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S三联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清sCD40L及MMP-9水平及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强 凌芳 +2 位作者 肖家平 唐智敏 黄天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90-1093,共4页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PAS)三联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观察其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根据颈动脉超声检...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PAS)三联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观察其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45)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90)。将稳定斑块组作为对照组,按随机数字法将易损斑块组分为AS组(n=45,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和PAS组(n=45,AS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片,0.25/次,2次/日,口服)。比较治疗前后血脂、血清hs-CRP、sCD40L和MMP-9水平;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Crous积分及斑块回声变化。结果治疗后4w,两组中TG、TC、LDL-C、血清hs-CRP、sCD40L和MMP-9水平均下降,PAS组中各项指标下降幅度均大于AS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后12个月,两组IMT值和斑块Crous积分较治疗前减少,且PAS组两项指标低于AS组,PAS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高于AS组(P均<0.01)。结论 PAS三联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更强的降脂抗炎作用,可逆转和稳定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 普罗布考 可溶性cd40配体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IL-17、TGF-β1、s CD40L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杨明国 林贵阳 战云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8期973-976,共4页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CHD)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血清白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辽宁健康产业集团本钢总医院收治的160例CHD患者作为...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CHD)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血清白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辽宁健康产业集团本钢总医院收治的160例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疗程1个月,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血脂[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水平、血清炎性因子(血清IL-17、TGF-β1、sCD40L)水平、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指标,记录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和9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清TG、LDL-C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清HDL-C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17、TGF-β1、sCD40L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清ET-1、AngⅡ水平明显降低,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0%和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CHD疗效良好,其调脂及抗炎作用优于阿托伐他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瑞舒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可溶性cd40配体 血管内皮功能 血脂 血清炎性因子 疗效
下载PDF
T2DM患者血清sTWEAK、sCD40L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尹婧婧 窦立冬 王昱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83-387,共5页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TNF)样凋亡弱诱导因子(sTWEAK)、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DMA)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TNF)样凋亡弱诱导因子(sTWEAK)、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DMA)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DMA分为DMA组(n=69)及T2DM组(n=81)。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sTWEAK、sCD40L水平及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sTWEAK、sCD40L对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结果 DMA组患者血清sTWEAK、sCD40L水平均高于T2DM组(P<0.05);DMA组的病程、FPG及HbA1c、sTWEAK、sCD40L水平均高于T2D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病程长、HbA1c高水平、sTWEAK高水平及sCD40L高水平均是导致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sTWEAK、sCD40L单独及联合预测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的AUC(95%CI)分别为0.714(0.635~0.785)、0.744(0.666~0.812)、0.859(0.792~0.910),二者联合的预测效能优于单独检测(Z=2.626、2.395,P<0.05)。结论 血清sTWEAK、 sCD40L在DMA患者中均异常升高,与DMA关系密切,sTWEAK、sCD40L联合对于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因子 可溶性cd40配体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下载PDF
不同危险分层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cy和sCD_(40)L水平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兆颖 李金梁 吴绥生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11期28-28,47,共2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Hcy水平的变化和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了血清Hcy和血清sCD40L检测并与40例正常健康人做比较。结果危险分层为Ⅱ、Ⅲ级的不稳定型...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Hcy水平的变化和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了血清Hcy和血清sCD40L检测并与40例正常健康人做比较。结果危险分层为Ⅱ、Ⅲ级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cy与sCD40L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组间比较,危险分级Ⅱ、Ⅲ级UAP患者血清Hcy与sCD40L水平明显高于危险分级Ⅰ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cy水平与sCD40L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94,P<0.01)。结论高水平的血清Hcy和sCD40L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可能通过炎性反应途径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同型半胱氨酸 血清可溶性cd40l
