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格局优化——以七里河区为例 被引量:87
1
作者 李骞国 石培基 +2 位作者 刘春芳 魏伟 吴娜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乡村聚落是农户的居住场所,对其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实践意义。基于2002年的Landsat 7 ETM和2012年的SPOT 5遥感影像,采用实地访谈法,景观格局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七里河区乡村聚... 乡村聚落是农户的居住场所,对其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实践意义。基于2002年的Landsat 7 ETM和2012年的SPOT 5遥感影像,采用实地访谈法,景观格局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七里河区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过程、机理及空间格局优化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10年来,全区乡村聚落发展较快,斑块数目增多,平均斑块面积减小,但不同地域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集镇中心及三条沟谷地带分布逐渐密集,空间上总体呈现"融合—迁移"之演变趋势。2乡村聚落向地形平坦、交通和水系沿线布局的趋向明显,地形梯度在3级以下,距离道路和河流1 000m是乡村聚落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同时乡村聚落的演变受农户耕作半径、中心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大。3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户生计的改变、政策制度的实施等因素是全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力。4结合全区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环境、聚落布局等情况,提出城镇化整理型、集聚发展型和迁移型三种优化空间格局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时空演变 格局优化 七里河区
原文传递
中国物流业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85
2
作者 刘华军 郭立祥 +1 位作者 乔列成 石印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74,共18页
研究目标:评价中国省域物流业效率,并揭示物流业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研究方法: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EBM模型,实证测度中国省域物流业效率,并采用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和Markov链等方法揭示其时空格局及... 研究目标:评价中国省域物流业效率,并揭示物流业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研究方法: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EBM模型,实证测度中国省域物流业效率,并采用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和Markov链等方法揭示其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中国物流业效率总体偏低,东部地区物流业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物流业效率的地区差距呈波动上升趋势,地区间差距是最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为59.02%;物流业效率的分布重心倾向于由内陆向沿海地区转移,且分布形态呈现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核密度估计与Markov链分析表明,不考虑空间条件时,物流业效率有较强的持续性,各省份物流业效率不易发生状态转移,考虑空间条件时,中等水平的相邻省份间存在趋同性,而高、低水平省份不易与相邻省份发生空间关联作用。研究创新:首次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物流业效率,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揭示其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研究价值:有助于统筹推进物流业提质增效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业效率 时空格局 动态演进 现代流通体系 新发展格局
原文传递
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监测及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50
3
作者 张学渊 魏伟 +2 位作者 颉斌斌 郭泽呈 周俊菊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389-2402,共14页
以西北干旱区为研究区,通过引入生态环境弹性力、资源环境供容力、社会经济压力三个准则层,建立了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对西北干旱区2000年、2007年、2012年、2016年四期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进... 以西北干旱区为研究区,通过引入生态环境弹性力、资源环境供容力、社会经济压力三个准则层,建立了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对西北干旱区2000年、2007年、2012年、2016年四期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进行监测评估,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以弱承载为主,且在研究时段弱承载区面积不断下降,而强承载区面积有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看,河西地区、北疆地区、内蒙古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呈上升趋势,而南疆地区则有所下降;利用MCR模型提取道路型廊道、河流型廊道、绿色廊道共51条,总长度7285.43 km;提取重要斑块区节点、河流湿地区节点、生态脆弱区节点等共71个。根据计算结果将西北干旱区划分为16个生态安全格局,并结合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对现有的安全格局进行布局优化,以期为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时空演变 生态安全格局 优化 西北干旱区
原文传递
武汉城市圈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分析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9
4
作者 赵育恒 曾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6-1440,共15页
