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9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探讨 被引量:178
1
作者 马远征 胡明 +4 位作者 才晓军 陈兴 李宏伟 隰建成 薛海滨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8-73,共6页
目的总结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和植骨消灭死腔,通过坚强内固定矫正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2年7月共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52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5例、胸椎67例、胸腰段17例、腰椎53例,病灶范围1~3个椎... 目的总结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和植骨消灭死腔,通过坚强内固定矫正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2年7月共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52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5例、胸椎67例、胸腰段17例、腰椎53例,病灶范围1~3个椎体,无跳跃病灶.手术方法:(1)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钢板内固定;(2)经肋横突切除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3)后方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4)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术后配戴支具3~5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6~9个月.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观察.结果(1)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前后路联合手术平均术时4.5 h,术中平均出血650ml;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平均术时3.5 h,术中平均出血450 ml;其余两种手术平均术时3.0 h,术中平均出血350 ml.(2)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前后路联合手术创伤较大,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次之.手术并发症有大血管破裂1例,暂时性窦道形成5例,内固定器松动和断裂3例.(3)临床疗效:患者术后1~2周症状基本缓解并下床行走,术后6~8周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患者结核病灶全部治愈.结论有效应用抗结核药物是脊柱结核手术成功的前提,坚强内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抗结核药物和病灶彻底清除是内固定安全植入的前提.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应该是病灶清除、减压矫形、植骨融合和坚强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灶清除 脊柱结核 前路 植骨融合 术后 抗结核药物 术中 治疗 症状 结核病
原文传递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 被引量:107
2
作者 瞿东滨 金大地 +4 位作者 陈建庭 江建明 王吉兴 鲁凯伍 张忠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4-78,共5页
目的根据脊柱稳定性状况,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成人胸、腰、骶椎脊柱结核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17~75岁,平均39.4岁;病史1~60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 目的根据脊柱稳定性状况,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成人胸、腰、骶椎脊柱结核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17~75岁,平均39.4岁;病史1~60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12例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8例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而80例脊柱稳定性显著破坏的病例则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结果10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除5例失访外,其余95例均获得1~7年随访(平均2.9年)。68例前路椎体间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3.5个月。65例有后凸畸形者,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2°,随访期内丢失2°~4°。除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组1例因抗结核化疗周期不足复发外,其余患者均临床治愈。32例有明显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脊柱稳定性改变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稳定性 脊柱结核 外科治疗 病灶清除 患者 术式选择 后凸畸形 病例 性状 病史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分布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被引量:110
