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对玉米的防病促生长效果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崔文艳 何朋杰 +3 位作者 尚娟 李艳云 吴毅歆 何月秋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3-158,共6页
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及盆栽试验,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Y2)防治玉米小斑病和茎基腐病以及提高玉米生物量的效果。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Y2发酵液、无菌滤液及菌体悬液对玉米小斑病菌和茎基腐病原菌均有拮抗作用。盆栽实验结果显示,3... 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及盆栽试验,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Y2)防治玉米小斑病和茎基腐病以及提高玉米生物量的效果。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Y2发酵液、无菌滤液及菌体悬液对玉米小斑病菌和茎基腐病原菌均有拮抗作用。盆栽实验结果显示,3种处理对玉米小斑病防效60%左右,对茎腐病防效50%左右,防效依次为Y2发酵液>菌体悬液>无菌滤液。单独使用Y2发酵液、无菌滤液及菌体悬液处理的苗根长、株高、鲜重和干重均显著高于清水和病原菌对照20%以上,喷施或灌溉接种病原菌的玉米苗生长量显著高于单独接种病原菌处理,有效消除了病原菌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因此,生防菌Y2具有用于防治玉米病害和具有根肥及叶面肥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防菌 拮抗 小斑病 茎基腐病
原文传递
48份玉米自交系抗病性的精准鉴定 被引量:13
2
作者 赵子麒 赵雅琪 +6 位作者 林昌朋 赵永泽 余宇潇 孟庆立 曾广莹 薛吉全 杨琴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510-2522,共13页
【目的】结合已克隆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对来自陕A群、陕B群的30份核心自交系和18份国内外优良种质进行抗病性鉴定,为玉米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2019年、2020年分别在陕西省不同地点开展茎腐病、穗腐病、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田间接种... 【目的】结合已克隆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对来自陕A群、陕B群的30份核心自交系和18份国内外优良种质进行抗病性鉴定,为玉米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2019年、2020年分别在陕西省不同地点开展茎腐病、穗腐病、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田间接种鉴定,以及灰斑病的田间自然发病鉴定。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试验设置2—3个重复。采用苗期高粱粒接种法接种大斑病和小斑病,在乳熟后期,对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进行病情分级鉴定;在玉米抽雄期,采用土埋伤根法接种禾谷镰孢茎腐病,生理成熟后进行劈茎调查;采用花丝通道和针刺果穗接种法,分2次接种禾谷镰孢穗腐病,玉米生理成熟后进行调查。分别计算不同病害病情指数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s,BLUPs),并分析两两病害之间的相关性。对已克隆抗病基因进行功能分子标记基因型鉴定。【结果】对48份自交系开展5种病害田间鉴定,筛选到9份高抗大斑病自交系、2份高抗小斑病自交系、10份抗灰斑病自交系、5份高抗禾谷镰孢茎腐病自交系和5份抗禾谷镰孢穗腐病自交系。1145、CML170、KA103等8份自交系兼抗3种叶斑病。对5种病害综合抗性表现优良的材料有7份,包括1145、CML170、KA105、KB020、X178、沈137和郑58。5种病害相关性分析发现,禾谷镰孢茎腐病与3种叶斑病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腐病抗性无相关性。对已知抗病基因鉴定表明,1145、KA081和沈137携带抗禾谷镰孢茎腐病的qRfg1位点,KB109携带抗炭疽茎腐病的Rcg1位点,带有抗大斑病基因Htn1和多抗小斑病、灰斑病基因ZmCCoAOMT2的材料较多。【结论】1145、CML170、KA105、KB020、X178、沈137和郑58对5种病害综合抗性表现良好,可作为供体亲本进行自交系的综合抗性改良。沈137携带抗病的qRfg1、Htn1和ZmCCoAOMT2等位基因,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病性 大斑病 小斑病 灰斑病 茎腐病 穗腐病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邢光耀 杜学林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5-78,共4页
对2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程度为中偏重,并将这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三种抗病类型;弯孢... 对2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程度为中偏重,并将这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三种抗病类型;弯孢霉叶斑病为轻发生,并将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中感和中抗两种抗病类型。此外,还利用柱形图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病程度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主要是品种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 抗病性
下载PDF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邢光耀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0-143,共4页
