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02号台风对四川盆地大暴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康岚 郝丽萍 +2 位作者 罗玲 徐琳娜 徐洪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9-176,共8页
利用逐日NCEP再分析常规观测资料、逐小时自动站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7月14—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重点探讨了台风活动对大尺度环流背景、西南低涡形成与维持、水汽及能量输送的作用。结果表明:(1)... 利用逐日NCEP再分析常规观测资料、逐小时自动站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7月14—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重点探讨了台风活动对大尺度环流背景、西南低涡形成与维持、水汽及能量输送的作用。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台风、西南低涡等多个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下发生的;(2)台风环流东侧偏南气流和副高西侧偏南气流长时间的融合贯通,一方面有利于"鞍"型场大尺度环流背景稳定和低层西南涡的发展及维持;另一方面两支气流叠加构成输送带,将低纬大量水汽和热量向暴雨区上空输送,有利于暴雨区上空水汽的积聚及形成高能不稳定区;冷暖空气交绥于暴雨区,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大暴雨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康森” 四川大暴雨 西南低涡 相互作用 水汽和能量输送
下载PDF
高原涡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成因的个例研究 被引量:119
2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9-831,共13页
利用多途径探测与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对2008年7月20~21日一次高原涡东移诱生西南涡并引发川中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西南涡特大暴雨发生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特殊地形和非绝热物理过程... 利用多途径探测与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对2008年7月20~21日一次高原涡东移诱生西南涡并引发川中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西南涡特大暴雨发生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特殊地形和非绝热物理过程在高原涡东移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高原涡形成后沿高原东北侧下滑,在四川盆地诱生出西南涡,川中特大暴雨在西南涡形成过程中由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活动造成。高原涡东移诱生的低层偏东气流在川西高原东侧地形的动力强迫抬升作用下,释放对流有效位能激发出MCSs产生强降水,降水凝结潜热加热反馈驱动西南涡快速发展。地形的动力作用仅能形成浅薄的西南涡,降水凝结潜热的加入才能使西南涡充分发展。高原涡的发展主要受地面热通量影响,它的发展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南涡能否形成。盆地周边高大山脉对西南涡的位置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盆地周边高大山脉上叠加的中小尺度地形对西南涡和暴雨带的整体位置影响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暴雨的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地形 对流 暴雨 高原涡
下载PDF
1998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与长江上游暴雨 被引量:89
3
作者 陈忠明 徐茂良 +1 位作者 闵文彬 缪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2-167,共6页
应用天气学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98年盛夏西南低涡活动的主要特征,指出该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偏强,该年长江上游暴雨偏多与此有关。
关键词 1998年 夏季 西南低涡活动 长江上游 暴雨 统计学方法 天气学 天气过程分析
下载PDF
2004年9月川渝大暴雨期间西南低涡结构及其环境场的分析 被引量:96
4