3
作者 田伟 韩骁 +6 位作者 刘波 张贵林 吕艳伟 马赛 郑山 阎凯 靳培浩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分布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86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69例;年龄47~87岁,平均68.1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分布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86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69例;年龄47~87岁,平均68.1岁;随访时问3—16个月,平均3.4个月;69例患者行单侧穿刺,17例患者行双侧穿刺。评估性别、年龄、损伤节段、单或双侧穿刺、骨水泥是否同时接触上下终板、骨水泥是否偏一侧分布、术后初次下地时间、术后有无再次外伤等因素对手术椎体是否出现再骨折的影响。结果31例(36.0%)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发生了手术椎体再骨折。骨水泥未同时接触上下终板的患者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几率较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的患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偏一侧分布未增加对侧再骨折的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避免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术中应尽量使骨水泥分布均匀同时接触上下终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质疏松 骨折 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原文传递
椎弓根钉道参数的变异性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89
4
作者 熊传芝 郝敬明 唐天驷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研究椎弓根钉道相关参数的变异性及引起变异的具有临床意义的相关因素。方法用PickerPQ6000螺旋CT扫描仪对C3~L5椎体进行扫描。共扫描198例(男118例,女80例)的736个椎体。测量每个椎体的椎弓根横径、钉道长度、及e角(椎弓根轴线与... 目的研究椎弓根钉道相关参数的变异性及引起变异的具有临床意义的相关因素。方法用PickerPQ6000螺旋CT扫描仪对C3~L5椎体进行扫描。共扫描198例(男118例,女80例)的736个椎体。测量每个椎体的椎弓根横径、钉道长度、及e角(椎弓根轴线与矢状面夹角),观察椎体形态及椎体、棘突、人体三者各自矢状轴间的关系,如有异常则测量并记录。同时记录受检者的性别、身高、体重。以上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统计结果显示:每一节椎体的椎弓根宽度、钉道长度及e角均有较大的极差及四分位数间距。虽然t检验显示不同性别间的钉道长度、椎弓根宽度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在进一步以协方差分析法分析各因素的交互效应时发现,在消除体重、身高两因素后,椎弓根宽度及钉道长度均与性别无关。泊松相关分析显示身高、体重均与椎弓根宽度及钉道长度呈显著正相关,而e角与后两者无显著相关性。对椎体畸变的观察显示:14(1.9%)个胸腰椎椎体矢状轴与人体矢状轴不一致;11(1.0%)个椎体棘突轴与椎体矢状轴不一致;T9以下,14(4.9%)个椎体的椎弓根横径小于4mm;4个椎体椎弓根外凸变形,影响置钉位置。结论人体椎弓根钉道参数具有较大的变异性,不同个体、不同节段水平均有显著不同;体重和身高是两个影响变异性重要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 钉道参数 变异性 脊柱外科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超短程化疗方案及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术治疗脊柱结核 被引量:71
5
作者 王自立 金卫东 +5 位作者 乔永东 丁惠强 赵浩宁 蔺志凯 陈军 杨伟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9-85,共7页
目的探讨三种化疗方案及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12月至2003年11月,将收治的76例脊柱结核分为三组:超短程化疗组38例,化疗方案2SHRZ/2.5H2R2Z2,疗程4.5个月;短程化疗组23例,方案为3SHRZ/5H2R2Z2,疗程8个月... 目的探讨三种化疗方案及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12月至2003年11月,将收治的76例脊柱结核分为三组:超短程化疗组38例,化疗方案2SHRZ/2.5H2R2Z2,疗程4.5个月;短程化疗组23例,方案为3SHRZ/5H2R2Z2,疗程8个月;标准化疗组15例,方案为3SHRZ/9 H2R2Z2,疗程12个月.术前化疗时间三组基本相同,为15~40 d,平均21 d.全部病例均采用前路病变椎体部分切除、大块髂骨支撑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结果超短程、短程和标准化疗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3、28和45个月.观测指标为:(1)临床表现:结核病症状消失,一般情况良好,无主诉疼痛,恢复正常工作或生活;体温正常,病变局部无叩击痛;神经功能恢复;术后1个月下地,4~5个月恢复工作.(2)实验室检查:ESR、CRP两项或一项正常或接近于正常.(3)影像学检查:X线片、CT、MRI见脓肿消失,无新生破坏灶,无植骨床与植骨吸收现象,植骨界面出现骨愈合征象,畸形矫正满意、矫正角度丢失<5°.(4)B超:可能出现椎旁脓肿或流注脓肿的部位无液性暗区.(5)药物并发症:随访时肝、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随访时三组均达到以上标准,为优良效果,并且三组效果相同.结论超短程化疗、短程化疗和标准化疗方案结合前路脊柱结核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效果均达到优良.超短程化疗与短程化疗、标准化疗方案的效果均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椎体 体部 脊柱结核 短程化疗 前路 化疗方案 病变 疗程 病症
