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5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间过渡金属对钛合金与不锈钢扩散焊接头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孙荣禄 李慕勤 +1 位作者 张九海 黄喜东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12-218,共7页
采用加中间过渡金属的工艺方法,对钛合金TC4与不锈钢1Cr18Ni9Ti扩散焊接头的结合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仪等对接头进行了微观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纯镍作中间过渡金属虽然有效地防止了钛与铁、碳间... 采用加中间过渡金属的工艺方法,对钛合金TC4与不锈钢1Cr18Ni9Ti扩散焊接头的结合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仪等对接头进行了微观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纯镍作中间过渡金属虽然有效地防止了钛与铁、碳间的相互扩散和迁移,但在镍与钛之间却形成了金属间化合物薄层,致使接头的最高强度在380MPa左右;采用钒+铜复合过渡金属彻底地消除了钛合金—不锈钢接头中的金属间化合物和碳化物,接头强度与软质中间层铜的厚度有关,最高强度达540MP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不锈钢 扩散焊 焊接 接头 强度
下载PDF
钢纤维掺量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断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倩倩 魏亚 +1 位作者 张景硕 冯鹏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29,共6页
采用三点抗弯试验,研究了不同钢纤维掺量对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抗断裂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对钢纤维与RPC基体的黏结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拉拔试验得到了钢纤维与RPC基体的界面黏结强度.结果表明:对于素RPC,其脆性大,断裂能值低... 采用三点抗弯试验,研究了不同钢纤维掺量对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抗断裂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对钢纤维与RPC基体的黏结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拉拔试验得到了钢纤维与RPC基体的界面黏结强度.结果表明:对于素RPC,其脆性大,断裂能值低,蒸养使其脆性增加;掺加钢纤维后,蒸养可改善钢纤维与RPC基体的界面过渡区,增加界面黏结强度,使钢纤维被拔出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从而提高了RPC的抗断裂性能,与钢纤维掺量为1%(体积分数)相比,当其掺量为2%时,蒸养对提高RPC抗断裂性能的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粉末混凝土 钢纤维 蒸养 抗断裂性能 黏结强度 界面过渡区
下载PDF
钛合金和不锈钢的扩散焊接 被引量:18
3
作者 秦斌 盛光敏 +3 位作者 周波 黄家伟 李聪 邱绍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545-1550,共6页
对TA17钛合金与1Cr18Ni9Ti不锈钢的焊接接头强度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恒温恒压扩散焊、相变超塑性扩散焊和脉冲加压扩散焊实现了钛合金和不锈钢的焊接,测试了焊接接头的强度,并对接头进行了金相观察。结果发现:3种接头的强度都达到了264... 对TA17钛合金与1Cr18Ni9Ti不锈钢的焊接接头强度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恒温恒压扩散焊、相变超塑性扩散焊和脉冲加压扩散焊实现了钛合金和不锈钢的焊接,测试了焊接接头的强度,并对接头进行了金相观察。结果发现:3种接头的强度都达到了264MPa,且接头为多层次的多相组织。物相分析发现钛合金不锈钢接头中存在Fe2Ti和σ (FeCr)两种脆性金属间化合物。脉冲加压扩散焊能促进扩散过程,减少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改善其分布,是一种较有前景的扩散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不锈钢 扩散焊 金属间化合物
下载PDF
钛合金与不锈钢的钎焊和扩散焊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汇文 岳鑫 +1 位作者 张九海 冯吉才 《焊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6,共6页
综述了钛及其合金与不锈钢连接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钛及其合金与不锈钢连接的特点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比较了各种连接方法的优缺点,重点论述了钎焊和扩散焊方法。
关键词 钛合金 不锈钢 钎焊 扩散焊
下载PDF
钛合金和不锈钢的扩散焊接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伍光凤 盛光敏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6-89,共4页
钛合金和不锈钢的异种金属结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实现其应用的关键是两者可靠的连接。综述了钛合金和不锈钢焊接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扩散焊接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钛合金 不锈钢 扩散焊接
下载PDF
镍作中间层脉冲加压扩散连接钛合金与不锈钢 被引量:19
6
作者 袁新建 盛光敏 +1 位作者 秦斌 黄文展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7-30,共4页
