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入路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被引量:14
1
作者 戴真煜 朱军 +2 位作者 姚立正 李文会 董从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55-656,共2页
目的探讨双入路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经肱动脉和股动脉双入路交换导丝贯通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7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结果双入路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手术成功率高,7例左锁... 目的探讨双入路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经肱动脉和股动脉双入路交换导丝贯通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7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结果双入路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手术成功率高,7例左锁骨下动脉血流完全通畅、椎动脉血流方向恢复。局部并发症少。结论双入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于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 盗血综合征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转位术在不能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顾沅芮 孙阳雪 +4 位作者 田晨 罗明尧 方坤 舒畅 欧阳晨曦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9期1005-1009,共5页
目的探索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转位术(subclavian-carotid transposition,SCT)在不能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失败、先天畸形、患者不愿行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采用SCT治疗的1... 目的探索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转位术(subclavian-carotid transposition,SCT)在不能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失败、先天畸形、患者不愿行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采用SCT治疗的19例不能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5例,平均年龄(54.05±17.34)岁。分析SCT在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治疗中的优劣势。结果 1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患侧锁骨下动脉近端的狭窄程度由100.0%±0.0%下降至12.7%±10.1%,健侧与患侧的平均压差由(11.95±10.60)mm Hg下降至(0.89±5.75)mm Hg(P<0.01)。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改善,7例(36.8%)患者发生周围神经损伤。本院同期支架植入治疗平均住院费用比SCT多支出3 392.12元(除去偏差较大的患者,则多支出4 812.01元)。随访时间为1~3年,7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中6例均恢复正常,仅1例(5.3%)未恢复,术后1年和3年通畅率均为100.0%,未出现围术期死亡、卒中、术后再次治疗等。结论对于不能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SCT是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转位术 锁骨下动脉闭塞 窃血综合征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罕见桡动脉“O”型变异伴心力衰竭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报告一例
3
作者 杨海燕 陈玲 +3 位作者 孙尚萍 贺新立 王德位 廖书恒 《医师在线》 2023年第12期75-77,共3页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但传统端侧吻合术式会增加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静脉回心血量,进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本文通过对1例罕见桡动脉“O”型变异伴心力衰竭患者行改良AVF术后的个案报告,探讨一种减少心力衰...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但传统端侧吻合术式会增加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静脉回心血量,进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本文通过对1例罕见桡动脉“O”型变异伴心力衰竭患者行改良AVF术后的个案报告,探讨一种减少心力衰竭和窃血综合征发生风险的AVF端侧改良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变异 自体动静脉内瘘 端侧吻合术 心力衰竭 窃血综合征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窃血对椎动脉和桡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婷婷 田利玲 +3 位作者 黄涛 钟子辉 文达辉 黄淑清 《临床医学工程》 2015年第11期1424-1425,1428,共3页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锁骨下动脉窃血对椎动脉和桡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32例经X线数字减影证实的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椎动脉和桡动脉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频谱形态的变化。结果 32例患者中,锁...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锁骨下动脉窃血对椎动脉和桡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32例经X线数字减影证实的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椎动脉和桡动脉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频谱形态的变化。结果 32例患者中,锁骨下动脉狭窄25例,闭塞7例。椎动脉反流程度与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重度锁骨下动脉狭窄与桡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性较好。结论分析椎动脉、桡动脉血流变化特点可为锁骨下动脉窃血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血流 窃血综合征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1例动静脉造瘘术后窃血综合征合并肿胀手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真真 《全科护理》 2020年第35期5018-5020,共3页