对1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小斑病较为抗病的自交系有308、聊122和浚92-6;对灰斑病较为抗病的自交系有H21、478和浚92-6;对小斑病和灰斑病... 对1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小斑病较为抗病的自交系有308、聊122和浚92-6;对灰斑病较为抗病的自交系有H21、478和浚92-6;对小斑病和灰斑病都有较好抗性的有浚92-6、308和4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小斑病 灰斑病 抗病性
下载PDF
玉米萜类植保素代谢关键基因对小斑病侵染的防御响应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李珂 马良 +1 位作者 杜鹏飞 王强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76-1780,共5页
该研究选用小斑病差异抗性的玉米自交系Mo17(较抗)、‘郑58’(中抗)和‘吉419’(感),分别于接种小斑病病原菌玉蜀黍平脐孺胞(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0、6、12、24、36和48h时采集接种叶片为材料,采用半定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该研究选用小斑病差异抗性的玉米自交系Mo17(较抗)、‘郑58’(中抗)和‘吉419’(感),分别于接种小斑病病原菌玉蜀黍平脐孺胞(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0、6、12、24、36和48h时采集接种叶片为材料,采用半定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倍半萜植保素Zealexin生物合成关键基因(TPS6、TPS11)、二萜植保素Kauralexin代谢关键基因An2以及茉莉酸合成关键基因AOC的表达模式,为阐明不同抗性品种对玉米小斑病的差异防御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接种小斑病病原菌后,抗病自交系Mo17中TPS6、TPS11基因表达诱导不显著,An2基因表达迅速增加,AOC基因于接种12h后表达明显上调。‘郑58’中TPS6、TPS11基因被快速诱导,在接种24h时表达量达到最大,An2基因表达逐渐增加但差异不显著,AOC基因表达量于接种6h后显著增加;感病自交系‘吉419’中TPS6、TPS11、An2基因在接种24h后才显著上调,明显比抗性自交系缓慢,AOC基因表达先呈现递减的趋势然后上升,在24h表达量最高并持续到48h。研究表明,两类植保素代谢在玉米小斑病防御中具有不同的时间应答模式,但都受到茉莉酸介导。感病自交系中植保素代谢防御响应较慢,而抗病自交系中响应较快,符合其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萜类植保素 关键基因 小斑病 防御响应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4
6
作者 谢兰芬 何鹏飞 +3 位作者 吴毅歆 肖春 易加红 何月秋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0-135,共6页
采用凹玻片法测定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Y2)发酵液、上清液和芽孢对4种病害的孢子萌发抑制率,研究Y2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Y2发酵液、上清液和芽孢对大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2.72%、76.71%、4.89%,对小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8... 采用凹玻片法测定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Y2)发酵液、上清液和芽孢对4种病害的孢子萌发抑制率,研究Y2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Y2发酵液、上清液和芽孢对大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2.72%、76.71%、4.89%,对小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8.04%、82.85%、5.63%,对圆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4.90%、79.90%、10.81%,对弯孢霉叶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98.79%、95.05%和6.23%。温室盆栽试验表明,Y2的最佳施用浓度为1×10~7CFU/m L,最佳施药时间为接种病菌前8 h,对4种叶斑病的预防效果分别达80.83%、84.62%、84.33%和87.74%。田间试验表明,Y2悬浮剂对4种病害的预防效果分别为65.90%、69.21%、67.97%和7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叶斑病 大斑病 小斑病 圆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 生防菌
原文传递
苏丹草小斑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大椿 张传清 吴小刚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308-311,共4页
通过对苏丹草新病害苏丹草小斑病病原与玉米小斑病菌和苏丹草大斑病菌的比较研究 ,鉴定出苏丹草小斑病病原与玉米小斑病病菌是同一个种 ,为玉蜀黍平脐蠕孢 [Bipo larismaydis(Nishikado&Miyabe)Shoemalcer =HelminthosporiummaydisN... 通过对苏丹草新病害苏丹草小斑病病原与玉米小斑病菌和苏丹草大斑病菌的比较研究 ,鉴定出苏丹草小斑病病原与玉米小斑病病菌是同一个种 ,为玉蜀黍平脐蠕孢 [Bipo larismaydis(Nishikado&Miyabe)Shoemalcer =HelminthosporiummaydisNishikado&Miyabe=Cochliobolusheterostrophus (Drechs.)Drechsler(有性世代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草 小斑病 玉蜀黍平脐蠕孢 病原鉴定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强致病力菌的抗病性检测 被引量:6
8
作者 赵聚莹 屈振刚 +2 位作者 贾海民 陈丹 李术臣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9期66-67,共2页
