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件热辗扩温度场和应变场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欧新哲 杨合 +1 位作者 孙志超 王敏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80-83,87,共5页
基于DEFORM3D平台,建立了环件辗扩三维刚-塑性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热辗扩过程中温度场和应变场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成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辗扩过程的进行,环坯等效应变呈阶梯状上升,温度呈波浪式变化;环坯外圈等效应变最... 基于DEFORM3D平台,建立了环件辗扩三维刚-塑性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热辗扩过程中温度场和应变场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成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辗扩过程的进行,环坯等效应变呈阶梯状上升,温度呈波浪式变化;环坯外圈等效应变最大,中层最小;变形初始外圈温度变化最大,随着辗扩过程的进行,中层温度逐渐上升,内圈始终最小;随着初始辗扩温度的升高,辗扩力明显下降,但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辗扩 温度场 应变场 热力耦合
下载PDF
FEA modeling of effect of axial feeding velocity on strain field of rotary swaging process of pure magnesium 被引量:6
2
作者 荣莉 聂祚仁 左铁镛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EI CSCD 2006年第5期1015-1020,共6页
A coupled thermal-mechanical model of the rotary swaging of pure magnesium was developed using the general finite-element software program MSC/Marc to visualize the effect of axial feeding velocity on the rotary swagi... A coupled thermal-mechanical model of the rotary swaging of pure magnesium was developed using the general finite-element software program MSC/Marc to visualize the effect of axial feeding velocity on the rotary swaging process. The radial displacement occurring in one pulse impact increases in proportion to axial feeding velocity (vax). When the other processing parameters are fixed,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the swaged bar increases with vax and is in parabolic relation with vax. There exists a minimum velocity vax, min below which the decrease of vax will no longer improve the surface roughness. Under the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is simulation, when the finial diameter d=6.6 mm, vax, min=1.82 m/min, and when d=7.0 mm, vax, =1.83 m/min. If min Ra=3.2 is required for the end product, then vax, =6.02 m/min is gotten for d=6.6 mm and vax, max max =7.05 m/min for d=7.0mm. The increase of vax has no notable influence on strain distribution along radial direction. The error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ed height of the spiral spine-like ridges are below 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转模锻 应变 工艺参数 FEA
下载PDF
基于GPS资料分析银川盆地地壳运动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刘雷 朱良玉 蒋峰云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7-13,19,共8页
利用银川盆地及周边地区1999—2007年的GPS数据,研究了该区域现今地壳水平速度场特征,根据区域地壳主应变率、面膨胀率及最大剪应变率的空间变化以及小震分布特征,结合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对黄河断裂的南北段差异特征及盆地构造动力... 利用银川盆地及周边地区1999—2007年的GPS数据,研究了该区域现今地壳水平速度场特征,根据区域地壳主应变率、面膨胀率及最大剪应变率的空间变化以及小震分布特征,结合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对黄河断裂的南北段差异特征及盆地构造动力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GPS测站主要运移方向为E-SE向。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黄河断裂北段以拉张兼走滑运动为主,而黄河断裂南段以走滑运动为主,盆地整体处于剪切拉分断陷环境;银川盆地比周围块体的主应变率大,最大主应变方向为NW向,以张应变为主,结合面膨胀率和最大剪应变率也都显示盆地内存在较强的拉张和剪切变形,盆地内地震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主应变率、面膨胀率、最大剪应变率和小震活动性均说明黄河断裂南段比北段活动性强;银川盆地地壳变形程度高,而周边稳定块体变形弱,黄河断裂和贺兰山东麓断裂分别位于应变强弱变化的东、西边界上,断裂具有较强的应变积累,表现出较高程度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盆地 GPS速度场 应变场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H型钢热轧过程中温度场应变场及金属流动模拟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文东 唐广波 +3 位作者 李权 赵军 刘正东 雷霆 《云南冶金》 2010年第2期70-74,90,共6页
