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口语中“这/那”的话语立场表达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郑友阶 罗耀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6-104,共9页
本文运用话语立场原则和立场三角分析方法,对自然口语中的"这"与"那"进行研究,认为它们具有标示主观评价的语用功能。自然口语中"这/那"对客体进行评价,对主体进行定位,并且与其他主体建立联系,其话语功... 本文运用话语立场原则和立场三角分析方法,对自然口语中的"这"与"那"进行研究,认为它们具有标示主观评价的语用功能。自然口语中"这/那"对客体进行评价,对主体进行定位,并且与其他主体建立联系,其话语功能本质就是表达话语者的立场,形式上成为主观性话语立场表达的指示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场表达
原文传递
突发公共事件地方政府官方媒体应急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
2
作者 李志远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本研究在批评隐喻分析框架下,以吉林市新冠肺炎疫情阶段性暴发期间政府官方媒体新闻发布会话语为语料,探讨突发公共事件下政府应急话语的隐喻特征与功能。研究表明,战争、竞赛、拟人、流体、建筑等隐喻广泛应用于应急话语之中,进行抗疫... 本研究在批评隐喻分析框架下,以吉林市新冠肺炎疫情阶段性暴发期间政府官方媒体新闻发布会话语为语料,探讨突发公共事件下政府应急话语的隐喻特征与功能。研究表明,战争、竞赛、拟人、流体、建筑等隐喻广泛应用于应急话语之中,进行抗疫行为、抗疫措施、病毒特征、生活配套等内容的叙事,从而表达官方立场、服务抗疫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方应急话语 批评隐喻分析 立场表达 应急语言服务
下载PDF
语用学视角下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视点站位与身份构建 被引量:3
3
作者 焦峪平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28,共5页
从语用学视角对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视点站位与身份构建进行界定,并以2013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为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解说员的站位与身份构建受社会宏观环境(受众要求)、传媒要求和个人个性风格的影响;视点站位和身份构建遵从... 从语用学视角对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视点站位与身份构建进行界定,并以2013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为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解说员的站位与身份构建受社会宏观环境(受众要求)、传媒要求和个人个性风格的影响;视点站位和身份构建遵从顺应性理论和杜波依斯(Du Bois)三角理论;解说员运用多种语法手段和词汇等表达视点站位,进行身份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学 解说员 视点站位 身份构建 澳网
下载PDF
习近平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分析——“立场三角”理论和评价理论融合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倩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60-66,共7页
博鳌亚洲论坛是我国参与多边对话、争取多边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场合,领导人在这一场合的发言通过表达立场表明态度、赢得国际认同、构建国家形象,是国家话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立场三角"理论和评价理论融合视角... 博鳌亚洲论坛是我国参与多边对话、争取多边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场合,领导人在这一场合的发言通过表达立场表明态度、赢得国际认同、构建国家形象,是国家话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立场三角"理论和评价理论融合视角,构建语篇的立场行为分析框架,分析习近平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旨在从社会互动层面透析演讲中的立场表达、立场协同及国家形象的构建策略。研究发现,演讲中主要有评价博鳌亚洲论坛、评价中国改革与发展、评价未来国家合作三个立场行为,演讲者作为立场主体分别通过不同的立场类型对立场客体及子客体进行评价,在构建自身形象的同时以不同话语策略争取与听众立场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场三角” 评价理论 立场表达 博鳌论坛演讲 政治话语
下载PDF
“照你这么说”:逆向回应与推理否定
5
作者 金茗竹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第9期72-77,共6页
“照你这么说”是非自足的、在特定语境中浮现出隐性否定语义的逆向推理回应标记。它对不适宜的话语予以反驳,在否定言域内容的同时,达到否定知域认识与逻辑的目的。它主要具有逆向推理回应和构建对立立场的人际话语功能。
关键词 逆向否定回应标记 隐性否定 立场构建 互动功能 浮现机制
下载PDF
基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的大学生立场表达研究
6
作者 吴琼 王晓燕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83-86,共4页
立场表达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运用Du Bois的立场三角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中的立场表达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会话参与者对其认识立场的表达远远多于对评价或是个人感觉与情绪的表... 立场表达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运用Du Bois的立场三角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中的立场表达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会话参与者对其认识立场的表达远远多于对评价或是个人感觉与情绪的表达。信息来源类认识立场主要是通过转述这种方式来实现的。其次,命题评价类认识立场主要是通过情态词、语气词和心理动词来表达。对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中立场表达进行研究,有助于拓展会话立场表达的研究领域,也为大学生会话互动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会话互动 立场表达 会话分析