作者 赵思雄 傅慎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59-1075,共17页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地面降水资料,对2004年9月2日~8日发生在川东和重庆的大暴雨的影响系统及其环境场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分为三个阶段,降水系统主要有两个:第一、三阶段的主要降水系...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地面降水资料,对2004年9月2日~8日发生在川东和重庆的大暴雨的影响系统及其环境场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分为三个阶段,降水系统主要有两个:第一、三阶段的主要降水系统是低空切变线;第二阶段的主要降水系统是西南低涡,而西南低涡影响期内的雨量最强、范围最大。西南低涡开始时为一口中尺度系统,最后发展达α中尺度系统。其影响时间从4日00时到6日06时(国际协调时),持续了54小时。本文对此次暴雨过程所做的研究表明,川东地区的特殊地形,500hPa高空小槽以及700hPa、850hPa低层鞍型流场均是西南低涡产生和维持的重要条件;西南低涡上层为暖性结构;在暴雨过程中有20个雨团接连发生,中尺度系统是这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水汽收支的计算表明,水汽可能来自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本文还对西南低涡与东北低涡的异同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高空低槽 低空切变线 中尺度雨团 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西南低涡研究综述 被引量:93
5
作者 何光碧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5-163,共9页
西南低涡是影响我国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最初对于西南低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前后。文章主要回顾近半个世纪以来有关西南低涡活动及结构特征,西南低涡形成维持机制,西南低涡发展东移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 西南低涡是影响我国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最初对于西南低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前后。文章主要回顾近半个世纪以来有关西南低涡活动及结构特征,西南低涡形成维持机制,西南低涡发展东移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如对西南低涡的云系特征和雷达回波特征的认识,不同尺度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西南低涡发生发展的影响,大气边界层过程如何影响西南低涡发生发展,西南低涡活动异常机理的研究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开展西南低涡的研究,提高对此类天气影响系统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研究 回顾 展望
下载PDF
在“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西南低涡发展的物理过程分析及其对川东暴雨发生的作用 被引量:66
6
作者 陈栋 李跃清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5-201,共17页
利用2005年7月6~9日川东地区暴雨过程的观测资料,从大尺度环流、水汽输送和温度平流,并利用湿位涡的垂直和水平分量(Pm1和Pm2)以及相当位温,分析诊断了此次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以及西南涡发展的物理过程,其结果表明如... 利用2005年7月6~9日川东地区暴雨过程的观测资料,从大尺度环流、水汽输送和温度平流,并利用湿位涡的垂直和水平分量(Pm1和Pm2)以及相当位温,分析诊断了此次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以及西南涡发展的物理过程,其结果表明如下:(1)在此次暴雨发生期间,四川盆地北部由于受中高纬长波东移调整的影响,不断有低压槽分裂出来并影响此地区,在盆地的西南方向的孟加拉湾季风槽比较活跃,南海季风向北输送由于受到西风输送的作用在四川盆地东南部也出现弱的横槽,并且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到四川盆地东部以及存在于高原中部的高压共同作用,从而形成明显“鞍”型大尺度环流配置;(2)在此“鞍”型场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强西南气流绕流高原东侧直接进入四川盆地,而弱西南气流则绕流云贵高原输送进入四川盆地东部,受地形的阻挡和西伸的西太平洋副高的作用在四川盆地东部形成向北的急流辐合带,同时,由于两支气流输送着大量的水汽,暖湿空气在川东地区形成高温高湿的辐合区;(3)在此“鞍”型场作用下,盆地上空的低层不断聚集季风气流输送的大量暖湿空气,而在高层有冷干空气侵入,从而导致盆地内低涡系统强烈发展;(4)由湿位涡的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的诊断表明了在暴雨发生期间,在四川盆地北部上空的高层不断有干空气入侵,引起了垂直对流不稳定,即Pm1〈0,并向盆地东北部发展,从而使此区域气旋性涡度不断加强,即低涡强烈发展;并且,在盆地上空低层暖湿空气相当位温的水平梯度对于西南低涡的发展和暴雨的发生同样起了重要作用,正的Pm2中心与暴雨发生区域有很好的一致性,这表明暴雨往往发生在高温高湿的强垂直不稳定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西南涡 湿位涡 相当位温
下载PDF
2000年7月西南涡暴雨过程的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59
7
作者 姜勇强 张维桓 +1 位作者 周祖刚 张志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61,共7页
