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2011-01-20强降雪过程降雪带南压成因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蓝俊倩 余健 王健疆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1年第4期52-58,共7页
利用自动站、Micaps、雷达风廓线等资料和6 h间隔的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浙江2011年1月20日强降雪过程中降雪带南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中低层切变配合近地面的冷空气渗透影响是强降雪发生的有利... 利用自动站、Micaps、雷达风廓线等资料和6 h间隔的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浙江2011年1月20日强降雪过程中降雪带南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中低层切变配合近地面的冷空气渗透影响是强降雪发生的有利天气尺度背景;强降雪发生在低空西南急流左侧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区内,且低空西南急流的南压领先于降雪带的南压,700 hPa风速辐合线位置与降雪带前沿位置有较好的一致性;湿位涡斜压项的发展和移动与降雪带的南压有较好的一致性;850 hPa冷平流的南扩和800—600 hPa之间强暖平流的南伸,推动了降雪带的南压;雷达风廓线指示的低层冷平流作用比单站降雪开始时间早数小时,对本站温度条件的改变和降雪区的南压趋势有提前预示作用,可作为类似过程降水性质转换的参考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雪 西南急流 温度平流 湿位涡 风廓线
下载PDF
1991年江淮梅雨期对称不稳定与降水关系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郭煜 寿绍文 +1 位作者 岳彩军 赵栋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81-789,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1年5月18日—7月13日江淮地区梅雨期的湿位涡、正压湿位涡、斜压湿位涡以及它们的扰动量进行了诊断分析,并讨论了经向风场及温度、湿度场和大气对称不稳定度的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流层...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1年5月18日—7月13日江淮地区梅雨期的湿位涡、正压湿位涡、斜压湿位涡以及它们的扰动量进行了诊断分析,并讨论了经向风场及温度、湿度场和大气对称不稳定度的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流层低层的对称不稳定度与降水的发生发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较强对称不稳定对应较强降水的发生,当对称不稳定度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弱或渐止。对称不稳定度的大小与对流不稳定、惯性不稳定以及大气湿斜压性和风的垂直切变紧密相关。西南风活跃、冷暖空气交汇,形成对称不稳定倾斜上升气流区,是导致在梅雨锋上暖湿空气一侧发生强降水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对称不稳定 诊断分析 湿位涡 西南风
下载PDF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atmospheric parameters on sea ice variability in and around Svalbard
3
作者 Dency V PANICKER Bhasha VACHHARAJANI Rohit SRIVASTAVA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CSCD 2023年第2期125-143,共19页
Recen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winter warmings are phenomenally high compared to summer warmings over the poles,especially over the Arctic.Taking the current scenario into account,this paper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Recen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winter warmings are phenomenally high compared to summer warmings over the poles,especially over the Arctic.Taking the current scenario into account,this paper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atmospheric variables causing sea ice variability over and around the region of Svalbard for seasons;winter,spring,summer and autumn for the span of 42 years(1979-2021).The variability i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parameters namely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wind speed,and sea surface salinity are analysed over inter-spatial,inter-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domains.Winter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ter-annual increasing trend in temperature.During 1981-1990 the rise from the decadal mean is found to be 0.39 K·a^(-1),during 1991-2000 it is 0.20 K·a^(-1),during 2001-2010 it is 0.04 K·a^(-1) and during 2011-2020 it is 0.23 K·a^(-1).Interestingly while considering inter-spatial domains,the region southwest to Svalbard seems to be wetter(0.05 mm·(10 a)-1)compared to its northeast(-0.03 mm·(10 a)-1).Across all the three domains,wind speeds are highest during autumn and then decrease subsequently through summer,spring and are least during winter.Wind is predominantly from the south,and hence it is suspected to carry hot Atlantic air.Additionally,the significant role of salinity in the ocean also plays a key role in governing the fate of sea ice conditions.The long-term forecasts of temperature over seaice of Svalbard are alarming especially for the winter ice(r=-0.84).Correlation matrices between atmospheric and sea ice parameters are shown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ir inter re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ALBARD northeast Svalbard southwest Svalbard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wind speed sea ice concentration
