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国维美学思想形成过程中日本的中介因素 被引量:4
1
作者 彭修银 李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2-146,共5页
日本中介因素在王国维美学思想形成过程中起到的历史性的桥梁作用却被忽视。本文通过对近代日本作为输入西方美学"中间人"地位的考察,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日本中介因素对王国维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日本中介 王国维 哲学美学 精神关联
下载PDF
“窃火”与“煮肉”:鲁迅与裴多菲的精神联系
2
作者 王锡荣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8-87,共10页
鲁迅从早年接触裴多菲后,就为其精神所吸引和折服,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评介裴多菲的人,并一生赞扬、评介裴多菲,热心地帮助青年译者译介裴多菲。鲁迅从裴多菲的思想精神中汲取了爱国主义思想、精神界战士特质、特立独行和“横眉冷对”性... 鲁迅从早年接触裴多菲后,就为其精神所吸引和折服,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评介裴多菲的人,并一生赞扬、评介裴多菲,热心地帮助青年译者译介裴多菲。鲁迅从裴多菲的思想精神中汲取了爱国主义思想、精神界战士特质、特立独行和“横眉冷对”性格以及“反抗绝望”的精神意志,而且可以看到其内在逻辑。鲁迅评介、传扬裴多菲,正是“从别国窃得火来”“煮自己的肉”,并同时传播给国人,为使中国重新屹立于东方而造成大群的新的战士,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裴多菲 精神联系
下载PDF
基于交互式包装设计下的情感交流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淑慧 金尚宽 《绿色包装》 2022年第5期54-58,共5页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逐渐从物质需求转换成精神需求。“参与”、“体验”、“感受”、“吸引”是交互式包装最突出的特点,它搭建起商品与消费者之间良好的情感联结,不仅彰显了品牌的独有个性,还大大提升了品牌的竞...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逐渐从物质需求转换成精神需求。“参与”、“体验”、“感受”、“吸引”是交互式包装最突出的特点,它搭建起商品与消费者之间良好的情感联结,不仅彰显了品牌的独有个性,还大大提升了品牌的竞争优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对消费者高级心理需求转化的最好重视。交互式包装设计不仅可以帮助消费者快速了解产品信息,有效增强产品的吸引力,而且其情感联结的有效搭建更能让消费者得到情感和心理双重需求的满足,引发其精神共鸣,因此可以大大促进消费者消费重心的偏向,有效提升产品快销能力及竞争力,为更好的促进企业及品牌宣传起到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装设计 交互式 精神需求 情感联结 以人为本
下载PDF
许辉:漫游于城乡之间的“淮北佬” 被引量:2
4
作者 朱育颖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5,共5页
安徽实力派作家许辉与淮北平原有着难以割裂的精神牵系,不断从这块文化厚土上开掘写作资源,在社会文化的转型与裂变中找到自身的书写位置和切入点,从容地"漫游"于城乡之间,以独特的方式感知、把握和表述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 安徽实力派作家许辉与淮北平原有着难以割裂的精神牵系,不断从这块文化厚土上开掘写作资源,在社会文化的转型与裂变中找到自身的书写位置和切入点,从容地"漫游"于城乡之间,以独特的方式感知、把握和表述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的理解与思考,冷静素朴的书写中渗透地域文化的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 城乡 精神牵系 地域文化
下载PDF
鲁迅与张承志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吉鹏 冯岩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38-43,共6页
张承志是当代明确对鲁迅表示过尊崇的一位,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无论是从张承志的小说创作还是散文随笔中都能感受到鲁迅的气息。张承志和鲁迅小说文本中的精神联结首先体现为“母亲情结”,但张承志对母爱的情感... 张承志是当代明确对鲁迅表示过尊崇的一位,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无论是从张承志的小说创作还是散文随笔中都能感受到鲁迅的气息。张承志和鲁迅小说文本中的精神联结首先体现为“母亲情结”,但张承志对母爱的情感意识不但满足了他个人生命的需求,而且寄托着作家的个人理想;而鲁迅对母亲的主体意识更趋向一种爱与孝,认同与批判的双重精神世界。张承志由母亲而生发的“人民情愫”,体现了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但他远不如鲁迅的“立人”思想体系完整和深刻。张承志在精神层面上延续着鲁迅的决绝姿态,他“以笔为旗”,而鲁迅是“以笔为枪”。张承志是用笔来寻找文学的存在意义,鲁迅则是托命这支笔来开拓存在意义的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张承志 比较 精神联结 文学联系
下载PDF
谶纬思潮与两汉辞赋创作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峰屹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81,共9页
