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3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季风气候对我国雨水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69
1
作者 卫克勤 林瑞芬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2-41,共10页
根据我国积累的雨水同位素组成资料,讨论了季风气候对雨水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受季风影响的地区,与温度效应预测的相反,夏季雨水δ值偏低,雨水的δ值并不一定和降水量有关。夏季风期间暖湿汽团在亚洲登陆前,已经历较大的同位素分馏... 根据我国积累的雨水同位素组成资料,讨论了季风气候对雨水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受季风影响的地区,与温度效应预测的相反,夏季雨水δ值偏低,雨水的δ值并不一定和降水量有关。夏季风期间暖湿汽团在亚洲登陆前,已经历较大的同位素分馏,故明显贫重同位素。用夏冬两季雨水平均δ18O之差讨论了雨水δ值受季风气候影响的程度。我国东部及云南和西藏南部受季风影响最为明显,而新疆则在影响范围之外。根据氘过剩值探讨了夏冬季风期间降水云团的不同水汽来源。季风气候的多变也使雨水δ值年变幅较大。本结果有助于将稳定同位素温度指示剂正确地应用于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冰川学、水文学以及古气候学等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 同位素 季风 气候
下载PDF
CMF模式的排他性依据和造山型银矿实例:东秦岭铁炉坪银矿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131
2
作者 陈衍景 隋颖慧 Franco PIRAJNO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1-568,共18页
河南熊耳山区的铁炉坪银矿定位于高级变质基底中的NE向断裂带中,是熊耳山脉状造山型金、银、铅锌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矿作用包括了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形成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脉3类矿物组合。早阶段成 矿温度大约为... 河南熊耳山区的铁炉坪银矿定位于高级变质基底中的NE向断裂带中,是熊耳山脉状造山型金、银、铅锌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矿作用包括了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形成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脉3类矿物组合。早阶段成 矿温度大约为373℃左右,成矿流体δD=-90‰,δ^(13)C_(co_2)=2.0‰,δ^(18)O=9‰,来源较深;晚阶段流体温度<203℃,δD=70‰,δ^(13)C_(co_2)=-1.3‰,δ^(18)O=-2‰,属于浅源大气降水热液;中阶段流体均一温度210~249℃,δD=-109‰,δ^(13)C_(co_2)=0.1‰,δ^(18)O=2‰,是深源与浅源流体的混合。对比讨论表明,熊耳山区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熊耳群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类的三者之一或它们的混合物,均无法提供具有早阶段流体D-O-c同位素组成(高δ^(18)O和δ^(13)C,低δD)的成矿流体,表明早阶段流体来自栾川群和管道口群的碳酸盐-页岩-硅质岩建造的变质脱水作用。矿石硫同位素组成较低,铅同位素比值较高,同样不可能来自熊耳山的主要地质体,更不可能来自其下伏的地幔和下地壳,指示成矿物质和流体应主要来自栾川群和管道口群。尽管栾川群和管道口群地层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尚待补充,铁炉坪银矿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似乎只能借助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才能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炉坪造山型银矿 稳定同位素 秦岭造山带 CMF模式 排他性依据
下载PDF
新疆罗布泊盐湖氢氧锶硫同位素地球化学及钾矿成矿物质来源 被引量:62
3
作者 刘成林 王弭力 焦鹏程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8-275,共8页
罗布泊罗北凹地第四系上部盐层中蕴藏丰富的卤水,卤水中则富含钾(KCl平均品位为1.40%)。文章通过对罗布泊卤水氢、氧、锶及硫同位素等分析及与塔里木盆地(河流)、柴达木盆地等地区对比研究,确定了罗布泊富钾卤水源于地表... 罗布泊罗北凹地第四系上部盐层中蕴藏丰富的卤水,卤水中则富含钾(KCl平均品位为1.40%)。文章通过对罗布泊卤水氢、氧、锶及硫同位素等分析及与塔里木盆地(河流)、柴达木盆地等地区对比研究,确定了罗布泊富钾卤水源于地表水,可能主要是塔里木盆地南北缘河流水;卤水中的硫钾等物质组分主要来源于南天山、塔里木盆地西北、西南部中新生代石膏钙芒硝石盐矿床或地层及其古代地层卤水。由于第四纪期间塔里木盆地西部抬升,东部罗布泊地区则发生沉降,这些物质组分被地表水溶解并最终汇集于罗布泊,从而造成了该区水体中钾硫等背景值较高,使卤水在蒸发浓缩至钙芒硝阶段时钾就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 稳定同位素 钾矿床 成矿物质 氢氧锶硫
下载PDF
基于氢氧同位素的华北平原降水入渗过程 被引量:59
4
作者 王仕琴 宋献方 +3 位作者 肖国强 王志民 刘鑫 王鹏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5-501,共7页
华北平原地下水浅埋区水循环主要以垂直方向上的入渗、蒸发和蒸腾的方式存在,同位素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示踪剂"揭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过程。选择华北平原中、东部地下水浅埋区的衡水和沧州为典型实验点,研究不同降水特征、... 华北平原地下水浅埋区水循环主要以垂直方向上的入渗、蒸发和蒸腾的方式存在,同位素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示踪剂"揭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过程。选择华北平原中、东部地下水浅埋区的衡水和沧州为典型实验点,研究不同降水特征、土壤质地和植被条件下入渗过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土壤非均质条件下(沧州),降水入渗补给过程中伴随着蒸发、植被蒸腾作用以及与土壤前期水分的强烈混合作用,活塞流入渗的同时土壤100 cm深度可能还存在大孔隙优先流;土壤均质条件下(衡水),降水向下均匀入渗,入渗速度较快,土壤水运动以新水基本代替老水的活塞流为主要形式,并经过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补给地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稳定同位素 降水入渗 土壤水 地下水
