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德新教授“调脾胃安五脏”学术思想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海英 王翰 李德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87-1290,共4页
李德新教授多年来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尤其擅长脾脏象学说,在继承了传统的脾胃学说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对脾胃学说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阐发,在时代背景不断变化的现今社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其多年的教学及临床经验,结合实... 李德新教授多年来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尤其擅长脾脏象学说,在继承了传统的脾胃学说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对脾胃学说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阐发,在时代背景不断变化的现今社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其多年的教学及临床经验,结合实验研究的方法,逐渐形成了"调脾胃安五脏"的学术思想,将脾胃学说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延伸。通过跟师出诊、研读导师学术著作、对导师进行深度访谈等学习方法,总结导师学术思想,凝炼导师学术特色,从学术思想的内涵、发展的渊源、立论依据以及学术特色等4个方面对导师"调脾胃安五脏"学术思想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德新 调脾胃安五脏 脾胃学说 补土派 五脏病
下载PDF
新安王氏医学辨治脾胃病学术经验探讨 被引量:7
2
作者 洪靖 谭辉 王键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547-5550,共4页
新安王氏医学流派始于歙县王学健(履中)先生,是新安医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上博取诸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论。文章通过文献回顾和医案整理,认为新安王氏医家辨治脾胃常用四法:益气健脾,助胃纳运;宣通胃阳,苦辛通降;条达木郁,疏畅气... 新安王氏医学流派始于歙县王学健(履中)先生,是新安医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上博取诸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论。文章通过文献回顾和医案整理,认为新安王氏医家辨治脾胃常用四法:益气健脾,助胃纳运;宣通胃阳,苦辛通降;条达木郁,疏畅气机;活血化瘀,逐痹通络,使得脾升胃降,中焦有序,脾胃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的功能正常。若病程日久,脾病常累及于脑,以祛痰宣醒之法,脾脑同治。新安王氏医家用药以轻巧灵动著称,以顾护胃气为首务,所谓治"中焦如衡",并善用对药,屡有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医学 新安王氏医学 脾胃病 学术经验 学术流派
原文传递
脾胃湿热证源流探微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合国 陈更新 +1 位作者 吕冠华 劳绍贤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26-28,共3页
将脾胃湿热证理论分成萌芽、奠基、形成、发展和完善四个阶段进行源流探讨,认为其萌芽于秦汉,奠基于金元,形成于明清,发展、完善于建国后。
关键词 脾胃湿热证 脾胃 学说 藏象学说 阴阳五行 湿热证
下载PDF
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的概念及创新特点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瑞霞 王振国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535-1537,共3页
广泛借鉴其他学派的评定标准和定义方法,阐述了脾胃学派、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等一系列关键词的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以及从属关系,提出了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从理论创新、治法创新、用药创新和传承创新四... 广泛借鉴其他学派的评定标准和定义方法,阐述了脾胃学派、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等一系列关键词的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以及从属关系,提出了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从理论创新、治法创新、用药创新和传承创新四个方面总结了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派 脾胃学说 脾胃学派 中医内科
原文传递
从《脾胃论》探讨李杲对张仲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5
作者 姜婧 刘刚 +6 位作者 张钰欣 曹晓璇 余如霞 王湫澄 王越 赵小月 张保春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1期1679-1682,共4页