对2000年7月1~8日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暴雨模式MRM1对这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次西南涡暴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两次冷空气南下。暖切变线的南北摆动是发生大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西南急... 对2000年7月1~8日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暴雨模式MRM1对这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次西南涡暴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两次冷空气南下。暖切变线的南北摆动是发生大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西南急流核的向北传播导致雨区向北传播。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中-α尺度的低涡、切变线,沿暖切变线的强烈倾斜上升气流、中尺度正涡度以及水汽通量散度辐合柱状结构,这些对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而沿低空急流轴的狭长暖湿舌,其北部的干冷区构成的南北向能量锋区,以及较强的中低空不稳定层结是这次暴雨持续发生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中尺度暴雨模式 暖切变线 急流
下载PDF
引发川东暴雨的西南低涡演变特征个例分析 被引量:61
8
作者 于波 林永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1-154,共14页
利用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观测资料和MM5模式的高分辨率输出资料,对2004年9月4~6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重点分析引发这次大暴雨的西南低涡的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其在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利用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观测资料和MM5模式的高分辨率输出资料,对2004年9月4~6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重点分析引发这次大暴雨的西南低涡的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其在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低层850hPa、700hPa候平均水汽通量和各时刻整层水汽通量的分析表明,此次西南低涡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南海,水汽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南侧经青藏高原东部流入四川盆地。在西南低涡的发展过程中,“桑达”台风向西北移动,阻断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退并切断副高,被切断的高压部分滞留在西南低涡东侧,导致低涡不能顺利东移。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在西南低涡的发展过程中,中层400-500hPa附近一直伴有涡旋的存在,且此涡旋的发展演变过程与低层涡旋明显不同;中层涡旋的发展不像低层涡旋那样呈现单边持续地增长或衰减的特征,而是呈现明显的增长-衰减-再增长的演变特征,其最大值增长时段和低层涡旋也并不一致。分析表明这个中层涡旋实际上是中层大气里一个中尺度闭合低压造成的,这个闭合低压是由高空槽加深发展而来的。数值模拟输出结果还显示,发生在西南低涡东侧切变线里的对流垂直运动是由高空槽里的闭合低压激发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切变线 对流 暴雨
下载PDF
2010年夏季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 被引量:49
9
作者 李跃清 赵兴炳 邓波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年第4期80-84,共5页
本文总结了四川省2010年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的总体情况,包括科学试验的重大意义、总体目标、具体方案,预期成果和组织领导等,并且,重点阐述了这次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取得的基本成果及其在业务中的实时应用,以及对于今后西南涡... 本文总结了四川省2010年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的总体情况,包括科学试验的重大意义、总体目标、具体方案,预期成果和组织领导等,并且,重点阐述了这次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取得的基本成果及其在业务中的实时应用,以及对于今后西南涡观测试验、科学研究和业务应用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加密观测 科学试验
下载PDF
高原涡、西南涡研究的新进展及有关科学问题 被引量:47
10
作者 李国平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3年第3期1-6,共6页
简要回顾了青藏高原天气研究的历史,重点综述了进入21世纪的近10 a来青藏高原天气研究领域中有关高原低涡、西南低涡的若干重要进展,总结了相关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当前高原天气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要加强的研究方... 简要回顾了青藏高原天气研究的历史,重点综述了进入21世纪的近10 a来青藏高原天气研究领域中有关高原低涡、西南低涡的若干重要进展,总结了相关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当前高原天气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以期更好地梳理青藏高原天气影响的科学问题,推动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及研究的有序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涡 西南涡 青藏高原 研究进展