采用纳米Ni粉、纳米Ni镀层、Ni箔作中间过渡层,对TA17近α型钛合金与0Cr18Ni9Ti不锈钢进行了脉冲加压扩散连接,接头抗拉强度分别达到了175,212,334 MPa。在金相显微镜下,对拉伸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 采用纳米Ni粉、纳米Ni镀层、Ni箔作中间过渡层,对TA17近α型钛合金与0Cr18Ni9Ti不锈钢进行了脉冲加压扩散连接,接头抗拉强度分别达到了175,212,334 MPa。在金相显微镜下,对拉伸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分析(XRD)测定了连接接头各区域内的微区成分和物相。结果表明,纳米Ni粉致密度不够高,纳米Ni镀层质量不够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接头强度的提高;Ni箔中间层的存在成功地阻止了Fe与Ti之间的互扩散,避免了形成脆而硬的Fe-Ti系金属间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不锈钢 镍中间层 脉冲加压 扩散连接
下载PDF
基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钢筋锚固性能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韩方玉 刘建忠 +3 位作者 刘加平 马骉 沙建芳 王兴龙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244-248,共5页
为了明确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与钢筋之间的界面粘结性能,采用钢筋拉拔试验研究了钢筋直径、锚固长度和材料组成对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直径12~28mm钢筋下,UHPC可显著降低钢筋的有效锚固长度至3d、4d、5d,且随着锚固长度的增... 为了明确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与钢筋之间的界面粘结性能,采用钢筋拉拔试验研究了钢筋直径、锚固长度和材料组成对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直径12~28mm钢筋下,UHPC可显著降低钢筋的有效锚固长度至3d、4d、5d,且随着锚固长度的增加,UHPC与钢筋的极限粘结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为保证钢筋出现屈服断裂,钢筋在UHPC中的锚固长度宜为4d以上;钢纤维对裂缝扩展的抑制作用及其产生的应变硬化效果对界面粘结性能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保护层厚度越小越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钢筋 锚固长度 粘结性能
下载PDF
液相烧结金属陶瓷覆层/钢基体结合强度的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福田 李兆前 +3 位作者 黄传真 常钧 芦令超 程新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27-30,共4页
根据液相烧结三元硼化物基金属陶瓷覆层材料的工艺特点,用金属陶瓷覆层将两钢板进行液相烧结连结,以覆层对两钢板的连结强度表征覆层与钢基体的结合强度。采用三点弯曲、拉伸和单边剪切三种方法进行覆层/钢基体结合强度的测试。结果表明... 根据液相烧结三元硼化物基金属陶瓷覆层材料的工艺特点,用金属陶瓷覆层将两钢板进行液相烧结连结,以覆层对两钢板的连结强度表征覆层与钢基体的结合强度。采用三点弯曲、拉伸和单边剪切三种方法进行覆层/钢基体结合强度的测试。结果表明,三元硼化物基金属陶瓷覆层/钢基体之间产生冶金结合,具有较高的结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陶瓷覆层 钢基体 液相烧结 结合强度 结合界面
下载PDF
碳纤维布与钢材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勇新 马明山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1-33,63,共4页
采用碳纤维布与钢材的拉伸剪切试验,通过改变粘结剂种类、碳纤维布层数、纤维布宽度、钢板材质、钢板厚度、温度等因素,进行了14组42个试件的拉伸剪切试验,分析研究在各因素影响下粘结界面上的应力分布特点、粘结剪切破坏过程、破坏特... 采用碳纤维布与钢材的拉伸剪切试验,通过改变粘结剂种类、碳纤维布层数、纤维布宽度、钢板材质、钢板厚度、温度等因素,进行了14组42个试件的拉伸剪切试验,分析研究在各因素影响下粘结界面上的应力分布特点、粘结剪切破坏过程、破坏特征、碳纤维布应变发展及分布规律。得出碳纤维布与钢材的粘结应力分布规律和粘结剪应力-滑移曲线,对于实际加固工程应用和规范完善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布 钢板 粘结性能
原文传递
钛-钢扩散复合界面组织与结合强度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德义 陈汝淑 +2 位作者 刘宝岩 李忠文 刘世程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8期239-242,共4页
将钛管、钢管利用冷拔-内压扩散法制备了内包覆钛-钢复管。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光衍射和拉剪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扩散退火温度与时间对钛-钢扩散复合界面附近组织、成分和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制备方法可使钛-钢实现冶金... 将钛管、钢管利用冷拔-内压扩散法制备了内包覆钛-钢复管。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光衍射和拉剪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扩散退火温度与时间对钛-钢扩散复合界面附近组织、成分和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制备方法可使钛-钢实现冶金结合;界面剪切强度随扩散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小;750-800℃×0.5h扩散退火界面剪切强度最高,可达210MPa左右;扩散退火中Fe、Ti原子发生了互扩散;界面上有TiC形成:750℃×0.5h扩散退火试样断口未检测到TiFe、TiFe2相;900-950℃×0.5h扩散退火钢侧出现柱状晶区,钛侧出现无晶界晶区与针状马氏体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钢 扩散复合 界面 结合强度
