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精神与精神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 被引量:50
1
作者 王坤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25,共8页
本文在探讨“精神”的定义和人的“精神性”存在及其构成的基础上 ,针对当代教育的深层弊端论述加强精神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 ,面对日益技术化和工艺化的当代社会 ,人们在发挥教育促进物质生产的作用的同时 ,应更多地关注教育对人的... 本文在探讨“精神”的定义和人的“精神性”存在及其构成的基础上 ,针对当代教育的深层弊端论述加强精神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 ,面对日益技术化和工艺化的当代社会 ,人们在发挥教育促进物质生产的作用的同时 ,应更多地关注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导 ,尤其要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的调适和精神信念的形成 ,这是当代教育走出唯功利主义误区的重要选择。此外 ,文章对“精神教育”与“宗教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 精神教育 精神发展 精神生活
下载PDF
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析 被引量:34
2
作者 陶犁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48,共4页
旅游产品整体上具有文化性 ,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一种经济运作过程 ,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创造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 ,所有的旅游活动都可视为文化旅游。民族文化以历史文化或地域文化的形式 ,可以渗透到所有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 ,与其它... 旅游产品整体上具有文化性 ,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一种经济运作过程 ,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创造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 ,所有的旅游活动都可视为文化旅游。民族文化以历史文化或地域文化的形式 ,可以渗透到所有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 ,与其它旅游资源要素组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品 景现实体 精神文化 开发模式
下载PDF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现象透视及其回归 被引量:22
3
作者 舒宗礼 王华倬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2-507,共6页
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诸多生命教育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生命完整性的割裂、生命独特性的忽视、双生命主体性人格的迷失、生命体验性与生命生成性的漠视以及教学评价的教育性价值弱化等等。为此,提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生命回归的途... 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诸多生命教育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生命完整性的割裂、生命独特性的忽视、双生命主体性人格的迷失、生命体验性与生命生成性的漠视以及教学评价的教育性价值弱化等等。为此,提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生命回归的途径:充分表达学生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规范的运动技术学习为主线,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生产实践;凸现生命的体验性和教学的生成发展性,构建宽松自由的学校体育生态环境;教法与学法并重,关注教学方法的对话性;以人格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教育 高校体育 身体生命 精神生命 社会生命 全面发展
下载PDF
无“微”不至:当代微文化解读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鸿声 郭兴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3-87,共5页
伴随微博而来的微文化以势不可挡之势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微"字头大军首先在网络中兴起,网络中的阵容渐趋庞大后,又延伸至现实社会,其所涉及的领域渐多、包含的内容范围渐广,可谓无"微"不至。如火如荼的... 伴随微博而来的微文化以势不可挡之势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微"字头大军首先在网络中兴起,网络中的阵容渐趋庞大后,又延伸至现实社会,其所涉及的领域渐多、包含的内容范围渐广,可谓无"微"不至。如火如荼的微文化折射的是后现代思潮下文化的个体化、多元化及平民化倾向。微形式建构大文化,微表达实现大交流,微文化的前景值得看好,但也存在必须正视和克服的发展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微文化 精神指向 审美文化 文化背景 发展前瞻
下载PDF
医院精神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体会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建敏 王香平 +2 位作者 张国君 白弘冬 花蕾 《中国医院》 2010年第7期38-40,共3页
医院的文化建设和管理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其中医院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医院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撑,对于医务人员的行为具有重要的规范、熏陶、导向、激励等作用。文章论述了精神文化的含义,医院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宣武医院精神文化... 医院的文化建设和管理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其中医院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医院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撑,对于医务人员的行为具有重要的规范、熏陶、导向、激励等作用。文章论述了精神文化的含义,医院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宣武医院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 精神文化 文明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西方精神教育思想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坤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5-130,共6页
本文以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精神教育”发展为线索 ,较系统地探讨了“精神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通过对西方“精神教育”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的追溯 ,指出了“精神教育”作为一个理论范畴或教育价值取向 ,与西方文化发展相伴随 ,并一直... 本文以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精神教育”发展为线索 ,较系统地探讨了“精神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通过对西方“精神教育”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的追溯 ,指出了“精神教育”作为一个理论范畴或教育价值取向 ,与西方文化发展相伴随 ,并一直推衍到当代。这一历史过程说明 ,“精神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一种价值理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 精神教育 精神发展 精神生活 西方教育思想 价值教育 全面发展
下载PDF
论精神文化发展的动力 被引量:10
7
作者 马晓燕 单连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0-123,共4页
人类文化的进步是多种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动力所起作用的大小,影响的深度、广度及其形式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总是变化的。笔者通过对文化进步中的本质性动力因素与文化进步关系的认识,阐述了本质性动力因素在精神文化发展中的功能... 人类文化的进步是多种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动力所起作用的大小,影响的深度、广度及其形式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总是变化的。笔者通过对文化进步中的本质性动力因素与文化进步关系的认识,阐述了本质性动力因素在精神文化发展中的功能,从而能使我们辨证地对待精神文化发展中的动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化 发展动力 本质性动力
下载PDF
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灵性拓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曾维华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37-44,共8页
