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机插中苗双膜育秧落谷密度对苗质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5
1
作者 沈建辉 邵文娟 +3 位作者 张祖建 杨建昌 曹卫星 朱庆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06-911,共6页
以半直立穗型、强秆高产粳稻品种武运粳 7号为材料 ,研究双膜育秧中不同落谷密度 (催芽种谷 170 7、2 2 9 4、2 85 4、342 7和 4 0 0 1粒 /dm2 )对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秧龄在 3叶 1心初期移栽 ,田间发根力、单位... 以半直立穗型、强秆高产粳稻品种武运粳 7号为材料 ,研究双膜育秧中不同落谷密度 (催芽种谷 170 7、2 2 9 4、2 85 4、342 7和 4 0 0 1粒 /dm2 )对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秧龄在 3叶 1心初期移栽 ,田间发根力、单位苗高干重、地上部干重和苗基粗等苗质指标均随落谷密度增大而变劣。落谷密度最稀的处理 (170 7粒 /dm2 )苗质显著 (或明显 )优于其他处理 ,但机插缺穴率高和每穴苗数少 ,稻谷产量反而低于其他处理。落谷密度在 2 2 9 4~ 4 0 0 1粒 /dm2 之间 ,苗质虽随落谷密度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 ,但大田稻谷产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从提高秧龄弹性的要求出发 ,双膜育秧中苗移栽的落谷密度在 2 2 9粒 /dm2 左右为宜。除 170 7粒 /dm2 外 ,其他处理秧苗地上部干重的峰值出现在播后 2 0d ,叶龄为 3 8~ 4 1时 ,其后秧苗干重下降或不增长 ,苗质变劣 ,苗质下降的速率随落谷密度的增大而加大 ,表明其超秧龄的临界期在叶龄 3 8~ 4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双膜育秧苗 落谷密度 秧苗质量 产量
下载PDF
育秧方式与播种量对水稻机插长龄秧苗的影响 被引量:79
2
作者 姚雄 杨文钰 任万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2-157,共6页
为探讨适宜机插的大苗培育新技术,该文以川香9838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育秧方式及3个播种量水平对机插大苗素质和栽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成苗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不同育秧方式的秧苗素质有极显著差异;不同播种量... 为探讨适宜机插的大苗培育新技术,该文以川香9838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育秧方式及3个播种量水平对机插大苗素质和栽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成苗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不同育秧方式的秧苗素质有极显著差异;不同播种量间,除百株干质量为显著性差异外,株高、茎粗、根数、根长、根活力、丙二醛及质量高比均为极显著差异;无纺布旱育秧的秧块盘结力较小,为6.48kg/m2,双膜旱育秧的秧块盘结力较大,为18.70kg/m2。依据GB/T6243-86评价栽插质量,报纸旱育秧较好,其次为无底旱育秧。播种量为277.78g/m2时,伤秧率、勾秧率和漏插率较低;播种量为416.67g/m2时,漂秧率、全漂率和翻倒率较低。因此,水稻机插长龄秧苗应选择报纸旱育秧或无底旱育秧,且播种量在277.78~416.67g/m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插秧 育秧方式 播种量 秧苗素质 栽插质量
下载PDF
几种生态因子对红砂和霸王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5
3
作者 曾彦军 王彦荣 +2 位作者 保平 塔拉腾 苏勒德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5期24-31,共8页
自然条件下进行了土壤温度、水分、播深及覆沙地境对红砂和霸王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模拟阵雨期(人工洒水)覆沙和未覆沙试验小区白天播种层土壤温度均较高,尤其中午(14:00)覆沙小区1和4 cm播种层土壤温度平均值分别高... 自然条件下进行了土壤温度、水分、播深及覆沙地境对红砂和霸王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模拟阵雨期(人工洒水)覆沙和未覆沙试验小区白天播种层土壤温度均较高,尤其中午(14:00)覆沙小区1和4 cm播种层土壤温度平均值分别高达43.2和37.3℃,未覆沙小区分别高达38.0和33.6℃.高温引发种子次生休眠是该期红砂和霸王种子不能萌发的主要原因.而且播种层土壤含水量日内下降十分明显,其中覆沙和未覆沙小区1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下降至0.11%和2.62%,也会引发种子产生次生休眠,成为红砂和霸王种子不能萌发的另一原因.自然连续降水期2种试验小区播种层平均土壤温度适宜,播种层土壤含水量高而稳定,满足了红砂和霸王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和较高水势的条件.因此,在干旱荒漠区进行荒漠草地的人工辅助建植,需要依靠连续性降水过程.自然条件下霸王发芽率最高的播深处理在覆沙小区为2 cm、未覆沙小区为1 cm;在2种试验小区内霸王幼苗生物量最大的播深处理均为2和3 cm.覆沙较未覆沙地境有利于霸王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播种当年霸王地上生物量为红砂的75~11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播深 覆沙地境 萌发 幼苗生长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4种沙生植物种子萌发及出苗对沙埋及单次供水的响应 被引量:63
