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西南地区成岩成矿作用与构造环境 被引量:35
1
作者 毛建仁 陶奎元 +2 位作者 谢芳贵 许乃政 陈三元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9-336,共8页
闽西南地区是特提斯构造域向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域转换的典型地区 ,区内多期构造演化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构造单元格局和多种成岩成矿环境。多期多阶段火山侵入岩浆作用为矿集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热液活动条件和深部热源基础。笔者... 闽西南地区是特提斯构造域向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域转换的典型地区 ,区内多期构造演化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构造单元格局和多种成岩成矿环境。多期多阶段火山侵入岩浆作用为矿集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热液活动条件和深部热源基础。笔者总结了研究区矿床时空演化规律、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构造环境的关系 ,指出复杂多变的构造环境造成了本区矿床具多时代、多层位、多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构造环境 成岩作用 福建 火山侵入岩 特提斯构造 岩浆作用
下载PDF
闽西南地区推覆构造特征 被引量:16
2
作者 周珍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8-41,共4页
闽西南地区推覆(滑脱)构造广泛发育,可划分为5种类型:发育于上古生界—中生界下三叠统溪口组中的拆离(滑脱)构造;形成于印支期的拆离(滑脱)构造,后受燕山早期及后期的褶皱作用形成褶皱拆离构造;印支期及燕山早期的中深层次逆冲推覆构造... 闽西南地区推覆(滑脱)构造广泛发育,可划分为5种类型:发育于上古生界—中生界下三叠统溪口组中的拆离(滑脱)构造;形成于印支期的拆离(滑脱)构造,后受燕山早期及后期的褶皱作用形成褶皱拆离构造;印支期及燕山早期的中深层次逆冲推覆构造;燕山早期和晚期的浅层次逆冲推覆构造;分布于燕山早期浅层次逆冲推覆构造原地岩系之中的浅层次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其中燕山早期中深层次逆冲推覆构造规模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期 燕山期 推覆构造 闽西南 中国
下载PDF
闽西南早侏罗世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和Sr-Nd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许中杰 程日辉 +2 位作者 何奕言 王嘹亮 蓝艺植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71-1388,共18页
华南陆缘在湘南、湘东南、赣南及闽西南地区早中生代发育一条呈近EW向展布的火山岩带,闽西南永定堂堡和五湖藩坑组火山岩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利用锆石U-Pb测定其形成年龄分别为(189±6)~(195±2)Ma和184±2Ma,是早侏罗... 华南陆缘在湘南、湘东南、赣南及闽西南地区早中生代发育一条呈近EW向展布的火山岩带,闽西南永定堂堡和五湖藩坑组火山岩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利用锆石U-Pb测定其形成年龄分别为(189±6)~(195±2)Ma和184±2Ma,是早侏罗世火山喷发形成的.为了解闽西南早侏罗世火山岩岩浆来源及形成构造背景等信息,对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学鉴定、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Sr-Nd同位素测试分析.藩坑组火山岩基性和酸性端员戴里间断达20左右,是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基性端员玄武岩(碱玄岩)主量元素高TiO_2、高TFe_2O_3(全铁),(Rb/Sr)N、(La/Nb)N、(Ba/Nb)N和(Rb/Yb)N的比值均高于原始地幔值,具有REE较高、轻稀土富集,δEu有微弱异常的特征,Isr值在0.704 4~0.707 5之间,ε_(Nd)(t)介于-1.19~4.30,说明岩浆源可能为较深的软流圈地幔,同时存在部分来自岩石圈地幔的组分.酸性端员流纹岩(英安岩)(Rb/Sr)N和(Rb/Yb)N比值均高于原始地幔值,(Ba/Nb)N比值全部低于原始地幔值,(La/Nb)N既有高值也有低值.具有REE较高、轻稀土富集、δEu存在异常的特征I.sr值在0.701 2~0.705 3之间,ε_(Nd)(t)介于-5.40~-1.95,说明岩浆物质来源为壳幔混熔型,主要为壳源成因,但有幔源组分参与.闽西南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板内靠近大陆边缘的特殊构造位置,受到古太平洋板块的低角度俯冲-弧后伸展-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早侏罗世 闽西南 锆石U-PB测年 SR-ND同位素 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原文传递
闽西南广平推覆构造变形样式与年代学约束及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吕良冀 张达 +4 位作者 林全胜 王森 张旭 狄永军 袁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62-875,共14页
