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 被引量:109
1
作者 李相方 蒲云超 +10 位作者 孙长宇 任维娜 李莹莹 张亚琦 李靖 臧加利 胡爱梅 温声明 赵培华 陈东 翟雨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3-1129,共17页
为了解决一些煤层气与页岩气气田开发效果与预测的差异很大、产能低、递减快及开发成本高等问题,由于吸附/解吸基本理论直接影响开发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通过研究煤层气的煤化过程及页岩气的成藏过程,重新界定了孔隙中原始气-水分布状态... 为了解决一些煤层气与页岩气气田开发效果与预测的差异很大、产能低、递减快及开发成本高等问题,由于吸附/解吸基本理论直接影响开发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通过研究煤层气的煤化过程及页岩气的成藏过程,重新界定了孔隙中原始气-水分布状态。发现煤层气与页岩气的吸附气属于固-液界面吸附的研究领域,其吸附规律应满足适合固-液界面的Langmuir等温吸附定律,即气体的吸附量与溶液的浓度有关,而对环境压力不敏感。理论与实验研究表明固-液界面吸附气排水降压后解吸困难,吸附气多而游离气少的储层产气量很难提高,其显著不同于目前普遍使用的固-气界面吸附理论。同时研究了多孔介质中微小孔隙的气-水界面压降,发现对于微/纳米孔隙气相的压力可以远高于液相压力,而目前的测井及试井尚不能传感这种气相压力,因此会导致低估游离气的储量及其对产量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页岩气 固-气界面 固-液界面 吸附 甲烷解吸
下载PDF
定向凝固技术与理论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40
2
作者 苏彦庆 郭景哲 +3 位作者 刘畅 郭景杰 贾均 傅恒志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30,共6页
阐述了不同定向凝固方法的原理以及定向凝固技术的发展趋势。从定向凝固技术的演化过程看,是温度梯度不断提高、冷却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从传统的定向凝固技术中逐渐演化出冷坩埚定向凝固技术、软接触陶瓷壳定向凝固技术、双频电磁约... 阐述了不同定向凝固方法的原理以及定向凝固技术的发展趋势。从定向凝固技术的演化过程看,是温度梯度不断提高、冷却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从传统的定向凝固技术中逐渐演化出冷坩埚定向凝固技术、软接触陶瓷壳定向凝固技术、双频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等。简述了单相合金成分过冷与界面稳定性理论,共晶合金、包晶合金以及偏晶合金的相选择及组织演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凝固技术 凝固理论 温度梯度 固液界面 相选择
下载PDF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SiO_2表面聚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9
3
作者 宋其圣 郭新利 +1 位作者 苑世领 刘成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3-1058,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在无定形SiO2固体表面的吸附.设置不同的水层厚度,观察固液界面和气液界面吸附的差异.模拟发现表面活性剂分子能够在短时间内吸附到SiO2表面,受碳链和固体表面之间相互...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在无定形SiO2固体表面的吸附.设置不同的水层厚度,观察固液界面和气液界面吸附的差异.模拟发现表面活性剂分子能够在短时间内吸附到SiO2表面,受碳链和固体表面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表面活性剂分子层,并依据吸附量的大小形成不同的聚集结构;在水层足够厚的情况下,由于有较多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在固体表面,从而形成带有疏水核心的半胶束结构;计算得到的成对势表明极性头与钠离子或水分子之间的结合或解离与二者之间的能垒有关,解离能垒远大于结合能垒,引起更多Na+聚集在极性头周围而只有少数Na+存在于溶液中;无论气液还是固液界面,极性头均伸向水相,与水分子形成不同类型的氢键.模拟表明,分子动力学方法可以作为实验的一种补充,为实验提供必要的微观结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界面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CMC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 被引量:16
4
作者 曹亚 李惠林 张爱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952-955,共4页
Polymeric surfactants were prepared by ultrasonic copolymerization of carboxy methyl cellulose (CMC) and alkyl poly(etheroxy) acrylate.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CMC based polymeric surfactants at silica gel/water i... Polymeric surfactants were prepared by ultrasonic copolymerization of carboxy methyl cellulose (CMC) and alkyl poly(etheroxy) acrylate.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CMC based polymeric surfactants at silica gel/water interface was studied by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IR difference spectr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ve amount goes up steadily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opolymer concentration. Because of multicontact adsorption of copolymers at the surface of silica gel, the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copolymers and surface of silica gel (such as hydrogen bond), large amount of polymeric surfactants adsorbs on silica gel. The pH value of copolymer solution plays a great role on adsorp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electrostatic action is the main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CMC based polymeric surfact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 表面活性剂 羧甲基纤维素 吸附机理
