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射频消融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 被引量:27
1
作者 王卫国 吴春根 +5 位作者 程永德 顾一峰 王涛 王珏 王武 张培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2-366,共5页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方法、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患者共31处椎体转移瘤,5处椎体后缘有骨质破坏。1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或腰部疼痛,其中4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方法、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患者共31处椎体转移瘤,5处椎体后缘有骨质破坏。1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或腰部疼痛,其中4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或脊髓受压症状(2例),所有患者在DSA引导下先行RFA,再行PVP,术后随访4~1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患者所需服用止疼药的剂量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并分析其并发症等情况。并用SPSS 11.O统计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4 h 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17分降至4.5分,术后1个月降至2.5分,17例止痛药用量减少,1例维持原剂量。1处椎体发生椎间盘渗漏,3处椎体发生椎旁渗漏,2处椎体发生硬膜外渗漏,但临床无明显症状。结论DSA引导下RFA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其创伤小且安全可靠,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柱转移瘤 DSA引导
下载PDF
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陈水木 黄金承 +3 位作者 胡争波 陈克冰 谭文乐 吕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1-526,共6页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脊柱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27例行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RFA...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脊柱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27例行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RFA组)。PVP组中男20例,女7例,年龄47.0±8.5岁,PVP+RFA组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9.0±7.6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KPS)评价患者功能状态,观察两组患者骨水泥外渗情况及术后肿瘤复发率,并应用Kaplan-Meier法对全部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随访6~18个月,PVP组11.68±3.29个月,PVP+RFA组12.19±3.33个月。PVP组VAS评分从术前的7.86±0.85分降至3.07±0.90分,PVP+RFA组从术前的7.67±0.96分降至2.96±0.94分,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疼痛明显缓解(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KPS评分较术前均有所提高,两组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骨水泥外渗率为42.86%,PVP+RFA组为11.11%;PVP组肿瘤复发率为32.14%,PVP+RFA组为7.41%,两组骨水泥外渗率及术后肿瘤复发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PVP+RFA组为13个月,两组术后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VP+RFA治疗脊柱溶骨性转移瘤可取得与PVP相似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减少骨水泥外渗及术后早期肿瘤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射频消融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下载PDF
射频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105例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卫国 谢其根 +2 位作者 吴春根 顾一峰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47-751,共5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于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行RFA联合PVP或单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362例,选择其中具有完整资料的2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于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行RFA联合PVP或单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362例,选择其中具有完整资料的2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RFA联合PVP组(A组)105例,153节椎体;单纯PVP组(B组)121例,190节椎体。比较患者疼痛缓解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骨水泥的外漏率、外漏类型,采用R×C列联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疼痛缓解根据WHO标准,A组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有效率为分别为83.8%、86.9%、87.2%和82.2%;B组同期有效率分别为81.0%、83.6%、84.1%和80.5%,经配对t检验,术后随访时间段两组患者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P〈0.05),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骨水泥外漏发生率分别为17.6%和37.4%,采用C列联表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B组有3例患者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用激素、脱水、止痛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RFA联合PVP与单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均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两组术后疗效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骨水泥外漏少于B组,PVP之前行RFA可减少骨水泥外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射频消融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外漏