为探求闽西南广平推覆构造的变形特征和形成时代,对闽西南广平推覆构造原地及外来岩系进行构造解析,对卷入推覆构造带的花岗斑岩脉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广平推覆体中外来岩系和原地岩系表现为不同类... 为探求闽西南广平推覆构造的变形特征和形成时代,对闽西南广平推覆构造原地及外来岩系进行构造解析,对卷入推覆构造带的花岗斑岩脉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广平推覆体中外来岩系和原地岩系表现为不同类型的褶皱及断裂等构造变形特征,其中外来岩系总体上为叠瓦式、背形堆垛式等双重逆冲推覆构造样式,而原地岩系则主要为大型倒转向斜,表现为闽西南推覆构造前锋带强烈构造变形特征;卷入推覆构造带的花岗斑岩年龄为(142+1)Ma。结合区域资料得出结论:广平推覆构造主构造开始于早侏罗世末期(183~190.4Ma),结束于(142±1)Ma。广平推覆构造强烈构造变形样式及年代学特征表明: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广泛发育的推覆构造可能和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伊佐奈崎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南 广平推覆构造 构造变形样式 花岗斑岩 LA-ICPMS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基于空间视角的“飞地”产业转移模式探析——以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为例
5
作者 林淑伟 关松立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1-61,共11页
从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产业梯度比较的角度出发,分析产业格局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并从“飞地”产业转移的机理角度,构建“飞地”山海产业格局,探索两大协同发展区的产业转移模式。研究发现:两大协同发展区之间存在明显的经济梯度,产... 从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产业梯度比较的角度出发,分析产业格局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并从“飞地”产业转移的机理角度,构建“飞地”山海产业格局,探索两大协同发展区的产业转移模式。研究发现:两大协同发展区之间存在明显的经济梯度,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不一,梯度差异形成了产业互补的前提条件;两大协同发展区的产业协同呈正相关性,产业空间集聚效应逐渐显现;“飞地”产业转移模式重在推进形成“沿海集聚、山区集中、山海联动”产业布局,优化山海产业结构,推进区域产业转移;两大协同发展区的产业可分为扩张型、膨胀型、衰退型和“飞地”型,高梯度和低梯度地区可以进行产业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结果表明,“飞地”产业转移模式的构建首先要优化山海产业结构,进而逐步推进区域产业转移,“飞地”产业转移需要增加“转出地”的“推”力和“转入地”的“拉”力,逐步形成产业繁荣带,念好新时代“山海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北 闽西南 “飞地” 产业转移
下载PDF
闽西南大田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特征及构造环境演化 被引量:4
6
作者 范旭光 刘德民 李德威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1年第3期201-207,共7页
大田地区中生代岩浆岩普遍具有高硅、高铝的特点。汤泉岩体花岗闪长岩中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68±3 Ma,其样品中La/Yb较高,Eu亏损不明显,具有高Sr、低Y的地球化学特征,符合埃达克质岩特征,其形成与地壳增厚有关,处于挤压构造... 大田地区中生代岩浆岩普遍具有高硅、高铝的特点。汤泉岩体花岗闪长岩中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68±3 Ma,其样品中La/Yb较高,Eu亏损不明显,具有高Sr、低Y的地球化学特征,符合埃达克质岩特征,其形成与地壳增厚有关,处于挤压构造背景下;NNE向脉岩群样品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8±3 Ma,部分脉岩群样品可划分为强过铝质,脉岩群样品中La/Yb较小,Eu绝对值较小,亏损严重,为挤压阶段末期形成;太华岩体La/Yb较高,Eu轻度亏损,Rb-Sr等时线年龄为114.89±2.2 Ma,是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地壳减薄的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地球化学 锆石年代学 构造环境 中生代 大田地区 闽西南
下载PDF
闽西南E-MORB型基性岩墙成因:来自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Sr-Nd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4
7
作者 张贵山 彭仁 +4 位作者 温汉捷 赵志琦 张磊 邱红信 孟乾坤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230-4246,共17页
