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代高僧“杖锡”“挂锡”及相关问题探究——以石刻文字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国庆 陶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87-93,共7页
辽代高僧之"杖锡"与"挂锡"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类,其目的较为明确。高僧们"杖锡"游方之路线长短不等,"挂锡"住止之地点多寡不一;他们每次"挂锡"住止之时间... 辽代高僧之"杖锡"与"挂锡"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类,其目的较为明确。高僧们"杖锡"游方之路线长短不等,"挂锡"住止之地点多寡不一;他们每次"挂锡"住止之时间主要与欲达之目的相关。尽管如此,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高僧们圆寂荼毗后,都将回归于出家之寺院塔葬。此外,辽代"杖锡""挂锡"之高僧多非专属一宗一派,遂致辽代佛教呈现显、密合一之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高僧 杖锡 挂锡 石刻
下载PDF
明代北京国子监《古文孝经》刻石考
2
作者 张云燕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9-158,163,共10页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有《古文孝经》刻石两方,为明代天启三年北京国子监官员共同刻立。本文首先对该刻石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民国旧拓与石刻艺术博物馆所制新拓的泐损情况做调查统计,并在此基础上,用旧拓本所录经文内容与现存多个《古...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有《古文孝经》刻石两方,为明代天启三年北京国子监官员共同刻立。本文首先对该刻石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民国旧拓与石刻艺术博物馆所制新拓的泐损情况做调查统计,并在此基础上,用旧拓本所录经文内容与现存多个《古文孝经》版本相较,推测刻石底本是一个与当时常见的古文本不甚相同,甚至是参照今文改易过部分文字的经本。此外,文中还梳理了两方刻石从北京国子监到石刻艺术博物馆的流转经过,并通过对注释内容及作者蔡毅中的考察,说明这两方刻石既体现了蔡毅中等晚明孝经学者的政教观点与政治诉求,也是晚明时期孝经学思潮兴盛的实物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孝经 蔡毅中 刻石 晚明
原文传递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桃园洞”石室调查
3
作者 刘宗连 田春梅 +9 位作者 赵德云 董华锋 代丽鹃 赵川 张科 张亮 杨波 赵振江 寇小石 卢引科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68,共15页
2012年秋季,四川大学考古实习队在武胜县开展田野实习期间,调查了该县桃源村北一处圆形石室,发现石室内壁及顶部均雕饰精美图像,随后对其进行测绘。石室开凿于崖壁,平面呈圆形,洞口暴露在外。石室下部凿出一圈平台,洞口有门槛石,底面向... 2012年秋季,四川大学考古实习队在武胜县开展田野实习期间,调查了该县桃源村北一处圆形石室,发现石室内壁及顶部均雕饰精美图像,随后对其进行测绘。石室开凿于崖壁,平面呈圆形,洞口暴露在外。石室下部凿出一圈平台,洞口有门槛石,底面向门外倾斜,有排水槽。石室内壁雕刻为一条连续的纹饰带。纹饰带两端为高山,山上有古树、飞瀑、深潭、草庐。山腰之间以石带相连,石带上雕饰5组图像,描绘赏画、奏乐、弈棋、读书等场景,分别以树木奇石作为间隔。石室顶部雕刻缠枝牡丹、如意云纹等图像。结合石室构建方式、形制、图像以及区位,我们推测这是一座宋元时期的崖墓,也不排除其是道教信众修行或士人读书的静室。桃源洞石室以其独特的形制和图像内涵,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丰富了宋元时期四川地区的文化遗存内容和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胜 宋元时期 圆形石室 石刻图像
原文传递
五峰境内古石刻与土家族历史文化发展之管见
4
作者 杨斌 《三峡论坛》 2010年第3期66-70,共5页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古石刻主要分布在五峰县城及其周边乡(镇)、柴埠溪风景区以及本县与外县的交界地带。从中可见一定时期五峰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状况、社会关系、文化发展和审美倾向,成为历史的最好见证。
关键词 石刻 五峰 土家族 历史文化
下载PDF
辽代理农使职考略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国庆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6,共7页
辽制仿唐,设有各类使职官,其中管理农耕事务的使职,既有专业理农的"劝农使"、"屯田使"和"营田使"等,也有兼理农事的"节度使"、"安抚使"、"统军使"、"观察使"等... 辽制仿唐,设有各类使职官,其中管理农耕事务的使职,既有专业理农的"劝农使"、"屯田使"和"营田使"等,也有兼理农事的"节度使"、"安抚使"、"统军使"、"观察使"等。专业的理农使职均非单独授之于人,而是由他职如"节度使"、"知某州军州事"等兼任之,且于《辽史·百官志》等正史文献中不载,仅见于辽代石刻资料中。有辽一代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其中原因之一,即与辽代各类理农使职官们在劝农课桑、组织屯田及营田活动方面的精心和敬业有较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理农使职 农业经济 石刻资料
下载PDF
论三峡石刻在三峡旅游经济开发中的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斌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2-15,共4页
旅游经济的成长与发展,不仅得益于我国广袤的国土和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得益于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多种多样的民族风土人情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三峡石刻在三峡旅游经济开发中可以从四个方面发挥作用:增... 旅游经济的成长与发展,不仅得益于我国广袤的国土和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得益于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多种多样的民族风土人情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三峡石刻在三峡旅游经济开发中可以从四个方面发挥作用:增强三峡景观的内在魅力,提高三峡旅游的文化品位,丰富三峡旅游的审美情趣,保持三峡旅游的持久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三峡石刻 文化