下载PDF
Tokuhashi外科评分Tokuhashi外科修正评分和Tomita外科评分预测硬膜外脊柱转移瘤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4
4
作者 梁堂钊 万勇 +3 位作者 龙光华 邹学农 彭新生 郑召民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75-880,共6页
目的 评价Tokuhashi外科评分、Tokuhashi外科修正评分和Tomita外科评分对脊柱转移瘤患者治疗选择与预后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经病理学确诊并获得随访的硬膜外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绘制Tokuhashi外科评分... 目的 评价Tokuhashi外科评分、Tokuhashi外科修正评分和Tomita外科评分对脊柱转移瘤患者治疗选择与预后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经病理学确诊并获得随访的硬膜外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绘制Tokuhashi外科评分、Tokuhashi外科修正评分和Tomita外科评分在预期寿命为3个月内死亡、6个月内死亡、12个月内死亡以及24个月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它们预测患者生存时间的准确性.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3种评分系统中各得分段患者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并与预计生存时间进行比较.对3种评分系统的结果与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0个月.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okuhashi外科评分、Tokuhashi外科修正评分和Tomita外科评分的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段内,Tokuhashi外科评分的AUG值均较小,诊断准确性低.Tokuhashi外科修正评分在12个月内死亡和24个月内死亡组的AUG值均>0.7,诊断准确性较高.Tomita外科评分在6个月内死亡和24个月内死亡组的AUC值较大,诊断准确率较高.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3种评分系统中各得分段患者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与预计生存时间并不完全相符.Tokuhashi外科评分和Tokuhashi外科修正评分的结果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γ=0.414,P=0.0001和γ=0.426,P=0.0001),而Tomita外科评分的结果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γ=-0.521,P=0.001).结论 3种评分系统的结果与硬膜外脊柱转移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如将Tokuhashi外科修正评分和Tomita外科评分结合使用,可能可以更好地预测硬膜外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并用来指导手术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脊柱转移 预后评分 生存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程根熙 杨火发 +1 位作者 王瑞波 汪乾坤 《癌症进展》 2019年第16期1920-1923,195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34例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患者,均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手术前、术后1周比较患者的椎体恢复情况,包括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椎体压...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34例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患者,均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手术前、术后1周比较患者的椎体恢复情况,包括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椎体压缩率及椎体压缩改善率。手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罗兰-莫里斯残疾问卷(RMDQ)评估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术后椎体改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术后1周,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手术前,矢状面Cobb角明显小于手术前,椎体压缩率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椎体压缩率及骨水泥弥散系数均是术后椎体压缩改善率的影响因素。术后6个月,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患者生理机能(PF)、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评分均明显高于手术前,VAS、ODI、RMDQ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可迅速、有效缓解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椎体前缘高度,改善椎体压缩率、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术前椎体压缩率及骨水泥弥散系数是术后椎体压缩改善率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椎体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临床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颈椎及上段胸椎转移瘤 被引量:13
6