对1例存在动静脉造瘘术后发生窃血综合征合并肿胀手综合征病人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内瘘静脉属支关闭结扎术后红外线照射、硫酸镁湿敷以及功能锻炼等,病人手臂肿胀及窃血综合征症状逐渐缓解,且入院后护士同理心对待病人,鼓励病人倾诉,... 对1例存在动静脉造瘘术后发生窃血综合征合并肿胀手综合征病人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内瘘静脉属支关闭结扎术后红外线照射、硫酸镁湿敷以及功能锻炼等,病人手臂肿胀及窃血综合征症状逐渐缓解,且入院后护士同理心对待病人,鼓励病人倾诉,病人焦虑情绪明显改善。加强病人的营养,纠正病人较差的营养状况,病人住院2周后好转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造瘘 窃血综合征 肿胀手综合征 护理
下载PDF
颈动脉系统盗血综合征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钟秀玲 吴志强 +4 位作者 陈仰昆 肖卫民 李爱萍 李婉仪 石铸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35期182-183,共2页
目的探讨颅内盗血的临床特点、机制及检查手段。方法 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MRI+MRA,TCD,颈部血管彩超,DSA检查比较。结果 3例患者均发现:①轻活动状态下起病;②体征,症状相对较轻,临床预后相对好;③头颅MRI分水岭区病灶多斑块,串珠样;... 目的探讨颅内盗血的临床特点、机制及检查手段。方法 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MRI+MRA,TCD,颈部血管彩超,DSA检查比较。结果 3例患者均发现:①轻活动状态下起病;②体征,症状相对较轻,临床预后相对好;③头颅MRI分水岭区病灶多斑块,串珠样;④血管检查显示责任血管与责任病灶不一致;⑤临床治疗保证灌注压是关键。结论在脑血管狭窄中出现与病变血管不一致的临床表现,要考虑颅内盗血现象,且DSA检查是最直观可靠的手段;预后良好,但慎用扩血管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闭塞) 颅内盗血 分水岭梗塞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瘘一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峰 尹化斌 陈茂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1-392,共2页
病史摘要患者男,67岁。因反复发作胸闷、心悸6年加重5 d入院。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心动过速发作,伴胸闷。此后反复出现心悸发作,无明显胸痛,偶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平时稍动则喘,不能登3楼。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冠状动脉畸形 支气管动脉-冠状动脉瘘 窃血综合症
下载PDF
Fogarty导管联合内膜剥脱和内瘘限流术建立老年人复杂内瘘的诊治体会 被引量:1
8
作者 朱蓓 裴小华 +3 位作者 高飞 郭露露 杨宏宇 赵卫红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6年第6期466-468,共3页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本文采用多元化手段处理复杂内瘘,为复杂血管通路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新思路。选择病例为80岁老年男性,选择左侧肘部行内瘘手术。第1次手术顺利,术后1h内瘘杂音和振颤突然减弱,急诊...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本文采用多元化手段处理复杂内瘘,为复杂血管通路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新思路。选择病例为80岁老年男性,选择左侧肘部行内瘘手术。第1次手术顺利,术后1h内瘘杂音和振颤突然减弱,急诊B超提示瘘口近端动脉血栓形成。二次手术先用Fogarty导管取栓,将肱动脉瘘口周围血管粥样硬化的内膜仔细剥脱,再次吻合发现远端肱动脉搏动明显减弱,再予缩窄贵要静脉,形如“戴戒”。缩窄后瘘口仍可扪及振颤,肱动脉远端搏动明显加强。术后监测内瘘血流量良好。6周后内瘘穿刺,使用至今功能良好,无并发症。希望通过学习本病例,提高国内各科医师对复杂内瘘的认识水平,以利于本病的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血管通路 复杂内瘘 FOGARTY导管 窃血综合征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盗血程度及类型的关系 被引量:114
9
作者 高山 黄一宁 +1 位作者 刘俊艳 汪波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分析锁骨下动脉 (Sub A)起始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SSS)的盗血程度和类型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总结 15 2例经TCD检查诊断的S...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分析锁骨下动脉 (Sub A)起始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SSS)的盗血程度和类型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总结 15 2例经TCD检查诊断的Sub A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 (其中 4 5例进一步行DSA检查 )。根据同侧椎动脉 (Ip VA)TCD检测的血流方向 ,将盗血程度分为 :无盗血 (Ip VA完全正向 )、Ⅰ度盗血 (Ip VA收缩期有切迹 )、Ⅱ度盗血 (Ip VA收缩期反向 ,舒张期正向 )和完全盗血 (Ip VA完全反向 )。盗血途径 :基底动脉参与盗血 (基底动脉呈盗血频谱 )或不参与盗血两种。根据DSA管径大小将Sub A狭窄程度区分为 5 0 %~ 74 % ,75 %~ 95 %和闭塞三种情况。结果 (1) 96例有临床缺血表现 ,其中VBI占 76 % ,同侧上肢缺血症状占 9% ,两种症状均有占 14 %。 83%患者两侧收缩压差≥ 2 0mmHg(1mmHg =0 133kPa) ,而仅有 33%患者舒张压差≥ 2 0mmHg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2 ) 4 5例进一步行DSA检查患者的Sub A狭窄严重性与椎动脉盗血程度成正比(P <0 0 5 )。 (3)TCD检查无盗血 34 2 % ,Ⅰ度盗血 19 9% ,Ⅱ度盗血 15 8% ,完全盗血 30 1%。VBI与盗血程度无关 (P =0 5 4 )。 15 2例患者中 5 2例 (34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 盗血综合征 TCD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动脉造影 Sub-A
原文传递
经皮血管内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8
10
作者 高山 黄一宁 +1 位作者 金征宇 汪波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8-40,64,共4页
