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黄河源区水文和气象序列周期变化分析 被引量:59
1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陈仁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1-355,共5页
应用Meyer小波,对江河源地区近50a来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做周期分析,发现江河源地区水文气象序列的变化周期基本在22a、16~17a、11a、7~8a、5~6a和2~3a左右的时间尺度上浮动。而这些基本周期正是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海-... 应用Meyer小波,对江河源地区近50a来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做周期分析,发现江河源地区水文气象序列的变化周期基本在22a、16~17a、11a、7~8a、5~6a和2~3a左右的时间尺度上浮动。而这些基本周期正是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周期,说明江河源地区水文、气象序列的周期变化受天体运动变化的影响。天体运动直接影响降水和气温的周期变化,进而在一定的下垫面条件下,影响径流的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地区 年径流量 年降水量 年平均气温 周期分析 水文气象序列 天体运动 太阳黑子活动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44
2
作者 谢昌卫 丁永建 刘时银 《生态环境》 CSCD 2004年第4期520-523,共4页
对长江、黄河源区12个台站近50年来的温度、降水资料分析表明,近50年来长江源区平均升温0.61℃,黄河源区平均升温0.88℃;长江-黄河源区降水量在经过上世纪80年代高峰期后90年代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东部地区降水量减幅大于西部地区;在总体... 对长江、黄河源区12个台站近50年来的温度、降水资料分析表明,近50年来长江源区平均升温0.61℃,黄河源区平均升温0.88℃;长江-黄河源区降水量在经过上世纪80年代高峰期后90年代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东部地区降水量减幅大于西部地区;在总体气候向暖干变化的同时,区域内春末夏初和冬季部分月份近50年来气候朝暖湿化方向发展。径流量在上世纪90年代呈现出较强的枯水期,然而由于气候变暖加剧了冰雪的消融,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在温度升高的气候背景下径流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水量的波动变化,近50年来区域内呈现出冰川、冻土加速消融,湖泊、沼泽疏干退化加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水文环境 长江-黄河源区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的江河源区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詹存 梁川 +1 位作者 赵璐 牛凯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3-28,共6页
根据青藏高原江河源区7个气象站点1960—2012年的月降雨资料,基于云模型,分析了该区域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平均降雨量均小于同时期黄河源区的降雨量;全年、非汛期和月的降雨量比黄河源区集中且稳定,汛期降雨虽比黄河... 根据青藏高原江河源区7个气象站点1960—2012年的月降雨资料,基于云模型,分析了该区域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平均降雨量均小于同时期黄河源区的降雨量;全年、非汛期和月的降雨量比黄河源区集中且稳定,汛期降雨虽比黄河源区集中,但不如黄河源区稳定。江河源区全年降雨比非汛期、汛期和月均降雨量最为分散且最不稳定;非汛期降雨量虽最小,但最集中且最稳定。江河源区汛期和非汛期降雨量和降雨量的熵在空间上分布相似,均表现出了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递减的规律;降雨量的超熵在空间上规律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沱沱河、达日和曲麻莱非汛期和汛期降雨量的超熵显示出了相反的特征。研究成果能为江河源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云模型 江河源区 时空分布 均匀 稳定性
下载PDF
长江黄河源区近45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9
4
作者 刘光生 王根绪 +2 位作者 胡宏昌 任东兴 孙向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86-1492,共7页
气候要素序列的变化主要包括趋势变化、随机变化和周期变化,因此本文采用M-K趋势分析、R/S分析及小波分析研究长江黄河源区近45年(1961年-2007年)气候变化特征。经M-K检验和R/S分析,表明近45年长江黄河源区气温显著升高,增幅明显高于青... 气候要素序列的变化主要包括趋势变化、随机变化和周期变化,因此本文采用M-K趋势分析、R/S分析及小波分析研究长江黄河源区近45年(1961年-2007年)气候变化特征。经M-K检验和R/S分析,表明近45年长江黄河源区气温显著升高,增幅明显高于青藏高原平均值,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为显著,降水变化不一致,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气候变暖存在非对称变化现象,长江源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变化明显,而黄河源区正好相反,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变化显著;各项气候要素变化长期相关性特征均表现为持续性,过去总体升温的趋势预示未来气温总体趋势仍将继续上升,降水变化趋势与过去一致;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长江黄河源区各个站点的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变化周期及相位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本上都存27~28年、16~21年、7~11年、3~5年等时间尺度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黄河源区 气候变化 M-K检验 R/S分析 MORLET小波 Meyer小波
原文传递
长江-黄河源寒区径流时空变化特征对比 被引量:48
5
作者 谢昌卫 丁永建 +1 位作者 刘时银 王根绪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4-422,共9页
长江源区比黄河源区寒冷而干燥 ,年径流量仅为黄河源区的 6 0 %,径流年内分配较黄河源区均匀性差 ,丰水年与枯水年比例基本相当 ,而黄河源区枯水年占较大优势 .近 40a来长江源区径流量总体上呈明显的递减趋势 ,黄河源区径流量则呈现略... 长江源区比黄河源区寒冷而干燥 ,年径流量仅为黄河源区的 6 0 %,径流年内分配较黄河源区均匀性差 ,丰水年与枯水年比例基本相当 ,而黄河源区枯水年占较大优势 .近 40a来长江源区径流量总体上呈明显的递减趋势 ,黄河源区径流量则呈现略微增长趋势 .长江源区径流量以 8~ 9a的周期变化较为显著 ,黄河源区径流量则以 7~ 8a周期比较显著 .对寒区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表明 ,长江源区温度因子对径流年际变化影响大于黄河源区 ,而降水因子影响相对较小 ,长江源区寒区水文环境对径流影响较大是造成长江、黄河源区径流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黄河源区 寒区水文环境 径流特征分析 时空变化
