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原乡、异乡到世界——新移民小说中三重地理空间的跨界书写 被引量:9
1
作者 邹建军 王娜 《华文文学》 2009年第6期39-45,共7页
原乡、异乡和旅行中的世界是新移民小说中三重典型的地理空间。"河流"景观凝结了深切的怀乡情感和决绝的离乡意识;异乡城市景观体现了新移民由陌生冲突到积极融入的人生体验;旅行景观说明作家往往是以跨文化视野思考人类命运... 原乡、异乡和旅行中的世界是新移民小说中三重典型的地理空间。"河流"景观凝结了深切的怀乡情感和决绝的离乡意识;异乡城市景观体现了新移民由陌生冲突到积极融入的人生体验;旅行景观说明作家往往是以跨文化视野思考人类命运的世界主义者。新移民小说由地理跨界出发走向文化跨界,而这种双重跨界正是其内在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小说 地理景观 空间意识 文化跨界
下载PDF
空间模式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方法研究——以藏式乡村民居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胡滨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81,共8页
研究从重新定义空间模式的内涵和要素出发,阐明空间模式可以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源泉和动力。以传统藏式建筑为例,探求藏民的空间意识,辨析其承载地域特征的空间关系和关系的要素,并将藏式民居与藏民的生活形态相关联;随之,探讨空间模式当... 研究从重新定义空间模式的内涵和要素出发,阐明空间模式可以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源泉和动力。以传统藏式建筑为例,探求藏民的空间意识,辨析其承载地域特征的空间关系和关系的要素,并将藏式民居与藏民的生活形态相关联;随之,探讨空间模式当下转译的方法和措施;最后以空间模式到建造的案例来验证以空间模式为出发点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有效性,以期为民居适应性研究路径提供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模式 空间意识 空间关系 关系要素 藏式建筑
原文传递
空间意识下的启蒙新变:再读《孔乙己》
3
作者 常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84-91,共8页
鲁迅小说《孔乙己》,篇幅短小,却张力宏大。其在五四运动高亢激昂的时代背景下,以简单而朴实的生活叙述还原了社会原场,推进了鲁迅有关启蒙的理性思考。小说中“抽象”与“差异”的社会空间并置,“道”与“势”的文化冲突共存,凸显了鲁... 鲁迅小说《孔乙己》,篇幅短小,却张力宏大。其在五四运动高亢激昂的时代背景下,以简单而朴实的生活叙述还原了社会原场,推进了鲁迅有关启蒙的理性思考。小说中“抽象”与“差异”的社会空间并置,“道”与“势”的文化冲突共存,凸显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现状和思想启蒙的清醒认知。《孔乙己》冷静的叙述笔调是鲁迅启蒙批判理性的文本外现,而其小说创作从狂热走向理性,彰显的正是启蒙批判理性思想的发展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孔乙己》 空间意识 批判理性 思想启蒙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向型空间意识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旭佳 《华中建筑》 2010年第11期153-155,共3页
该文是由中国古代城池图引发出的对中国传统空间意识的思考。在提出了"内向型空间意识"这一概念后对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衍生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从传统文化的多个视角来分析、验证其存在性,以期能对现代的建筑与艺术创作有所... 该文是由中国古代城池图引发出的对中国传统空间意识的思考。在提出了"内向型空间意识"这一概念后对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衍生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从传统文化的多个视角来分析、验证其存在性,以期能对现代的建筑与艺术创作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向 空间意识 家国同构 庭院
下载PDF
原始与现代:上海的双重面貌——20世纪早期中西作家对上海的不同想象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晓兰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4-115,共12页
在中国作家的意识中,上海是最西化、最现代的城市,但在西方作家的想象中,上海仍是东方情调的、原始、野蛮、未开化的城市.但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作家,都把上海表现为混乱无序、自由放纵的道德荒野,而这一特性又与想象中的"异国"... 在中国作家的意识中,上海是最西化、最现代的城市,但在西方作家的想象中,上海仍是东方情调的、原始、野蛮、未开化的城市.但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作家,都把上海表现为混乱无序、自由放纵的道德荒野,而这一特性又与想象中的"异国"密切相关,并与中西正统文化的异质性融为一体,成为中西作家认识上海的支配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作家 想象 正统文化 现代 情调 荒野 一体 中西 自由 道德