目的 观察经皮血管内成形术 (PTA)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SSS)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有症状SSS患者 15例 ,全部为男性 ,平均年龄 5 9岁 (43~ 75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6例 ,患肢缺血 3例 ,两组症状兼有 6例。 13例经股动脉... 目的 观察经皮血管内成形术 (PTA)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SSS)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有症状SSS患者 15例 ,全部为男性 ,平均年龄 5 9岁 (43~ 75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6例 ,患肢缺血 3例 ,两组症状兼有 6例。 13例经股动脉、2例经腋动脉行狭窄部位球囊扩张术 (右侧 7例 ,左侧 8例 ) ,术中及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全部患者术前后均行脑血管造影 (DSA)和经颅多谱勒超声检查 (TCD) ,术后每半年或病情有变化时复查TCD。结果 术前DSA检查狭窄均大于 85 % ,椎动脉逆行显影 10例 ,显影淡 5例。扩张后 13例残余狭窄 <30 % ,1例接近 5 0 % ,另 1例因反复缩窄行支架置入术 ,术后椎动脉均正向显影良好。术前全部患者TCD均测到反向血流 ,术后除 1例有反向血流外 ,其余均为正向血流。术前患健侧收缩压差 (43± 14)mmHg ,术后为 (9± 6 )mmHg。 3例出现轻度并发症。平均随诊 2 5个月 (11~ 6 5个月 ) ,2例分别于术后 1和 8个月时复发。结论 PTA是治疗SSS安全有效的方法 ,长期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能取得理想的远期疗效 ,TCD可作为常规的随诊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血管成形术 超声检查 多谱勒 经颅
原文传递
无椎动脉反流的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分析 被引量:28
11
作者 田津 李治安 +4 位作者 勇强 路彤 赵青 孙慧 崔复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0期989-991,共3页
目的 分析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SSS)的病因 ,血流动力学改变 ,超声表现以及合并其他颈部血管严重病变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与窃血的关系。方法 分析本院经超声检查并经临床确诊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 4... 目的 分析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SSS)的病因 ,血流动力学改变 ,超声表现以及合并其他颈部血管严重病变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与窃血的关系。方法 分析本院经超声检查并经临床确诊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 49例。结果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和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结论 当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起始段病变 ,合并颈部其他血管严重病变时 ,不应单纯依靠椎动脉的血流方向来估测同侧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的狭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椎动脉反流 彩色多普勒超声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超声检查 SSS 病因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经颅多普勒和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26
12
作者 黄一宁 崔重林 +2 位作者 高山 汪波 李舜伟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9,共3页
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血管造影(DSA)检查了13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病人,TCD发现11例有椎动脉血流反向,肢体功能试验时反向血流增加。2例血流方向正常,功能试验血流方向倒转或血流速度下降。1例无名动脉狭窄... 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血管造影(DSA)检查了13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病人,TCD发现11例有椎动脉血流反向,肢体功能试验时反向血流增加。2例血流方向正常,功能试验血流方向倒转或血流速度下降。1例无名动脉狭窄,右侧椎动脉和颈总动脉均受累,出现大脑中动脉盗血。DSA显承54%的病人有反向血流。提示椎动脉反向血流与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建立程度有关。25%同时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TCD是观察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盗血的敏感方法,可帮助判断其对大脑半球血液供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盗血 综合征 超声波诊断 血管照影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椎动脉多普勒频谱特征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28
13
作者 孙丽萍 刘润秋 +3 位作者 唐杰 郭小霞 王真 温朝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23-1926,共4页
目的分析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椎动脉血流频谱特征及血流速度与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将50例确诊的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按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分析患者椎动脉血流频谱特征及收缩期血流速度,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的... 目的分析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椎动脉血流频谱特征及血流速度与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将50例确诊的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按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分析患者椎动脉血流频谱特征及收缩期血流速度,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①椎动脉Ⅰ度窃血多普勒频谱主要表现为收缩中晚期流速下降;椎动脉Ⅱ度窃血主要表现为收缩期血流反向;椎动脉Ⅲ度窃血主要表现为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均反向。②与轻中度狭窄组比较,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组及闭塞组患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减低,且以闭塞组更为明显;与轻中度狭窄组比较,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组及闭塞组健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增加。结论患侧椎动脉多普勒血流频谱特征及收缩期峰值流速可以间接反应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椎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下载PDF
椎动脉收缩期切迹对早期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23
14