作者 谢小西 吕银祥 +5 位作者 章国东 王晓伟 季勇 杨利萍 杨妃 张江杰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5年第6期450-454,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颈椎、上段胸椎转移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2例29节椎体,其中颈椎19节,上段胸椎10节,术前制定放射粒子植入计划系统(TPS)计划,CT引导下,颈椎经前外侧、侧方或后外侧入路,...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颈椎、上段胸椎转移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2例29节椎体,其中颈椎19节,上段胸椎10节,术前制定放射粒子植入计划系统(TPS)计划,CT引导下,颈椎经前外侧、侧方或后外侧入路,上段胸椎均经后外侧入路,采用单或多根18G粒子针进行穿刺,分别于椎体后部或肿瘤破坏区后、内侧植入^(125)I粒子,于椎体前中部或肿瘤破坏区内注入骨水泥进行PVP,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22例患者中,颈椎每节椎体植入^(125)I粒子(10±6)颗,注入骨水泥(1.50±1.0)ml;上段胸椎每节椎体植入^(125)I粒子(13±7)颗,注入骨水泥(2.50±1.5)ml;术后根据WHO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患者疼痛缓解率为90.9%,其中12例术后3~21个月复查,肿瘤控制率为86.7%;全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7.2%,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颈椎、上段胸椎转移瘤,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和控制肿瘤进展,该技术操作微创、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颈椎 上段胸椎 经皮椎体成形术 近距离治疗
下载PDF
射频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12例 被引量:13
7
作者 胡继红 王会 +2 位作者 赵卫 易根发 王滔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63-566,共4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12例患者共21节椎体转移瘤,3节椎体后缘有骨质破坏。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或腰部疼痛,其中3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或脊髓受压症状(...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12例患者共21节椎体转移瘤,3节椎体后缘有骨质破坏。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或腰部疼痛,其中3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或脊髓受压症状(2例),所有患者在DSA引导下先行RFA,再行PVP,术后随访4~1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患者所需服用止痛药的剂量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程度,并用SPSS11.0统计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4 h VAS值有所下降,术后3 d明显下降,术后1周和1、3个月症状无复发,VAS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例止痛药用量减少,1例维持原剂量。结论 DSA引导下RFA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其创伤小且安全可靠,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射频消融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DSA引导
下载PDF
^(125)I粒子植入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累及硬膜囊脊椎转移瘤 被引量:12
8
作者 肖全平 吴春根 +2 位作者 王涛 李明华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52-1055,共4页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累及硬膜囊的脊椎转移瘤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行125I粒子植入及PVP累及硬膜囊的脊椎转移瘤20例患者38节病变椎体。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体力状况评分(KPS)...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累及硬膜囊的脊椎转移瘤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行125I粒子植入及PVP累及硬膜囊的脊椎转移瘤20例患者38节病变椎体。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体力状况评分(KPS)和肿瘤病灶大小(mm3)3方面评价其疗效。分别记录术前VAS、KPS评分;术后24 h,1、3和6个月VAS及KPS评分;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计算出术前肿瘤病灶大小、测量术后1、3和6个月残余肿瘤病灶大小,观察肿瘤有无增大。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每个椎体骨水泥平均注射量为(3.8±1.6)ml,每节椎体粒子平均植入量为(35±5)粒。随访6个月~1年,平均8个月。术前VAS平均得分为7.41±0.79;术后24 h,1、3和6个月VAS平均得分分别降为5.68±0.83、3.91±0.86、3.50±0.90和2.86±0.83;术前KPS平均得分为53.64±11.66;术后24 h,1、3和6个月KPS平均得分分别为59.32±7.19、80.33±4.32、84.55±5.09和82.05±6.06。术前肿瘤病灶平均大小为(650±10)mm3,术后1、3和6个月残余肿瘤病灶大小分别为(305±9)、(138±10)和(115±7)mm3,术后1、3和6个月肿瘤控制有效率达到70.0%、70.0%和88.9%。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PVP治疗累及硬膜囊脊椎转移瘤在技术上可行,可有效控制病灶累及脊髓,保护脊髓神经功能健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经皮椎体成形术 累及硬膜囊 脊椎转移瘤
下载PDF
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剂量学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崔佳宁 姜玉良 +6 位作者 吉喆 郭福新 彭冉 孙海涛 范京红 李卫燕 王俊杰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术前、术后计划的剂量学参数,验证该技术指导放射性粒子治疗的精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的脊... 目的对比分析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术前、术后计划的剂量学参数,验证该技术指导放射性粒子治疗的精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的脊柱转移瘤患者7例共9个病灶的治疗计划,比较术前、术后靶区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90%靶区体积剂量(D90)、匹配周边剂量(mPD)、V100、V150、V200及脊髓D2cm^3。并且应用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协会粒子植入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粒子植入质量。结果患者术前和术后验证的靶区D90、mPD、V100、V150、V200、CI、EI、HI及脊髓D2cm^3剂量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术后计划评价结果中优5个、良4个。结论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术后剂量学参数与术前相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术后计划评价为优或良,提示该技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准确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非共面模板 粒子植入 脊柱转移瘤 剂量学