基于2005—2015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过程,采用专家打分法对"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进行修订,定量测算生态服务价值(ESV,Ecological Service Values)并比较不同功能与服务,分析武汉城市圈ESV的时空演... 基于2005—2015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过程,采用专家打分法对"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进行修订,定量测算生态服务价值(ESV,Ecological Service Values)并比较不同功能与服务,分析武汉城市圈ESV的时空演变特征,以生态服务估算价值为基础构造了经济、景观与ESV三者之间的双对数空间回归计量模型;挖掘ESV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基础。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间,武汉城市圈ESV逐年减少,2005年为176.175亿元,2010年为169.296亿元,2015年为153.717亿元;ESV在空间上呈现较为显著的地区空间差异,呈现以武汉市区为圆心的由外向内环层递减结构;从不同功能价值和单项服务来看,区域生态功能的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供给服务,其中食物生产又是最为主要的单项服务功能,且在历年价值逐渐减少的同时保持相对稳定变化;驱动力影响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与单项服务价值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景观AI(Agglomeration Index)聚集度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农业总产值显著正相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景观格局的改变影响着生态系统的格局特征与生态过程,社会经济发展与景观演变一起共同影响与作用于生态服务功能并表征于货币经济核算价值的相对正负变化,为开展区域生态功能保护与补偿、促进区域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景观格局 农村经济发展 驱动影响机制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和演变特征 被引量:29
5
作者 左太安 刁承泰 +2 位作者 苏维词 孙秀锋 官冬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7067-7077,共11页
基于RS和GIS技术,解译了2000、2005和2010年3期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在探讨石漠化时空演变总体特征的基础上,选取演变方式、演变方向和演变速率等指标,重点分析了不同石漠化强度之间的内部转移特征,演... 基于RS和GIS技术,解译了2000、2005和2010年3期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在探讨石漠化时空演变总体特征的基础上,选取演变方式、演变方向和演变速率等指标,重点分析了不同石漠化强度之间的内部转移特征,演绎了10年间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演变过程。研究表明:(1)10年间,石漠化总面积呈现先增加后趋稳的演变态势,石漠化扩张趋势虽然初步遏制,但局部地区还在恶化,防治形势仍很严峻;(2)石漠化演变方式以渐变式为主,跳跃式为辅,返变式最少;(3)石漠化演变的方向既存在改善也存在恶化,且轻度改善和轻度恶化的面积均比较大,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现象还没有根本遏制;(4)非石漠化与石漠化相互转换非常活跃,潜在石漠化虽被定义为非石漠化,但并不稳定,容易转变为石漠化;(5)石漠化演变速率分为转入速率、转出速率和综合速率,中度石漠化综合速率最高,转入速率大于转出速率,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是中度石漠化增加的主要来源;(6)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与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该研究成果为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石漠化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演变过程 演变方式 演变方向 演变速率 毕节试验区
下载PDF
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网络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24
6
作者 范斐 刘承良 +1 位作者 游小珺 肖泽磊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9-115,共7页
在科学估测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0位的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的时空演化格局,并从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联系的角度揭示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网络的等级结构。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 在科学估测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0位的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的时空演化格局,并从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联系的角度揭示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网络的等级结构。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全球已经形成以北美、西欧、东亚—东南亚三个区域港口间集装箱贸易连接为主体,三个区域内部港口间集装箱贸易连接为支撑的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网络空间格局;2全球港口间的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网络的复杂性与完整性大大增加,各港口间的集装箱运输贸易流在研究期内经历一个由近及远的空间递减过程,地理邻近依然是有利于促进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的一个重要因素;3全球多数港口间的集装箱运输贸易联系比较松散,仅少数港口的联系紧密,这种全球集装箱运输贸易港口分布格局等级差异的形成是世界海运贸易网络区域分异、组合特征的反映;4港口集装箱运输贸易首位联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港口的相邻或接近以及集装箱运输贸易组团核心强大的经济吸引力,成为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的首位联系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装箱运输贸易 时空演化格局 等级结构 首位联系
原文传递
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 被引量:20
7
作者 许浩 金婷 刘伟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9-226,共8页