下载PDF
胶东三山岛金矿中深部成矿流体对比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56
5
作者 姜晓辉 范宏瑞 +4 位作者 胡芳芳 杨奎锋 蓝廷广 郑小礼 金念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27-1340,共14页
三山岛金矿位于胶东西北部,属于典型的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该矿床为中温、中低盐度H2O-CO2-NaCl±CH4流体;中深部成矿流体对比研究表明,在纵深超过2000m范围内,成矿流体具有较一致的成矿流体介质条件,主成矿均一... 三山岛金矿位于胶东西北部,属于典型的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该矿床为中温、中低盐度H2O-CO2-NaCl±CH4流体;中深部成矿流体对比研究表明,在纵深超过2000m范围内,成矿流体具有较一致的成矿流体介质条件,主成矿均一温度为170~330℃,成矿压力为50~255MPa。H、O、C同位素表明,深源流体参与了成矿作用,很可能是与金矿床伴生的基性幔源岩浆脱水形成的岩浆水,在地壳浅部遭受到大气降水的混合,而S同位素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成矿物质具有多源性,矿区浅表在成矿晚期可能受到了表生硫影响而导致δ34S偏高。水岩反应、成矿应力场转变及表面吸附电化学还原反应等导致金沉淀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深部矿体 破碎蚀变岩型 三山岛金矿 胶东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地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汽来源 被引量:49
6
作者 李小飞 张明军 +3 位作者 马潜 李亚举 王圣杰 汪宝龙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24-2931,共8页
依据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络(GNIP)中我国东北地区的月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资料,并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并建立了局地大气水线方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大气降水中δ18O值总... 依据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络(GNIP)中我国东北地区的月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资料,并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并建立了局地大气水线方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大气降水中δ18O值总体上较低,在时间变化上,表现为冬低夏高;从空间分布来看,由南至北加权平均δ18O值呈减小趋势;降水δ18O与温度线性关系显著,而与降水量则不存在线性关系,利用降水δ18O与温度、降水量、高程、经度和纬度等气候因子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可以对降水δ18O进行定量估算;采用HYSPLIT 4.9模型对GNIP观测点水汽来源进行追踪,气团聚类轨迹表明,该区全年有两条水汽路径,分别为西风带输送的大西洋、极地北冰洋冷湿水汽和太平洋暖湿水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稳定同位素 同位素效应 气团轨迹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西北干旱区降水中δ^(18)O变化特征及其水汽输送 被引量:48
7
作者 李小飞 张明军 +4 位作者 李亚举 王圣杰 黄小燕 马潜 马雪宁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1-719,共9页
以IAEA/WMO提供的乌鲁木齐(1986~2003年)、张掖(1986~2003年)与和田(1988~1992年)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观测数据和相关气象要素为基础,通过回归分析得到西北干旱区大气降水方程,并对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量... 以IAEA/WMO提供的乌鲁木齐(1986~2003年)、张掖(1986~2003年)与和田(1988~1992年)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观测数据和相关气象要素为基础,通过回归分析得到西北干旱区大气降水方程,并对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采用HYSPLIT4.9模型对3个站点水汽来源进行追踪,建立了西北干旱区的水汽输送模式,并对冰冻圈δ18O的记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区大气降水方程为δD=7.24δ18O+1.96‰,局地蒸发较强烈;乌鲁木齐、张掖与和田降水中δ18O分别波动于-20.58‰~-5.4‰、-18.58‰~-2.46‰和-20.33‰~-0.01‰,均表现出冬低夏高的特点,而d值则表现为冬高夏低;从空间分布来看,δ18O张掖最高,和田次之,乌鲁木齐最低,d值则乌鲁木齐最高,和田次之,张掖最低;降水中δ18O温度效应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81、0.86,而降水量效应不存在;水汽来源轨迹表明,该区全年有两条水汽路径,分别为西风带输送的大西洋海源水汽以及极地北冰洋地区水汽,受其影响δ18O冬半年较低,夏半年则较高;由于冰冻圈环境的独特性,该区冰川雪冰中δ18O的变化与相应的气象站记录对应关系良好,很好地反映着气温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水汽来源 大气降水 冰冻圈 西北干旱区