下载PDF
超声检查肱动脉FMD和sCD40L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赵娟 张小勇 +2 位作者 邓彩妹 沈锡林 潘伟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4年第9期803-805,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FMD)和血清可溶性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入选39名健康志愿者、39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组)和7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ACS患者包括...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FMD)和血清可溶性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入选39名健康志愿者、39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组)和7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ACS患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9例(UA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AMI组)。用超声检查肱动脉FMD,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sCD40L的含量。研究ACS患者肱动脉FMD和血清sCD40L的变化。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CS患者肱动脉FMD与血清sCD40L水平的关系。结果肱动脉FMD正常对照组(9.52±2.54)%,SA组(5.35±1.24)%,UA组(3.32±1.41)%,AMI组(3.26±1.32)%,ACS患者肱动脉FMD下调(P<0.05)。血清sCD40L正常对照组(1.21±0.31)ng/ml,SA组(4.12±0.98)ng/ml,UA组(12.86±2.67)ng/ml,AMI组(13.95±2.83)ng/ml,ACS患者血清sCD40L升高(P<0.05)。ACS患者肱动脉FMD与血清sCD40L水平呈负相关,r=-0.708,P=0.000。结论超声发现肱动脉FMD下调,血清sCD40L升高,对ACS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动脉 血流介导性舒张 可溶性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CD40L和sFas的水平及相关分析
6
作者 李金梁 杨兆颖 +1 位作者 王嵬民 孔俭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6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变化和可溶性Fas(sFas)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了血清sCD40L和血清sFas检测并与40例正常健康人做比较。结果:危险分层为Ⅱ...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变化和可溶性Fas(sFas)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了血清sCD40L和血清sFas检测并与40例正常健康人做比较。结果:危险分层为Ⅱ、Ⅲ级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CD40L与sFas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组间比较,危险分级Ⅱ、Ⅲ级UAP患者血清sCD40L与sFas水平明显高于危险分级Ⅰ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sFas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73,P<0.01)。结论:高水平的血清sCD40L和sFas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可能通过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途径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 可溶性Fas(sFas)
下载PDF
急性心梗患者PCI治疗前后血清Hcy sCD40L和ET-1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金梁 杨兆颖 +1 位作者 伍海安 孔俭 《黑龙江医学》 2011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患者PCI治疗前后血清Hcy、sCD40L和ET-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放免法和酶免法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PCI治疗前后血浆Hcy、sCD40L和ET-1的检测,并与35例正常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在PCI治疗前,急性心梗患者血...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患者PCI治疗前后血清Hcy、sCD40L和ET-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放免法和酶免法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PCI治疗前后血浆Hcy、sCD40L和ET-1的检测,并与35例正常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在PCI治疗前,急性心梗患者血浆Hcy、sCD40L和ET-1水平非常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1);治疗后2周,则与正常健康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急性心梗患者血浆Hcy、sCD40L和ET-1水平的变化,对了解病情、观察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可溶性cd40配体 内皮素-1
下载PDF
急性心梗患者血清同型半胱胺酸与sCD40L的水平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兆颖 李金梁 +1 位作者 刘文娟 吴绥生 《黑龙江医学》 2011年第3期168-169,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胺酸(Hcy)水平的变化和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2例急性心梗患者进行了血清Hcy和血清sCD40L检测,并与40例正常健康人做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cy与sC...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胺酸(Hcy)水平的变化和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2例急性心梗患者进行了血清Hcy和血清sCD40L检测,并与40例正常健康人做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cy与sCD40L水平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Hcy水平与sCD40L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94,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cy与sCD40L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可溶性cd40配体
下载PDF
Levels of circulating 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 helper 1 cells,and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oluble form of CD40 ligand on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alcoholic cirrhosis 被引量:2
9
作者 Kristin Hollister Praveen Kusumanchi +7 位作者 Ruth Ann Ross Kristina Chandler AdePeju Oshodi Laura Heathers Sean Teagarden Li Wang Alexander L.Dent Suthat Liangpunsakul 《Liver Research》 2018年第1期52-59,共8页
