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一维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小娜 于湘伟 +1 位作者 章文波 王思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4,181,共9页
基于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6日四川地震台网、重庆地震台网记录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587个地震的5 012个P波到时数据,利用最小一维速度模型方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一维P波速度模型及台站校正值,并将其应用到龙门山地区地震重定... 基于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6日四川地震台网、重庆地震台网记录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587个地震的5 012个P波到时数据,利用最小一维速度模型方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一维P波速度模型及台站校正值,并将其应用到龙门山地区地震重定位中。结果表明,台站校正值表征出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表速度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青藏高原的彭灌杂岩体及宝兴杂岩体在近地表表现为高速异常,而四川盆地的第四纪沉积表现为低速异常。重定位后地震震源在北西向的剖面上呈明显的条带状并向北西倾斜,该地震带与宝兴杂岩下方的滑脱带延伸趋势一致。此外,该地震带上方分布着一条反冲地震带,两地震带呈"y"型分布,这可能是宝兴杂岩上方的岩层为调节逆冲过程受阻而产生的反冲运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速度结构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龙门山断裂带 台站校正 地震重定位
下载PDF
基于人工地震资料的珠江口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力伟 王宝善 +3 位作者 叶秀薇 张云鹏 王小娜 吕作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43,共21页
珠江口地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的边缘,具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特征,且NE向滨海断裂带从其中穿过,强震风险不可忽视。文中基于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合三维人工地震探测数据,人工进行初至P波震相拾取,并使用VELEST程序分别反演了陆域和海域的最小... 珠江口地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的边缘,具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特征,且NE向滨海断裂带从其中穿过,强震风险不可忽视。文中基于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合三维人工地震探测数据,人工进行初至P波震相拾取,并使用VELEST程序分别反演了陆域和海域的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走时残差均方根最小)和台站校正结果。台站校正结果的空间分布与区域地形、地质构造和沉积厚度相关较好,正值多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沉积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内,而负值多分布在花岗岩等基岩出露地区以及滨海断裂带北侧和北部断阶带内的部分隆起地区。新模型对人工地震走时的拟合精度较高,陆域走时残差均方根为0.07s,海域为0.21s。与华南模型相比,新模型对区域地震定位的效果更好,重定位后,陆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2.6%、S波降低了21.2%;海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5.7%、S波降低了15.6%。新模型可为区域地震定位、地震参数和三维成像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海陆地震联测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台站校正
下载PDF
晋冀豫交界地震定位和一维速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闫睿 万永革 +3 位作者 黄骥超 李祥 崔华伟 高熹微 《华南地震》 2017年第1期54-61,共8页
采用最小一维速度模型方法,基于2008到2014年间河南及其周边台网记录的晋冀豫交界地区165次地震的994个P波到时资料,对该地区的震中和P波一维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得到相对稳定的P波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台站走时校正值,重新定位后的地... 采用最小一维速度模型方法,基于2008到2014年间河南及其周边台网记录的晋冀豫交界地区165次地震的994个P波到时资料,对该地区的震中和P波一维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得到相对稳定的P波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台站走时校正值,重新定位后的地震位置更加集中在林县断裂和磁县断裂交界及其附近,且地震分布与断层的走向一致。得到的台站校正值在山区多为正,表明地下有低速物质,而在AY、YON、XX、PY、QF处台站校正值为负,表明地下有高速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晋冀豫交界地区 台站校正
下载PDF
基于基准站改正信息的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 被引量:7
4
作者 黄观文 涂锐 +3 位作者 张勤 王利 李跃华 蔺玉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5-139,共5页