原文传递
黄河水δ^(18)O、δD和~3H的沿程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苏小四 林学钰 +1 位作者 廖资生 王金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9-357,共9页
根据2000年8~9月雨季和2001年3~4月旱季在黄河18条断面上河水的同位素测试结果,分析了黄河水δ18O、δD和3H浓度的沿程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从黄河源头至入海口,黄河水具有稳定同位素比率逐渐增大而3H浓度逐渐下降的趋势;外来水体... 根据2000年8~9月雨季和2001年3~4月旱季在黄河18条断面上河水的同位素测试结果,分析了黄河水δ18O、δD和3H浓度的沿程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从黄河源头至入海口,黄河水具有稳定同位素比率逐渐增大而3H浓度逐渐下降的趋势;外来水体的混合作用、蒸发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水的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影响。黄河源头地区和中游地区是黄河两个主要的产流区,河水同位素的变化是不同径流来源对河水补给的良好标志。兰州以上黄河源头地区河水的δ18O、δD的季节性变化与雨水相反,地下水对河水的补给贡献旱季大于雨季。晋陕峡谷北段雨季δ18O相对较低的岩溶水和当地雨水对河川径流有明显的补给,而旱季3H浓度相对较低的岩溶水对河川径流有一定的补给;吴堡-潼关段雨季和旱季均有同位素比率相对较高的地表支流(如汾河、渭河)的加入。河水水面蒸发作用对兰州-包头段和黄河下游段旱季河水的δ18O具有明显的影响,而对这些河段雨季河水的同位素影响较小,灌溉回归水的蒸发可能是影响这些地段河水同位素组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同位素示踪 水循环 稳定同位素 水体 同位素比率 浓度
下载PDF
Geology and D-O-C Isotope Systematics of the Tieluping Silver Deposit,Hena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Ore Genesis 被引量:44
9
作者 CHENYanjing FrancoPIRAJNO SUIYingh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06-119,共14页
The Tieluping silver deposit, which is sited along NE-trending faults within the high-grade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e Xiong'er terrane, is part of an important Mesozoic orogenic-type Ag-Pb and Au belt recently d... The Tieluping silver deposit, which is sited along NE-trending faults within the high-grade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e Xiong'er terrane, is part of an important Mesozoic orogenic-type Ag-Pb and Au belt recently discovered. Ore formation includes three stages: Early (E), Middle (M) and Late (L), which include quartz-pyrite (E), polymetallic sulfides (M) and carbonates (L), respectively. The E-stage fluids are characterized by δD=-90‰, and δ 18 O=9‰ at 373°C, and are deeply sourced; the L-stage fluids, with δD=-70‰, and δ 18 O=-2‰, are shallow-sourced meteoric water; whereas the M-stage fluids, with δD=-109‰, and δ 18 O=2‰, are a mix of deep-sourced and shallow-sourced fluids. Comparisons of the D-O-C isotopic systematics of the E- stage ore-forming fluids with the fluids derived from Mesozoic granites, Archean-Paleoproterozoic metamorphic basement and Paleo-Mesoproterozoic Xiong'er Group, show that these units cannot generate fluids with the measured isotopic composition (highδ 18 O and δ 13 C ratios and lowδD ratios) characteristic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E-stage ore-forming fluids originated from metamorphic devolatilization of a carbonate-shale-chert lithological association, locally rich in organic matter, which could correspond to the Meso-Neoproterozoic Guandaokou and Luanchuan Groups, rather than to geologic units in the Xiong'er terrane, the lower crust and the mantle. This supports the view that the rocks of the Guandaokou and Luanchuan Groups south of the Machaoying fault might be the favorable sources. A tectonic model that combines collisional orogeny, metallogeny and hydrothermal fluid flow i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the Tieluping silver deposit. During the Mesozoic collision between the South and North China paleocontinents, a crustal slab containing a lithological association consisting of carbonate-shale-chert, locally rich in organic matter (carbonaceous shale) was thrust northwards beneath the Xiong'er terrane along the Machaoying fau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ogenic silver deposit stable isotopes FLUID Xiong'er terrane Qinling orogen China