4
作者 郑明清 郑元润 姜联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474-2484,共11页
飞播固沙作为一项快速而有效的现代化治沙措施,已成为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手段。但此项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飞播后成苗率较低等。以毛乌素沙地优势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羊柴(Hedysarum laeve)、油蒿(Ar... 飞播固沙作为一项快速而有效的现代化治沙措施,已成为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手段。但此项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飞播后成苗率较低等。以毛乌素沙地优势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羊柴(Hedysarum laeve)、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与籽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为研究对象,人工控制7个沙埋深度和9个水分梯度,研究4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对沙埋和单次供水的响应,阐明多大的单次降雨才能保证种子萌发与幼苗出土及出土幼苗的维持时间。结果表明,对于柠条和羊柴质量相对较大的种子而言.种子主要在供水量10.20mm,埋藏深度为0.5.2cm的条件下出苗,但在埋藏深度为5cm时这两个物种仍有少量种子能够出苗;而对于油蒿和籽蒿质量相对较小的种子而言,种子主要在供水量10.20mm,埋藏深度为0.5cm时出苗,当埋藏深度为1.5cm和2cm时不能顺利出苗。沙埋深度0.5cm条件下,4个物种具有最高的出苗率和出苗速率。在试验期内(30d),柠条、羊柴和油蒿出土幼苗分别在单次供水量为5、7.5mm和7.5mm时全部死亡,在单次供水量高于15mm时4个种的出土幼苗死亡率大多低于50%,且随供水量的增加出土幼苗死亡率降低。结合毛乌素沙地降雨特点与本次实验结果,0.5cm的沙埋及7.5mm以上的单次降雨是上述4种植物自然条件下出苗较好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飞播 荒漠化 沙埋 单次供水 种子萌发 幼苗出土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双季稻区杂交稻机插秧低播量精密育秧试验 被引量:61
5
作者 李泽华 马旭 +4 位作者 谢俊锋 陈国锐 郑志雄 谭永炘 黄益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27,共11页
根据杂交稻种植少本稀植的要求,该文以杂交稻天优998和五优308为材料,采用机械化精密田间育秧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秧盘和4个播种量水平对机插杂交稻秧苗成毯效果、秧苗素质和栽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钵体毯状秧盘播种量在65 g/盘... 根据杂交稻种植少本稀植的要求,该文以杂交稻天优998和五优308为材料,采用机械化精密田间育秧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秧盘和4个播种量水平对机插杂交稻秧苗成毯效果、秧苗素质和栽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钵体毯状秧盘播种量在65 g/盘以上、毯状秧盘在45 g/盘以上、窄行秧盘在36 g/盘以上,应用华南农业大学研制的“水稻田间工厂化育秧精密播种机”进行精密播种,采用常规田间育秧管理育成的秧苗成毯效果能满足机插的要求;不同秧盘类型对秧苗素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4种不同秧盘育秧方式中,以钵盘培育的秧苗素质最好,整齐性也最好,钵毯秧苗次之,毯状秧苗与窄行秧苗相差不大;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较大,不同播种量之间,秧苗素质各项指标的差异都达显著水平,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素质明显下降,表现为叶龄减少,苗高变矮,苗茎宽变细,根长变短,百株鲜质量、百株干质量和百株根质量都变轻;而秧盘与播种量的交互作用对秧苗素质的影响不显著;从栽插质量和满足栽插的农艺要求角度看,对杂交稻天优998而言,钵毯和毯状秧盘的最佳播种量范围为65~80 g/盘,窄行秧盘的最佳播种量范围为52~64 g/盘,钵盘的最佳播种量范围为41~50 g/盘。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解决杂交稻机插秧技术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作物 试验 机械插秧 杂交稻 秧盘 播种量 秧苗素质
下载PDF
播种深度对夏玉米幼苗性状和根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5
6