作者 魏坤 许珂 +2 位作者 丁素敏 曲春平 薛爽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束臂试验证实椎动脉收缩期切迹可提示早期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方法:通过对椎动脉收缩期切迹组与无切迹组做束臂试验,比较束臂前后收缩期血流速度下降幅度及流速自下降至恢复的时间。结果:两组束...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束臂试验证实椎动脉收缩期切迹可提示早期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方法:通过对椎动脉收缩期切迹组与无切迹组做束臂试验,比较束臂前后收缩期血流速度下降幅度及流速自下降至恢复的时间。结果:两组束臂前后椎动脉收缩期流速下降幅度及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椎动脉收缩期切迹是诊断早期SSS的敏感且可靠方法,能使更多的临床患者得到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下载PDF
微创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被引量:23
15
作者 陈忠 吴庆华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99-501,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 (PTA)及内支架置放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SSS)的疗效。 方法 应用PTA及内支架置放术治疗因锁骨下动脉狭窄致SSS患者 78例 ,单纯行PTA 2 2例 ,行PTA加支架置放术 56例。 结果  78例患者手术全部...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 (PTA)及内支架置放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SSS)的疗效。 方法 应用PTA及内支架置放术治疗因锁骨下动脉狭窄致SSS患者 78例 ,单纯行PTA 2 2例 ,行PTA加支架置放术 56例。 结果  78例患者手术全部获得成功。随访 66例 ,随访时间 1~ 71个月 ,平均 2 7个月 ,随访率 84 6 %。随访病例经彩超及多普勒血流图检查 ,均未发生病变部位再狭窄 ,血流通畅良好 ,椎动脉均为正常血流 ,放置支架无脱落及移位。 结论 PTA及内支架置放术治疗因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引起的SSS是一种创伤小、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外科 外科治疗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经皮血管内成形术 内支架置放术
原文传递
Long-term results of 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proximal subclavian arterial obstructive lesions 被引量:21
16
作者 WANG Ke-qin WANG Zhong-gao +8 位作者 YANG Bao-zhong YUAN Chao ZHANG Wang-de YUAN Biao XING Tong SONG Sheng-han LI Tan LIAO Chuan-jun ZHANG Y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45-50,共6页
Background Endovascular therapy is a treatment option for localized occlusion of the subclavian artery. In this report the long-term experience with 59 patients is presented. Methods Between June 1998 and September 20... Background Endovascular therapy is a treatment option for localized occlusion of the subclavian artery. In this report the long-term experience with 59 patients is presented. Methods Between June 1998 and September 2008, we used endovascular therapy to treat 61 subclavian arterial obstructive lesions in 59 patients (46 males and 13 females, 34-82 years of age with a mean age (61.9~11.0) years). Twenty patients (34%) had clinical symptoms due to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26 (44%) had disabling arm ischemia, and 13 (22%) had both symptoms. We performed all procedures under local anesthesia. The approaches were from the femoral artery (n=47), brachial artery (n=-1, involving bilateral subclavian disease) or both (n=11). Sixty stents were implanted.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at 1,3, 6, and 12 months post-procedure, and annually thereafter. Results We achieved technical success in 58 (95.1%) arteries, all of which were stented. There were three technical failures; two were due to the inability to cross over an occlusion, necessitating the switch to an axillo-axillary bypass, and the third was due to shock after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prior to stenting. Arterial stenosis pre- and post-stenting was (83.6±10.8)% and (2.5±12.5)% (P 〈0.01). Clinical success was achieved in 55 of the 59 patients (93.4%). Of the four clinical failures, three were technical and the remaining patient had a stent thrombosis.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brachial arteries was (44.7±18.5) vs. (2.2±3.9) mmHg (P 〈0.01). Primary patency was 98% at 12 months, 93% at 24 months, and 82% at 5 years. Five patients were lost to follow-up by 12 months post-stenting. Significant recurrent obstruction developed in five patients with resumption of clinical symptoms. The overall survival rate was 98.2% at 12 months, 89.5% at 24 months, and 84.5% at 5 years. Conclusions 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proximal subclavian arterial obstructive lesions is 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clavian artery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s STENTS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原文传递
