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9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来源研究 被引量:239
1
作者 朱先磊 张远航 +1 位作者 曾立民 王玮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共5页
2000—2001年在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学院、中国预防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3个采样点采集北京市PM2.5样品,并对其中无机元素、阴阳离子、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有机物进行测定。以多环芳烃和部分无机组分为示踪物,利用CMB受体... 2000—2001年在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学院、中国预防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3个采样点采集北京市PM2.5样品,并对其中无机元素、阴阳离子、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有机物进行测定。以多环芳烃和部分无机组分为示踪物,利用CMB受体模型对PM2.5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为燃煤、扬尘、机动车排放、建筑尘、生物质燃烧、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及有机物。污染源贡献率随地域变化不大,燃煤、扬尘、生物质燃烧、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与1989—1990年解析结果相比,10年间PM2.5来源发生了一定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源解析 CMB受体模型 多环芳烃
下载PDF
北京市大气细粒子的来源分析 被引量:187
2
作者 宋宇 唐孝炎 +3 位作者 方晨 张远航 胡敏 曾立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1-16,共6页
细粒子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 2 5 μm的颗粒物 )污染是许多城市重要的大气环境问题 .从 1 999年至 2 0 0 0年对北京市细粒子展开了 4次采样和化学分析 ,有效采样天数为 40d .利用正定矩阵分解 (PMF)方法对细粒子的来源进行了分析 .化... 细粒子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 2 5 μm的颗粒物 )污染是许多城市重要的大气环境问题 .从 1 999年至 2 0 0 0年对北京市细粒子展开了 4次采样和化学分析 ,有效采样天数为 40d .利用正定矩阵分解 (PMF)方法对细粒子的来源进行了分析 .化学成分包括EC(元素碳 )、有机物、SO2 - 4、F- 、Cl- 、Fe、Ca、K、Mg、Al、Na、Zn、Mn、Ti、Pb、Ba和P等 1 7种 .发现主要来源有 6类 :地面扬尘、建筑源、生物质燃烧、二次源、机动车排放和燃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大气细粒子 来源分析 源解析 正定矩阵分解
下载PDF
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210
3
作者 胡敏 唐倩 +3 位作者 彭剑飞 王锷一 王淑兰 柴发合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1年第5期15-19,共5页
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复杂,呈现大气复合型污染特征,对主要污染源进行识别和定量,是制定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基础。本研究总结了2000年以来我国近30个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气颗粒物PM10主要来自六类源:扬... 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复杂,呈现大气复合型污染特征,对主要污染源进行识别和定量,是制定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基础。本研究总结了2000年以来我国近30个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气颗粒物PM10主要来自六类源:扬尘(土壤尘、道路尘、建筑尘);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排放;生物质燃烧;SO2、NOx、VOCs氧化产生的二次颗粒物。研究还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大气颗粒物主要来源和相对贡献存在差异。近年来随着大气颗粒物控制措施的实施,城市PM10污染状况已明显改善,大气细颗粒物PM2.5越来越受关注,在制定空气质量达标方案时,各类燃烧源和二次颗粒物的重要性将进一步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源解析 受体模型 细颗粒物
下载PDF
杭州市大气PM_(2.5)和PM_(10)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99
4
作者 包贞 冯银厂 +2 位作者 焦荔 洪盛茂 刘文高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4-48,共5页
