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虞弘墓所谓“夫妇宴饮图”辨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毕波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6-83,共18页
本文对虞弘墓图像中一幅学界一直认为是“夫妇宴饮图”的图像进行了辨析正名。作者列举了多件以“夫妇宴饮图”为主题的图像与虞弘墓这幅图像进行比对,通过男、女主人的排位原则考辨出虞墓图像的女主角不是虞弘夫人,又从其冠服特征、手... 本文对虞弘墓图像中一幅学界一直认为是“夫妇宴饮图”的图像进行了辨析正名。作者列举了多件以“夫妇宴饮图”为主题的图像与虞弘墓这幅图像进行比对,通过男、女主人的排位原则考辨出虞墓图像的女主角不是虞弘夫人,又从其冠服特征、手持之物以及身旁二女伴的身份考定出她是一位天界神灵,即Daena女神。作者又进而指出,此幅图像的主题是表现墓主人灵魂进入天国后的美好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华粟特入 石椁 墓主人 袄教 琐罗亚斯德教 “审判之桥” 神祇 义人
原文传递
从北魏毛德祖妻张智朗墓石椁羽人像看南北朝文化融合问题
2
作者 张伟艺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7-82,87,共7页
羽人题材源于上古先民对鸟的崇拜,自商代起,人们受“升天”思想的影响,羽人形象作为一种装饰题材已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常见于墓葬壁画中。张智朗墓石椁门上的羽人画像,绘制得极为生动精美,尽管它出土于北魏都城平城地区... 羽人题材源于上古先民对鸟的崇拜,自商代起,人们受“升天”思想的影响,羽人形象作为一种装饰题材已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常见于墓葬壁画中。张智朗墓石椁门上的羽人画像,绘制得极为生动精美,尽管它出土于北魏都城平城地区,绘画技法也是北朝风格,但羽人画像所蕴含的寓意则与南朝其他墓中的羽人题材相同,是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交流交往融合的必然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德祖 石椁 羽人
下载PDF
北魏薛怀吉墓志盖与石棺线刻图像研究
3
作者 武俊华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6,166,共15页
本文对北魏孝昌二年(526)薛怀吉墓出土墓志盖及石棺残存线刻图像进行了解读和复原。通过对北魏洛阳时代十四组墓志和十组石棺图像的内容与布局分析讨论,指出这些线刻图像题材最早且集中见于北魏洛阳时代晚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主体纹饰... 本文对北魏孝昌二年(526)薛怀吉墓出土墓志盖及石棺残存线刻图像进行了解读和复原。通过对北魏洛阳时代十四组墓志和十组石棺图像的内容与布局分析讨论,指出这些线刻图像题材最早且集中见于北魏洛阳时代晚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主体纹饰多为四神升仙图,偶见孝子故事;各类组合神兽等辅助纹饰在图像选择与形式设计上并无定式,大多装饰在次要位置,应当存在统一的“蓝本”供制作者取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薛怀吉 墓志盖 石棺 线刻图像
原文传递
阴间与阳间——墓葬与建筑 被引量:3
4
作者 齐东方 《世界建筑》 2015年第8期29-33,131,共5页
墓葬本身就是建筑,也是礼仪实施的场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无论是真实地再现生活中的建筑,还是采用象征的手法表现,都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重要视觉材料,还能探讨社会历史的变迁。
关键词 墓葬建筑 壁画 石椁
下载PDF
山西长治县出土金代石棺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岩 赵辉 +1 位作者 程书平 耿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9-39,共11页
2015年3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长治县博物馆在长治县镇里村抢救性发掘了一座金代墓葬。该墓被严重盗扰,随葬品无存,但是出土了一具体量较大的石棺。石棺结构复杂,由棺盖、棺身和底座等部分组成。棺盖由四部分拼合而成,棺身和底座由一整... 2015年3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长治县博物馆在长治县镇里村抢救性发掘了一座金代墓葬。该墓被严重盗扰,随葬品无存,但是出土了一具体量较大的石棺。石棺结构复杂,由棺盖、棺身和底座等部分组成。棺盖由四部分拼合而成,棺身和底座由一整块青石雕凿形成。棺盖、棺身和底座外表面经过磨光处理,且装饰有复杂的图像。装饰技法以细线刻为主,局部使用减地平面线刻技法。棺盖正面装饰折枝莲纹,棺身左右帮板装饰妇人、飞天、云纹,基座束腰部分装饰线刻二十四孝人物孝行图。石棺这种葬具在山西地区发现较少,时代多集中在宋金时期,有明确纪年的数量极少。二十四孝题材在壁画、砖雕等墓葬中出现很多,本次发现丰富了二十四孝组合研究资料,同时为确定同类型石棺的时代提供了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石棺 山西长治 二十四孝