下载PDF
渤海湾臭氧气团的外源输入对大连市区大气臭氧浓度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张倩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6年第2期75-78,共4页
以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表明,渤海上空的臭氧气团在西南方向的海陆风作用下,影响大连市区大气中的臭氧浓度,造成春夏季大连市区大气中臭氧浓度超标。
关键词 渤海湾 西南风 臭氧 浓度超标
下载PDF
一次川东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44
5
作者 矫梅燕 李川 李延香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9-704,共6页
利用观测资料和MM5中尺度非静力模式产生的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04年9月3~5日出现在川东地区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主要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及其结构.分析表明:中纬度低压槽的东移与西伸加强的副热带高压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形成... 利用观测资料和MM5中尺度非静力模式产生的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04年9月3~5日出现在川东地区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主要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及其结构.分析表明:中纬度低压槽的东移与西伸加强的副热带高压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形成了有利于高原切变线和西南低涡生成发展的环流条件;西南低涡东侧的暖式切变线是对流活动最活跃的区域,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暖式切变线上;西南低涡是一个主要出现在对流层中低层的涡旋系统,与大暴雨区相对应的整层强上升运动是低涡切变线南北两侧的正反向垂直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中尺度分析 西南低涡 切变线 大暴雨过程 川东地区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 低涡切变线 中尺度天气系统 非静力模式
下载PDF
关于我国东部夏季风进退的定义 被引量:44
6
作者 王安宇 吴池胜 +4 位作者 林文实 杨艳 冯瑞权 古志明 梁嘉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00-408,共9页
使用1983 年至1996 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 N C E P)14 年逐日平均2 .5°×2 .5°再分析的网格点资料对我国东部夏季风进退进行了仔细研究,并对夏季风进退作了新的定义。它既考虑了西南风的强度... 使用1983 年至1996 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 N C E P)14 年逐日平均2 .5°×2 .5°再分析的网格点资料对我国东部夏季风进退进行了仔细研究,并对夏季风进退作了新的定义。它既考虑了西南风的强度亦考虑了其暖湿程度。这比以前仅考虑暖湿程度要合理,按新定义计算的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风推进有很明显的阶段性,夏季风的撤退非常迅速,这和观测结果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 西南风 假相当位温 季风 推进 撤退 中国
下载PDF
影响“05.06.25”长江流域暴雨的西南低涡特征 被引量:39
7
作者 王晓芳 廖移山 +1 位作者 闵爱荣 崔春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7-205,共9页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值资料,分析了影响2005年6月25日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及其移动发展机制。结果表明:25日移出川东影响长江中游的西南低涡是一个显著不对称的斜压系统,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低涡...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值资料,分析了影响2005年6月25日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及其移动发展机制。结果表明:25日移出川东影响长江中游的西南低涡是一个显著不对称的斜压系统,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低涡移动过程中非地转平衡性很强,高层正涡度平流和低层暖平流的共同作用,是低涡移动过程中周围大气维持较大的非热成风涡度,从而造成低涡区域上空强上升运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低空急流 非地转平衡 非热成风涡度
下载PDF
2013年8月河南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梁俊平 张一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28-1340,共1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加密自动站、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3年8月河南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回波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三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中纬度...