2006年在杭州市两个环境受体点位采集不同季节大气中PM2.5和PM10样品,同时采集了多种颗粒物源类样品,分析了其质量浓度和多种化学成分,包括21种无机元素、5种无机水溶性离子以及有机碳和元素碳等,并据此构建了杭州市PM2.5和PM10的源与... 2006年在杭州市两个环境受体点位采集不同季节大气中PM2.5和PM10样品,同时采集了多种颗粒物源类样品,分析了其质量浓度和多种化学成分,包括21种无机元素、5种无机水溶性离子以及有机碳和元素碳等,并据此构建了杭州市PM2.5和PM10的源与受体化学成分谱;用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解析其来源。结果表明,杭州市PM2.5和PM10污染较严重,其年均浓度分别为77.5μg/m3和111.0μg/m3;各主要源类对PM2.5的贡献率依次为机动车尾气尘21.6%、硫酸盐18.8%、煤烟尘16.7%、燃油尘10.2%、硝酸盐9.9%、土壤尘8.2%、建筑水泥尘4.0%、海盐粒子1.5%。各主要源类对PM10贡献率依次为土壤尘17.0%、机动车尾气尘16.9%、硫酸盐14.3%、煤烟尘13.9%、硝酸盐粒8.2%、建筑水泥尘8.0%、燃油尘5.5%、海盐粒子3.4%、冶金尘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PM2.5 PM10 化学质量模型(CMB) 来源解析 杭州
下载PDF
成都城区PM_(2.5)季节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53
5
作者 张智胜 陶俊 +5 位作者 谢绍东 周来东 宋丹林 张普 曹军骥 罗磊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947-2952,共6页
于2009—2010年各季节典型月在成都城区采集了大气PM2.5样品,对PM2.5的质量浓度及其主要化学成分(含碳组分、水溶性无机离子和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成都城区PM2.5平均质量浓度高达(165.1±85.1)μg·m-3,是国家环境空气质... 于2009—2010年各季节典型月在成都城区采集了大气PM2.5样品,对PM2.5的质量浓度及其主要化学成分(含碳组分、水溶性无机离子和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成都城区PM2.5平均质量浓度高达(165.1±85.1)μg·m-3,是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年均PM2.5限值的4.7倍.OC、EC和水溶性二次离子(SO2-4,NO-3和NH+4)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2.6±10.2)μg·m-3,(9.0±5.4)μg·m-3和(62.8±44.3)μg·m-3,分别占PM2.5浓度的13.7%、5.5%和38.0%.PM2.5及其主要化学成分浓度季节特征明显,即秋冬季高于春夏季.利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对成都城区PM2.5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土壤尘及扬尘、生物质燃烧、机动车源和二次硝酸盐/硫酸盐的贡献率分别为14.3%、28.0%、24.0%和31.3%.就季节变化而言,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在四个季节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土壤尘及扬尘的贡献率在春季显著提高;机动车源的贡献率在夏季中表现突出;而二次硝酸盐/硫酸盐的贡献率在秋冬季中则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PM2 5 碳气溶胶 水溶性无机离子 源解析
原文传递
中国大气颗粒物重金属污染、来源及控制建议 被引量:151
6
作者 谭吉华 段菁春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5-155,共11页
针对中国近年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而在大气重金属污染方面尚缺乏总体认识的现状,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结合文献调研,对中国大气颗粒物中的主要重金属元素Pb,V,As,Mn,Ni,Cr和Cd的污染水平、季节变化、南北方差异、粒径分布等污染特征进... 针对中国近年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而在大气重金属污染方面尚缺乏总体认识的现状,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结合文献调研,对中国大气颗粒物中的主要重金属元素Pb,V,As,Mn,Ni,Cr和Cd的污染水平、季节变化、南北方差异、粒径分布等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对中国大气颗粒物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控制现状及技术进行讨论.通过对世界其他国家大气颗粒物重金属污染控制的历程及经验的总结,提出中国重金属污染的控制对策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标准 来源解析 环境管理 健康风险 控制技术
下载PDF
兰州市大气降尘污染物来源研究 被引量:126
7
作者 杨丽萍 陈发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9-502,共4页
运用因子分析法 ,研究了兰州市大气降尘的污染来源及各源所占的比例 .结果表明 4种污染源是兰州市大气降尘的主要来源 ,按贡献率大小依次为 :燃煤 41 0 4%,风沙扬尘 2 2 97%,汽车尾气 18 6 7%,建材 12 84%,其它约 4 4 8%.
