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10年陕北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区域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99
1
作者 白建军 白江涛 王磊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82-888,共7页
采用相关关系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和叠置分析,研究陕北地区2000~2010年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温度和降水2个方面分析植被NDVI变化与区域气候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地区植被NDVI经历了从相对快速增长到小幅波动,再到平稳增长3个阶段... 采用相关关系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和叠置分析,研究陕北地区2000~2010年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温度和降水2个方面分析植被NDVI变化与区域气候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地区植被NDVI经历了从相对快速增长到小幅波动,再到平稳增长3个阶段。其中,陕北中东部区域植被覆盖增加显著,北部变化不大,南部略微下降。同期该区域气候干热化趋势有所改善,植被覆盖变化与区域气候相关性不高,气候对植被覆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植被生长期年内韵律的控制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NDVI 时空变化 区域气候
下载PDF
中国化肥施用强度及环境安全阈值时空变化 被引量:91
2
作者 刘钦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4-221,共8页
确定化肥投入强度环境安全阈值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大田作物氮磷钾1:0.5:0.5(质量比,下同)的养分要求,建立氮磷钾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模型,对中国化肥施用强度和环境安全阈值的时空变化及施肥合理性进行... 确定化肥投入强度环境安全阈值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大田作物氮磷钾1:0.5:0.5(质量比,下同)的养分要求,建立氮磷钾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模型,对中国化肥施用强度和环境安全阈值的时空变化及施肥合理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80年以来中国化肥施用量迅速提高,化肥施用强度则以每年平均增长4.1%的速度上升。氮磷钾肥料比例从1980年的1:0.3:0.05,增加到2014年的1:0.5:0.43,逐渐趋于发达国家1:0.50:0.50的水平。氮磷钾肥料投入分别在1988年、2000年、2009年超过了环境安全阈值,之后差距越来越大;2)青海、西藏、甘肃、四川、贵州、江西和黑龙江属于低强度施肥区,重庆等为中强度施肥区,新疆等为高强度施肥区,海南、河南、北京、天津为超高强度施肥区;3)中国60%以上省份的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在中阈值区范围变化;4)2014年中国化肥施用强度是环境安全阈值1.2倍,施用强度最高的陕西省是安全阈值的3倍,但是仍有不少省份施肥不足;氮肥、磷肥施用过量比较严重,钾肥施用不足较为普遍。各省份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施肥策略,正确处理粮食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污染控制 农业 环境安全阈值 施肥强度 时空变化 中国
下载PDF
中国雪灾时空变化及畜牧业脆弱性分析 被引量:67
3
作者 郝璐 王静爱 +1 位作者 满苏尔 杨春燕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48,共7页
以省级报刊为主要信息源,辅以气象部门统计资料,获取了县域统计单元的雪灾信息,重建了中国1949~2000年雪灾的时空分布格局。对雪灾的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雪灾存在3个高发中心,即内蒙古中部、新疆天山以北和青藏高原东北部;雪灾... 以省级报刊为主要信息源,辅以气象部门统计资料,获取了县域统计单元的雪灾信息,重建了中国1949~2000年雪灾的时空分布格局。对雪灾的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雪灾存在3个高发中心,即内蒙古中部、新疆天山以北和青藏高原东北部;雪灾年际波动幅度大,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中国雪灾均灾次的高、低值区与草场退化程度的关系,从承灾体脆弱性的角度揭示了雪灾格局形成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业 雪灾均灾次 时空变化 脆弱性 中国 年际变化 草原
下载PDF
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 被引量:73
4
作者 熊薇 徐逸伦 王迎英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4-230,共7页
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及变异系数方法,取江苏省65个县(市)的经济指标为测度因子,对江苏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全局及局部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发现:各县市经济存在强烈地空间自相关性且空... 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及变异系数方法,取江苏省65个县(市)的经济指标为测度因子,对江苏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全局及局部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发现:各县市经济存在强烈地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差异增大,呈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极化态势与经济差异变化趋同;LISA分析显示苏南和苏北地区已形成了与周边地区显著相似的块状面域,南北差异仍是导致省内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南北的极化作用明显大于扩散,在循环累积因果的作用下南北极化的"哑铃状"空间格局将进一步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加权变异系数 ESDA 时空演变 江苏省
原文传递
近40年来珠江流域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74
5
作者 王兆礼 陈晓宏 +1 位作者 张灵 李艳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75,共5页