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加密自动站、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3年8月河南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回波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三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中纬度低槽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河南高、中、低层受一致西南气流影响的环流背景下,地面存在温度和露点温度梯度及辐合线,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是在高空槽动力作用和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下,使得不稳定能量释放而引起。(2)三次强对流天气对流层中下层有比较深厚的暖湿层结,热力和水汽条件充分,对流层中上层有明显干层,从而形成了低层暖湿、上层比较干冷的对流不稳定大气层结。强的垂直风切变位于对流层中下层,对流有效位能非常大,配合一定的动力抬升条件,有利于超级单体和飑线的发生和发展。综合来看,8月1日不稳定、水汽、垂直切变和动力条件最强,1 1日次之,7日相对较弱。强对流形成条件的强弱对对流系统的组织结构有一定影响。(3)雷达和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显示,强天气过程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多单体回波结构,初始对流都在河南西南部和西部到山西南部的辐合线、干线附近生成,随后逐渐加强,形成多单体回波群(其中部分发展成为非典型超级单体)。成熟阶段,都发展成为线状对流系统,8月7日在河南北部形成由强对流单体组成的不连续的东北西南向线状对流回波,8月1和¨日在河南黄淮平原和华北平原高温高湿环境中形成了有组织的飑线。飑线东移过程中其前侧不断有暖湿空气辐合上升、后侧冷空气下沉辐散,互为对峙的上升和下沉气流相互作用是飑线得以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原因。(4)对流层中低层相对深厚的暖湿层结及其以上的干层是盛夏西南气流形势下河南强对流天气预报值得关注的内容,CAPE、△θ_(se(850-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气流 低层垂直风切变 高温高湿 对流有效位能 线状对流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一次西南涡作用下大暴雨过程的短时强降水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何跃 李强 +2 位作者 刘伯骏 邓承之 牟容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年第6期29-38,共10页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分析2015年8月16-18日四川盆地持续性大暴雨过程,给出了此次大暴雨过程不同阈值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此次大暴...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分析2015年8月16-18日四川盆地持续性大暴雨过程,给出了此次大暴雨过程不同阈值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此次大暴雨过程中造成短时强降水的成因。结果表明:螺旋度的变化对短时强降水有指示作用,螺旋度等值线密集(稀疏),短时强降水增强(减弱)。水汽收支方程中,水汽通量散度项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主要的水汽来源。永川雷达反演的风场上具有明显的低空急流、低层辐合,以及局地气旋性涡旋的中小尺度环流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发生在2013年6月30日的相似大暴雨过程,发现两次过程的关键影响系统均是西南涡。"8·17"大暴雨过程低涡前部偏南暖湿急流及低涡后部东北冷流均显著,是斜压锋生类短时强降水;"6·30"大暴雨过程低涡前侧偏南暖湿急流显著,暖平流建立的不稳定起了主导作用,是暖平流强迫类短时强降水。雷达特征显示"8·17"过程强反射率因子面积小,回波质心发展较高,有明显的辐合特征;"6·30"过程强反射率因子面积大,回波质心发展低,并伴有中气旋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西南涡 多普勒天气雷达 风场反演
下载PDF
西南低涡的一些基本事实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卢敬华 陈刚毅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7-15,共9页
本文统计了1970~1989年20年西南低涡生成的资料,得到了西南低涡生成的月际和年际分布的其本事实。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成低涡的500hPa环流背景和九龙涡生成的地理环境,试图揭示西南涡生成的机理,最后,文章利用非热成风适应原理,对低涡... 本文统计了1970~1989年20年西南低涡生成的资料,得到了西南低涡生成的月际和年际分布的其本事实。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成低涡的500hPa环流背景和九龙涡生成的地理环境,试图揭示西南涡生成的机理,最后,文章利用非热成风适应原理,对低涡生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生成机理 地理环境 非热成风涡度
下载PDF
西南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13
11
作者 郝丽萍 周瑾 康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82-1190,共9页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象卫星云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3年6月29日至7月1日出现在四川盆地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理论机制探讨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结果指出,湿位势涡度水平和垂直分量的...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象卫星云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3年6月29日至7月1日出现在四川盆地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理论机制探讨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结果指出,湿位势涡度水平和垂直分量的分布都能较好地指示降水落区,强降水中心的位置主要位于MPV1的正负过渡区域偏向于负值区和MPV2的弱正值区域。水平风速切变越大,越有利于切变波的存在和长时间维持。高原水平切变线上风切变的大小对于切变线上扰动的形成和维持以及西南低涡致灾暴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高原地形对扰动的强度有促进作用。此次持续性暴雨天气是西南涡沿切变线东移、在四川盆地形成的典型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暴雨 切变线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重要海-气-天文事件与新德里季风降水中δ^(18)O的关系 被引量:12
12
作者 庞洪喜 何元庆 张忠林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2-47,共6页
