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 被引量:266
1
作者 陶伟 陈红叶 林杰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9-218,共10页
本研究在句法视角下,选择广州小洲村为案例地,以轴线图结合意象图的分析方法,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不同使用者空间认知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①空间组构中具有高数值的某些变量,可被认为是地标性的显著空间元素,在使用者认知图表中扮演着... 本研究在句法视角下,选择广州小洲村为案例地,以轴线图结合意象图的分析方法,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不同使用者空间认知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①空间组构中具有高数值的某些变量,可被认为是地标性的显著空间元素,在使用者认知图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连续性极大地影响了空间认知;②不同使用者的空间认知模式存在差异,本地居民能够更加容易认知村落深层次的空间格局;③城市化改变了传统村落具有的防御性及内聚性的原本形态特征,空间集聚中心由内部转向边缘,这是导致本地居民与其他使用者认知差异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发展与规划提供了重要启示,也是一种以新方法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空间认知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空间认知 传统村落 小洲村 广州
原文传递
地图空间认知的数学原理 被引量:28
2
作者 钟业勋 朱重光 魏文展 《测绘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12,共2页
根据非退化区间为等势集合的原理,论证了从制图区域到二维地图平面间的映射与复合映射是双一一函数;主体意图对制图物体性质的确定,使地图符号既满足视觉感受的要求又满足制图物体Ax与地图符号pgf(Ax)之间的双一一函数关系。根据集合的... 根据非退化区间为等势集合的原理,论证了从制图区域到二维地图平面间的映射与复合映射是双一一函数;主体意图对制图物体性质的确定,使地图符号既满足视觉感受的要求又满足制图物体Ax与地图符号pgf(Ax)之间的双一一函数关系。根据集合的连续定理,证明了地图符号pgf(Ax)是制图物体Ax的同胚象,从而为地图的空间认知提供了数学基础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一函数 制图物体 地图符号 同胚 空间认知
下载PDF
昼间颜色对行驶中驾驶人距离判识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赵炜华 刘浩学 +2 位作者 董宪元 高鲲鹏 王辉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0-94,共5页
选取32名驾驶人进行不同颜色障碍物距离判识对比试验。在车辆行进方向,分别对红色和绿色障碍物在不同的距离、车速下进行距离判识,获得驾驶人对距离判识值,统计分析距离判识数据,取均值回归分析驾驶人对不同颜色障碍物距离判识变化的定... 选取32名驾驶人进行不同颜色障碍物距离判识对比试验。在车辆行进方向,分别对红色和绿色障碍物在不同的距离、车速下进行距离判识,获得驾驶人对距离判识值,统计分析距离判识数据,取均值回归分析驾驶人对不同颜色障碍物距离判识变化的定量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定量比较颜色对障碍物距离判识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车辆运行速度的增加,距离判识值不断下降,两者之间呈负指数变化关系;不同的颜色判识变化趋势一致,但冷颜色障碍物的判识距离大于暖颜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交通安全 驾驶人 颜色 距离判识 判识差异
下载PDF
基于GIS的历史街区规划设计方法初探 被引量:12
4
作者 许业和 董卫 《华中建筑》 2005年第2期86-88,共3页
从空间认知的角度,将历史街区的人、地、房从物质空间层面上分为建筑、院落、地块(街坊)以及街巷四个层次,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提出基于GIS历史街区保护设计新方法。
关键词 历史街区 空间认知 分层 GIS 设计方法
下载PDF
美术教育的认知价值探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春花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美术教育具有促进人的认知发展的作用,美术教育的认知价值是美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美术教育的认知价值体系包括审美认知、空间认知、形象认知、技术认知、社会认知等方面。理解美术教育的认知价值体系,能够更好地为美术教育教学的... 美术教育具有促进人的认知发展的作用,美术教育的认知价值是美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美术教育的认知价值体系包括审美认知、空间认知、形象认知、技术认知、社会认知等方面。理解美术教育的认知价值体系,能够更好地为美术教育教学的实施提供行为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审美认知 空间认知 形象认知 技术认知 社会认知
下载PDF
地质空间认知与多维动态建模结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何珍文 吴冲龙 +3 位作者 刘刚 田宜平 张夏林 翁正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51,共6页
地质空间建模本质上是通过有限的地质空间数据,重构地质空间对象和格局,以恢复或模拟特定地质空间相关特征供人感知的过程和工具。从空间认识的角度分析讨论了地质空间的本质特征,提出了三维地质建模的5个技术层次结构、对应的模型层次... 地质空间建模本质上是通过有限的地质空间数据,重构地质空间对象和格局,以恢复或模拟特定地质空间相关特征供人感知的过程和工具。从空间认识的角度分析讨论了地质空间的本质特征,提出了三维地质建模的5个技术层次结构、对应的模型层次划分和三维地质建模生命周期。实际应用表明,该体系结构能够有效支持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地质建模。这将有助于多维地质空间建模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空间 三维建模 空间认知 数据结构 建模体系
下载PDF
中小户型住宅的消费者偏好和优化设计 被引量:11
7
作者 高晓路 浅见泰司 +1 位作者 周燕珉 石川彻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17-122,共6页
