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正面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谌晓明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5X期79-80,共2页
从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的正面意义这个角度入手,提出了阿Q精神胜利法也具有展望未来的动力、疗救创伤的灵药、否定旧我的法宝、寄托来世的心法等作用。文章独辟蹊径,逻辑严谨,为我们多层次的认识鲁迅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精神胜利法 正面意义
下载PDF
“陈奂生系列”中陈奂生的形象分析
2
作者 熊礼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6期10-15,共6页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作品展现了一个典型农民陈奂生跨越12个年头的生活图景。该文从高晓声《漏斗户主》《上城》《转业》《包产》《战术》《种田大户》《出国》系列作品出发,沿着时间轨迹分析在贫苦农村、县城、大都市甚至出国等不...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作品展现了一个典型农民陈奂生跨越12个年头的生活图景。该文从高晓声《漏斗户主》《上城》《转业》《包产》《战术》《种田大户》《出国》系列作品出发,沿着时间轨迹分析在贫苦农村、县城、大都市甚至出国等不同环境,以及缺粮,成为采购员、游客等不同境遇和身份下陈奂生的形象变化情况,并探讨新时期的农民出路问题,发现在农民发展中,农民自身存在局限性,并且整体发展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探索交织着勤劳、坚韧等美好品质和带有奴性的愚昧、落后、自卑等弱点的代表性农民们最适合的生活环境以及新时代下他们的出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奂生 农民形象 精神胜利法 自卑 出路 新时代
下载PDF
从改造国民的精神到精神的自我改造--论《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
3
作者 石小寒 方晓雨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5-121,共7页
《阿Q正传》对精神胜利法的否定反映出知识分子对改造国民精神工程的怀疑与动摇,体现出启蒙落潮后的精神危机。鲁迅用小说的方式回应这场精神危机,他让本无闻乡间的阿Q成为一时瞩目的被砍头者,然而对阿Q“假革命”的揭示也预示了知识分... 《阿Q正传》对精神胜利法的否定反映出知识分子对改造国民精神工程的怀疑与动摇,体现出启蒙落潮后的精神危机。鲁迅用小说的方式回应这场精神危机,他让本无闻乡间的阿Q成为一时瞩目的被砍头者,然而对阿Q“假革命”的揭示也预示了知识分子继续寻求“真出路”的努力。对出路的重新探索彰显了知识分子从改造国民的精神到精神的自我改造的心向转变,也体现出中国思想界从启蒙主义的自我认识过渡到富有革命精神的社会干预阶段转向。主题的变化导致文本结构和叙事策略的改变,鲁迅用精神胜利法的概括性弥合启蒙与被启蒙的界限,故而削弱了“看与被看”的平衡结构;为凸显对寻求出路的渴望,营造出“打破团圆”的召唤结构。《阿Q正传》发表百年之际,回顾知识分子从“改造国民精神”到“精神自我改造”的变化轨迹,不仅有助于理解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和思想界的变动,也有助于今天人文精神的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精神胜利法
下载PDF
从心理防卫机制看阿Q精神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艳 《凯里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96-98,共3页
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他利用其惯用的"自欺"、"忘却"、"容忍"等精神胜利法让自己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心理防... 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他利用其惯用的"自欺"、"忘却"、"容忍"等精神胜利法让自己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心理防卫机制,是我们每个人在遇到烦恼时都会使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 精神胜利法 心理防卫机制
下载PDF
“精神胜利法”与“文化革新”:“道德的教育”何为?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卓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2-138,共7页
教育本身是需要德性的,道德教育更应当是"道德的教育"。现实中不少所谓的"道德教育"实际上是"缺德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出"精神胜利法"指导下教育自身的道德危机。"斯德哥尔摩症"是形... 教育本身是需要德性的,道德教育更应当是"道德的教育"。现实中不少所谓的"道德教育"实际上是"缺德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出"精神胜利法"指导下教育自身的道德危机。"斯德哥尔摩症"是形成缺德教育的重要心理机制,它直接导致了教育的被动、消极和软弱,导致了教育主体人格的丧失和创造力的枯竭。"文化革新"要求在"异质的平等观"的指导下实行差别对待,从而为教育自身提供一种"合法性"的依据,并为教育活动实现道德上的"超越"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胜利法” “文化革新” 道德教育 道德的教育
下载PDF
《阿Q正传》新解 被引量:2
6
作者 靖辉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61-65,共5页
阿Q的性格本质是由“奴隶意识”和“帝王意识”构成的。阿Q是一个象征符号 ,他是对中国人的高度的精神本质的象征 ,而且未庄的所有人都与阿Q在精神本质上一脉相成。《阿Q正传》
关键词 奴隶意识 帝王意识 精神胜利法 象征 反讽
下载PDF
论《树树皆秋色》的本文间性——以主人公“华蓉”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涛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S1期98-100,共3页
在方方的众多文本中来探讨华蓉这一女性形象塑造的继承之处和革新之处,试图借此分析方方创作中的某种模式及其与方方独特人格特征的关系。
关键词 本文间性 精神胜利法 女性主义 新世纪
下载PDF
