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乌伦古湖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38
1
作者 肖霞云 蒋庆丰 +2 位作者 刘兴起 肖海丰 沈吉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7-86,共10页
根据新疆乌伦古湖钻孔剖面高分辨率的孢粉研究,得出全新世以来研究区的气候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约9.99—7.72cal.kaBP期间,气候温暖干旱;7.72—3.62cal.kaBP,气候由温和偏湿逐渐转向温暖偏干;3.62—1.24cal.kaBP,气候由寒冷干旱逐渐转... 根据新疆乌伦古湖钻孔剖面高分辨率的孢粉研究,得出全新世以来研究区的气候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约9.99—7.72cal.kaBP期间,气候温暖干旱;7.72—3.62cal.kaBP,气候由温和偏湿逐渐转向温暖偏干;3.62—1.24cal.kaBP,气候由寒冷干旱逐渐转向寒冷偏湿到温和湿润;1.24cal.kaBP至今,气候总体上温和干旱。在这四个大阶段的气候背景下,还存在8.90cal.kaBP和8.35cal.kaBP左右、3.62—2.80cal.kaBP期间、0.82—0.45cal.kaBP期间和约0.23cal.kaBP时的突然变冷事件。本剖面的孢粉组合在约9.99—7.72cal.kaBP期间反映的是湖区的植被,早期为以芦苇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随后演替成以黑三棱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自7.72cal.kaBP以后,孢粉组合反映的是区域植被,与气候相应的区域植被依次经历了荒漠草原→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或荒漠草原→草原→荒漠→荒漠草原的多次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记录 环境变迁 高分辨率 全新世 乌伦古湖 新疆
下载PDF
上新世-第四纪亚洲内陆干旱化过程——柴达木中部鸭湖剖面孢粉和盐类化学指标证据 被引量:43
2
作者 方小敏 吴福莉 +3 位作者 韩文霞 王亚东 张玺正 张伟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4-882,共9页
亚洲内陆干旱区是与亚洲季风区密切关联的一个环境系统,其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全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揭示其干旱化过程和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亚洲内陆干旱区柴达木盆地中央鸭湖剖面孢粉和盐类化学指标的... 亚洲内陆干旱区是与亚洲季风区密切关联的一个环境系统,其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全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揭示其干旱化过程和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亚洲内陆干旱区柴达木盆地中央鸭湖剖面孢粉和盐类化学指标的初步研究,表明5.3Ma时湖泊周围已分布着以蒿属、藜科、麻黄、禾本科等为主的草原,气候已经变干,由此期较高的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及碳酸钙含量表明湖泊演化处于沉积碳酸盐和少量硫酸盐阶段;3.4Ma后草本植物含量略有增加,但离子含量普遍降低,推测气候季节性增强;2.6Ma后耐旱植物花粉含量与盐度指标均呈现明显长期增加趋势,气候快速向更干旱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孢粉记录 盐类指标 干旱化
下载PDF
Th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during Neocene and Early Quaternary in Jiuxi Basin, China 被引量:34
3
作者 MA Yuzhen 1 , FANG Xiaomin 1,2 , LI Jijun 1 , WU Fuli 1 & ZHANG Jun 1 1.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Systems and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oess and Quaternary Geology,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n 710075,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5期676-688,共13页
Sporopollen record in the Laojunmiao Section at Yumen in the Hexi Corridor foreland depression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reveal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13.0―11.15 Ma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poropollen record in the Laojunmiao Section at Yumen in the Hexi Corridor foreland depression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reveal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13.0―11.15 Ma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Jiuxi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steppe vegetation and a semi-moist climate. During 11.16―8.60 Ma prevailed forests of cypress and a still warmer, moister climate; steppe vegetation and dry climate began probably at about 8.6 Ma. Although aridification had been relaxed time and again during 8.40―6.93 Ma (forest-steppe, warm-semi-moist), 6.64―5.67 Ma (open-forest and steppe, warmer-semi-moist) and 5.42―4.96 Ma (steppe, semi-arid), the climate in the region became drier and drier in response to the fre- quent occurrence of aridity during 6.93―6.64 Ma (steppe, semi-arid), 5.67―5.42 Ma (de- sert-steppe, arid), 3.66―3.30 Ma (desert-steppe, arid) and 2.56―2.21 Ma (desert, arid). Perhaps the important findings of our study are the notable expansion of drought-enduring plants during 3.66―3.30 Ma and about 2.56 Ma and the replacement of vegetation by vast arid dese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Hexi Corridor sporopollen recor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VEGETATION evolution aridification.