综合运用建筑设计、行为心理学调查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如何在相同面积的设计条件下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问题。通过中小户型原型方案的偏好选择实验,发现中小户型设计的关键因子,并揭示了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家庭在户型评价的行... 综合运用建筑设计、行为心理学调查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如何在相同面积的设计条件下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问题。通过中小户型原型方案的偏好选择实验,发现中小户型设计的关键因子,并揭示了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家庭在户型评价的行为心理取向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说明了中小户型住宅生产中针对消费者群体定位进行差异化设计的必要性,对提高中小户型住宅的设计水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户型住宅 住宅设计 设计质量 空间感知 消费者偏好
原文传递
主城区居民评价性游憩空间认知研究——以南昌市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田逢军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36-1041,共6页
主城区是城市户外游憩场所集聚、类型多样性强的地区,也是居民日常游憩的重点区域,在城市游憩空间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空间认知研究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有重要意义。以游憩空间认知问卷调查为第一手资料,分析了南昌市主城区... 主城区是城市户外游憩场所集聚、类型多样性强的地区,也是居民日常游憩的重点区域,在城市游憩空间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空间认知研究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有重要意义。以游憩空间认知问卷调查为第一手资料,分析了南昌市主城区居民评价性游憩空间认知的总体特征与组合性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为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城区 游憩空间 空间认知 评价 南昌市
原文传递
句法理论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认知与优化策略——以吐鲁番英夏买里村为例
9
作者 肉孜阿洪·帕尔哈提 刘昊 张天翼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3期27-30,127,共5页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部分传统村落的空间和生态环境仍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其中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衰退则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多民族聚居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及品质提升,对促进各...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部分传统村落的空间和生态环境仍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其中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衰退则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多民族聚居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及品质提升,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起到重要作用。以往针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以描述性分析为主,导致人们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理解不足。文章以吐鲁番英夏买里村为例,将空间句法运用到传统村落的更新研究中,对村落的公共空间进行量化分析,探寻理性原则下的多民族聚居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优化策略,以期为类似的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优化提供借鉴,同时验证空间句法在分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中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英夏买里村 空间句法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 空间认知 优化策略
下载PDF
高校图书馆空间认知实证研究--以利益相关者为视角 被引量:7
10
作者 伍玉伟 洪芳林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8-76,共9页
[目的/意义]旨在了解馆员、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过程]使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调研广东省各高校图书馆馆员及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认知情况,以利益相关者为视角,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 [目的/意义]旨在了解馆员、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过程]使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调研广东省各高校图书馆馆员及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认知情况,以利益相关者为视角,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跨学科研究法、统计分析法与描述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二者在图书馆空间评价、空间需求和空间改造方面的认知及差异。[结果/结论]馆员、读者都普遍认同图书馆空间的价值和作用。读者认为图书馆空间应该具有社交、研讨和自习等属性;馆员主张设置群体(小组)研习空间、开展多样化空间服务等。二者的空间认知各具差异,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和完善了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方向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空间认知 利益相关者
原文传递
盲童的空间概念及其组织 被引量:6