【目的】苏锡常都市圈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也是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核心区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锡常都市圈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性生态问题亟须重视。蓝绿空间是构建区域生态系统的基础,定量揭示其演变特征有助于为苏锡常都市圈国土... 【目的】苏锡常都市圈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也是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核心区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锡常都市圈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性生态问题亟须重视。蓝绿空间是构建区域生态系统的基础,定量揭示其演变特征有助于为苏锡常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共4期遥感影像并处理分析,利用动态变化模型与景观格局指数对苏锡常都市圈及各成员城市15年间蓝绿空间规模与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1)2003—2018年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总体动态变化幅度为-3.52%,绿色空间变化剧烈,蓝色空间相对稳定;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动态变化均呈现出由"减少期"转变为"增长期"的阶段性特征。(2)在斑块类型水平上,苏锡常都市圈蓝色空间破碎度减少,复杂度与连通性增加;绿色空间破碎度及复杂度增加,连通度减少。蓝绿空间在景观水平上多样性程度减少,连通度、聚集度增加。(3)研究期内常州的蓝绿空间相对动态度最大,无锡最小;常州蓝绿空间破碎度、复杂度较高,景观格局变化较为剧烈;苏州蓝绿空间多样性程度较低,连通度及聚集度较高。【结论】近15年苏锡常都市圈的蓝绿空间规模与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城市间差异明显,必须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时空演变 景观格局 苏锡常都市圈
原文传递
中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时空格局演化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细归 吴黎 +1 位作者 吴清 张明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9-156,共8页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作为经济健康发展、生态循环再生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协同进化的作用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借助Arc GIS和Geo DA等分析工具,对中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进行...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作为经济健康发展、生态循环再生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协同进化的作用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借助Arc GIS和Geo DA等分析工具,对中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其空间集聚程度表现出"提升—降低—增强"的趋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多中心、条带式"分布显著,其"核心—边缘"结构开始显现,总体上呈沿胡焕庸线两侧非均衡分布的"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格局;HH和LL集聚区的空间联动性较强,LH和HL集聚区的不稳定突变性显著,局部空间集聚格局的异质性逐步弱化,整体上朝优化协调方向发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集聚重心呈反"S"型轨迹移动,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变迁趋势;标准差椭圆的覆盖范围呈现"缩小—扩大—缩小"的离散特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时空格局演变过程与表征是社会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差异、政府发展政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时空分布 格局演化 影响因素 中国
原文传递
黄山市旅游休闲业态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钱宏健 方叶兵 +2 位作者 陆林 张晓瑶 杨洪伟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71-1280,共10页
明晰典型旅游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的时空演化特征,对优化城市旅游产业布局,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年、2020年安徽省黄山市的POI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市域尺度上旅游休闲业态的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 明晰典型旅游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的时空演化特征,对优化城市旅游产业布局,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年、2020年安徽省黄山市的POI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市域尺度上旅游休闲业态的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析旅游休闲业态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2010-2020年,黄山市各旅游休闲业态的总体空间分布形态变化微弱,空间集聚特征逐步加强,时空演化格局表现为由“一核三中心”向“一核八中心”过渡。②旅游休闲业态空间分布方向呈现西北-东南偏离,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位移,形成以市中心为质心的空间集聚特征。③黄山市旅游休闲业态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为主。④黄山市旅游休闲业态空间集聚与地形地势、区县级行政中心和交通主干道密切相关。⑤区位、地形和社会因素是黄山市旅游休闲业态空间分异的决定性因素,且各因素维度交互作用对旅游休闲业态分布的空间影响力更为显著。其中,主导因素由2010年的区位因素转变为2020年的地形因素,体现了黄山市作为典型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城市,其经济活动分布受制于自然本底约束的本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休闲业态 时空演化格局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POI 黄山市
下载PDF
五指山市近60年降雨量时空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段娜 杨贵羽 游进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0-67,79,共9页