为阐明珠江流域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1961~2000年80个观测站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克里格插值法(Kriging)对珠江流域各月降水量进行插值,并用Mann-Kendall法分析降水序列的变化趋势及其突变分量。结果表明:①40年来,流... 为阐明珠江流域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1961~2000年80个观测站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克里格插值法(Kriging)对珠江流域各月降水量进行插值,并用Mann-Kendall法分析降水序列的变化趋势及其突变分量。结果表明:①40年来,流域总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增加率为5.5mm/10a,且具有明显的11年主周期振荡,但不存在突变现象:在空间上表现为东半部以增加为主,西南部以减少为主。②从降水变化趋势的季节来看,春、夏、冬三季降水都呈不显著增加趋势,而秋季降水则呈不显著下降趋势。③汛期(4~9月)降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主汛期(5~7月)与非汛期(10~翌年3月)则呈不显著增加趋势。④从月降水量变化来看,1、2、3、7四个月份是增加明显的月份,其余各月都呈不显著减少趋势。这种变化加剧了降水年内分布的不平衡,即枯水期8~12月份降水更少,而雨水较多的7月降水增加较多,增加了流域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流域 降水量 KRIGING方法 Mann—Kendall 时空演变
下载PDF
藏北高原植被物候时空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74
6
作者 宋春桥 游松财 +2 位作者 柯灵红 刘高焕 钟新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53-863,共11页
利用遥感数据提取的植被物候格局及时空变化特征能很好地反映区域尺度上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目前关于青藏高原地区植被物候的少量报道基本上是基于物候站点的观测记录展开分析的。该文基于非对称高斯拟合算法重建了藏北高原2001–201... 利用遥感数据提取的植被物候格局及时空变化特征能很好地反映区域尺度上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目前关于青藏高原地区植被物候的少量报道基本上是基于物候站点的观测记录展开分析的。该文基于非对称高斯拟合算法重建了藏北高原2001–2010年的MODISEVI(增强型植被指数)时间序列影像,然后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整个藏北高原2001–2010年植被覆盖的重要物候信息,包括植被返青期、枯黄期与生长季长度,分析了植被物候10年间平均状况的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年际变化情况,并结合站点观测记录分析了气温和降水对植被物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藏北高原植被返青期在空间上表现出从东南到西北逐渐推迟的水平地带性与东南高山峡谷区的垂直地带性相结合的特征,近60%区域的植被返青期提前,特别是高山地区;(2)植被枯黄期的年际变化不太明显,大部分地区都表现为自然的年际波动;(3)生长季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由植被返青期和枯黄期二者决定,但主要受返青期提前影响,大部分地区生长季长度延长;(4)研究区内不同气候区划植被物候的年际变化以那曲高山谷地亚寒带半湿润区和青南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区的植被返青期提前和生长季延长程度最为明显;(5)基于气象台站数据分析气候变化对物候的影响发现,返青期提前及生长季延长主要受气温升高的影响,与降水的关系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阈值 MODIS 藏北高原 物候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中国西北干旱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8
7
作者 姚俊强 杨青 +1 位作者 刘志辉 李诚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5846-5855,共10页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122个气象站点1961—2011年月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和突变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区降水量空间分布及多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和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西北干旱区...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122个气象站点1961—2011年月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和突变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区降水量空间分布及多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和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西北干旱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95.9%的站点有增湿特征,全区增湿趋势为9.31mm/10a(P<0.01),但增湿幅度存在区域差异性,其中祁连山亚区(38.67mm/10a)增湿最明显;从季节来看,冬季增湿具有全区普遍性,但夏季增湿的区域差异性特征明显。全区及各亚区降水量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有明显的突变特征,除内蒙西部亚区外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降水量序列存在4、8、12a和22a振荡周期,其中22a尺度振荡周期最强,其次是12a尺度。全区32%的年份降水量属正常范围,偏干年份为24%,异常偏干年份为12%,异常偏湿和偏湿年份均为16%。20世纪70年代之前降水量略低于标准降水均值,80年代开始有区域性增湿趋势,90年代之后全区增湿均较明显,正距平年数比例由70年代的10%上升至21世纪初的80%,西北干旱区整体处于相对湿润时段,且增湿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趋势分析 时空变异 干湿特征 小波分析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1960-2011年华南地区界限温度10~oC积温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68
8
作者 戴声佩 李海亮 +1 位作者 罗红霞 赵一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0-660,共11页