下载PDF
Liquid Phase Bonding of 316L Stainless Steel to AZ31 Magnesium Alloy 被引量:14
11
作者 Waled Elthalabawy Tahir Khan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1期22-28,共7页
The excellent corrosion resistance,formability and strength make stainless steels versatile for diverse applications.However,its high specific strength and good crashworthiness make it suitable for transportation and ... The excellent corrosion resistance,formability and strength make stainless steels versatile for diverse applications.However,its high specific strength and good crashworthiness make it suitable for transportation and aerospace industry.On the other hand,the need to reduce the weight of vehicle and aerospace components has created renewed interest in the use of magnesium alloys.Due to their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and metallurgical properties,bonding of the 316L steel and AZ31 magnesium alloy using conventional fusion welding methods encountered many limitations.Therefore,the use of liquid phase forming interlayers is required to overcome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properties,eliminates the need for a high bonding pressure to achieve intimate contact between the bonded surfaces.Both Cu and Ni interlayers successively formed a eutectic phase with magnesium.The formation of intermetallics and Mg diffusion caused the eutectic phase to isothermally solidify with increasing bonding time.The formation of ternary intermetallic phases(λ1 and B2) impaired the bond shear strength particularly at the end of the isothermal solidification stage where no eutectic phase was observed.However,the joints showed a higher shear strength value of 57 MPa when bonding with Cu interlayer at 530℃ for 30 min compared to 32 MPa when Ni interlayer was used at 510℃ for 2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um alloy Stainless steel Eutectic bonding MICROSTRUCTURE Shear strength
原文传递
钛合金与不锈钢的相变超塑性扩散焊工艺 被引量:13
12
作者 秦斌 盛光敏 +1 位作者 黄家伟 李聪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44,48,共5页
用相变超塑性扩散焊法实现了钛合金TA17与不锈钢0Cr18N i9Ti之间的连接。研究了工艺参数对接头强度的影响,得到试验条件下钛合金与不锈钢焊接的优化工艺参数为循环上限温度890℃,循环下限温度800℃,循环次数10,焊接压力5 MPa,循环加热速... 用相变超塑性扩散焊法实现了钛合金TA17与不锈钢0Cr18N i9Ti之间的连接。研究了工艺参数对接头强度的影响,得到试验条件下钛合金与不锈钢焊接的优化工艺参数为循环上限温度890℃,循环下限温度800℃,循环次数10,焊接压力5 MPa,循环加热速度30℃/s。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接头强度达到307 MPa,而焊接时间仅为160 s。对拉伸断口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断裂沿FeTi和β-Ti层之间的某一个位置发生,FeTi金属间化合物层是接头的最薄弱环节。对接头进行了能谱分析,结合Fe-Cr-Ti三元相图发现,钛合金与不锈钢之间的反应区内依次形成了σ、Fe2Ti、FeTi和β-Ti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不锈钢 相变 扩散焊
下载PDF
20钢管的瞬间液相扩散焊工艺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陈思杰 井晓天 李辛庚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7-38,共2页
研究了 2 0钢管 TL P连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 ,中间层合金选用 BNi2和 Fe Ni Si B非晶箔 ,在氩气保护下焊接。研究表明 ,室温下接头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等于或超过基体 ,没有形成脆性相。用 Fe Ni Si B连接的接头 ,比用 BNi2连接的接头... 研究了 2 0钢管 TL P连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 ,中间层合金选用 BNi2和 Fe Ni Si B非晶箔 ,在氩气保护下焊接。研究表明 ,室温下接头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等于或超过基体 ,没有形成脆性相。用 Fe Ni Si B连接的接头 ,比用 BNi2连接的接头组织和成分更接近基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钢 TLP 焊接 中间层