下载PDF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硅藻土上的吸附热力学 被引量:16
5
作者 赵传钧 朱卓群 张常群 《北京化工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2-15,共4页
用静态法测定了293,313和333K温度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自水溶液中在硅藻土上的吸附等温线.用二阶段吸附模型导出的吸附等温式拟合实验数据,求得模型参数k1,k2和n的数值.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良好,表明二阶段吸附模... 用静态法测定了293,313和333K温度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自水溶液中在硅藻土上的吸附等温线.用二阶段吸附模型导出的吸附等温式拟合实验数据,求得模型参数k1,k2和n的数值.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良好,表明二阶段吸附模型适合于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硅藻土 十二烷基 苯磺酸钠
下载PDF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形态 被引量:16
6
作者 曹亚 李惠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895-899,共5页
采用紫外光谱、XPS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硅胶 /水界面上的吸附形态 ,结果表明随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增大 ,分子在硅胶表面的吸附由单层逐渐变为多层 ,生成半胶束结构 .
关键词 高分子 表面活性剂 羧甲基纤维素 吸附形态
下载PDF
接触角的测量方法与发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臧红霞 《福建分析测试》 CAS 2006年第2期47-48,共2页
本文探讨了接触角测量的理论依据、常用方法、接触角滞后的影响因素以及Young方程的适用范围;对接触角测量方法的发展进行阐述,着重于动态接触角的测量。
关键词 接触角 Young方程 固液界面
下载PDF
固液界面纳米气泡的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雪花 楼柿涛 +3 位作者 张志祥 张晓东 孙洁林 胡钧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6-141,共6页
在经典热力学理论中 ,室温下水中纳米气泡被认为是不能稳定存在的。近年来随着对疏水表面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现象暗示固液界面存在纳米气泡 ,并引起疏水长程作用力。目前直接探测固液界面纳米气泡的最有力手段是AFM ,但它只能观察... 在经典热力学理论中 ,室温下水中纳米气泡被认为是不能稳定存在的。近年来随着对疏水表面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现象暗示固液界面存在纳米气泡 ,并引起疏水长程作用力。目前直接探测固液界面纳米气泡的最有力手段是AFM ,但它只能观察纳米气泡的形貌 ,无法对其进行直接定性 ,很有必要提供纳米气泡存在和来源的更直接证据。在云母表面进行乙醇和水替换形成纳米气泡 ,从成像条件和脱气对纳米气泡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不同成像模式和成像条件下AFM观察到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观察到的就是纳米气泡。脱气实验结果表明 ,经脱气后乙醇和水形成纳米气泡的数量和概率明显降低 ,表明乙醇和水中溶解的气体是纳米气泡的来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界面 纳米气泡 醇水替换 原子立显微镜 成像模式
下载PDF
氩气流速对400mm大直径磁场直拉单晶硅固液界面、热应力及氧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进 张洪岩 +6 位作者 高忙忙 周锐 薛子文 梁森 李国龙 李海波 何力军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93-1198,1211,共7页
大直径化是太阳能光伏用单晶硅发展的趋势之一。由于炉体结构的增大,炉内气体流场的变化对晶硅生长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采用CGSim晶体生长软件,系统分析了氩气进口流速对固液界面,热应力和晶体氧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氩... 大直径化是太阳能光伏用单晶硅发展的趋势之一。由于炉体结构的增大,炉内气体流场的变化对晶硅生长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采用CGSim晶体生长软件,系统分析了氩气进口流速对固液界面,热应力和晶体氧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氩气流速的增加,固液界面高度逐渐下降,当氩气流速为中等范围时,固液界面波动最低,有利于提高拉晶过程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三相交界处热应力最大值随氩气流速的增加而降低,固液界面热应力波动幅度随氩气流速的增加而增加,综合两方面考虑,确定采用中等氩气流速(0.9—1.5m·s-1)工艺可有效避免断晶等缺陷的发生。同时,在中等氩气流速范围内,晶体中心处的氧含量下降至6.55×10^17m/cm3(氩气流速为1.5m·s-1时),与低氩气流速时相比,氧含量降低了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硅 氩气流场 固液界面 氧含量
下载PDF
不同负温条件下冻土导热系数的理论模型和试验验证 被引量:13
10