选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5省区104个及周边39个资料序列较长的气象站点1960-2011年逐日平均气温实测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计距平法,以及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积温空间模拟方法,分析了1960-2011年华南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 选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5省区104个及周边39个资料序列较长的气象站点1960-2011年逐日平均气温实测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计距平法,以及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积温空间模拟方法,分析了1960-2011年华南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10oC期间积温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上看,1960年以来,研究区日平均气温稳定≥10oC期间积温呈现增加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7.54oC/10a。小于6000oC所占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有逐年减少的规律;大于6000oC小于8000oC所占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在1960-1969年、1970-1979年呈减少趋势,在1990-1999年、2000-2011年呈增加趋势;大于8000oC所占区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呈明显增加的趋势。(2)从空间尺度上来看,研究区日平均气温稳定≥10oC期间积温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少。其空间分布以大于5000oC小于8000oC所占区域的面积最大;其次是大于4000oC小于5000oC所占区域的面积;小于4000oC、大于8000oC所占区域的面积最小。研究区99%的站点日平均气温稳定≥10oC期间积温气候倾向率大于零,表明研究区日平均气温稳定≥10oC期间积温总体增加趋势明显,增加趋势最明显的区域分布在云南中部、广东南部和海南岛等地区。(3)对比时段I(1960-1989年)和时段II(1980-2011年)的气候带分布变化情况,边缘热带和南、中亚热带区域逐渐扩大,北亚热带和温带区域呈减小的趋势,气候带的分布在气候变暖形势下呈现出整体向高海拔扩张和向高纬度北移的趋势。(4)积温的增加对热量要求较高的热带作物生产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种植界限向北、向高海拔扩展,该地区适宜种植热带作物的区域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温 时空变化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空间模拟 华南地区
原文传递
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坡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3
9
作者 王晓燕 陈洪松 +1 位作者 王克林 谢小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0-113,173,共5页
利用连续3年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主要受降雨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分为相对稳定期、消耗期和补给期三个时段;土壤剖面(0~9... 利用连续3年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主要受降雨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分为相对稳定期、消耗期和补给期三个时段;土壤剖面(0~90cm)水分含量从表层到深层表现为增长型,依据2003年土壤水分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将土壤剖面划分为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3个层次;土壤剖面水分变异系数随降雨量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植被根系的增长而变大。平水年,深根系区与浅根系区土壤水分变化差异表现在30cm深度以下,而丰水年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0~30cm);无论平水年还是丰水年,深根系区土壤水分变幅均比浅根系区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地 利用方式 土壤水分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中国化肥面源污染环境风险时空变化 被引量:59
10
作者 刘钦普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47-1253,共7页
为了合理施肥,防治化肥面源污染,对中国化肥施用的环境风险进行研究。通过建立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模型和环境风险评价方法,计算中国各省区时空维度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评价化肥施用环境风险程度及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化肥施用... 为了合理施肥,防治化肥面源污染,对中国化肥施用的环境风险进行研究。通过建立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模型和环境风险评价方法,计算中国各省区时空维度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评价化肥施用环境风险程度及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近25年来在200~300 kg·hm^(-2)之间变化,平均值为243 kg·hm^(-2),近15年来的平均值为251 kg·hm^(-2),与国家环保部生态乡镇建设规定的化肥施用强度标准基本吻合;总化肥施用在1994年由环境安全转为低度风险,氮、磷、钾单质化肥施用分别在1988、1999、2008年由环境安全转为低度风险状态;2014年中国总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平均为285 kg·hm^(-2),化肥施用环境风险指数平均为0.54,氮、磷、钾化肥风险指数平均分别为0.54、0.53、0.49,化肥施用总体处于低度环境风险;2014年西藏等11个省区化肥施用处于环境安全状态,辽宁等16个省区处于低度环境风险状态,河南、海南和天津三省区处于中度环境风险,陕西处于严重环境风险。总之,中国化肥施用环境风险自1994年进入低度风险状态,并呈现上升的趋势,自2006年以后有所降低。2014年全国各省区的化肥施用环境风险程度总体为低度环境风险,但省区之间差异较大,各类风险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施用强度 环境安全阈值 环境风险指数 时空变化 中国
下载PDF
2000—2015年陕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56
11
作者 王钊 李登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76-1884,共9页