本研究立足于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杲著作《脾胃论》,通过梳理其引用仲景之语与仲景之方发现:首先,仲景之《伤寒论》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刊行后,在宋、金两朝广泛流行,并对李杲等北方医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李杲承金元医学创新之风,运... 本研究立足于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杲著作《脾胃论》,通过梳理其引用仲景之语与仲景之方发现:首先,仲景之《伤寒论》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刊行后,在宋、金两朝广泛流行,并对李杲等北方医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李杲承金元医学创新之风,运用易水学派脏腑用药与随时用药思想对仲景之方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与发挥;再次,李杲运用仲景之方以临证为要进行了加减,师古不泥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易水学派 李杲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颜新从脾胃学说论治疾病经验举隅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颖 李露露 +1 位作者 吕章明 颜新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年第5期19-20,26,共3页
总结颜新教授对脾胃学说的临证应用。分析颜新教授对传统中医脾胃学说的理论认识和传承,认为其重视脾胃的生理机能,善于总结疾病过程中脾胃失调的病机,依据疾病过程中脾胃失常的病机,善治多系统的复杂病症。
关键词 杂病 脾胃学说 孟河医派 颜新
下载PDF
郑寿全《医理真传》贵“中”思想浅探 被引量:3
7
作者 腰向颖 王晓静 葛丽英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5年第2期16-18,共3页
通过分析郑寿全《医理真传》,认为郑氏虽为"火神派"的代表,虽然擅用姜、附、桂,但是其更加重视中土脾胃,即贵"中"。贵"中"思想更能代表郑氏的学术思想。提出贵"中"思想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 通过分析郑寿全《医理真传》,认为郑氏虽为"火神派"的代表,虽然擅用姜、附、桂,但是其更加重视中土脾胃,即贵"中"。贵"中"思想更能代表郑氏的学术思想。提出贵"中"思想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继承郑氏的学术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寿全 《医理真传》 脾胃 贵“中”思想 火神派
下载PDF
颜新脾胃病论治学术思想探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文强 颜新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年第5期380-382,共3页
阐述颜新教授对脾胃学说的认识及临床治疗脾胃相关疾病的特色,如脾统四脏、以滋化源、法从孟河、顾护脾胃、以"通"为补、强调运化等特点,在继承历代医家对脾胃认识及治疗经验的同时,结合实际在临证上独辟蹊径、匠心独具。
关键词 颜新 脾胃 孟河学派 学术思想
下载PDF
以“东垣学术”为例谈中医传承中“不全”与“补全”
9
作者 李建波 张海涛 霍炳杰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2年第6期55-58,共4页
李东垣先生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创立了“脾胃学说”,作为易水学派代表性医家,其学术传承是易水学派乃至燕赵医学流派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学术思想及传承对于指导中医临证大有裨益。本文以东垣学术特点及其方药运用为线索,对比后世... 李东垣先生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创立了“脾胃学说”,作为易水学派代表性医家,其学术传承是易水学派乃至燕赵医学流派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学术思想及传承对于指导中医临证大有裨益。本文以东垣学术特点及其方药运用为线索,对比后世医家丰富和发展其学说的相关例述,以及东垣在枳术丸等方剂上的发挥,承其师,补其全,以此研究从发现医家“不全”到后世医家“补全”的中医传承模式,以期对中医学派传承研究与学习提供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东垣学术 传承 易水学派 脾胃学说 补土派 不全 补全
下载PDF
探讨亚健康的防治与调护脾胃的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蕾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5期78-80,共3页
从中医药角度探讨亚健康防治与调护脾胃的关系,阐述了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了亚健康与中医脾胃理论的关系,得出调理脾胃气机对纠治亚健康的重要性,并以岭南医学为例说明如何调护脾胃,防治亚健康。
关键词 亚健康 调护脾胃 岭南医学
下载PDF
颜德馨教授脾胃学说思想探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颖 李桃桃 颜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598-601,共4页