作者 夏锦红 陈之祥 +1 位作者 夏元友 李顺群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9-117,共9页
基于饱和冻土的三相组成和导热系数量纲定义,将冻土简化为由土柱、液态水、冰柱组成的混合物,进而建立了冻土导热系数的几何模型。考虑实际冻土中三相组成的含量随温度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事实,给出了随温度变化的水柱和冰柱体积计算与演... 基于饱和冻土的三相组成和导热系数量纲定义,将冻土简化为由土柱、液态水、冰柱组成的混合物,进而建立了冻土导热系数的几何模型。考虑实际冻土中三相组成的含量随温度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事实,给出了随温度变化的水柱和冰柱体积计算与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并联体系导热效果的叠加原理,给出了随温度变化的冻土导热系数计算模型。基于热流传递过程中并联与串联同时进行的耦合特性,建立了考虑固-液界面的导热系数计算模型。将预测值与瞬态探针法的实测结果和Johansen法的计算结果对比后发现,该类计算方法能有效模拟不同负温条件下冻土的导热系数,并且具有概念清晰、方法简单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冻土 导热系数模型 未冻水 固-液界面
下载PDF
固液双金属复合铸造工艺及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金鹏 吴孟武 +1 位作者 陆文兴 王运桂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64-970,共7页
双金属复合材料具备单一金属难以满足的综合性能。固液双金属复合铸造较之其他双金属复合方法具有界面结合良好、生产效率高、合金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综述了国内外固液双金属复合铸造研究的... 双金属复合材料具备单一金属难以满足的综合性能。固液双金属复合铸造较之其他双金属复合方法具有界面结合良好、生产效率高、合金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综述了国内外固液双金属复合铸造研究的进展与现状,阐述了固液双金属复合铸造主要的成形工艺方式与应用领域,分析了影响固液双金属复合界面结合品质的主要因素,总结了固液双金属复合界面组织与性能研究的重点与主要结论,最后指出了当前固液双金属复合铸造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双金属 复合铸造 界面结合机理 组织与性能
原文传递
充芯连铸铜包铝棒坯工艺参数对表面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薛志勇 吴春京 谢建新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123,共3页
在自制的连铸设备上,通过工艺参数的合理匹配,成功地制备出外层为铜内层为铝,外径为40mm、铜壁厚为8mm、长为80cm的铜包铝棒坯。试验发现铜液的熔化温度、结晶器水冷铜套与石墨衬套的接触长度、连铸速度、二次冷却水的位置和流量对... 在自制的连铸设备上,通过工艺参数的合理匹配,成功地制备出外层为铜内层为铝,外径为40mm、铜壁厚为8mm、长为80cm的铜包铝棒坯。试验发现铜液的熔化温度、结晶器水冷铜套与石墨衬套的接触长度、连铸速度、二次冷却水的位置和流量对固液界面、铜管的表面质量以及复合界面铜铝的相互扩散都有很大的影响。合理匹配可使固液界面位置调整到离结晶器出口端5~10mm处,复合棒坯表面光洁、复合良好,经过挤压与拉拔,可以制成不同直径的铜包铝复合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铸造 铜包铝复合棒坯 工艺参数 固液界面 铜包铝线
下载PDF
Evolution of bonding interface in solid-liquid cast-rolling bonding of Cu/Al clad strip 被引量:11
13
作者 Hua-gui HUANG Yi-kang DONG +1 位作者 Meng YAN Feng-shan DU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019-1025,共7页
Cu/Al clad strips are prepared using solid?liquid cast-rolling bonding(SLCRB)technique with a d160mm×150mm twin-roll experimental caster.The extent of interfacial reactions,composition of the reaction products,an... Cu/Al clad strips are prepared using solid?liquid cast-rolling bonding(SLCRB)technique with a d160mm×150mm twin-roll experimental caster.The extent of interfacial reactions,composition of the reaction products,and their micro-morphology evolution in the SLCRB process are investigat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and X-ray diffraction(XRD).In the casting pool,initial aluminized coating is first generated on the copper strip surface,with the diffusion layer mainly consisting ofα(Al)+CuAl2and growing at high temperatures,with the maximum thickness of10μm.After sequent rolling below the kiss point,the diffusion layer is broken by severe elongation,which leads to an additional crack bond process with a fresh interface of virgin base metal.The average thickness is reduced from10to5μm.The reaction products,CuAl2,CuAl,and Cu9Al4,are dispersed along the rolling direction.Peeling and bending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racture occurs in the aluminum substrate,and the morphology is a dimple pattern.No crack or separation is found at the bonding interface after90°-180°bending.The presented method provides an economical way to fabricate Cu/Al clad strip direc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 clad strip solid.liquid cast-rolling bonding bonding interface reaction diffusion peeling test