原文传递
云南鹤庆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记录及其植被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20
4
作者 肖霞云 沈吉 +1 位作者 肖海丰 童国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9-376,共8页
通过对“中国大陆环境钻探计划”首钻——云南鹤庆深钻前155 m约800 ka以来的岩芯进行孢粉研究,探讨了云南鹤庆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与古气候变迁.研究表明鹤庆盆地周围山地的植被在约800 kaBP至6.98 kaBP之间经历了以松为主的... 通过对“中国大陆环境钻探计划”首钻——云南鹤庆深钻前155 m约800 ka以来的岩芯进行孢粉研究,探讨了云南鹤庆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与古气候变迁.研究表明鹤庆盆地周围山地的植被在约800 kaBP至6.98 kaBP之间经历了以松为主的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的多次相互演替;从6.98 kaBP开始,植被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森林植被迅速退化,以草本为主,此时开始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表现在砍伐森林和种植农作物等方面.与植被演替相应的古气候可划分为五个大的阶段,包含多次冷暖、干湿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记录 植被演替 气候变化 中更新世 鹤庆盆地
下载PDF
陕西红碱淖近百年来的孢粉记录及环境变化 被引量:15
5
作者 肖霞云 羊向东 +1 位作者 沈吉 汪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4,共7页
通过孢粉分析,对陕西红碱淖地区近百年来的环境演化进行了探讨,对比钻孔岩性特征、历史记载和器测资料,验证了孢粉记录在短尺度的高分辨率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有效性.研究表明,1927年以前,红碱淖地区气候非常干旱,不具备成湖条件,植被类型... 通过孢粉分析,对陕西红碱淖地区近百年来的环境演化进行了探讨,对比钻孔岩性特征、历史记载和器测资料,验证了孢粉记录在短尺度的高分辨率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有效性.研究表明,1927年以前,红碱淖地区气候非常干旱,不具备成湖条件,植被类型为典型荒漠;1927-1938年,干旱程度有所缓和,湖盆洼地开始积水成湖,植被类型为小灌木荒漠草原植被;1938-1960年,气候相对好转,环境开始变湿,红碱淖在此相对较好的气候条件下,积蓄了一定的水量,形成比第二阶段更深些的湖泊,植被类型为灌丛草原;1960年前后环境有较大的变化,孢粉图谱很好地反映了1960年前后人类活动与降水增加叠加后对环境及湖泊的影响.在1960-2000年期间,气候比前几阶段有明显改善,环境湿润,湖泊面积在1960年前后迅速扩大后维持较高湖面.植被为典型草原植被;近几年来,湖区环境又开始相对转干,植被发育为以藜科为主的草原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孢粉记录 湖泊 洼地 环境演化 孢粉分析 气候 植被类型 小灌木 干旱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 被引量:14
6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5-306,共12页
本文将西藏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河湖相地层的古地磁法和ESR法测年结果表明,札达盆地内河湖相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新近纪上新世-第... 本文将西藏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河湖相地层的古地磁法和ESR法测年结果表明,札达盆地内河湖相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根据该套河湖相地层沉积演化和其中的孢粉组合特征、河湖相沉积中所发现的各种古动植物化石等的综合分析,笔者对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札达地区上新世-早更新世气候经历了从湿热-温暖潮湿-偏冷潮湿-寒冷干旱的变化,以及植被从森林-灌木-草原的逐渐演化。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环境演化划分为7个大的阶段,其总体特征是:①5.4~4.4Ma,札达地区处于亚热带湿热气候环境;④4.4~3.95Ma,为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⑧3.95~3.5Ma,为偏凉潮湿阶段,气候开始转冷;①3.5~3.2Ma,为温暖潮湿阶段;⑤3.2~2.9Ma,气候转为偏冷潮湿阶段;⑥2.9~2.57Ma,该阶段气候偏冷而干旱,整体较为干冷;⑦2.57~1.36Ma,气候寒冷而干旱。表明自上新世-早更新世,该区的古气候环境在逐渐变干、变冷的总趋势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早更新世 孢粉记录 古生物 古环境与古气候
下载PDF
江苏苏州绰墩遗址孢粉记录与太湖地区的古环境 被引量:9
7
作者 张瑞虎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4-321,共8页
根据绰墩遗址考古资料和孢粉分析,认为古遗址中的孢粉组合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兴衰与该区地势、气候、海平面变化以及太湖碟形湖盆体系的发育有密切关系,绰墩遗址中之所以形成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其较高的地势有关。
关键词 太湖地区 孢粉记录 古环境 苏州 江苏 人类活动影响 新石器文化 海平面变化 孢粉分析 考古资料 孢粉组合 文化内涵 古遗址 地势 气候 湖盆
下载PDF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滇西北高原的孢粉记录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的气候变化对比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石胜强 袁道先 +2 位作者 罗伦德 郝秀东 赵增友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19-127,共9页