下载PDF
2000~2007年西南低涡活动的观测事实分析 被引量:45
11
作者 谌贵珣 何光碧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年第4期59-65,共7页
利用2000—2007年8年的逐日08时和20时的700hPa高空资料,对西南低涡进行普查分析,获得了2000~2007年期间西南低涡活动的一些统计事实:揭示了西南低涡年、季、月、日变化特征;得到了西南低涡源地分布的主要区域;获得了移动类西南... 利用2000—2007年8年的逐日08时和20时的700hPa高空资料,对西南低涡进行普查分析,获得了2000~2007年期间西南低涡活动的一些统计事实:揭示了西南低涡年、季、月、日变化特征;得到了西南低涡源地分布的主要区域;获得了移动类西南低涡东移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统计特征,从而加深了对西南低涡的认识,有助于深入研究西南低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观测事实 统计分析
下载PDF
一次大暴雨过程中高原低涡与西南低涡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43
12
作者 肖红茹 顾清源 +1 位作者 何光碧 王瑾 《暴雨灾害》 2009年第1期14-20,共7页
对2007年7月16—19日高原低涡东移形成的川渝地区大范围大暴雨过程,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C TBB云图资料和T213分析场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诊断方法,分析了大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大范围大暴雨过... 对2007年7月16—19日高原低涡东移形成的川渝地区大范围大暴雨过程,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C TBB云图资料和T213分析场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诊断方法,分析了大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大范围大暴雨过程是高原低涡诱发西南低涡发展从而形成耦合系统造成的,其垂直上升运动气柱和涡柱的耦合发展与维持是低涡发生发展并产生持续性强降水的动力机制,对流层下部深厚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和维持是低涡发展并形成持续对流性降水的热力层结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西南低涡 大暴雨 相互作用机制
下载PDF
引发暴雨的西南低涡特征分析 被引量:41
13
作者 康岚 郝丽萍 牛俊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35-1443,共9页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逐时卫星云图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分析了与4次暴雨过程密切相关的中尺度系统西南低涡。结果表明,引发暴雨的西南低涡相对于环境场是湿涡,南边界是主要水汽输送方向。在西南低涡形成阶段,整层均...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逐时卫星云图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分析了与4次暴雨过程密切相关的中尺度系统西南低涡。结果表明,引发暴雨的西南低涡相对于环境场是湿涡,南边界是主要水汽输送方向。在西南低涡形成阶段,整层均为正涡度,一般维持深厚的上升气流,具有较为深厚的暖心结构。在其发展旺盛阶段,正涡度呈上升趋势,对流层中低层转为冷心结构,中高层则以暖心结构为主。当西南低涡在原地反复生消或长时间维续,高低层低涡中心位置趋于垂直且移速缓慢时,对流单体通常独立于上游斜压系统发展成中尺度对流辐合体或接近于中尺度对流辐合体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系统;当低涡中心移动较快时,对流单体发展不旺盛,通常并入上游斜压云系且向东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暴雨 中尺度对流辐合体
下载PDF
西南涡及其暴雨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0
14
作者 李国平 陈佳 《暴雨灾害》 2018年第4期293-302,共10页
西南涡是我国最强的暴雨系统之一,它所造成的暴雨的强度、频数和范围仅次于台风及其残余低压,可造成我国西南乃至东部广大地区灾害性天气。本文回顾了西南涡及其暴雨的研究历史和当前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重点探讨了应用新资料、新方... 西南涡是我国最强的暴雨系统之一,它所造成的暴雨的强度、频数和范围仅次于台风及其残余低压,可造成我国西南乃至东部广大地区灾害性天气。本文回顾了西南涡及其暴雨的研究历史和当前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重点探讨了应用新资料、新方法研究西南涡中尺度结构演变及其诱发强降水机理、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南涡的气候变化趋势等科学问题。根据西南涡及其暴雨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应用趋势,提出这一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几个新方向。目前对西南涡精细结构的了解非常有限,西南涡引发高影响天气过程的物理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对西南涡的气候学统计特征的认识分歧仍然较大。因此,对这一既经典又前沿的研究领域不断探索与拓展,不仅对推动青藏高原天气动力学的理论发展有重要科学意义,也可为高原灾害性天气与盆地气象预报的应用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暴雨 降水结构 地形作用 统计特征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南低涡暴雨过程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0