原文传递
脊柱转移癌全脊椎切除术后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贺曦 韦峰 +2 位作者 姜亮 刘晓光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1-427,共7页
目的 :探索脊柱转移癌全脊椎切除术后临床疗效情况,评估术后新发转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4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癌患者11例,原发灶为甲状腺癌3例,乳腺癌5例,肾癌1例,肺癌1例,胰腺癌1例。胸腰椎5例... 目的 :探索脊柱转移癌全脊椎切除术后临床疗效情况,评估术后新发转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4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癌患者11例,原发灶为甲状腺癌3例,乳腺癌5例,肾癌1例,肺癌1例,胰腺癌1例。胸腰椎5例,均行全脊椎整块切除,下颈椎及颈胸椎6例,均行全脊椎分块切除。术前Tomita评分,2分3例,3分5例,3分以上3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为7.18±1.19分。所有患者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标准(Frankel分级):E级6例,D级4例,C级1例。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手术时间358.3±155.9min,手术出血量1850.0±969.8ml;术后1~2周复查均未见手术部位癌残余,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胸膜损伤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脑脊液漏及胸膜损伤1例,吸入性肺炎及喉反神经麻痹1例,均保守治疗6周后好转。术后患者疼痛均明显改善,VAS评分降至1.64±0.77分(P〈0.0001),术后疼痛改善优良率为100%;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病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均改善一等级。术后随访18~73个月(平均42.4±16.2个月),死亡4例,均因癌症晚期死亡。随访期内无瘤生存3例(27.3%),术后局部复发4例(36.4%),其中整块切除术后复发1例(20%),分块切除术后复发3例(50%),整块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数值较分块切除高(P〈0.05);术后1年内出现远处新发转移(手术部位外新发转移灶)4例(36.4%),均为骨转移灶。结论:全脊椎切除手术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及神经功能;但是术后远处新发转移率较高,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癌 全脊椎切除 局部复发 远处新发转移
下载PDF
脊柱转移瘤全脊椎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立 伦登兴 +5 位作者 张浩 王丰 杨雄刚 于秀淳 张国川 胡永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72-780,共9页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行全脊椎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复发率及临床疗效。方法 :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16年12月入院的共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本研究纳入其中采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32例患者,整块切除14例,分块切除18例;男性21例,女...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行全脊椎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复发率及临床疗效。方法 :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16年12月入院的共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本研究纳入其中采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32例患者,整块切除14例,分块切除18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18~71岁,平均53.4±12.4岁。肿瘤原发灶:肺癌10例,乳腺癌3例,肾癌3例,前列腺癌2例,甲状腺癌2例,宫颈癌2例,胃肠道来源3例,神经系统来源(脑膜瘤、神经母细胞瘤)2例,肝癌1例,未知来源4例。随访并分析手术一般情况,术前、术后VAS评分和Frankel分级,以及术后并发症、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56.9±77.1min(130~40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160.0±1174.3ml(600~5000ml)。总体生存时间17.4±3.0个月(2~60个月),3个月生存率为96.8%,6个月生存率为73.3%,12个月生存率为44.8%。整块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分块切除者(P<0.05)。术后1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0±1.3分降至0.9±1.0分(P<0.05),疼痛缓解率达100%。25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改善率为96%(24/25)。3例(9.4%)分别于术后4个月、6个月、12个月复发。6例(18.8%)术后1年内远处转移。9例(28.1%)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内固定失败,2例术后感染(伤口处),2例脑脊液漏,1例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吸入性肺炎,均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好转。结论:全脊椎切除术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神经功能并缓解患者疼痛,同时能有效控制肿瘤复发,但其仍是一种高风险、高难度、高手术并发症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全脊椎切除术 局部复发 远处转移 生存获益
下载PDF
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累及硬膜外间隙的疼痛性椎体转移瘤 被引量:10
12
作者 金鹏 孙钢 +4 位作者 李敏 刘训伟 谢志勇 张国栋 张绪平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3期65-69,共5页