原文传递
鰼国及鰼文化考略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德埙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第2期81-92,共12页
习水县千余座的鳛人石棺椁墓葬文化,堪称贵州第一。今贵州黔北的夜郎系民族的远古先人是不狼山(濮郎山)人。其中的一支鳛人,进入四川,跟纵目的蜀人(蚕丛氏)文化融合,友好相处,被称为"髳人"或"髳鳛"。另一支鳛人在... 习水县千余座的鳛人石棺椁墓葬文化,堪称贵州第一。今贵州黔北的夜郎系民族的远古先人是不狼山(濮郎山)人。其中的一支鳛人,进入四川,跟纵目的蜀人(蚕丛氏)文化融合,友好相处,被称为"髳人"或"髳鳛"。另一支鳛人在习水河流域,建立了鳛国。故鳛人跟髦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石室文化。《百家姓考略》"髳鳛"部族"皆巴蜀之民也"。鳛国在历史上共存在了3324年。鳛人石棺椁墓葬品类齐全,时代序列完整,数量很多,共分崖石棺和石棺椁两类。《酉阳直隶州志》的记载。猪婆龙抢宝的两边为对称的两尾鳛鱼是鳛部民族典型的图腾崇拜,因而是鳛国的国徽。习水的仓头坝应该是鳛国的首府。日本弥生时代的石棺椁和石瓮是夜郎鳛国石棺椁的日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水县 鳛国 髳(髦)鳛 石棺椁 仓坝 鳛鱼龙 猪婆龙抢宝
下载PDF
北魏平城墓葬出土石椁浅探 被引量:2
7
作者 古顺芳 吕晓晶 《云冈研究》 2022年第2期57-74,共18页
北魏平城时期的砖室或土洞墓出有石椁。通过对北魏平城8座有代表性的石椁墓的墓葬分布、墓葬结构、出土器物,石椁结构石椁所绘壁画等情况进行讨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间段:智家堡、尉迟定州和张智朗墓石椁时代接近,约在457-460年前后;... 北魏平城时期的砖室或土洞墓出有石椁。通过对北魏平城8座有代表性的石椁墓的墓葬分布、墓葬结构、出土器物,石椁结构石椁所绘壁画等情况进行讨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间段:智家堡、尉迟定州和张智朗墓石椁时代接近,约在457-460年前后;御昌佳园M85与邢合姜墓石椁较为相似,应在469年前后;御龙庭M8石椁与宋绍祖M5石椁相似,应在477年前后;华宇M10石椁结构较特别,出现三角形梁前端出跳的样式,起到了抬高南侧顶板的作用,石棺内无石棺床却置有木棺,合并分析出土器物特征,华宇M10或许为太和年间或太和之后的墓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城 墓葬 石椁
原文传递
成都金堂李家梁子M23号墓石棺构件矿物组成及风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肖嶙 邹建文 +4 位作者 王通洋 裴月霓 刘雨茂 王世明 廖昕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7-103,共7页
成都金堂李家梁子M23号墓出土的汉朝石棺存在表面粉化、剥落等病害现象,急需保护修复。现场调查表明,该石质文物风化病害主要表现为裂隙状风化、页片状风化、粒状风化、粉末状风化等。本文借助X射线衍射(XRD)、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等... 成都金堂李家梁子M23号墓出土的汉朝石棺存在表面粉化、剥落等病害现象,急需保护修复。现场调查表明,该石质文物风化病害主要表现为裂隙状风化、页片状风化、粒状风化、粉末状风化等。本文借助X射线衍射(XRD)、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对金堂石质文物进行了微观成分及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文物材质为红色砂岩,其碎屑物主要为石英、钠长石、岩屑和少量云母,胶结物以钙质为主,含少量的炭质及泥质。该砂岩产生风化病害的主要原因是钙质胶结物的溶解流失及泥质胶结物遇水的崩解,同时还受岩屑、长石类碎屑风化蚀变的影响。该研究可为石棺的后期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棺 矿物成分 风化机理 保护修复
下载PDF
唐杨会墓石棺彩绘颜料的分析研究
9
作者 康卫东 张尚欣 付倩丽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122,共9页