下载PDF
个旧锡矿地球化学及成矿作用演化 被引量:41
10
作者 秦德先 黎应书 +5 位作者 范柱国 陈爱兵 谈树成 洪托 李连举 林小平 《中国工程科学》 2006年第1期30-39,共10页
关于个旧锡矿床的成因,过去多数人持“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成矿”观点。笔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个旧锡矿具有多期、多源成矿,可划分为3个成矿系列,即印支期海底基性火山成矿系列、海底喷流成矿系列和燕山晚期花岗岩改造(叠加)成矿系列,成矿... 关于个旧锡矿床的成因,过去多数人持“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成矿”观点。笔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个旧锡矿具有多期、多源成矿,可划分为3个成矿系列,即印支期海底基性火山成矿系列、海底喷流成矿系列和燕山晚期花岗岩改造(叠加)成矿系列,成矿模式可归结为“裂谷环境—火山沉积—喷流热水沉积—花岗岩叠加改造”;在划分成矿系列的基础上,重点从矿床的微量及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及流体包裹方面来论证新的成矿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旧 锡矿 地球化学 稳定同位索 成矿作用演化
下载PDF
黑河流域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及模拟 被引量:42
11
作者 吴锦奎 杨淇越 +2 位作者 丁永建 叶柏生 张明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57-1866,共10页
利用2002~2004年黑河流域6个采样点上的301个降水数据,对黑河流域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降水δ18O和δD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5‰~-33.4‰和59‰~-254‰,这主要是由于降水水汽来源不同和气象条件特别是气... 利用2002~2004年黑河流域6个采样点上的301个降水数据,对黑河流域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降水δ18O和δD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5‰~-33.4‰和59‰~-254‰,这主要是由于降水水汽来源不同和气象条件特别是气温和降水量的较大变化使得降水形成的凝结机制发生变化引起;降水中同位素的变化和气温之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温度效应明显;在月时间尺度上,降水量效应是不存在的,但在降水事件尺度上,存在降水量效应;δ18O加权平均值随着采样点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呈现出较好的高度效应,效应梯度为-0.47‰/100 m;区域大气降水线(RMWL)为δD=7.82δ18O+7.63,其斜率和截距与中国北方地区接近;后向轨迹法追踪黑河流域水汽来源结果表明,冷季(10~次年3月)水汽主要来源于西风带而暖季(4~9月)的水汽来源复杂;模拟显示,δ18O随时间呈现明显的正弦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大气降水 温度效应 降水量效应 模拟 内陆河流域
原文传递
西南水汽通道上昆明站降水中的稳定同位素 被引量:41
12
作者 章新平 孙维贞 刘晶淼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5-669,共5页
位于西南水汽通道上的昆明站降水中的稳定同位素比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旱季(11~4月)降水中平均δ18O明显高于雨季(5~10月).显著的降水量效应说明昆明站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低纬度海洋.与全球大气水线相比,昆明站大气水线的斜率和... 位于西南水汽通道上的昆明站降水中的稳定同位素比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旱季(11~4月)降水中平均δ18O明显高于雨季(5~10月).显著的降水量效应说明昆明站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低纬度海洋.与全球大气水线相比,昆明站大气水线的斜率和常数项均较小.这与雨滴在未饱和大气中降落时重同位素的蒸发富集作用有关.统计分析显示,近地面温度露点差△Td与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旱季,受大陆性气团的影响,空气干燥,降水量小,大气中△Td大,因此蒸发强,重同位素的富集作用强,从而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高;在雨季,受来自海洋水汽的影响,空气湿润,降水量大,大气中△Td小,因此蒸发弱,重同位素的富集作用轻,从而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低.据此推测,降水量效应可能是不同水汽来源对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影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 水汽通道 稳定同位素 降水量效应 温度露点差 稳定同位素比率 西南 大气水线 富集作用 空气干燥
下载PDF
黄河流域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时空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41
13
作者 李小飞 张明军 +2 位作者 王圣杰 马雪宁 李菲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9-277,共9页