15
作者 李强 王秀明 +2 位作者 周国兵 张亚萍 何跃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60-972,共13页
利用四川盆地1980-2012年5-9月123个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资料,对96个西南低涡暴雨短时强降水日合成,研究了区域性西南低涡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累计短时强降水频次和降水量较大值发生在21:00(北京时,下同)至次... 利用四川盆地1980-2012年5-9月123个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资料,对96个西南低涡暴雨短时强降水日合成,研究了区域性西南低涡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累计短时强降水频次和降水量较大值发生在21:00(北京时,下同)至次日08:00,较大值位于盆地西部和南部,短时强降水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50%占总站次51%。短时强降水事件频次和降水量日变化上,21:00至次日08:00为短时强降水事件主要开始时间段,频次和降水量分别占总量73.8%和81.4%,峰值出现在04:00。降水持续时间多在10 h以上,10~17 h占总事件比例63.1%,峰值出现在14 h;空间分布上,长持续时间(7~18 h)的短时强降水事件较大频次和降水量主要在盆地西部。盆地短时强降水事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特征,西部和南部降水不对称性特征较北部和东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南低涡 短时强降水 峰值
下载PDF
梅雨暴雨中高低空急流与西南涡的活动 被引量:39
16
作者 杨帅 丁治英 徐海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2-128,共7页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对1991年7月5日00时—6日12时的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每3 h一次模拟结果的诊断分析,发现高空急流的走向与西南涡的活动关系密切,当我国东部位于西北风急流时,西南低涡稳定少动;位于西风急流时,西南涡快速东移;...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对1991年7月5日00时—6日12时的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每3 h一次模拟结果的诊断分析,发现高空急流的走向与西南涡的活动关系密切,当我国东部位于西北风急流时,西南低涡稳定少动;位于西风急流时,西南涡快速东移;位于西南风急流时,西南涡加强,移速减慢。暴雨活动与西南涡的东移一致。最初暴雨区稳定少动,之后暴雨区快速东移,后期暴雨区缓慢移动。湿位涡对西南涡的斜压性加大有重要的贡献。在西南涡斜压性未建立之前以及冷锋附近,雨区可位于低层西南风急流左侧的任何位置,当低涡的斜压性加大,出现暖空气的作用时,暴雨区均出现在西南风急流的左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流 西南涡 数值模拟 梅雨暴雨
下载PDF
高原涡和西南涡影响的两次四川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9
17
作者 周玉淑 颜玲 +1 位作者 吴天贻 谢泽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3-830,共18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原涡、西南涡对西南地区暴雨的影响,本文用中国气象局自动站与CMORPH降水数据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逐时FY-2E卫星的云顶亮温(TBB)资料、欧洲气象资料中心(ERA-interim)的再分析资料,通过天气学诊断... 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原涡、西南涡对西南地区暴雨的影响,本文用中国气象局自动站与CMORPH降水数据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逐时FY-2E卫星的云顶亮温(TBB)资料、欧洲气象资料中心(ERA-interim)的再分析资料,通过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以及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LITv4.9,对发生在四川盆地的有高原涡东移影响西南涡发展引发暴雨的两次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强度和分布有明显区别,并且TBB活动特征显示在过程一中有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二则没有。(2)对于过程一,500 hPa上,高原涡逐渐减弱为高原槽并伸展到四川盆地上空,850 hPa上,在鞍型场附近有MCC的产生和发展,200 hPa上,高原涡在南亚高压北部偏西风急流下方的强辐散区内,位于南亚高压东南侧急流区下方稳定少动,偏东风急流北部有辐散中心,有利于西南涡的加强。对于过程二,500 hPa高原涡东移在四川盆地上空与西南涡耦合,形成一个稳定且深厚的系统,这也是过程二的暴雨强度比过程一强的最主要原因。200 hPa上,四川盆地始终位于南亚高压东侧的西北气流中,"抽吸作用"明显。