下载PDF
江河源区的湿地退化现状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锦 李东庆 +1 位作者 孟庆州 雍国武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49,共7页
在描述江河源区1986-2000年15年间江河源区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江河源区湿地退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指出气候变化和江河源区自身脆弱环境的相互作用固然是江河源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但是近十几年来日趋加剧的人... 在描述江河源区1986-2000年15年间江河源区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江河源区湿地退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指出气候变化和江河源区自身脆弱环境的相互作用固然是江河源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但是近十几年来日趋加剧的人类活动对湿地退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湿地退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上“秃斑”连通效应的元胞自动机模拟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学玲 林慧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670-2680,共11页
高寒草甸草毡层"秃斑"是高寒草甸退化进程中最活跃的表征,明确其在退化序列上的演变时空规律是揭示草地退化动力学机制的关键之一。采用实地调研结合元胞自动机模拟的方法,对高寒草甸退化序列上秃斑格局动态进行了模拟,是对... 高寒草甸草毡层"秃斑"是高寒草甸退化进程中最活跃的表征,明确其在退化序列上的演变时空规律是揭示草地退化动力学机制的关键之一。采用实地调研结合元胞自动机模拟的方法,对高寒草甸退化序列上秃斑格局动态进行了模拟,是对退化序列上秃斑的连续动态图谱表达,建立了高寒草甸由初步退化到系统崩溃的符合实际的草地秃斑连通的图谱序列,模拟吻合度达93.9%。通过对图谱序列关系的分析表明,秃斑连通进程分为3个阶段:低速连通期——第0—2年、跃变期——第2—7年、连通不可逆转期——第7—9年;最大秃斑面积、最大秃斑面积-秃斑总面积比的跃变过程,是草地退化等级的质变过程;通过对跃变期和连通不可逆转期相应的草地生态与恢复性能的对比分析,确定了连通阈值为54.5%;秃斑连通的过程伴随着临界阈现象的发生。由于连通不可逆转期"黑土滩"形成过程的不可逆性及形成后的巨大危害性,连通阈值的确定将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安全预警及其退化恢复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高寒草甸 秃斑 元胞自动机 模拟 连通阈值
下载PDF
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克龙 李双成 +3 位作者 李迪强 陈英玉 朵海瑞 王永生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2-35,共4页
文章根据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1986年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选取基于货币量的价值量评价法,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算法,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区域生态功能价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6~2000年长江源区、黄河源区的生态... 文章根据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1986年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选取基于货币量的价值量评价法,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算法,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区域生态功能价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6~2000年长江源区、黄河源区的生态系统功能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减少199亿元和30亿元,长江源区的生态系统功能缺失明显高于黄河源区;从功能分析,长江源区的气候调节功能、黄河源区的水源涵养功能变化最为显著;从结构分析,草地、湿地、水域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构成,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存在根本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 价值变化 长江源区 黄河源区
下载PDF
21世纪长江黄河源区径流量变化情势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程志刚 刘晓东 +1 位作者 范广洲 白爱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33-1339,共7页
以长江、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大尺度半分布式水文模型(VIC),结合江河源区气象站多年实测温度、降水数据,检验了VIC模型的适用性。模型能较好模拟江河源区地表径流,其Nash系数和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8533和0.9302(长江源区),0.8892和... 以长江、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大尺度半分布式水文模型(VIC),结合江河源区气象站多年实测温度、降水数据,检验了VIC模型的适用性。模型能较好模拟江河源区地表径流,其Nash系数和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8533和0.9302(长江源区),0.8892和0.9248(黄河源区)。基于率定后的VIC模型,运用高分辨率的动力降尺度气象强迫资料,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江河源区径流量可能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未来30~50a,长江、黄河源区年均径流量将分别增加8.58%、9.19%;未来80~100a,长江、黄河源区年均径流量将分别增加17.16%、7.21%。相对于2030~2049年而言,尽管年均降水增加0.06mm/d,但是黄河源区2080~2099年径流量却将减少1.98%。运用植被情景假设及2030~2049年动力降尺度气象资料,模拟分析了植被变化对江河源区地表径流的影响。从4种地表覆被情景假设可以看出,林地地表覆被产生径流量最小,裸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 径流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