大气降水δ18O值的变化是一个蒸发和凝结的物理过程,与纬度、海拔、距海岸的距离、季节和降水量等因素有关,具有规律变化的特征。根据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取得的降水同位素数据和降水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域降水中δ18O的时空变化特征... 大气降水δ18O值的变化是一个蒸发和凝结的物理过程,与纬度、海拔、距海岸的距离、季节和降水量等因素有关,具有规律变化的特征。根据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取得的降水同位素数据和降水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域降水中δ18O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了流域上中下游降水中稳定同位素与温度和降水量的关系,揭示了流域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流域上游和中下游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具有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上游地区表现为夏季富集、冬季贫化,中游和下游则与之相反;在空间变化上,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自上而下整体趋于逐渐贫化,波动明显,存在显著的极值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具有不同的同位素过程,上游地区受海拔效应和内陆循环影响显著,而中下游则主要受季风系统和局地因素的影响。局地大气水线以及d与大气水汽压关系的分析表明,流域降水在从云层底部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二次蒸发现象,并伴随着同位素的分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大气降水 二次蒸发 黄河流域
下载PDF
Variations of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precipit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被引量:39
14
作者 章新平 Masayoshi NAKAWO +2 位作者 姚檀栋 韩健康 谢自楚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2年第6期481-493,共13页
There is no temperature effect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and South Asia to the south of the Tanggula Mountains. Amount effect has been observed at a few sampling stations accounting for about a half of the stati... There is no temperature effect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and South Asia to the south of the Tanggula Mountains. Amount effect has been observed at a few sampling stations accounting for about a half of the statistical stations. There is notable temperature effect in the middle and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Central Asia to the north of the Tanggula Mountains. Because vapor directly originates from low-latitude oceans, the relative heavy ( 18O with small variation characterizes the rainfall in South Asia. A sharp depletion of the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precipitation takes place from Kyangjin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Himalayas to the Tanggula Mountains in the middle plateau. From the Tanggula Mountains to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the ( 18O in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precipitation stable isotopes.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水汽输送与冰芯中稳定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38
15
作者 田立德 姚檀栋 +2 位作者 余武生 章新平 蒲健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5-152,共8页
降水中稳定同位素作为水中的组成成分,与水汽来源的变化存在直接的关系。根据在青藏高原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研究,青藏高原南北降水中1δ8O和过量氘(d)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变化,这种空间变化与西南季风夏季向北推进的位置有关。在时间变化... 降水中稳定同位素作为水中的组成成分,与水汽来源的变化存在直接的关系。根据在青藏高原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研究,青藏高原南北降水中1δ8O和过量氘(d)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变化,这种空间变化与西南季风夏季向北推进的位置有关。在时间变化上,青藏高原不同地区降水中1δ8O和d的季节变化特征也与水汽来源的季节变化有关,而且这种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西南季风水汽与西风带输送水汽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中国最北端的阿尔泰山区还受到极地气团的影响。由于不同的大气环流造成的水汽来源的差异,青藏高原冰芯中稳定同位素变化也存在空间差异。北部地区冰芯中稳定同位素的年际变化与当地气象站记录显示良好的对应关系,而南部冰芯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与当地气象站降水量在年际变化上显示反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稳定同位素 水汽输送 降水与冰芯