闽西南地区发育富集洋脊玄武岩(E-MORB)地球化学特征的基性岩墙,这对研究晚中生代中国东南部的构造岩浆作用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利用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早白垩世闽西南基性岩墙进行研究,岩墙... 闽西南地区发育富集洋脊玄武岩(E-MORB)地球化学特征的基性岩墙,这对研究晚中生代中国东南部的构造岩浆作用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利用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早白垩世闽西南基性岩墙进行研究,岩墙以辉绿岩和角闪辉长辉绿岩为主,属于中-低钾岩石系列,Mg^(#)值为55.80~66.38.锆石U-Pb年龄为117.4±3.8 Ma,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样品富集Rb、Ba、U、K、LREE等元素,无明显Nb、Ta、Ti亏损,显示出E-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87)Sr/^(86)Sr)i=0.70650~0.71019、ε_(Nd)(t)=-0.9~4.0,同位素Sr中等富集、Nd弱亏损.成岩过程有少量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无明显地壳混染作用.由于太平洋板块受南岭E-W向巨厚岩石圈的阻碍,导致板片下插速率与邻区产生差异,局部撕裂形成板片窗,软流圈地幔物质沿"窗口"上涌并卷裹起板片上的海洋沉积物,在上升中发生交代作用形成具有E-MORB特征的地幔岩.在早白垩世晚期的大陆拉张-陆内初始裂谷背景下,伴随软流圈上涌富集地幔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上侵形成了闽西南基性岩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墙 E-MORB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闽西南
原文传递
闽西南莒林环斑花岗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8
作者 刘德祥 《福建地质》 2024年第3期171-182,共12页
莒林环斑花岗岩属胡坊复式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岩性为似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岩石具更长环斑结构,环斑长石由钾长石内核和斜长石(更长石)外壳环边组成。岩石富Si、NK、K,贫Al、Ca、Mg;LILE元素K、Rb、Th、U、Pb、REE富集,Eu、Ba、N... 莒林环斑花岗岩属胡坊复式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岩性为似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岩石具更长环斑结构,环斑长石由钾长石内核和斜长石(更长石)外壳环边组成。岩石富Si、NK、K,贫Al、Ca、Mg;LILE元素K、Rb、Th、U、Pb、REE富集,Eu、Ba、Nb、Sr强烈亏损;HFSE元素Zr、Th、Ce富集,P、Ti明显缺失,Nb、Ta、Y、Hf相对亏损;稀土元素总量高、轻稀土富集,具强烈的Eμ负异常(δEμ=0.09~0.34),具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2件样品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32.9±1.4)Ma、(226±1.4)Ma,属中三叠世,其形成与闽西南地区印支期的阶段性伸展拉张构造背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斑花岗岩 A 型花岗岩 中三叠世 闽西南
下载PDF
协同发展区互联互通交通设施规划探析——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为例
9
作者 史志法 《交通与港航》 2024年第5期50-58,共9页
面对介于城市群与都市圈之间这一层级的城市集合体,其交通需求及特征与典型城市群、都市圈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这一层面的交通设施规划的重点、要点也就不尽相同。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为例,基于现状调研、趋势分析,提出规划的总体思路... 面对介于城市群与都市圈之间这一层级的城市集合体,其交通需求及特征与典型城市群、都市圈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这一层面的交通设施规划的重点、要点也就不尽相同。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为例,基于现状调研、趋势分析,提出规划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策略,进而针对客货运特征,分别提出区域客运一体化实施方案、区域物流与通道实施方案,力求为协同发展区这一层面的交通设施规划提供探究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发展区 闽西南 城市群 都市圈 交通规划
下载PDF
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山海协作“飞地”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关松立 林淑伟 《龙岩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14-122,共9页
从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区域协同的角度出发,建立山海协作“飞地”机制指标体系,分析两大协同发展区的空间特征和空间自相关关系,并构建山海协作的“飞地”机制。研究发现,两大协同发展区各地市货运能力空间密度、产业空间密度总体呈... 从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区域协同的角度出发,建立山海协作“飞地”机制指标体系,分析两大协同发展区的空间特征和空间自相关关系,并构建山海协作的“飞地”机制。研究发现,两大协同发展区各地市货运能力空间密度、产业空间密度总体呈现出上升的发展状态,但人力资源空间密度并没有呈整体上升趋势;从全局上看,两大协同发展区的交通网络的空间密度呈现出明显的正空间自相关性;从局部上看,“高—高”集聚主要发生在福州和厦门,其他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不同的集聚状态;“飞地”机制的构建包括空间协作和产业调整,打造经济增长极,形成开放式空间结构、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两大协同发展区空间协同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从局部来看,“高—高”集聚仅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飞地”机制的核心在于发挥福州都市区和厦漳泉同城化区域的辐射带动和区域联动,形成山海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北 闽西南 协同发展区 山海协作 飞地