阿Q与陈奂生之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漆福刚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48-53,共6页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都因作品中成功的人物形象赢得了高度的评价和热烈的赞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都因作品中成功的人物形象赢得了高度的评价和热烈的赞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 陈奂生 “精神胜利法” “阿Q气”
下载PDF
论巴比特的阿Q气
9
作者 李梅 《钦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33-35,共3页
巴比特是美国作家辛克莱·路易斯创作的艺术形象,是美国中产阶级的一个代表。阿Q是中国文学家鲁迅创作的艺术形象,它的意义是世界性的。阿Q的影子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分析巴比特的特性中隐含的阿Q气也是顺理成章的。
关键词 巴比特 阿Q气 精神胜利法
下载PDF
也说阿Q——兼商榷
10
作者 李铁秀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90-104,共15页
对说不尽的阿Q还能说些什么呢 ?又怎么说呢 ?本文参照鲁迅有关论述 ,微观入手重读《阿Q正传》文本 ,试从发现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给定和支配阿Q性格系统的“阔”的“原型”出发 ,揭示阿Q性格系统建构的核心 ,针对以往研究中一些颇有代表... 对说不尽的阿Q还能说些什么呢 ?又怎么说呢 ?本文参照鲁迅有关论述 ,微观入手重读《阿Q正传》文本 ,试从发现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给定和支配阿Q性格系统的“阔”的“原型”出发 ,揭示阿Q性格系统建构的核心 ,针对以往研究中一些颇有代表性的相关结论 ,重新对“精神胜利法”与“革命”及其关系进行新的定性、定位阐释 ,从而对阿Q典型系统整体及其之所以被说不尽的谜底给予新的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胜利法 阿Q形象 原型批评 文学评论 小说 《阿Q正传》 文化-心理结构 性格 人物形象分析
下载PDF
阿Q该怎么做
11
作者 潘道正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15-117,共3页
阿Q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 ,历来受到的批评多于赞扬。但无论从作者的创作态度 ,还是就小说客观的倾向来说 ,都是值得同情的。阿Q的堕落是残酷的社会使然 ,罪不在阿Q。精神胜利法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存而在精神上超越苦难的一种方法 ,是... 阿Q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 ,历来受到的批评多于赞扬。但无论从作者的创作态度 ,还是就小说客观的倾向来说 ,都是值得同情的。阿Q的堕落是残酷的社会使然 ,罪不在阿Q。精神胜利法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存而在精神上超越苦难的一种方法 ,是全人类的 ,只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特别 ,在弱者阿Q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罢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胜利法 精神超越 土谷祠文化 阿Q形象 人物形象 鲁迅 《阿Q正传》 小说
下载PDF
相染成习——当代农民的阿Q精神呈现
12
作者 李仕华 王科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43-45,共3页
鲁迅笔下后知后觉的阿Q荒诞、愚昧、滑稽,最善于用"精神胜利法"麻木、安慰自己,那是旧时代农民无可奈何的困顿栖身。新时期以来,城乡对立被打破,新生代农民颠覆了传统生产领域,异化生存空间。在逃离村野,又被城市所拒绝的困境... 鲁迅笔下后知后觉的阿Q荒诞、愚昧、滑稽,最善于用"精神胜利法"麻木、安慰自己,那是旧时代农民无可奈何的困顿栖身。新时期以来,城乡对立被打破,新生代农民颠覆了传统生产领域,异化生存空间。在逃离村野,又被城市所拒绝的困境中,游走在"家"的退隐与"根"的漂移的迷途,重释阿Q精神成为智慧的生存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 农民 精神胜利法 重释 智慧
下载PDF
不一样的“胜利” 不一样的解脱——苏轼人生智慧之于阿Q精神胜利法
13
作者 孙艳红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40-41,52,共3页
苏轼与阿 Q 都用精神的力量调节自我,让自己走出失意,赢得"胜利"。但是二者在本质上却有天壤之别。文中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挖掘出对现实生活有所裨益的生存智慧。
关键词 苏轼 Q 人生智慧 精神胜利法
下载PDF
浅析鲁迅笔下的农民命运
14
作者 王迎春 《科教导刊》 2013年第23期207-207,242,共2页
本文对鲁迅笔下各类农民的不幸命运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且论述了酿成他们命运的根源,从而透过他们的形象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状况,更好地把握鲁迅为"唤醒民众,从民主主义的立场出发为改革现实社会服务"的创作目的,通过鲁迅... 本文对鲁迅笔下各类农民的不幸命运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且论述了酿成他们命运的根源,从而透过他们的形象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状况,更好地把握鲁迅为"唤醒民众,从民主主义的立场出发为改革现实社会服务"的创作目的,通过鲁迅对各类形象进行刻画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探讨,加深了对典型形象意义的认识,加强我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从而更深地理解鲁迅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典型 国民性 精神胜利法 表现形态
下载PDF
死巷乾坤大
15
作者 刘福泉 《保定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4-55,67,共3页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生活在死巷中的人们的形象进行分析,解析精神胜利法的又一个版本——封闭的环境造就了人们封闭的性格,封闭的内心世界,和进行窝里斗的劣根性。