[目的]探讨颜德馨教授的脾胃学说思想。[方法]从学术源流、学术思想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论述颜教授对于脾胃学说的学术观点和临床应用经验,对其脾胃学说思想特色予以总结,并举案例予以佐证。[结果]颜教授脾胃学说主要学术思想包括:师承孟... [目的]探讨颜德馨教授的脾胃学说思想。[方法]从学术源流、学术思想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论述颜教授对于脾胃学说的学术观点和临床应用经验,对其脾胃学说思想特色予以总结,并举案例予以佐证。[结果]颜教授脾胃学说主要学术思想包括:师承孟河,多有发挥;重视脾升胃降,善调脾胃气机;重视胃阳脾阴;主张"脾统四脏",善于从脾论治;善用苍白二术、枳术丸等。所举案例,取得良好疗效。[结论]颜教授在继承历代医家脾胃理论的基础上,对脾胃学说有着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医家有一定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德馨 脾胃学说 孟河医派 学术源流 名家思想 医案
下载PDF
单兆伟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被引量:6
12
作者 杜斌 陈静 单兆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291-293,共3页
单兆伟教授继承了孟河医派的精髓,学术理论深厚,用药主张平和,临床辨证细腻准确,调理脾胃病主张调理中焦脾胃气机升降,重视肝肺两脏,组方性味平和,力戒偏杂,用药轻灵平正。单师学术渊源孟河,主张顺应时代的发展,衷中参西,反对拘泥守古,... 单兆伟教授继承了孟河医派的精髓,学术理论深厚,用药主张平和,临床辨证细腻准确,调理脾胃病主张调理中焦脾胃气机升降,重视肝肺两脏,组方性味平和,力戒偏杂,用药轻灵平正。单师学术渊源孟河,主张顺应时代的发展,衷中参西,反对拘泥守古,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互参考,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互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病 调理脾胃 孟河医派 单兆伟
下载PDF
单兆伟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初探 被引量:5
13
作者 戴高中 沙玲 单兆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850-1852,共3页
单教授继承了孟河医派的精髓,立论以和缓为宗,临床辨证细腻准确,调理脾胃病不离升降、润燥、清化、消补。制方用药,戒偏戒杂,用药轻灵平正。虽学术渊源自孟河,但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在脾胃的辨证治疗上衷中参西,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互参,... 单教授继承了孟河医派的精髓,立论以和缓为宗,临床辨证细腻准确,调理脾胃病不离升降、润燥、清化、消补。制方用药,戒偏戒杂,用药轻灵平正。虽学术渊源自孟河,但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在脾胃的辨证治疗上衷中参西,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互参,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兆伟 名老中医 脾胃病 孟河学派 学术思想
原文传递
补土派论治特色刍议
14
作者 刘奇 老膺荣 +2 位作者 郭洁 黄智斌 卢传坚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8期63-65,共3页
补土派为中医学术流派之一,从古至今,其核心思想、论治特色为广大医家所重视。文章阐释了补土派之论治特色,不但立足脾胃、重视气机、关注湿邪,更强调中土与他脏他腑之间的联系;并总结了补土派之治法,即基于运气理念,以脾胃为轴,兼顾他... 补土派为中医学术流派之一,从古至今,其核心思想、论治特色为广大医家所重视。文章阐释了补土派之论治特色,不但立足脾胃、重视气机、关注湿邪,更强调中土与他脏他腑之间的联系;并总结了补土派之治法,即基于运气理念,以脾胃为轴,兼顾他脏及益阴,统血归元,化运阴火,针引阳气,治湿肇基,对补土派临证诊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术流派 补土派 论治特色 核心思想
下载PDF
姚晶莹教授经验方治疗小儿厌食脾胃阴虚证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春雨 龙旭浩 白晓红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9年第12期4-5,共2页
小儿厌食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龙旭浩教授师承姚晶莹教授的临床证治经验,感悟姚晶莹教授对小儿厌食脾胃阴虚证的认识,临证治疗以滋阴清热为本,以运脾开胃为标,开创以养阴清肺汤为基础的经验方治疗小儿厌食阴虚内热证,随证加减,加以对... 小儿厌食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龙旭浩教授师承姚晶莹教授的临床证治经验,感悟姚晶莹教授对小儿厌食脾胃阴虚证的认识,临证治疗以滋阴清热为本,以运脾开胃为标,开创以养阴清肺汤为基础的经验方治疗小儿厌食阴虚内热证,随证加减,加以对证治疗,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厌食 脾胃阴虚证 中医药疗法 姚式清润流派
下载PDF
应氏脾胃派学术思想初探
16
作者 应达时 王婷婷 +8 位作者 苗永杰 应巧儿 应京晶 邢崇溢 阚俊明 洪嘉婧 刘禹廷 高洋 魏岩 《光明中医》 2023年第23期4662-4665,共4页