11
作者 章玉祉 张积家 党玉晓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44-749,共6页
为了探讨盲童空间认知的特点和语言和文化对空间认知的影响,以63名盲童为被试,对17对空间词作相似性分类,并用多维标度法和聚类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1)盲童的空间词概念结构有两个维度:①状态/方位;②自身参照/他物参照。(2)盲童的空... 为了探讨盲童空间认知的特点和语言和文化对空间认知的影响,以63名盲童为被试,对17对空间词作相似性分类,并用多维标度法和聚类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1)盲童的空间词概念结构有两个维度:①状态/方位;②自身参照/他物参照。(2)盲童的空间认知围绕4个主题:①身体周围的三维方位;②空间距离;③三维边界;④空间状态。整个研究表明,视觉缺失决定盲童的空间词组织的特点,语言、文化和教育对盲童的空间概念及其组织也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童 空间词 空间认知
下载PDF
VR技术下建筑类学生空间认知教学实验 被引量:5
12
作者 毛超 金贵琳 宋晓宇 《高等建筑教育》 2020年第6期144-152,共9页
空间认知作为建筑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院校的重视。虚拟现实(VR)技术能生成三维动态视景,为用户提供1∶1的虚拟沉浸体验。对建筑类学生而言,VR技术带来全新的设计视角。为证明VR对学生空间认知的积极作用,对比VR和几... 空间认知作为建筑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院校的重视。虚拟现实(VR)技术能生成三维动态视景,为用户提供1∶1的虚拟沉浸体验。对建筑类学生而言,VR技术带来全新的设计视角。为证明VR对学生空间认知的积极作用,对比VR和几种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并在不同阶段开展问卷调查,进行深入访谈。研究结果表明,VR设计方式下,学生对空间尺寸和比例等的把控更为准确,其空间认知和设计理解能力有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R技术 建筑设计 空间认知 教学实验
下载PDF
不同风貌的街道界面对街道活力影响的对比研究——以苏州市姑苏区、工业园区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毛媛媛 汪千琦 文瀚梓 《中国名城》 2023年第6期33-40,共8页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车行交通主导下的城市街道活力下降,街道界面承担城市的认知功能,为街道空间的活力提供支持。以往研究多着眼于对单一研究对象街道界面指标的影响机制进行解读,对不同风貌下街道界面指标活力作用的差异分析涉及不...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车行交通主导下的城市街道活力下降,街道界面承担城市的认知功能,为街道空间的活力提供支持。以往研究多着眼于对单一研究对象街道界面指标的影响机制进行解读,对不同风貌下街道界面指标活力作用的差异分析涉及不多。由此,以苏州市姑苏区、工业园区两类典型风貌街区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分析研究。街道界面指标的选择基于城市形态、空间认知、环境行为3个视角,利用空间数据量化界面密度、绿视率、店面密度等指标;通过百度热力图测度人群聚集度(街道活力指标)。利用Pearson相关性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数据,发现高宽比、面宽比等指标在不同风貌下对街道活力水平的作用机制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对街道界面设计与街道活力的提升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引与建议,这对不同风貌街道的界面理论和设计实践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与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界面 街道活力 城市形态 空间认知 环境行为 苏州
下载PDF
空间句法视角下梅城古镇空间形态认知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鹏 朱铨 《小城镇建设》 2022年第7期103-111,共9页
古镇是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环境的历史沉积,具有独特的空间内在特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古镇的空间形态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本文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及认知意象理论,对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梅城古镇的空间形态与使用者的空间认知... 古镇是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环境的历史沉积,具有独特的空间内在特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古镇的空间形态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本文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及认知意象理论,对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梅城古镇的空间形态与使用者的空间认知内在关系进行研究,并运用百度热力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梅城古镇的内部空间可理解度较高,部分公共空间活力不足;(2)梅城古镇的空间整合度与空间认知基本保持一致性,呈正相关;(3)古镇的空间意向元素认知程度较高;(4)人群的空间认知程度与其活动空间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空间形态 空间认知 热力数据 梅城古镇
下载PDF
从定位到无界——媒介与都市空间的生成 被引量:3
15
作者 许苗苗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3,191,共8页
媒介与都市空间关系紧密。20世纪以后,城市规模急遽扩张,对城市空间的关注从建筑规划领域拓展到历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等领域,曾被看作单一均质的空间转而具备多样性。在众多城市理论中,从媒介角度出发关注城市空间的思路尤... 媒介与都市空间关系紧密。20世纪以后,城市规模急遽扩张,对城市空间的关注从建筑规划领域拓展到历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等领域,曾被看作单一均质的空间转而具备多样性。在众多城市理论中,从媒介角度出发关注城市空间的思路尤其值得瞩目。媒介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体现在几个方面:从信息传承角度将城市自身视作媒介;从交通、照明、报时系统出发看媒介增添城市吸引力的方式;从信息技术的加速助力看城市空间的表达力和创造性;从媒介表征体系解读公众对城市的体验和认知。互联网具备强大的表现力和传播力,它抹平城市空间中经历与体验、介入与建构之间的区别,更改城市空间的生成次序,以网民自身的行动记录构造城市空间边界,使符号在场与实体在场对于城市空间同等重要。互联网提供的这种总体认知模式,将后现代语境中分化、多样的都市空间转换为虚实无界、个体感知与虚拟体验融合的都市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互联网 都市空间 空间认知