关键词 死巷 环境 性格 精神胜利法 人性
下载PDF
论现代乡土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
16
作者 李虎 朴文玲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61-64,共4页
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作家群,自觉地肩负起改革国民劣根性的历史使命。他们将国民劣根性的诸般表现,用现代乡土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加以刻画和展示,以期敲响民族危亡的警钟,找到疗救的途径,这种启蒙主义文学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影... 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作家群,自觉地肩负起改革国民劣根性的历史使命。他们将国民劣根性的诸般表现,用现代乡土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加以刻画和展示,以期敲响民族危亡的警钟,找到疗救的途径,这种启蒙主义文学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乡土小说 国民劣根性 精神胜利法 群众暴力现象
下载PDF
生存·本能·阿Q精神
17
作者 李媛媛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25-128,共4页
阿Q是世界文学之林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从他诞生以来,不同国度、不同层次、不同时代的人们从未停止对他的争论。从他的精神胜利法、恋爱悲剧、革命三方面来分析他的生存困境,可看出"阿Q精神"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 阿Q是世界文学之林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从他诞生以来,不同国度、不同层次、不同时代的人们从未停止对他的争论。从他的精神胜利法、恋爱悲剧、革命三方面来分析他的生存困境,可看出"阿Q精神"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现象。再读《阿Q正传》时,我们面临的应该是灵魂的拷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胜利法 生存本能 性本能 压迫 压抑
下载PDF
两个说不尽的经典文本——对《阿Q正传》与《边城》的比较诠释
18
作者 李夫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44-48,共5页
鲁迅与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探索国民人性的两位大师。鲁迅从"立人"出发,通过阿Q这一艺术典型试图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来,关注国人灵魂的负面。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通过翠翠这一艺术典型,表现一种"理... 鲁迅与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探索国民人性的两位大师。鲁迅从"立人"出发,通过阿Q这一艺术典型试图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来,关注国人灵魂的负面。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通过翠翠这一艺术典型,表现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关注民族魂的正面。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未庄"、翠翠和"湘西",不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原型,还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意象遥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 精神胜利法 未庄 翠翠 湘西 原型
下载PDF
浅析鲁迅小说中“癞疮疤”描写的作用
19
作者 崔广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3年第7期71-73,78,共4页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中阿Q、祥林嫂等头上"癞疮"和身上"伤疤"描写的分析,论证了"癞疮疤"的作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具有象征意义;控诉旧礼教对人的毒害;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暗示了国人爱"...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中阿Q、祥林嫂等头上"癞疮"和身上"伤疤"描写的分析,论证了"癞疮疤"的作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具有象征意义;控诉旧礼教对人的毒害;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暗示了国人爱"揭疮疤"的病态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 祥林嫂 癞疮疤 情节 象征 精神胜利法
下载PDF
方方《万箭穿心》中的苦难叙事分析
20
作者 陈文洁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60-65,共6页
《万箭穿心》中李宝莉遭受的苦难不能仅从个人的、心理的层面专解读,而要把它们置于社会和历史的维度,把政治作为最终的视域。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苦难成为一个无法化解的宿命,苦难被抽象化被虚化继而被悬置,引导李宝莉在现实的失败中收获... 《万箭穿心》中李宝莉遭受的苦难不能仅从个人的、心理的层面专解读,而要把它们置于社会和历史的维度,把政治作为最终的视域。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苦难成为一个无法化解的宿命,苦难被抽象化被虚化继而被悬置,引导李宝莉在现实的失败中收获"精神的胜利",而没有社会物质实践支撑的主体性与个人尊严只能是虚假的幻象。叙事上的封闭指示了政治彷徨和解放前景的晦暗,由于作者无意与社会和历史建立起息息相关的存在感,文本在完整写实中暴露了自身逻辑的虚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箭穿心 苦难 精神胜利 社会和历史 历史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