目的评估伴随或不伴相关神经压迫症状的硬膜外间隙受累椎体转移瘤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硬膜外受累椎体转移瘤患者36例,每例各有一个椎体病变破坏椎体后缘或肿瘤侵犯硬膜外,1... 目的评估伴随或不伴相关神经压迫症状的硬膜外间隙受累椎体转移瘤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硬膜外受累椎体转移瘤患者36例,每例各有一个椎体病变破坏椎体后缘或肿瘤侵犯硬膜外,10例伴有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本组治疗36例患者共59个患椎。通过观察术后是否发生不良事件进行安全性评价;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变化进行镇痛疗效评估。有效疼痛缓解的定义为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较术前疼痛评分改善至少50%。随访评估分别在手术后1d,1周,1、3和6个月进行。结果患者有效疼痛缓解率术后1d及1周为97.2%(35/36),术后1个月为88.2%(30/34),术后3个月为84.4%(27/32),术后6个月为75.0%(21/28)。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59.3%(35/59)。所有患者无临床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对于累及硬膜外间隙的疼痛性椎体转移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无论有或无相关神经压迫症状,其不应被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禁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疼痛 脊柱转移瘤 介入诊疗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疗效的MRI评价 被引量:9
13
作者 易飞 吴春根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82-485,共4页
目的判断MRI检查结果能否为临床脊柱转移瘤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疗效客观评价提供可靠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75节椎体转移瘤采用单纯PVP治疗的临床及医学影像学检查资料。术前及术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根据MR... 目的判断MRI检查结果能否为临床脊柱转移瘤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疗效客观评价提供可靠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75节椎体转移瘤采用单纯PVP治疗的临床及医学影像学检查资料。术前及术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根据MRI检查显示分为3组:病灶完全消失并持续12周为完全缓解(A组);病灶出现骨化或肿瘤体积缩小,无新转移灶出现并连续保持12周为部分缓解(B组);通过测量肿瘤体积反映病灶扩大,表示无效(C组)。然后比较3组术前、术后12周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3组间术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组疼痛缓解不明显,A组比B组疼痛缓解程度大,疼痛缓解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RI客观检查结果与临床主观评价一致。结论 PVP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有效方法,MRI检查能为临床脊柱转移瘤患者PVP术后疗效提供可靠的客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磁共振成像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生存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4
作者 雷明星 刘耀升 +3 位作者 周诗国 汤传昊 杨绍新 刘蜀彬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5年第6期495-501,共7页
背景:预期生存期可以指导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选择。肺癌MSCC患者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期预测模型国内外尚无报道。目的:建立肺癌MSCC患者行减压内固定术后的生存期预测模... 背景:预期生存期可以指导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选择。肺癌MSCC患者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期预测模型国内外尚无报道。目的:建立肺癌MSCC患者行减压内固定术后的生存期预测模型,为肺癌MSCC患者个体化治疗选择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遴选2005年5月至2015年5月连续收治的73例肺癌M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患者。运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回顾性分析11项术前指标与生存期的相关性。运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并筛选术前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预测模型。根据预测模型分组,分析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状态。结果: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行走状态(P=0.019)、受累椎体数目(P=0.001)、内脏转移(P〈0.001)和术前运动缺失发生时间(P=0.012)对生存期有影响,并纳入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总分10分,分3组:A组,0~4分,n=31;B组,5~7分,n=24;C组,8~10分,n=18。3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个月(95%置信区间,1.6~4.8个月)、6.4个月(95%置信区间,3.8~7.2个月)和14.0个月(95%置信区间,10.7~20.0个月),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3.6%、59.7%和100.0%(P〈0.001)。C组患者的术后可行走率显著高于A组(P=0.006)。结论:所建模型评分为0~4分的患者预期生存期小于3个月、术后运动功能状态较差,宜接受单纯放疗或者姑息性支持治疗;评分为5~7分的患者预期生存期大于6个月,功能预后尚可,宜行减压内固定术;评分为8~10分的患者术后预期生存期大于1年,运动功能状态佳,可以考虑较为激进的转移瘤切除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和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脊柱转移瘤 脊髓压迫 生存期 预测 运动功能状态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及椎体转移瘤的并发症对比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小奇 齐新生 茅治湘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026-202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与转移性肿瘤的并发症,分析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5年7月~2014年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与转移性肿瘤的并发症,分析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5年7月~2014年12月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240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147例,年龄65~92岁,平均(65.4±16.5)岁;转移性肿瘤93例,年龄31~79岁,平均(51.6±14.7)岁。随访6个月~1年,平均8.8个月。