原文传递
脊柱术后伤口深部感染的处理 被引量:71
6
作者 田耘 陈仲强 +1 位作者 周方 刘忠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9-231,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脊柱术后伤口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16例患者采取伤口清创换药, 20例采取对口置管冲洗引流,从中总结合理的治疗方法。结果36例患者中34例获得治愈, 2例死亡。对口置管冲洗组愈合... 目的探讨脊柱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脊柱术后伤口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16例患者采取伤口清创换药, 20例采取对口置管冲洗引流,从中总结合理的治疗方法。结果36例患者中34例获得治愈, 2例死亡。对口置管冲洗组愈合时间较普通换药明显缩短。11例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患者9例内固定未取出。结论(1)脊柱术后伤口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2)全身营养的支持,合理的应用抗生素,伤口对口置管冲洗引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内固定取出不是治疗感染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脊柱 伤口感染 患者 置管 深部感染 治疗 冲洗引流 取出 换药
原文传递
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70
7
作者 庞骄阳 赵岩 +1 位作者 肖宇龙 辛大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7-582,共6页
背景:3D打印技术是一种可以将虚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准确快速的转化为三维实物原型的新型技术。3D打印实物模型方法可取代传统的术前规划与修复手术模拟方法,并具有可重复性,在脊柱外科的临床应用中日益深入。目的:总结3D打印技术在... 背景:3D打印技术是一种可以将虚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准确快速的转化为三维实物原型的新型技术。3D打印实物模型方法可取代传统的术前规划与修复手术模拟方法,并具有可重复性,在脊柱外科的临床应用中日益深入。目的:总结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谷歌学术、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以及万方数据库(WF)2000年1月至2015年7月发表有关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应用的文献。(以"3D打印技术、快速成型技术、脊柱、脊椎、骨科、骨折、关节、手足、骨肿瘤、创伤、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椎弓根、椎体、椎间盘、临床应用"为检索词。排除重复性研究及综述,选择代表性好的文章共50篇进行讨论。)结果与结论:3D打印技术已应用于脊柱外科的术前诊断、个体化支具定制、医患沟通、教学、个体化高精度修复方案制定、术中导航、个体化内置物定制等方面。提示随着医学影像学、数字化医学、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将会更为深入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假体植入 内固定器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3D打印技术 脊柱外科 临床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正常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70
8
作者 李危石 孙卓然 陈仲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7-453,共7页
目的描述正常成人的骨盆矢状位形态,分析正常成人脊朴-骨盆矢状位序列类型。方法采用前赡性影像学分析对139名志愿者进行研究,男94名,女45名;年龄21-28岁,平均(23.5±1.5)岁。所有志愿者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利用院... 目的描述正常成人的骨盆矢状位形态,分析正常成人脊朴-骨盆矢状位序列类型。方法采用前赡性影像学分析对139名志愿者进行研究,男94名,女45名;年龄21-28岁,平均(23.5±1.5)岁。所有志愿者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rnmunieation systems,PACS)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按照脊柱矢状面解剖定义和形态特点描述脊柱各矢状面形态参数,分析各参数间相关性,并根据腰椎前凸顶点位置不同分析国人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类型。结果PI平均值为45.1°±9.6°,明显小于西方成人,并明显小于韩国成人;女性PI值明娃高于男性。骨盆各参数间密切相关,脊柱相邻前凸节段、后凸节段间密切相关,腰弯前凸还与颈弯前凸、矢状值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密切相关;依据腰弯前凸顶点位置,将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为四型:I型,顶点位于L5椎体或L4,5椎间隙,共11名(占7-8%);Ⅱ型,顶点位于L4底部或中部,共61名(占43.3%);Ⅲ型,顶点位于L4上部或L3,4椎间隙,共33名(占23.4%);Ⅳ型,顶点位于L3椎体及其以上,共34名(占24.5%)。所有志愿者的胸弯后凸顶点为T6,7颈弯胸弯拐点为C7。各类型间骨盆矢状位形态、腰弯倾斜程度仔往明硅差异。结论中国正常成人骨盆矢状位形态与西方和韩国人群存在明显差异。腰椎通过骨盐的调节后,在维持脊柱整体矢状位平衡方面起到核心作用;随着腰弯前凸顶点提高,脊柱-骨盆序列将出现骶骨增加倾斜、下腰巧前凸角度增加、下腰弯组成椎体数量增加、腰弯倾斜减小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盆 放射摄影术