为了科学认知出土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唐杨会墓彩绘颜料,本工作利用拉曼光谱和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对杨会墓石棺上的有代表性的六个彩绘颜料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绿色为石绿,白色为铅白、黑色为炭黑、褐色为铅丹与密陀僧的混... 为了科学认知出土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唐杨会墓彩绘颜料,本工作利用拉曼光谱和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对杨会墓石棺上的有代表性的六个彩绘颜料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绿色为石绿,白色为铅白、黑色为炭黑、褐色为铅丹与密陀僧的混合颜料,红色为朱砂,粉色为铅丹与铅白的混合颜料,含铅颜料保存良好,未发现变色情况。本研究将为相关考古学研究和文物保护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杨会墓 石棺 彩绘颜料 分析
下载PDF
西安北郊北周史君墓石椁的清理和搬迁
10
作者 冯健 李书锁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 2005年第1期69-73,共5页
有关石刻大型考古资料的现场保护和搬迁的文献资料很少,本文基于对2004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市北郊发现的一座彩绘、贴金、浮雕石椁的现场保护和后期搬迁工作的介绍。向大家展示了一种简便、安全、实效的现场保护和搬迁方法,着... 有关石刻大型考古资料的现场保护和搬迁的文献资料很少,本文基于对2004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市北郊发现的一座彩绘、贴金、浮雕石椁的现场保护和后期搬迁工作的介绍。向大家展示了一种简便、安全、实效的现场保护和搬迁方法,着重突出了传统技术在现代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椁 现场保护 清理 加固 搬迁
原文传递
鲜卑粟特墓葬中的波斯神兽解读 被引量:9
11
作者 康马泰 毛民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52-59,共8页
到目前为止,粟特人在中国北朝还留有很多文化上的谜,所以我们不能确定说本文提到的"飞行神兽"等于伊朗文化圈原初意义上的"森木鹿"。但是,可以明确的是,这一类神兽的图像,就是马尔夏克教授指出的:"森木鹿类型... 到目前为止,粟特人在中国北朝还留有很多文化上的谜,所以我们不能确定说本文提到的"飞行神兽"等于伊朗文化圈原初意义上的"森木鹿"。但是,可以明确的是,这一类神兽的图像,就是马尔夏克教授指出的:"森木鹿类型的,表现‘神的荣光’"的神兽。而且在中国被当成吉祥图案,一如龙凤和独角兽麒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考古 鲜卑墓葬 粟特石棺床 含綬鸟 凤凰 “神的荣光”
下载PDF
北魏墓室所见孝子画像与“东园”探考 被引量:8
12
作者 邹清泉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39,共24页
本文主要就北魏墓室所见孝子画像与“东园”及“东园秘器”的关系作了探究。“东园”是北魏沿袭汉晋传统设立的专司皇室及贵族丧葬事宜的最高机构,由其制作的秘器称“东园秘器”,北魏时期对之多有赏赐,见诸文献者共计36件。“东园”对... 本文主要就北魏墓室所见孝子画像与“东园”及“东园秘器”的关系作了探究。“东园”是北魏沿袭汉晋传统设立的专司皇室及贵族丧葬事宜的最高机构,由其制作的秘器称“东园秘器”,北魏时期对之多有赏赐,见诸文献者共计36件。“东园”对平城与洛阳两地的丧葬观念及葬具制作具有重要影响。司马金龙漆围屏是平城“东园”的遗物,元谧石棺、洛阳古代艺术馆藏升仙石棺为洛地“东园”的遗品,宁懋石室、固原漆棺的制作与图像刻画则受到了“东园”的影响,卢氏石围屏及其他几件刻画有孝子图的葬具也可能出自“东园”或与之存在联系。“东园”在北魏迁洛后续纳晋及南朝早期绘画传统,同时融汇部分佛教与袄教内容,在平城“东园”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包蕴多种文化因素的葬具图像,其中既有传统的升仙题材,也有儒家的孝子及佛教的摩尼宝珠等。在众多画像题材中,孝子仅为其中的一部分,它或者相对独立,或者与其他画像组合,形成两种不同的图像形式,且并不因墓主身份的贵贱而有高下之别或专属某一社会阶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东园 东园秘器 温明 孝子 元谧石棺 宁懋石室
原文传递
唐代石葬具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袁胜文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4-211,共8页