记录骨折组与肿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40例椎体成形术患者,共发生并发症72例(30%),其中转移性肿瘤患者41例(44%),压缩性骨折患者31例(21%)。骨折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1、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36±1.28)分、(1.37±0.98)分、(2.87±0.48)分、(2.93±0.56)分。肿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1、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86±3.35)分、(2.85±0.78)分、(2.88±3.55)分、(4.93±0.89)分。两组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术中推注骨水泥时一过性血压下降6例;骨水泥渗漏30例;术后发热5例;术后自觉疼痛加重5例;1例胃癌转移性肿瘤患者术后出现昏迷,经查为高钙血症。术后3个月内邻近节段再骨折25例。[结论]对骨折和骨肿瘤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有一定的并发症。转移性肿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总结经验,提高手术技术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脊柱肿瘤 椎体压缩性骨折 并发症 预防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成骨性脊柱转移癌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珑 倪才方 +3 位作者 刘一之 金泳海 朱晓黎 邹建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1-574,共4页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疼痛性成骨性脊柱转移癌的疗效、并发症及关键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PVP治疗的成骨性脊柱转移癌患者(18个椎体),记录术前及术后1天、1周、1个月及3个月的VAS评分,采用可重复检验方差分析比较治...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疼痛性成骨性脊柱转移癌的疗效、并发症及关键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PVP治疗的成骨性脊柱转移癌患者(18个椎体),记录术前及术后1天、1周、1个月及3个月的VAS评分,采用可重复检验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以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3分为止痛有效。记录每个椎体术中所用透视时间、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16例PVP治疗后有效止痛率为81.25%(13/16);术前及术后1天、1周、1个月及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8.4±1.2、3.3±1.6、2.9±1.9、3.0±1.9、3.3±2.0(F=62.221,P<0.001),术后VAS得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治疗每个椎体的平均透视时间为(14.2±2.3)min,骨水泥平均用量为(2.67±0.83)ml;骨水泥渗漏率为27.78%(5/18)。结论 PVP治疗成骨性椎体转移癌止痛效果好,并发症少,可作为疼痛性、成骨性椎体转移癌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但治疗应注意穿刺技巧及骨水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脊柱转移癌 成骨性
下载PDF
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骨水泥植入病椎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党锋 金晓娜 +3 位作者 杨益民 马兴 马巍 赵金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24期4440-4444,共5页
目的:探究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骨水泥填充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65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溶骨性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33例(PKP组),经... 目的:探究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骨水泥填充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65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溶骨性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33例(PKP组),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32例(联合组),观察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骨水泥外渗的相关情况、VAS评分、KPS评分以及术后12个月肿瘤的局部复发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6个月,平均(13±1.5)个月,联合组和PKP组骨水泥外渗百分率分别为21.88%和24.24%,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两组骨水泥渗漏的患者均未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无需特殊处理。在VAS评分方面,两组术前分别为7.61±0.74和7.55±0.72,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降为2.86±0.65、2.21±0.58、2.34±0.68和3.56±0.78、3.42±0.64、3.48±0.69;各组内手术前后比较以及两组间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KPS评分方面,两组术前为52±14.3和51±13.2,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升为83±12.8、86±14.3、85±14.8和84±11.4、82±14.5、80±15.1,各组内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2个月肿瘤复发率方面,两组间比较分别为15.63%和33.33%,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在临床操作上微创、安全,在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身体功能状态治疗效果的稳定性上,可达到单纯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相类似的临床效果,但是其在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上效果更佳,甚至在肿瘤复发率上,通过远期疗效观察其更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单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这为脊柱转移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125I放射性粒子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卡氏功能状态评分