通过分析西南季风区印度新德里站夏季降水资料发现,降水中δ18O变化趋势大致与太阳黑子变化趋势一致,是温度效应的具体体现.温度和降水的耦合导致温度和降水量的比值(T/P)与δ18O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ENSO与δ18O的遥相关关系是热带印... 通过分析西南季风区印度新德里站夏季降水资料发现,降水中δ18O变化趋势大致与太阳黑子变化趋势一致,是温度效应的具体体现.温度和降水的耦合导致温度和降水量的比值(T/P)与δ18O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ENSO与δ18O的遥相关关系是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气耦合作用的结果,是降水量效应的反映.在500hPa高度,云滴的蒸发以及与下层向上层传输的季风水汽之间发生稳定同位素交换,可能是导致500hPa高度风的速率与δ18O正相关的主要原因,温度效应及降水量效应对这一关系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季风 太阳黑子 ENSO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一次西南低涡影响下的川渝地区暴雨个例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高松 陈贵川 +3 位作者 吴钲 杜钦 赵磊 呼延李豆 《干旱气象》 2019年第4期597-612,共1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以及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16—18日影响川渝地区的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亚洲中高纬和低纬相对稳定的环流背景下,两次高原涡东移、两次冷空气南下侵入四川盆地共同促进了...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以及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16—18日影响川渝地区的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亚洲中高纬和低纬相对稳定的环流背景下,两次高原涡东移、两次冷空气南下侵入四川盆地共同促进了西南低涡生成发展,造成此次大暴雨过程。西南低涡“初生形成”阶段,地面热低压东北侧有冷锋侵入,中心偏北形成暖锋,低涡近于正压;“稳定持续发展”阶段,冷锋南段移至地面热低压南侧,北段与暖锋结合形成准静止锋,低涡斜压性明显且呈近圆形,持续性暴雨主要出现在西南低涡的暖切变线附近和冷槽东侧;“东移变形减弱”阶段,冷空气第二次侵入,冷锋持续增强,西南低涡东移变形减弱。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充沛的水汽输送以及不稳定能量的累积为西南低涡的加深、发展和强降水的维持提供了重要条件。西南低涡暖切变线和南侧冷槽附近发展起来的对流云团是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云团上风方TBB梯度相对较大的区域。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局地环流有低空急流和低空辐合线或切变线配合,雷达体积速度处理(velocity volume processing,VVP)法反演的风矢图可更直观地判断风向风速、天气系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判识辐合线或切变线,低空辐合线或切变线的演变以及低空急流的强度和移向对强降水天气产生的动力条件、维持时间和回波外推预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高原涡 强降水 对流云团 VVP风场反演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域风场特征——卫星散射计观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郭小钢 靖春生 李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8-25,共8页
通过对欧空局提供的ERS卫星微波散射计风场资料的再分析,研究了南沙群岛海域的风场特征,主要包括南沙群岛海域的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随纬度的变化以及一年中根据风应力特征划分的4个时期的风应力与风应力旋度的分布特征。
关键词 南沙群岛海域 东北季风 西南季风 风应力旋度
下载PDF
西南涡引发的强对流天气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金卿 刘红武 徐靖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5-534,共10页
为提高对西南涡强对流天气特征的深入理解,更好地研究其临近预报与预警方法,利用2014-2017年西南低涡年鉴资料、全国2400余个国家级气象台站逐小时观测数据、国家地基闪电监测资料、危险天气报、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 为提高对西南涡强对流天气特征的深入理解,更好地研究其临近预报与预警方法,利用2014-2017年西南低涡年鉴资料、全国2400余个国家级气象台站逐小时观测数据、国家地基闪电监测资料、危险天气报、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南涡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发的强对流天气特征和强降水天气形势,并定量诊断了不同移动路径的西南涡强降水在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方面的异同点。结果表明:(1)约四分之一西南涡会引发强对流天气,强对流落区主要位于西南涡东南象限,类型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强度集中分布在22~32 mm·h^(-1)。这是由于西南涡东南象限和西南气流耦合相互作用带来高温高湿平流,容易引发对流不稳定并产生对流性降水。(2)西南涡强降水集中在春、夏季,移出源地的西南涡(约五分之二)比准静止类(约五分之一)更容易引发强降水,其中春季几乎只有移出源地的西南涡会触发强降水,这与移出源地的西南涡暖湿气流和水汽输送更加旺盛有关。(3)准静止类西南涡比移动类西南涡雨强更强,这可能是因为移动类垂直风切变更强,不利于高效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强对流天气 短时强降水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江西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中的分析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娟 尹洁 +1 位作者 何文 陈云辉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6年第3期206-215,共10页