运用古气候参数方法对滇西北高原YXL剖面进行孢粉分析,结合定年数据,重建了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变化和气候变化并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从大约31 570 cal.yr BP以来,滇西北高原总体经历了温凉偏干-冷干... 运用古气候参数方法对滇西北高原YXL剖面进行孢粉分析,结合定年数据,重建了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变化和气候变化并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从大约31 570 cal.yr BP以来,滇西北高原总体经历了温凉偏干-冷干-略转暖湿-冷干-转暖增湿-冷干-转为暖湿-温和偏干-温凉偏干的气候变化历程,其间多有反复;YXL剖面孢粉记录与董哥洞、葫芦洞石笋记录在古气候变化大趋势上基本一致,对H2、H1、YD、MWP、LIA等气候事件反映明显;YXL剖面孢粉记录中全新世大暖期升温增湿的速度慢于石笋记录和冰芯记录,其干冷气候期持续时间较长,这些特点均与高原环境有关,并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高原 香格里拉 孢粉记录 石笋记录 孢粉带 植被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江西九江ZK08钻孔孢粉记录及其反映的古环境信息 被引量:6
9
作者 谢振东 范淑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0-175,共6页
根据江西九江永安ZK08孔中的孢粉记录,划分出7个孢粉带和10个亚带,并探讨孢粉源区约12700aBP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初步研究表明,约12700~10200aBP,经历寒冷期和温暖期,森林植被为寒温带针阔叶混交疏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 根据江西九江永安ZK08孔中的孢粉记录,划分出7个孢粉带和10个亚带,并探讨孢粉源区约12700aBP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初步研究表明,约12700~10200aBP,经历寒冷期和温暖期,森林植被为寒温带针阔叶混交疏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疏林的演化;约10200~9400aBP为孢粉缺乏带;而后约9400~8600aBP升温期以温带乔木林为主,约8600~3300aBP为大暖期,期间有2个低温期,植被以亚热带乔木林为主,约3300aBP进入新冰期,其中约3300~2100aBP的降温期以温带乔木林为主;约2100~380aBP为寒冷期,约890aBP以前为干冷,其后为湿冷,植被以山地的寒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交替变化为特征。约380aBP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孢粉记录小冰期气候特征不明显,但约150aBP以来的气温上升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记录 ZK08孔 孢粉带 古环境信息 江西九江
下载PDF
35000 a BP以来四川洪雅的孢粉记录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石胜强 袁道先 +2 位作者 罗伦德 赵增友 郝秀东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运用古气候参数方法对四川洪雅GMH剖面进行孢粉分析,结合定年数据,分析出本区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变化和气候变化并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从大约35 670aBP以来,四川洪雅地区总体经历了暖湿—温润—凉干—温... 运用古气候参数方法对四川洪雅GMH剖面进行孢粉分析,结合定年数据,分析出本区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变化和气候变化并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从大约35 670aBP以来,四川洪雅地区总体经历了暖湿—温润—凉干—温润—冷干—温湿—凉润—暖湿—温润的气候变化过程,其间多有反复;GMH剖面孢粉记录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在古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上基本一致,对H3、H2、H1、YD等气候事件反映明显;E带(21 100-17 000a BP)对应的降温减湿期较石笋记录提前出现与研究区位于第一、二级阶梯过渡地带、山前台地的地貌特征有关;对比发现I带中的温干气候期(约2 150aBP前后)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记录 孢粉带 植被 气候变化 石笋记录 四川洪雅地区
下载PDF
太湖西部地区8.2ka BP以来的高分辨率孢粉记录 被引量:8
11
作者 陆福志 朱诚 +3 位作者 马春梅 张文卿 李冰 李开封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6-123,共8页
通过AMS14 C测年技术建立年代标尺,对太湖西部地区LTD-12号钻孔301cm以上的岩芯进行高分辨率孢粉分析,重建太湖西部地区8.2ka BP以来的气候和植被,并探讨了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太湖西部地区8.2ka BP以来的... 通过AMS14 C测年技术建立年代标尺,对太湖西部地区LTD-12号钻孔301cm以上的岩芯进行高分辨率孢粉分析,重建太湖西部地区8.2ka BP以来的气候和植被,并探讨了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太湖西部地区8.2ka BP以来的植被类型演替过程大体为:以松属—常绿栎—落叶栎—枫香为主的含针叶成分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以落叶栎-常绿栎-枫香树属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以松属-枫香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以松属为主的次生性质的针叶林。