应氏脾胃派可追溯至清代光绪年,至今120余年。应氏中医传承五代,在中医脾胃病诊治方面享有极高的声誉。2021年,“应氏奇穴疗法”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应氏脾胃派目前已经构建了独具特色... 应氏脾胃派可追溯至清代光绪年,至今120余年。应氏中医传承五代,在中医脾胃病诊治方面享有极高的声誉。2021年,“应氏奇穴疗法”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应氏脾胃派目前已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肝脾胃同治学说,在几十个医疗机构同时推广应用。保护和推广应氏脾胃派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其指导脾胃病诊疗的特点,以期提高脾胃病临床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病 应氏脾胃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术流派
下载PDF
论“土为太极”的思想及其在中医药临床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旭初 许二平 +2 位作者 王晓鸽 李伟峰 赵丹 《中华中医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767-5770,共4页
土在五行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土为太极之廓,土可生万物亦可化万物;土为中气,化生木、火、金、水四象,土为四象之母,土可谓太极。土和其他四行不是很多中医理解的并列平行的关系,土的位置是凌驾于其他四行之上的。土在五味中对应甘味,培补... 土在五行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土为太极之廓,土可生万物亦可化万物;土为中气,化生木、火、金、水四象,土为四象之母,土可谓太极。土和其他四行不是很多中医理解的并列平行的关系,土的位置是凌驾于其他四行之上的。土在五味中对应甘味,培补元气离不开甘味中药,甘味中药及所组成的方剂是中医药治疗虚证的基石,因为太极为阴阳之母,所以甘味中药才有此特性,这也正印证了“土为太极”思想。历代中医重视调理脾胃以及补土派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也根基于太极土的特性。因此深悟太极五行中土之理对学好中医有巨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土 土为太极 元气 甘味药 补土派
原文传递
试论楼英《医学纲目》脾胃部理法特点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侃妮 江凌圳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第2期35-38,共4页
楼英在长期医学实践的基础上,编著《医学纲目》,对后世影响甚深。楼英私淑丹溪学说,特别是其脾胃部的理法特点,更是结合了丹溪脾胃学说的内容,与丹溪学派脾胃学说的内容互为补充。《医学纲目》脾胃部中很多思维和方法出自丹溪学说,尤其... 楼英在长期医学实践的基础上,编著《医学纲目》,对后世影响甚深。楼英私淑丹溪学说,特别是其脾胃部的理法特点,更是结合了丹溪脾胃学说的内容,与丹溪学派脾胃学说的内容互为补充。《医学纲目》脾胃部中很多思维和方法出自丹溪学说,尤其是丹溪顾护脾胃的思想,并结合痰这一病理特点,形成独特体系。楼英在这一部分中,结合丹溪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并大量引用经典,和自身对医学的感悟与看法,形成独特纲目性的体系,因此,其著作对后世影响甚大,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楼英 丹溪学说 脾胃部 医学纲目 浙派医家
下载PDF
三字经流派推拿联合养胃增液汤治疗小儿厌食脾胃阴虚证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第22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三字经流派推拿联合加味养胃增液汤治疗小儿厌食脾胃阴虚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6月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儿科小儿厌食脾胃阴虚证患儿85例,对照组42例予加味养胃增液汤治疗,观察组43例予三字经流派推拿联合加味... 目的探讨三字经流派推拿联合加味养胃增液汤治疗小儿厌食脾胃阴虚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6月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儿科小儿厌食脾胃阴虚证患儿85例,对照组42例予加味养胃增液汤治疗,观察组43例予三字经流派推拿联合加味养胃增液汤治疗,对比2组患儿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营养学指标及身高、体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各症状积分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改善主症及次症中口干多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儿末梢血液血红蛋白(Hb)、血锌(Zn)元素水平,身高及体质量的增长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字经流派推拿联合加味养胃增液汤治疗小儿厌食脾胃阴虚证较单纯口服中药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厌食 脾胃阴虚证 三字经流派推拿 养胃增液汤 中医综合疗法
下载PDF
王成忻老中医学术经验简介
20
作者 王延年 《黑龙江中医药》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4,共4页
本文介绍王成忻老中医的学术特点和临床经验:学本歧黄,独尊东恒,重视辨证,谨守病机,调理脾胃;权衡升降,旁参丹溪,博采众长。
关键词 王成忻 医案医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