通过对28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强致病力菌株接种,鉴定了其抗病性。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小斑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28个玉米品种中大多数玉米品种属于抗或者高抗水平;只有冀玉12号、鲁单9056、郑单958和先玉335属于中抗品种,而这些... 通过对28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强致病力菌株接种,鉴定了其抗病性。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小斑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28个玉米品种中大多数玉米品种属于抗或者高抗水平;只有冀玉12号、鲁单9056、郑单958和先玉335属于中抗品种,而这些品种推广面积较大,是玉米主产区的主流品种,建议严密监测小斑病菌的致病性,尽快筛选对强致病力菌株抗性好的高产玉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玉米小斑病 强致病力菌株 抗病性
下载PDF
玉米小斑病抗性种质鉴定及生理生化分析
9
作者 高刚强 刘海芳 +7 位作者 陈银银 燕树锋 刘天学 温涛 高意帆 赵霞 穆心愿 杨豫龙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20,共7页
以200份玉米优良自交系为材料,2022-2023年夏分别进行小斑病菌的田间接种,综合两年数据共鉴定出高抗小斑病的玉米自交系3份,分别为K22、CML50和齐319;筛选到包括Mo17在内的抗性玉米自交系24份。选取K22和B73两个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玉米... 以200份玉米优良自交系为材料,2022-2023年夏分别进行小斑病菌的田间接种,综合两年数据共鉴定出高抗小斑病的玉米自交系3份,分别为K22、CML50和齐319;筛选到包括Mo17在内的抗性玉米自交系24份。选取K22和B73两个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玉米自交系进行小斑病菌的室内接种。结果表明,48h和72h时,自交系K22叶片的病斑数、病斑面积和病斑面积比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自交系B73,进一步验证田间鉴定的准确性。48 h或72h时,高抗小斑病自交系K22与感病对照B73相比,5种防御酶活性增加14.32%~7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 种质资源 防御酶 真菌病害 抗病性
原文传递
玉米自交系小斑病抗性鉴定及遗传参数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志方 张素娟 +3 位作者 张守林 章慧玉 徐国举 靳海蕾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6-43,共8页
以8份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28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对小斑病病株率进行调查,计算病情指数,并对病情指数配合力及遗传力等遗传参数进行分析,为供试玉米自交系在抗小斑病种质改良、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以8份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28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对小斑病病株率进行调查,计算病情指数,并对病情指数配合力及遗传力等遗传参数进行分析,为供试玉米自交系在抗小斑病种质改良、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的抗性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浚313表现高抗,Mo17表现抗,浚50X、丹340、浚SN12E表现中抗,B73表现感,鲁9801、昌7-2表现高感;浚313所组配的组合抗性表现相对较好,昌7-2组配的组合抗性相对较差。8份玉米自交系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别较大,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呈现正负两向效应;浚SN12E作母(父)本组配的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均为负(正)值;亲本及组配方式对杂交后代的小斑病抗性有极显著影响。小斑病病情指数的广义遗传力为89.73%,狭义遗传力为56.61%;该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存在一定的非加性效应;该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不明显,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重点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小斑病 抗性 病情指数 配合力 遗传参数
下载PDF
黄淮海夏玉米新品种抗病性和抗倒性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春玲 王秀萍 +3 位作者 刘天学 常建智 刘荣花 边继和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28,共5页
为了筛选出适宜黄淮海区种植的玉米优良品种,对22个玉米新品种的田间抗逆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2个品种对瘤黑粉病和小斑病的整体抗性较好,而部分品种对青枯病和倒伏的抗性较差。相关分析表明,抗倒能力较强的品种主要得益于穗位... 为了筛选出适宜黄淮海区种植的玉米优良品种,对22个玉米新品种的田间抗逆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2个品种对瘤黑粉病和小斑病的整体抗性较好,而部分品种对青枯病和倒伏的抗性较差。相关分析表明,抗倒能力较强的品种主要得益于穗位低和重心低、第三节间直径和总维管束横截面积较大,以及抗折力较高。对2个密度组的分析发现,以60 000株/hm2组综合表现较好,67 500株/hm2组的抗病和抗倒性整体劣于60 000株/hm2组的。可见,耐密品种选育在注重耐密性和丰产性的同时,还应重视其抗逆性和稳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病性 瘤黑粉病 小斑病 茎腐病 维管束 抗折力