关键词 兰州市 大气降尘 因子分析 来源解析 污染源
下载PDF
中国PM2.5来源解析方法综述 被引量:146
8
作者 郑玫 张延君 +3 位作者 闫才青 朱先磊 James J. Schauer 张远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41-1154,共14页
首次对中国目前开展的PM2.5源解析方法学和技术思路进行总结,从PM2.5采样前的准备、采样器的选择、化学物种分析方法、源解析手段等方面综述我国PM2.5来源解析的方法和进展,提出未来颗粒物源解析研究的发展方向,对今后在全国各地即将大... 首次对中国目前开展的PM2.5源解析方法学和技术思路进行总结,从PM2.5采样前的准备、采样器的选择、化学物种分析方法、源解析手段等方面综述我国PM2.5来源解析的方法和进展,提出未来颗粒物源解析研究的发展方向,对今后在全国各地即将大范围开展的PM2.5源解析工作和法律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科学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PM2.5 源解析 方法学
下载PDF
宁波市环境空气中PM_(10)和PM_(2.5)来源解析 被引量:135
9
作者 肖致美 毕晓辉 +4 位作者 冯银厂 王玉秋 周军 傅晓钦 翁燕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9-555,共7页
2010年在宁波3个环境受体点采集不同季节的PM10和PM2.5样品,同时采集颗粒物源类样品,分析它们的质量浓度及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含量.采用OC/EC最小比值法确定了SOC(二次有机碳)对PM10和PM2.5的贡献,据此重新构建了受... 2010年在宁波3个环境受体点采集不同季节的PM10和PM2.5样品,同时采集颗粒物源类样品,分析它们的质量浓度及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含量.采用OC/EC最小比值法确定了SOC(二次有机碳)对PM10和PM2.5的贡献,据此重新构建了受体化学成分谱.使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对宁波市区的PM10和PM2.5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城市扬尘、煤烟尘、二次硫酸盐和机动车尾气尘是环境空气中PM10的主要来源,其分担率分别为23.0%、15.9%、13.3%和12.3%;对PM2.5有重要贡献的源类是城市扬尘、煤烟尘、二次硫酸盐、机动车尾气尘、二次硝酸盐和SOC,其分担率分别为19.9%、14.4%、16.9%、15.2%、9.78%和8.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5 源解析 化学质量平衡模型 二次有机碳
下载PDF
上海市秋季大气VOCs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贡献及来源研究 被引量:131
10
作者 王倩 陈长虹 +9 位作者 王红丽 周敏 楼晟荣 乔利平 黄成 李莉 苏雷燕 牟莹莹 陈宜然 陈明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24-433,共10页
2011年9月1日~11月21日在上海市城区对大气中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挥发性有机物体积分数进行了在线连续观测.期间共出现4次大气污染过程:PD1(9月20~23日)、PD2(10月5~9日)、PD3(10月13~18日)、PD4(11月10~14日).本测点大气PM2.5的平均... 2011年9月1日~11月21日在上海市城区对大气中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挥发性有机物体积分数进行了在线连续观测.期间共出现4次大气污染过程:PD1(9月20~23日)、PD2(10月5~9日)、PD3(10月13~18日)、PD4(11月10~14日).本测点大气PM2.5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5±16)、(76±46)、(57±36)和(122±92)μg·m-3,VOCs的体积分数分别为(30.87±30.77)×10-9、(32.09±30.69)×10-9、(34.04±28.13)×10-9和(44.27±31.58)×10-9;烷烃、烯烃、芳香烃的体积分数分别占TVOC的53.58%、27.89%、10.96%;用OH消耗速率(LOH)和臭氧生成潜势(OFP)评估了VOCs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结果表明,烯烃和芳香烃是本测点秋季大气VOCs中对LOH和OFP贡献最大的关键活性组分.利用气溶胶生成系数FAC和OC/EC比值法估算上海市SOA的生成潜势,两种方法得出的SOA浓度值分别为1.43μg·m-3和4.54μg·m-3,比值法明显较高,这主要是本研究测得的SOA前体物偏少所致.其中芳香烃不仅是OFP的关键活性组分,而且也是SOA的重要前体物.应用PMF模型对VOCs进行源解析,确定了秋季上海市大气中VOCs的6个主要的污染来源,分别为汽车尾气(24.30%)、不完全燃烧(17.39%)、燃料挥发(16.01%)、LPG/NG泄露(15.21%)、石油化工(14.00%)、涂料/溶剂的使用(13.09%).汽车尾气和涂料/溶剂等源排放的VOCs中富含OFP关键活性组分和SOA重要前体物,它们对VOCs浓度的贡献占TVOC的37.39%,这些排放源应列入未来上海市大气复合污染控制的优先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二次有机气溶胶 有机碳与元素碳 二次有机碳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北京市大气小颗粒物的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97
11
作者 张晶 陈宗良 王玮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2-67,共6页