利用MOD17A3 NPP时间序列数据、地表覆盖类型数据、气象数据、MOD16蒸散产品、地形数据等,分析2000—2015年陕西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异特征,探讨NPP的时空变异对各影响因素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陕西植被NPP整体呈极... 利用MOD17A3 NPP时间序列数据、地表覆盖类型数据、气象数据、MOD16蒸散产品、地形数据等,分析2000—2015年陕西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异特征,探讨NPP的时空变异对各影响因素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陕西植被NPP整体呈极显著上升趋势,NPP变化趋势线斜率为5.02 g C·m^(-2)·a^(-1).NPP年平均值为344 g C·m^(-2)·a^(-1),变化范围为247~390 g C·m^(-2)·a^(-1).陕西NPP显著增加的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2%,主要分布在陕北、渭北地区和秦巴山地西部;显著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宝鸡市等城市周边区域,仅占2.5%.陕西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均不显著,气温呈现不显著升高,降水呈现不显著降低,具有暖干化趋势.NPP与降水量、平均气温显著相关的区域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9.4%和1.5%.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干预大大降低了气候环境对NPP变化的影响程度,人类活动逐渐成为影响NPP变化的主导因素.陕北、关中地区的NPP与蒸散显著相关,随着植被NPP的增加,势必对这些地区水平衡造成重大影响.各土地覆盖类型NPP平均值为耕地>林地>草地>园地,NPP增加速率为园地>草地>林地>耕地,NPP变化百分率为草地>园地>林地>耕地.研究区内坡度0°~5°、5°~25°和>25°区域的NPP增长百分率分别为14.6%、25.7%和3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17A3 净初级生产力 植被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陕西省
原文传递
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4
12
作者 邓楚雄 李晓青 +2 位作者 向云波 张晔 刘利科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2-147,共6页
采用1996—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变化率及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总量呈波动中下降的发展... 采用1996—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变化率及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总量呈波动中下降的发展态势,人均耕地数量呈逐年减少的发展趋势;②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空间差异变化体现为"平缓—快速—平缓"的阶段性发展特征;③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空间差异明显,多数市辖区与县级市耕地数量减少较大,多数县耕地数量有一定幅度的减少,宁乡县和茶陵县耕地数量有一定规模的增加,耕地数量相对变化率具有"市辖区>县级市>县"的空间分异特征;④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和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结构调整是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成果能为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客观依据,可为类似地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数量 时空变化 驱动因子 长株潭城市群
原文传递
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市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与梯度分异 被引量:45
13
作者 郭泺 夏北成 +1 位作者 刘蔚秋 江学顶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671-1676,共6页
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1990、1995、2000和2004五期遥感影像,研究了广州市20年来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市1985~2004年间景观格局变化明显,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增加,斑块的形状更加不规则,景观结构更加... 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1990、1995、2000和2004五期遥感影像,研究了广州市20年来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市1985~2004年间景观格局变化明显,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增加,斑块的形状更加不规则,景观结构更加复杂,景观各指数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景观格局明显分异变化的特征,但变化速率、强度和发展态势在全市和不同行政区表现出梯度变化特征.番禺区受城市化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主要发生在1990年以后,花都区的重要城市化过程主要发生在1985~1995年间,但整体受干扰程度和幅度相对小.增城和从化的景观组分变化主要发生在1990~2000年间,城区受城市化过程影响表现出的趋势和整个研究区最相似,表现为受城市化干扰程度大、城市化过程时间长、开始时间早等特点,表明不同分区的景观格局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梯度分异 广州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的植被覆盖度变化长时间序列遥感监测 被引量:42
14
作者 裴杰 牛铮 +2 位作者 王力 黄妮 曹建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8-616,共9页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以云南省南洞地下河流域为例,利用近2 000景30m分辨率Landsat-NDVI长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对研究区1988-2016年的年最大植被覆盖度进行定量估算,并分别从流域整体和像元尺度分析...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以云南省南洞地下河流域为例,利用近2 000景30m分辨率Landsat-NDVI长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对研究区1988-2016年的年最大植被覆盖度进行定量估算,并分别从流域整体和像元尺度分析近29a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南洞地下河流域大部分区域处于中等覆盖度和中高覆盖度,覆盖度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年最大植被覆盖度> 60%的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45.75%;(2)近29a来,流域年最大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年均增长速率为0.56%,其中植被覆盖度轻微改善或是明显改善的面积占38.84%;(3)相比1988年,2016年高植被覆盖区和中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分别增长50.51%、18.40%;而中等植被覆盖区、中低植被覆盖区和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分别减少24.05%、47.95%和37.72%。封山育林等石漠化治理工程以及气候变化对于流域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具有重要影响,其研究成果可为后续石漠化监测提供重要的基础研究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gle Earth ENGINE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时空变化 LANDSAT 南洞地下河流域
