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现代汉语中的分裂不及物性现象
被引量:6
- 1
-
-
作者
刘街生
-
机构
中山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2-270,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项目编号:05CYY011)
-
文摘
本文讨论汉语中的分裂不及物性现象,认为汉语中构成表层非宾格句的动词在语义上可以归纳出特定的类别。这类动词可界定为,符合词汇化和其他一些因素限制的,可解析为内部使因的,只能带弱施动性S的动作动词或含移位方式的动作动词,以及具有表示过程变化能力的非动作动词。
-
关键词
分裂不及物性
表层非宾格现象
使动句
优先论元结构
-
Keywords
split intransitivity
split ergativity
causative structure
ergative structure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古汉语“及物”变读规则所反映的语言运作模式
被引量:6
- 2
-
-
作者
王月婷
-
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49,共15页
-
基金
浙江省社科规划"之江青年课题"之"异读衰落对上古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16ZJQN014YB)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异读视角下的上古汉语句法结构之差异"(16YJA740035)
+2 种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句法-语义界面的汉语异读构词研究"(13CYY071)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典释文>文献与语言研究"(14ZDB097)
浙江工商大学第五届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初学记>征引文献研究"(QZ15-8)
-
文摘
着眼于古汉语变读系统中动词变读前后的词汇特征,可以发现不及物>及物变读有如下规律:(1)自主、不及物、动作动词,变读去声成为带处所、目的、对象、原因等非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2)不自主、不及物、状态动词,通过清浊交替或是增加*s-前缀成为致使词。前者按主格/宾格模式运作,宾格是标记项,其标记互指于动词导致动词变读去声;后者按作格/通格模式运作,作格是标记项,其标记亦互指于动词导致动词变读清声母或增带*s-前缀。其实这两种形态标记的都是占据核心论元位置的非核心成分。综合不及物>及物、及物>双及物等变读用例可知,古汉语中主格/宾格、作格/通格两种模式分裂的主要基础是语义层面的词汇体范畴,即动词表动作还是表状态。典型的动作动词、状态动词的运作模式泾渭分明,非典型用例有自己的特色。除此之外,尚有其它运作模式。
-
关键词
古汉语
变读
作格
分裂作格
互指
-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pronunciation variation
ergative
split ergativity
ocross-reference
-
分类号
H11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作格语言的主语和汉语的主语
被引量:2
- 3
-
-
作者
罗天华
-
机构
浙江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29,共7页
-
基金
浙江省社科规划之江青年课题“语法标注的理论与方法”(项目编号:22ZJQN06YB)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王遥、李景娜(2020)指出汉语与作格语言在形态和句法上有相似性,有一定程度的作格特征,汉语的主语也与作格语言也存在较多共同之处;高明乐、潘晓颖(2020)认为汉语凸显的是话题,主语不易识别,因而可以摒弃主语概念。本文提出一些不同看法,认为作格的本质是语法关系的形式表达方式,汉语没有这些形式标记,不是类型学意义上的(分裂)作格语言,而是一种中性语言,作格性与汉语主语问题并不相涉;主语是一个原型范畴,非典型的主语多为语用现象,语用可以偏离语法,但不能脱离或者取消语法。
-
关键词
作格
作格分裂
句法作格
主语
原型范畴
-
Keywords
ergativity
split ergativity
syntactic ergativity
subject
prototype
-
分类号
H030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汉语是句法混合型语言吗?
- 4
-
-
作者
罗天华
-
机构
浙江大学文学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
出处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作格的类型学研究”(22FYYA004)。
-
文摘
新近有研究提出汉语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作格性,是一种“(宾格与作格)混合型语言”或者“分裂作格型语言”。本文在理论与事实两方面对此提出不同意见:理论上,句法作格是形态作格的次类,汉语没有形态作格,没有句法作格存在的可能;事实上,汉语核心论元全无标记,也没有A/S/O的归并与区分。文章指出:1)汉语既无形态作格特征,也无句法作格表现;2)形式句法的作格现象与类型学的(分裂)作格格局并不相关,对汉语的“句法混合/分裂作格”分析缺乏依据;3)“作格句法”与“句法作格”存在根本区别,汉语不是句法混合/分裂作格型语言,而是一种中性语言。
-
关键词
作格
分裂作格
句法作格
非宾格
-
Keywords
ergtivity
split ergativity
syntactic ergativity
unaccusativity
-
分类号
H043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基于论元NP的作格分裂的语用阐释
被引量:1
- 5
-
-
作者
刘艳
徐天戍
许西美
-
机构
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23-127,共5页
-
文摘
以跨语言语料为基础,从语用学视角探讨了基于作论元的名词短语(NP)的语义性质的作格分裂模式。格结构中的论元NP具有指示性。将充当论元的NP按指示性的强弱分为不同的NP类,即为NP指示性等级。调查表明,基于NP指示性等级的作格分裂模式不仅适用于格标语言,也适用于汉语这样的非格标语言。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汉语的作格分裂模式。
-
关键词
作格分裂
论元NP
指示性
格标语言
非格标语言
-
Keywords
split ergativity
argument NP
indexicality
case-marking language
non-case-marking language
-
分类号
H030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作格性与作格语言的“主语”问题
被引量:1
- 6
-
-
作者
王遥
李景娜
-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50,共7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作格性连续统的跨语言研究”(项目编号:17YJC740092)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类型学视域下的作格性连续统分析”(项目编号:J17RA0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主语、宾语等受格语言的句法概念在作格语言中的确仍是解读作格语言的关键,而作格语言内部的形态和句法差异却决定了很难找到一个统一适用于受格语言和作格语言的"主语"概念。本文指出作格分裂的本质在于作格语言的受格化倾向,并以此为视角论证了作格性的连续体特征。作格性的强弱差异制约了作格语言的句法组织方式:作格性弱的作格语言在句法表现上倾向于与受格语言一致,而在作格性强的作格语言中,受事性成分取得了成为话题的优先权,通格成分与谓语的关系成为句子的主要语法关系,也因此更具有典型主语的形态和句法特征。汉语的主语在形态和句法上与作格语言的"主语"有诸多相似之处,研究希冀可为汉语主语问题的讨论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
关键词
作格语言
作格分裂
作格性
通格成分
主语
-
Keywords
ergative languages
split-ergativity
ergativity
absolutive NP
subject
-
分类号
H030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类型学视角下汉语的格配置与语义角色连续统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冯国丽
于秀金
-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外国语言文学》
2019年第5期465-484,共20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平衡语种样本视阈下时-体范畴的类型与共性研究”(15BYY174).
-
文摘
从类型学的角度将汉语的动词分为主格动词、主宾格动词、通格动词以及主宾格/施通格兼类动词四类。分析发现:1)汉语是一种主宾格和施通格配置兼具的语言;2)借用Dixon(1994)的分裂施格理论揭示了影响汉语格配置模式的因素;3)基于Dowty(1991)的原型理论,在汉语的格配置模式框架下,提出了汉语的语义角色连续统并进行验证,尝试探讨汉语的格标志与语义角色的关系。不同格配置模式下的语义角色连续统为明晰汉语中的不同或特殊句法结构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
关键词
类型学
主宾格
施通格
施格分裂
语义角色
-
Keywords
typology
nominative-accusative
ergative-absolutive
split-ergativity
semantic roles
-
分类号
H0
[语言文字—语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