下载PDF
基于建筑视觉场的广场标志物高度控制域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建波 易文博 《南方建筑》 2020年第1期1-6,共6页
建筑视觉场是用来描述建筑体量与空间尺度对人的视觉心理感知影响程度的重要方法。通过建筑视觉场,结合相关视觉机制与心理物理学,定量解析意大利经典支配型广场空间实例中标志物高度对人的视觉心理的影响程度,并归纳出普遍性的视觉规律... 建筑视觉场是用来描述建筑体量与空间尺度对人的视觉心理感知影响程度的重要方法。通过建筑视觉场,结合相关视觉机制与心理物理学,定量解析意大利经典支配型广场空间实例中标志物高度对人的视觉心理的影响程度,并归纳出普遍性的视觉规律,揭示空间图景视觉平衡状态下标志物高度与广场尺度间内在的耦合关系,希望能够对当前广场标志物的设计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视觉场 广场 标志物高度 空间认知
下载PDF
中国古代地图的数学基础与地理空间维度认知 被引量:2
17
作者 安敏 张春玲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2期32-34,共3页
从几个典型的中国古地图的数学基础出发,结合相关的数学方法,探讨了中国古人在地理空间维度认知方面走过的历程。认为,当中国古代地图发展到以"计里画方"进行地图绘制时,已经实现了3维地理空间的科学认知。这也是"计里画... 从几个典型的中国古地图的数学基础出发,结合相关的数学方法,探讨了中国古人在地理空间维度认知方面走过的历程。认为,当中国古代地图发展到以"计里画方"进行地图绘制时,已经实现了3维地理空间的科学认知。这也是"计里画方"的制图方法可以持续1 000多年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图 数学基础 空间认知
下载PDF
夜间动态环境中空间距离驾驶员判识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炜华 刘浩学 +2 位作者 李毅 叶轩 梅晓波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6-159,共4页
为研究驾驶员在夜间地面动态环境中距离判识变化的规律,改进行车安全,选取32名驾驶员进行实际道路试验。被试在自车行进方向不同的深度距离、车速下,判识前方障碍物的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统计距离判识值,得出夜间距离判识值数据分布,... 为研究驾驶员在夜间地面动态环境中距离判识变化的规律,改进行车安全,选取32名驾驶员进行实际道路试验。被试在自车行进方向不同的深度距离、车速下,判识前方障碍物的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统计距离判识值,得出夜间距离判识值数据分布,取得距离判识特征值。回归分析判识距离与速度的关系,建立障碍物判识变化的数学模型。比较昼夜距离判识差异,分析其对夜间行车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车辆行驶深度方向,夜间距离判识值随速度增加而不断下降,两者之间呈负指数关系;在相同深度距离和速度下,夜间判识距离大于昼间;夜间行车时,需适当降低车速,确保有效的安全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安全工程 交通安全 机动车 驾驶员 动态环境 夜间照度 距离判识
下载PDF
多学科视角下当代西方人与建成环境关系研究的发展、转型及趋势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琴 杜春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8-92,共5页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走向存量更新的发展模式,深入思考人与建成环境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人居环境建设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方向发展。西方社会在20世纪由快速城市化引起的学术思潮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城市空间认知研究,从多学科视角探讨...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走向存量更新的发展模式,深入思考人与建成环境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人居环境建设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方向发展。西方社会在20世纪由快速城市化引起的学术思潮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城市空间认知研究,从多学科视角探讨了人与建成环境间相互影响的互作关系。通过梳理近几十年来涵盖多个不同学科的人-境关系研究,从认知及空间意象、现象学、社会及自我认同视角对相关概念和研究维度进行了系统解读,并结合当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探讨了人-境关系研究在新时代的应用途径和发展趋势。最后指出随着数据挖掘和量化分析能力的提升,经典理论研究也应与数字化技术深度结合,进一步解读现象产生背后的机制与动因,将人-境关系研究在精细化城市规划与管理时代推向全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境关系 空间认知 场所认同 信息化技术 量化分析
下载PDF
青岛中山路商业区街道空间意象认知调查及优化研究
20
作者 解旭东 武艺萌 王昊 《中国名城》 2019年第9期37-44,共8页
从空间认知角度出发,将街道空间的物质形态与人的主观认知感受相关联,探索人在客观结构空间中的认知机制并提出优化策略。首先,提取在认知层面的街道空间意象认知要素;其次,利用空间句法、大数据调研法、主观调查问卷及语义分析法等对... 从空间认知角度出发,将街道空间的物质形态与人的主观认知感受相关联,探索人在客观结构空间中的认知机制并提出优化策略。首先,提取在认知层面的街道空间意象认知要素;其次,利用空间句法、大数据调研法、主观调查问卷及语义分析法等对中山路商业区街道整体空间的逻辑认知及意向认知要素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更符合人的行为和主观认知需求的优化策略,分别为优化路网结构布局、提高空间界面的认知性、优化街道空间尺度、改善认知节点的可识别性,以期为今后的商业区街道空间意向认知优化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路商业区 街道空间 意象要素 空间认知 空间句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