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灵性拓展关涉着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大学人文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促成人的自由、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性的发展、心灵的发展以及灵性的拓展。灵性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 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灵性拓展关涉着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大学人文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促成人的自由、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性的发展、心灵的发展以及灵性的拓展。灵性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灵性教育的目的在于促成人的独特性、自由性、个性、自我超越性等人性的发展,最终目的在于促成人的灵性的提升与拓展。灵性教育与人文教育共同关注人、关注人的灵魂。大学人文教育与大学灵性教育紧密关联,在大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范畴体系,恰好也是现代大学教育所缺失的,重启大学人文教育的价值,倡导并实施大学灵性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任务与职责所在,研究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灵性拓展关系是一项十分有价值意义的课题,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人文教育 灵性教育 灵性拓展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探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徐丽曼 梁韶江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97-101,共5页
探析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演进,并从国家发展要求、国际环境和民族工作实际三重维度分析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推进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探析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演进,并从国家发展要求、国际环境和民族工作实际三重维度分析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推进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建议策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族人民物质生活走向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族人民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高水平谋划推进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民族地区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协调发展
下载PDF
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晴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32-35,共4页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高职内涵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随着宏观教育环境的变化,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校风、教风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将日益凸显其重要地位。高职教育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朝着适应内涵发...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高职内涵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随着宏观教育环境的变化,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校风、教风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将日益凸显其重要地位。高职教育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朝着适应内涵发展的方向而不断发展,呈现出特有的文化特质,因此,要倡导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文化,促进高职内涵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校园文化 精神文化 内涵发展
下载PDF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意蕴、推进困境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畅 王安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9-18,共10页
立足于人的本质需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基础上,人民在精神层面呈现出的总体性积极发展样态,具有物质制约性与独立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特性。从现实意义上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 立足于人的本质需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基础上,人民在精神层面呈现出的总体性积极发展样态,具有物质制约性与独立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特性。从现实意义上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向度,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蕴含的重要之意,也是推动社会真正物质财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基于科技发展的时代视野,推进人的精神发展除了存在发展不平衡、机会欠缺等困境外,还面临西方负文化对人的精神腐蚀与资本逻辑嵌入技术的运用造成的人的物化危机。为此,要高瞻远瞩、化危为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推进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侧改革、激发社会主体的自我内生动力,以经济、社会、文化、社会主体四个维度协同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动力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精神发展 人的本质 路径
下载PDF
人全面发展途径的教育选择 被引量:6
12
作者 侯长林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第1期29-35,共7页
人要想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就不仅仅是生物人的成人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人的成人的问题。而人的精神成人离不开教育。灵性教育的介入与参与,不失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途径的教育选择。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要想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就不仅仅是生物人的成人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人的成人的问题。而人的精神成人离不开教育。灵性教育的介入与参与,不失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途径的教育选择。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形成和个性的自由发展等。灵性是人的心灵层面中居于高端的、具有超越性且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存在、状态或力量。灵性教育是指传授使学生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能力的教育。教育的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灵性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研究的是人的精神中的一个点——灵性,是以人的灵性提升和拓展为具体的研究对象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的对象是人,灵性教育研究的对象也是人。人是二者共同关注的对象。只不过,人的全面发展所研究的人的领域更宽广、内容更丰富,而灵性教育所研究的人的领域相对较窄,只是人的心灵深处的灵性问题。灵性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耦合发展: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灵性教育的最高理想,另一方面,灵性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灵性教育 研究对象 耦合发展
下载PDF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精神成长——基于批判教育学的视域 被引量:6
13
作者 郑益乐 朱敬 史文秀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5-40,48,共7页
用批判教育学的视角来审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乡村教师的精神世界面临"荒漠化"的风险。精神成长则是找回迷失精神世界、破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局的现实需要。精神成长有助于乡村教师实现... 用批判教育学的视角来审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乡村教师的精神世界面临"荒漠化"的风险。精神成长则是找回迷失精神世界、破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局的现实需要。精神成长有助于乡村教师实现"精神自觉""精神超越""精神解放"和"精神传递",从而完成精神蜕变。自我超越、赋权增能、实施"精神福利"以及"精神共同体"成员互助是乡村教师精神成长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成长 专业发展 乡村教师 批判教育学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重要论述的三维审视
14
作者 李卓 李红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17,共8页