作者 曹慧英 王丁波 +5 位作者 史建国 朱昆仑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张吉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397-2404,共8页
选用郑单958(ZD958)和先玉335(XY335)为试验材料,在砂培和大田条件下设置3、5、7和9 cm 4个播种深度,并在大田条件下以不同播种深度混播作为对照(CK),研究播种深度对夏玉米幼苗性状和根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夏玉... 选用郑单958(ZD958)和先玉335(XY335)为试验材料,在砂培和大田条件下设置3、5、7和9 cm 4个播种深度,并在大田条件下以不同播种深度混播作为对照(CK),研究播种深度对夏玉米幼苗性状和根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夏玉米的出苗率下降,出苗时间延长.ZD958和XY335播深9 cm的出苗率较3 cm的分别降低9.4%和11.8%,出苗时间较3 cm的均延长1.5 d.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幼苗长度及幼苗整齐度显著降低,中胚轴长度显著增加,胚芽鞘长度差异不显著;初生胚根长度逐渐减小,次生胚根总长度逐渐增加,总根长度差异不显著;幼苗与中胚轴的总干质量增加,总根干质量差异不显著.随播种深度的增加,种子萌发时幼苗各部位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营养物质消耗量增加,幼苗根系生长速度增加,根系活力降低,总节根数及节根层数增加.播深增加后出苗率及幼苗活力的降低导致收获穗数的显著降低,最终影响产量形成.此外,播深一致有利于群体整齐度的提高和群体性状的改善,从而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播种深度 幼苗性状 根系特性 产量
原文传递
种子大小和播种深度对种苗建植的影响 被引量:43
7
作者 黄双全 刘桂霞 韩建国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4-49,共6页
一般在种内或种间比较,大种子相对于小种子具有以下优势:大种子具有相对较高的萌发率和出苗率;在种苗生长过程中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种苗较大,具有较强的存活能力;在整个植物生长阶段中都表现出优势来。大种子存在这些优势的主要原因... 一般在种内或种间比较,大种子相对于小种子具有以下优势:大种子具有相对较高的萌发率和出苗率;在种苗生长过程中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种苗较大,具有较强的存活能力;在整个植物生长阶段中都表现出优势来。大种子存在这些优势的主要原因有:种子本身存储了较多的能量物质,种子的形态特征能够克服萌发、生长环境中的一些不良因素等。同时也有观测显示大种子存在某些方面的劣势。对于任何一种植物种子来说,播种深度对于种子的萌发、出苗和种苗的生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种子萌发具有最适的播种深度,超过这一深度或不足这样的深度都会给种子的萌发、出苗和种苗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大小 播种深度 种苗建植 出苗率
下载PDF
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33
8
作者 马东钦 王晓伟 +5 位作者 朱有朋 许兰杰 马彩艳 孙文鑫 郭春燕 詹克慧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94,共4页
合理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有助于挖掘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利用裂区试验研究了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较小,除对穗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合理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有助于挖掘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利用裂区试验研究了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较小,除对穗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他均不显著。种植密度则影响较大,除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特别是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的显著程度非常高。在不同的播种期下各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较大,但产量构成因素差异较小。在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下,穗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较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的直接影响很小。该品种的适宜播种期应该在10月8—25日,早播情况下选择120万株/hm2基本苗比较合适,中晚播情况下选择24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豫农202 播种期 种植密度 产量 产量因素
下载PDF
不同密度对长序榆苗期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2
9
作者 赖文胜 邹高顺 张纪卯 《福建林业科技》 2001年第2期74-76,80,共4页