针对常规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状态噪声大、观测误差复杂、精度不稳定等局限性,在具有基准站数据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基准站改正信息的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算法。该算法能有效解析出基准站和流动站的共性误差,进而修正流动站观测... 针对常规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状态噪声大、观测误差复杂、精度不稳定等局限性,在具有基准站数据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基准站改正信息的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算法。该算法能有效解析出基准站和流动站的共性误差,进而修正流动站观测值精度;其定位模型仍采用传统非差PPP模型,与常规动态PPP解算软件兼容,算例结果证实该算法可以获取与动态相对定位等价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精密单点定位 基准站改正 相对定位 无电离层组合 误差
下载PDF
基于参考站改正信息的PPP实时水汽反演方法
5
作者 胡锦民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53,共5页
常规精密单点定位实时反演水汽,存在精度低或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参考站改正信息的PPP实时水汽反演方法。首先利用参考站的天顶对流层延迟解算观测值改正信息,然后对流动站共视卫星的观测值进行误差改正,利用IGU预报星历... 常规精密单点定位实时反演水汽,存在精度低或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参考站改正信息的PPP实时水汽反演方法。首先利用参考站的天顶对流层延迟解算观测值改正信息,然后对流动站共视卫星的观测值进行误差改正,利用IGU预报星历和钟差产品,采用PPP算法进行实时水汽反演。以中国香港HKSC为流动站,分别选取中国台湾TWTF和中国香港HKWS作为参考站,开展参考站辅助的PPP实时水汽反演试验。结果表明,分别以无线电探空数据和ECMWF数据为参考,本方法4个时段的平均标准差分别为1.9mm和2.9mm;相比基于IGU的常规PPP实时水汽反演方法,精度分别提升60%和51%。本方法参考站的选择不受距离限制,精度与使用IGS事后精密星历的PPP水汽反演基本一致,相比常规PPP和相对定位方式的实时水汽反演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水汽反演 精密单点定位 IGU预报星历和钟差 参考站改正信息 共性误差 大气可降水量
下载PDF
特定震源台站校正方法及其在禁核试核查中的应用
6
作者 王娟 崔甲甲 +4 位作者 王晓明 张波 邱宏茂 李健 许进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69-1473,共5页
特定震源台站校正是目前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在禁核试地震核查定位校正中应用最广泛的校正方法。本项目研究了特定震源台站校正的原理和计算方法,评估了特定震源台站校正方法对事件定位的影响,并在禁核试核查国家数据中心进行了初步... 特定震源台站校正是目前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在禁核试地震核查定位校正中应用最广泛的校正方法。本项目研究了特定震源台站校正的原理和计算方法,评估了特定震源台站校正方法对事件定位的影响,并在禁核试核查国家数据中心进行了初步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相关事件台网处理和交互分析的定位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震源台站校正 定位误差 地震核查
下载PDF
一个简单的格点温度预报订正方法 被引量:38
7
作者 潘留杰 薛春芳 +3 位作者 王建鹏 张宏芳 王丹 胡皓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84-1593,共10页
格点气象要素预报是中国气象局目前的主推业务和未来天气预报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高分辨率模式2 m温度预报资料,在传统中央气象台站点温度指导预报SCMOC和回归方法建立的站点温度预报的基础上,提出"站... 格点气象要素预报是中国气象局目前的主推业务和未来天气预报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高分辨率模式2 m温度预报资料,在传统中央气象台站点温度指导预报SCMOC和回归方法建立的站点温度预报的基础上,提出"站点订正值向格点传递"的方法来订正格点温度预报。结果表明:(1)SCMOC站点最高、最低温度24~168 h预报误差<2℃准确率分别平均高于ECMWF的10.0%和23.1%,ECMWF存在较大的系统性偏差,最低温度预报偏高,最高温度预报偏低。(2)"站点订正值向格点传递"方法能够订正模式格点温度预报的系统误差,且整体上不改变原ECMWF温度预报场的空间形态和原模式对地形的刻画特征。(3)利用研究区域内98个县级站SCMOC温度预报,订正ECMWF格点场,返回到区域内1289个乡镇站进行检验,结果24 h最低、最高温度<1℃的准确率较ECMWF分别提高22.8%和11.9%,<2℃的准确率则分别提高29.7%和17.4%。最低(高)温度绝对误差平均减小0.99℃(0.69℃),平均误差(ME)下降到0.7℃(-0.9℃)以内。(4)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得到98个县级站的温度预报,返回差值场来订正格点场,也能较好地订正ECMWF的系统性误差。对比两种方法,SCMOC差值传递在最低温度订正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而回归方法的最高温度订正效果较好。此外,回归方法能够较好地改善逐时温度预报效果。该方法已成功运用于陕西省精细化格点预报业务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点温度 站点订正值传递 SCMOC 一元回归
下载PDF
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9
8
作者 胡园园 黄广龙 史瑞旭 《现代测绘》 2012年第1期40-44,共5页
在深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既能够保证精度,又可节省成本,是基坑施工监测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讨论了四种常用的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并将轴线法、单站改正法、前方交会法与测小角法进行精度比较... 在深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既能够保证精度,又可节省成本,是基坑施工监测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讨论了四种常用的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并将轴线法、单站改正法、前方交会法与测小角法进行精度比较,得出:测小角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计算简单、操作方便、监测精度较高,是目前基坑监测中运用较广泛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水平位移监测 轴线法 测小角法 单站改正法 前方交会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