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诗学的两个前沿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吕进 《河南社会科学》 2004年第3期78-80,93,共4页
中国现代诗学面临两大前沿问题实现“精神大解放”以后的诗歌精神重建和实现“诗体大解放”以后的诗体重建。当前诗歌精神重建的中心,是对于诗歌与社会、时代关系的科学性把握。提升自由诗、完善现代格律诗、增多诗体是诗体重建的三个... 中国现代诗学面临两大前沿问题实现“精神大解放”以后的诗歌精神重建和实现“诗体大解放”以后的诗体重建。当前诗歌精神重建的中心,是对于诗歌与社会、时代关系的科学性把握。提升自由诗、完善现代格律诗、增多诗体是诗体重建的三个美学使命。两个前沿问题关系到新诗的兴衰,甚至关系到新诗的生死存亡,现代诗学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学 诗歌精神 诗体 重建
下载PDF
论吴藻题画词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加华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100-105,共6页
题画词作为词之一种,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而且词人主体意识的介入使得词画结合,情景互见,极大丰富了题画词之内蕴。就吴藻题画词来看,其个体情感的植入基本上是通过两种方式进入作品的,即描摹画面镂尽画境和借画写心植入自我主体意识。
关键词 吴藻 题画词 画境 词心
下载PDF
杜诗格调、精神与清诗理论及创作
3
作者 谢雯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16-118,共3页
杜甫诗歌对清代的诗歌理论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清代的诗学理论对杜诗之格调、情感、用字各有借重,清诗创作则与杜诗之"诗史"精神高度契合。
关键词 杜诗 清诗 格调说 性灵说 “诗史”精神
下载PDF
论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 被引量:5
4
作者 姜剑云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70-76,共7页
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是两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诗性精神是指出乎原始冲动的、自发的抒发情感的精神,文学精神是指为了艺术的与审美的,自觉为文的精神。诗性精神(抒情精神)与文学精神(艺术精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关系并非以对... 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是两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诗性精神是指出乎原始冲动的、自发的抒发情感的精神,文学精神是指为了艺术的与审美的,自觉为文的精神。诗性精神(抒情精神)与文学精神(艺术精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关系并非以对立为特征,两者往往表现出程度不等的重合。在界说范畴、描述特征、辨析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魏晋玄学思潮中士人心态异化的情形为实证,可以发现社会文化思潮加之于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的渗透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精神 文学精神 关系
下载PDF
“典乐”制度与“诗可以怨”
5
作者 刘金荣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60-64,共5页
"诗可以怨"首先作为文学的功能价值论,后来引申到创作论,这种诗学理论的演变与周代"典乐"制度的兴盛与崩坏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对先秦"典乐"制度下诗与乐的关系论述,探讨这一诗学命题的社会文化根源,从而... "诗可以怨"首先作为文学的功能价值论,后来引申到创作论,这种诗学理论的演变与周代"典乐"制度的兴盛与崩坏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对先秦"典乐"制度下诗与乐的关系论述,探讨这一诗学命题的社会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阐释周代的诗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乐 诗可以怨 诗学精神
下载PDF
阿买妮“诗骨”论与刘勰“风骨”论比较
6
作者 东人达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9-113,共5页