Background:Excessive drinkers(ED)and patients with 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are several times more susceptible to bacterial and viral infections and have a decrease in antibody responses to vaccinations.Follicular ... Background:Excessive drinkers(ED)and patients with 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are several times more susceptible to bacterial and viral infections and have a decrease in antibody responses to vaccinations.Follicular helper T(TFH)cells are essential to select B cells in the germinal center and to produce antibodies.TFH cells express both a membrane-associated and a soluble form of CD40 ligand(sCD40L),in which the latter form is released to circulation upon T cell activation.The effect of alcohol on TFH cells has not been studied.Objectives:The goals of this study are to determine the levels of TFH and T helper 1(Th1)cells in ED and those with alcoholic cirrhosis(AC)when compared to healthy controls and to determine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CD40L in a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AC.Methods:Controls,ED,and those with AC were enrolled.Baseline demographic,laboratory tests,an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were isolated and assessed via flow cytometry for TFH cells.In vitro study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ability of PBMCs to secrete interferon(IFN)-ɣupon stimulation.Serum sCD40L was also determined and its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was tested in a cohort of AC patients.Results:The levels of circulating TFH(cTFH)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eripheral blood of subjects with ED and AC compared to controls(P<0.05).IFN-ɣsecretion from PBMCs upon stimulation was also lower in ED and those with cirrhosis.Serum sCD40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ED and AC when compared to that in controls(P<0.0005).Its level w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ortality.Conclusions:Patients with AC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level of cTFH and sCD40L.The level of sCD40L w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thes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llicular helper T(TFH)cells Circulating follicular helper T(cTFH)cells T helper 1(Th1) soluble form of cd40 ligand(scd40l) 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 Alcoholic cirrhosis(AC)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与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绍欣 杨丽 +5 位作者 王宏运 董平栓 李转珍 杨旭明 杨喜山 杜来景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0年第6期432-435,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妊娠相关蛋白A(PAPP-A)与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sCD40L)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50例AMI患者发病后6~12 h(PCI术前),术后24 h...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妊娠相关蛋白A(PAPP-A)与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sCD40L)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50例AMI患者发病后6~12 h(PCI术前),术后24 h、48 h、72 h、5 d、7 d、14 d及25例对照组PAPP-A和sCD40L浓度.将AMI组分为3个亚组:死亡组、并发症组及无并发症组.结果 AMI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前血浆PAPP-A[(27.84±6.37)pg/ml比(10.69±2.48)pg/ml,P〈0.01]和sCD40L[(555.40±63.63)ng/L比(343.24±26.35)ng/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3个亚组中,无并发症组血浆PAPP-A及sCD40L术后24 h迅速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5~7 d恢复至正常水平.并发症组及死亡组血浆PAPP-A及sCD40L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且随着并发症持续时间的延长两种炎症因子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死亡组术后持续升高,术后14 d仍然居于很高水平.三组的组间、不同时间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间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血浆PAPP-A与sCD40L浓度明显升高,其峰值延迟甚至持续升高可能提示病情严重,二者浓度的动态变化对AMI患者PCI术后近期不良心脏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妊娠相关蛋白A 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
下载PDF
CHD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兆颖 李金梁 +2 位作者 刘文娟 谷金宁 吴绥生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入选的90例CHD患者[急性心梗(AMI)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7例]的外周血sCD40L进行检测,...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入选的90例CHD患者[急性心梗(AMI)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7例]的外周血sCD40L进行检测,并与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sCD40L的浓度进行比较。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清sCD40L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随访期各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各组sCD40L水平的梯度差异一致。结论:sCD40L的升高在CH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反映斑块不稳定的指标之一,其水平变化对了解病情、观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血清可溶性cd40l
下载PDF