下载PDF
反问格式“X什么X”的立场表达功能考察 被引量:23
7
作者 朱军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7,共8页
反问格式"X什么X"是汉语口语中一种特殊的应答方式,主要出现在话轮之首,也可单独使用,与听话者有各种交互模式。其与常规否定(否定词)有显著的区别,具有负面立场表达功能,具体表现为提醒、意外、反驳、斥责四个层级,以后两者... 反问格式"X什么X"是汉语口语中一种特殊的应答方式,主要出现在话轮之首,也可单独使用,与听话者有各种交互模式。其与常规否定(否定词)有显著的区别,具有负面立场表达功能,具体表现为提醒、意外、反驳、斥责四个层级,以后两者为主。"X什么X"还具有说话人不顾及对方"面子"、显示自身权势地位的立场表达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什么X” 反问格式 交互模式 立场表达功能 语用特点
下载PDF
否定话语标记“谁说的”的功能表达与意义浮现 被引量:6
8
作者 谢晓明 梁凱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9-155,共7页
文章基于互动视角,考察话语标记"谁说的"的话轮位置与会话序列结构,探讨其话语功能及形成动因与机制。考察发现,"谁说的"常用于应答话轮的起始位置,能够在第一时间抢夺话轮,对对方的话语做出否定回应,同时为受话人... 文章基于互动视角,考察话语标记"谁说的"的话轮位置与会话序列结构,探讨其话语功能及形成动因与机制。考察发现,"谁说的"常用于应答话轮的起始位置,能够在第一时间抢夺话轮,对对方的话语做出否定回应,同时为受话人理解话语提供引导。在具体语境中,受交际双方关系、上一话轮内容等因素影响,"谁说的"的语义表达强度不同,浮现出不同的立场表达功能,主要包括斥责、反驳、否定和嗔怪。从来源看,话语标记"谁说的"出现于清代,来源于"谁说+X+的"结构,在主观性、语言经济原则和语境吸收等因素的推动下逐渐规约化为一个表否定的话语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谁说的” 话语标记 主观性 立场表达功能
原文传递
从回声标记语到程度否定构式:“不至于”的话语功能与话语特点 被引量:5
9
作者 朱军 卢芸蓉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第7期934-944,共11页
"不至于"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构式化,而非"至于"的否定式。在话语中,独用的"不至于"源自回声标记语"不至于",表示对带有"高程度"特征的引发语有所怀疑的立场态度从而进行的"程度否... "不至于"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构式化,而非"至于"的否定式。在话语中,独用的"不至于"源自回声标记语"不至于",表示对带有"高程度"特征的引发语有所怀疑的立场态度从而进行的"程度否定";与另一种量否定构式"不尽然"有所区别,后者表示"范围否定"。在各种否定方式中,"不至于"的语义强度弱于一般否定式、反问式;在对话语体中,"不至于"与一般否定式共现时遵循的语序规律是先强后弱,而非常规的先弱后强,这主要是受到简练原则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声话语 程度否定 怀疑性立场 语义强度 简练原则
下载PDF
否定话语标记“少来”的立场表达与语义浮现
10
作者 梁凱 《语文学刊》 2023年第5期54-60,共7页
文章基于互动视角,考察否定话语标记“少来”的话语分布,探讨其立场表达功能及形成动因与机制。考察发现,“少来”的核心表达功能是否定,受交际双方关系和触发因素等影响,“少来”在具体语境中动态浮现出5种不同的立场表达功能:嗔怪<... 文章基于互动视角,考察否定话语标记“少来”的话语分布,探讨其立场表达功能及形成动因与机制。考察发现,“少来”的核心表达功能是否定,受交际双方关系和触发因素等影响,“少来”在具体语境中动态浮现出5种不同的立场表达功能:嗔怪<劝阻<拒绝<反驳<斥责。“少来”来源于“少来+VP”结构,在礼貌原则、语境吸收和韵律等因素的推动下逐渐规约化为一个否定话语标记。在“少来”形成的过程中,“来”在构式压制的作用下也发生了去范畴化而逐渐失去了表位移的功能。此外,文章还对“少来”和“少来这一套”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二者在否定内容、来源等方面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标记 否定 “少来” “少来这一套” 立场表达功能
下载PDF
“我们/我”与人际意义建构研究——基于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问答环节发言人的立场性应答话语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旭 欧阳护华 《话语研究论丛》 2016年第1期35-51,共17页
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理论指导下探讨第一人称代词'我们/我'的人际意义建构。通过对2003年~2013年25篇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问答环节发言人立场性应答话语中'我们/我'建构人际意义的历时分析,本文构建出'我们... 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理论指导下探讨第一人称代词'我们/我'的人际意义建构。通过对2003年~2013年25篇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问答环节发言人立场性应答话语中'我们/我'建构人际意义的历时分析,本文构建出'我们/我'的人际意义发展模式,旨在为发言人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上的语言使用提供一个思考路径。研究发现,发言人在'我们/我'的人称选择上越来越重视人际意义的建构;'我们/我'的人称选择正在趋于弱化权威、距离和'官本位',强化一致、服务和'民本位';'我们/我'的人际意义发展模式可以成为了解发言人在何种程度上建构人际意义的话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们/我” 人际意义建构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问答环节 立场性应答话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