谶纬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文化思潮。据其与政治及士人的关系,两汉谶纬思潮的发展演变,可分为汉初至哀帝时期,王莽(含平帝)、刘秀时期,明帝、章帝至汉末时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谶纬的基本思想特征分别是:批评政治、依违政治、赞颂政治。... 谶纬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文化思潮。据其与政治及士人的关系,两汉谶纬思潮的发展演变,可分为汉初至哀帝时期,王莽(含平帝)、刘秀时期,明帝、章帝至汉末时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谶纬的基本思想特征分别是:批评政治、依违政治、赞颂政治。而从两汉辞赋创作的宏观演进趋向看,其思想和表现的发展变化,与谶纬思潮的演进阶段及思想特征基本吻合,二者之间呈现着深层的精神关联。同时,缘于某些复杂的因素,二者也偶有游离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谶纬思潮 辞赋创作 精神关联
原文传递
悠远的回响:魏晋风度与新生代作家
7
作者 雷鸣 《学术探索》 2007年第5期128-132,共5页
新生代作家以与传统断裂的姿态立于文坛,其实他们叛逆文学秩序的姿态,欲望化的自由书写,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对小说美学的自觉追求等方面与"魏晋风度"时期的狂狷任诞、摇荡性情、越名任心、文的自觉等审美特质有着精神命脉的... 新生代作家以与传统断裂的姿态立于文坛,其实他们叛逆文学秩序的姿态,欲望化的自由书写,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对小说美学的自觉追求等方面与"魏晋风度"时期的狂狷任诞、摇荡性情、越名任心、文的自觉等审美特质有着精神命脉的契合与绵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风度 新生代 精神命脉 契合 传统
下载PDF
论壁画与环境
8
作者 张莉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52-55,共4页
壁画的重要艺术物证之一是它的审美价值,它依附于环境(人文环境、地理环境)之中,且自觉地接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以满足社会公众情感的需求。壁画与时代环境、建筑环境有紧密的关系,空间形态对壁画具有制约,壁画对空间也产生影响。
关键词 壁画 时代环境 依附 地理环境 艺术 自觉 需求 制约 社会公众 人文环境
下载PDF
徐志摩和朱利安:凌叔华与伍尔夫的文学桥梁
9
作者 刘爱琳 令昕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2期39-42,共4页
中国现代作家受到英国意识流作家伍尔夫影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留学英国的中国文人直接阅读伍尔夫的英文原著而受到她的影响;二是身在国内、通晓外文并具有深厚西方文化素养的中国作家通过其他方式而受到伍尔夫的影响。凌叔华就属于... 中国现代作家受到英国意识流作家伍尔夫影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留学英国的中国文人直接阅读伍尔夫的英文原著而受到她的影响;二是身在国内、通晓外文并具有深厚西方文化素养的中国作家通过其他方式而受到伍尔夫的影响。凌叔华就属于后一种。凌叔华因为与伍尔夫精神上的契合而与她产生了文学关联,其媒介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和英国文化精英集团——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第二代诗人朱利安·贝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叔华 伍尔夫 精神契合 关联与桥梁
下载PDF
哀伤之下的温暖底色——叶赛宁诗歌《我不叹惋,不呼唤,不哭泣……》的艺术特色
10
作者 王晓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5期5-11,共7页
抒情诗《我不叹惋,不呼唤,不哭泣……》(1921)是叶赛宁精神危机初期的代表作,该文拟从音韵色彩、布局谋篇、抒情言志、文本间联系四个角度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的创作理念,发掘诗歌的艺术内涵。诗歌以抒情之... 抒情诗《我不叹惋,不呼唤,不哭泣……》(1921)是叶赛宁精神危机初期的代表作,该文拟从音韵色彩、布局谋篇、抒情言志、文本间联系四个角度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的创作理念,发掘诗歌的艺术内涵。诗歌以抒情之“我”为话语主体,立足过去与现在的时间维度,诠释了春天与秋天、青春与苍老(心灵苍老)、生与死的对立主题。全诗音韵和谐优美,主题鲜明突出,抒情之“我”经历了自我安慰、不满现状、追忆青春、妥协祝愿的心绪转变,在哀伤的基调下铺陈了温暖的底色,以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共鸣。诗人的创作灵感源于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1842),所成之诗又在帕乌斯托夫斯基《生活的故事》(1945—1963)、路遥《平凡的世界》(1986)中留有印记,足见诗歌隽永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赛宁 《我不叹惋 不呼唤 不哭泣……》 20世纪俄罗斯诗歌 诗歌艺术特色 叶赛宁精神危机 文本间联系
下载PDF
语言的制度意义——卢梭语言起源问题新论
11
作者 吕康宁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9-67,共9页