1992年11月至1993年2月在北京市5个采样点采集了大气小颗粒物(<20μm)样品和总悬浮颗粒物样品,并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小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将其结果应用于化学质量平衡法解析污染源.主要结果,秋季各污染源... 1992年11月至1993年2月在北京市5个采样点采集了大气小颗粒物(<20μm)样品和总悬浮颗粒物样品,并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小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将其结果应用于化学质量平衡法解析污染源.主要结果,秋季各污染源的贡献率:尘土为159%、燃煤为283%、燃油(汽车尾气)为541%、钢铁工业为15%:冬季各污染源的贡献率:尘土为192%、燃煤为377%、燃油(汽车尾气)为426%、钢铁工业为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颗粒物 北京 污染源 大气污染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质特性分析与来源解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7
12
作者 何伟 白泽琳 +6 位作者 李一龙 刘文秀 何玘霜 杨晨 杨斌 孔祥臻 徐福留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9-372,共14页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一类包含了复杂结构及交互作用的溶解性有机混合物,其表生行为和环境效应十分丰富.其在水体中滞留时间长,存在状态时刻处于变化中,与多种营养物质存在耦合效应,并影响着污染物的水环境归趋,是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目...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一类包含了复杂结构及交互作用的溶解性有机混合物,其表生行为和环境效应十分丰富.其在水体中滞留时间长,存在状态时刻处于变化中,与多种营养物质存在耦合效应,并影响着污染物的水环境归趋,是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目前,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建立于DOM分析技术与特性解析基础上.为了得到纯化的溶解性有机质,往往需要综合膜过滤、非离子大孔树脂、离子交换树脂、冷冻干燥、真空旋转蒸发、吸附剂富集等技术.光谱、色谱技术、高分辨率质谱等仪器的综合使用为研究溶解性有机质吸附、结合、络合、光诱导等环境行为提供了技术保障.DOM的表观特征广泛应用于研究其在水环境中的存在状态和环境行为,也是监测水处理过程中有机质去除效果的重要手段;其微观形态、分子量分布、化学键组成等内部特征的解析是认知其分子和结构、解释其作用机理和预测其环境归趋的基础.DOM来源复杂,单一指标很难判断有机质的来源,甚至会产生不同的研判结果,而综合运用多种新技术、新方法是DOM来源解析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纯化分析技术 特征分析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臭氧污染的来源分析 被引量:112
13
作者 王雪松 李金龙 +2 位作者 张远航 谢绍东 唐孝炎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8-559,共12页
光化学烟雾污染是影响北京地区夏季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对2000年6月底至7月初发生在北京地区的臭氧污染过程进行模拟,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OSAT)和地区臭氧评估技术(GOAT),量化了不同地区的污染源排... 光化学烟雾污染是影响北京地区夏季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对2000年6月底至7月初发生在北京地区的臭氧污染过程进行模拟,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OSAT)和地区臭氧评估技术(GOAT),量化了不同地区的污染源排放对北京市城近郊区臭氧污染的贡献,探讨了周边地区排放的臭氧贡献方式问题,分析了北京地区臭氧污染的化学机制特征.研究表明,北京地区臭氧污染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定陵地区的超标臭氧主要受到城近郊区烟羽的严重影响(占55%),城近郊区则除了受到北京市的前体物排放影响外(占46%),来自天津市、河北省南部地区的贡献往往也占有重要份额;周边地区对北京市城近郊区的贡献中,直接输入的臭氧约占七层,其余部分以输入前体物的方式贡献臭氧;北京城近郊区的臭氧生成主要受挥发性有机物控制,而在远郊区县和农村地区臭氧生成对氮氧化物变得更为敏感.对北京地区臭氧污染的源排放控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臭氧来源和不同贡献方式的重要性,以及臭氧生成机制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臭氧 源贡献 源排放
原文传递
我国典型城市群O_3污染成因和关键VOCs活性解析 被引量:112
14
作者 蒋美青 陆克定 +12 位作者 苏榕 谭照峰 王红丽 李莉 伏晴艳 翟崇治 谭钦文 岳玎利 陈多宏 王占山 谢绍东 曾立民 张远航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30-1141,共12页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四大城市群在夏秋季大气臭氧(O_3)污染问题严重.为了深入认识O_3的区域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在上述4个城市群于2014~2016年夏秋季节,开展了大气O_3及其前体物(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的综...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四大城市群在夏秋季大气臭氧(O_3)污染问题严重.为了深入认识O_3的区域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在上述4个城市群于2014~2016年夏秋季节,开展了大气O_3及其前体物(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的综合观测研究.