利用宜春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4年6月19—22日江西省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1—2.5 km高度的西南急流增强或减弱与下游降水的增强或减弱有较好相关性,其中,较低层1—1.5 km高度的西南急流增... 利用宜春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4年6月19—22日江西省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1—2.5 km高度的西南急流增强或减弱与下游降水的增强或减弱有较好相关性,其中,较低层1—1.5 km高度的西南急流增强与下游降水增强关系更为密切;1—3.5 km高度的西南急流增强且风速大于12 m/s的较强急流向下层传递,与下游降水增强有较好对应关系,且对降水加强指示提前量约为2 h。2)1 km高度以下的水平风在垂直方向上的风切变(△V)增大为8 m/s以上有利于下游降水增强,当△V为12—20 m/s时,降水明显增强,且△V增大较降水增强提前1—3 h;1 km或0.7 km高度以下△V的增大与下游降水的增强关系较为密切,而1 km或0.7 km高度以上△V增大与下游降水增强关系并不明显。3)指数M、I的大小与下游区域降水量总体呈正相关关系。当指数M、I增大至峰值,且急流指数脉动增强、频率增大时,下游区域降水也将出现峰值,且指数峰值出现较降水峰值提前1—3 h。4)0.5—2.5 km高度的暖平流增强,暖平流的厚度越大,且暖平流之上伴有冷平流加强,越有利于下游区域降水增强;2 km高度以下暖平流逐渐减弱,对应下游区域降水也逐渐减弱;1 km高度以下由冷平流控制,降水则减弱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风廓线雷达资料 西南急流 风垂直切变 温度平流
下载PDF
非遗传承中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与身份呈现——以郓城县鲁西南鼓吹乐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宗建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21-27,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变迁发展有着以"人"为主体的传承特点。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传承人体系之外,民间依然生存着非代表性传承人的非遗传承边缘群体。这类群体虽然生存于政府传承人体系之...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变迁发展有着以"人"为主体的传承特点。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传承人体系之外,民间依然生存着非代表性传承人的非遗传承边缘群体。这类群体虽然生存于政府传承人体系之外,却在一定程度上因其淳朴的乡土气息,与民间受众群体联系最为密切。对郓城县鲁西南鼓吹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案调查,为我们呈现出边缘群体在传统民间文化行为中的生存现状及受众群体对其身份的基本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边缘群体 生存状况 身份呈现 鲁西南鼓吹乐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的西南地区风资源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正斌 张艺丹 +3 位作者 罗坤 向静 邓浩 华维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75-82,共8页
为评估高分辨率再分析近地层风速资料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得到西南地区风资源基本时空分布特征,采用2015-2019年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西南地区42个气象台站逐日10 m风速观测资料,利用幂律推导、误差分析和双参数Wei... 为评估高分辨率再分析近地层风速资料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得到西南地区风资源基本时空分布特征,采用2015-2019年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西南地区42个气象台站逐日10 m风速观测资料,利用幂律推导、误差分析和双参数Weibull概率分布等方法对ERA5再分析资料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以及西南地区风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尽管ERA5再分析资料整体上对西南地区近地面风速有所低估,但区域平均偏差仅为0.27 m/s,多数地区再分析资料与气象台站实测10 m风速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风速概率拟合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ERA5再分析资料可用于西南地区风资源分析。西南地区风速概率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其中四川盆地与周边山地交界地区弱风累积概率明显高于四川盆地、贵州大部、川西高原西北部和云南中东部。同时,西南地区大部分区域风资源较为匮乏,但云南中部和川西北高原属风资源可利用区,其平均风速、最大概率风速、风能最大风速、风功率密度和年有效风时数等风能指标相对其他区域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风能气象 西南地区 ERA5再分析资料 风资源特征
下载PDF
用T106L19产品制作春季西南大风预报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立祥 陈力强 +1 位作者 韩秀君 张宁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45-49,共5页
使用最近10年的逐日资料,分析了辽宁省西南大风的天气气候特征。应用天气动力方法,分析了产生西南大风的天气特点,发现了一些预报西南大风的重要物理因子,建立了基于T106L19输出产品的预报方法并在业务中应用。结果表明。
关键词 西南大风 输出产品 预报系统 风预报
下载PDF
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前期天气系统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梅传贵 陆桂华 +3 位作者 吴志勇 何海 何健 杨扬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共5页
针对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前期天气系统表现出的异常特征,以2009~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为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信号场(标准化距平场)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前期500hPa高度场和700hPa风场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干旱前... 针对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前期天气系统表现出的异常特征,以2009~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为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信号场(标准化距平场)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前期500hPa高度场和700hPa风场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干旱前期高度场及其信号场演变具有阶段性特征,空间分布具有区域性特征,存在3个关键异常区,且径向风信号场呈现“南负东正型”、“西负南负东负型”和“南负东负型”3种分布型,是导致特大干旱持续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干旱 天气系统异常特征 信号场 高度场 风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