下载PDF
闽西南河坑村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自力 李舒丽 《广东园林》 2019年第5期57-63,共7页
闽西南山区客家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独特,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突出。先采用影响要素叠加的方式,总结特定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下闽西南自然水系特征,并与我国其他典型地域进行对比;然后从聚落选址、形态及传统理水手法方面,分析河坑村水系对... 闽西南山区客家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独特,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突出。先采用影响要素叠加的方式,总结特定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下闽西南自然水系特征,并与我国其他典型地域进行对比;然后从聚落选址、形态及传统理水手法方面,分析河坑村水系对村落空间构成的影响,并采取要素构成的方法,提取滨水植被、驳岸形态、滨水构筑、滨水人文活动等景观要素特征,剖析其自然和人文成因,为闽西南客家村落景观的保护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特征 水系景观 闽西南 河坑村
下载PDF
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关松立 林淑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7-25,共9页
结合闽东北和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经济发展背景,通过评测两大协同发展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两大协同发展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对外开放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 结合闽东北和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经济发展背景,通过评测两大协同发展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两大协同发展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对外开放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大协同发展区可以以特区外贸体系创新来带动科技创新和全区外贸发展;人力资本水平、高新技术发展情况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贡献值最高,因此合理和充分配置协同发展区人力资本是发展高新技术的关键;产业结构仅在闽东北协同发展区中有着显著相关性,在闽西南以及整体协同中并不呈显著相关性,两大协同发展区应该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改造和提升现有产业;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科技的创新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而应该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走绿色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应当打造地方特色的“山海工程”,构建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竞争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北 闽西南 协同发展区 科技创新能力
下载PDF
华南闽西南早侏罗世梨山组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中杰 王嘹亮 +1 位作者 蓝艺植 程日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209-224,共16页
对闽西南早侏罗世梨山组碎屑岩进行了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其目的是查明早侏罗世沉积物的组成及来源,揭示华南地区中生代盆地性质.梨山组上段样品(GMC12)和下段样品(GMC22)反映的主要年龄组成相似,均有一个约1 860 Ma的主峰和一个约230 M... 对闽西南早侏罗世梨山组碎屑岩进行了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其目的是查明早侏罗世沉积物的组成及来源,揭示华南地区中生代盆地性质.梨山组上段样品(GMC12)和下段样品(GMC22)反映的主要年龄组成相似,均有一个约1 860 Ma的主峰和一个约230 Ma的次峰.但下段样品(GMC22)显示出较为简单的年龄分布,获得显著的年龄峰值为1 860 Ma和230 Ma;上部样品(GMC12)显示出多峰特征,除了主峰1 860 Ma外,还有约230 Ma、约280 Ma、约410 Ma、约490 Ma、约770 Ma和约2 540 Ma多个次峰值.由下段至上段,碎屑锆石年龄组成由简单变复杂.上段样品中较老的年龄组成比下段明显增加,而且年龄组成比下段复杂,表明物源可能发生变化.研究区早侏罗世主要物源为古元古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活动产物,通过与闽西南周围不同盆地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组成对比,闽西南早侏罗世物源主要来自研究区北部和东北部.由研究区到华南内陆/南部,盆地内沉积物年龄组成发生了由复杂且相对较老到简单且年轻的变化.印支期造山运动早期到晚期,华南地区岩浆活动发生了由南部沿海向华南内陆的迁移,而华南东部沿海、东北部和北部地区岩浆活动一直较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南 早侏罗世 碎屑锆石 物源 地质年代学