对长序榆播种苗不同育苗密度的苗高、地径、叶面积系数和生物量进行系统观测 ,研究了密度效应的变化趋势。根据叶面积系数和群体生物量提出了理想的生物学密度 ,用逐步聚类法划分了苗木分级标准 ,结合苗木产量和质量综合评定 ,确定了中... 对长序榆播种苗不同育苗密度的苗高、地径、叶面积系数和生物量进行系统观测 ,研究了密度效应的变化趋势。根据叶面积系数和群体生物量提出了理想的生物学密度 ,用逐步聚类法划分了苗木分级标准 ,结合苗木产量和质量综合评定 ,确定了中亚热带地区的一般圃地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下 ,长序榆 1年生播种苗密度以 45~ 6 0万株·hm-2 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序榆 育苗密度 苗期生长 播种育苗 叶面积系数 生物量 苗木质量
下载PDF
种皮和播种深度对辽东栎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5
10
作者 闫兴富 仇智虎 +2 位作者 张嫱 张靠稳 周云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60,共8页
在玻璃温室内遮荫条件下,研究种皮和播种深度(0、2、5、10和15 cm)对辽东栎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皮对辽东栎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去除种皮后,种子萌发率显著升高,不同播种深度处理种子萌发率平均升高19.4%,... 在玻璃温室内遮荫条件下,研究种皮和播种深度(0、2、5、10和15 cm)对辽东栎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皮对辽东栎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去除种皮后,种子萌发率显著升高,不同播种深度处理种子萌发率平均升高19.4%,且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显著增大,萌发进程加快.去皮种子和非去皮种子的萌发率均在2 cm播种深度下最大,分别为78.9%和62.2%;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在2 cm播种深度下最大,而萌发速率系数在5 cm播种深度下最大.去皮处理幼苗的单株叶面积和干质量与非去皮处理相比均显著增大,但比根长显著减小.去皮和非去皮处理幼苗株高均在5 cm播种深度下最大,分别为13.8和14.2 cm;基径随播种深度增加逐渐增大,而主根长、侧根数和最大侧根长均减小;幼苗干质量受播种深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种皮 播种深度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原文传递
播种量和方式对甘肃渭源蒙古黄芪育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米永伟 蔡子平 +5 位作者 武伟国 王国祥 王宏霞 彭云霞 龚成文 魏莉霞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6-202,共7页
以陇芪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播种量(90,150,210kg/hm^2)和播种方式(条播,撒播,覆膜穴播)两因素育苗,育苗结束后秋季测定种苗质量指标和产量,旨在揭示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方式互作对蒙古黄芪种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为其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 以陇芪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播种量(90,150,210kg/hm^2)和播种方式(条播,撒播,覆膜穴播)两因素育苗,育苗结束后秋季测定种苗质量指标和产量,旨在揭示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方式互作对蒙古黄芪种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为其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方式交互条件下育苗,蒙古黄芪种苗个体质量和群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在90kg/hm^2最低播种量基础上,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种苗单根鲜重、根长和根粗等个体质量指标均呈降低趋势,种苗产量先极显著提高后下降,产苗数持续增加,优质种苗率显著下降。在同一播量条件下覆膜穴播方式育成种苗个体质量最优,优质种苗率均比条播和撒播高,并随播种量递增,苗产量较撒播和条播呈先增加后下降,而产苗数呈下降趋势。播种量150kg/hm^2条件下采用覆膜穴播育成单位面积优质种苗数最多。说明在保证种苗个体质量和单位面积产苗数的前提下,渭源蒙古黄芪育苗采用覆膜穴播方式,种子播种量为150kg/hm^2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播种量 播种方式 种苗质量 产量
下载PDF
烯效唑对不同落谷密度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周永进 吴文革 +4 位作者 许有尊 王斌 陈刚 代真真 胡琪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26,共8页