下载PDF
甜玉米小斑病抗性主效QTL挖掘 被引量:3
12
作者 蒋锋 陈趣 +4 位作者 陈青春 张姿丽 孙伟 王晓明 刘鹏飞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1-27,共7页
为对玉米小斑病抗性进行QTL定位,以甜玉米杂交组合‘T8’בT33’的200个F2代单株为遗传作图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对各单株叶片进行图像扫描进行抗病鉴定,定位QTL。结果表明,构建了全长1270.2cM的玉米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 为对玉米小斑病抗性进行QTL定位,以甜玉米杂交组合‘T8’בT33’的200个F2代单株为遗传作图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对各单株叶片进行图像扫描进行抗病鉴定,定位QTL。结果表明,构建了全长1270.2cM的玉米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含214个SSR位点,标记间平均间距5.9cM。以全株、穗三叶和穗位叶的病斑面积比作为各单株小斑病抗性表型值,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11个小斑病抗性QTL,分布于第3、4、5、6和9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5.08%~19.67%的表型变异。在第3染色体umc1746~bnlg1523和第5染色体bnlg603~mmc0081均同时检测到3个抗性指标的主效QTL,各主效QTL的贡献率均>10.00%。在第3染色体umc1399~umc1307同时检测到穗三叶和穗位叶病斑面积比相关QTL,贡献率分别为5.08%和9.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小斑病 病斑图像识别 QTL
原文传递
玉米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邢光耀 杜学林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30,共5页
本试验主要分析了不同玉米品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三年来在聊城,玉米小斑病比弯孢霉叶斑病发生重,其发病程度主要受到7月和8月份总降雨量的影响,发病程度随降雨量的增加而明显加重,且其抗病性... 本试验主要分析了不同玉米品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三年来在聊城,玉米小斑病比弯孢霉叶斑病发生重,其发病程度主要受到7月和8月份总降雨量的影响,发病程度随降雨量的增加而明显加重,且其抗病性越弱病情增加越明显,但6月下旬的降雨量对小斑病发病程度的影响比对弯孢霉叶斑病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 抗病性 降雨量
下载PDF
扎兰屯市玉米有害生物发生调查与防治技术
14
作者 张玉霞 陈申宽 +3 位作者 闫任沛 曹玉兰 孙秀荣 魏建 《植物医学》 2022年第2期109-115,共7页
本研究采用定点定期调查的方法,对扎兰屯市玉米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及其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明确了在扎兰屯市主要病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顶腐病.其中,大河湾农场顶腐病平均发病率达32.8%;中和镇和南木鄂伦春民族乡玉米大斑病平均... 本研究采用定点定期调查的方法,对扎兰屯市玉米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及其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明确了在扎兰屯市主要病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顶腐病.其中,大河湾农场顶腐病平均发病率达32.8%;中和镇和南木鄂伦春民族乡玉米大斑病平均病株率为14.2%,玉米小斑病平均病株率为51.0%,抗性强的玉米品种田间没有病株.主要虫害是玉米螟,平均被害率35.4%,试验中只有1个品种(富单12)没有虫害.主要田间杂草有10余种,包括稗草、狗尾草、牛筋草、反枝苋、龙葵、铁苋菜、马齿苋、藜、苍耳、鸭跖草、苣荬菜、问荆等.研究发现当地主栽玉米品种对病虫草害具有较好的抗性,并提出了玉米田病、虫、杂草综合防治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小斑病 顶腐病 玉米螟 防治技术
下载PDF
玉米小斑病抗病QTL的鉴定与效应分析
15
作者 李志敏 杜文杰 +3 位作者 李政 李雪迎 赵萧笛 贾琳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91-94,99,共5页
为分析玉米小斑病的遗传抗性,分别利用抗病自交系CIMBL29和感病自交系GEMS41为供体亲本和轮回亲本,通过2次回交和3次自交构建了含有179个家系的BC2F4群体。在2017年(河南长葛)和2018年(河南西平)两个环境条件下对群体小斑病抗性进行了评... 为分析玉米小斑病的遗传抗性,分别利用抗病自交系CIMBL29和感病自交系GEMS41为供体亲本和轮回亲本,通过2次回交和3次自交构建了含有179个家系的BC2F4群体。在2017年(河南长葛)和2018年(河南西平)两个环境条件下对群体小斑病抗性进行了评估,结合SNP分子标记构建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抗小斑病QTL进行鉴定。QTL定位结果表明,在2个环境中共鉴定了4个抗小斑病QTL,分布在第1、5、6和8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1染色体和第6染色体上的QTL(qSLB1和qSLB6)在2个环境条件下均可以检测到,是稳定的抗病QTL位点,其中,在2017和2018年,qSLB1分别可以解释9.3%和10.9%的抗性表型变异;qSLB6分别可以解释6.3%和6.6%的表型变异。环境稳定型抗病QTL的鉴定为抗病基因精细定位和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 SNP QTL
下载PDF
几种栽培措施对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叶坤浩 龚国淑 +5 位作者 祁小波 袁继超 蒋春先 孙小芳 王一羽 杨继芝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4-159,共6页