为了解五指山市近几十年降雨量的变化规律,基于市内及周边17个雨量站/气象站资料,采用不同插值方法逐月插值,与海南省水资源二次评价对比得到合理方法;并用滑动平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 为了解五指山市近几十年降雨量的变化规律,基于市内及周边17个雨量站/气象站资料,采用不同插值方法逐月插值,与海南省水资源二次评价对比得到合理方法;并用滑动平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降雨量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得到如下结果:五指山市近60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921.3mm,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北、正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的趋势,不同丰枯情景下降雨分布略有差异,但其对地形的响应较为一致;年降雨量总体呈现显著增加的态势,并且在1988年左右存在由减少到增多的突变;借助SPSS软件,通过归因分析表明,蒸发主要影响着五指山市降雨的变化规律;降雨量存在多尺度时间效应,存在23a和16a左右的主周期,且均存在丰枯交替变化,并在未来几年均处在偏丰时期。研究结果对五指山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规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量时空演变 滑动平均法 累积距平法 M-K非参数检验法 MORLET小波分析 规律分析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阜新地区土地荒漠化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杜明义 郭达志 武文波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1年第4期34-39,共6页
土地荒漠化是气候、环境及人类活动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它的发展与逆转 ,不仅表现在空间结构、规模和环境上的变化 ,而且也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以RS和GIS作为信息获取与分析工具 ,通过对 1978年、1989年和 1999年研究区土... 土地荒漠化是气候、环境及人类活动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它的发展与逆转 ,不仅表现在空间结构、规模和环境上的变化 ,而且也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以RS和GIS作为信息获取与分析工具 ,通过对 1978年、1989年和 1999年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遥感影象解译分析 ,对阜新地区 2 1年来土地荒漠化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结果表明 ,荒漠化的空间演变经历了“强化—逆转—强化”的过程 ,风蚀荒漠化也呈现“强化—逆转—强化”的过程 ,水蚀荒漠化表现为逆转的趋势 ,而盐渍荒漠化则呈现出强化的趋势。从荒漠化程度考察 ,则表现为“重度荒漠化逆转 ,轻度荒漠化扩展”的演变格局 ,不同荒漠化分布形式呈现条带状片状分布 ,且有向西扩展的趋势 ,水蚀荒漠化到 1989年以后 ,已基本得到控制 ,特别是中北部地区 10个乡镇逆转效果最为明显。盐渍荒漠化在1978年基础上向四周扩散 ,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南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荒漠化 阜新地区 时空演变规律 RS GIS
原文传递
近10年来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的时空差异与演变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郭晓东 杨施思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6-11,31,共7页
本文基于2003—2012年甘肃省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以甘肃省及其所辖14个市州作为研究单元,运用GIS手段及定量分析方法,分析探讨近10年来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03—2012年甘肃省入境旅游经... 本文基于2003—2012年甘肃省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以甘肃省及其所辖14个市州作为研究单元,运用GIS手段及定量分析方法,分析探讨近10年来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03—2012年甘肃省入境旅游经历了明显上升和显著下降两个阶段,省内各市州入境旅游也呈现出类似的阶段性演变特征;2甘肃绝大多数市州入境旅游的年际集中指数较高,旅游资源的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对入境旅游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旅游地域空间的近邻效应也非常显著;3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非常显著,空间集聚度较高且呈明显上升趋势。2003—2012年,随着甘肃各市州入境旅游规模的消长变化,甘肃入境旅游由以往以"酒(泉)、甘(南)"为核心的空间格局,逐渐演变为以"酒(泉)、兰(州)"为核心的空间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境旅游 时空演变 空间格局 甘肃省
下载PDF
重要经济发展区域间海运网络时空演变特性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余红楚 方志祥 +3 位作者 陆锋 彭澎 赵志远 冯明翔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2-592,共11页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MSR)、金砖国家(BRICS)、美日韩(AJK)是重要经济发展区域。研究其海运网络的时空演变规律有助于国家层面的贸易竞争均衡分析,对海运战略科学部署和智慧应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AIS(Automatic Identif...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MSR)、金砖国家(BRICS)、美日韩(AJK)是重要经济发展区域。研究其海运网络的时空演变规律有助于国家层面的贸易竞争均衡分析,对海运战略科学部署和智慧应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数据具有实时性,且已基本覆盖全球港口的近海区域,能为海运网络提供及时分析的数据支撑。本文利用AIS数据挖掘MSR、BRICS、AJK的运输网络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MSR散货、集装箱、油轮的内部网络结构的变化明显大于AJK和BRICS,说明"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MSR的内部海运贸易;MSR、AJK和BRICS的外部网络结构变化2013-2016年都较大,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期间,MSR、AJK和BRICS 3个区域之间的海运贸易变化较大;3个区域的集装箱、油轮吞吐量加权的内外部海运网络结构2015-2016年较2013-2014年更为稳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这3个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吞吐量加权海运网络结构变化幅度逐步减小。"一带一路"倡议对不同的经济发展区域的影响不同,对MSR的内外部海运网络结构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对BRICS散货、集装箱、油轮型海运网络的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对AJK内部海运网络没有影响,对AJK的外部网络产生了部分影响。提高MSR的海运贸易吞吐量,提升MSR在海运网络中的贸易地位,仍是当前的发展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S轨迹 经济发展区域 海运网络 时空演变规律 “一带一路”倡议
原文传递
1987-2015年京津冀西北水源涵养区生态格局时空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朱自娟 左丽君 +5 位作者 张增祥 王亚非 孙菲菲 潘天石 赵晓丽 汪潇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7期1325-1336,共12页