原文传递
略论中国山水诗与山水画之空间意识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剑滨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8-63,共6页
以山水为题材的中国诗画艺术,透露着中国艺术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华。这种空间意识不是物理的或几何的,而是心灵的观照,是中国艺术家用心灵创造的艺术境界、人化的自然。
关键词 山水诗 山水画 空间意识
下载PDF
老子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存在形态之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昌奇 程玉悦 《文化艺术研究》 2015年第3期124-131,共8页
老子作为道家创始人,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具有本源性的意义,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存在形态。具体言之,在空间形态上,老子美学催生了中国画"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和"大象无形"的形态追求;在时... 老子作为道家创始人,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具有本源性的意义,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存在形态。具体言之,在空间形态上,老子美学催生了中国画"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和"大象无形"的形态追求;在时间形态上,老子美学孕育了中国画"以古为源"的时间观念和"蔽而新成"的艺术趣味;在情境塑造上,老子美学影响了中国画"以静为根,静中求动"的状态追求;在色彩呈现上,老子美学奠定了中国艺术"不贵五彩,以素为美"的色相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美学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形态 空间意识 时间意识
下载PDF
山水画笔墨空间意识三辨 被引量:2
8
作者 郑工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95,共4页
本文从“用笔之辨”、“用墨之辨”及“精神之辨”三方面,论中国山水画中的笔墨空间意识。在古今之变的时间维度上,谈论中国山水画家在笔墨实践过程中如何调整自我的空间意识,从而导致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历史变迁;如何从线性、笔形转向笔... 本文从“用笔之辨”、“用墨之辨”及“精神之辨”三方面,论中国山水画中的笔墨空间意识。在古今之变的时间维度上,谈论中国山水画家在笔墨实践过程中如何调整自我的空间意识,从而导致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历史变迁;如何从线性、笔形转向笔踪墨痕.又如何从笔性转向无笔性。随着用笔问题的退场,墨色的随机性取代了以笔带墨的随意性,由意及境.水墨之意象充满着各种隐喻,同时在“水墨精神”的引导下,各种水墨形质在新的叙事逻辑中重新出现,形成新的空间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笔墨 水墨精神 空间意识
原文传递
室内设计中玻璃语言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孙珺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81-83,共3页
通过分析室内设计中玻璃艺术的表现语言,探讨了玻璃语言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认为玻璃语言因其时间性和空间性,丰富了室内空间与环境设计语言,改变了室内空间形态,提升了室内设计语言的文化品格,使其更加具有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室内设计 玻璃艺术 表现语言 时间性 空间性
下载PDF
班彪《北征赋》的空间维度论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邢培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64-69,共6页
班彪的《北征赋》以空间为线索,以流亡途中的所见所感为媒介,尽情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流离转徙的痛苦和漂泊无依的感伤,深刻地反映了人生命运的不由自主和变幻无常。在抒情过程中,作者的空间意识对作品的抒情方式、情感色彩及文本结构... 班彪的《北征赋》以空间为线索,以流亡途中的所见所感为媒介,尽情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流离转徙的痛苦和漂泊无依的感伤,深刻地反映了人生命运的不由自主和变幻无常。在抒情过程中,作者的空间意识对作品的抒情方式、情感色彩及文本结构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彪 《北征赋》 空间意识 空间维度
