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命题解读——拉克劳与墨菲“超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剖析 |
付文忠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2
|
演讲理论中“听讲者”的角色定位 |
张舸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3
|
《文学书官话》对大槻文彦品词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 |
王娟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2
|
|
4
|
陈词与知识 |
丛杭青
|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5
|
上田秋成的反功利主义文学观——“寓言说”与“发愤徒言说” |
徐磊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7 |
1
|
|
6
|
说“词” |
刘晓红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0 |
|
7
|
二十世纪仙话理论的建构及意义 |
陈祖英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0 |
|
8
|
言语行为理论与《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 |
朱小舟
|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2 |
50
|
|
9
|
城市语言调查 |
徐大明
王玲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8
|
|
10
|
言语适应理论研究述评 |
刘正光
|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40
|
|
11
|
北京话语气词变异形式的互动功能——以“呀、哪、啦”为例 |
方梅
|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6
|
|
12
|
言语适应理论与身份研究述评 |
粟进英
李经伟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8
|
|
13
|
《傲慢与偏见》语言特色的语用学研究 |
宋振芹
|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22
|
|
14
|
《傲慢与偏见》中的语用学渗透——言语行为理论和违背合作原则的体现 |
吕代珍
|
《巢湖学院学报》
|
2007 |
23
|
|
15
|
英语情态动词的语用分析 |
施兵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6 |
18
|
|
16
|
语境、规约、话语——评卡恩斯的修辞性叙事学 |
申丹
|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3 |
13
|
|
17
|
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教师语言的语用功能 |
陈蔼琦
曾淡君
|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8 |
16
|
|
18
|
言语行为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
陈成辉
刘绍忠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2 |
16
|
|
19
|
论语用学原理在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 |
胡开宝
张柏然
|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4 |
18
|
|
20
|
社会化媒体中表情包使用对信息交流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言语行为理论 |
宋小康
朱庆华
赵宇翔
|
《情报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