原文传递
闽西南地区486例早泄患者中医体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欧阳洪根 沙艳伟 +1 位作者 陈景海 黄源鹏 《中国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7-50,共4页
目的探析闽西南地区早泄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了解其体质分布的特点,探索中医治疗早泄的新思路。方法收集早泄患者486例,并以备孕育龄正常男性2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分析两组的中医体质构成特点。结果两组体质构成有显... 目的探析闽西南地区早泄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了解其体质分布的特点,探索中医治疗早泄的新思路。方法收集早泄患者486例,并以备孕育龄正常男性2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分析两组的中医体质构成特点。结果两组体质构成有显著性差异(P<0.001);早泄组平和质和偏颇体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早泄组单一偏颇和混合偏颇质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早泄组偏颇体质与平和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早泄组混合偏颇体质与单一偏颇体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阳虚质、湿热质、气虚质3种体质类型占单一偏颇体质的67.92%;湿热痰湿质、湿热阳虚质、湿热阴虚质、气虚阳虚质、湿热气虚质5种体质类型占混合偏颇体质的58.26%。结论闽西南地区早泄患者以偏颇体质为主;偏颇体质中以混合偏颇体质为主;单一偏颇体质以阳虚质、湿热质、气虚质为主;混合偏颇体质以湿热痰湿质、湿热阳虚质、湿热阴虚质、气虚阳虚质、湿热气虚质为主。湿热复合类体质为主要的混合偏颇体质类型。临床上诊治早泄宜辨体、辨病、辨证三者相结合,以适应复杂的临床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泄 体质学说 闽西南地区 健康调查
原文传递
闽西南聚煤盆地地质特征浅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邓杰 《福建地质》 2013年第3期206-212,共7页
闽西南聚煤盆地是在前泥盆纪变质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晚古生代残留盆地,二叠系童子岩组为其主要含煤层位。该盆地自形成后遭受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形成现今复杂的构造格局。根据盆地的形成背景、沉积演化、后期改造及找煤方向等进... 闽西南聚煤盆地是在前泥盆纪变质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晚古生代残留盆地,二叠系童子岩组为其主要含煤层位。该盆地自形成后遭受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形成现今复杂的构造格局。根据盆地的形成背景、沉积演化、后期改造及找煤方向等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寻找隐伏煤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煤盆地 岩相古地理 逆冲推覆构造 闽西南
下载PDF
“飞地”产业链循环共生博弈分析——以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为例
16
作者 林淑伟 关松立 《莆田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7-55,共9页
综述产业链循环共生理念的发展历程;构建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产业共生的三维立体循环模式;分析闽西山区、闽东北的沿海区和闽西南的沿海区的耦合共生机理;认为“飞地”产业链三维立体循环和共生耦合机制的构建要以长效激励为主,要... 综述产业链循环共生理念的发展历程;构建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产业共生的三维立体循环模式;分析闽西山区、闽东北的沿海区和闽西南的沿海区的耦合共生机理;认为“飞地”产业链三维立体循环和共生耦合机制的构建要以长效激励为主,要在科研、金融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让各主体在产业协作中找准自身定位,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政策引导逐步让市场发挥作用,激活产业动能,深化山海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北 闽西南 飞地 产业链 循环共生
下载PDF