原文传递
“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发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9
9
作者 张明才 石印玉 +7 位作者 黄仕荣 陈东煜 陈博 王翔 王辉昊 张开勇 郭凯 詹红生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7期557-560,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临床发病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3月至2011年10月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333例患者作为颈椎病组纳入研究,男119例,女214例,平均年龄(48.11±12.21)岁;健康受试... 目的:探讨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临床发病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3月至2011年10月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333例患者作为颈椎病组纳入研究,男119例,女214例,平均年龄(48.11±12.21)岁;健康受试者组受试者30例(来源于曙光医院研究生及进修生、社区人员),男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5.27±10.12)岁。分别从症状体征、动态触诊、X线评价3方面综合判断两组受试者颈椎"骨错缝筋出槽"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的症状体征、动态触诊、影像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病组有87.99%(293/333)发生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健康受试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骨错缝筋出槽"是颈椎病临床发病的关键病理环节之一,为颈椎病临床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骨错缝筋出槽 脊柱 关节不稳定性
下载PDF
骨水泥分布对椎体成形手术后疗效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7
10
作者 谢华 李继春 +2 位作者 何劲 徐中华 农鲁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400-1406,共7页
目的 探讨骨水泥分布对椎体成形手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32例(132个椎体)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并行椎体成形手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57例,女75例,年龄65~86岁,平均(71.6±2.2)岁.依术后... 目的 探讨骨水泥分布对椎体成形手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32例(132个椎体)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并行椎体成形手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57例,女75例,年龄65~86岁,平均(71.6±2.2)岁.依术后胸腰椎正位X线片所示的骨水泥分布情况分为3组:骨水泥偏于椎体一侧组(偏一侧组,35例),骨水泥超过椎体中线但未完全充满对侧椎体(近中线组,46例),骨水泥充满双侧椎体(双侧组,51例).偏一侧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70.3±5.3)岁;近中线组男20例,女26例,年龄(72.1±3.2)岁;双侧组男22例,女29例,年龄(71.2±4.6)岁.术中采取局部麻醉,使患者俯卧于手术床上,利用手术床头尾同时上升稍许及手法按压病椎复位压缩骨折.单侧或双侧经椎弓根入路,椎体中注入骨水泥.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疼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并对各组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VAS行方差分析,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132例均取得随访,时间1个月~1年,平均(11±0.3)个月.偏一侧组、近中线组及双侧组间术后即时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472,P=0.000);偏一侧组术后VAS评分较双侧组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33,P=0.000),近中线组较偏一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06,P=0.000),近中线组与双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1,P=0.563).3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1年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术后3个月=0.892,P术后3个月=0.413;F术后6个月=0.342,P术后6个月=0.713;F术后1年=0.834,P术后1年=0.441).偏一侧组有3例因未填充骨水泥侧疼痛未缓解,经再次对侧穿刺注入骨水泥后好转.偏一侧组出现骨水泥渗漏11例,近中线组骨水泥渗漏13例,双侧组骨水泥渗漏3例.结论 骨水泥的分布是影响椎体成形手术后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溶骨性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56
11