下载PDF
Influence of coarse tailings on flocculation settlement 被引量:11
14
作者 Shi Wang Xue-peng Song +3 位作者 Xiao-jun Wang Qiu-song Chen Jian-chun Qin Yu-xian 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8期1065-1074,共10页
The composition of tailings particles in mine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flocculation settlement of slurries.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oarse particle tailings(CPTs)on the flocculation settlement of tailings slurries(TS... The composition of tailings particles in mine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flocculation settlement of slurries.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oarse particle tailings(CPTs)on the flocculation settlement of tailings slurries(TSs),static flocculent settling test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bservations,and laser particle size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using the tailings obtained from a copper mine.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i)in the accelerated and free settling process,CPTs did not directly settle at the bottom of graduated cylinders;instead,they were netted by the flocculent structures(FSs)and settled together more quickly.The CPTs accelerate the rapid settlement of TSs;the acceleration effect is more obvious when the CPTs content is greater than 50 wt%.(ii)The most appropriate flocculant unit consumption(FUC)is 20 g·t-1,and no substantial increase is observed in the flocculant settling velocity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flocculant because the effective FSs did not substantially change and thus did not lead to a notable increase in the settling velocity of the solid–liquid interface(SLI).(iii)In the effective settling space of the thickening facility,free water quickly flowed from the pores of FSs,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period from 0 to 1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lings slurry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flocculent structures flocculating sedimentation solidliquid interface
下载PDF
放射性核素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范桥辉 郭治军 吴王锁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29-1445,共17页
放射性核素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是其在低浓度下物理化学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综述了固-液界面吸附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总结了放射性核素在固-液界面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模型,重点讨论了表面配位模型和亚稳态理论在固-... 放射性核素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是其在低浓度下物理化学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综述了固-液界面吸附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总结了放射性核素在固-液界面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模型,重点讨论了表面配位模型和亚稳态理论在固-液界面吸附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较为详细地概括了部分先进光谱技术、理论计算方法和模型模拟手段等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固-液界面 吸附 亚稳态理论 表面配位模型
原文传递
大直径硅单晶生长过程中固/液界面形状及熔体流动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滕冉 戴小林 +2 位作者 肖清华 周旗钢 常青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1-615,共5页