闽东北、闽西南中心城市辐射的发展模式探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邱钰芬 翁彬瑜 《龙岩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73-80,共8页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以闽东北、闽西南的经济差异化为研究基础,探讨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总体经济情况、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分配的差异性及中心城市的经济带动能力。提出应在协调区域发展政策与地方发...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以闽东北、闽西南的经济差异化为研究基础,探讨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总体经济情况、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分配的差异性及中心城市的经济带动能力。提出应在协调区域发展政策与地方发展政策基础上,完善闽东北、闽西南内部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缩小区域内经济失衡程度;在周边区域城市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体化市场战略,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北 闽西南 协同发展 区域 产业
下载PDF
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科技创新与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研究
18
作者 关松立 林淑伟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1-57,共7页
通过对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科技创新和碳排放效率的机理分析,构建科技创新和碳排放效率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两大协同发展区科技创新和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关系。研究发现,两大协同发展区科技创新和碳排放效... 通过对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科技创新和碳排放效率的机理分析,构建科技创新和碳排放效率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两大协同发展区科技创新和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关系。研究发现,两大协同发展区科技创新和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关系较好,且基本呈上升趋势,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两大系统总体上呈协调发展趋势,且在绿色经济理念的加持下,科技创新可以进一步提高碳排放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两大协同发展区应当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福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北 闽西南 协同发展区 科技创新 碳排放效率
下载PDF
闽西南协同推动生态现代化建设路径探索 被引量:1
19
作者 邱钰芬 翁彬瑜 张宜萍 《龙岩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71-75,91,共6页
生态现代化建设是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支点。区域协同共建有利于打破生态治理切割模式,推动地方的生态现代化建设。由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各利益主体间存在生态博弈的现象,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在协同合作上面临跨域生态治理整... 生态现代化建设是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支点。区域协同共建有利于打破生态治理切割模式,推动地方的生态现代化建设。由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各利益主体间存在生态博弈的现象,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在协同合作上面临跨域生态治理整体性与差异性共存、产业低碳转型难与企业技术创新难并存、生态产品市场不够健全和生态消费的调控机制薄弱的问题。需要通过利益融合推进生态现代化的跨域合作,在协同共建机制下推动闽西南协同区的产业低碳转型;以生态产品为导向,推动消费端的生态产品选择,建立以市场为主体、政府政策为导向的生态现代化建设机制,最终实现区域协同助推闽西南五市生态现代化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现代化 闽西南 区域协同 生态产品
下载PDF
闽西南新泉地区推覆构造特征与成矿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文兴 《福建地质》 2015年第4期280-288,共9页
闽西南新泉地区推覆构造发育,有逆冲推覆构造和滑脱构造2种类型。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发生于燕山早期,推覆方向自北西西向南东东运动,该推覆构造之下隐伏有童子岩组煤矿;燕山晚期推覆构造规模小,推覆方向自西向东运动。推覆构造及运动方向... 闽西南新泉地区推覆构造发育,有逆冲推覆构造和滑脱构造2种类型。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发生于燕山早期,推覆方向自北西西向南东东运动,该推覆构造之下隐伏有童子岩组煤矿;燕山晚期推覆构造规模小,推覆方向自西向东运动。推覆构造及运动方向与太平洋板块由东向西俯冲有关。滑脱构造见于印支期,主要构造要素有下伏系统、润滑层及滑面、滑动系统,煤系地层在滑动过程中被切失破坏,构造变得复杂,给采矿带来了难度。滑脱构造主要与印支期岩浆热隆作用有关。推覆滑脱构造对成矿具有利和弊的双重作用。连城坪上煤矿的发现及普查成果对区域地质找矿有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滑脱构造 印支期 燕山期 新泉地区 闽西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