下载PDF
朱复戡补阙《秦泰山刻石》之文字辨证 被引量:2
7
作者 侯学书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69-71,共3页
秦泰山刻石颂词与二世诏,共二百二十二字,安国藏本百六十五字,缺五十七字。朱复戡根据安国本及其他秦文资料,为之补齐。本文通过字形的比较、考证,得出结论:朱氏所补阙文字,符合秦小篆文字构成规律,当为准秦文。
关键词 泰山刻石 准秦文 朱复戡 安国藏本 字形 古文字考释 秦小篆
下载PDF
从《曹全碑》看东汉碑隶石刻刚柔两大风格体系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大军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7期58-59,共2页
文章通过对《曹全碑》的分析 ,说明东汉碑隶石刻刚柔两种风格并存的现象和原因 ,及其对后世书风的影响。
关键词 《曹全碑》 东汉 碑隶石刻 书法风格
下载PDF
翔龙山摩崖石刻园设计思路
9
作者 戴清宽 《华中建筑》 2006年第3期42-44,共3页
该文从环境、功能、形象、文物保护等几个方面,阐释了翔龙山摩崖石刻园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 内江市 摩崖石刻园 设计
下载PDF
新见唐代石刻古文整理及古文再现的时代背景
10
作者 成万东 《出土文献》 2023年第4期117-125,157,158,共11页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整理列举了新见唐代古文石刻22方,补充了传抄古文研究的材料;第二部分通过对石刻中古文再现的相关背景的考察,认为唐代石刻中古文再现和道教兴盛以及古文运动的倡导有内在的联系。
关键词 石刻 墓志 古文 道教
下载PDF
“图章石”的主要矿物成分为迪开石类矿物非叶蜡石矿物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杨雅秀 《建材地质》 1995年第3期8-14,共7页
本文以80、90年代的研究资料及测试成果说明,我国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图章石(包括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昌化石等)主要矿物成分并非叶蜡石,而是高岭石的三个多型矿物──迪开石、珍珠陶石和高岭石。其中大多为迪开石及迪开石与高... 本文以80、90年代的研究资料及测试成果说明,我国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图章石(包括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昌化石等)主要矿物成分并非叶蜡石,而是高岭石的三个多型矿物──迪开石、珍珠陶石和高岭石。其中大多为迪开石及迪开石与高岭石的过渡矿物,少数为高岭石,个别为珍珠陶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章石 雕刻石 迪开石 高岭石 矿物成分
下载PDF
中国祆教画像石在艺术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姜伯勤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0-78,共9页
文章讨论了十六国至隋时期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六组祆教画像石,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祭祀类与盟会类。从风格上分析,它们与中国绘画史上的粟特画派和于阗画派有关。中国的礼制艺术,能够吸纳外来的祆教艺术,而这一点,亦反映了中国文明与... 文章讨论了十六国至隋时期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六组祆教画像石,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祭祀类与盟会类。从风格上分析,它们与中国绘画史上的粟特画派和于阗画派有关。中国的礼制艺术,能够吸纳外来的祆教艺术,而这一点,亦反映了中国文明与伊朗文明及中亚文明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袄教画像石 粟特画派
下载PDF
基于徐州汉文化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亮 唐珊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2-125,共4页
目的对基于徐州汉文化元素的旅游纪念品进行创新设计。方法对汉文化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展开调研,特别调查和分析了汉画像石的石刻内容,依据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原则,运用形态分析法理清设计思路。结果设计了折扇和印章两种基于汉画像石... 目的对基于徐州汉文化元素的旅游纪念品进行创新设计。方法对汉文化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展开调研,特别调查和分析了汉画像石的石刻内容,依据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原则,运用形态分析法理清设计思路。结果设计了折扇和印章两种基于汉画像石元素的旅游纪念品。结论地方特色文化是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源泉,通过形态分析法的运用,能够对基于地方特色文化的旅游纪念品进行创新设计,在具备实用性的同时,兼具艺术性和纪念性,对其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也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设计 旅游纪念品 汉文化元素 徐州汉画像石
下载PDF
汉代“四神”画像论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牛天伟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14-122,共9页
"四神"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种祥瑞动物。"四神"在全国各地发现的汉画像中多有表现,关于它的起源、方位以及宗教功能等问题,早已有专家学者进行过论述,但尚存在不少分歧和争议,本文试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 "四神"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种祥瑞动物。"四神"在全国各地发现的汉画像中多有表现,关于它的起源、方位以及宗教功能等问题,早已有专家学者进行过论述,但尚存在不少分歧和争议,本文试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作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四神 方位 功能
下载PDF