下载PDF
兰州及其周边区域大气降水δ^(18)O特征及其水汽来源 被引量:38
16
作者 陈粉丽 张明军 +3 位作者 马潜 李小飞 王圣杰 李菲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755-3763,共9页
根据2011年4月~2012年3月在兰州及其周边区域永登、皋兰和榆中这4个站点所采集到的243个大气降水样品及同期相关气象资料,对兰州及其周边区域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大气降水线方... 根据2011年4月~2012年3月在兰州及其周边区域永登、皋兰和榆中这4个站点所采集到的243个大气降水样品及同期相关气象资料,对兰州及其周边区域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大气降水线方程,同时采用HYSPLIT 4.9模型对兰州及其周边区域水汽来源进行了追踪,并建立水汽输送模式.结果表明,兰州及其周边区域的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48δ18O+8.13,表明该区局地蒸发较强烈;在时间变化上,降水中同位素值表现为冬低夏高,而d-excess值变化趋势较为平稳,但不同时段下,也存在着一定的变化;从空间分布来看,由西至东加权平均δ18O值呈减小趋势;降水δ18O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降水量表现为负相关;在大尺度下,西风水汽、局地水汽以及东南季风水汽均对兰州及其周边区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西风水汽占主导作用,而东南季风水汽的影响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6月初至8月初这一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及其周边区域 稳定同位素 大气降水 同位素效应 水汽来源
原文传递
氢稳定性同位素确定植物水源的应用与前景 被引量:34
17
作者 曹燕丽 卢琦 林光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117,共7页
介绍了氢稳定性同位素的测定方法和δD分析在植物水分来源研究中应用的原理、方法和典型案例。植物对不同水源的选择性和植物水分的δD分析被用于各种群落类型和环境中分析植物短期和长期的水分利用形式 ,甚至定量确定不同环境中各种植... 介绍了氢稳定性同位素的测定方法和δD分析在植物水分来源研究中应用的原理、方法和典型案例。植物对不同水源的选择性和植物水分的δD分析被用于各种群落类型和环境中分析植物短期和长期的水分利用形式 ,甚至定量确定不同环境中各种植物对不同水分来源的利用 ,如白松、荒漠植物、河岸林和海岸植物。δD分析还用于研究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 ,氢稳定性同位素分析在古气候研究、植物光合途径、动物生理生态学和食物链等生态学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氢 稳定性同位素 植物水分来源 测量 应用
下载PDF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鄱阳湖枯水末期水生食物网结构 被引量:35
18
作者 王玉玉 于秀波 +1 位作者 张亮 徐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81-1188,共8页
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分析技术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有效技术。δ13C值常用来分析消费者食物来源,δ15N值常用来确定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位置。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鄱阳湖北部湖口县、都昌县、星子县、吴城镇4个... 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分析技术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有效技术。δ13C值常用来分析消费者食物来源,δ15N值常用来确定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位置。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鄱阳湖北部湖口县、都昌县、星子县、吴城镇4个采样点95条鱼和其他食物网成分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构建了鄱阳湖枯水期末期水生食物网。结果表明,不同水域颗粒有机物(POM)的δ13C值不同,范围为-27.5‰~-24.6‰可以区分赣江、修水、鄱阳湖、长江和鄱阳湖湖交汇处水体的颗粒有机物特征。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少,核心区生物δ15N相对较低,而周边人类活动频繁的星子、都昌两县附近水域生物体内的δ15N偏高,反映了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输入对系统的影响。在湖区不同位置捕获的相同品种水生生物δ13C值不同,反映了其不同的食物来源,用δ15N值计算发现其所占据的相对营养位置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网 鄱阳湖 δ13C δ15N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内蒙古达里湖全新世有机碳氮同位素记录与环境演变 被引量:35
19
作者 范佳伟 肖举乐 +4 位作者 温锐林 翟大有 王旭 崔琳琳 Shigeru Itoh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56-870,共15页