彩色多普勒诊断锁骨下动脉窃血征 被引量:22
17
作者 徐建红 唐杰 +1 位作者 李俊来 程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256-259,共4页
目的 :探讨锁骨下动脉窃血征的彩色多普勒特征 ,评价不同程度的椎动脉返流与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或无名动脉狭窄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2例锁骨下动脉窃血征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 ,并与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左侧病变 ... 目的 :探讨锁骨下动脉窃血征的彩色多普勒特征 ,评价不同程度的椎动脉返流与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或无名动脉狭窄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2例锁骨下动脉窃血征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 ,并与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左侧病变 2 4例 ,右侧 8例 ,其中隐性窃血 3例 ,早期短暂性窃血 6例 ,晚期短暂性窃血 8例 ,完全窃血 15例。超声对窃血征患者病变部位狭窄情况直接显示率较低 ,为 2 5 % ( 8/ 3 2 )。患侧椎动脉返流程度与病变部位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r=0 .8)。结论 :锁骨下动脉窃血征的重要特征是病变侧椎动脉返流 ,根据椎动脉返流程度可以推测锁骨动脉起始部或无名动脉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 锁骨下动脉窃血征 血流方向 临床资料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及其外科治疗 被引量:21
18
作者 王天佑 吕可洁 +2 位作者 吴兆荣 李卫生 王志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4年第3期155-157,共3页
1980年12月以来,收治9名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均以脑缺血及上肢缺血为主要症状。7例做了动脉造影检查,5例行人工血管移植术,1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是由颈肋压迫所致,做了颈肋切除术;手术治疗6例,效果良好。在... 1980年12月以来,收治9名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均以脑缺血及上肢缺血为主要症状。7例做了动脉造影检查,5例行人工血管移植术,1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是由颈肋压迫所致,做了颈肋切除术;手术治疗6例,效果良好。在讨论中,作者指出: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为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主要病因,颈肋压迫也可为病因之一。人工血管转流术(尤其是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是常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盗血 综合征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高频彩超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价值 被引量:20
19
作者 石小红 沈嫱 +5 位作者 李进兵 张峰 张建兴 沈建红 谢小燕 戴九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69-1071,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价值及扫查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彩超检出的13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资料,用普通高频探头重点探测椎动脉血流方向及频谱特征,将其分为三型:隐匿型(椎动脉频谱收缩期出现切迹)、部分...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价值及扫查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彩超检出的13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资料,用普通高频探头重点探测椎动脉血流方向及频谱特征,将其分为三型:隐匿型(椎动脉频谱收缩期出现切迹)、部分型(椎动脉频谱收缩期出现逆向血流)、完全型(椎动脉频谱完全呈逆向血流)。用高频小体积颅脑探头重点探测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测量峰值血流速度。结果超声提示隐匿型4例(占30.8%,其中2例与临床符合,2例不符)、部分型5例(占38.5%)、完全型4例(占31.8%),超声诊断符合11例(占84.6%)、误诊2例(占15.4%,均为隐匿型)。除锁骨下动脉闭塞两例峰速为0外,其余所有患者均出现程度不同的锁骨下动脉峰值流速增高。结论注重椎动脉频谱特征性改变,有利于早期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用高频颅脑小探头探查锁骨下动脉起始段,能准确测得锁骨下动脉狭窄处峰值血流速度,从而减少误诊。高频彩超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价值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椎动脉
下载PDF
逆行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17
20
作者 刘昌伟 管珩 +3 位作者 李拥军 郑曰宏 刘暴 叶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5-216,共2页
目的 总结逆行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重度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1999年 9月至 2 0 0 3年 7月采取经肱动脉逆行植入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共 19例。术前诊断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动脉造影确诊。... 目的 总结逆行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重度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1999年 9月至 2 0 0 3年 7月采取经肱动脉逆行植入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共 19例。术前诊断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动脉造影确诊。手术方法是经患侧上肢肘部小切口解剖肱动脉 ,逆行造影和支架植入。结果 本组支架植入成功 18例 ,支架植入满意 ,无移位。失败 1例 ,因病变闭塞完全 ,导丝无法通过闭塞部位而转行手术治疗。治疗成功的 18例中随访 16例 ,随访时间 2~ 4 8个月 ,平均 2 4个月。失访 2例 ,随访率 88 9%。有 2例分别于术后 11个月和 14个月出现再狭窄 ,1例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功 ,1例转行手术治疗。结论 逆行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是治疗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支架植入 治疗 锁骨下动脉闭塞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临床资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