(3)在过程一中,位涡逐渐东传且位涡增加的地方对应强降水区与MCC发展区,反映了暴雨和位涡的发展基本一致。在过程二中,中层位涡高值区从高原上东移并下传至盆地上空,两涡耦合使得上下层打通,位涡值比耦合之前单独的两涡强度更强。MCC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中层大气要有强正涡度、强辐合和强上升运动,在未产生MCC前,过程一与过程二在盆地上空的动力条件甚至是相反的;从热力条件看,过程一中有明显的干冷空气入侵,增强不稳定条件,有利于MCC的产生并引发强降水;另一方面,本文也应证了二阶位涡的水平分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通过拉格朗日方法的水汽轨迹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涡 西南涡 四川盆地暴雨 对比分析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水汽源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极端降水主要天气系统类型分析 被引量:39
18
作者 张家国 王珏 +7 位作者 吴涛 周金莲 钟敏 王珊珊 黄小彦 李双君 韩芳蓉 王孝慈 《暴雨灾害》 2018年第1期14-23,共10页
利用2008—2015年5—9月湖北省60例极端降水过程常规观测和物理量资料及中尺度观测资料,主要应用天气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降水过程影响天气系统的演变机制、热力动力特征及强降水形成及维持原因,归纳出长江中游地区极端降水天气类型主... 利用2008—2015年5—9月湖北省60例极端降水过程常规观测和物理量资料及中尺度观测资料,主要应用天气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降水过程影响天气系统的演变机制、热力动力特征及强降水形成及维持原因,归纳出长江中游地区极端降水天气类型主要有锋面气旋、西南涡切变、西南涡-东北气旋、暖倒槽和登陆台风5类,其中前两类是最主要的极端降水类型。同时,指出不同天气类型控制下天气预报要关注的重点:(1)在锋面气旋类中,江淮气旋的发展是梅雨锋上重要的扰动系统,但梅雨期因冷空气势力弱江淮气旋并不强烈,分析时很容易忽视;(2)在西南涡切变类中,西南涡、新生涡和低空急流是梅雨锋切变线上重要的扰动系统,降水落区的差异与不同扰动系统的影响有关;(3)西南涡-东北气旋类降水落区一般位于两个系统结合部位,且极端降水绝大部分仅出现在梅雨锋西部;(4)暖倒槽类主要是局地极端降水,降水落区大多位于鄂西山地-江汉平原西部间过渡带。(5)登陆台风与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并形成稳定的有利形势,加上特殊地形作用,是强降水得到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天气尺度系统 天气类型 西南涡 锋面气旋
下载PDF
影响“05.06.25”长江流域暴雨的西南低涡特征 被引量:39
19
作者 王晓芳 廖移山 +1 位作者 闵爱荣 崔春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7-205,共9页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值资料,分析了影响2005年6月25日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及其移动发展机制。结果表明:25日移出川东影响长江中游的西南低涡是一个显著不对称的斜压系统,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低涡...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值资料,分析了影响2005年6月25日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及其移动发展机制。结果表明:25日移出川东影响长江中游的西南低涡是一个显著不对称的斜压系统,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低涡移动过程中非地转平衡性很强,高层正涡度平流和低层暖平流的共同作用,是低涡移动过程中周围大气维持较大的非热成风涡度,从而造成低涡区域上空强上升运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低空急流 非地转平衡 非热成风涡度
下载PDF
东移西南低涡空间结构的气候学特征 被引量:38
20
作者 潘旸 李建 宇如聪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0-70,共11页
对1991~2004年夏季(6~8月)西南四川盆地的低涡活动进行统计分类,比较分析了移出型和停滞型两类西南低涡生成初期的合成环流场,总结出影响低涡东移的三维环流结构的气候学特征:东亚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高层的冷空气入侵造成中高层气温偏... 对1991~2004年夏季(6~8月)西南四川盆地的低涡活动进行统计分类,比较分析了移出型和停滞型两类西南低涡生成初期的合成环流场,总结出影响低涡东移的三维环流结构的气候学特征:东亚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高层的冷空气入侵造成中高层气温偏低,位势高度降低,伴随冷偏差中心南侧20°N~30°N由对流层顶至850hPa都出现偏强西风,最大的西风偏差位于长江下游地区上空200hPa。一方面,高层风速差异的纬向梯度加强了长江中游地区的高空辐散,在西南低涡东部形成有利于降水和气旋性环流发展的动力抬升机制。另一方面,对流层低层的西风偏差在青藏高原南麓至我国东部长江以南形成一条异常的水汽输送带,加强了低涡南侧的偏西风水汽输送作用,为低涡东部的降水潜热反馈作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西南低涡在这样有利的环流形势和水汽条件下更容易移出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合成分析 环流背景 三维结构 水汽输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