石葬具是唐代棺椁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唐代石葬具以石椁和石棺床为主,二者都在北朝开始出现,经隋代的发展,唐初开始成为皇亲贵胄的重要葬具。房形石椁使用者等级高于仅使用石棺床者,不同形制、尺寸、纹饰和精美程度的房形石椁也体现墓... 石葬具是唐代棺椁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唐代石葬具以石椁和石棺床为主,二者都在北朝开始出现,经隋代的发展,唐初开始成为皇亲贵胄的重要葬具。房形石椁使用者等级高于仅使用石棺床者,不同形制、尺寸、纹饰和精美程度的房形石椁也体现墓主的身份差异。房形石椁在安史之乱后消亡,仅石棺床依然流行,是政治动荡、经济凋敝的直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石葬具 房形椁 棺床
原文传递
安徽萧县西虎山汉墓清理简报 被引量:7
14
作者 宋彦昭 董宜锋 +1 位作者 孙运良 周水利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3-33,共11页
本次在西虎山窑场共清理3座西汉石棺墓,出土各类器物61件,以陶器为主,部分有彩绘,在M3中还发现了汉画像石,这在皖北地区属首次发现。这次发掘揭示了淮北地区汉代石棺墓的面貌,对研究该地区的文化、经济及丧葬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 萧县 西虎山 汉墓 石棺墓 画像石
下载PDF
天竺遗法在平城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聿骐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62,110,共7页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与南亚在佛教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交流全面展开,南亚的佛教雕刻与绘画技艺随之传入中土。2015年大同新出土的彩绘石椁板即用"天竺遗法"绘制而成。这种绘画技法应用广泛,印度阿旃陀石窟、斯里兰卡狮子岩壁...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与南亚在佛教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交流全面展开,南亚的佛教雕刻与绘画技艺随之传入中土。2015年大同新出土的彩绘石椁板即用"天竺遗法"绘制而成。这种绘画技法应用广泛,印度阿旃陀石窟、斯里兰卡狮子岩壁画和中国新疆克孜尔石窟与敦煌莫高窟等早期壁画都留有遗迹。据文献记载,"天竺遗法"在六世纪前半叶已传入南朝。新出土的彩绘佛像石椁板为北魏中后期遗存,由此成为中原北方地区现存最早采用"天竺遗法"绘画的标本,比建康一乘寺"凹凸花"的绘制时间提早了约半个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城 彩绘佛像石椁板 天竺遗法
原文传递
唐代石椁屏风线刻仕女身份研究——以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藏椁壁线刻为中心
16
作者 王雪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9,I0001,共7页
本文通过梳理唐代石椁屏风线刻仕女的服装制式和风格,将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藏椁壁线刻创作年代定为开元中期。至于唐代石椁屏风线刻中仕女的身份问题,通过对初唐至盛唐时期“宫人”身份复杂性的分析可以发现,石椁屏风线刻女性形象的表现... 本文通过梳理唐代石椁屏风线刻仕女的服装制式和风格,将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藏椁壁线刻创作年代定为开元中期。至于唐代石椁屏风线刻中仕女的身份问题,通过对初唐至盛唐时期“宫人”身份复杂性的分析可以发现,石椁屏风线刻女性形象的表现,从死后侍奉转化为宫廷生活,这种变化依托于世俗政权的更迭与宫廷艺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石椁 屏风 仕女画 宫廷生活
下载PDF
稽前王之采章 成一代之文物--陕西潼关税村隋墓画像石棺的视觉传统及其与宫廷匠作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贺西林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6-73,136,137,共20页
本文以陕西潼关税村隋废太子、房陵王杨勇墓画像石棺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中古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和南北互动、中西交通的格局中,讨论了石棺画像的视觉传统及其与宫廷匠作的关系。首先,作者追溯了图像的视觉传统,认为此传统萌自东汉,臻于北... 本文以陕西潼关税村隋废太子、房陵王杨勇墓画像石棺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中古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和南北互动、中西交通的格局中,讨论了石棺画像的视觉传统及其与宫廷匠作的关系。首先,作者追溯了图像的视觉传统,认为此传统萌自东汉,臻于北魏,续于南北朝后期,沿革有绪,发展未曾断裂,否认"复古"之说。其次,作者列举了宇文恺、何稠、阎毗、黄亘、黄衮几位隋廷技艺臣僚的匠作经历和成就,认为其中或有人参与杨勇墓的相关营造事务,进而推测阎毗诏领参与的可能性最大,且主导了石棺画稿的创作和绘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棺 视觉传统 《洛神赋图》 宫廷匠作 杨勇 阎毗