为探索出适宜于杂交中籼稻的配套机插育秧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在硬盘方式育秧的情况下,以水稻品种‘徽两优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烯效唑和落谷密度二因素试验,研究落谷密度对秧苗素质、栽插质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以及烯效唑的调控效果... 为探索出适宜于杂交中籼稻的配套机插育秧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在硬盘方式育秧的情况下,以水稻品种‘徽两优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烯效唑和落谷密度二因素试验,研究落谷密度对秧苗素质、栽插质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以及烯效唑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化控处理情况下,随着落谷密度的增加,秧苗素质逐渐恶化,表现为单株根系数量、百株干质量、茎基宽、根系活力迅速下降,叶片丙二醛含量急剧上升;各处理千粒质量、结实率无显著差异;在8 000-18000 grains·m-2密度范围内有效穗呈增加趋势,18 000-30 000 grains·m-2密度范围内呈减少的趋势,最终使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其中以18 000 grains·m-2产量最高。烯效唑对不同落谷密度的秧苗素质及产量存在显著的调控效果。用100 mg·L-1烯效唑浸种的同时于2叶1心时喷施150 mg·L-1烯效唑的处理效果最好,与对照以及只用100 mg·L-1烯效唑浸种相比,能显著提高秧苗素质和栽插质量,缩短大田缓苗期,显著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以及结实率,最终使产量显著提高。因此,针对江淮杂交中籼稻特点,采用100 mg·L-1烯效唑浸种的同时于2叶1心时喷施150 mg·L-1烯效唑并配合18 000 grains·m-2的落谷密度为较好的育秧方式,能保证较高秧苗素质和栽插质量,稳定千粒质量,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以及结实率,增加库容量及库容充实度,最终使产量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化学调控 落谷密度 秧苗素质 栽插质量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播期与基本苗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何井瑞 陈之政 +5 位作者 张洪树 王伟中 陈雪梅 韩必荣 刘海红 杜金河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33期37-47,共11页
为探明稻麦周年生产条件下小麦种植适宜播期和基本苗组合,于2012—2014年在江苏省沭阳县进行了播期和基本苗组合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10月10日、10月17日、10月24日、10月31日和11月7日、11月14日)和基本苗(180万/hm2、270万/hm2、360万... 为探明稻麦周年生产条件下小麦种植适宜播期和基本苗组合,于2012—2014年在江苏省沭阳县进行了播期和基本苗组合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10月10日、10月17日、10月24日、10月31日和11月7日、11月14日)和基本苗(180万/hm2、270万/hm2、360万/hm2、450万/hm2、540万/hm2)条件下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出苗率主要受播期影响,迟播降低明显;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叶龄逐渐变小,全生育期缩短,缩短天数少于播期推迟天数。基本苗处理对出苗率和叶龄影响不大。相同生育阶段,同一播期随着基本苗的增加茎蘖总数增多,相同基本苗处理随着播期的推迟茎蘖总数减少。播期对小麦株高、穗下节间以及穗长影响明显。单产随着播期推迟先升后降,不同播期和基本苗处理对产量构成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因此,淮北地区稻茬麦遇冷冬适宜播期在10月17—24日,遇暖冬适宜播期在10月17—31日,最佳基本苗360万/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基本苗 生长发育 产量构成
下载PDF
地被物对油松幼苗早期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韩文娟 曹旭平 张文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54,共6页
为阐明地被物对油松幼苗早期更新的影响,通过野外播种和室内控制试验,分析野外不同播种方式、不同凋落物厚度及凋落物水浸液浓度对油松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野外不同播种方式显著影响油松种子萌发率及幼苗生长状况,... 为阐明地被物对油松幼苗早期更新的影响,通过野外播种和室内控制试验,分析野外不同播种方式、不同凋落物厚度及凋落物水浸液浓度对油松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野外不同播种方式显著影响油松种子萌发率及幼苗生长状况,萌发率依次为清除灌木草本及凋落物>清除草本和凋落物>清除灌木和凋落物>清除灌木和草本,说明凋落物是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清除灌木草本及凋落物和清除灌木草本处理下幼苗高度、基径、根和茎生物量高于其他播种方式。1和2 cm厚凋落物对油松种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3 cm厚凋落物及先铺凋落物再播种均显著降低油松种子的萌发率及推迟种子的始萌发时间。不同浓度凋落物水浸液对油松种子萌发率和幼苗根长、茎长无显著影响。凋落物主要通过阻碍种子与地面的接触影响油松幼苗早期更新,合理地清理林下地被物能促进油松的天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方式 凋落物厚度 凋落物浸提液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下载PDF