作者 徐宝山 胡永成 +4 位作者 唐天驷 倪才方 周静 王林森 徐瑾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在脊柱溶骨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00年2月~2003年6月收治脊柱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0例,均有背部疼痛症状,6例有神经根损伤症状,1例截瘫。CT或MRI显示脊椎溶骨性破坏...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在脊柱溶骨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00年2月~2003年6月收治脊柱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0例,均有背部疼痛症状,6例有神经根损伤症状,1例截瘫。CT或MRI显示脊椎溶骨性破坏,21例累及椎体后壁。行PVP治疗共42例次59个椎体,包括1个颈椎,29个胸椎,27个腰椎,2个骶椎;54椎单侧注射,5椎双侧注射;每椎注射灌注剂3~11ml,平均6.5ml;28例同时取活检。术后行CT检查,并结合放疗、化疗等治疗。结果39例术后4~72h内疼痛缓解,38例活动状况改善,术前有神经根损伤和截瘫者神经功能均无明显变化。2例多发脊柱严重破坏者行单处PVP后1例疼痛无缓解,1例疼痛缓解48h后复发,活动状况均无明显改善。术后CT显示17例21椎存在灌注剂渗漏,其中6例7椎有硬膜外少量渗漏,2例2椎有椎间孔内少量渗漏,6例8椎有椎旁渗漏,5例6椎有椎间盘内渗漏。有2例硬膜外渗漏引起暂时性神经根症状加重。术后37例随访2~32个月,平均8.5个月。35例疼痛缓解,其中29例疗效稳定。结论PVP治疗脊柱溶骨性肿瘤,能即刻缓解疼痛,改善活动状况,并可与放疗、化疗等治疗措施联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柱溶骨性肿瘤 治疗 截瘫
原文传递
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被引量:56
12
作者 买尔旦·买买提 田娟 +2 位作者 盛伟斌 郭海龙 普拉提·买买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3-330,共8页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2000年9月至2010年12月共手术治疗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23~57岁,平均32.8岁。颈椎3例,胸腰椎8例,腰骶椎16例。17例以“脊柱结...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2000年9月至2010年12月共手术治疗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23~57岁,平均32.8岁。颈椎3例,胸腰椎8例,腰骶椎16例。17例以“脊柱结核”收治,2例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收治。根据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查等,明确诊断为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8例行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内固定术;19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内固定术。24例术中病灶局部放置链霉素粉剂(余3例链霉素皮试阳性)。术后支具外固定4-6周,口服药物1.5-3.0个月。临床疗效评价包括临床治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植骨融合率。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19.7个月。根据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疗效评定标准:痊愈24例,有效3例。3例腰椎病变者因切口渗出、窦道形成,给予清创缝合或病灶清除内固定调整术后痊愈,愈后无复发。结论颈、胸、腰背部疼痛伴间歇性波浪热,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特异性的血清凝集试验阳性可确诊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对于顽固腰痛保守治疗无效,椎体、椎间盘严重破坏造成椎体间不稳,脊髓、神经根受压,或伴较大难以吸收的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者,彻底的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内固定手术,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杆菌病 脊柱 感染 诊断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脊柱结核病灶中抗痨药物浓度的测定 被引量:46
13
作者 戈朝晖 王自立 魏敏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病椎各部位抗结核药物的分布特点,为脊柱结核化疗方案与手术治疗方法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4例应用2SHRZ/2.5H2R2Z2(4.5个月)方案化疗结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按有无病椎骨硬化分为硬化组和非硬化组.化疗第4周手...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病椎各部位抗结核药物的分布特点,为脊柱结核化疗方案与手术治疗方法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4例应用2SHRZ/2.5H2R2Z2(4.5个月)方案化疗结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按有无病椎骨硬化分为硬化组和非硬化组.化疗第4周手术,依据手术取材时间分为术晨服药后120~130、180~190 min两个时相点,取硬化组的病椎硬化壁、硬化壁外'亚正常骨'、硬化壁内结核病变组织和非硬化组的病椎结核病变组织、病变组织外'亚正常骨'以及两组患者的血浆、髂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上述样本的药物浓度.