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译学主体、译学对话和译者主体性地位 被引量:4
1
作者 高宁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5-128,共14页
本文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了译学主体、译学对话和译者主体性地位等问题,指出译学主体的研究应该结合具体的口、笔译实践进行,并把它视为一种动态概念,分析其流变过程,揭示作者、译者和读者在翻译中的不同功能及多维度、多层次译学对... 本文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了译学主体、译学对话和译者主体性地位等问题,指出译学主体的研究应该结合具体的口、笔译实践进行,并把它视为一种动态概念,分析其流变过程,揭示作者、译者和读者在翻译中的不同功能及多维度、多层次译学对话的存在,并由此去重新认识译者主体性地位的真实内涵,给出一个实事求是、符合常识的界定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发生学 译学主体 译学对话 译者主体性地位 主体性分裂
原文传递
分裂主体间的范式连接:拉康镜像、话语理论视角下的《长夜行》
2
作者 韩之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6,共9页
在国内阐释拉康的众多专著中,研究者一般倾向于将镜像理论与话语理论割裂开来单独理解、应用。但事实上,镜像理论中的光学模式第三图,与话语理论中的第四种话语——癔症话语,两者间存在隐秘联系。通过对塞利纳代表作《长夜行》这一突显... 在国内阐释拉康的众多专著中,研究者一般倾向于将镜像理论与话语理论割裂开来单独理解、应用。但事实上,镜像理论中的光学模式第三图,与话语理论中的第四种话语——癔症话语,两者间存在隐秘联系。通过对塞利纳代表作《长夜行》这一突显主体分裂的文学化癔症话语的拉康式解读,尤其是借助学界较少关注的光学模式第三图为分析工具,本文尝试将镜像、话语两大理论范式进行连接和贯通,最终阐明二者之间的转化机制:在特定层面上,四种话语的转换矩阵实际即为光学模式翻转图的高度抽象、进化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 分裂主体 镜像 四种话语 塞利纳 《长夜行》
下载PDF
《十七岁的轻骑兵》与90年代青年的情感结构 被引量:1
3
作者 金理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9-141,共13页
路内小说集《十七岁的轻骑兵》是一则典型的文学个案,有助于我们勘察90年代青年的情感结构。主人公路小路们的失败感、无聊与感伤,绝非仅仅出自个人秉性、心理或文学惯习,而是如政治无意识一般再现了其所经历的社会转折。路内作品中交... 路内小说集《十七岁的轻骑兵》是一则典型的文学个案,有助于我们勘察90年代青年的情感结构。主人公路小路们的失败感、无聊与感伤,绝非仅仅出自个人秉性、心理或文学惯习,而是如政治无意识一般再现了其所经历的社会转折。路内作品中交汇着多种历史观,作者、叙事者和人物都在多种叙事、历史观之间摇摆、拉锯。《十七岁的轻骑兵》提供了一个契机,促使我们重新打开小说形式、情感结构与历史经验之间复杂缠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内 情感结构 青年 自我分裂
原文传递
Writing on Boundaries: The Split Subject in Chinese Canadian Literature
4
作者 Xie Shaobo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8-96,共9页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nceptual grasp of the corpus of work produced by Chinese Canadian writers and a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its tropes and interpreting their political resonance. It defines the Chinese Canadian ...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nceptual grasp of the corpus of work produced by Chinese Canadian writers and a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its tropes and interpreting their political resonance. It defines the Chinese Canadian work as a three-phase counterhegemonic discourse: Writing back into a forbidden past; negotiating into the present; writing on boundaries. For the ambivalent, split diasporic subject to negotiate into the present from the forbidden past is to reinscribe itself as a locus of crisis, a non-identity, a doubling, a third term. Writing on boundaries can be read as a strategy of decolonization deployed by the subaltern in striving for self-vindication and self-fulfil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加拿大文学 学术专题 杂种性 文学理论
下载PDF
也谈汉语中的同音删略现象——兼与司富珍先生商榷 被引量:8
5
作者 柯航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44,共9页
本文通过一些实例,对汉语中同音删略的特点及条件作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汉语的几种同音删略现象》一文进行了考察,认为该文运用同音删略对汉语中的“是”字句、双宾句及“分裂NP主语句”的分析和解释存在不当之处。
关键词 同音删略 “是”字句 双宾句 分裂NP主语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