下载PDF
全球耕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1
15
作者 胡琼 吴文斌 +6 位作者 项铭涛 陈迪 龙禹桥 宋茜 刘逸竹 陆苗 余强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1-1105,共15页
【目的】分析2000—2010年全球耕地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为中国粮食安全国际化战略决策制定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监测等研究提供信息支撑。【方法】基于全球首套30 m地表覆盖产品数据集GlobeLand30,利用耕地总面积、面积变化量、人均耕地面... 【目的】分析2000—2010年全球耕地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为中国粮食安全国际化战略决策制定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监测等研究提供信息支撑。【方法】基于全球首套30 m地表覆盖产品数据集GlobeLand30,利用耕地总面积、面积变化量、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面积变化幅度、面积变化量标准差、复种指数、复种指数变化量和复种指数变化幅度等8个指标,从大洲、国家、1°×1°经纬网3个统计单元,分析2010年全球耕地空间分布现状、2000—2010年全球耕地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全球耕地利用强度变化特征。【结果】2010年全球耕地面积总量为193 890.00×104 hm2,占全球陆表面积14.31%。全球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28 hm2。其中,大洋洲以人均1.71 hm2位列第一,亚洲以人均0.17 hm2排名最后。[10oN—45oN,65oE—125oE]、[40oN—55oN,15oE—55oE]和[15oS—45oS,45oW—70oW]是全球耕地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耕地面积最大的前10名国家依次是: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其中俄罗斯、加拿大、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还是人均耕地占有量全球前10名的国家。2000—2010年,全球耕地面积总量略微变化,总体增加2.19%;美洲是耕地面积增长最大的大洲,增长达2 128.14×104 hm2;非洲是耕地面积和空间变化最剧烈的大洲,增长幅度为7.42%。全球耕地面积总量前10名国家中,中国是唯一出现耕地面积减少的国家,10年间减少0.95%,巴西和阿根廷是耕地面积增加和空间波动性最大的国家。美国是耕地面积变化总量和变化幅度均最小的经济大国。全球耕地高强度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美洲以及西非地区,复种指数均达200%以上。2000—2010年,全球耕地面积最大的10个国家中有5个国家复种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中巴西和哈萨克斯坦复种指数增加最显著,俄罗斯复种指数下降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耕地 时空变化 GlobeLand30
下载PDF
丘陵红壤蔗区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异特征 被引量:35
16
作者 黄智刚 李保国 胡克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8-63,共6页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甘蔗连作19年(1980~1999年)的低丘陵红壤蔗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土壤侵蚀和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1980年的土壤有机质与地形坡度为极显著负相关。在长期甘蔗连...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甘蔗连作19年(1980~1999年)的低丘陵红壤蔗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土壤侵蚀和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1980年的土壤有机质与地形坡度为极显著负相关。在长期甘蔗连作下,地形坡度对1999年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已没有影响,而有机肥施用的侧重方向使得土壤有机质与经纬度、海拔高度都有相关性。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异与蔗区耕作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有关,精细化程度高的高产蔗区的土壤有机质平均降幅为11%,而精细化程度低的低产蔗区土壤有机质则平均增幅为50%。大量施用源自甘蔗的有机肥已造成蔗区土壤兼分的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蔗区 地形 时空变异
下载PDF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37
17
作者 杨莉 杨德刚 +2 位作者 张豫芳 王国刚 唐宏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76-484,共9页
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棉花种植业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时序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并运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构建棉... 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棉花种植业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时序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并运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构建棉花种植面积和其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联度模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揭示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①自1949年以来,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三大棉区即南疆棉区,北疆棉区,东疆棉区变化特点各异,其中南疆棉区起主导作用。按绿洲划分,以塔里木盆地绿洲棉区和西北沿边绿洲棉区变化明显。②棉花种植面积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度都较强,其中,棉花种植面积与棉花单产的关联度最强;进一步建立作用关系模型,得出其弹性为0.883。③运用以上关联分析结果,将南疆棉区划分为最宜棉区、适宜棉区、不宜棉区3种区域,其中适宜棉区占50%以上,表明目前南疆棉花种植业发展基本合理,但处于不宜棉区的部分县市应该减少棉花种植或退棉,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种植面积 时空变化 灰色关联分析 驱动力 新疆
原文传递
1951—2008年中国西北干旱区降水时空变化及其趋势 被引量:37
18