栽培措施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玉米病害的发生。本文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等几种常见栽培措施对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发生的影响。通过2012-2013年连续在四川简阳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玉米品种中,春播和夏播玉米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差异... 栽培措施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玉米病害的发生。本文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等几种常见栽培措施对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发生的影响。通过2012-2013年连续在四川简阳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玉米品种中,春播和夏播玉米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3.42和23.54。但玉米小斑病的病情指数差异极显著,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4.39和86.96。45 000株/hm2和67 500株/hm2两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增加会加重纹枯病和小斑病的发生,但差异不显著。对纹枯病而言,两种密度下都以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1.0m+1.0m"等行距栽植时病害发生最轻。对小斑病而言,常规密度45 000株/hm2下,等行距栽植的病害要轻于宽窄行栽植的,高密栽培67 500株/hm2下,等行距栽植的病害要重于宽窄行栽植的。在供试的6个施氮水平下,未见施氮量与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综上表明,选用合适的玉米品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可减轻病害的发生,有利于玉米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措施 玉米纹枯病 玉米小斑病 播期 种植密度 氮肥
下载PDF
玉米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15
17
作者 鹿秀云 李社增 +4 位作者 栗秋生 孔令晓 刘杰 马平 高胜国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47-53,共7页
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100%,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 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100%,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30%和87.60%。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T-87-14防治玉米弯孢叶斑病的效果达52.04%,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43.56%和48.16%。通过温室试验,证明菌株ST-87-14的菌体和胞外代谢产物都能对玉米叶斑病起到防病作用。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明确了菌株ST-87-14为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对常见11种病原真菌的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ST-87-14菌株具有较广的抑菌谱。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了ST-87-14菌株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豆饼粉。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出该菌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g/L):蔗糖30g、豆饼粉2.0g、NaCl 1g、CaCO31g、KH2PO40.2g和MgSO4.7H2O 0.3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叶斑病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生物防治 拮抗菌 枯草芽孢杆菌
下载PDF
青霉TS67菌株对大豆根腐病和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霞 王素英 高朋辉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46-1250,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通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率等指标研究青霉TS67菌株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和菌体对大豆根腐病及玉米小斑病的影响,实验结果的SPSS统计分析表明,青霉TS67的所有处理均能显著(P<0.01)抑制大豆根腐病及玉米小斑病的发生...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通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率等指标研究青霉TS67菌株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和菌体对大豆根腐病及玉米小斑病的影响,实验结果的SPSS统计分析表明,青霉TS67的所有处理均能显著(P<0.01)抑制大豆根腐病及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其中采用TS67菌株与大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混合物进行拌种,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率达63.98%;在玉米小斑病发病前喷洒TS67菌株的发酵液,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率达到53.34%。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用青霉TS67进行大豆拌种能有效促进大豆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根腐病 玉米小斑病 盆栽实验 防效
