构造简单。通过沉积特征、地层层序、构造运动等研究,盆地演化可分为张陷、挤压、张陷、稳定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系 地层层序 盆地演化 湘西 沅麻盆地
下载PDF
埕岛油田古生界地层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在振 李照延 +3 位作者 康海亮 彭定亮 周红科 高若函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77-1386,共10页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基底古生界潜山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是基岩油藏重要的勘探领域。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基底古生界沉积厚度大、岩石类型多、地层残留复杂、构造应力不同,决定了储层物性的平面及纵向差异性,进而影响了油气成藏的差异性,因...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基底古生界潜山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是基岩油藏重要的勘探领域。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基底古生界沉积厚度大、岩石类型多、地层残留复杂、构造应力不同,决定了储层物性的平面及纵向差异性,进而影响了油气成藏的差异性,因此开展地层残留规律的研究是区域古生界油气勘探的关键。以往对地层残留的研究多依据钻井揭示与地震解释的表象研究,缺乏成因过程的深入分析。基于井、震资料分析,开展了地层发育序列、残留规律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地层残留特征的构造意义。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研究区古生界主要发育了寒武系、下-中奥陶统、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2)古生界整体呈现出现今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受负反转构造控制,潜山带构造低部位地层残留少;(3)从地层展布规律分析了其经历的主要风化剥蚀期次,推测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特征,佐证了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为东部叠合盆地基底古生界地层特征研究及构造演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埕岛油田 潜山 古生界 地层特征 构造意义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内伶仃洋河口湾的地层层序和沉积演化 被引量:9
16
作者 时翠 甘华阳 +2 位作者 马胜中 夏真 林进清 《海洋地质前沿》 2015年第10期8-18,共11页
通过对内伶仃洋河口湾22个钻孔沉积物的高分辨14 C测年、古生物鉴定、沉积物粒度及地球化学分析,开展了晚更新世地层划分,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演化过程。内伶仃洋河口湾地层被含花斑黏土层的风化层隔开,划分为上下2组,侵蚀面上下... 通过对内伶仃洋河口湾22个钻孔沉积物的高分辨14 C测年、古生物鉴定、沉积物粒度及地球化学分析,开展了晚更新世地层划分,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演化过程。内伶仃洋河口湾地层被含花斑黏土层的风化层隔开,划分为上下2组,侵蚀面上下分别为全新统和上更新统地层。受晚更新世以来2次海侵的影响,内伶仃洋河口湾沉积演化分成了6个阶段,详细阐述了每个阶段的气候变化、海平面波动、沉积特征和沉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伶仃洋河口湾 晚更新世 地层划分 沉积演化
下载PDF
博格达山周缘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与红雁池组沉积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越 林会喜 +3 位作者 张奎华 张关龙 汪誉新 白仲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0-509,共10页
通过对博格达山周缘典型露头剖面的芦草沟组与红雁池组进行详细观察和精细测量,结合柴窝堡凹陷内的钻测井、岩芯资料,详细分析了该区的地层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了芦草沟组和红雁池的沉积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芦草... 通过对博格达山周缘典型露头剖面的芦草沟组与红雁池组进行详细观察和精细测量,结合柴窝堡凹陷内的钻测井、岩芯资料,详细分析了该区的地层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了芦草沟组和红雁池的沉积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与红雁池组自下而上均可划分为一段、二段和三段,两个组的地层在柴窝堡凹陷内保留相对完整,而在博格达山山前剥蚀较严重,不同地区残留厚度不一;芦草沟组至红雁池组为一个湖侵到湖退的沉积过程,芦草沟组一段、二段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中扇和外扇,芦草沟组三段以半深湖—深湖沉积为主,红雁池组一段、二段以扇三角洲前缘、滩坝和滨浅湖沉积为主,红雁池组三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山 芦草沟组 红雁池组 地层特征 沉积相 沉积演化
下载PDF
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罗亮 安显银 +2 位作者 吴年文 王成刚 战虹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69-1184,共16页
在详细理清区内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了研究区内各沉积盆地岩石建造组合和时代依据,最后在板块构造学说和大陆动力学观点的理论指导下,划分盆地类型,寻找盆地演化的时空规律,了解原-古特提斯大洋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通过... 在详细理清区内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了研究区内各沉积盆地岩石建造组合和时代依据,最后在板块构造学说和大陆动力学观点的理论指导下,划分盆地类型,寻找盆地演化的时空规律,了解原-古特提斯大洋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通过归纳总结,将前新生代原-古特提斯大洋在该区的演化划分为与盆地演化对应的4个阶段.对研究区内的3个主要结合带的盆地演化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龙木错-双湖洋盆与昌宁-孟连洋盆都存在奥陶纪的具MORB性质的蛇绿混杂岩,并且二者均在二叠纪末、早三叠世初发生弧-陆碰撞作用,说明二者可能共同代表了一个统一的古特提斯洋在研究区的残余.以班公湖-怒江洋盆为代表的残余古特提斯洋在早石炭世开始扩张并持续演化到早白垩世,它们代表了古特提斯洋盆的最终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 古特提斯洋 地层格架 沉积 构造 盆地演化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四段和须五段沉积相 被引量:8
19
作者 胡广成 鲍志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8-511,共4页
为了从整个四川盆地的视角来研究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在全盆地内的演化特征,根据须家河组最近新建立的等时地层格架,在重新厘定大量岩心、录井和测井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单井相和连井相,着重分析了须家河组须四段和须五段地层和砂体的展布及... 为了从整个四川盆地的视角来研究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在全盆地内的演化特征,根据须家河组最近新建立的等时地层格架,在重新厘定大量岩心、录井和测井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单井相和连井相,着重分析了须家河组须四段和须五段地层和砂体的展布及演化特征,并对其沉积相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通过研究认为,须四段主要为灰黄色、灰白色厚层中细砂岩,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和三角洲前缘沉积;须五段主要为灰黑色、深灰色泥页岩夹褐灰色中薄层粉砂岩,普遍夹可采煤层或煤线,发育滨浅湖沉积。须四段的厚层砂体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须五段不但是重要的烃源岩系,也是优质的盖层;须四段和须五段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且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地层格架 沉积相 演化特征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徐梅桂 贺勇 +3 位作者 范筱聪 李映涛 刘亿 何洧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4-410,共7页
运用地震、测井等手段,结合岩石学、生物地层学地层对比方法,将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层序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SSQ6),4个三级层序:SQ1、SQ2、SQ3、SQ4。对层序地层、沉积相特征研究发现,构造运动、海平面升降和古气候变化为塔里木盆地... 运用地震、测井等手段,结合岩石学、生物地层学地层对比方法,将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层序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SSQ6),4个三级层序:SQ1、SQ2、SQ3、SQ4。对层序地层、沉积相特征研究发现,构造运动、海平面升降和古气候变化为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层序发育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层序界面 层序地层 沉积相 层序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