下载PDF
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艳成 马信龙 +5 位作者 胡永成 于秀淳 张国川 叶招明 王国文 张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3-110,共8页
目的:多中心分析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19年9月国内6家临床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采用查阅病历、电话随访、门诊随访的方式,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吸烟史、肿瘤组织学分型... 目的:多中心分析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19年9月国内6家临床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采用查阅病历、电话随访、门诊随访的方式,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吸烟史、肿瘤组织学分型、脊柱转移节段和数目、其他转移情况、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身体状况KPS评分,以及是否手术、放疗、化疗以及靶向药物治疗等情况。以每10年为一个界限划分年龄组,并将肿瘤分成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进一步划分为腺癌、鳞癌、腺鳞癌、大细胞癌和未定分型肺癌。分析年龄、性别与肿瘤亚型的关系,脊柱转移的节段和频次、内脏转移频次、神经功能和一般状况、手术和预后评分的关系等。结果:共收集肺癌脊柱转移者811例,其中明确病理类型的541例纳入研究,男性313例,年龄58.8±29.9(32~75)岁;女性228例,年龄56.7±29.1(28~72)岁,男女间的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50~59岁和60~69岁肿瘤发病率最高,占36.04%和36.41%。组织学分型中非小细胞肺癌499例(92.24%),小细胞癌28例(5.18%);其他14例(2.59%)。非小细胞肺癌中腺癌432例(79.85%),鳞癌47例(8.69%),腺鳞癌3例(0.55%),大细胞癌1例(0.18%),未定型非小细胞肺癌16例(2.96%)。腺癌在男性和女性间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小细胞肺癌和鳞癌中的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吸烟史患者172例(31.79%),无吸烟史患者369例(68.21%),吸烟组患者的鳞癌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P<0.01);肺癌和脊柱转移瘤同期发现者287例(53%);单纯脊柱转移199例,伴其他骨转移342例。脊柱转移患者中单节段156例,双节段112例,≥3节段273例。脊柱转移频次:颈椎105例(9%),胸椎287例(25%),胸腰段239例(20%),腰椎275例(24%),骶椎258例(22%)。184例伴有内脏转移,累计转移288例次,依次为肺内转移69例次,脑转移66例次,肝转移62例次,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肺癌 流行病学 评分 腺癌
下载PDF
骨水泥对兔脊柱VX2肿瘤转移模型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昊 何仕诚 +5 位作者 冯国栋 杜瑞杰 朱海东 方文 郭金和 邓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0-523,共4页
目的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对兔脊柱VX2肿瘤的杀伤作用。方法成功建立兔VX2脊柱转移肿瘤模型18只,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各6只,在CT导下向VX2肿瘤中心分别注入PMMA或生理盐水,其中A组注入PMMA 0.3 ml、B组注入PMMA 0.1 ml、... 目的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对兔脊柱VX2肿瘤的杀伤作用。方法成功建立兔VX2脊柱转移肿瘤模型18只,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各6只,在CT导下向VX2肿瘤中心分别注入PMMA或生理盐水,其中A组注入PMMA 0.3 ml、B组注入PMMA 0.1 ml、C组注入生理盐水0.3 ml。术后24 h处死模型兔,A、B组分别于距离PMMA团块边缘1、5、10、15 mm处不同方向各取4个肿瘤组织块,C组于瘤体中心至表面不同的4个位置各取1块肿瘤组织,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结果 16只模型兔成功注入PMMA骨水泥,A、B组手术成功率均为5/6,C组为6/6,无显著性差异。A组距PMMA边缘1、5、10 mm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率分别为(65.75±18.81)%、(50.00±14.24)%、(14.95±8.98)%,与对照组(9.79±5.24)%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 mm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率为(10.30±8.1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距PMMA边缘1、5 mm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率分别为(49.20±15.57)%、(17.75±9.2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测点无显著性差异。A、B两组距PMMA边缘1、5、10 mm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MMA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适量增加PMMA注入量可增加肿瘤细胞凋亡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VX2肿瘤 脊柱转移 凋亡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转移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肖全平 吴春根 +1 位作者 顾一峰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72-876,共5页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治疗脊椎难治性疼痛的有效方法 ,包括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椎体转移性肿瘤、椎体血管瘤等所致的难治性疼痛。PVP能明显的减轻疼痛,加固病变椎体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已成为临床上治疗脊椎转...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治疗脊椎难治性疼痛的有效方法 ,包括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椎体转移性肿瘤、椎体血管瘤等所致的难治性疼痛。PVP能明显的减轻疼痛,加固病变椎体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已成为临床上治疗脊椎转移瘤的主要方法。本文就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背景、手术方法、研究进展及并发症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椎转移瘤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