冠心病CD163和sCD40L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朝权 邹丽媛 +4 位作者 李翠芝 赵长林 张成喜 刘金来 陈璘 《中华全科医学》 2009年第3期232-234,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CD163)的表达水平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在冠心病(CHD)中的意义,并探讨CD163和sCD40L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按照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结...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CD163)的表达水平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在冠心病(CHD)中的意义,并探讨CD163和sCD40L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按照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选择84例冠心病(CHD)患者和20例非冠心病(NCHD)作为研究对象。84例CHD分为三组: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24例。四组患者均在入院当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单核细胞表面CD163表达水平(mfi)。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标本中的sCD40L水平(ng/ml)。同时测定ESR、CRP。结果四组患者CD163和sCD40L水平有明显差异(P<0.01)。CD163的表达水平在AMI组[(85.38±6.89)mfi]明显高于UA组的(65.18±5.52)mfi(P<0.001)、SA组的(45.26±4.73)mfi(P<0.001)和NCHD组的(20.95±3.42)mfi(P<0.001),UA组明显高于SA组和NCHD组(P<0.001),SA组明显高于NCHD组(P<0.001)。sCD40L水平在AMI组[(8.48±4.13)ng/Ml]和UA组[(8.72±4.26)ng/mL]明显高于SA组的(4.36±2.68)ng/mL(P<0.01)和NCHD组的(4.12±1.96)ng/mL(P<0.01)。CD163的表达水平与sCD40L、ESR和CRP显著正相关(r=0.837,P<0.001、r=0.722,P=0.001和r=0.734,P=0.001)。结论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CD163和sCD40L的水平不同,随着冠心病病情加重,CD163和sCD40L的水平逐渐升高,可作为判断冠心病临床类型、评估冠心病危险性的指标。CD163与sCD40L、ESR和CRP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 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 冠心病 炎症
原文传递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乃君 刘颖 +4 位作者 金秀平 魏剑芬 王颖 陈冬 盛佳曦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31-63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DR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91例T2DM患者分为单纯T2DM组36例、非增殖型DR(NPDR)组30例和增殖型DR(PDR)组25例,另选体检健康者25名为健康对照(NC)组。采用ELISA检测各组血清SCD40...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DR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91例T2DM患者分为单纯T2DM组36例、非增殖型DR(NPDR)组30例和增殖型DR(PDR)组25例,另选体检健康者25名为健康对照(NC)组。采用ELISA检测各组血清SCD40L水平。结果T2DM组血清SCD40L水平较NC组高[(310.17±37.78)vs(200.34±14.21)pg/ml,P<0.05],NPDR、PDR组较T2DM组高[(384.89±37.78),(480.52±47.17)vs(310.17±37.03)pg/ml,P<0.05],且PDR组较NPDR组高[(480.52±47.17)vs(384.89±37.78)pg/m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SCD40L为DR的影响因素。结论 DR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升高,SCD40L在DR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可溶性cd40配体
原文传递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和sCD40L临床特点
14
作者 王晓 何国祥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9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分析(ELISA)及微粒子增强透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ACS组的血清...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分析(ELISA)及微粒子增强透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ACS组的血清sCD40L和hs-CRP水平,并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 I)术对其的影响。结果①ACS组血清hs-CRP及sCD40L水平均高于SAP及对照组(P<0.01),SAP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CD40L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787,P<0.001);③SAP和ACS组PC I术后血清hs-CRP、sCD40L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ACS组患者血清hs-CRP、sCD40L水平显著增高,提示冠心病的不稳定状态,可能有助于临床识别和预测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超敏C反应蛋白 可溶性cd40配体 炎症
下载PDF
脉安舒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CD40L的影响
15
作者 段学忠 段博 +2 位作者 隋道敬 王翔燕 徐静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第9期809-811,共3页
目的观察脉安舒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虚血瘀证UAP患者采用随机分层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按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脉安舒颗粒。... 目的观察脉安舒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虚血瘀证UAP患者采用随机分层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按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脉安舒颗粒。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及血清sCD40L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显效率、总有效率及心电图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治疗组血清sCD40L水平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脉安舒颗粒与常规西药合用在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及降低血清sCD40L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表明脉安舒颗粒治疗UAP有较好疗效,能显著降低血清sCD40L水平,抑制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进展,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推测脉安舒颗粒通过降低血清sCD40L含量而稳定AS斑块,是其治疗UAP的有效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气虚血瘀证 可溶性cd40配体 脉安舒颗粒
下载PDF
AMI患者PCI前后sCD40L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16
作者 李金梁 杨兆颖 +1 位作者 伍海安 孔俭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59-16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清可溶性CD40L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0例AMI患者进行了PCI治疗前后血清sCD40L、cTnI及CK-MB的检测,并与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AMI组...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清可溶性CD40L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0例AMI患者进行了PCI治疗前后血清sCD40L、cTnI及CK-MB的检测,并与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AMI组sCD40L水平在PCI术前及术后即刻及术后2h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AMI组sCD40L在术后即刻明显增高,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PCI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2h,sCD40L阳性检出率分别显著高于cTnI和CK-MB;AMI死亡组sCD40L在PCI术前、术后即刻及2h、6h、24h均明显高于AMI存活组。结论:sCD40L在AMI患者PCI治疗前后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可溶性cd40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