下载PDF
汤亭亭的图像叙事与空间意识的转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晓烨 《华文文学》 2021年第6期5-13,共9页
作为华裔美国文学的标志性人物,汤亭亭的创作体现了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走向。她早期的小说《中国佬》和后期的诗集《我爱我生活的广阔空间》都呈现出鲜明的图像叙事特征和突出的空间意识。文本中既有直接展示的印章、绘画和书法图像,又... 作为华裔美国文学的标志性人物,汤亭亭的创作体现了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走向。她早期的小说《中国佬》和后期的诗集《我爱我生活的广阔空间》都呈现出鲜明的图像叙事特征和突出的空间意识。文本中既有直接展示的印章、绘画和书法图像,又有借助空间并置、迁移和转换绘制的物理和心理图式。无论是本质主义式的,还是隐喻式的图像叙事都在扩大文本空间的同时,增强了文本的隐喻意义。从图像叙事和空间意识两个角度入手,对上述两部作品的图像叙事进行并置研究,观照图像叙事和空间意识的密切关系,就会发现汤亭亭的创作意图发生了变化,由此思考华裔美国文学创作的当下性,以及华裔美国作家从主张“宣称拥有美国”到跨民族和文化的飞散思想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亭亭 《中国佬》 《我爱我生活的广阔空间》 图像叙事 空间意识
下载PDF
高中语文教学中唐山水诗鉴赏的有效途径——“空间意识”视角的审视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德姣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9年第1期152-156,共5页
唐代山水诗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山水诗发展的高峰,诗作中的空间意识表现尤为显著。对于高中学生,教师应积极引导他们从空间意识着手,通过空间意识的位差空间、张力空间、虚实共构的交融空间以及海纳百川的自我空间去鉴赏唐山水诗。在鉴赏... 唐代山水诗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山水诗发展的高峰,诗作中的空间意识表现尤为显著。对于高中学生,教师应积极引导他们从空间意识着手,通过空间意识的位差空间、张力空间、虚实共构的交融空间以及海纳百川的自我空间去鉴赏唐山水诗。在鉴赏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其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深沉而鲜活的艺术空间,从而增进美感体验,提升文学素养,涵养胸襟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学生 唐山水诗 鉴赏 空间意识 美感体验
下载PDF
《金瓶梅》评点的空间叙事探赜
13
作者 贺根民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67-71,共5页
《金瓶梅》评点者打破小说线性叙事的传统,构筑了一个相对自足的《金瓶梅》话语阐释空间。叙事空间成为浓缩小说文本意蕴的符码,小说评点者的空间叙事建构,将各个叙事单元组合成相互渗透的意义之网,凸显中国小说理论强化文本细读之时的... 《金瓶梅》评点者打破小说线性叙事的传统,构筑了一个相对自足的《金瓶梅》话语阐释空间。叙事空间成为浓缩小说文本意蕴的符码,小说评点者的空间叙事建构,将各个叙事单元组合成相互渗透的意义之网,凸显中国小说理论强化文本细读之时的整体统摄眼光。以空间思维来读解小说文本和审视社会生活,《金瓶梅》评点者的空间意识展示了文本阐释空间的延展性和开放性,彰显了体悟小说文本意蕴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空间意识 小说叙
下载PDF
东晋士人空间意识的诗学意义
14
作者 杨伟鑫 蔡彦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9期40-43,共4页
在王弼玄学本体论的影响下,东晋士人形成了以小见大,由有限达到无限的空间意识,这种转变,深化了士人的认知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士人"以一统众"的悟道方式。其作用于文学,便是启动了山水诗简约空灵的审美追求,也成为后来诗歌意... 在王弼玄学本体论的影响下,东晋士人形成了以小见大,由有限达到无限的空间意识,这种转变,深化了士人的认知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士人"以一统众"的悟道方式。其作用于文学,便是启动了山水诗简约空灵的审美追求,也成为后来诗歌意境发展的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士人 空间意识 简约 空灵
下载PDF
我国的传统瓶插艺术
15
作者 汪庆萱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42-45,共4页
论述了瓶插的作用、瓶插艺术的历史由来及其发展和现状,介绍了瓶插的配制手法、瓶与花的搭配关系及瓶插花的滋养。
关键词 瓶插艺术 室内装饰
下载PDF
从原乡、异乡到世界——新移民小说中三重地理空间的跨界书写
16
作者 邹建军 王娜 《吉林地质》 2009年第4期-,共7页