播种深度和播后淹水时间对冬小麦出苗率及冬前幼苗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刘鑫 尹承苗 +4 位作者 李慧 李娜娜 石玉华 徐凤娇 田奇卓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9-194,共6页
探讨淹水时间和播深对不同小麦品种出苗率及冬前幼苗健壮程度的影响,为秋种时易涝麦田合理播深提供依据;在池栽控制条件下,采用4个不同类型品种对播深和淹水时间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后淹水1~4天,可导致5种播深TN18的平均出苗... 探讨淹水时间和播深对不同小麦品种出苗率及冬前幼苗健壮程度的影响,为秋种时易涝麦田合理播深提供依据;在池栽控制条件下,采用4个不同类型品种对播深和淹水时间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后淹水1~4天,可导致5种播深TN18的平均出苗率降低22.43%,越冬期单株干物重降低21.56%;JM20分别降低23.43%和18.46%;SN8355分别降低9.66%和19.86%;LM14分别降低6.21%和23.20%;说明淹水对两品种TN18和JM20出苗率的影响显著低于SN8355和LM14。淹水可使3cm地温降低0.47℃,5cm降低1.15℃。在淹水时间相等条件下,随播种深度的增加,对出苗率和幼苗质量的影响逐渐增大;在播深相同时,淹水时间越长影响越大。在播深2~6cm范围内,播种越浅出苗率和越冬期单株干物重越高,淹水对其的影响也越小,浅播是降低易涝地区渍涝灾害的有效措施;但由于浅播分蘖节基本处在2cm处,不利于抗寒和抗旱,因而该结果仅适于渍涝麦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种深度 渍水时间 出苗率 幼苗质量
下载PDF
种子特征和播种深度对辽东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张金峰 程继铭 +2 位作者 闫兴富 罗永红 朱雅婷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6-236,共11页
该文在玻璃温室内的遮阴环境下,采用盆播方法研究了辽东栎种子特征(大小和种皮)和播种深度(0、3、6、10 cm)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辽东栎大种子萌发率、萌发速率、萌发值和萌发指数在所有播种深度均高于小种子。其... 该文在玻璃温室内的遮阴环境下,采用盆播方法研究了辽东栎种子特征(大小和种皮)和播种深度(0、3、6、10 cm)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辽东栎大种子萌发率、萌发速率、萌发值和萌发指数在所有播种深度均高于小种子。其中非去皮种子萌发率、萌发速率和萌发指数在0 cm播种深度的不同大小种子间差异显著,去皮种子所有萌发参数在6和10 cm播种深度的不同大小种子间均差异显著;去皮可促进大种子萌发,但抑制小种子萌发;不同大小种子所有萌发参数均在0 cm播种深度最大,在10 cm播种深度最小。(2)不论有无种皮,大种子萌发幼苗的叶片数、单株叶面积、总干物质质量和根冠比在所有播种深度均大于小种子萌发幼苗;去皮种子萌发幼苗的株高、基径、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和总干物质质量在所有播种深度均不同程度地小于非去皮种子萌发幼苗,但前者根冠比在0、3、6 cm播种深度大于后者;随着播种深度增大,幼苗株高、叶片数、单株叶面积、总干物质质量和根冠比等生长参数均呈减小趋势,但基径随播种深度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大小 种皮 播种深度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下载PDF
不同播种密度和秧龄对杂交中籼稻新两优6号群体数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高军 黄义德 +3 位作者 陈金节 王合勤 李胜群 陈景道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9期231-236,共6页
以新两优6号为材料,通过对常规湿润育秧条件下不同播种密度和不同秧龄期栽插,以及长秧龄条件下不同基本苗数和不同育秧方式的大田群体数量及产量表现的研究,为安徽省单季稻产区生产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结果表明,新两优6号在湿润育秧条件... 以新两优6号为材料,通过对常规湿润育秧条件下不同播种密度和不同秧龄期栽插,以及长秧龄条件下不同基本苗数和不同育秧方式的大田群体数量及产量表现的研究,为安徽省单季稻产区生产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结果表明,新两优6号在湿润育秧条件下,秧龄不宜超过40d,45d及更长秧龄的显著减产,随秧龄延长而减产幅度加大;稀播的减产幅度略小,减产的原因主要是秧龄。随着秧龄的延长,群体总茎蘖数、LAI、单位面积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等群体数量递减,而茎蘖成穗率相差不大。长秧龄移栽条件下,增加栽插基本苗数,或采用肥床旱育秧培育长龄多蘖壮秧,是获得理想产量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密度 秧龄 基本苗 群体数量 产量