观测发现,臭氧污染区域性明显,臭氧最大8h值在59~146(10^(-9)V/V),整体上城市站点臭氧浓度水平较郊区站点低,臭氧前体物NO2平均浓度水平在4~22(10^(-9)V/V),VOCs浓度为11~53(10^(-9)V/V),VOCs活性水平在1.6~10.5s^(-1).使用基于观测的盒子模型(OBM)分析臭氧生成控制区,发现四大城市群的O_3生成多数处于人为源VOCs控制区或者过渡区,且对烯烃和芳香烃的敏感性最强.运用PMF受体模型对城市站点VOCs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汽油挥发是城市VOCs主要来源,占比30%~50%;溶剂涂料使用其次,占比为10%~20%.综合而言,我国现阶段臭氧污染防控应以VOCs控制为主,其中应着重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溶剂涂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VOCS 敏感性分析 源解析 经验动力学模拟法
原文传递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被引量:109
15
作者 贺泓 王新明 +3 位作者 王跃思 王自发 刘建国 陈运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年第3期344-352,共9页
大气灰霾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控制,不仅是大气科学研究面临的前沿课题,也是我国政府和公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中科院开展的"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将以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生成、演化和控制为核心科学问题,以... 大气灰霾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控制,不仅是大气科学研究面临的前沿课题,也是我国政府和公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中科院开展的"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将以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生成、演化和控制为核心科学问题,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区域,通过可控实验、外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确定致霾污染物的组成及来源,阐明区域灰霾形成的关键物理化学机制,识别关键污染物和污染源,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灰霾监测技术以及预测预警及控制决策模型,研发致霾关键污染物的源控制和过程控制技术,为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学可行的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复合污染 灰霾 细颗粒物 致霾机制 源解析 数值模式 控制技术
原文传递
重庆主城区大气PM_(10)及PM_(2.5)来源解析 被引量:109
16
作者 任丽红 周志恩 +4 位作者 赵雪艳 杨文 殷宝辉 白志鹏 姬亚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87-1394,共8页
为探讨重庆主城区4个季节大气PM10和PM2.5的主要来源,于2012年2—12月在重庆主城区的工业区、文教区和居住区5个环境监测点同步采集PM10及PM2.5样品,分析了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和元素碳含量及其分布特征.采集了重庆主城区土壤... 为探讨重庆主城区4个季节大气PM10和PM2.5的主要来源,于2012年2—12月在重庆主城区的工业区、文教区和居住区5个环境监测点同步采集PM10及PM2.5样品,分析了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和元素碳含量及其分布特征.采集了重庆主城区土壤尘、建筑水泥尘、扬尘、移动源(包括机动车、施工机械及船舶)、工业源(包括固定燃烧源及工业工艺过程源)、生物质燃烧源及餐饮源等7类污染源,建立了重庆市本地化的污染源成分谱库.利用CMB(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及二重源解析技术分析了PM10及PM2.5的来源.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大气中ρ(PM10)及ρ(PM2.5)的年均值分别为153.2和113.1μg/m3,超过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2倍以上.大气PM10的主要来源为扬尘、二次粒子和移动源(贡献率分别为23.9%、23.5%和23.4%),大气PM2.5主要来源于二次粒子和移动源(贡献率分别为30.1%和27.9%).PM10和PM2.5的主要源类贡献率差别不大,表明研究区域内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应采取多源控制原则.大气PM10来源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和秋季主要以扬尘为主、夏季和冬季主要以二次粒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源解析 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 PM10 PM2.5
下载PDF
城市大气中颗粒物的研究现状及健康效应 被引量:82
17
作者 王平利 戴春雷 张成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87,共5页