原乡、异乡和旅行中的世界是新移民小说中三重典型的地理空间。"河流"景观凝结了深切的怀乡情感和决绝的离乡意识;异乡城市景观体现了新移民由陌生冲突到积极融入的人生体验;旅行景观说明作家往往是以跨文化视野思考人类命运... 原乡、异乡和旅行中的世界是新移民小说中三重典型的地理空间。"河流"景观凝结了深切的怀乡情感和决绝的离乡意识;异乡城市景观体现了新移民由陌生冲突到积极融入的人生体验;旅行景观说明作家往往是以跨文化视野思考人类命运的世界主义者。新移民小说由地理跨界出发走向文化跨界,而这种双重跨界正是其内在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小说 地理景观 空间意识 文化跨界
下载PDF
王维诗歌的空间表现
17
作者 张红 《天中学刊》 2019年第6期91-99,共9页
王维诗歌的独特之美,与王维的思想力与艺术表现力有着密切关系。他诗中的空间意识,具有“无限”“通”而“深”的特点。“无限”之空间意识体现了王维对宇宙虚空的整体性感受,“通”之空间观念是诗人对空间外部界线的消弭与融合,“深”... 王维诗歌的独特之美,与王维的思想力与艺术表现力有着密切关系。他诗中的空间意识,具有“无限”“通”而“深”的特点。“无限”之空间意识体现了王维对宇宙虚空的整体性感受,“通”之空间观念是诗人对空间外部界线的消弭与融合,“深”之空间表现则是诗人对空间内在结构的认识和把握。考察王维诗中的空间意识,对了解诗人的宇宙意识、生命体验、美学趣味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诗歌 空间意识 无限
下载PDF
教师空间意识:意涵、阻碍与构建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雄英 吕狂飚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9-154,74,160,共8页
教师空间意识彰显了教师在教育空间变革中的主体性地位,它既是一种基于教师对教育空间的本质、功能和特征等的认识和理解的专业意识,也是一种同时包含了物理、关系和精神三维意识的复合体。现今教师空间意识的发展同时面临着来自外在教... 教师空间意识彰显了教师在教育空间变革中的主体性地位,它既是一种基于教师对教育空间的本质、功能和特征等的认识和理解的专业意识,也是一种同时包含了物理、关系和精神三维意识的复合体。现今教师空间意识的发展同时面临着来自外在教育空间的挟持和内在空间意识的褊狭这两方面的阻隔。重构教师的空间意识,需要教师以真实的体验觉醒自己的空间意识,并以虚实意识的转化养成整全的空间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空间意识 教育空间 物理空间 关系空间 精神空间
下载PDF
古史传说与华夏共同体的文化建构 被引量:6
19
作者 邹明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1-156,共6页
在近年开展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围绕黄帝、炎帝、大禹、尧、舜等古史人物的文化活动重新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政府的承认,这启示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古史叙事的文化意义。通过梳理古史传说中用叙事所创立的部分专名,把它们看做... 在近年开展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围绕黄帝、炎帝、大禹、尧、舜等古史人物的文化活动重新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政府的承认,这启示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古史叙事的文化意义。通过梳理古史传说中用叙事所创立的部分专名,把它们看做传承群体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的标志和共同体的认同对象,以此理解华夏共同体在起始时期的文化建构。共同体是一个空间概念,但是它必须有自己的时间内涵和时间纵深。共同体的时间深度造就民众的历史感,这同样是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传说时代对于一个共同体的文化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传说 共同体 专名 时空意识 文化建构
原文传递
时空意识的嬗变与“新青年”的诞生——重读巴金的《家》 被引量:3
20
作者 乔以钢 林栋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5-162,共8页
旧家族中"新青年"的诞生离不开时空意识的嬗变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实践。巴金的小说《家》通过对觉民、觉慧和琴等人与家族关系的讲述,就此做出了深细的反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高老太爷为核心的大家族的时空裂隙为青年... 旧家族中"新青年"的诞生离不开时空意识的嬗变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实践。巴金的小说《家》通过对觉民、觉慧和琴等人与家族关系的讲述,就此做出了深细的反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高老太爷为核心的大家族的时空裂隙为青年一代的伦理觉悟提供了契机;社会思潮的影响、家族统治的衰颓,促进了部分青年人时空意识的更新。他们由家族本位转向个体本位,冲击曾经稳固的家族秩序,挑战维系家族制度的伦理纲常,最终在"舍家取义"的抉择中建立起"新青年"主体。作品从特定的角度昭示了文化传统和人伦情感的复杂性以及青年人格成长的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 “新青年” 时空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