结果(1)吡嗪酰胺(PZA)和异烟肼(INH)各时相血药浓度与文献报道健康人单次服药的药时数据相近,利福平(RFP)则低25%,各药血药浓度高于髂骨及病椎组织中的药物浓度.(2)两组中'亚正常骨'与髂骨内的INH和RFP均达到了各自的杀菌浓度水平,PZA超过其细胞内酸性条件下MIC的5倍.三种药物各自在'亚正常骨'与自身对照的髂骨之间浓度相近.(3)硬化组中硬化壁的药物浓度仅为各药的最小抑菌浓度水平(MICs),远低于壁外围'亚正常骨',壁内的结核病变组织中未检出上述三种药.(4)非硬化组结核坏死、干酪组织中RFP及PZA的浓度相当于各自的MICs,远低于其他组分,而INH却达到细胞内杀菌浓度.结论INH、RFP和PZA在脊柱结核患者正常骨与病椎'亚正常骨'中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而在硬化壁极低,远低于治疗浓度水平;硬化壁内的病变组织无药物分布.硬化骨的存在成为抗结核化疗药物难于在椎体病灶内渗透的主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 脊柱结核 INH 髂骨 病变组织 RFP 患者 药物浓度 杀菌浓度 取材时间
原文传递
椎体成形术后早期腰背部残余疼痛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51
14
作者 杨俊松 陈浩 +10 位作者 刘鹏 刘团江 刘继军 张正平 贺宝荣 闫亮 张海平 赵元廷 张嘉男 黄大耿 郝定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25-634,共10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内)患者腰背部残余疼痛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用PVP治疗的131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内)患者腰背部残余疼痛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用PVP治疗的131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的相关资料。术后1周及1个月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VAS评分>4分定义为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根据疼痛缓解情况,将患者分为满意组和不满意组。所有患者在术后1周,1、3个月和1年进行随访,行X线和MR检查(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压脂像)排除新发OVCF,并同时记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统计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手术相关信息、麻醉方式、OVCF数量、单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影像学数据和其他合并症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PVP术后腰背部残余疼痛的相关因素。结果接受PVP治疗的1316例胸、腰椎OVCF患者中60例(4.6%)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不满意组患者腰背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残余疼痛,其程度重于满意组,但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密度、骨折椎体数量、骨水泥分布情况、单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及腰背筋膜损伤与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有关(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密度(OR=3.577,P=0.029)、合并腰背筋膜损伤(OR=3.805,P=0.002)、骨折椎体数量(OR=3.440,P<0.001)、骨水泥分布情况(OR=3.009,P=0.013)和合并抑郁症(OR=3.426,P=0.028)与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存在正相关,是其危险因素;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OR=0.079,P<0.001)与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存在负相关,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OVCF患者术前骨密度低、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手术后并发症 疼痛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X线超长规格全脊柱摄影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49
15
作者 张新华 邱勇 +2 位作者 张冰 傅长根 张维林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 研究X线超长规格全脊柱摄影装置 ,以获得 1次摄取全脊柱影像。方法 测量5 0例患者身高和颈 5至骶 1长度。确定所需X线片的规格为 30 5cm× 6 1 0cm ,改制简易立位胸片架并特制相应暗盒、增感屏及滤线器。结果  5 2例全脊... 目的 研究X线超长规格全脊柱摄影装置 ,以获得 1次摄取全脊柱影像。方法 测量5 0例患者身高和颈 5至骶 1长度。确定所需X线片的规格为 30 5cm× 6 1 0cm ,改制简易立位胸片架并特制相应暗盒、增感屏及滤线器。结果  5 2例全脊柱 1次成像片经密度测定 17 31%(9/5 2 )为能诊断片 ,82 6 9%(4 3/5 2 )为优质片。结论  1次成像全脊柱X线片为临床诊治脊柱侧弯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影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脊柱 X丝摄片 摄影装置
原文传递
D-二聚体动态监测对预测神经脊柱修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义 被引量:48
16