通过思考语言起源,卢梭发现了“真正的社会”的形成及其特质,由此构成他反思现代社会的理论基础,进而提炼出建构更加合理的社会需要的最珍贵的东西——一种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作为整体的凝聚物——政治德性。这是一种在理性基础上缔... 通过思考语言起源,卢梭发现了“真正的社会”的形成及其特质,由此构成他反思现代社会的理论基础,进而提炼出建构更加合理的社会需要的最珍贵的东西——一种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作为整体的凝聚物——政治德性。这是一种在理性基础上缔结社会契约的最初约定,即个人的意志服从普遍的意志的政治美德。普遍的意志具有超越个体、统一社会的强大力量,在于其普遍性,是人人都会认同的判断和信条。学界以往对卢梭语言著述的研究着重从语言学角度展开,遮蔽了语言与政治制度的隐秘关联,阐明卢梭语言著述的理论内涵,有助于把握卢梭社会理论的整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起源 风格差异 制度反思 精神连结
下载PDF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精神文明内涵
12
作者 高瑞艳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8年第1期18-20,共3页
精神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坚持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能为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证;要在推进科学发展观中探索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 联系
下载PDF
曼德尔施塔姆对维庸的发现与重塑 被引量:1
13
作者 裴丹莹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64,共10页
中世纪大诗人弗朗索瓦·维庸,被视为俄罗斯"白银时代"阿克梅派的"四大基石"之一,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在批评散文"弗朗索瓦·维庸"中对其进行了前瞻性书写。曼德尔施塔姆对维庸的发现和重塑... 中世纪大诗人弗朗索瓦·维庸,被视为俄罗斯"白银时代"阿克梅派的"四大基石"之一,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在批评散文"弗朗索瓦·维庸"中对其进行了前瞻性书写。曼德尔施塔姆对维庸的发现和重塑,建立在对抒情诗人"雌雄同体"本质认识的基础之上;而对维庸明显疏离大自然态度的发现,对其造反行动的存在主义解读,则是曼德尔施塔姆新颖独到的阐发。曼德尔施塔姆还从三个角度解读维庸的艺术魅力之谜,将比喻式批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思想和艺术层面全面展示了一个现代维庸的形象。由此,结合二人的生平履历,可以发现曼德尔施塔姆和维庸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契合性;细致阐释两者的精神联系及差异性,可以得出曼德尔施塔姆超越维庸、自我成圣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德尔施塔姆 弗朗索瓦·维庸 阿克梅派 雌雄同体 精神联系与超越
原文传递
精神权利法表现形式比较研究——以民法、著作权法的联系与区别为视角
14
作者 韩荣和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57-163,共7页
作为大课题的“精神权利法”,目前存在着民法、著作权法两种法律制度形式,不同国家民法典采取“合二而一”与“一分为二”的处理模式。它们之间主要通过“人格权”“精神属性”等连接点建立联系,又在定义与范畴、主体与客体、确定性与... 作为大课题的“精神权利法”,目前存在着民法、著作权法两种法律制度形式,不同国家民法典采取“合二而一”与“一分为二”的处理模式。它们之间主要通过“人格权”“精神属性”等连接点建立联系,又在定义与范畴、主体与客体、确定性与从属性等多个方面有所区别。通过比较看出,从理论或制度层面确立民法中精神权利制度的法律意义和价值更大,更能全面保护人的精神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权利法 表现形式 联系 区别
下载PDF
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对茅盾创作的影响
15
作者 钱林森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59-65,共7页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对于茅盾的影响更多表现为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乃至于相似的观念、情调的渗透。较之具体的题材借助而言,实是一大精神存在,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而这种“影响”研究,不是缩小或者削弱茅盾的独创性,恰恰相反...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对于茅盾的影响更多表现为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乃至于相似的观念、情调的渗透。较之具体的题材借助而言,实是一大精神存在,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而这种“影响”研究,不是缩小或者削弱茅盾的独创性,恰恰相反,将有助于对其独创性作进一步的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影响 “为人生而艺术” 内在的精神联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