原文传递
东汉至北朝的墓葬石堂研究——兼论“宁懋石室”的形制与性质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嘉妍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7-130,135,共15页
墓葬石堂经历东汉至北朝由地上转向地下的一个完整过程,它由墓上祭祀之礼的支撑载体,发展为兼具墓内祭祀意义的石质葬具,并逐渐成为礼制与观念的物质表达。本文综合梳理自东汉至北朝墓葬石堂的考古学材料,从长时段的研究视角指出墓葬石... 墓葬石堂经历东汉至北朝由地上转向地下的一个完整过程,它由墓上祭祀之礼的支撑载体,发展为兼具墓内祭祀意义的石质葬具,并逐渐成为礼制与观念的物质表达。本文综合梳理自东汉至北朝墓葬石堂的考古学材料,从长时段的研究视角指出墓葬石堂的演变趋势,并由此对"宁懋石室"的形制与性质给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石堂 石质棺床 东园秘器 宁懋石室 图像与功能
原文传递
云南祥云县检村石棺墓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晓岑 贠雅丽 李穆斌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24,共7页
为研究滇西地区青铜文化及相关铜器的制作技术,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和金相分析的方法,对云南祥云检村石棺墓出土的17件样品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祥云检村石棺墓出土的铜器以红铜为主,少数为Cu-Sn合金。这些器物的制作工艺主要是铸造、... 为研究滇西地区青铜文化及相关铜器的制作技术,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和金相分析的方法,对云南祥云检村石棺墓出土的17件样品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祥云检村石棺墓出土的铜器以红铜为主,少数为Cu-Sn合金。这些器物的制作工艺主要是铸造、铸后冷加工等,制作工艺相对单一。3件编钟均为Cu-Sn合金,并且锡成分具有等比递增的现象。兵器矛经过鉴定后说明由于墓主身份的不同,随葬的矛也有实用器和随葬器两类。农具锸和工具锥和凿的鉴定表明有冷加工或使用过的痕迹,可能曾是实用器;而农具锄经鉴定并没有在农作中使用过,仅作为随葬品,进一步证明随葬铜锄是青铜时代滇西地区的一种丧葬习俗。分析表明,当时已根据不同器物的用途进行了不同的制作和加工。本研究结果对研究滇西青铜文化及金属技术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祥云县检村 石棺墓 铜器 制作技术
下载PDF
四川宁南县钟家梁子遗址先秦时期墓葬发掘简报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万泉 江聪(摄影) +8 位作者 蒋仪杰(摄影) 何鑫(执笔/绘图) 游燕丹(绘图) 赵金玉(绘图) 程大宏(绘图) 张燕 孙策 朱国齐 唐波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8,F0002,共26页
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为配合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等单位对宁南县钟家梁子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共发现287座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夏商时期的石棺墓、土坑墓、瓮棺,大体可分为早晚两... 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为配合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等单位对宁南县钟家梁子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共发现287座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夏商时期的石棺墓、土坑墓、瓮棺,大体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墓葬流行戳印纹、刻划纹和水波纹的侈口罐,广泛分布在宁巧地区的金沙江干流两岸;晚期墓葬流行素面磨光黑陶的小平底盘口罐,为该地区首次发现。随葬器物特征明显,地层叠压关系清晰,为研究金沙江中下游史前考古学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家梁子遗址 新石器时代 石棺葬 宁巧地区 金沙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