借助ANSYS/LS-DYNA仿真软件,采用热力耦合有限元的方法,在对H型钢进行多道次轧制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对该轧件中间道次的温度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轧件选择两种不同的材料模型(选择相同的材料结构参数和热力学参数),分析了轧件的温度场分... 借助ANSYS/LS-DYNA仿真软件,采用热力耦合有限元的方法,在对H型钢进行多道次轧制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对该轧件中间道次的温度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轧件选择两种不同的材料模型(选择相同的材料结构参数和热力学参数),分析了轧件的温度场分布,并与文献数据对比,结果与文献数据吻合良好,对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分析了轧后轧件的应变场分布,并讨论了金属的流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钢 热力耦合 温度场 应变场 金属流动 有限元方法
下载PDF
大口径宽幅薄壁环形件径轴向热辗扩应变场数值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建华 彭文飞 +2 位作者 沈法 束学道 孙宝寿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48,共8页
基于ABAQUS/EXPLICIT有限元软件,建立大口径宽幅薄壁环形件径轴向热辗扩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在不同驱动辊半径、芯辊半径和锥辊锥角下进行有限元模拟,得到不同轧辊尺寸下成形环件应变场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模拟轧辊尺寸范围内,随... 基于ABAQUS/EXPLICIT有限元软件,建立大口径宽幅薄壁环形件径轴向热辗扩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在不同驱动辊半径、芯辊半径和锥辊锥角下进行有限元模拟,得到不同轧辊尺寸下成形环件应变场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模拟轧辊尺寸范围内,随着驱动辊半径增大,应变场分布均匀性减小;随芯辊半径和锥辊锥角的增大,应变场分布均匀性增大。驱动辊尺寸对环件应变场的影响最大,锥辊锥角影响次之,芯辊尺寸影响最小。研究结果为实际生产中轧辊尺寸的选取和优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径 宽幅薄壁 应变场 轧辊尺寸 有限元
下载PDF
三维载荷下苎麻织物力学性能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戈 陈复明 +1 位作者 程海涛 李贤军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3-58,共6页
针对织物在实际工作环境下受到的复杂应力问题,对苎麻织物在单向、双轴向拉伸、顶破和三维载荷下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并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对不同受力方式下的应变场进行表征。研究结果显示:双轴向载荷下织物的泊松比为-0.311 4,经、纬... 针对织物在实际工作环境下受到的复杂应力问题,对苎麻织物在单向、双轴向拉伸、顶破和三维载荷下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并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对不同受力方式下的应变场进行表征。研究结果显示:双轴向载荷下织物的泊松比为-0.311 4,经、纬向弹性模量分别为6 624、2 656 N/m,经向断裂强力较单向拉伸时小,纬向较单向拉伸时大,变异系数都变大;双轴向载荷下X方向的应变场波动介于经、纬单向拉伸之间。协方差和相关分析表明,三维载荷下顶破强力的差异主要由顶破方式决定,经、纬断裂强力的相关系数为0.613。偏相关分析表明,有13.72%是由顶破强力协同作用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 泊松比 应变场 顶破强力 苎麻织物
下载PDF
单晶硅位错纳观应变场的极值点定位分析
7
作者 董照实 赵春旺 刘道森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92-196,共5页
本文采用了具有次纳米精度的纳观应变场测量方法——极值点定位,在纳米尺度测定了单晶硅位错应变场,给出了位错芯周围数纳米区域的εxx、εyy、εxy全场应变分布图。位错芯周围是应变集中区域,位错芯前方是拉应变,位错芯后方是压应变。... 本文采用了具有次纳米精度的纳观应变场测量方法——极值点定位,在纳米尺度测定了单晶硅位错应变场,给出了位错芯周围数纳米区域的εxx、εyy、εxy全场应变分布图。位错芯周围是应变集中区域,位错芯前方是拉应变,位错芯后方是压应变。将应变测量结果与Peierls-Nabarro位错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证实Peierls-Nabarro位错模型能够在纳米尺度准确描述单晶硅位错的应变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错 应变 极值点定位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再生冷却推力室热障涂层系统的热结构分析
8
作者 邢昱阳 孙冰 宋佳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0-387,共8页
为了设计和优化适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的热障涂层,应用ANSYS的热-结构分析功能,对再生冷却推力室-热障涂层系统进行了热结构有限元分析,得到在不同涂层覆盖下,推力室壁中的温度场和应变场,并通过对热障涂层中应变场的分析,研究不... 为了设计和优化适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的热障涂层,应用ANSYS的热-结构分析功能,对再生冷却推力室-热障涂层系统进行了热结构有限元分析,得到在不同涂层覆盖下,推力室壁中的温度场和应变场,并通过对热障涂层中应变场的分析,研究不同涂层发生分层剥落的关键位置以及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陶瓷层厚度较大的YSZ+Ni Cr Al Y涂层拥有更优异的性能,使推力室壁在热试阶段的最大应变量减少约36.1%;工作循环中,涂层与推力室壁的接触面上会产生较大的应变量,最终有可能导致涂层剥落失效;粘结层能缓解涂层与推力室壁间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使陶瓷层在热试阶段的最大应变量减少约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推力室 再生冷却 热障涂层 有限元法 温度场 应变场
下载PDF
利用GPS形变资料研究天山及邻近地区地壳水平位移与应变特征 被引量:35
9
作者 王晓强 李杰 +1 位作者 Alexander Zubovich 王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37,共7页
以天山及邻近地区的230个GPS观测站长期水平运动速率为基础,计算并绘制了该地区GPS站速度场及地壳水平应变场分布图,得到了以下结论:在以欧亚板块为参考基准的背景下,天山及邻近地区GPS速度场表明,天山地壳缩短方式由南向北,以东经77... 以天山及邻近地区的230个GPS观测站长期水平运动速率为基础,计算并绘制了该地区GPS站速度场及地壳水平应变场分布图,得到了以下结论:在以欧亚板块为参考基准的背景下,天山及邻近地区GPS速度场表明,天山地壳缩短方式由南向北,以东经77°±1°(北纬38°~42°)为界向两侧逐渐递减;同时表明,板块的推挤作用力随着天山的褶皱变形减小相应趋缓.天山及邻近地区的主压应变方向分布近北北西向,基本与天山山体走向正交.反映了在印度板块碰撞推挤的强烈构造运动影响下天山及邻近地区的最大主应力分布与变化情况.其最大剪应变场集中分布在两个区域:北天山的吉尔吉斯斯坦依赛克湖附近;南天山伽师与帕米尔弧形断裂交会地带.整个地区多年来的地震震中分布,反映了该区域大地震通常发生在剪应变高值区或其边缘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天山及邻近地区 水平应变场 最大剪应变