下载PDF
钢-半固态铝熔体压力复合板的界面力学性能与结构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鹏 杜云慧 +4 位作者 任学平 康永林 刘汉武 崔建忠 巴立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28-731,共4页
采用压力复合方法实现了钢半固态铝熔体复合, 对复合板的界面剪切力学性能和界面结构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半固态铝熔体固相率与复合板界面剪切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及钢半固态铝熔体复合板的界面结构。结果表明: 铝熔体固相率为32 ... 采用压力复合方法实现了钢半固态铝熔体复合, 对复合板的界面剪切力学性能和界面结构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半固态铝熔体固相率与复合板界面剪切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及钢半固态铝熔体复合板的界面结构。结果表明: 铝熔体固相率为32 .2 % 时, 复合板界面剪切强度最大, 为69 .7 MPa , 其界面是由铁铝化合物和铁铝固溶体交替构成的新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固态铝 压力复合 界面剪切强度 界面结构
下载PDF
TiC金属陶瓷/钢钎焊接头的界面结构和连接强度 被引量:9
15
作者 冯吉才 靖向萌 +1 位作者 张丽霞 刘宏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共4页
采用BAg45CuZn钎料对自蔓延高温合成的TiC金属陶瓷与中碳钢进行了真空钎焊连接,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接头的界面结构和室温抗剪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BAg45CuZn钎料可实现TiC金属陶瓷与中碳钢的连接;... 采用BAg45CuZn钎料对自蔓延高温合成的TiC金属陶瓷与中碳钢进行了真空钎焊连接,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接头的界面结构和室温抗剪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BAg45CuZn钎料可实现TiC金属陶瓷与中碳钢的连接;接头的界面结构为TiC金属陶瓷/(Cu,N i)固溶体/Ag基固溶体+Cu基固溶体/(Cu,N i)固溶体/(Cu,N i)+(Fe,N i)/中碳钢;在连接温度为850℃保温10 m in的钎焊条件下,接头的抗剪强度可达121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金属陶瓷 真空钎焊 界面结构 连接强度
下载PDF
钒/镍复合中间层扩散焊接钨与钢的界面结构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12
16
作者 马运柱 刘昊阳 +1 位作者 刘文胜 蔡青山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8,共7页
通过添加钒/镍复合中间层,在1 050℃/10 MPa/1 h的工艺条件下,对钨/钢异种材料进行真空扩散焊接.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电子探针(EPMA)、纳米压痕、X射线衍射对接头的微观组织、元素分布及显微硬度进行分析和测试;对焊接接... 通过添加钒/镍复合中间层,在1 050℃/10 MPa/1 h的工艺条件下,对钨/钢异种材料进行真空扩散焊接.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电子探针(EPMA)、纳米压痕、X射线衍射对接头的微观组织、元素分布及显微硬度进行分析和测试;对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进行测试,并对拉伸断口的形貌特征,元素分布及物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钒/镍复合层可实现钨与钢的可靠焊接;钨/钢焊接接头界面区由钨-钒固溶体层、未反应的钒层、钒-镍界面层、未反应的镍层、镍-铁固溶体层五部分组成,其中钒-镍界面层结构为碳化钒层/钒-镍金属间化合物和碳化钒混合层/钒-镍金属间化合物层;钒/镍界面由于硬脆碳化物与金属间化合物的产生,具有最高的显微硬度,硬度高达9.7 GPa;接头强度达164 MPa,断裂点位于含脆性相碳化钒及钒-镍金属间化合物的钒/镍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钢接头 复合扩散焊 中间层 金属间化合物
下载PDF
黄铜/钢扩散复合双金属界面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德义 刘世程 +1 位作者 陈汝淑 王晓峰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0-113,共4页
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压剪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扩散退火温度与时间对黄铜/钢扩散复合双金属界面附近组织、成分和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扩散复合可使黄铜/钢界面实现良好的冶金结合;在一定温度和时间范围内,随扩散温度和时... 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压剪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扩散退火温度与时间对黄铜/钢扩散复合双金属界面附近组织、成分和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扩散复合可使黄铜/钢界面实现良好的冶金结合;在一定温度和时间范围内,随扩散温度和时间的增加界面结合面积增大,结合强度增加,可达220MPa;界面附近发生了原子的互扩散,界面上无有害相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钢 双金属 扩散复合 结合强度
下载PDF
钛/铜中间层/钢扩散焊复合管界面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德义 蔡建伟 任瑞铭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9-52,115,共4页