习近平关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重要论述。这些重... 习近平关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理论主张和思想观点,也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思想主张,更生发于对中西方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思。从内容体系看,习近平关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重要论述从“本质论”“价值论”“实践论”和“原则论”等四重“论”域出发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质内涵、时代价值、重要举措和基本原则。这一重要论述为深入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为破解西方现代化精神文明囹圄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协调发展 “两个文明”
下载PDF
“三风”对学生的影响
15
作者 黄皓 《辽宁高职学报》 2024年第3期103-107,共5页
现时期,“三风”作为学校精神文明的高度概括,其建设情况关乎各院校的长远发展,更关乎学生正确观念的树立和培养。抓“三风”建设、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对培养兼具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主学习观的高质量综合性人才,形成生机勃勃... 现时期,“三风”作为学校精神文明的高度概括,其建设情况关乎各院校的长远发展,更关乎学生正确观念的树立和培养。抓“三风”建设、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对培养兼具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主学习观的高质量综合性人才,形成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亦可保障学校的和谐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风”建设 精神文明 内涵发展 正确观念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
16
作者 周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9-75,共7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其孕育生成的那刻起就带着深深的人民性烙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主要体现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三个维度。为了人民,即为了实现...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其孕育生成的那刻起就带着深深的人民性烙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主要体现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三个维度。为了人民,即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依靠人民,即依靠人民担当推动文化传承赓续、依靠人民创造促进文化创新发展、依靠人民奋斗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造福人民,即在强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造福各族人民、在主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造福全体人民、在倡导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造福世界人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人民性 精神生活 文化发展 文化强国
下载PDF
老年教育课程目标的现实构建——以“精神发展”为内核要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洁 《终身教育研究》 2023年第6期46-54,共9页
课程目标是老年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灵魂与方向,而精神发展即精神性的增长,是老年的本质与幸福之源,亦是老年教育促进老年幸福的中介桥梁,因此,它应作为内核要素被纳入到老年教育课程目标的现实建构之中。然而,老年教育实践中却普遍存... 课程目标是老年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灵魂与方向,而精神发展即精神性的增长,是老年的本质与幸福之源,亦是老年教育促进老年幸福的中介桥梁,因此,它应作为内核要素被纳入到老年教育课程目标的现实建构之中。然而,老年教育实践中却普遍存在忽略精神发展目标的错位现象,老年教育研究中则普遍存在忽视课程目标的缺位现实。依据泰勒课程设计原理,通过整合老年学习者、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三维需求,尝试构建以“精神发展”为内核要素的老年教育课程目标整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发展 老年教育 课程目标 老年学习者 教育老年学
下载PDF
试论交往实践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孝哲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52-55,共4页
交往是人们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形式。交往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交往的特点是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主体间性。交往实践是其他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交往实践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 交往是人们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形式。交往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交往的特点是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主体间性。交往实践是其他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交往实践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关系文明的进步 ,以及人自身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实践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社会关系文明 发展 社会作用 生产实践 科学实验
下载PDF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探赜
19
作者 吕小宁 曹东勃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7,共15页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以先秦“物质元素与精神元素”的激烈辩驳、近代以来“物质优先与精神优先”的救国探索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科学理论为思想材料,在...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以先秦“物质元素与精神元素”的激烈辩驳、近代以来“物质优先与精神优先”的救国探索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科学理论为思想材料,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协同推进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逐步探索生发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治国方略。无论客观条件发生何种变化,“高水平”“螺旋式”“赋能型”始终作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核心要义贯穿其中。立足现实,当前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仍然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特征,面对数字化转型的革新任务,亟待形成新的理论总结等诸多时代挑战。展望未来,面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应当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深化人文经济研究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开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传递
转型期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及其扬弃 被引量:6
20
作者 罗富宴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25-30,共6页
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型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型经济社会的根本转变过程中,部分人的精神生活遭遇到物化加剧的现实困境——片面而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却不屑一顾。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力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物化... 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型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型经济社会的根本转变过程中,部分人的精神生活遭遇到物化加剧的现实困境——片面而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却不屑一顾。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力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物化角度对当代人精神生活现实处境加以深刻剖析,并对当代人这种生存困境的原因及危害加以探讨和反思,最后向人们敞开一种新境界——当代人应该过怎样的精神生活,以期人们在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中,在科技理性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十分丰裕的时代,走出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转而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重新领受精神生活的真义,构筑起物质时代的精神家园,保持一个人应有的精神理念和品质,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 物化 扬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