为厘清京津冀西北水源涵养区的生态系统格局现状、变化及各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的现状和变化,本研究利用1987、2000和2015年3期土地覆被数据,使用土地转移矩阵分析方法对3期的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对京津冀西北... 为厘清京津冀西北水源涵养区的生态系统格局现状、变化及各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的现状和变化,本研究利用1987、2000和2015年3期土地覆被数据,使用土地转移矩阵分析方法对3期的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对京津冀西北水源涵养区整体尺度的19个生态系统类别景观格局和各区(县)尺度的6大生态系统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主要生态系统变化有农田转变为森林、聚落和草地、湿地转化为农田。其中森林和聚落分别增长4511.65 hm^2(0.56%)和34264.81 hm^2(42.21%),草地、农田和湿地分别下降23572.20 hm^2(2.37%)、8518.98 hm^2(0.47%)和6747.53 hm^2(4.33%)。森林增长和城市化扩张的最终压力转化到草地和湿地上;聚落和农田等人为扩展和演变使得原有的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被切割和挤压,致使该地区景观格局愈加破碎化和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格局 时空演变 京津冀西北水源涵养区 景观指数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vege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 Hebei Province,China 被引量:5
15
作者 WANG Qian-feng TANG Jia +6 位作者 ZENG Jing-yu QU Yan-ping ZHANG Qing SHUI Wei WANG Wu-lin YI Lin LENG S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9期2107-2117,共11页
Evapotranspiration (ET) is the sum of soil or water body evaporation and plant transpiration from the earth surface and ocean to the atmosphere, and thu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gulating carbon and water resou... Evapotranspiration (ET) is the sum of soil or water body evaporation and plant transpiration from the earth surface and ocean to the atmosphere, and thu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gulating carbon and water resource cycles. The time-series data set from the remote sensing MOLDS product (MOD16) was used to study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vege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 salinized areas during 2000-2014 by analyzing the variability, spatial patterns and Mann-Kendall (MK) nonparametric trends for the time ser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ter-annual and intra-annual variations of ET across various vegetated areas show seasonal changes, with the abnormal months identified. The Cultivated land displays a greater degree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ET in the area covered by broadleaved deciduous forests corresponds to a higher ET rate and increased water consumption. Awidespread decline of ET is observed only in cultivated areas. However,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doesn't worsen water shortage and soil salinization problems in the region, and water shortage problems are worsening for other vegetated area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basis of reference for the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restructuring of vegetation patterns in salinized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APOTRANSPIRATION Hebei Province MODIS spatial pattern VEGETATION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下载PDF
西南山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格局研究——以云南省镇沅县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潘卓 廖和平 +1 位作者 刘愿理 朱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共13页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基于“时空立方体—新兴时空热点分析”的时空演化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显示:(1)镇沅县2013-2021年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时序阶段性特征经历了“差异波动演化(2013-2015年)—快速演化(2016-2019年)—增长滞缓趋稳(2020-2021年)”3个主要阶段.(2)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模式以连续热点模式为主,加强的热点模式呈零星分布,表征2013-2021年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整体上经历了较快且连续稳定的减贫演化过程,是减贫政策普惠作用在时空演化模式上的具体表现;连续冷点模式和持续冷点模式呈现出县域东西两端集聚分布态势.(3)多维空间贫困陷阱主要集中在和平镇、者东镇、振太镇的部分村域,相关村域脱贫稳定性相对较差、返贫风险较高.乡村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循环累积与动态演化的结果,深入刻画分析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格局与特征,对于科学推动脱贫地区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贫困地域系统 时空演化格局 西南山区 镇沅县
下载PDF
新疆阿克苏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监测及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振民 刘新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89-1499,共11页