以铜箔为中间层,采用拉拔—内压扩散法制备钛/钢复合管.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光衍射仪和能谱仪对界面组织、断口形貌和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剪切试验测定界面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以铜箔作中间层,拉拔—内压扩散法实现了钛/... 以铜箔为中间层,采用拉拔—内压扩散法制备钛/钢复合管.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光衍射仪和能谱仪对界面组织、断口形貌和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剪切试验测定界面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以铜箔作中间层,拉拔—内压扩散法实现了钛/钢的冶金结合;在钛/铜界面处发生了明显的原子扩散,并形成不同的扩散层;随着扩散温度和时间的增加扩散层的厚度逐渐增加;中间层的加入阻止了固相扩散中钛铁、钛碳脆性化合物生成;钛/钢界面的抗剪强度随着扩散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铜层的加入使抗剪强度明显提高,最高可达31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层 扩散复合 结合强度
下载PDF
CFRP板与钢梁粘接的疲劳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邓军 黄培彦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18,共5页
CFRP板与钢构件粘接疲劳性能的研究目前还不多,制约了该加固技术在桥梁结构中的使用。对一组CFRP板加固钢梁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疲劳试验研究,将粘接层的疲劳寿命分为无裂纹寿命和裂纹扩展寿命两部分进行考虑。试验得出在最大疲劳荷载作... CFRP板与钢构件粘接疲劳性能的研究目前还不多,制约了该加固技术在桥梁结构中的使用。对一组CFRP板加固钢梁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疲劳试验研究,将粘接层的疲劳寿命分为无裂纹寿命和裂纹扩展寿命两部分进行考虑。试验得出在最大疲劳荷载作用下的最大界面主应力和无裂纹寿命的S-N曲线。其疲劳极限值约为静载作用下极限界面主应力的30%,与英国规程中的规定相符。由基于最大疲劳荷载时粘接层的能量释放率的Paris Law,推导裂纹扩散寿命的预测公式,并由试验结果求得该公式中的经验系数。与试验结果比较发现,该公式能较为准确的预测裂纹扩展的规律。试验结果还显示,疲劳荷载幅度对疲劳寿命有一定的影响,但远小于最大疲劳荷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固 钢梁 CFRP板 疲劳性能 粘接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processing windows for diffusion bonding of Ti-6Al-4V titanium alloy and 304 stainless steel with silver as intermediate layer 被引量:9
20
作者 M.BALASUBRAMANIAN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2932-2938,共7页
As titanium alloy is chemically reactive,it is very difficult to join by conventional welding techniques.Titanium alloys can easily pick up nitrogen and oxygen from the atmosphere.In the fusion welding method,brittle ... As titanium alloy is chemically reactive,it is very difficult to join by conventional welding techniques.Titanium alloys can easily pick up nitrogen and oxygen from the atmosphere.In the fusion welding method,brittle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are formed when joining titanium alloy and stainless steel,which decrease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couples.Hence,for joining of titanium alloy,diffusion bonding is recommended.This work dealt with the measurement of feasible process parameters for diffusion bonding of Ti-6Al-4V and AISI 304 stainless steel with silver as an intermediate layer.The quality of the bonds was confirmed by the lap shear test and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ined,diffusion bonding windows were constructed and this will act as reference maps to identify the process parameters for obtaining defect free bond.Bonding was successful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750-800 °C.Maximum lap shear strength was achieved under a bonding pressure of 5 MPa and holding time of 9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6Al-4V alloy SILVER AISI 304 stainless steel INTERLAYER diffusion bond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