下载PDF
不同含水状态凝灰岩损伤演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许江 王晓震 +2 位作者 张倩文 陈灿灿 陈奕安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89-1197,1209,共10页
为探究矿井巷道、隧道开挖过程中岩石含水状态对围岩变形稳定的影响,开展干燥、自然及饱水状态下凝灰岩三轴压缩试验。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研究了含水状态与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表面变形场、变形局部化及损伤演化特征的对应关系... 为探究矿井巷道、隧道开挖过程中岩石含水状态对围岩变形稳定的影响,开展干燥、自然及饱水状态下凝灰岩三轴压缩试验。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研究了含水状态与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表面变形场、变形局部化及损伤演化特征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从干燥到饱水状态试件各特征应力阈值显著降低,弹性模量与泊松比显著降低;破坏阶段全应力-应变曲线跌落趋势趋于平缓,软化特征明显。从干燥到饱水状态试件表面变形非均匀程度增加,变形局部化现象提前启动,变形局部化带宽度明显增加。从干燥到饱水状态试件局部化轴向、径向启动应力水平显著降低,且与含水率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基于变形场数据统计分析提出表征岩石表面损伤大小的损伤因子,干燥及自然状态损伤因子呈突发式增长现象,而饱水状态下呈缓慢增长趋势;不同含水状态损伤因子演化曲线均存在"突变点",统计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增加,损伤突变点对应应力水平值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状态 三维数字图像技术 径向应变场 变形局部化 损伤表征
原文传递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分段运动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陈长云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共11页
利用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张渤带)及其邻区1999—2007年的GPS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区域现今地壳水平速度场特征。运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获得应变率场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区域地壳主应变率、面膨胀率和最大剪切应变率等形变场的空间变化,分析... 利用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张渤带)及其邻区1999—2007年的GPS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区域现今地壳水平速度场特征。运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获得应变率场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区域地壳主应变率、面膨胀率和最大剪切应变率等形变场的空间变化,分析了张渤带各分段的形变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欧亚框架,研究区内GPS速度场以SE方向运动为主;应变场以NE方向的主压应变为主,伴随着近NW方向的张性应变;整个张渤带及其邻区的高剪切变形区主要位于河北香河、文安以及唐山等三个地区。利用跨断层GPS剖面分析得到张渤带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挤压运动。华北平原块体和燕山块体的相对运动是张渤带左旋走滑的直接动力来源,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继续向北的推挤作用则是张渤带运动变形的根本动力来源,太平洋板块的作用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速度场 应变场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断裂分段运动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长云 贺建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84-788,共5页
利用1999~2007年和2009~2013年西秦岭北缘断裂及其邻区的GPS观测数据,基于跨断层速度剖面,结合断裂带邻区应变率场的分布,综合分析断裂带的分段运动变形特征。1999~2007年观测结果表明,西秦岭北缘断裂各次级断裂段均表现出左旋走滑兼挤... 利用1999~2007年和2009~2013年西秦岭北缘断裂及其邻区的GPS观测数据,基于跨断层速度剖面,结合断裂带邻区应变率场的分布,综合分析断裂带的分段运动变形特征。1999~2007年观测结果表明,西秦岭北缘断裂各次级断裂段均表现出左旋走滑兼挤压的运动特征,其中锅麻滩段的活动性明显高于其他3条次级断裂;GPS主应变率场显示,沿西秦岭北缘断裂,各次级断裂所受主压应变的方向基本一致,均为NE向,但是各分段主压应变的量值变化较为明显,锅麻滩段和鸳凤段所受主压应变明显大于漳县段和天水-宝鸡段;主压应变所表现出的分段特征与跨断裂GPS站点剖面反映的结果比较一致。2009~2013年观测结果表明,漳县段滑动速率增加,主张应变率增大,可能与岷县漳县地震的发生有关。综合分析跨断层剖面和主应变率场反映的断裂带远场和近场变形特征认为,西秦岭北缘断裂4条次级断裂已处于闭锁状态,并且存在一定的应变积累,其中天水-宝鸡段平行断裂滑动速率和垂直断裂的挤压速率均较低,可能表明其在西秦岭北缘断裂4条次级断裂中闭锁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断裂 地壳形变 速度场 应变率场 闭锁深度
下载PDF
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现今水平运动与变形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长云 任金卫 +5 位作者 孟国杰 张军龙 杨攀新 杨永林 苏小宁 苏建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3-82,共10页