南北朝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提出了"风骨"论,不仅对于斯时具有积极意义,也为我国文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同一时代被称为"知识之母"的彝族女学者阿买妮,在自己的诗文理论中,则提出了"诗骨"论。两种文学... 南北朝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提出了"风骨"论,不仅对于斯时具有积极意义,也为我国文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同一时代被称为"知识之母"的彝族女学者阿买妮,在自己的诗文理论中,则提出了"诗骨"论。两种文学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文字与文化背景,二者在内涵方面,具有明显的同、异之处,并都对后世的诗文创作与文学发展产生了长期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彝族 文艺理论 诗骨 风骨
下载PDF
宋诗的思理
7
作者 郑德开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0-14,共5页
宋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思理的阐发。诗的思理, 是诗的哲理和感情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体, 是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切的审美经验的体会, 是从自然界物理现象和人类社会所包蕴的生活内容中去提炼概括, 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真理性... 宋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思理的阐发。诗的思理, 是诗的哲理和感情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体, 是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切的审美经验的体会, 是从自然界物理现象和人类社会所包蕴的生活内容中去提炼概括, 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诗之思理所具有的这一特殊的思想性, 其作用在于: 引人思索, 给人智慧, 启迪人们去对自然、人生、宇宙世界作出更深入、更准确的研究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 议论入诗 意在言外 丰神气韵 筋骨思理
下载PDF
苏轼“以诗为词”之动因、标志及词史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国荣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7,74,共8页
"以诗为词"乃是北宋学人对苏轼词之普遍认知,亦是苏轼词之一大特色。苏轼之所以"以诗为词",其动因是要以此压倒柳永,超越柳词,同时亦深受宋初欧阳修领导"诗文革新运动"及传统各种文学体裁相互融通、相互... "以诗为词"乃是北宋学人对苏轼词之普遍认知,亦是苏轼词之一大特色。苏轼之所以"以诗为词",其动因是要以此压倒柳永,超越柳词,同时亦深受宋初欧阳修领导"诗文革新运动"及传统各种文学体裁相互融通、相互作用之启示与影响。苏轼"以诗为词"有三大鲜明标志:(1)词中杂有诗句;(2)词多以"赋笔"为主,参以"比兴";(3)词多诗境。苏轼"以诗为词"在我国词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以诗为词 动因 标志 意义
下载PDF
诗魂、族魂、士魂、民魂——屈骚情感价值论
9
作者 赵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55-60,共6页
情感与智慧是人类精神生成与发展的两大主体因素,情感是内驱力,智慧是领航者,它们分别通向诗(艺术)与哲学(科学)的道路。“轴心期”诸子的“哲学突破”与楚辞的“奇文郁起”,是华夷大认同的战国时代精神领域中智慧与情感相互激荡的两大... 情感与智慧是人类精神生成与发展的两大主体因素,情感是内驱力,智慧是领航者,它们分别通向诗(艺术)与哲学(科学)的道路。“轴心期”诸子的“哲学突破”与楚辞的“奇文郁起”,是华夷大认同的战国时代精神领域中智慧与情感相互激荡的两大成果。楚骚的价值在于依托族类与时代的浩瀚情感体现了华夏民族精神的内驱力,显示了族类生命搏动的内在力量。屈原与楚骚,实为中国的诗魂。在一个诗性的民族中,诗魂牵系着族魂、士魂乃至民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楚骚 情感价值 内驱力 诗魂 民魂
下载PDF
中晚唐史学精神与史论体咏史诗 被引量:1
10
作者 韦春喜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5,共10页
中晚唐文人完成了由盛唐纯粹文辞之士到知识型、学者型学士的转换,文史兼擅并融的主体丈化特征使史学精神对史论体咏史诗产生影响成为可能。具体而言,传统史鉴致用精神在中晚唐形成风气。受此精神影响,史论体咏史诗多以垂鉴致用为目的,... 中晚唐文人完成了由盛唐纯粹文辞之士到知识型、学者型学士的转换,文史兼擅并融的主体丈化特征使史学精神对史论体咏史诗产生影响成为可能。具体而言,传统史鉴致用精神在中晚唐形成风气。受此精神影响,史论体咏史诗多以垂鉴致用为目的,以君主为主要讽谏对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针对性。《春秋》学派中的疑经新变、委曲发明的史学精神使士子在涉足经史内容时,往往对传统的经史之义进行大胆怀疑,对史实进行细致辨析,倡扬新说,促成了翻案体的产生。适应思想重建的要求,中晚唐史学开启义理之途,提倡以史治心,转变入史观念。这使史论体咏史诗多注意阐发史实背后的道德义理,具有儒学道德化、义理化的特点;从心性角度思考问题;导致了赞扬奇节义士、高隐大德诗风的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史学精神 咏史诗 史论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