作者 吴昊 汪永新 +5 位作者 李全才 黄斌 郭运发 刘亚军 王金龙 罗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6期3863-3869,共7页
背景:神经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临床神经外科及骨科手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多与静脉内膜的损伤,血流的瘀滞以及凝血因子的激活作用相关。早期进行预测可有效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患者疾病预后的不良影响。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 背景:神经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临床神经外科及骨科手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多与静脉内膜的损伤,血流的瘀滞以及凝血因子的激活作用相关。早期进行预测可有效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患者疾病预后的不良影响。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预测中的应用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以及特异度,是深静脉血栓的敏感预测指标。目的:探讨神经脊柱修复术后D-二聚体的血浆质量浓度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神经脊柱手术患者83例,根据术后血浆D-二聚体的质量浓度分为2组,其中D-二聚体阳性组48例,D-二聚体阴性组35例。分别监测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5,9,14 d的D-二聚体血浆质量浓度,分析D-二聚体质量浓度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结果与结论:12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的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D-二聚体阳性组术后1,3,5,9,14 d的D-二聚体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D-二聚体阴性组(P<0.05);2术后2组患者中D-二聚体呈阳性且浓度持续性增高的共有28例,经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D-二聚体阳性组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有7例,肺栓塞的患者有4例;D-二聚体阴性组患者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3结果提示,神经脊柱修复术后D-二聚体血浆浓度阳性提示有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若D-二聚体质量浓度持续增高,应高度警惕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静脉血栓形成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神经脊柱手术 D-二聚体 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4
17
作者 潘永谦 李健 +4 位作者 杨波 麦伟文 张平 王簕 钟志宏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0-224,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不同程度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应用PVP治疗的208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2例,女136例;年龄70~96岁,平均77.8岁;共242个椎体,其中胸椎134个,腰椎108个。椎体压...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不同程度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应用PVP治疗的208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2例,女136例;年龄70~96岁,平均77.8岁;共242个椎体,其中胸椎134个,腰椎108个。椎体压缩分度的判定及分度方法根据X线片和CT检查选用Genant半定量目测法,椎体压缩骨折Ⅰ、Ⅱ、Ⅲ度的标准分别为椎体压缩比〈25%、25%。50%、〉50%。术后测量椎体压缩比,观察脊柱稳定性、疼痛缓解及骨水泥渗漏等相关并发症。结果20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0.5个月(6~84个月)随访,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胸椎(2.6±0.6)mL,腰椎(4.8±0.4)mL。I度压缩比椎体手术前、后压缩比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度压缩比椎体手术前、后压缩比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度压缩比椎体之间疼痛缓解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0.955,P〉0.05)。Ⅰ、Ⅱ、Ⅲ度压缩比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3.2%(1/31)、10.3%(15/145)、25.8%(17/66),但所有患者均未引起临床症状。Ⅰ、Ⅱ、Ⅲ度压缩比椎体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5%(2/31)、6.9%(10/145)、22.7%(15/66)。结论PVP在治疗OVCF时,压缩程度不同与患者疼痛缓解无必然关系。但随着椎体压缩程度的增加.术后椎体压缩比及cobb角的恢复也较羔.建议PVP应早期治疗OVCF,避免椎体进一步压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骨折 压缩性
原文传递
脊椎转移瘤的CT表现研究——对椎弓根征诊断意义的再认识 被引量:41
18