作者 徐利岗 周宏飞 +1 位作者 杜历 鲍子云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24-734,共11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地处生态脆弱区的中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响应特征及其未来变化趋势的量化研究极为重要,依据中国西北干旱区95个站点1951—2008年月降水资料,运用自然正交分解法(EOF)、Morlet小波分析、轮次分析、游程理论、极差分析...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地处生态脆弱区的中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响应特征及其未来变化趋势的量化研究极为重要,依据中国西北干旱区95个站点1951—2008年月降水资料,运用自然正交分解法(EOF)、Morlet小波分析、轮次分析、游程理论、极差分析、季节性指数分析、Mann-Kendall检验及气候趋势系数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未来趋势。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降水场前4个特征向量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1.61%,第一特征向量最高为48.53%,属"相间复杂"型,依据其荷载空间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北疆子区、南疆子区、河西子区、青海子区及内蒙古子区;西北干旱区及各子区降水存在9年及12年主周期;各地的极大丰水历时均小于极限枯水历时,单独丰水年的概率高于单独枯水年,连枯年的概率高于连丰年,干旱主要发生在新疆和河西地区;降水序列具有长期相关性,Hurst系数在0.629~0.845间波动;西北干旱区40.0%的地区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61%地区重现性指数大于0.7,降水年内分配的年际差异较小;86.3%地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20.0%通过信度0.01的显著性检验,48.4%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增幅16.6~0.1mm/10a;11.6%地区呈减少趋势,减幅为5.2~0.3mm/1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降水 时空变异 趋势分析 MANN-KENDALL法
原文传递
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37
19
作者 申陆 田美荣 +1 位作者 高吉喜 钱金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3-82,共10页
土壤风蚀是浑善达克地区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防风固沙功能大小决定了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程度.为了阐明浑善达克功能区防风固沙情况,指导区域的荒漠化防治,本文基于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利用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定量分析2000—201... 土壤风蚀是浑善达克地区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防风固沙功能大小决定了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程度.为了阐明浑善达克功能区防风固沙情况,指导区域的荒漠化防治,本文基于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利用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定量分析2000—2010年浑善达克防风固沙功能区防风固沙能力的时空变化格局,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功能区各县(旗)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浑善达克防风固沙能力随时间产生波动,总量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防风固沙功能较强的地类有落叶针叶林和草原;功能区西部和东南部区域的防风固沙功能较弱,需要加强生态修复力度;对功能区内各行政区进行社会驱动力分析得出,土壤风蚀的3个主要社会驱动力分别为投入产出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农牧业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风蚀方程模型 防风固沙 时空变化 驱动力
原文传递
1985-2015年美国坦帕湾流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33
20
作者 何改丽 李加林 +6 位作者 刘永超 史小丽 马静武 浦瑞良 郭乾东 冯佰香 黄日鹏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6-79,共14页
分析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对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湾流域为研究区,以198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4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GIS技术构建了基于行为者的土地动... 分析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对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湾流域为研究区,以198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4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GIS技术构建了基于行为者的土地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模型和土地利用结构模型,对坦帕湾流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建设用地和林地是流域主导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主要由耕地转换而来,转换比例为53.74%。(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河流与湖泊相对变化最大;未利用地速度变化最为显著,单一动态度高达1.11%;建设用地年均增长较为平缓,每年增长0.30%左右;流域北部和南部综合动态度最高,形成极核中心,并以圈层形式向外辐射降低,同时高动态度区逐渐转换为较低动态度区。(3)信息熵均衡度呈小幅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下降;土地开发利用面积基本构成为建设用地>林地>耕地与牧场>河流与湖泊>未利用地>滩涂与沼泽。(4)坦帕湾沿岸皮拉尼斯县与坦帕市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最高;流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发展期面积高于调整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增强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坦帕湾流域 土地开发利用强度 时空变化 土地利用可持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