本文利用GPS数据研究了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现今水平运动与变形特征。在球坐标系中解算了各应变分量,分析了应变率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与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地质学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最新的GPS速度场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块体北... 本文利用GPS数据研究了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现今水平运动与变形特征。在球坐标系中解算了各应变分量,分析了应变率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与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地质学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最新的GPS速度场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与高原整体运动性质一样具有顺时针向南东方向旋转的特征,自西向东和北东方向测站水平运动速度呈现明显的衰减特征。应变场结果显示,研究区以北东向的主压应变为主,伴随着近北西向的张性应变。应变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活动块体的边界断裂——东昆仑断裂带的东段塔藏段和龙门山断裂带上。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段的主压应变明显,结合地震地质和活动构造资料,认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段的运动性质自西向东发生了改变,水平滑动速率逐渐减小,垂向运动逐渐增强。研究区GPS速度场和应变场的这一变形特征表明,青藏高原内部的块体运动特征较为明显,变形主要集中在作为活动块体边界的活动断裂带上,边界断裂带的运动特征在调节活动块体间的相互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 水平运动 应变率场 速度场 巴颜喀拉块体
下载PDF
Horizontal movement and strain characteristics in Tianshan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with GPS deformation data
14
作者 王晓强 李杰 +1 位作者 Alexander Zubovich 王琪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7年第1期33-39,共7页
Based on the multiple-term horizontal velocity solutions of 230 GPS monitoring sites in Tianshan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the GPS site velocity fields and crustal horizontal strain fields in the area have been obtaine... Based on the multiple-term horizontal velocity solutions of 230 GPS monitoring sites in Tianshan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the GPS site velocity fields and crustal horizontal strain fields in the area have been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of Tianshan, with the longitude (77°±1°)E as the boundary, gradually decreased towards two sides,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indicating that the pushing force of plate becomes weaker along with the fold deformation decreasing of the Tianshan. The direction of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ain of Tianshan and its adjacent area, nearly NNW, is basic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Tianshan cordillera trend, suggest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maximum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n Tianshan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resulted from collision and extrusion of Indian Plate.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maximum shear strain field mainly con- centrates on two areas, one is Isyk lake of North Tianshan, Kyrgyzstan, and the other is the juncture of Jiashi (South Tianshan) and Pamir arc faults. In the above areas, it can be shown from the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that the strong earthquakes mostly occurs at the high shearing strain accumulation filed or its e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Tianshan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horizontal strain rate filed maximum shear strain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周边区域在汶川Ms8.0地震和芦山Ms7.0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特征对比研究
15
作者 周德敏 甘卫军 +3 位作者 李金平 陈为涛 丁晓光 梁诗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共5页
基于龙门山断裂带周边多年的GPS观测数据,分析了"5.12"汶川Ms8.0地震和"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周边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1)两次强震都发生在挤压缩短的典型应变率"低值区"断层段;2)... 基于龙门山断裂带周边多年的GPS观测数据,分析了"5.12"汶川Ms8.0地震和"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周边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1)两次强震都发生在挤压缩短的典型应变率"低值区"断层段;2)由于汶川Ms8.0地震对周边区域震后地壳变形的调整作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水平应变率明显增大,但对比周边区域,芦山Ms7.0地震发生位置为一个相对的"低值区",其挤压缩短的典型应变率为30 nanostrain/a,而其南侧和北侧的挤压缩短的典型应变率量值至少在60 nanostrain/a以上。其原因可能是即将发生大地震的孕震区域,其应力已处于岩石破裂的临界状态,岩石的弹性变形积累也已趋于极限状态,因此其地壳形变的增量或应变率将趋缓或保持低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0”四川芦山7.0级强烈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地壳形变 应变率场 GP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