2)太湖西部地区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气候变化可划分为2个大的阶段:(a)8.2~4.4ka BP为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期,最适宜期出现在6.9~5.5ka BP;(b)4.4ka BP^0ka BP为晚全新世降温期,气候从暖稍湿向暖干过渡。3)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总体上响应于气候的变化。环太湖平原地区至今未发现10~7ka BP的新石器遗址可能与当时过于潮湿和不稳定的气候环境有关;6.9~5.5ka BP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人类的生存,促使了马家浜文化的出现、繁荣和发展;5.0ka BP左右的干燥降温事件可能导致了崧泽文化的衰落;良渚文化的消亡可能与4.4ka BP前后该地区的气候突变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地层 AMS^14C 孢粉记录 植被演替 全新世 第四纪 太湖西部地区 江苏
原文传递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沉积及其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276-1284,共9页
综合分析了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的多种与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质记录,结果表明该区早更新世早期的沉积可划分为3种不同的沉积相和4个岩性段;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2.68~2.45 Ma,为冲洪积相沉积,冻融褶皱... 综合分析了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的多种与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质记录,结果表明该区早更新世早期的沉积可划分为3种不同的沉积相和4个岩性段;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2.68~2.45 Ma,为冲洪积相沉积,冻融褶皱开始出现,植被以乔木为主,主要为松、藜、蒿,属山地寒温气候;(2)2.45~2.11Ma,为冲洪积相,地层中冻融褶皱多呈扭曲状,草本植物迅速上升,显示出灌木草原气候特征,气候变得凉爽干燥;(3)2.11~1.49 Ma,沉积相为冲洪积相—冰缘沉积相,以冰缘沉积相为主,冻融褶皱层开始增多,出现了喜凉的介形类化石,草本植物数量和种类达到最大,灌木也相对增加,显示气候进一步趋于干旱;(4)1.49~1.36 Ma,为冰湖沉积相,地层中普遍出现冻融褶皱,喜凉的介形类化石丰度很高,草本植物有小幅下降,但蕨类植物增加幅度较大,显示了干冷草原气候特征,气候干旱寒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早更新世早期 孢粉记录 冻融褶皱 气候与环境变化
下载PDF
依据孢粉记录初探青海湟水流域二级阶地的成因 被引量:5
13
作者 苗运法 方小敏 +3 位作者 戴霜 刘维明 杨美临 陈传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97-1702,共6页
青藏高原边缘河流阶地的成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对湟水流域二级阶地形成时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时期湟水流域存在明显的垂直植被带且结构简单,山地高处生长着以云杉为主的森林,谷地则生长以蒿属、藜科为主要类型的草本植被。同时结合... 青藏高原边缘河流阶地的成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对湟水流域二级阶地形成时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时期湟水流域存在明显的垂直植被带且结构简单,山地高处生长着以云杉为主的森林,谷地则生长以蒿属、藜科为主要类型的草本植被。同时结合该时期相邻地区的孢粉资料并和现代植被特征比较,湟水流域二级阶地的植被显示出冰期的植被特征,阶地冲积物也是在冰期堆积的,河流可能在间冰期下切。气候变化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湟水流域 二级阶地 孢粉记录 阶地成因
下载PDF
内蒙古西乌旗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古环境变迁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晓飞 王永立 +3 位作者 黄猛 樊航宇 李明辰 李继军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4-185,共12页
通过对内蒙古西乌旗新郭勒河边的ZK07钻孔进行孢粉资料的分析,重建了内蒙古西乌旗地区154.3ka以来的古植被及古气候的演变过程,该演变过程具体为:154.3~146.3ka,以榆属和云杉属为主,且发育少量湿生水生植物莎草科和香蒲属,降水量增多,... 通过对内蒙古西乌旗新郭勒河边的ZK07钻孔进行孢粉资料的分析,重建了内蒙古西乌旗地区154.3ka以来的古植被及古气候的演变过程,该演变过程具体为:154.3~146.3ka,以榆属和云杉属为主,且发育少量湿生水生植物莎草科和香蒲属,降水量增多,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气候寒冷湿润;146.3~133.9ka,周围山地森林萎缩,植被稀疏,转变为草本植物为优势的景观,气候变得温暖偏干,植被类型为疏林-草原植被景观;133.9~121.0ka,气候凉爽偏湿,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景观;121.0~102.9ka,树林覆盖率较低,落叶阔叶树榆属增加,此时气候为温和干旱,植被类型为稀树-草原植被景观;102.9~81.4ka,气候温暖偏湿,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景观;81.4~60.0ka,云杉突然大量增多,榆树减少,气候变得寒冷湿润,植被类型为针叶林植被景观;60.0ka至今,温度回暖,气候为温暖偏干,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变迁 孢粉记录 粒度分析 154.3ka以来 西乌旗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