综述了大气尘 (TSP、PM1 0 、PM2 5)的研究现状 ,重点围绕TSP、PM1 0 、PM2 5的物理特征、化学组成 (有机组成、重金属元素的总含量及其各化学形态分布 )及其源解析进行描述 。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物理特征 化学组成 化学形态 源解析
下载PDF
武汉市城区大气PM_(2.5)的碳组分与源解析 被引量:99
18
作者 成海容 王祖武 +3 位作者 冯家良 陈宏玲 张帆 刘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74-1579,共6页
大气细颗粒物(PM2.5)和碳组分(OC,EC)是影响大气能见度、气候变化以及人体健康的重要污染物,研究大气颗粒物及其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及各类典型污染源对大气细颗粒物及碳组分的贡献,对于认识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状况,控制细颗粒物的污染,... 大气细颗粒物(PM2.5)和碳组分(OC,EC)是影响大气能见度、气候变化以及人体健康的重要污染物,研究大气颗粒物及其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及各类典型污染源对大气细颗粒物及碳组分的贡献,对于认识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状况,控制细颗粒物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利用大流量PM2.5采样器采集武汉市大气细颗粒物样品并对其碳组分进行测定。武汉市城区大气中PM2.5、OC和EC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27±48.7)、(19.4±10.5)和(2.9±1.48)μg·m-3。其PM2.5的浓度处于我国主要城市的中等偏高水平,而OC、EC的浓度则属中等偏下水平,但均高于国外城市。武汉市大气PM2.5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呈现出秋季>冬季>夏季的趋势,是气象因素和污染源排放综合影响的结果。OC浓度和EC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69),表明二者存在来源联系。OC/EC的比值为6.7,指示武汉市大气中OC和EC的来源受汽车尾气排放和生物质燃烧的共同影响。SOA的平均质量浓度值为12.5μg·m-3约占PM2.5平均质量浓度的9.8%,表明SOA对武汉市城区大气PM2.5具有重要贡献。结合PM2.5所含的水溶性离子、微量元素组成,利用正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对武汉市城区大气PM2.5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来源及贡献率分别为机动车源(27.1%)、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26.8%)、工厂排放(26.4%)和生物质燃烧(1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 PM2 5 OC EC 源解析
下载PDF
南京市PM2.5物理化学特性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93
19
作者 黄辉军 刘红年 +2 位作者 蒋维楣 黄世鸿 张予燕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3-722,共10页
在夏、冬两季,分别在南京市4个站点进行为期7天的气溶胶PM2.5采样,同步采集并分离主要排放源的PM2.5样品,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分析得到气样及源样中PM2.5的化学成分,对南京市PM2.5的物理化学特性、富集因子进行了分析,并应用化学质... 在夏、冬两季,分别在南京市4个站点进行为期7天的气溶胶PM2.5采样,同步采集并分离主要排放源的PM2.5样品,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分析得到气样及源样中PM2.5的化学成分,对南京市PM2.5的物理化学特性、富集因子进行了分析,并应用化学质量平衡法(CMB)计算各类源对气溶胶PM2.5的贡献。结果表明,南京市PM2.5的夏、冬平均值分别为69.1、139.5μg.m-3,PM2.5/PM10的全年平均值为63.9%;富集成分中,S、As、Zn、Pb等主要来源于人为污染源,Na则主要来源于海洋。来源解析的结果表明,各类污染源对南京市气溶胶PM2.5的贡献率分别为:扬尘37.28%、煤烟尘30.34%、硫酸盐9.87%、建筑尘7.95%、汽车尘2.98%、冶炼尘2.57%、其他源9.01%。作者还对扬尘中的PM2.5进行了来源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PM2.5 源解 析化学质量平衡法
下载PDF
广东省臭氧污染特征及其来源解析研究 被引量:91
20
作者 沈劲 黄晓波 +7 位作者 汪宇 叶斯琪 潘月云 陈多宏 陈焕盛 区宇波 吕小明 王自发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449-4457,共9页
使用广东省近年大范围长期连续臭氧观测数据分析了珠三角与广东省的臭氧污染特征,并使用NAQPMS模型研究了广东省与典型城市不同季节的臭氧来源情况.结果表明:2014—2016年广东省的臭氧污染局部在改善.珠三角的臭氧浓度水平总体高于粤东... 使用广东省近年大范围长期连续臭氧观测数据分析了珠三角与广东省的臭氧污染特征,并使用NAQPMS模型研究了广东省与典型城市不同季节的臭氧来源情况.结果表明:2014—2016年广东省的臭氧污染局部在改善.珠三角的臭氧浓度水平总体高于粤东西北地区,广东省臭氧总体上呈现出珠三角中南部和粤东东部部分地区较高、粤西污染相对较轻的分布态势.广东省的臭氧夏秋季浓度较高,冬春季浓度较低.广东省臭氧主要来源于本地排放,夏季占比为57%,其余季节约占40%,臭氧的跨省输送特征明显.珠三角西南部春夏季臭氧本地贡献约为50%,但秋冬季仅占19%~28%.若要减轻广东的臭氧污染,建议实施臭氧消峰行动,即在夏秋季节严控珠三角地区的臭氧前体物排放,特别是珠三角中部广州、佛山与东莞等城市的排放要重点控制.同时,强化粤东西北地区与周边省份的协同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臭氧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