纳西族与藏族的语言接触、宗教互动与文化融合管窥——木里县甲区村纳西东巴文玛尼堆铭文译释 被引量:5
15
作者 和继全 《民族学刊》 2014年第5期34-39,110-112,共9页
东巴文玛尼堆铭文是中国西南多民族杂居区多种宗教文化交融和语言接触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佛教、本教、东巴教兼容并存、相互融合的历史。本铭文文字较多、结构完整、内容丰富,保留了一些人类早期文字的特征和地域性特征,同时补充了纳西... 东巴文玛尼堆铭文是中国西南多民族杂居区多种宗教文化交融和语言接触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佛教、本教、东巴教兼容并存、相互融合的历史。本铭文文字较多、结构完整、内容丰富,保留了一些人类早期文字的特征和地域性特征,同时补充了纳西东巴文献的材质类型,也是区域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关系 东巴文 玛尼堆 石刻文献
下载PDF
博物馆低成本展览策划路径研究——以“刻图化民——明清石刻线画中的信仰世界”展为例
16
作者 杨兵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7-153,共7页
展览资金不足,不仅是市县级博物馆、也是省级博物馆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将低成本展览办出高品质,成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刻图化民——明清石刻线画中的信仰世界”展作为低成本展,发挥策展人统一管理的优势,重点在展览... 展览资金不足,不仅是市县级博物馆、也是省级博物馆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将低成本展览办出高品质,成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刻图化民——明清石刻线画中的信仰世界”展作为低成本展,发挥策展人统一管理的优势,重点在展览核心价值、展陈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强化和提升。通过实践,总结出发掘文物特质、升华展览主题,运用跨界思维、创新叙事方式,依托学术成果、准确铺陈展览,以人性化辅展、激发观展热情等强化展览核心价值的多重手段;以及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观展体验,合理选择展材、重塑简约之风,提炼图像标识、强化展览形象等优化展陈方式的多条路径,为博物馆利用有限资金策划出高品质展览提供了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展览资金 低成本展览 策展 “刻图化民——明清石刻线画中的信仰世界”展
原文传递
汉画像砖石的考古学释读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学鹰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5-67,共13页
本文从全新的角度释读汉画像砖石,指出正确认识汉画像砖石的四原则:一是三维空间的角度,即从空间场景或"透视"的角度,来解读汉画像砖石;二是"自下而上,自右而左"的顺序,甚或是自下而上、自右而左的"连环画式&q... 本文从全新的角度释读汉画像砖石,指出正确认识汉画像砖石的四原则:一是三维空间的角度,即从空间场景或"透视"的角度,来解读汉画像砖石;二是"自下而上,自右而左"的顺序,甚或是自下而上、自右而左的"连环画式"(或称"过程式")的解读顺序;三是整体思维的观念,包括画面局部、各块画像砖石、画像砖石与墓葬建筑之间,以及墓葬、祠堂、汉阙等墓葬建筑组合等;四是综合考察法,应联系汉代人们的生活习俗、哲学观念、思想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等,结合古代文献,尤其应密切联系当前的考古学成果等加以综合考察。文章结合古代典籍、考古发掘实物资料和现代论著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艺术史 汉代建筑 汉画像砖石
下载PDF
南阳汉画像石乐舞题材的双向审美效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蕊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3期16-18,共3页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题材画像,是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两种艺术在形式与内在意义上的叠合,由此形成了两种各不相同的艺术形式的双向审美效应。在画像石刻有限的空间中展示乐舞最美的造型,使南阳汉画像石刻达到了美的极致;时间性与空间性...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题材画像,是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两种艺术在形式与内在意义上的叠合,由此形成了两种各不相同的艺术形式的双向审美效应。在画像石刻有限的空间中展示乐舞最美的造型,使南阳汉画像石刻达到了美的极致;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从一种消失性的艺术变为留传性的艺术,并为现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创造灵感与源泉。它以自身特殊的方式,传达着民族文化精神,透露着民族审美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汉画像 石乐舞 双向审美效应 石刻 美学 造型
下载PDF
南阳汉画像石的构图美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照金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5年第5期16-17,共2页
南阳汉画像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列于同类艺术品中,它构图凝练概括,散点透视、置陈布势,意象造型、充实灵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使南阳汉画像石产生了强烈的力量感、运动感和生命感,研究它的构图美学,有助于我们继承发扬祖国的传统艺术。
关键词 构图 美学 汉画 南阳
下载PDF
试释《封禅》
20
作者 贾树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51-55,共5页
本文阐释了《封禅》篇所表述的主要观点。认为:将封禅文字立为一种文体确具创始意义,但混淆了封禅刻石文与一般述及封禅之文章的区别;篇中对封禅文所提的写作要求,主要是情采与通变两个方面,其基点是宗经;由于抑法扬儒的思想倾向,著者... 本文阐释了《封禅》篇所表述的主要观点。认为:将封禅文字立为一种文体确具创始意义,但混淆了封禅刻石文与一般述及封禅之文章的区别;篇中对封禅文所提的写作要求,主要是情采与通变两个方面,其基点是宗经;由于抑法扬儒的思想倾向,著者对秦泰山刻石文,褒不足而贬有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禅、刻石、珍贵价值、抑法扬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