阿克苏河流域作为西北干旱区内陆河,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研究其生态安全格局对优化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于研究区本底特征,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对阿克... 阿克苏河流域作为西北干旱区内陆河,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研究其生态安全格局对优化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于研究区本底特征,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对阿克苏河流域1980—2018年生态承载力时空演变进行评估监测,利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及生态节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1)阿克苏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明显,以中等承载为主,生态承载优势区呈现由中东部向西部转移趋势。(2)阿克苏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呈增长趋势。近40 a阿克苏河流域整体生态承载力呈上升趋势,强承载区面积不断增加,弱承载区面积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表明流域环境有所改善。(3)生态源地占整体面积较少,分布较为集中。根据生态承载力评估结果,提取生态源地23465.21 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35.61%。生态源地集中分布于流域中部地区,北部高山地区与西南部盆地、沙漠地区分布较少。(4)利用MCR模型及遥感影像,将阿克苏河流域划分为16个生态安全格局分区,提取生态廊道67条,识别生态节点71处,并结合生态承载力评估结果,对流域生态空间结构提出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时空演变 生态安全格局 优化 阿克苏河流域
下载PDF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时空演进、逻辑框架与路径导向——基于构建新发展格局视角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华亮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1期34-45,145,共13页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文章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时空脉络进行梳理剖析,提出统一大市场建设“机制、协同、层次”理论逻辑框架:关键环节运行机制包括生产环节由非均衡向均衡转变,分配环节由效率...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文章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时空脉络进行梳理剖析,提出统一大市场建设“机制、协同、层次”理论逻辑框架:关键环节运行机制包括生产环节由非均衡向均衡转变,分配环节由效率优先向重视公平转变,流通环节由量大向质强转变,需求环节由需求从属供给向需求牵引供给转变;要素资源价值在循环流转中被重塑,实现了畅通高效的动态平衡关系;发挥好市场、政府和区域优势作用,更好地融入全球一体化中去。为此,要处理好“优化营商环境—稳住市场主体”、“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国内市场—国外市场”关系,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培育以内循环为主的完整的内需体系,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系统协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统一大市场 时空演进 逻辑框架 路径导向 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赣西三市热环境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志刚 余德 +1 位作者 何宁 韩成云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3期174-181,共8页
以赣西三市为研究区域,采用2002、2016年2个时段的TM/OLI/TIRS影像数据,获得辐射亮度温度和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数据,借此分析热环境时空演变特征、热力景观格局指数变化以及影响热环境演变的因素,旨在为改善赣西城市热环境问题提供科学... 以赣西三市为研究区域,采用2002、2016年2个时段的TM/OLI/TIRS影像数据,获得辐射亮度温度和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数据,借此分析热环境时空演变特征、热力景观格局指数变化以及影响热环境演变的因素,旨在为改善赣西城市热环境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发展,近15年(2002-2016年)来,赣西三市热岛效应明显增强,但不同区域发展程度有所不同,热岛效应强度总体增加的趋势为:萍乡>宜春>新余;从热环境分布来看,三市南部地区低温与次低温面积范围相对较多,且呈现扩大趋势;从热环境景观格局演变来看,三市的中温区斑块优势度降低明显,破碎化程度加强,宜春和新余市区次低温与次高温斑块优势增多并且有形成大斑块的趋势;从热环境贡献指数来看,建设用地对热环境贡献最大,水体和林地则对城市热岛效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赣西 时空演变 景观格局
下载PDF
1997-2017年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尹志恒 甄艳 +3 位作者 杨晓钦 吴宗攀 康锦涛 樊哲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1年第12期63-67,71,共6页
为定量揭示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与人类活动关系,本文基于1997、2000、2011和2017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动态变化模型以及人类活动强度指数等方法,分析近20年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 为定量揭示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与人类活动关系,本文基于1997、2000、2011和2017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动态变化模型以及人类活动强度指数等方法,分析近20年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997-2017年间,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互花米草沼泽和芦苇沼泽面积不断扩张;景观演替主要表现为碱蓬沼泽转变为芦苇沼泽和互花米草沼泽;2)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均匀度呈下降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改善;3)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呈现出先缓慢增加后急剧下降的趋势,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演替受到的干扰呈正相关。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演变 景观格局 人类活动强度 景观动态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