数值模拟技术是提升大直径硅单晶质量、降低晶体制备成本的有效工具。利用切克劳斯基法生长硅单晶时,固/液界面的形变程度是衡量晶体质量的关键参数。由于单晶炉体内的高温环境导致对界面的直接观察极为困难,因此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对生... 数值模拟技术是提升大直径硅单晶质量、降低晶体制备成本的有效工具。利用切克劳斯基法生长硅单晶时,固/液界面的形变程度是衡量晶体质量的关键参数。由于单晶炉体内的高温环境导致对界面的直接观察极为困难,因此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对生长16英寸直径硅单晶过程中,不同生长阶段的固/液界面形状及熔体流动情况进行计算。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本文所用的热场及工艺参数条件下,随着晶体长度的不断增加,固/液界面的形变量增加同时晶体内部的热应力加大;通过对晶体提拉速率及晶体转速-坩埚转速的比值的调整,我们发现,降低晶体的提拉速率以及精确的控制转速比可以使晶体各个阶段都获得比较理想的界面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硅 数值分析 液界面 熔体流动
下载PDF
接触角与液固界面热阻关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0
17
作者 葛宋 陈民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0-35,共6页
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接触角及液固界面热阻,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分别改变液固结合强度和固体的原子性质来分析接触角和界面热阻的关系及变化趋势.模拟结果显示增强液固间相互作用时,接触角减小的同时... 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接触角及液固界面热阻,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分别改变液固结合强度和固体的原子性质来分析接触角和界面热阻的关系及变化趋势.模拟结果显示增强液固间相互作用时,接触角减小的同时界面热阻也随之单调减小;而改变固体原子间结合强度和原子质量时,接触角几乎保持不变,但界面热阻显著改变.固体原子间结合强度和原子质量影响界面热阻的原因是其改变了固体的振动频率分布,导致液固原子间的振动耦合程度发生变化.本文的结果表明界面热阻不仅与由接触角所表征的液固结合强度有关,还与液固原子间的振动耦合程度有关.接触角与界面热阻间不存在单值的对应关系,不能单一地将接触角作为液固界面热阻的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界面 接触角 界面热阻 分子动力学模拟
原文传递
分子动力学模拟蛋白质溶液吸附过程构象的变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钟成 韩振为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41-744,共4页
计算机模拟作为一种工具在药物分子设计、蛋白质工程、药物筛选等方面逐渐广泛应用起来。为了从分子水平上理解蛋白质吸附的机理,本文采用了刚体模型对聚十赖氨酸在固体表面吸附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采用立方周期性边界条件,模拟在NV... 计算机模拟作为一种工具在药物分子设计、蛋白质工程、药物筛选等方面逐渐广泛应用起来。为了从分子水平上理解蛋白质吸附的机理,本文采用了刚体模型对聚十赖氨酸在固体表面吸附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采用立方周期性边界条件,模拟在NVT条件下进行,各刚体的起始速度按Maxwell取样。初步研究了模拟过程中蛋白质构象的变化,跟踪了吸附过程中二面角φ和ψ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中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C末端二级结构的变化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模拟 蛋白质 吸附过程 构象 吸附机理 固液界面
原文传递
脉冲激光溅射下固液界面生长的碳纳米管及其机理初探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育煌 张强 +2 位作者 刘朝阳 黄荣彬 郑兰荪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905-909,共5页
以脉冲激光束直接溅射浸在水中的单质碳样品,发现在固液界而也能产生碳纳米管.实验还发现碳纳米管的形成与样品的结构有密切的关联:石墨的层状结构越完整,碳纳米管的形成越容易,而且石墨层而相对于激光束的取向也会显著地影响碳纳... 以脉冲激光束直接溅射浸在水中的单质碳样品,发现在固液界而也能产生碳纳米管.实验还发现碳纳米管的形成与样品的结构有密切的关联:石墨的层状结构越完整,碳纳米管的形成越容易,而且石墨层而相对于激光束的取向也会显著地影响碳纳米管的生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探讨了激光液相溅射产生碳纳米管的机理,认为激光溅射产生的碳蒸气被水束缚在固液的界而内,而完整的晶而使碳蒸气在界而内的分布具有准二维的性质,为碳纳米管的生长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激光溅射 固液界面
下载PDF
嵌段型超分散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机理 被引量:7
20
作者 黄苏萍 肖奇 +1 位作者 张清岑 黄伯云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1-44,共4页
嵌段型超分散剂PSE是一种新型、高效分散剂 .作者通过吸附等温线、红外光谱分析等测试手段及理论计算 ,研究了PSE在SiO2 和滑石固 /液界面的吸附特性及吸附形态 .研究结果表明 ,PSE在SiO2 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 ,其作用模型为SiO2 表面的... 嵌段型超分散剂PSE是一种新型、高效分散剂 .作者通过吸附等温线、红外光谱分析等测试手段及理论计算 ,研究了PSE在SiO2 和滑石固 /液界面的吸附特性及吸附形态 .研究结果表明 ,PSE在SiO2 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 ,其作用模型为SiO2 表面的—OH与PSE的硅醇基化学键合形成桥氧键 ;PSE在滑石解离面的主要吸附机理是PSE的硅醇基与滑石解理面上的氧原子形成氢键 ;当PSE浓度低时 ,超分散剂PSE在颗粒表面发生多位吸附 ,即锚固段和溶剂化段同时吸附在颗粒表面 ;当PSE浓度高时 ,超分散剂PSE锚固段卧式吸附在颗粒表面 ,溶剂化段伸入水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段型超分散剂 固/液界面 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