作者 孟悛非 江波 +1 位作者 陈应明 张朝晖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518-522,共5页
目的 研究脊椎转移瘤平片椎弓根征的实质 ,探讨脊椎转移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有益征象。方法 分析 48例 6 6个椎骨转移瘤、19例脊椎结核和 11例脊椎骨髓瘤的CT影像和其中 34例转移瘤的平片表现。结果  6 6个椎骨转移瘤中 ,椎体完... 目的 研究脊椎转移瘤平片椎弓根征的实质 ,探讨脊椎转移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有益征象。方法 分析 48例 6 6个椎骨转移瘤、19例脊椎结核和 11例脊椎骨髓瘤的CT影像和其中 34例转移瘤的平片表现。结果  6 6个椎骨转移瘤中 ,椎体完全破坏的多见双侧椎弓根破坏 (15 /2 8) ,偏侧破坏多见单侧椎弓根破坏 (16 /2 2 ) ,微转移瘤病灶集中在椎体 (5 6 /6 2 )。转移瘤与骨髓瘤的椎弓根破坏率无显著性差异 (χ2 =0 0 3,P >0 5 0 ) ;二者的椎体破坏部位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χ2 =3 5 2 ,P >0 10 ) ,但与结核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χ2 =39 32 ,P <0 0 0 1) ;转移瘤与结核的椎骨内病变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二者与骨髓瘤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脊椎转移瘤最初侵犯椎体 ,平片椎弓根征是椎体病变向后扩展的结果。椎弓根征对转移瘤与骨髓瘤无鉴别意义 ,椎旁软组织肿块、椎体破坏部位及椎骨内病变分布特征有助于转移瘤和结核、骨髓瘤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转移瘤 CT 诊断 椎弓根征 脊椎结核
原文传递
彻底与非彻底病灶清除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比较 被引量:42
19
作者 金卫东 王骞 +4 位作者 王自立 施建党 耿广起 朱禧 张佳林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6-203,共8页
目的探讨彻底与非彻底病灶清除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296例脊柱结核患者资料。根据病灶是否彻底清除分为病灶彻底清除组(简称彻底组)和病灶未彻底清除组(简称非彻底组)。彻底组162例,男86例... 目的探讨彻底与非彻底病灶清除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296例脊柱结核患者资料。根据病灶是否彻底清除分为病灶彻底清除组(简称彻底组)和病灶未彻底清除组(简称非彻底组)。彻底组162例,男86例,女76例;年龄(38.74±17.26)岁;非彻底组134例,男73例,女61例;年龄(35.64±18.21)岁。行前路彻底病灶清除、髂骨或钛网支撑植骨,后路或前路器械矫形、内固定术。随访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非彻底组病灶清除不彻底的病灶组织构成因素包括:残留硬化壁36.54%(76/208处)、空洞34.62%(72/208处)、病变性骨桥13.46%(28/208处)、死骨残留3.37%(7/208处)、脓肿残留7.21%(15/208处)、坏死椎间盘及非手术区病灶残留4.81%(10/208处)。平均随访时间彻底组(76.13±8.32)个月、非彻底组(79.24±5.49)个月。术后彻底组的临床表现、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均明显较非彻底组改善。术后6个月结核治愈彻底组47例(29.01%)、非彻底组6例(4.48%),平均治愈时间彻底组(4.36±1.27)个月、非彻底组(9.15±2.53)个月,平均化疗时间彻底组(5.21±1.38)个月、非彻底组(10.45±2.15)个月;以上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再手术率彻底组为0.62%(1/162)、非彻底组为4.48%(61134),药物不良反应率彻底组为27.16%(44/162),非彻底组为71.64%(96/134)。结论硬化壁、多发空洞、病变性骨桥是脊柱结核病灶组织的一部分;将其与传统理论的结核病灶组织一并清除的彻底病灶清除术可提高脊柱结核病灶治愈时间、缩短疗程、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结核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三维有限元分析在脊柱生物力学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32
20
作者 胡勇 谢辉 杨述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46-250,共5页
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作为脊柱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之一,随着人们对脊柱力学特性的认识,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国内外不断开发与应用,不但促进了有限元技术的发展,而且推动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更深入发展。作者从有限元法概念及原理、脊柱有限元模... 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作为脊柱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之一,随着人们对脊柱力学特性的认识,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国内外不断开发与应用,不但促进了有限元技术的发展,而且推动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更深入发展。作者从有限元法概念及原理、脊柱有限元模型构建、颈椎和腰椎三维有限元应用、内固定器械三维有限元分析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法 生物力学 三维 脊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