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椎体强化后骨水泥分布模式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亮 于学忠 +2 位作者 隋海涛 任跃兵 刘广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6期4789-4796,共8页
背景:伴真空裂隙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的骨水泥分布模式对疗效是否有影响,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伴真空裂隙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两种骨水泥分布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 背景:伴真空裂隙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的骨水泥分布模式对疗效是否有影响,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伴真空裂隙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两种骨水泥分布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1年11月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61例伴真空裂隙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椎体高度恢复、后凸角矫正情况,记录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分布及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情况,以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的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活动功能受限程度。结果与结论:根据椎体内骨水泥分布的X射线或CT表现分为团块状组29例和海绵状组32例。团块状组骨水泥注射量(5.20±0.62)mL,海绵状组骨水泥注射量(4.80±0.66)mL,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16个月以上的随访,两组治疗后3d及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海绵状组同期疼痛缓解明显优于团块状组(P<0.05)。两组治疗后3d及末次随访时前缘及中线椎体高度、后凸角较治疗前明显恢复(P<0.05),团块状组同期在影像学指数恢复上优于海绵状组(P<0.05)。继发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团块状组为14%,海绵状组为6%,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漏渗率方面团块状组为17%,海绵状组为2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海绵状骨水泥分布比团块状分布模式更能有效稳定地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漏渗率更高。团块状分布模式比海绵状分布模式更能恢复椎体的高度,治疗后继发相邻椎体的骨折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分布 团块状分布 海绵状分布 椎体高度 后凸角 邻近椎体骨折
下载PDF
聚砜多孔支撑膜的结构调控及表征
2
作者 白金亮 张守海 +2 位作者 武亚伟 李战胜 蹇锡高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70,共6页
以聚砜(PSf)为膜材料、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γ-丁内酯(GBL)为第二溶剂、异丙醇(IPA)为非溶剂添加剂、纯水为凝胶剂,采用浸没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平板支撑膜,考察了DMAc/GBL质量比、邻近比α值对铸膜液黏度、膜结构和性能的影... 以聚砜(PSf)为膜材料、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γ-丁内酯(GBL)为第二溶剂、异丙醇(IPA)为非溶剂添加剂、纯水为凝胶剂,采用浸没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平板支撑膜,考察了DMAc/GBL质量比、邻近比α值对铸膜液黏度、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DMAc/GBL质量比减小,铸膜液的黏度增大,聚砜平板膜的形态由指状孔结构向海绵状孔结构转变,膜表面孔径减小,孔径分布变窄;随α值的增大,铸膜液的黏度增大,指状孔的形成受到抑制,逐渐转变为海绵状孔结构,孔径分布变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砜 支撑膜 海绵状孔结构 孔径和孔径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