下载PDF
辣木播种育苗及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洪峰 韦强 《广东林业科技》 2008年第1期47-50,共4页
文章研究了辣木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芽苗移栽前后的生长情况;并对两种不同截顶方式处理的穗条,不同类型穗条和不同基质插穗的扦插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萌发较易,种子吸水膨胀后,7 d即可大量萌发,发芽率为81%;萌发15 d后... 文章研究了辣木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芽苗移栽前后的生长情况;并对两种不同截顶方式处理的穗条,不同类型穗条和不同基质插穗的扦插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萌发较易,种子吸水膨胀后,7 d即可大量萌发,发芽率为81%;萌发15 d后,肉质根初步形成,肉质根不耐水渍。60%黄心土+40%泥炭的混合基质,较适宜于辣木扦插生根苗移栽;选择带顶芽的穗条,不使用生根剂,扦插25 d后,生根率可达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育苗 扦插繁殖 辣木
下载PDF
播期温度对新疆膜下滴灌棉花出苗率及苗期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随龙龙 田景山 +4 位作者 姚贺盛 张鹏鹏 梁福斌 王进 张旺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4040-4051,共12页
【目的】新疆膜下滴灌棉田普遍采用干土播种、滴水出苗技术,将棉花传统漫灌栽培条件下需要兼顾土壤墒情和气温状况转变为仅关注播期温度条件。论文根据棉花播种出苗对气温的要求,选择不同时期不同温度条件下播种,观测膜下滴灌棉花播种... 【目的】新疆膜下滴灌棉田普遍采用干土播种、滴水出苗技术,将棉花传统漫灌栽培条件下需要兼顾土壤墒情和气温状况转变为仅关注播期温度条件。论文根据棉花播种出苗对气温的要求,选择不同时期不同温度条件下播种,观测膜下滴灌棉花播种出苗及幼苗生长状况,分析播期温度变化对出苗率、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收获期产量的变化,为膜下滴灌棉花确定播种条件、实现一播全苗和培育壮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记载播种前气温及土壤温度的变化,以棉花种子发芽、出苗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最早播期,设置3—4个播期,调查不同播期下棉花出苗率,测定苗期株高、子叶节高度等形态指标和植株干物质累积量等,明确不同温度条件下播种对膜下滴灌棉花出苗和壮苗指标的影响。【结果】播前3 d膜下5 cm土壤温度18.7℃条件下棉花出苗速度快且出苗率最高;与温度较低条件下的早播相比,膜下5 cm土壤温度达24.7℃的晚播棉花出苗期至3叶期植株株高提高3.52%—8.64%、子叶节高度提高8.82%—20.59%、总根长增长1.79%—6.59%、比根长提高14.84%—25.93%;播前3 d膜下5 cm土壤温度9.5℃早播条件下,根干物质累积量较高、根冠比较大。【结论】棉花播前3 d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3.8℃—15.7℃,播后1周气温在16℃—18℃,出苗率可达90%以上;但平均气温在6.7℃—14.1℃、膜下5 cm平均地温9.5℃—17.6℃条件下播种,出苗至3叶期平均气温在18.5℃—19.5℃、有效积温在110℃—120℃,棉花幼苗单位株高干物质累积量较高,根系生长量大,幼苗健壮,单株结铃多,铃重较高。因此,适温早播为棉花产量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膜下土壤温度 播种期 出苗率 幼苗生长
下载PDF
不同播种深度对羊草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闫超 梁正伟 +2 位作者 马红媛 陈渊 黄立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7年第5期31-35,共5页
利用盆栽研究了7种播种深度(0cm、1cm、2cm、3cm、4cm、5cm和6cm)对羊草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羊草出苗率与种子萌发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47),而与播深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08)。在浅播(0~2cm)条件下,羊草初始出苗时... 利用盆栽研究了7种播种深度(0cm、1cm、2cm、3cm、4cm、5cm和6cm)对羊草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羊草出苗率与种子萌发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47),而与播深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08)。在浅播(0~2cm)条件下,羊草初始出苗时间为5.0~7.7d,最终出苗率为70.0%~80.7%;在深播(4~5cm)条件下,初始出苗时间延迟到16.3~20.0d,羊草种子萌发率下降到41.0%~43.0%,但出苗率不足7%,株高不超过2cm;当播深在6cm以上时,其萌发率为37.0%,但出苗率为0。此外,播种深度显著影响羊草幼苗株高、茎叶鲜重及叶片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播种深度 萌发率 出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