下载PDF
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对黄淮海夏玉米区主要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郭宁 马井玉 +3 位作者 张海剑 石洁 李坡 孙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3-217,232,共6页
为有效控制玉米后期叶斑病,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两种方式,针对玉米小斑病、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进行了叶斑病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选用10%苯醚甲环唑WG和45%丙环唑ME,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机械喷雾的方式施药1次,对玉米... 为有效控制玉米后期叶斑病,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两种方式,针对玉米小斑病、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进行了叶斑病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选用10%苯醚甲环唑WG和45%丙环唑ME,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机械喷雾的方式施药1次,对玉米小斑病、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10%苯醚甲环唑WG对小斑病的最高防效为63.83%,挽回产量14.52%。两种药剂对弯孢叶斑病的最高防效都在60%以上,挽回产量最高达11%,但对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最高为2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醚甲环唑 丙环唑 玉米 玉米小斑病 南方锈病 弯孢叶斑病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海南三亚和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常佳迎 刘树森 +4 位作者 石洁 郭宁 张海剑 马红霞 杨春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54-1165,共12页
【目的】明确海南三亚玉米南繁基地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的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a maydis)菌株的致病性差异,以及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海南三亚南繁基地育种过程中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并对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地区... 【目的】明确海南三亚玉米南繁基地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的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a maydis)菌株的致病性差异,以及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海南三亚南繁基地育种过程中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并对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方法】对采集自海南三亚和黄淮海地区的玉米小斑病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共获得61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采用人工喷雾接种法对61株小斑病菌菌株的致病力进行鉴定;并选取16条扩增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进行ISSR-PCR扩增,利用Popgen32生物软件计算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并利用NTsys2.10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海南三亚与黄淮海地区小斑病菌的聚类图。【结果】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海南三亚地区未分离到弱致病力菌株,强致病力菌株个数占三亚地区总菌株的57.1%;黄淮海地区分离到的弱致病力菌株占黄淮海地区总菌株的47.5%,强致病力菌株占黄淮海地区总菌株的17.5%。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群体平均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820,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4197,表明玉米小斑病菌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9028-0.9618,遗传距离为0.0390-0.1023,表明整体遗传相似系数较高,遗传距离较近;但不同地理种群间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其中,河南与河北的菌株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高(GS=0.9618),亲缘关系最近;河南和三亚地区的菌株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低(GS=0.9028),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三亚地区菌株和黄淮海地区菌株在相似系数为0.722时,明显被分为两大类群。【结论】黄淮海玉米主产区与海南三亚玉米南繁基地的玉米小斑病菌在致病力上存在一定差异,三亚地区强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 玉米小斑病 南繁基地 海南三亚 黄淮海地区 致病性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