内蒙古中东部的达里湖为一水文封闭型湖泊,位于现今东亚夏季风的北部边缘区,对区域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本文对达里湖沉积中心提取的岩芯(DL04沉积岩芯)顶部8.5m沉积物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15个全岩样品有机质的放射性碳测年结果表明... 内蒙古中东部的达里湖为一水文封闭型湖泊,位于现今东亚夏季风的北部边缘区,对区域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本文对达里湖沉积中心提取的岩芯(DL04沉积岩芯)顶部8.5m沉积物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15个全岩样品有机质的放射性碳测年结果表明:岩芯顶部8.5m涵盖了过去大约11500年.按约50年分辨率分析的225个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总有机碳/总氮(C/N)原子比值数据以及221个有机碳和有机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3C)数据,详细揭示了全新世东亚夏季风边缘区的水文和生态变化历史.在距今11500 ~ 9800日历年(ca1.aB.P.)期间,所有地球化学指标均呈逐渐增大趋势,指示入湖河流逐渐增强,达里湖开始扩张,水生植物生产率逐渐升高;在9800 ~ 7700cal.aB.P.期间,TOC和TN含量以及C/N比值维持稳定高值,δ13C和δ15N值较小,指示湖泊维持高湖面状态,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生产率较高;在7700~ 5900cal.aB.P.期间,C/N比值和δ15N维持低值,TOC和TN含量呈现更高值,并且波动变化,δ13C值逐渐增大,表明湖面维持高水平,湖水显著变暖,浮游植物生产率显著升高,流域植被大幅度扩张;在5900 ~ 4850cal.aB.P.期间,TOC和TN含量,C/N比值以及δ13C值显著减小,δ15N值显著增大,暗示地表径流显著减弱,达里湖湖面显著下降,湖泊生产率快速下降;从4850cal.a B.P.开始,TOC和TN含量以及C/N比值呈逐渐减小趋势,δ13C和δ15N值呈逐渐增大趋势,表明湖面逐渐下降,湖水盐度、碱度升高,湖水可能变冷,湖泊生产率逐渐下降,流域植被收缩.全新世东亚夏季风边缘区水文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可能直接或间接受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和区域季风降水强度的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里湖 C/N比值 稳定同位素 水文 生态 东亚夏季风边缘区 全新世
原文传递
A carbon- and oxygen-isotope record of recent environ- mental change from Qinghai Lake, N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35
20
作者 A.C.G.Henderson J.A.Holmes +2 位作者 ZHANGJiawu M.J.Leng L.R.Carvalh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14期1463-1468,共6页
A c. 300-year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 record derived from fine-grained and ostracod carbonate from Qinghai Lake testifies to dramatic interannual tointerdecadal limnological change. Fine-grained carbonates, which ar... A c. 300-year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 record derived from fine-grained and ostracod carbonate from Qinghai Lake testifies to dramatic interannual tointerdecadal limnological change. Fine-grained carbonates, which are mainly authigenic, are likely to have formed in the epilimnion of the lake and their isotopic composition reflects the summer temperature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near-surface waters, which is mainly a function of evaporative concentration. Ostracod shells are secreted in the benthos of the lake, and their isotopic composition reflects summer bottom-water conditions, together with fractionation effects, which may differ between species. Differences betweencontemporaneous values from authigenic carbonates and ostracod shells may provide an indication of stratification within the lake and variations in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northeast par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past 300 years. A period of moderate evaporative concentration, from about 300 to 100 yr BP, was interrupted by a marked wet phase from ~100 to 40 yr BP, which was in turnfollowed by a return to drier conditions in the most recent part of the record.The increase in ? 18O values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record accords well withinstrumental records of lake-level lowering and salinity increase since about 1955 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藏东北部 环境变化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季风 古气候 青海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